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思考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9:4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思考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思考及对策》。

第一篇:中学生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思考及对策

中学生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思考及对策

摘要:在创造和谐校园的大前提下,中学生自杀事件却屡见不鲜。作为一种医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中学生自杀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学生这七八点钟的太阳,由于对人生意义的匮乏,在未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之前便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这对家长、社会还是国家都是莫大的损失。感慨沉痛之余需要分析造成中学生自杀的原因及如何避免这类悲剧的再现。尤其教育者,必须明确自己在这方面的责任,注重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强化教育的人性化,提高教师对于人生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关键字:中学生自杀;原因;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国外中学生自杀相当严重,而日本自杀已成为中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据新闻媒体披露,近几年我国中学生每年自杀人数逐渐增多,成为继日本、韩国等之后的又一中学生自杀率较高的亚洲国家。在中国,自杀这个词汇已然成为了中学生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压力增大,教育体系的弊端也随之日趋暴露。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于2005年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随着中高考的进行,中学生自杀的报道增多,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学生自杀的省思。

二、对于中学生自杀原因的解释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将中学生自杀的原因整合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过高

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有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种传统思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变形,读书考好成绩成为“成龙、成凤”的唯一标准。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发展逐渐不健全,思想变得日益偏狭。孩子的兴趣没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压抑枯燥的生活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自杀只是为了让父母受到伦理责备,由此达到对父母的反抗与惩罚。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价值观混乱,社会竞争压力增大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价值的冲突无法避免。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念被渐渐地否定或背离,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和错误的价值取向。面对突如其来的金钱观和经济的利益原则,人的价值观和善恶观念变得多样,金钱成为衡量价值实现的最重要评判,社会传递的信息和符号变得复杂和迷离。在个人利益与集团社会利益冲突时,成人都会感到矛盾、困惑,更不用说还未真正迈入社会的学生。

(三)教育教学方面的原因

1、教育脱离社会现实

中小学校由于追求升学率,几乎不开设任何专业技能课程,学生没有动手实验和独立思考的机会,缺乏创新实践的能力。若是直接从中学走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变得一无所能。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单调,学生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对社会中的很多矛盾,教师不能及时的给予答案。当矛盾在学生内心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无法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就会找寻极端的方式来彻底摆脱这样的矛盾。

2、教育产业化,学校为追求利益改变教育宗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促成了教育产业化的道路的走向。办学模式的转变,致使一些学校成了赚钱的工具。学校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赚钱对象自然转向学生。在经济的驱使下,学校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宗旨。在拜金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身心发展无法得到正确的指引。

3、应试教育的弊端

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标准评价学生学业情况之前,学校和社会不得不以考试作为学生升学的唯一考量。由上而下一层层的升学指标最后还是得压在学生身上,学生学习的压力非常沉重:一方面是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另一方面是自己已不堪承受的重负。这种唯分数论的考量,不单使学生的学习压力难以承受,也使学生自身在其他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郁结于心的不得志,让原本心理就不成熟的学生变得愈加的脆弱。

4、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直接导致学生心理的畸形。为完成上级压下来的升学指标,教师只得施压给学生。当学生不能达到教师的期望,一些教师在没有深入理解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之前就采取极端的处罚方式:体罚和变相体罚。此外,优等生和差等生的区分仍然存在。学生的逆反、嫉妒心理以及教师的偏爱心理同时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

(四)学生自身原因

1、人生意义不明确

从自杀者留下的大量遗书来看,自杀很多时候源于人生意义的匮乏。缺少活下去的理由

和意义就是对人生意义匮乏的感受。学生在追求人生意义的时候却对究竟什么是人生意义缺乏清晰的界定。学校和家庭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只能凭借他们自身的摸索。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人生意义出现了偏解。

2、责任意识薄弱

现在的孩子总是被定义为“温室里的花朵”,家长的过度宠爱,把孩子培养成了易碎的玻璃娃娃。习惯了什么事情都由家长解决,一旦遇上必须由自己解决的问题,由于责任意识薄弱,严重时就会选择用极端的方式逃避问题。

3、身心不成熟,压力大而承压能力不及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正在人生成长的一个不稳定期,缺乏自我调节、自我应对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冲动,只要存在很小的诱因就会自杀。该时期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压力大而承压能力不及。过大的压力无处释放又无法承受,极易导致学生变态的心理。

三、避免中学生自杀的对策

简要分析了中学生自杀的一些原因,如何救治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关注中学生自杀问题,改善教育教学手段,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我们需要作出更多合理的对策:

(一)家长要科学预测规划孩子的未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进行教育

家长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成绩已经不再是这个社会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尺度。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来创设社会。家长不应该过度的将将来的幸福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思想没有错,考名校的目标也没有错,但是要考虑孩子本身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不应导致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家长需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兴趣取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给孩子正确定位,科学预测规划孩子的未来,让孩子在轻松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二)社会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价值混乱的现在,社会更应该明确并且大力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教育教学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1、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学校不应只追求升学率,更多的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发展,为学生能够顺利的走上社会服务。抓智育更抓德育,尤其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应该体现时代的需要。开设必要的专业技能课程,为学生提前

步入社会做准备。此外,课程的设置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能力。

2、及时调整办学模式

教育的产业化可以帮助拉动经济,但是教书育人的宗旨绝对不能被经济利益掩盖。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强势出台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执行,严查到底。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给学生适当减压。

3、打破应试教育的限制

虽然在当下,我们不能废除应试教育的制度,但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限制。教师不能成为唯分数论者。教师的职责更多的在于引导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学习以外的特长,加以指引,使学生找到兴趣所在,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4、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校园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抑制和淡化不良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滋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被动的受体,完全受教师的塑造和控制。在这种学生观下,学生很难发挥自身的巨大发展潜力。同时,学生的成长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主动性与创造性被抑制,权利和利益被某种程度的剥夺。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下,学生容易形成畸形的心理。

(2)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必须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的想法,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支持和认可。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能使学生的精神格外亢奋和充实,师生进入全面的心灵对话。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的学生,忌讳挖苦、讽刺、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教师应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多和学生谈心、讨论问题,这样才能和学生沟通思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获取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避免问题学生的出现。

(四)学生自身要树立明确的人生意义、积极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当学生自身发现思维混沌时,要及时的与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交流。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扩大社交范围,与人友好交往。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寻找兴趣,在活动中推销自己。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在充分的认识自己之后,才能更好的与他人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年第2期2、3、李俊才,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冲突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被全社会所关注。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主流的背后,依然存在着阴影。

学生的一切心理问题都要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的一切行为均是其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现。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客观、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学习与考试的焦虑、缺乏责任心以及存在惰性心理、侥幸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自我感觉优越、不接受否定意见、听不得批评、与老师同学及家长的关系紧张、压抑、自卑、不守时、不适应公益性活动等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考试舞弊,甚至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

社会方面: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学生自出生起就处在压力之中,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除了学校规定的学业任务外,大多数学生都要接受一至两门甚至更多的特长训练。社会上一些控制不严的暴力、色情、赌博等现象,也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稚嫩心理。

家庭方面:家长对学生学业上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生活上又过于溺爱,导致学生一方面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又为获得良好的表面现象而不择手段;还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抚慰,也会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学校方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往往使得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承受失败的打击,而导致学习兴趣淡化,生活情绪消沉。

自身原因:处在“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对自尊、独立的需求与对父母、老师的依赖之间缺乏良好的平衡。

针对学生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的学校,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疏导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呢?

1、设立谈心室、悄悄话信箱,配备心理咨询师,倾听学生心声。

学校应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由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如转移情绪、宣泄压力、发泄苦闷、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学生可以在谈心室中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接受心理咨询。

悄悄话信箱十分有利于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当有些话是敏感的或碍于颜面的,信箱可省去暴露真实身份和害羞的忧虑,这种方式可以便 于 老师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对教师和家长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

教师的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学校应该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形成教师的健康心理影响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也是学校所有教师的职责,学校要努力营造全员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这是说家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与家庭有直接的联系,学校应借助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开设心理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学校和家庭共同联手正确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3、开展有意的活动,创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学生在良好的心育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这里所说的心育环境包括学校的整体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

作为学校而言,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会、体育活动、参观、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文艺会演等,并以制度的形式保证这些活动能常年正常开展。活动中有意识的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如让胆小的学生参与活动以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观看相关的录象,剖析学生的心理,开展辩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等。

具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个性才能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我们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和关心这一问题。

第三篇:论中学生自杀

论中学生自杀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学生自杀行为屡见不鲜且自杀率逐年上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进入“高发期”,中学生的自杀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由于社会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中学生心里素质低下等种种原因导致中学生自杀率连年攀升。关键词: 中学生

自杀

现状

原因

对策

自杀为人类十大死因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的心理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而起引起的青少年自杀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浅析我国中学生自杀现状及其心理,分析导致其产生自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一. 中学生自杀概述 1.我国中学生自杀现状

自杀起源于心理社会冲突,是有目的、有计划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毁灭性行为,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伴随近年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青少年自杀呈上升趋势,据多方面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杀第一大国自杀,自杀已成为中国十五至三十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根据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及人口密集地区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3.2%—28.0%,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为5.0%—11.9%,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2%—4.0%,中学生的自杀率占总自杀人数的26.64%,换言之,每年中国的自杀人数中有近百万是青少年中学生,全国各地中学生轻生的新闻已屡见不鲜,这种自杀现象已到了惊人的程度。

2.中学生自杀的心理历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众多的青少年自杀者并非是在顷刻之间裁决自己的生死,即使高空一跃,临池一跳虽然几秒钟光景,然而在此之前还是经过较长的心理历程的。这种心理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自杀彷徨即心理矛盾的冲突和自杀者平静阶段。个别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萌生自杀的想法,形成自杀动机。如在一些案例中,有中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不适应课业繁多的状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将自杀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再如,某位中学生父母离异,对其生活、学习不闻不问,给该中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创伤,在学习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万念俱灰,想到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这些案例都说明在外界某些因素的刺激下,易形成自杀动机,这是自杀心里历程的第一步。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想自杀的中学生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状态中,难以最终做出自杀决定,这也称为自杀彷徨。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在自杀彷徨的阶段,任何一种能够因素都可能改变自杀者的想法,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智尚不成熟,行事易冲动,极易在冲动的状态下坚定自杀的想法,从而采取自杀行为。当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尤其是冲动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此时,他们的下一步动作就是采取自杀行为。二. 浅析中学生自杀的原因 1.中学生的个人因素

从中学生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特点上看,中学生时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疾风暴雨、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临考试、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心身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而其心理又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是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自杀企图即是心理危机的一种突出表现。

此外,从中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一部分中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有的本身即是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平衡型或过敏体质者,其耐受力较差,一个普通刺激就使其难以承受;有的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时,一个偶然因素即可导致轻生念头的产生。2.中学生成长的家庭因素

从一些中学生自杀的案例分析中来看,中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是否采取自杀行为有很大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过分溺爱娇惯或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这些又必然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明明暗暗的方式表露出来,都会使学生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

另一方面,许多数据及案例事实表明,家庭不健全也是导致中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离异或一方或双方去世,生活在这种不健全家庭中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处于这种生长环境中的中学生可能由于受到不全面的关爱,较敏感,自卑,相比其他同龄人更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更容易轻率的选择了不归之路。3.中学生所处的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最为重要的一个生活环境,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这一最为重要的生活环境又是其最感到压力的外界环境。而“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学校学习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他们经常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美国布洛姆(Brown,D.T.)的研究认为:学校的压力源,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二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成绩与考试;四是来自于学校的批评与处罚。来自学校的任何一方压力源,当其不堪重负时,就极有可能以死来逃避或抗争。此外,大多数中学学校更关注于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确干预与引导。中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巨大压力和成长的诸多烦恼,他们往往很难自己调适,免不了因为一些矛盾而导致心理的剧烈冲突,进而发生各类心理障碍。但又没有机会、或是没有专业的人士帮助他们及时解决。这就很容易导致中学生自己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 应对中学生自杀的对策

导致中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中学生自杀问题也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1.中学生个人方面。

青少年中学生首先应正确认识生命,学会欣赏生命、敬重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懂得生命的珍贵,树立起“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爱”的观念。其次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看到自己善良、宽容、坚强的一面,建立自信心。同时认识自己性格的缺陷,努力成长,提高沟通能力,主动与同学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人求同存异,逐步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最后,青年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要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勇敢直面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不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懂得寻求帮助,不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保持良好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情绪。2.家庭及学校方面

中学学校应适应当前独生子女学生的群体缺陷和社会环境不良因素影响大的新形势,及时转变一些旧的教学观念。应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化成绩上,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平等的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中学校园应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疏导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对教师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师生关系,做到平等教学,文明教学。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家庭在避免中学生自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应过于严厉或过于功利,对中学生的成长监管不应过于专制也不应过于放任。家长不仅要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更应减轻心理负担,让中学生成长在一个民主、和谐而又不失规范的家庭环境中。家长要给中学生足够的关注与关爱,但不能过分溺爱,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向中学生传达正能量,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引导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此外家庭和谐也是避免中学生走上极端道路的重要因素,为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3.社会及政府

社会应积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如成都市为预防中小学生自杀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并准备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不仅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应在全国中学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绝望心里防范机制,如全部中学生普及防范此方面的知识,设立个人心理危机咨询电话,建立中学生自杀行为快速干预和抢救系统等。在中学校园层面应有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大众媒介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建立干预中学生自杀网络,加强中学生自杀危机的干预工作,建立自杀危机干预团队和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建预防中学生自杀的社会安全网络,有效解决中学生自杀危机。

美国自杀协会前主席帕佛说:“防止自杀的最佳途径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导致该行为的发生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导致中学生自杀的原因,只有从根本上阻止中学生产生自杀动机,悲剧才能减少。自杀是令人痛惜的,中学生的自杀更犹如开得正艳的花突然枯萎,令人惋惜。愿这类悲剧能少之又少,挽救中学生,防止中学生自杀,也是在挽救一个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戴亚杰

《何苦自杀》

汪海燕 吴才智 《活着没商量—自杀心理及其预防》

埃米尔·迪尔凯姆 《自杀论》

张晓玲《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隋晓爽 陈伟《中学生自杀现状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篇:中学生自杀调查报告

教育科学学院本科学生调查报告

题目:中学生自杀态度调查问卷教育科学学院 院(系)

专业 心理学

年级 06-2 班

姓名 姜会岩 学 号 06072203

指导教师 刘亨荣 职 称 助教

年月日

中学生自杀态度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对某中学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中学生对自杀态度的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100名中学生中有13.7%的中学生对自杀持肯定态度,有79.4%的中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是中立的,有6.9%的中学生的对自杀持否定态度;(2)高中生对自杀的肯定性显著高于初中生;(3)中学生对自杀的态度不存在性别差异;

(4)中学生的自杀态度与他们对自杀行为、自杀者与安乐死的态度显著相关。关键词:中学生;自杀态度;预防措施

一、调查目的自杀作为一种医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特别是精神科工作者的重视。国外中学生自杀相当严重,而日本自杀已成为中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而我国资料也表明近年来自杀在意外死亡中占第一位,而意外死亡占总死因第3位,在中国,自杀这个词汇已然成为了中学生的代名词,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然而教育体系的弊端也随着学生的压力而日趋暴露,自杀死亡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成为了十大死亡问题之一。据新闻媒介披露,近几年我国每年自杀人数逐渐增多;在学生自杀的情况中,以中学生为先,大学生次之,小学生更次之。而中学生这七八点钟的太阳,还未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发光之前便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对家长、社会、国家都是莫大的损失。我们慨叹沉痛之余需要分析,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挽回更多年轻的生命。为此,我进行了一下自杀态度问卷(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简称QSA)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此次QSA调查活动,采用不记名调查,调查对象为哈尔滨市某所中学的学生。分别在高中和初中各随机抽出一个班进行选择问卷形式调查,共100人,其中高中生57人,初中生43人,男生60人,女生40人。

(二)调查工具

自杀态度问卷(QSA),QSA共包括29个条目,都是关于自杀态度的陈述,分为如下4个维度:⑴ 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共9项;⑵ 对自杀者本身的认知的态度(F2):共10项;⑶ 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F3):共5项;⑷ 对安乐死的态度(F4):共5项。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数据经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0.0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一)问卷总评分与问卷分维度的关系

为了研究中学生的自杀态度与每个维度之间是否相关,进行了相关检验,统计结果显示,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与其他三个维度以及总体态度都高度相关。对于家属的同情,与总的自杀态度不相关,与自杀者认知态度也不相关。总的自杀态度,除了F3外,与其他的三个维度都非常显著相关。这说明,中学生的自杀态度主要取决于三个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本身的认知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

(二)中学生的自杀态度

为了解中学生对自杀的态度,现按原量表的规定,统计了各维度的分数及总体成绩在三种态度上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调查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从总成绩看,对自杀持肯定态度的占13.7%,持否定态度的只占6.9%。对自杀者的认知和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百分比更高,都在30%以上。这说明在所选的全部调查问卷中,大多数学生对自杀持肯定态度远远大于否定态度,倾向于对自杀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大多数。另外,学生对自杀家属的同情也是很高的,占43.3%可见,家庭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一个最后依归。这也说明,学生自杀持肯定态度受家庭因素影响最大。

(三)中学生自杀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发育水平、思想水平以及升学压力均不相同,这是否影响他们对自杀所持的态度,因此对高中生与初中生的自杀态度成绩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数据表明,在F1维度上,高中生与初中生不存在本质上差别,但高中生的平均分比初中生低。在F2和F4两个维度上,以及总的自杀态度上,高中生的平均分都低于初中生,而在F3维度上则高于初中生(F3维度的测评需要反向计分),并且这三个维度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在F2和F4两个维度分数测评中,高中生都低于初中生,则高中生自杀倾向性大于初中生;而在F3维度上分数测评中,高中生又低于初中生(反向计分),所以高中生自杀倾向性仍大于初中生。所以,总体说明高中生的自杀倾向远远大于初中生。

(四)中学生自杀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为了考查中学生自杀态度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成绩上,并不存在差异。四个维度中,除了F1之外,其他也无差异。也就是说,男女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基本上是持一致的态度,但在行为上,男生却远比女生更加坚决。

四、讨论

中学生的自杀态度状况

本调查的结果表明,有13.7%的中学生对自杀持肯定态度,当他们在消极不快的时候,采取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极大。有79.4%的中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是中立的,这一绝大部分人在受到不良刺激时,也有可能采取自杀行为。只有6.9%的学生是否定自杀的。由此可见,中学生对生命的珍爱程度真的很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由结果可知,中学生自杀态度在年级上比较:高中生对自杀态度的肯定性又远远大于初中生。可见,高中生的心理状况更应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高中生在即将走向人生转折点的道路上,对自我的认知已经逐渐形成,人格初步健全,而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以及对人格的形成和自我认知的导向。这也导致多数高中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采取极端的方式。而对于中学生来讲,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男生自杀的态度比女生坚决。

同时,中学生的自杀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们对自杀行为、自杀者认知和安乐死的态度。而这些往往是由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宣传所导致的。另外,生活学习上的超重压力,更是迫使中学生寻求解脱的主要因素。这些不良因素和压力,迫使中学生对于自杀肯定态度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自杀倾向严重。中学生自杀倾向比例逐渐增高,这值得我们担忧。

五、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自杀态度的问题是严峻的。但同时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各方面的努力。

学校教育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理解,要注意教育方法,特别注意在对学习落后的或违规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切忌简单粗暴,应采取深入细致的方法,防止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挫折而产生而外。对中小学生应提倡尊重生命和热爱人生的教育。使之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树立良好的人生目标。同时可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地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和各方面的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家庭温暖家长首先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子女。要设身处地从中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子女,必须反对粗暴的方法。懂得和自己的孩子真诚地沟通,尝试理解孩子的压力心理和青春期的烦躁不安等情绪,从解决问题的根源出发去帮助孩子解决自身问题。给与孩子更多的关怀和呵护,是每一对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打开孩子心灵契机的最好阀门。

社会对中学生自杀是有责任的。绝不能把中学生自杀看作自杀者个人的事情,社会是要采取积极措施的。从根本上说,关心中学生的成长,保护中学生成长的环境,减少和遏制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因素,这是社会预防和矫正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基本措施。应杜绝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心里影响和干扰。

另外,社会各方成立心理咨询小组、预防中心,提供热线电话服务,使寻求援助的人随时能找到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而且工作人员热情并有针对性地鼓励对方,和对方保持交谈,帮助对方建立信任态度,直至对方打消自杀的念头。这类

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预防自杀的。中学生自杀多与个体的性格有关。性格严重内向或抑郁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易受到事情消极面的影响,从而产生自杀心理;性格执拗者,一旦受挫便易产生轻生念头。因此中学生必须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性格,掌握自我合理宣泄情感的技巧,只有中学生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才是有效预防自杀的最根本途径。

第五篇:中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三.提升当代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把握榜样选树的标准,整合榜样教育资源

1、体现真实性,符合人性的社会性复杂性

真实性是榜样树立的首要标准。选树榜样时,力戒将榜样形象、事迹等过渡修饰和拔高,而是呈现给教育者一个真实的、合乎人情的、具有鲜明个性和人格的榜样。另外,更需要为教育者树立生活中的榜样,他们的形象和事迹未经修饰,然而,他们自身的德性.-和生活中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必然会福射到周围,影响周围的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地方用以容纳人性中的美好,因此,整合来自青少年生活经历中的榜样,以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激励青少年,使他们心向往之,进而乐意为之。

2.体现效仿性,满足他人的利益需求

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时,首先需要具有较强的可模仿性。具体而言,要遵从个体的模仿规律为青少年选树榜样。2所以,对于年龄较低、知识水平不高的青少年,可以为其树立形象生动、行为直观的榜样,选择书本中出现的榜样形象、生活中的同学、教师等,以这些榜样行为的直接示范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年龄较长、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的青少年,可以为其树立社会杰出人物、英雄模仿等,注重以榜样精神激励、引导他们。其次,榜样的树立要有针对性,榜样的形象不是越高大越好,而是要针对青少年的需求选择适a的榜样,即选择的榜样要针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问题,能给他们带去帮助和教益。

3、体现先进性,反映人类的先进品质

榜样的先进性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而言,只要在才能、品质、态度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优于他人的人物,都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榜样。也就是说,只要有优点,就可以成为他人的榜样。然而,当教育者在推荐一些英雄榜样,并述说他们的先进事迹时,他们的品质体现的崇高性,反映的是人类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先进性的最高层次。何为崇高?崇高作为一个形容词,是雄伟高大的意思;并且它又属于审美范畴的一种,表示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层面上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榜样所具有的崇高性表现出来的美感可以引发人们对榜样的崇敬,从而效仿学习。由此,在选树榜样时,要坚持“平民性”和崇高性相结合。所谓的“平明性”,即要拓展榜样选择的范围,坚持只要有优点就值得学 >」的素朴的榜样学 >」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理论上而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榜样,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青少年的优点,创造“人人是榜样”的境界,形成青少年间良好的互相学>」的氛围。当然,榜样教育也要坚持的一定高度,将那些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英雄模范等推荐给青少年,让他们在崇高精神的熏染下提升己的精神境界。

4、体现民族性,传承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传承性,体现在榜样上,不仅表现在榜样所代表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是在民族传统美德上的继承发展,也表现在一些反映民族传统美德的榜样即使历史悠远依然成为教育资源,如教师、家长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儿童要互相礼让。具体而言,第一、教育者需要认真整理传统的道德榜样资源,剔除那些过时的榜样,选择那些具有较强可学习性,可模仿性的榜样人物。第二、寻找青少年身边的体现传统美德的典型人物。因为时代在变化,当时那些榜样的言行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难以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从青少年角度出发,结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挖掘新的榜样以新的形式诠释传统美德。

5、体现时代性,吸纳时代的优良精神元素 ,榜样必须是真实的,符合人性的,体现的是榜样的“真”;是可以模仿的,要能满足社会和人的利益需求,体现的是榜样的“善”;必须是先进的甚至是崇高的,包含人类的优秀品质,体现的是榜样的“美”。而榜样的选择又必须传承民族文化的和吸纳时代精神的,概括之,榜样的选择必须是拥有“真善美”品质的,这是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标准。而民族性、时代性的人物形象则更易为该民族、该时代的人所效仿,是榜样选树的充分条件。

(二)坚持榜样教育原则,引导青少年榜样选择

1、注重榜样教育的生活性,贴近青少年生活世界

榜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进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并引领他们向往理想生活”是指向青少年生活本身的。因此,青少年通过榜样学习要想获得“德性之知”的生成,则榜样必须来源于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对于榜样教育而言则要注重践履性,即在生活的实践中开展榜样教育。因此,需要帮助青少年尽可能发现身边人物的优点和长处,引导他们以周围的人物为榜样。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深入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创设青少年与榜样人物良好互动的情境,让青少年在观察榜样、与榜样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榜样的优良品质,进而自觉认同、效仿榜样。

2、坚持榜样教育的崇高性,与崇高精神对话

引导青少年选择人类崇高精神的代表——英雄、道德措模、优秀伟人等。如此,才有可能帮助青少年使自我走向更高的精神台阶。然而,由于青少年与一些英雄、道德楷模、优秀伟人等榜样存在着层次的差异性,导致其容易对这些榜样行为或事迹的不认同或虚假认同,因而不能真正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弓丨导青少年选择崇高榜样的可行方法是倡导他们与崇高精神对话。一方面教育者在引导青少年向某一榜样人物学习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榜样人物所处年代的具体特征,深入挖掘榜样行为背后的精神实质,因为崇高的榜样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而永恒的。另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帮助青少年找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从其崇高精神中汲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

3、体现榜样教育的层次性,选择契合个体的榜样

青少年选择适合自己的榜样,也需要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一方面,要使青少年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榜样的选择要针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中的问题,而不能仅仅凭个人的喜好和兴趣,如此,才能通过榜样学习有所提高。另-方面,对于已经选择了不适合甚至不良的对象进行模仿的青少年,要使他们了解自己正在追求的是什么,他们还可以或应该追求的榜样有哪些,不同的追求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等,使他们在比较中选择契合自己需要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榜样。

4、展现榜样教育的多样性,化偶像为榜样

在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和多向思维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榜样内涵外延的日益丰富和榜样形象的多样化。有研究者认为,现有榜样教育提供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总共有四类:(1)革命先烈、领袖人物、历史伟人等;(2)社会各领域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3)教师、家长等成人榜样;(4)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可见,榜样教育已体现多样性的特点。然而,在大众媒介时代产生的各类明星人物,不管我们是够意识到或是否承认,他们都对青少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崇拜的偶像。因此,榜样教育需要开发新的榜样资源,即将那些德艺双馨的明星人物纳入榜样行列,成为新的教育资源。如香港的教科书《中国语文》便将香港影星周润发的成长史作为其中篇目,激励青少年像周润发一样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三)遵循榜样学习机制,创新榜样教育方法

1、激发兴趣、唤起认知的“认知性榜样教育法”

认知性榜样教育法的重点在于使青少年对榜样感兴趣,并能记忆榜样相关信息、全面理解榜样精神。因而可以从激发青少年对榜样的兴趣入手。具体而言,第一、对于那些教育者想要推荐给青少年的榜样,教育者可以选择“曲折前进”,而不是“单刀直入”,即不是一开始就把这些榜样形象和榜样事迹呈献给青少年,而是可以通过呈现给青少年关于榜样的趣事轶闻、电视电影或者相关书籍等,尽量引发他们对榜样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活泼的相关活动,如组织编办关于榜样的报纸、开展榜样相关知识的竞赛等,让青少年全面了解榜样。第二、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青少年自由展开讨论,对这些榜样的行为、事迹、精神、值得学>J的地方等发表意见,然后教育者在旁引导、总结和归纳,凸显需要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行为和榜样精神,加深对榜样行为和精神的认识。第三、鼓励学生效仿榜样,既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榜样使榜样形象再具体化,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能体现榜样精神的一些小事做起,让学生“从做中学”,在行为屮对榜样精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价值辨析,引导认同的“认同性榜样教育法”

采用价值辨析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宽容理解。对于青少年已经做出的一些低俗甚至错误的选择,教育者要予以宽容和理解,让学生因受到理解和尊重而愿意敞开心扉。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可以通过“对话引导”帮助青少年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此过程中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和提升。这是“认同性榜样教育”的第二步。与青少年进行对话,要与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类似谈心甚至闲聊。对话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引发青少年价值观外化,在评价、引导的基础上使青少年纠正或提升原有价值观并内化,再通过启发青少年想象学习一些好榜样会有的结果并鼓励其行动的方式外化,这一过程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真诚接受并内化优良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观,从而达良好的榜样教育效果。

3、情感体验,引发共鸣的“体验式榜样教育法”

对话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引发青少年价值观外化,在评价、引导的基础上使青少年纠正或提升原有价值观并内化,再通过启发青少年想象学习一些好榜样会有的结果并鼓励其行动的方式外化,这一过程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真诚接受并内化优良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观,从而达良好的榜样教育效果。

具体到应用策略,一种方法是使榜样和青年处于真实的同一情境屮,促进青少年自我角色体验。一方面,使青少年亲身“见过”榜样。如在青少年生活中寻找榜样,开展榜样教育。选择学校中具有优秀德行的教师,如那些棘棘业业、关心学生的教师榜样,使青少年在教师的流畅生动的上课中、在教师的关心鼓励中体验什么是“爱岗敬业”。或者选择学校中表现优易的学生,如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榜样,可以让这些学生和成绩较差但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他们坐在一起,在相互交流学习中让后者将榜样行为和自身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选择家中品 质良好的父母家长,如勤劳善良的母亲,从母亲每日的辛苦操劳中体验什么是勤劳;从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关怀中体验什么是爱心等。再如可以将青少年领至榜样行为发生的现场。如有些青少年崇拜刘翔,如果有条件可以将他们带领到刘翔训练的场地,实地参观刘翔的训练和生活,从而增进对榜样人物的了解,引发对榜样人物真实的情感,的更好地学习榜样。另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亲身体验榜样行为,即效仿榜样,如要理解雷锋助人为乐的谨慎,就要亲自参加帮助他人的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助人为乐,理解什么是雷锋精神,并对这一精神产生积

极的情感。因此,榜样教育要多开展公益服务、志愿者活动等项目,促使青少年亲身体验。另一种方法是创设情境,让青少年体验他人角色。也就是说,创设一个榜样情境,扮演榜样,使青少年暂时处于榜样的社会位置和生活,并按照榜样的位置所要求的规范和态度行事。

4、强化锻炼,固化行为的“践履性榜样教育法”

在榜样教育中,“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榜样行为本身的直接模仿和再现,即复制性行为;另一类是在用内化的榜样精神指导自身的行为,即创造性行为。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但是无论是那一类行为的固化,都离不开行为强化和实践锻炼。在榜样教育中,“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榜样行为本身的直接模仿和再现,即复制性行为;另一类是在用内化的榜样精神指导自身的行为,即创造性行为。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但是无论是那一类行为的固化,都离不开行为强化和实践锻炼。

固化复制性行为的方式主要有社会服务和劳动教育两类。社会服务如在“学雷锋月”开展敬老院献爱心、清扣社区楼道等服务,参与者将自己当做“雷锋”,模拟“雷锋”行为;也可以开展劳动教育,即在劳动模范等榜样的带领下,青少年与榜样一起参加劳动。这两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在模仿学心中加深对榜样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认识,并在榜样影响下逐渐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是持续性,要想通过一两次活动就到达到良好的固化效果无疑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两种活动方式也容易造成这样一种情况,“孩子们在有意识地`做好事'时很积极,因为他们从小被告知这是`学雷锋',但当有人真的处于需要榜样的情况下,他们却表现得很迟钝,有时即使发现也尽量逃避”。因此,现如今更需要加强志愿者服务平台的建设,在自然的生活中践行榜样精神,从而固化创造性行为。

5、尊重主体性、发挥能动性的“互动性榜样教育”

互动性榜样教育法,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的互动。具体表现为,首先在榜样树立上,可以采取“上下结合”的互动方法。鼓励青少年推选校内外值得效仿的人,结合教育者树立的榜样一起作为“榜样谱”供青少年选择。其次,也可以鼓励青少年组织榜样学习的一些列活动,而教师则只是从旁指导,这样可提高青少年榜样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榜样活动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可以尝试创设一个学校、教师与学生进行活动的平台,如通过互联网,开辟榜样论坛,让学校领导干部、任课教师、德育教师、各年级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民主、平等的对话。另一形式的互动性榜样教育表现为榜样和青少年的互动。最直接的方式是邀请榜样现身说法,与青少年直接对话互动。有研究者例举北京市人大附中邀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白岩松、神州数码总裁郭为来跟学生直接对话,对话过程内容丰富,形式生动、话题明显带有目前青少年鲜明的心理特点、文化追求和生活爱好,以及对未来、为人生的思考。“8在对话过程中,榜样人物“指点迷津”、言传身教,在行为示范和精神方面都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

6、审视榜样,超越榜样的“超越性榜样教育法”

超越性榜样教育,顾名思义,指“在榜样之上”学习榜样,具体指,第一,审视地评价榜样。即在榜样教育中,要引导青少年对学习的榜样做现实的评估,相对地看待榜样的价值,从而有选择性地认同榜样行为和价值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一改传统榜样教育为青少年提供明确的示范信息和学习内容的教育方式,对于那些年龄稍长,社会阅历丰富的青少年,应鼓励他们对榜样和崇拜的偶像进行理性判断,组织他们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体会等方式,发现榜样的优缺点,挖掘榜样行为背后的高尚精神和先进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促使他们对榜样更深刻认知和认同。第二,实质性地学习榜样。是指在榜样教育中要超越对榜样具体行为的机械性模仿,实质性地学习榜样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要帮助青少年将榜样精神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生活中践行榜样精神。

(四)营造青少年榜样教育的良好环境

1、发挥朋辈、教师、家长及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互动性榜样即同学、教师、家长和明星偶像等公众人物是青少年榜样学>」的主要对象。因而,营造榜样教育的良好环境,首先必须发挥好朋辈、教师、家长及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舆论对他们的影响相对减弱,而朋辈群体的舆论,则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影响相对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就担负着学生榜样的角色。对于青少年而言,教师因其知识、身份的权威性对于青少年颇具引领作用,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引导、行为示范等,则使教师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而家长作为个体的首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对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公众人物,通常指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并受到民众关注的人物,如影视歌明星、著名学者、政府官员等。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首先应该自律,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素养,管理好自身的名气资本,自身的一言一行要对社会负责,公众人物还需要处理好谋取个人利益与服务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社会出力,公众人物和学校也可以主动“结合”,现身说法,讲述自身的榜样事迹,使青少年获得对榜样的真情实感,更易为榜样精神所感染。

2、坚持教育的常态化

坚持榜样教育的常态化,注重榜样教育的日常化,使青少年处于时时都有榜样可学,人人都在学习榜样的良性环境中。坚持榜样教育的常态化,在学校层面,首先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第一、对于教师而言,不是只有在特殊节日、班队课等时间在课堂上才能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而是要利用课堂教育、学生日常活动等一切机会,向学生渗透榜样精神,进行榜样宣传。第二、榜样教育的教育者不仅仅只是这两类教师,任何学校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都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其次,延续和创新“节日性榜样教育”。如3月份往往是传统的学雷锋月,学校一般都会举行大量的学雷锋活动。而3月份一过,则学雷锋热度骤减。但是,如果以雷锋精神为依托,则可以将雷锋精神具体化为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节约精神等等,根据青少年实际需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并配合组织相应的实践锻炼,促使青少年真正认同榜样,践行榜样精神。第三、学校榜样教育要与加强校园道德建设相结合。如在学校举行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班级创建等活动时开展先进评选、宣传和学习,使青少年的榜样学习日常化、生活化,这不仅使得榜样教育有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与载体”,也促进了良好校园道德的形成;而良好的校园道德又为榜样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3、强化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

第一、大众传媒要注重挖掘传统英雄榜样、先进模范、政治军事领袖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要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等对榜样精神进行阐释,并引导青少年身体力行践行榜样精神,从而使这些传统榜样能真正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第二、大众传媒要真实、正确地宣传榜样人物。第三、大众传媒在宣传明星等青少年偶像时要注意社会效益取向,突出这些人物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发挥他们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总体而言,大众传媒应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少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少年,为青少年榜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4、形成榜样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2012年,中国见义勇为基金会对近年来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5770名见义勇为先进人物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仍有2920名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生活困难,占被调查人数的50.6%。而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其见义勇为的行为导致受伤致残,从而丧失工作能力。在众多影响青少年榜样学习的环境因素中,“社会如何正确对待榜样以及榜样的现实生存状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需依靠党和政府进一步健全榜样权益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榜样的奖励和补充措施。如对于因榜样行为而导致牺牲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可以改一次性补偿为“月薪制”,即每月资助榜样或其家属,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再如对于那些因榜样行为而致残致伤的人,在帮助他们医治的基础上还可以为提供一些其力所能及的工作,以解决他们在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需借助民间组织和民众的力量。最后,重视对榜样权益真正有效的保障,形成榜样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下载中学生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思考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思考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及其教育对策 史以宁沭阳银河学校 邮编:223600 摘要: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还有多少人信奉诚信?这种现状对中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当代国际以经济和综合国力较量为主的竞争态势显然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和保......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活着没意思”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

    浅谈重庆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思考

    浅谈重庆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思考葛兰中学 杨健【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决定了农村中学生心......

    爱的教育哲学思考

    爱的教育哲学思考:爱的尺度 爱心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人应有最起码的素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换句话说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其为教育。然而,对学生不可以“过爱”,因为“过爱”反而害......

    有关权利问题的法哲学思考

    2000年10月30日 09:41 文正邦利益、行为自由和意志构成了权利要素;权利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价值范畴和关系范畴,它依赖于社会经济关系,既具有阶级性,又有社会共同性.应有权利、法......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