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学生诚信现状及教育对策
浅析中学生诚信现状及教育对策
摘要:诚信,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社会的转型期中,失信的现象却严重地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就连相对纯净的中学校园,诚信缺失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诚信现状,查找成因、研究对策,加强对其教育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学生、诚信缺失、措施
前言:
“人无信不立”、“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我国古人将诚信称为做人之本,为政之道,治国之纲。在历经千百年的锤炼提升之后,它已成为我国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在西方,诚信被视为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规范,认为守约是人的本性,是正义之源。在经济领域,诚信被认为是一种资本,“诚信是金”、“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体现了“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经济与国力的飞速发展。历史表明,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业无信不稳,世无信不安。诚信无论是对于治学经商、治国理政,还是对于修身齐家、为人处世来说,都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要求和哲理。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赢利原则的普泛化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急功近利、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观念四处蔓延。“诚信”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渐渐淡漠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日渐抬头。一些政府部门朝令夕改,欺上瞒下,大搞“浮夸风”,谎报政绩,“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经济生活中,假货、假账、假发票、假钞、假冒商标等等大行其道,走私,骗汇,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拖欠赖账,三角债,多角债,随意毁约等等违信之事层出不穷;在学术领域,假论文,假文凭,1
假科技成果一时风行,一方净土也被腐蚀;日常生活中,猜忌,欺骗,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往往夹杂于人际交往中„„等等。这些社会存在,无情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意识,诚信成了“傻冒”,失信成了“能耐”。这些,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中学生产生影响。在被称为“净土”的校园中,诚信缺失的现象也在部分同学身上屡有发生。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据笔者亲身观察,近些年学生作弊行为还是较普遍的,有一成左右的学生经常作弊,有三成以上的学生有过作弊行为,而且作弊现象不仅存在于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中间,还存在于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中。2.作业抄袭司空见惯。
作业抄袭对于不少学生是家常便饭,而且和考试作弊现象一样,作业抄袭不仅存在于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中间,还存在于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中。
3.失窃现象时而有之。
近年来,学校每个学期都有发生几起失窃事件,每个学期末失窃现象最为严重。在失窃的财物中,有书本、文具、衣裤、鞋袜、随身听、现金等等不一而足。学校对这些失窃现象大多是除了教育本人之外便不了了之,能够查出来仅占少数。
4.欺骗行为屡见不鲜。
学校几乎每天都有学生迟到、旷课现象,迟到理由五花八门,如闹钟没响、闹钟坏了、闹钟不准了、车子轮胎破了、链条坏了、父母亲忘了叫起床了等等都有,而了解之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贪睡。此外,在学生中还大量欺骗他人的行为,包括欺骗同学、老师、父母亲及其他人,如痴迷上网而找借口请假外出、周末请假回家而家中不见人、因贪睡而怕迟到索性称病、向同学借钱不及时归还、多花钱后问家长要钱时称学校收钱、不正当用钱后称钱掉了或被偷了、抽烟赌博未当场见到拒不承认、公物损坏拒不承认等等。
5.人际关系淡薄冷漠。
在笔者平常与学生的交谈中,很多学生表示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
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者有之;为喜欢的异性而争吵打架者有之;因恋爱不成而打击报复的事件在学校也不是绝无仅有。
二、中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中学生们诚信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意志力差,缺乏自律。
一方面,多数学生对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关系到自己个人利益或安危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这主要是意志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学生涉世不深,道德心理尚未成熟,缺乏理性思辩的能力,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容易受到消极观念的影响。
2、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育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诚信教育,但现实的教育力量往往比理想的课堂教育力量更强大。如数字政绩、无照经营、商标侵权、虚假广告、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假文凭、假博士等,在种种失信的社会现实面前,诚信教育成了“空中楼阁”。
3、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
在升学的压力下,各中学普遍存在着德育工作滞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不够,德育工作只是应付检查,流于表面。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学生很难接受。三是学风不正。部分学生只是抱着混文凭的目的来的,很难静心学习。四是管理理念不到位。在教育中重“知”轻“行”,重知识教育,轻情感教育。此外,高中连年扩招,人数大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也给学校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家庭教育乏力。
当代中学生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孩
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的作用;还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同时,作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儿童伙伴,离群寡居,容易形成不合群、自私、胆怯、不关心同伴等不良心理。这些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主要因素。
5、约束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础上,主要靠传统、习惯、舆论去遵守,因此缺乏严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这种关系和环境中,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应,而新的维系手段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除此之外,老师、家长的观念和喜好也影响着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建立。以上种种表明,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在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时,自身也不由自主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道德底线一降再降,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中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建议
1、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两条重要途径。从德育的角度来说,身教的功效大过言传。古今中外的事实都证明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的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行为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确立诚信立教意识,树立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新形象,诚信修己,诚信育人,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2、挖掘多样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开展以诚信教育为抓手,将诚信教育与传统
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同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3、诚信教育走向社区、进入家庭。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现如今孩子诚信缺失,这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与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则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4、以人为本,探索学生“自主发展”德育模式。
外部的环境、制度、教育的确都能对学生的诚信产生影响,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学生从内在的修养做起。当今的中学生非常强调和肯定自我,但假若不以诚信来武装和充实自我,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和完善自我。当前在开展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我们尤其要讲清诚信与自我完善的关系,要通过诚信教育,唤起广中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树立起“从我做起,诚信自律”的信念。
5、要完善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完善机制是诚信重建的保证。诚信重建不仅要抓好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和约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少有效的机制约束,高中生诚信教育不免流
于空洞的说教。教育是关键,机制是手段。要把教育引导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促进诚信缺失问题的解决。
参考书目:
1、《中学生诚信教育》民族出版社中世编辑室组编民族出版社;
2、《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中华诚信名言点评》江万秀著,中国方正出版社;
3、《格言大词典》郭东斌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4、《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分析与预防方法》陈兰秀著,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第二篇: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对策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长期以来,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
一、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通过调查、座谈、查找资料,发现我校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差。通过调查学生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作文本、家庭作业本和课堂笔记本,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字迹潦草难辨,点画不到位,歪歪斜斜,不成字体,特别是家庭作业和课堂笔记又是涂,又是圈,很不整洁。真正把字写得美观工整的寥寥无几,更为糟糕的是,书写差的同学对写字不当一回事,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字写得好坏无所谓。
2、错别字多。在调查中看到的学生作文,没有错别字的几乎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每篇都有5个以上的错别字。不仅是写作文,就连写计划、写总结、写假条、办黑板报,甚至写检讨,都要写错别字,可以说错别字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记得有一位高一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题目是《心德体会》。有一次一位学生在宣传栏写了一则“寻物启事”,把“事”字写成“示”,如此一个大错别字,给他指出,他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错在哪里。
3、语文知识面狭窄。现在的农村中学生读得少,不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文外,其他的便背不了几篇;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几位文学大师外,其他的人便陌生得很,以致于说话写文章常常闹笑话。学生的眼界十分狭窄,知识贫乏得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名著”。语文知识的贫乏苍白,又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二者常常是恶性循环。
4、口头表达能力差。我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在表达交流方面普遍存在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羞怯,胆子小,不敢说话;第二个问题是立意不明确,内容单薄,材料不具体;第三个问题是思路混乱,结构不完整;第四个问题是语言贫乏,粗俗,口头禅比较多,方言比较普遍。
5、作文能力比较弱。最突出的问题是审题能力差,选材不得当,内容空洞。很多学生不能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方法,写出比较通顺的文章;有些学生有亲身感受,却就是扣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不是过于简略,就是废话连篇。在命题作文中,主要问题是内容单薄,语言刻板,尤其在议论或说明事理时,多数学生的作文论据不足,论证角度单一,作文空洞无物。
二、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的原因
1、造成中学生书写差的原因。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偏向。教学中过多的架空分析和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五花八门的练习挤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并且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字要求不严,强调不够,个别语文教师没有起到表率作用,自己的字都写得很潦草,致使学生也跟着学。
2、学生错别字多的原因。一方面学生本身不注重语文的修养,写字马虎,没有意识到写错别字的危害,缺乏踏实认真的态度,有些字把握不准,只凭感觉,却懒得去翻字典。另一方面学生写了错别字,我们的老师有时没有及时纠正,或者纠正了但没有从学习态度与为人这个高度去教育学生,所以往往是老师这次给学生纠正了错别字,下次学生又犯错。还有新闻媒体、商业广告等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对学生产生误导,诸如随处可见的商店招牌上的“批发另售”、“烟氿糖茶”等字样,电视、报刊上的“一明惊人”、“天尝地酒”、“咳不容缓”之类的广告词,不仅危害了学生,而且污染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3、造成中学生语文知识面狭窄的原因。①学生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缺乏主动性。特别是一听到要求记忆、背诵的内容,就感到头疼,连课本上的一些名家名篇都被冷落在一旁,更不用说利用课余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背诵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的诗词名篇了。②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朗读和背诵上。或要求了背诵,但缺乏监督和检测手段,其最终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③应试教育使得老师们不得不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忙得晕头转向。学生抽不出多少时间去阅读课本、去阅读课外书。
4、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原因。学生对一些字、词、名句、名篇的识记意识淡薄,并且不愿意下苦功夫去积累。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实际教学中侧重于搞题海战术,只重视学生的笔杆子功夫,而忽视了他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普遍存在语言组织较差的现象。
5、学生作文能力比较弱的原因。一方面农村中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社交能力低,眼界狭窄,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另一方面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不高,他们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失去对写作的热情。还有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
三、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对策与实践
1、优化语文教学环境。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①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教师可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②学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学校硬件条件不仅是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构建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应当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努力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现实的可能。
2、加强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追求。
①以人为本,精心设计。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以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从而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②大力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属对、涵咏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汉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就要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根基。
③加强语文课堂训练,活化语文教学。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语文课堂训练。语文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不必为传授而传授,应该结合练习进行传授。语文训练多种多样,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④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 一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
3、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另外,也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等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①创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依托文学社成立作文辅导班,进行写作指导,分初中、高中两组,每周一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讲座,向文学社会员开放。辅导教师以我校语文教师为主体,高年级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外校名师、专家、作家为补充。学生凭文学社会员证听课,每次听讲后,按时提交一篇相关内容的作文。定期编辑文学社刊,每学期,分年级,由该年级教师担任辅导教师,该年级有文学专长的学生按照组稿----审稿----定稿的流程编辑一期刊物。每学期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安排一次作文展览,编辑一本学生作文集。
②开展“校园之声”文艺广播活动。成立“校园之声”文艺广播站,播音员从各年级学生中产生,分工负责,具体到人。利用校园广播网,每天早读后用15分钟时间播放录音。作品由文学社提供,主要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艺节目,如快板、相声、诗朗诵、散文、小小说等。每学期评选若干“最受学生喜爱的节目”,进行奖励。
③加入校园局域网络,建设学生个人博客网页。利用学校微机教室,在宽带网络上建设自己的免费博客网页,每周选择自己的至少2篇习作或感言上传,实行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登录辅导教师博客网页获取对相应指导。当然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络获取语文学习资源。④开展其他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中学语文资源,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和野花野草中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而这些资源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把“泥土”和“草叶”装进书包,把“鸟语”和“花香”带进课堂,让学生到田野去,到果园去,亲近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例如可以开展家乡风俗、历史演变、姓氏探究、家族故事等调查活动,可以搜集春联、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农谚、歇后语等采风活动,可以调查集镇店铺招牌广告文字规范使用情况,也可以调查研究小城镇发展变化的情况,等等。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让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求知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我会在这方面继续深入地研究、探索和实践,力争探索出适合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既符合农村中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切实提高我校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农村中学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第三篇: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
浅谈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和教育
【内容摘要】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状况,分析其消极行为的原因,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中学生自身提出相应的措施,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坚信,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加扎实,行得更加辉煌。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
当代中学生所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播,在成长过程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消极的现象和行为。
(一)积极的一面
1、当代中学生崇尚奋斗,面对竞争自强不息,他们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为未来而努力奋斗。
2、当代中学生追求平等、敢作敢为,他们渴望成为生活、学习的主体,时时处处体现出公平与平等。
3、当代中学生,充满爱心、展现自我。
(二)消极的一面
1、当代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淡薄。这一群体虚荣心极强,攀比吃、穿、住、用,讲究名牌。考试作弊、骗取分数、不守诚信、已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宽以待己,严于待人,当代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强调“人人为我”,而很少考虑到“我为人人”,自己干什么都行,对别人的要求则很高。缺少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3、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当代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或是即使参加也是热情不高。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的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4、当代中学生法制意识纪律观念淡薄。
近些年来,青少年上网成性,由于受不健康的黄色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有抬头迹象,对青少年危害很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学校问题。
二、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失衡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因此,作为教育者就要了解和正确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但在现实中,师生之间有一定的隔膜,往往学生说的并非都是心理话,我们所了解的也不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认识当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成绩好,一切都好”——评价方式并不妥当,大多数人把德育看成一种知识型课程,追求的只是考试成绩,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手段,违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情感体验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2、当代家庭教育的忽视
家长工作量大,家务活重,与孩子门交流很少,关心只停留在问一下孩子考了多少分。还有一些家长教会孩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忽视综合素质。
3、社会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化,中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不例外,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的思想支配下,人们采取各种方式获取经济收入,由于各种原因多劳未必一定多得,使人们的心理发生了严重的失衡,大学生就业难,上班后“拿固定工资”并无大财可发,而开私家车,“盖小别墅”的那些神木、府谷、山西的煤老板,又有多少文化呢?他们在感慨。功利色彩的过于浓厚偏离了中学生的思想教育。
4、中学生自身方面“自我定位”并不明确。
中学生流行这样的口头禅:“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吃喝玩乐,生活过好,省吃省喝青春白过。”可见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分辨能力都比较差,缺乏理想、目标不清,自我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改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学校要切实更新观念,努力探究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 切入点。首先学校应该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开辟方便之路,改进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估方式。其次学校各主管部门如学生处、团委、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一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必须切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做实事,甚至还应当做学生的服务员,尽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态。让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学校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正面宣传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从不同方面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养成。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技巧培训。家庭是孩子 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人生态度、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整合各种社会闲置资源,构建社会德育网络。
中学生被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包围,并诱发出多种负效应。这要求社会大环境要净化,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要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如革命遗止、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要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文化出版市场的管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主体德育网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只有认识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才会找出相应的措施,可喜的是全社会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我们坚信,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加扎实,行得更加辉煌。
第四篇: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这是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育现状的文章。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
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实施了快6年时间,在这近6年的时间里,老师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听课,我们觉得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一是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手段也开始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给学生展现了一个新鲜、活泼、丰富的语文课堂。
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法依然陈旧。
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得以体现。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如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教。由于部分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往往课上固步自封,顾虑重重,不敢提问、不敢任意讲解,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节课教师说不了几个字,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怪现象。按理说这叫顺学而导,但由于教师缺乏灵活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学生一无所获。实际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都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新课程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要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学机智。
(三)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四)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 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听说训练,往往是以点带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重“读写”轻“听说”的课堂教学和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
3、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
力。只是在分段和概括大意时要注意两点:(1)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的课文成人拿来分段概括段意都有困难,教师就可以不安排这方面的训练,有的课文很好分段(特别是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小学中、高年级必须掌握,还是应安排分段训练的。(2)概括段意,学生只要大体概括出主要意思即可,不要苛求,更不要求答案统一。
4、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5、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本、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五)学校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条件差,教师的素质低。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学校特别严重:教师没有教辅资料、没有电教教义,学生没有课外阅读资料。有的教师文化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差。读不好课文,不会写文章,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甚至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则消极怠工,误人子弟,教育教学质差。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新课标学习还停留于口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2、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对语文课标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3、大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4、大多数一线的教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5、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
6、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低;部分教师师德师能差。
(二)学校方面
1、大部分小学人员编制紧张,语文教师几乎都是班主任,工作量重,压力大。满负荷运转,造成许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充电,教育教学能力无法提高。
2、学校经费紧张,造成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受经费的制约,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太少。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也成为一句空话。
3、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一些乡镇学校更是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经验、缺乏教研的氛围。
(三)社会及家庭方面
1、社会大环境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缺乏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2、家长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孩子语文学习辅导的能力。
3、孩子缺乏课外阅读的资料,无法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量。
(四)教育主管部门
1、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语文课时安排有所减少,而教材内容在增加,教师们感觉教学压力大。
2、新课程实施以后,没有相关的配套资料(录音磁带、挂图、投影片、生字词卡片等),许多实验教师感到难度很大。
3、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考核评价方案。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的因素。为此,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二是鼓励语文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与学历进修,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超越,提高自身的业务功底和实际的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对语文学科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和语文课标、教材教法的培训,并经常调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四个教研协作片的联校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形式,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尽可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参加研讨、观摩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个别骨干教师参加,减少二级培训,增大教师的直接收益。
(二)改革备课方式,提高备课质量
根据我们小学教研室工作要点,对教师的备课进行一次改革,针对教师备课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编写轻课后反思等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 第一、备课本中不仅要增加 “教后反思”、“学生、老师课前准备”等栏目,更重要的是这本备课本可以反复使用。教师第一次备课时,做到认真详尽,在第二次教到同一内容的时候,该教师只需在原有基础上稍做修改,使教案更丰满即可。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师比较新旧教法,得出最好的备课方案。
第二,改“教案”为“学案”,把教学过程分为“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和“教师教学策略设计”,学案中不仅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更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课堂设计讲求实效性和创造性,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写作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第四,在检查教师备课情况时区别对待不同级别的教师,不搞一刀切,具有针对性。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重在规范,要写详案;对中级职称或任教十年以上的教师要求备课要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可写简案;对有经验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总结经验,找出教学规律,可写简略的教案。
同时,要求各类学校注重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主题、定形式、定时间、定主讲人,“三有”——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我想,与过去相比,改革后的备课方式,将更注重备课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开展课堂案例式教研。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自研式汇报课: 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出外学习课堂实录: 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多人同上一堂课: 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给教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边教边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课题组在学校教师中开展 “边教边悟”活动,要求老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给一个平台给他们进行经验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内都有一次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另外,依据我们教研室的工作要求,教研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各类校的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切实做好专业引领作用。
(四)引领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可见,课文对语文教学作用真大,对于语文教师简直如同臂膀。因为,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的法宝,拼命地挖掘这“宝库”中的训练“资源”,他们仿佛就是“魔术师”,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衍生出许许多的练习题,有些问题连作者也感匪夷所思,在语文教研组,经常看到这样争论的场面:几个语文老师捧着习题在争论着答案是“a”还是“b”。细想一下,连老师也闹不明白的题目,学生岂不是想昏了头,你说,这样的把“鸡毛”当成“令箭”的语文、语文教学,孩子们能喜欢吗?
确实,如果你走进孩子之中,问他们是否喜欢语文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摇头,甚至会异口同声说,语文书的课文,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读完了,课堂上,老师讲的,爸爸妈妈为我们买的“课课通”“堂堂练”上都有!难怪孩子们不喜欢,原来语文老师连起码的游戏规则都不了解:孩子厌烦重复,喜欢新鲜。了解这些,我们的语文老师还会如此心安理得地“教语文”吗?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可是不少的语文教师都让孩子读什么?读课本,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甚至达到背得一定不漏,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此言之凿凿:课文是经典的规范语言,如果不各累,怎么会应用呢?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背课堂笔记,背会的孩子抽背不会的,背不会的孩子课间不准休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自有其道:现在语文试题非常“活”,许多内容课本上根本没有,必须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孩子强化记一记,这对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大有益处。
可是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积累,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到底让孩子积累的是什么呀!是唐诗、宋词吗?是名家名篇吗?是名言警句吗?非也!“奥运会的会旗标志是什么?口号是什么?”“《水浒传》中林冲的绰号是什么?”“《跳水》
一课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些知识孩子是需要的,可是它的获得不是靠老师“喂”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淀的,这些知识可能会在某次考试中给孩子试卷增加一两分,但是为了考试“昙花一现”,却把孩子套在功利记忆的怪圈里,耗费了他们宝贵的阅读时间,是不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们应该让孩子阅读什么呢?语文课本是要认真读的,有些地方当然也要背,但决不是他们阅读的“唯一”。我们“简单”教语文,“简单”教课本,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气”,儿童小说、童话、古典名篇都可以进课堂,并且进入孩子的课余生活。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因为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所以我们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和积累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六年累计,应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有这么多的阅读和积累任务,对语文课本里好的篇章、段落,我们更应指导学生加强背诵,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五)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送教下乡”,将新思想、新方法及时传播,在深入基层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上公开课,并进行研讨。
(六)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全面测查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和对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 1.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针对现象一,可以让父母不在身
边的学生讲讲思念父母的情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既而提高阅读能力。针对现象二、三,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录像等资料放映把小课堂拓展成大世界,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在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内进行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章多是优美的,抒情的,感人的。有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小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重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如阅读《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先放映一段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录像,然后导入:“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一起去游览一番。”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又如阅读《海底世界》一文,通过多媒体放映“海底世界”的奇妙神奇的画面,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3.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⑴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读,善于抵制干扰,全身心去读书,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
⑵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问题去读。
⑶培养圈画的习惯:在读书时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
⑷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⑸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八)开通网络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让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孩子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由一起去留学(www.xiexiebang.com)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
第五篇: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叙永县实验小学
马宗文
村级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教育资源落后、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普及与提高的重任,村小教师长期工作在村级小学,他们当中有的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工作到现在两鬓斑白,他们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村小教育,把偏远地区的青少年培养成为了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了祖国、家乡建设的优秀人材,村小教师撑起了小学教育的半壁河山(落后地区尤为明显),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无怨无悔。但是,由于诸多原因,造成了村级小学教学质量较低,素质教育不能有效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整体提高,村级小学现状不容乐观,村级小学现状需尽快改善,亟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能激励村小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保障机制,加快村级小学建设步伐。
村级小学现状
村级小学是指完全小学以下学校。它远离城区和场镇,交通不便,有的村级小学完全不通车,教师上、下班完全是走路,距公路达六、七公里,学校教育资源滞后,少部份村级小学无围墙,无操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教学设备滞后,无风琴、篮球场等教学设施,大多实行包班制甚至复式班教学,既使隔年招生,有的班也不足20名学生,教师来源一是八、九十年代民办代课转为公办的教师;二是近几年分配的中师、大专生;三是学校临时聘用的初中、高中毕业未 就业学生。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村小三尺讲台,但是民办代课教师是国家在特殊年代的特定产物,他们当中学历有的为高中生,但比例很小,绝大部份是初中生,还有一部份是小学生。这一批代课教师缺乏正规训练,有的教师甚至是边教边学,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艺体学科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实施。学校分配到村级小学的年青教师,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相差较远,业务上缺乏有效训练和指导,都希望早日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工作,从业务能力和思想上影响了工作;还有一少部份属于学校临时聘用的教师,待遇低,工作也缺乏激情,更缺乏专业训练,到学校代课也是暂时的权宜之策,当然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村小教师长期是超负荷运转,他们都是包班教师甚至上复式班,他们在学校里面每天一个人要对一个班上齐课时,开足课程,一到校就进入课堂,到下午2—3点放学回家,批改作业仅靠课间十分钟,钻研教材、备课还得回家完成,他们上学、放学用在路上的时间大概一般就在2—3小时,他们一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另就村小硬件条件而言,很多村级小学目前仍然在使用C级甚至D级危房,办学硬件极为落后,教师无宿舍,无伙食团,甚至无办公室,不通水、不通电话,教师放学后要熬到下午四点钟左右才能回家吃午饭,很多教师因此得胃病、肝病、颈椎病、咽喉炎等疾病。村小教师在经济待遇上也落后于城区教师,城区教师可开办“奥数”、“作文”等名目繁多的培训从事第二职业,而村级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农村孩子,家长没有经济能力为孩子从事各种培训,村小教师也没有时间等 条件举办培训班,另外,有的村小教师每月上、下班乘座摩的等交通工具费用也在两百元左右,造成了村小教师收入上的悬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村小教师队伍不稳定,普遍身心状况较差,教学成绩滞后,村小教师缺乏信心和成就感,他们对自己的“钱途”和地位感到迷茫。面对现状,作为教育管理者和各级政府该怎么办?
对策探析
1、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村小建设,制定村级小学教师保障机制
进一步提高村级小学质量,必须让村小教师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地位,让他们在学校既能安身、更能安心;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保障机制,让村小教师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进一步加强对村小教师的关心,保证村小有教师宿舍、伙食团等必须设施,对村小教师实行交通、高寒、生活等补贴,补贴按岗位设置,凡在村级小学工作的教师按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标准享受,在调离其岗位后不再享受该岗位补贴,补助自动取消,同时也鼓励条件好的地区或者城区教师到村小任教。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均衡发展
现在部份村级小学面临生源萎缩,并村以后一个行政村出现了两所学校,教育资源浪费,师资不足和学科不配套,一些艺体学科无师资,硬件设施落后等原因,都无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纸上谈兵,教室里稀稀拉拉的不到10名学生,鉴于此就有必要进行拆校并点工作,对一些办学规模小、硬件设施差、条件落后的村级小学进 行拆并,整合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更加优化,也可以让师生教学、生活、学习的环境更加优越。有了相对充足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群体,根据教师特长安排学科教学工作,对学校教学科研、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个人成长、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拆校并点工作中,要充分协调村、镇干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家长广泛宣传拆校并点工作的意义,本着政府牵头、群众满意、保证稳定,绝大多数家长支持的情况下稳步实施,新建村小朝着寄宿制学校发展,通过对村级小学建设。农村小学三—五年内就会呈现布局合理,师资较强,硬件完善的方向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意义。
3、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实行城乡帮扶机制
面对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坦承城乡教育师资差距较大,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大多都集中在城区学校,村小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技能还有待提高,他们工作在信息比较闭塞的边远地区,城区学校应把优秀的教师派到村级小学,实行交流制度,城区教师到村小锻炼1—2年,村小教师也对口到城区学校工作1—2年,供给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任职年限满后,由挂职学校给予鉴定考核,考核合格后城区教师返回原单位,对到农村交流教师在今后的晋级、评优、评先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乡镇每年可交流一定比例的教师。同时也可采取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级名师等深入村级小学与同年级村小教师结对子,采取“一帮一”活动,城乡教师分别深入结对教师课堂上课,课后相互研讨,由于相互面对的学生对换,那上课教师在 教法上等都要作相应调整,对城、乡教师都是一种检测和提高,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帮扶活动,这种形式的帮扶针对性更强,更具实效性。另外,城区教师把质量较好的教研课、示范课带到村级小学,村小教师可从听课中感悟和提高;同时,城区学校举行教研活动、公开课、优质课竞赛课等活动时,邀请村小教师观摩听课,也可让他们融入活动中得到提高。这样可以多渠道提高村小教师业务素质,从而有效提高村级小学的教学质量。
4、给予政策倾斜、制度保证,让教师在乡镇内合理流动 按现有我县编制核算,一个教师基本上要承担30个左右学生才算满工作量(教师编制核算我县师生比是25:1,校长、后勤、工人上课量较小),但很多村小,由于生源萎缩,有些班额不足10名学生,如果复式班教学会存在的班额可能较大,既使两个班只有20名左右的学生,况且很多教师很难完成复式班教学任务,工作量大,学科多,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笔者认为,对村级小学编制核算可适当放宽。
“职称”中是评价教师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广大村级小学教师工作在本乡镇最艰苦的第一线,按照“定编定岗”的原则,有的村级小学规模较小,中心校没有设置中级职称岗位,另加之村小教师与年青教师相比的确教学能力上存在差距,也许这些教师辛苦工作几十年只能望“小高”而兴叹,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村小教师的中级职称比例适当倾斜、政策相对更灵活,这样既是对他们坚持村小教育的肯定,又是对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和发展 给予的政策支持。到村小教书是许多教师谈“村”色变的问题,一部份教师一生从未从事村小教育,但有的村小教师一辈子却工作在村级小学,这是不公平,也是有失公正的,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的教师工作在中心校、完小一类学校,养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惯,工作上无积极性,没有感受到压力,工作缺乏激情,工作在村小的一部份教师对前途悲观失望,本着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再差也是没有更差的工作环境了,得过取过,缺乏冲劲。作为一个乡镇的管理者,就应该根据本乡镇实际,科学制定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对男教师年满55周岁,女教师年满50周岁以上制定保护政策,其余教师根据本实施素质教育情况,对村小教师工作效果好的选拔到中心校、完小任教,对中心校、完小完成差的教师到村小任教,每年根据成绩进行一次调整,这样可以从制度上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让教师自己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自觉努力的实施素质教育。
村小教师承担着边远地区基础教育普及与提高的重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对培养广大农村未成年人成为合格公民,成为未来祖国和家乡建设的生力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重视村小教师教育事业的进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才能让教育事业公正、均衡、和谐的发展。
(作者系国家贫困县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文中观点反映的是落后地区村级小学现状,观点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