第一篇:西南五省干旱的原因及哲学思考
西南五省干旱的原因及哲学思考
目前,西南五省的持续干旱,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缺粮断水。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的旱情持续加重。从大旱到特大干旱,再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红色警报早已拉响,旱情等级不断攀升,整个大西南处在罕见的干旱威胁之中。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几年太平洋地区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率在上升,强度也在加强。从而导致气压带、风带移动不规律。仅在中国就发生了北方大雪、暴雪天气、江南降水过多、西南地区干旱等异常天气现象。
从风带、气压带的布局上来看,由于2009年夏末秋初时节在北纬30度附近的副热带高压没有向南移动,滞留在西南地区,一直持续到2010年,众所周知,由高气压控制的地方天气一般是以晴热为主。也是因为滞留在西南地区的副热带高压使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大多不能影响到西南地区,冷空气方向偏东,即使有冷空气进入西南地区也难以产生降水。因为常年向西南地区吹的西南风太干燥,不能形成比较理想的降水条件。北方地区的大雪、暴雪,江南地区的多雨天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盘踞在西南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影响。
西南地区常年盛行西南风,这股西南风来源于非洲赤道附近。有人会奇怪,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已经形成冬季风和夏季风,打破了地球上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难到这些风带和气压带还存在?答案是存在。只是相对于季风而言不是明显而已。西风从非洲吹到喜马拉雅山时由于西风的高度在3000米左右,而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6000米,西风被分为两支,一支往北,一支往南从横断山区进入云南。若往南的一支偏南,在孟加拉湾经过,那么空气就湿润,云南地区就会有降水,若偏北,那么空气就干燥。虽然西南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应该是静风,但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产生风。此次干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股常年西南风偏北造成的。2009年西南地区降水量偏少,虽然形成了地表径流。但西南地区毕竟是季风气候区,干湿季明显。从09年入秋后降水就特别少,再加上晴天,蒸发量逐渐大于降水量,特别是冬至后,太阳高度升高,气温也上升,蒸发量增大。干旱就难免。在乡村所用的井是属于潜水层井,而非承压水层井,深度不深。在整个水循环过程中潜水层也参与蒸发。潜水层得不到地表径流的补充,加之蒸发和生活用水,井干枯成为必然。当然西南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区,潜水层的水和地表径流的水比较少,而较多的是承压水。在有的地方生活用水是用承压水就没有出现饮水困难的现象。当然,西南地区西高东低,风又是从西南方吹来,焚风也是干旱的一个因素
从干旱的分布图上来观察,旱区的边界几乎与三峡水电站大坝与金沙江水电站大坝的建坝区域为分界,坝内旱情严重,坝外的旱情要轻的多。干旱缺水的地区,就在长江的上游金沙江流域。再从西南五省出现干旱的时间上来看,也让人感到十分的疑惑。干旱似乎是在大坝建成之后开始的。自2004年开始,一般不会出现持续干旱的西南五省接连出现旱情,而且,旱情也在逐年加大,到了今年,更是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我认为西南五省出现的干旱与水电站的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想法,可能让许多水利方面的专业人士不能接受,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水利专家们当然要把这次干旱的成因,归罪于大家都能接受的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这次西南五省为什么会出现干旱,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治水经验中得到一些答案。古人倡导的治水方法是疏导,而不是堵截,是因为在治水的实践中有过无数失败的教训,让他们选择了疏导的方法。而我们在修建水电站、水库的时候,忘却了古人曾经得到过的教训,采取了堵截的方法,注定是要失败的。三峡大坝以及金沙江大坝,将长江与金沙江的流水堵塞了,而且还堵塞的很厉害,所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出现干旱之类的自然灾害也就不足为奇了。利用自然造福人类当然可以,但是,绝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我们治理江河的时候,一定要学习我们的古人,对于自然要有深刻的认识才行,不能急功
近利的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为了更好的利用水利资源,兴修水库与水电站没有错误。然而,如何正确的兴修水利却值得我们深刻地探索。江河绝对不能堵塞,不能堵塞只能分流。杀鸡取卵,渴泽而鱼,都是让人笑话的做法,将江河堵塞修水库也不是什么明智的举措。天道圆,地道方。天道圆是循环之道,地道方是顺应之道。水流向东,云气西行就是循环的天道,人类顺应这个天道就是地道。违背天道就是不地道,必然就会被天地惩罚。修水库,建水坝可以,但是,我们必须保证江河流淌。我们完全可以将准备利用的江河分出一部分使用,在考虑到不影响地域气韵的情况下,三七分流或者五五分流都可以,就是不能将江河完全堵塞。心血管出现问题了,搭个桥就能继续存活。相对于堵塞江河,分流获取的眼前的可以计算的利益要少一点,然而,江河分流所获取的长久利益不可估算。江河分流,让一部分水流入水库,能调节江河的水流量,既可以起到泄洪的作用,又能够保证枯水季节的灌溉和饮水供给。分流出去的河水,可以筑坝发电,发电过后的水再回流到原有的江河,即不伤害云气的流动,还可以给人们提供能量。也就是说,让江河为我们服务的时候,不能把江河堵塞杀死,分流的道理就像给坏死的心血管搭桥。改变我们近年来的治理江河的办法,让我们回归远古,这让我们很多当代的治水专家难以接受。然而,冷酷与严峻的现实还不能让你们觉醒吗?兴修水利决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实际上我们还应该有一些哲学思考。古人在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指导下,修建的都江堰功利千秋,如今,有哪一位水利专家修建的水利工程,可以达到千年不朽呢。西南五省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就是江河堵塞造成的,让我们回归远古吧。放弃堵塞,改为疏导。
关注今年的天气,西南干旱,东北暴雪,甘肃新疆暴雪。华北还算平静。今年的几场大雪让北京湿润不是,但却制造了一个最长冬天的记录。东南地区没有了08年冬雨的灾害。中国的自然灾害已经经常化,区域化,持久化,扩大化。
大旱至今未解。绵延数月的由何而来?又给中国人以怎样的警示?西南大旱首先属于资源性缺水,即自然条件导致缺水。西南地区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中最复杂多样的区域,宏观上属于湿润热带与亚热带长绿阔叶林自然带。但由于地貌特殊,在同一纬度也有可能某些地区非常湿润,而局部区域相对干旱、燥热,形成以稀树灌木草丛或旱生灌丛植被为主的类似荒漠、半荒漠的干旱河谷景观。
在西南地区,降雨量有季节和地域的差别。云南的西南端和南部西双版纳的降雨量能达到1500-20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达到3000毫米,但是在云贵高原和一些地方只有500毫米以下。
另外,西南干旱也有极端性气候周期性的原因,极端性气候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一般来说具有周期性的规律,比如人们经常说的50年一遇,100年一遇,但极端性气候天气近年来高密度、高强度频发,这一态势应该引起人类反思——西南大旱是不是各种矛盾交织积累起来的一种反映?是不是人类的行为导致了旱情加剧,人类活动导致的问题,一个可能是工程性缺水的矛盾现在逐渐显露,二是水电建设。在旱情较重的云南,其大江大河干流上的电站真正形成扩容能力的还比较少,其他的大型电站还在建设之中。未来随着大型水电工程的建成和运行,如果再遇到这种极端性气候,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从这次旱情来看,我们的水利资源调度几乎失灵,没有水资源调度的机制,信息的交换、沟通以及上下游之间相互平衡、兼顾的机制、制度和理念都还没有形成。
水利设施方面,近年来的水利建设主要倾向于水电,而水电建设当中很少考虑到水利的功能。杨勇认为,一条河流除了水电的利益以外,还应当考虑到农业、工业、城市以及
生态等利益,一条河的水资源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仅把水电资源最大化。
以往建设的水利系统,长期处于投入不足、老化的状态,而且耗损严重,综合这些因素,工程性缺水的矛盾已经显露。
西南地区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的开发力度非常大,而且开发强度超过了干流。云南坝子多,这些坝子一般来讲都没有太大的径流,大部分是在坝子当中建一些水塘维系坝子的发展,而这些坝子近几年发展的规模、速度非常快,如果要靠这些水塘维系人口众多的坝子,在极端气候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在云南山区建很多小的水塘子,如果没有规划,也会改变地表径流的天然情况。”杨勇提醒。
这几年西南地区矿山开采力度很大,几乎是遍地开花,从单一的开采已经发展到洗选、冶炼、加工等,这不仅对地表水,对地下水也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此外,城市的盲目扩张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用水量大增,景观耗水量增大,种植结构的改变等也使耗水量增加。
启示
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地球在用另外一种方法再调节这个原本已经脆弱的生态系统。地球是有生命的,就像人体一样。生病的地球需要通过自我免疫来调节。人类史地球的寄生虫。当经过近亿年形成的地球的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之后,地球需要一种自我调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生产方式,改变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西南大旱,我们是到了一个急需反思并且行动的一个关口。
这个时候,生态农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采用与地球和谐共生的生态农业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我们才有可能让地球逐渐恢复到一种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态农业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在尊重地球生态系统和地球的生命系统的前提下,用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来有限的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建立在先破后立的角度去改变我们的环境。
我深知南方五省的特大干旱与我们重GDP增长,轻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有直接的关系的。现有的水利工程建设基本上都是毛泽东时代建造的,是人民战争的产物,是人与天奋斗的硕果。现在的农村是包产到户、各自为战,是全国农村散沙一片。。
现在,我们就是要知道我们自己的差距与不足;要确认我们在农村工作的方针路线的正确与否;要看清天灾背后的人祸,否则大难未必兴国。所为后勇,就是勇敢地承认错误,勇敢地改正错误,勇敢地去战斗。
第二篇:2010年西南干旱及农业保险
2010年西南干旱及农业保险
2010年5月,长达9个月的中国西南5省旱情结束不久,9月华北8省的旱灾又接连而至。截至2011年2月9日,华北八省冬小麦受旱面积已占播种面积的42.4%,严重受旱面积达2 536万亩。持续发展的旱情,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稳定物价、抑制通胀目标的实现,同时牵动着国际食品价格走势和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受旱灾导致粮食减产预期的影响,期货市场上小麦价格一路飙升,玉米、早籼稻等品种也呈现一定涨幅。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在连续7个月上升之后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峰值,为1990年以来最高,并就中国干旱可能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发出预警。以下为西南五省旱灾造成的损失:
重庆 34个区县出现旱情 农作物受害270万亩,其中重旱65万亩、干枯9万亩、水田缺水230万亩、旱地缺墒150万亩
94万人和42万牲畜临时饮水困难
重庆市要求中小型水库在抗旱期间要减少或暂停为配套电站提供发电用水。
四川 13个市(州)71个县、市(区)受灾 222.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51.1万公顷,成灾面积24.8公顷,绝收面积5.7万公顷 受灾人口828.8万人,184.9万人饮水困难,全省138.2万群众需救济 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 攀枝花、凉山两市州用于增雨作业的187门高炮、21套车载火箭、350套火箭全都处于应急作战状态。
云南 滇中、滇东、滇西东部的大部地区旱情为100年以上一遇 30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小春作物基本绝收。农业部门预测,粮食产量将下降50%,甘蔗将减产20% 700万人饮水困难,缺粮人数也达到700多万 直接经济损失达130多亿 云南省委、省政府派出16个督办组,确保受灾群众“不断水、不断粮”。
贵州 84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 农作物受旱面积1244.5万亩,占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其中轻旱632.8万亩,重旱434.2万亩,干枯177.5万亩 受灾总人口1728万人,有557万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口粮救济的人口为312.9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28.77亿元。贵州省民政部门已下达救灾救济款9029万元,用于解决受灾困难群众的饮水和口粮问题,并及时下拨第二季度农村低保资金5.81亿元
广西 77个县(市)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其中特旱8个,重旱21个,中旱12个,轻旱36个。重旱和特旱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柳州、桂林四市 农作物受旱面积1126.38万亩,其中轻旱733.84万亩,重旱358.52万亩,干枯34.02万亩;水田缺水227.65万亩,旱地缺墒 508.17万亩 218.12万人、111.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百色市饮水困难人数88.6万人、河池市69.76万人,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为 31.86万人,其中百色市18.89万人,河池市12.97万人 因旱农业经济损失4.66亿元 全区各地投入抗旱人数263.05万人,投入抗旱资金9865.44万元
五地综合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 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然后中国的农业缺一直都受干旱严重影响 时间 涉及省市
我国历年旱情灾情 2009年
华北、黄淮等15个省市
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都是因为一个字:水。2008年 云南
连续近三个月干旱,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2007年
全国22个省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2006年 重庆
旱灾达百年一遇,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
旱灾的历史特征:
从历史维度看,旱灾有几个方面属性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灾害:第一,复杂性。旱灾的出现通常与年际相关,其影响程度、受影响的中心区域及范围大小都会随年际的不同而不同。而这种影响又是非结构性的、分散的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和损失面积比洪水、热带风暴和地震等其他自然灾害更大,使得量化旱灾的负面影响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第二,缓发性。旱灾是一种缓慢发作的自然灾害,其形成是渐进的,影响更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缓慢累积过程。通常情况下很难预料到旱灾何时发生,更难估测旱灾何时结束,因为旱灾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第三,相对性。旱灾是一种相对事件而非一种绝对事件,因为它可能在任何气候区、任何季节发生。一般认为旱灾往往应该更多地发生在气候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的地区,然而事实证明,它几乎在所有国家、地区、季节都发生过。第四,后延性。旱灾的后延性主要是针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而言。旱灾的负面影响在降水恢复正常后仍会持续,社会生产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对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饮水安全、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都需要相当长时间来解决。旱灾所引发的饥荒、大规模迁移以及内部冲突更是会给一个国家、地区的人民带来深远影响。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农业保险则是推进农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对于减轻农业因遭受自然灾害所受到的损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在灾后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建立科学、有效、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以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我国农业保险
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5省(区、市)遭受重大旱灾,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止3月23日,上述5省(区、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36.6亿元。对此,财政部、民政部及时下拨中央旱灾救灾补助资金1.85亿元。但是,相对于236.6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85亿元的救助资金可谓杯水车薪。由此,依靠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则显示出了积极的意义。
一.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提出,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2004年,中国保监会一方面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先后批设了安信、安华和阳光3家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依靠地方政府支持,在江苏、四川、辽宁、新疆等省份开展了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险试点,实行国家、地方财政补贴、农户投入的形式。
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支柱作用、开办历史较长、具有一定保费规模的险种,如海南的橡胶树保险、陕西和山东的苹果保险云南的烤烟保险、广西的甘蔗保险等进行试点,逐步推广特色农作物保险业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截止2009年,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粮油棉产区和畜禽主产省,试点险种新增加了育肥猪保险和森林保险,中央政策性险种扩大到了9个。去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3.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812亿元同比增长59%;参保农户1.33亿户,同比增长48%。西南旱灾后,我国农业保险暴露出农业保险赔付占农业经济损失比例小的问题。以重庆为例,旱灾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60多亿元,保险赔付仅有10多万元,仅为六万分之一。旱区的绝大部分作物并未投保,暴露了我国农业保险的“软肋”,凸显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缺位。
这体现了中国农业保险的几个问题
(一)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农民自身对于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深刻,转嫁风险的意识还不高,西南地区的受灾农民普遍认为农业保险意义不大,遇上自然灾害会有民政部门的救济金解决缺粮问题;另一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费有一定比例补贴,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性质,保险公司出于防范风险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制定的保费依然偏高,影响了农民自愿参与投保的积极性。
(二)农业保险覆盖面狭窄
种植业保险险种只限于四大粮食作物和养殖业两类。种植业品种为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养殖业为能繁母猪、育肥猪。在有些地区,一些效益较好的农产品并未纳入保险范围。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粮食作物的承保比重只有0.01%,棉花0.02%,大牲畜1.1%,奶牛3.6%,生猪0.8%,家禽1.3%,水产养殖2.5%。同时,一些地区对参保农产品的规模作了规定,设置了高门槛。如此一来,基本上全是农业龙头企业投保并受益,而广大散户农民则无法参保并通过农业保险得到补偿,这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以重庆试点农业保险为例,在重庆市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区县,仅对一些形成产业规模的农产品投保,如生猪、奶牛、柑橘。还规定生猪出栏要达到50头以上、奶牛养殖5头以上,柑橘种植面积达5亩以上,才能成为获财政保费补助的投保人。而种植面积较大、在旱灾中受灾最严重的稻谷等粮食作物,由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大多由单家独户种植,政府实行直补政策但没有参保。
(三)农业保险的赔付制度存在缺陷
如河南省某县农民与当地保险公司签订了农业保险合同,每亩玉米的保费为11元,其中,个人支付2.2元,政府补贴8.8元。去年9月中旬,当地遭遇大强度降雨,部分农户损失近七成,有的甚至绝收,但保险公司确定每亩只赔10元。对平均每亩损失达到数百元的农民来讲,这10元的赔付实在是杯水车薪。还有部分农民反映,2009年他们也保了玉米的险种,也遭了涝灾,比去年还严重,而得到的赔付只有每亩8元,比去年还要少。对此,县保险公司的解释是,根据相关规定,农业保险有30%是免赔的。也就是说,损失在30%以内的,保险公司无须赔付,而损失超过30%的,扣除免赔的30%后再进行赔偿。去年根据县农业局的抽查结果,每亩定损不到32%,扣除30%的免赔,换算下来每亩只有3、4元的赔金,后来为了照顾受灾农户的生活,经过多方协调,才将赔金增加到每亩10元。
11元保费赔付10元,这显然有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初衷。无独有偶。显示,2010年,云南盈江县的24万亩甘蔗遭遇旱灾,最终得到了230万元的保险赔付,平均每亩的赔付不足10元,甚至低于保费。而2006年至2009年6月,吉林省白山市因自然灾害等因素给农业生产造成约1.6亿元的直接损失,保险赔偿仅仅0.076亿元,仅占损失额度的0.48%。
(四)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参与度低
我国的商业性保险公司一方面迫于国家政策性,不得不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问题,这个矛盾极大地影响了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纵观世界,有很多国家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都建立了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或者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而我国的农业再保险制度显然是一个“短板”,不仅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增大,也影响了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的扩大和经营稳定性,从而使得很多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时畏首畏尾。在今年4月19日举行的“首届亚太区农业保险再保险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黄延信表示:“缺少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保险公司超赔数额巨大,是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五)当前农业保险领域中存在法律空白
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4年至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我国农业保险至今仍未建立统一的农业保险法规体系,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农业法》有原则性规定以外,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而一般适用于各种商业保险的《保险法》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于农业保险;《农业法》也只是“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并没有新的条文来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由于法律没有规定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能和作用,致使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工作随意性大,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使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上有误解,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对策鉴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上述不足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政府支持,提高农民参保意识
充分利用一切舆论工具进行宣传,逐步提高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覆盖率和参保率;大力开展以农户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等形式整体参保的同时,协调发展散户农民参保。中央及地方财政应在允许范围内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对保费的补贴比率,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农户参保的积极性,提高保险的覆盖面。
(二)扩大险种,做到“应保尽保”
农险公司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合理的保险条款,适当提高赔付标准;逐步增加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险种,对农业保险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将地方主导、特色产业、经济作物、易受损作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
(三)商业保险公司积极介入和推进
在现阶段,政策的最终落实者--商业保险公司的行动尤其重要。从国际经验看,只要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足够的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仍然乐于开拓农业保险市场。至于具体的支持措施则有很多,比如目前学者热烈讨论的“以险养险”机制,实行保费(纯保费和经营保费)补贴,税收优惠,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的保险公司承保,支持多种形式的保险主体形式,督促奖励保险公司进行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条款设计等。借鉴西方国家开展农业保险的先进经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或者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
(四)加快完善已有的法律体制
由于缺乏长效机制推动和保障,各地做法不一,程度不同,极不利于农业保险的规范发展。为巩固成果,扬长避短,形成合力,当前亟需通过立法,建立长效、规范的制度体系。2007年1月,《农业保险条例》就已经被列入国务院2007年立法计划,由保监会负责起草,但至今仍未出台。应加快立法进程,就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农业保险依法实施,保险机构依法经营,农民权益依法得到保障。
“农业是容易受到巨灾侵害的脆弱产业。在中国、在亚洲、在全球,巨灾风险造成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财产的损失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对于农业再保险制度的需求以及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需求非常迫切。”
在日前举行的“2010年亚太区农业保险再保险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高连表示,中再集团将加强境内外农业保险再保险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国农业风险和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以下附一份金融时报报道
缺失风险分散机制 全球第二大市场遭遇尴尬
“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3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800多亿元,参保农户超过1.33亿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据吴高连介绍,连续七年,党中央、国务院都把解决“三农”问题和支持农业、农村地区的发展当作核心任务来抓,而大力推动农业保险发展正是支农惠农政策中的一项。尤其是在2007年中央财政正式启动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后,我国农业保险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但当前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面临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缺少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农业保险公司超配数额巨大。”谈及我国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政法司副司长黄延信表示,农业保险要遵循大数法则,只有众多的具有类似风险的生产经营者共同投保,并能够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分散风险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政策性农险主要是由政府出钱给农民补贴保费,多家保险公司经营,全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而单个保险公司又难以在全国较大范围分散风险。此外,由于缺少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因而也难以在不同年份分散风险。
黄延信认为,实现政策性农业健康发展和稳步推进,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割据局面,通过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实现资源整合,将财政投入的补贴资金与再保险风险分散机制相结合,形成在全国范围、不同年份分散农业风险的机制。
再保险规模日益扩大 政府支持与参与必不可少
据中再集团副总裁余青介绍,随着近年来农业直接保险业务的迅速扩大,农业再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中再集团以商业合作的模式向为国内开办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了成数分保和超赔再保险服务。据统计,目前中国农业再保险保费收入约占农险保费总收入的20%,农业再保险业务已成为再保险业务第三大保费险种,排名仅次于机动车险和财产险。仅2004年至2009年六年间,中再集团依托自有资本开展商业性再保险业务,累计支付农险赔款22亿元,累计转移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风险责任1200亿元。
“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保险公司接受的巨灾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保险公司农险业务的承保能力,降低了保险公司对农业巨灾保险接受度,难以提升巨灾损失补偿水平。”对于政府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设立中的作用,余青称,没有一个强大的农业再保险市场和完善的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安排,农业保险将难以持久健康运转。而国际经验也表明,无论是农业再保险还是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都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参与和必要的政策支持。
创新业务运行机制 打造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再保险市场,激发民间再保险主体承保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在农业灾害融资方面的核心用。
余青称,目前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现状、困难与当年国内航天保险与核电站保险对外分保渠道有限、风险集中的情况类似,因而可以借鉴分摊航天发射和核电站运营风险的经验,组建农业再保险共同体,通过引进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再保险共同体,增强农业保险再保险的市场调节功能,有效解决农业保险再保险承保能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不仅如此,通过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这一平台,还可以整合行业资源和技术力量,建立起农险信息和数据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农险承保理赔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农业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余青同时建议,由于农业巨灾保险业务“高风险性、高赔付率、高亏损率”的特点,再保险公司仅靠自身的能力难以支撑应对农业巨灾风险的责任,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农业保险巨灾保障基金。“通过建立政府资金支持、保险再保险公司自有储备、社会各界捐助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为农业保险再保险提供巨灾超赔保障,从而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再保险的承保能力,推进我国农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2班
孟潇
2241609033
第三篇:关于西南干旱的原因分析及个人阐述
摘要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本文将对本次干旱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当前环境保护的观点。
关键字 西南地区;旱灾;原因分析;环境保护;
前言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在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时,分析引起干旱的人为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的这场特大旱情。
正文
一西南干旱的旱情简介
截至目前,西南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经综合分析,未来10天,我国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西南地区继续维持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
二、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
2.1 自然因素
2.1.1气候因素(1)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加之,受西南地形因素影响,冷空气影响不到西南地区。西南等地出现冬春连旱的可能性较大(2)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主要原因。(3)秋冬季节降雨减少伴随着气温持续升高,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陆地海洋间温差减小,海洋季风登陆动力减弱,海洋上的水汽无力与北下的冷空气汇合,难以形成降雨。(4)去年雨季降水结束的时间比常年平均雨季结束时间提前1个月
2.1.2地貌因素云南、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此地貌易于水发生化学反应,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
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2.1.3 据气候专家、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分析称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云南、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2.2 人为因素
2.2.1工农业用水量大-------本次旱灾西南各省并非工业密集型城市,重灾区多为山地及农业城市,基本上每日饮用水在得到支援后勉强够用,主要是灌溉用水的大量匮乏
2,2,2 大面积种植桉树。速生桉生长速度非常快,所以吸水量大,使山中原有的小溪水小泉眼水量减少或断流。另外,桉树下基本不长其它灌木,使其生长的土地沙粒化也很明显。大面积的种植,地面没有水份蒸发少,2.2.3此地人口聚集分布,导致地下水的大量使用,而大面积水土流失造成的地下水无法补充
2.2.4 采矿采石采土的原素。矿石场和红砖厂在开采的同时,未做好环保措施,将一些丘陵山脚下的泉眼,山塘,小溪进行填塞,水道也没有清通,局部河溪的水量减水或断流造成主要河流水量的减少,在农村采矿场附近的农田基本上属于干旱状态水道已堵塞,无水灌溉。
2,2,5人们节约意识薄弱,水资源浪费大------并非人们不懂得如何节约,比如像四川等人口密集地区一直用水都比较紧张,节约意识不能称为薄弱
2,2,6是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云南省的水资源是比较丰沛的,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特别是缺少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水利的失修,农村很多水利年久失修,已失其功能,2.2.7人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地球近年来频繁的自身内部运动,都令我们习以为常的天气,地理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太快,无法及时发现及预防
三.面对旱灾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3.1.对于相关环境检测机关,要加强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和研讨。组织旱区对缺水情况逐一细致排查摸底,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对现有水源统一管理和调配。建立一种完善供水方案,合理使用和调配好有限的抗旱水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妥善安排好生产用水,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保障旱区每家每户每一位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3.2.春耕备耕要根据水源现状因水定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抓紧建设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扩大旱作种植面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为春耕生产用水提供有力保障。
3.3 增加人工增雨的作业条件,气象部门应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增加降水量。
3.4 建立长效抗旱机制,通过编制抗旱规划和加快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保障等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综合抗旱减灾能力 结论: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事关经济全局,意义重大。抗旱救灾工作不仅关系粮食安全,而且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旱区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第四篇:2010年高考热点:西南五省市干旱的人为因素及解决措施(地理)(精选)
高考时事政治材料分析:西南旱情不会推动全国CPI增长
核心提示:针对西南大旱可能影响全国物价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2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南旱情对大米、油菜籽、糖料、烟叶、茶叶价格影响较小,而且糖料、烟叶、茶叶在CPI中的比重很小,其价格变动不会推动CPI上涨。
新华网-经济参考报3月25日报道针对西南大旱可能影响全国物价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24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西南旱情对大米、油菜籽、糖料、烟叶、茶叶价格影响较小,而且糖料、烟叶、茶叶在CPI中的比重很小,其价格变动不会推动CPI上涨。
周望军表示,各地旱区按照国家防总的要求,强化了各项措施,全力抗旱减灾,旱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减小。同时,国家有关部门正进一步加大对西南旱区粮食调运力度,受旱地区粮食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等部分地区降水较少,气温偏高,出现持续干旱。近期,旱情仍呈发展态势。不过,周望军指出,西南旱情虽对当地小春作物生产和市场有一定影响,但对全国大米价格影响较小。
“旱情每年都有,每年都会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今年耕地受旱面积大幅少于去年同期,旱情对全国粮食产量影响有限。”周望军说。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比去年同期少50%以上。去年粮食生产在华北、东北等主产区发生特大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实现了连续第6年丰收。
与此同时,西南地区虽然旱情严重,但西南地区不是粮食主产区,其中重灾区云南省的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仅占全国的2.7%、2.5%。据有关部门农情监测,今年粮食主产区土壤墒情是近10年来最好的一年。
“这次旱情从去年入秋开始,直至目前,旱情主要是影响小麦、大麦等秋冬播农作物的生长,对稻谷等春夏播农作物影响不大。”周望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油菜籽方面,西南地区受灾最重的云南省不是油菜籽主产区,其油菜籽产量仅占全国的2%;四川省受旱的主要是省内非油菜籽主产区。国内食用油消费60%依靠进口。今年全球油料大幅增产,其中大豆产量预计增产4500万吨,增幅达21%,国际市场油料油脂价格存在下行压力,受其影响,国内食用油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
糖料方面,周望军说,西南旱情对糖料生产和国内食糖价格将产生一定影响,但消费者食糖直接消费量很小,食糖价格波动对消费者影响不大。
据介绍,广西、云南是我国的甘蔗主产区,考虑到甘蔗是耐旱作物,此次旱情对当地甘蔗生产将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初步估计西南5省甘蔗减产对全国产量的影响量大约在13%左右。
受国际糖价大幅下跌影响,近日国内糖价已比本月初每吨下跌300元至400元。国际市场食糖价格下跌有利于缓解国内食糖价格上涨压力。食糖主要是作为食品工业原料进行消费。用糖食品企业一般是将食糖作为配料使用,食糖成本占用糖食品企业的总成本份额较小,食糖价格上涨对用糖食品企业成本推动作用相应较小。同时,由于食品行业竞争激烈,产品种类繁多,不同企业之间的同类产品替代性很强,食糖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食品企业提高其原有产品价格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食糖价格上涨对广大消费者影响很小。
烟叶方面,云南、贵州、广西三省 区 烟 叶 产 量 约 占 国 内 总 产 量 的55%。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是烟苗移栽期。如果目前旱情持续至5月下旬以后,将导致西南地区烟叶大幅减产或绝收;如果5月下旬前有明显降水,农民为补偿其他作物减产损失,可能会增加烟叶生产,导致烟叶超产。
“目前国内烟叶库存量可以满足工业企业近两年半的卷烟生产用量。即使今年西南地区烟叶大幅减产,也不会影响国内烟叶供应,不会导致卷烟价格上涨。”周望军说。
茶叶方面,虽然旱情对云南省茶叶生产有较大影响,但茶叶消费弹性大,价格上涨对普通消费者影响不大。
据统计,云南省茶叶产量约占国内总产量的13%,其中春茶占省内茶叶产量的25%至30%。云南省农业厅预计,今年省内春茶将因旱灾减产50%左右,其中普洱春茶减产约60%。受此影响,近期普洱茶收购价格涨幅已超过20%。
“由于国内普洱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不足4%,且目前库存充裕,干旱减产不会影响市场供应。”周望军说。
2010年高考热点:西南五省市干旱原因及应对措施(地理)
背景材料: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请用地理知识具体解释一下西南地区干旱产生原因和详细应对措施
一.原因
1.四川方面:当前气候变暖是大背景,在此前提下,比较容易产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而四川处于我国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等多种季风环流影响的交叉过度地带,受多种季风影响,气候复杂。
四川干旱的原因有: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影响。我省和西南其他省份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积雪偏少,高原热力条件好,导致印缅低槽弱,南亚季风弱,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偏东偏北,造成我省及西南地区出现干旱。
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此影响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我省的边缘“溜”了过去。加上秦岭的关系,如果冷空气不够“强势”,翻不过那座山,依然无法对盆地造成影响。即使有时候冷空气进入盆地,与暖空气形成了降雨的第一个条件:对流天气。但形成降雨的第二个条件“水汽”如果不丰富,依然无法形成较好的降水。
2.西南五省现在已经发生干旱,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带有降雨的云层,在几个月内很少经过这里,就形成了干旱,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国家用大型直升飞机,调运鼓风机吹动强降雨雪云层,到干旱地区抗旱救灾,我通过细心研究和发现,造成灾害的强降雨雪是绝对可以改变控制的。抗旱保全苗也是可行的。
二.措施
首先要说明强降雨雪云层的形成过程,所有降雨雪都是由于海洋和陆地蒸发的水气及大气空间所固有水分形成的。含有大量能形成降雨雪的云层,在热高压气流或冷空气的作用下,运行到一定的地方达到饱和就开始下落,形成降雨雪区域(即便是干旱地区)。所有降雨雪都是因为路过地区的地形地貌及温度、地表湿度而形成降雨雪,如果经过的地区较干燥,就会把云层底部变成水蒸汽托起云层继续随风而动,如果所经过地区尚未饱和或不具备降雨雪条件,其降雨雪云层就会寻找适合降雨雪的地区降雨雪。如果某个地区经常没有途径降雨雪的云层,就会形成干旱。
掌握了降雨雪的原因,我们要控制强降雨雪就绝对不难。卫星云图告诉我们云层所在后,把握时机用大型直升飞机,调运鼓风机借助自然风向将云层吹到干旱地区,在施以补助措施解决干旱也就不成为问题了。其费用要比抗洪抢险、抗暴风雪救灾,抗旱保全苗节省许多许多。对此调云工程如按我所说的思路去做,出现损失我愿承担一部分费用,也希望一切有识之士能够大力支持。更希望党中央国务院能高度重视,不要以为国际没有先例就忽视这项工程的进展。事实上只要是做一次小规模的试验,用五六架次的飞机进行上中下立体吹动云层,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使用空军教练飞行还可以一举双得。强降雨的季节即将来临,我们要抓紧试验力争避免大的灾害发生。
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一直为干暖空气控制,温度异常偏高,影响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槽活动较弱,北方冷空气主要从偏东路径南下,很少能渗透到云南高原腹地,导致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少,云南地区发生秋冬连旱。”肖子牛表示,“而这些与去年6月赤道中太平洋形成的厄尔尼诺事件有一定的关系,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南海、中南半岛到西印度洋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以及云南地区的暖湿气团活动,导致降水偏少。”
2010年高考热点:导致西南五省市干旱的人为因素(地理)
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里是生态脆弱地区,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发?
西南大旱,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我想到的是,天灾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疾病往往不是一天两天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力开发西部,曾是各级政府呼吁和努力做的事。西部的矿产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开发,西部的原生态林变成了桉树林、橡胶林,西部的荒原变成了城镇。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但是西部生态的脆弱,西部物种的珍惜,以往西部人与自然是如果相处的?在挖掘时,开发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认真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西南大旱原因当然还有待全面去分析,不过,从已透露的信息看,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在抗旱的同时,这些因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都是地表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根据有关有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此外,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其实,且不说水电站对生态的改变,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最近贵州大旱就暴露出这样的一个案例:2009年上半年,水城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电站有雾龙河电站和加克电站。正在加紧施工的有顺场电站、何家寨电站、金狮子电
站、乌图河二级电站、猴场电站等6个电站。水资源成了电站老板和产权人控制的砝码。农民灌溉用水必须看水电站老板的脸色。水电站的快速建成,加剧了当地民众与水电站产权人的水源争夺。
再有就是江河的污染。我曾到这次大旱的重灾区珠江上游采访,那里的江水简直就是黑色的,当地居民从河水中捞起淤泥晒干后可当煤炭用,称为“河煤”。这次大旱之时有记者驱车在贵州沿途采访,发现由于采煤业污染,当地许多河流放眼望去,绵延数十公里的水面上一片“漆黑”。一些当地“职业捞煤”队的农民,挥舞着长长的水瓢,将河中的淤泥捞起,等到风干了,这是可以卖钱贴补家用的。大旱之中,一滴水都弥足珍贵,可与此同时,大片大片水源因为污染无法饮用,这难道不值得警醒吗?
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里是生态脆弱地区,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发?种树、断河、污染再继续下去,明天和后天还会怎么样呢?(汪永晨 环保志愿者)
第五篇:西南五省旱灾我园的倡议书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3月22日是第18个世界水日,而我国大西南却焦渴难耐:河流见底,水库干涸,饮水匮乏,土地欠种,水运断航,西南五省份6000余万人遭受旱灾,损失236亿……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还在加剧。
我们知道水是万物之源,离开了水,人类将无法生存。大旱警示我们,假如人类再不采取实际行动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当我们真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困扰时,或许我们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每一滴水的珍贵。节约用水,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应该从爱惜每一滴水做起。因此,我们向全园师生和家长们发出如下倡议:
1、转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认真学习并运用节水知识;
2、在缺水时期,节约每一滴储备水,互帮互助,携手共渡难关;
3、避免大开水龙头,用完水后要及时拧紧水龙头,防止滴水、漏水,避免长流水现象;
4、一水多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从节约每一滴水开始,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6、主动向身边的人宣传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介绍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亲爱的小朋友、家长们、老师们,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珍惜、节约每一滴水,携手同心,与灾区同胞一道共度难关,共建和谐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