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域教育现状及对策
XX县域教育现状及对策
县教育局局长 XX
摘要:XX县域教育质量急待提高,队伍急需打造,全县教育存在体制不畅,缺编严重,投入不足,管理不善,落实不力等诸多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培育教育智慧,理性分析,潜心苦练,促进“三支”队伍和谐发展,强化教育过程管理,突出质量中心意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非常时期,以非凡气势,采取非常措施,从根本上扭转被动落实局面,提升全县教育整体综合水平。
关键词:县域教育现状问题症结措施对策
当前,教育是一个十分热门的大众话题,围绕着教育发展的走向和变革,“教育质量”始终是从高层决策到普通大众关注的焦点,这昭示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党和国家为民族传承、文明传递的深层人才关注。为此,“质量”二字也就成为各级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目标。
XX是已有1650多年设县历史的蜀南名县。南近滇、黔,北连川中腹地,长江横贯全境,县城滨江而建,颇具区位优势。全县总人口约50万人,面积约910平方公里,县域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XX教育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中,也有其辉煌的一面。远在南宋时期就设立的今XX中学前身的龙门书院,为XX教育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渊源;令无数川南学子深深向往的省立第三中学,至今让人不能忘怀;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更是当代文化人心中的圣地。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XX教育始终徘徊在历史发展的低谷,处于全市十区县的后列,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与当前县委、县府提出的“文化XX”极不相称。广大家长群众对XX教育十分不满,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XX教育也十分关注,社会舆论对XX教育也颇多微词。其情其景,与前段时间的“宜宾教育大讨论”有过之而无不及。教育系统内部也十分困惑与焦燥,工作没少做,功夫没少下,却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今后的教育路究竟该怎样走?
面对此种景况,一味抱怨于事无补,消沉失落是懦夫的表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在此时此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以清晰的思维充分认识目前XX教育的现状,做到家底清、心中明,认真分析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方能在此基础上寻求积极的对策,对症下药,突出中心,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全县教育质量。那么,当前XX教育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一、目前全县教育基本情况:质量急待提高,队伍急需打造
1、高中教育情况。近年来,XX县委、县府及县教育局十分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均向高三年级倾斜,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设立高中教学成果奖,召开县级教育质量管理工作会,定期召开高三教师代表座谈会,尽管如此,高考出口成绩仍不理想,从2002年至2005年的高考情况分析来看,参考人数逐年增多,但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除2003年外,呈逐年下滑趋势,且幅度较大。高考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率与市内其它区县相比,均处于后列,今年全县本科上线率9%,较2003年下降16%,居全市倒数第一。横向纵向相比较,均令人堪忧。
2、义务教育情况。自1999年开始至2002年止,全县小学、初中取消了毕业统考统改、评比奖励机制,由各校自行组织考试评比。初中毕业年级仅参加统一的升学考试,小学毕业年级学生全部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学习。自2003年开始才恢复了小学、初中毕业统考统改、评比机制,但2003年因“非典”影响,采取的是各乡镇组织、县上巡查的形式。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由县教育局具体组织的小学、初中毕业会考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5年设立了教学质量奖。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初中质量处于明显劣势。
①小学质量情况。从2004年开始,全市对各区县部份学校进行质量抽检,2004年秋期XX被抽检的学校有四面山镇、桐梓镇、五矿镇及城区南城小学四年级语文、数学,各项指标排名均处于全市中下水平;今年全市抽检了四面山镇、XX镇、蟠龙乡四年级语文,五年级数学两科,语文科A段(高分段)学生比率,全市平均21.4,XX仅有15.56。B段(较高分段)学生比率,全市平均39.70,XX是36.75。C段(较低分段)学生比率,全市平均19.66,XX是21.65。D段(低分段)学生比率全市平均19.50,XX是26.04。A、B两段该高不高,C、D两段该低的却低不下来。数学科也同样如此,在全市十区县排位中仅高于屏山、筠连。
②初中质量情况。从XX县2004、2005两年的中考成绩与全市相比来看,D段(低分段)学生今年是第8名,比去年提高了两个名次,说明XX县差生人数在减少,但A段生全市平均1.60,XX仅有0.44,B段生全市平均6.12,我们是2.03,这两个指标仅高于筠连,C段生全市平均12.41,XX是4.16,这个比率在全市倒数第一。由此可见,我县初中教育质量己到“后无退路”之境地。
3、师生情况。XX县教育起点低,虽然纵向比较呈上升势态,但横向比较位居人后,加之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偏激,怨声多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部份教师觉得无“奔头”,在工作中表现出“得过且过”的倾向,甚至造成大量优质教师外流。部份家长对XX县教育现状很不满意,将子女送出念书。造成XX县优质生源的大量外流。
面对目前XX教育现状,在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需要我们静心思考:搞了多年的教育,办了多年的学校,办学的效益体现在哪里,XX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在哪里,需要我们下定破釜沉舟之心,以百倍的信心,勇猛的斗志,才能争取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那么,XX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又是什么呢?
二、全县教育存在的问题
XX教学质量特别是“出口”质量之所以不断下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回顾中央、省、市自“九五”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与发展态势,我们认为,一直困扰XX教学质量提高特别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弊端是:体制不畅、缺编严重,投入不足,管理不善,落实不力,机制不活,观念不新,环境不宽等。
问题之一:体制不畅。
管理体制未理顺,以致教育管理工作十分被动,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1、“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以及省、市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配套政策,不仅明确了教育在“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各自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要求,更明确了各级政府在不同阶段的职责,但时至今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仍未理清,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许多被动局面。
2、教育系统内部管理体制不顺。XX县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在教育系统内部管理体制上经历了撤销区文办,建立乡镇教育中心,撤销乡镇教育中心,建立以中心校管理全乡镇学校的两次变革,每一次变革,对精简机构,减少人员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质上每一次变革,对教育系统内部都带来不同程度的震荡。加之校长负责制的体制由于诸多因素未能根本实行,使教育系统内部管理效能减弱,管理成本增大。矛盾增多,决策不畅,造成各方面几不满意,上下脱节的局面。
问题二:缺编严重
教育数量严重不足,以致违背教育规律,是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原因,对教育发展带来诸多影响。
1、超大班普遍存在。目前XX县对超大班虽然进行了多次整顿,但小学、初中班额依然十分严峻,在全市处于问题最突出的县。按师生比例,普通初中是1 : 18.4,而XX县05年春期是1 : 26.6,增大了教师工作量,违背了教育客观规律、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映了全县学校办学条件的滞后及教师编制的不足。
2、层层拔高使用教师。由于教师缺编严重,为了保证教学最基本需求,许多学校只好采取“层层拔高”使用办法,十分不适应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需要。
3、大量聘请代课教师。由于缺编严重,相当数量的学校,特别是小学,尤其是村小,只能聘请代课教师临时充数,其中确有少数优秀代课者,但大量的是滥竽充数,误人子弟。去年,XX县组织了小学五、六年级学科教师考试,其中未考及格的低分段主要集中在代课教师,这样的师资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三:投入不足
诸多原因造成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以致教育发展步履维艰,也是造成教育负债和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1、学校负债累累。目前全县教育负债十分惊人。根据县上审计情况,全县学校负债累计已达1个亿以上。可以说是校校负债,造成学校运转困难,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有政策上、决策上、管理上诸多因素。
2、经费政策落实不到位。全县教育经费由于诸多原因,落实到位情况十分不理想,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
问题四:管理不善
教育管理机制不活,管理防范体制不健全,以致教育内部管理成效不显,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在原因。
1、教育管理失之于软。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到位,造成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及行风建设社会满意度相当差,以致出现部份教师上课无精打采,工作敷衍塞责,甚至打牌、酗酒成风,一颗耗子屎打坏一锅汤,社会影响相当恶劣。造成教师队伍相对不稳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育管理重心不正。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学校管理做表面文章多,抓质量管理少;急功近利多,思考长远工作少;忙于应酬活动多,静心抓教学业务管理少。造成学校管理混乱,人心浮动。试想,怎么能提高教育质量。
问题五:落实不力
1、教育优先发展的落实政策不畅。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早已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但在XX县,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投入政策要么不落实,要么成了一纸空文,制约了全县教育与其它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
2、教育系统内部工作措施落实不够。由于多年积习难改,加之内部监管不力,造成一些学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由于校长负责制的“责、权、利”不明晰,教学质量没有与校长责任紧密联系,造成个别学校对教学质量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加之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质量这一需长期抓才能见效的系统工程不愿抓,不知怎么抓,不能静心抓。使教育局“狠抓教学质量”的工作措施无法落到工作实处,形成教育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
所有这些制约XX教育发展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许多问题也不仅仅是存在于XX,尽管是在内部小环境形成的,但与外部大气候也息息相关。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不要互相埋怨,更不能怨气冲天。有幸的是,我们欣慰地看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些问题已经引起XX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并正在着手逐步解决。“大力提高XX教育质量,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各级学校的共识,XX教育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形势。
三、XX教育发展的有利形势
1、“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落实。由于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上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妥善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召开专题会议,积极谏言献策,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因体制不顺给教育工作带来的被动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扭转。
2、教育系统内部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原中心校管理本乡镇学校的体制作了进一步修正,增强了管理的效能。进一步加大了“校长负责制”的力度,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
3、突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地位。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全面启动“两全”工作。明确由“两基”向“两向”发展的目标、任务、措施。
4、规范办学行为,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努力,今年秋期XX县核增中小学教师编制200名,居历年之首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缺编现象。制定了小学、初中、高中教学质量评比奖励办法,形成了狠抓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
5、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上半年,教育局提出狠抓师德师风和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收到较好效果,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同时,以课改为动力,以教研为支撑,致力于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从教水平。
6、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今年,教育局积极申报立项,加大D级危房改造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开工62个,竣工258个、完成投资2637万元,同时将启动38个新增危改项目,投入资金约2118万元,使全县中小学校舍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全县较为严峻的教育负债问题,在规范清理之后,也正在研究化解之中。
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为了切实提高XX教育的质量,我们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县委、县府及教育局各项工作要求,摆正工作重心,强化质量管理,力争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把全县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强有力措施,以非凡之势,立非凡之举,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四、振兴XX教育质量的积极对策
在今后工作中,XX县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紧紧围绕“三个有利于”,牢固树立质量为中心,德育为首位的办学理念,突出“质量、师德、管理”三大重点工作,以整顿师德为抓手,以强化管理为立足点,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扭转XX教育被动局面全面提升XX教育质量。
措施一:抓学习,促进“三支”队伍和谐发展。
1、以第三届校长负责制的全面实施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人员队伍管理、培养和考核机制。增强校长岗位意识,使学校校长角色回归教育,努力成为“教育专家”和“师德楷模”,团结一班人营造一切为教学、全力促质量的工作氛围,健全校长任期考核机制,促使学校校长既要着手现在,着眼长远,按教育规律办学,克服急功近利做法,更要克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务“正业”的错误做法,真真正正领悟“三个有利于”的工作原则,消除“工作不在状态”的不良倾向,培养一批善管理、能创新的新时期校长队伍。
2、以课程改革、校本培训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教研队伍建设。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研究指导重心要下移,建立教研帮扶对口联系制度,加大对村小教师及XX特色的庞大代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做好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学科教师的新一轮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思想觉悟高,文化底蕴浓厚的优秀教研人员。
3、以大力整顿师德师风为动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各校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行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教风、学风、校风等方面存在的不正之风要有具体的整治措施,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坚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通过工作要收到优化师德,端正师风的效果。各校要以校本研训为平台,切实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采取骨干培养,一对一帮扶,教研人员专业引领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渗透人文精神,突出人性关怀,尊重教师感情体验,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全方位、多角度打造一支好学习、勤反思、善研究,敢创新的学者型、研究型教师队伍。
4、全县教育系统要围绕目标、过程、效果三大管理,建立一系列激活“三支”队伍的各类机制。本着一切为了有利于育人,一切为了有利于提高质量,一切为了有利于教育事业和谐发展,放胆改革创新,构建创新型队伍。
措施二:抓过程,实施“三强化一规范”
1、强化教师业务素质。“百年大计,教师为本”。当前,各校要抓住“保先”教育活动和师德师风整顿之机,认真总结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发展工作,摸清家底,吃透校情,自我剖析,查找病根,切实解决教师队伍事业心、责任心问题,大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从教水平。XX县教育局在2005年下半年制订实施了各类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师生同考制度,了解教师对所任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程度。二是组织教师学科考试,对成绩优秀者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对考试成绩不及格经补考仍不合格者,拟采取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优,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到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接受培训的措施加以督促整改。三是制订教学常规评估方案,狠抓全县教学过程管理。
2、强化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严谨有序的教学常规为基础的,基础工作做得扎实,质量就会稳步提高,并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基础工作飘浮,流于形式,放任自流,教学质量是得不到提高或得不到稳定发展的。当前,各校首先要做好常规制度的重建完善工作,认真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常规管理细则,规范、督促教师的教学工作。其次,要加大过程管理力度,加强制度的落实检查工作,切忌走过场,流于形式,致力于严谨的工作氛围的养成。最后,要强化教学质量的分析、研究、查找差距,寻求对策,落实措施,提高各校教学质量在全县学校中的层次。
3、强化教学研究工作。各校要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化、系列化,要根据教学实际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听课互评交流、教育教学论坛等专题教研活动。在这项工作中,XX县教育局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指导作用,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帮助学校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教学问题。二是各乡镇中心校要统筹安排全乡镇教研活动,建立教研联组,加强乡镇教研工作的广度、频度和深度。
4、规范教学行为,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符合教育法律法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县各类学校的教学行为,XX县教育局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严格按课表上课。三是不得随意放假,确保教师、学生的在校时间,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措施三:抓质量,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要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扎实开展以“质量兴校、管理强校、教研活校”为主题的教学质量年活动,涵养小学、夯实初中、强化高中,为彻底扭转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夯实基础,确保2005—2006学年各类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
1、建立并完善具体有效的教学质量目标考核机制,突出高
三、初
三、小六出口年级教育质量评价重心。牢固树立“夯基础、保出口”的质量意识,各学校要参照县教育局的方案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确立教学质量奋斗目标,并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班级及到学科教师,在全县营造“一切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工作氛围。
2、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突出管理强校目标。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围绕科学的行政管理出效益来改进并完善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督促教学行为,克服随意性,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力量,将情感管理、制度管理,目标管理落实到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中心校要进一步发挥好“五个中心”的作用,加强对辖区内基点校,村小的教育教学管理。
3、打造优质教育,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以推进“两全”为工作切入点、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优质品牌学校,强化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为基础,以质量为学校生命线的教育管理风格。在全县教育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分配上适当倾斜,力争实现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类教育至少有1-2所市级以上示范学校,在教学质量、内部管理上起到充分的引领、示范作用。
措施四:抓改革创新,促进XX教育可持续发展。
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课程改革,大胆放活办学体制改革”为主线,加强教育改革创新工作,为XX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理顺管理体制,突出发展主线。积极谏言献策,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责、权、利。进一步实施校长负责制,彻底理顺体制上的障碍。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活人心。各学校要加强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在落实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结构工资的实施过程中,突出教学质量的重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内部分配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人尽其才,优劳优酬的良好环境。
3、科学有效推进“四名”工程,抓纲务本。强化优秀教师群体的培养工作,以“名师”经验交流会等途径带动全县教师全面进步,打造学校特色,积极探索形成各自独特办学风格的新途径,加大辅优力度,大力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带动管理队伍建设,通过教育论坛等形式推广办学经验,提升教育系统整体水平。
当前尽管摆在面前的问题还很严峻,要走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但我们深信,有XX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和英明领导,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教育系统的上下齐心,XX教育人就一定能够排除险阻,涉过险滩,走向胜利的彼岸。去开创XX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共同迎接XX教育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对策一、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七户乡地处奇台县东南山区,与木垒接壤,距县城65公里,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也是典型的上山乡镇。全乡地域总面积2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乡政府下辖5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8092人,主要以汉、回民族为主,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10%左右。
由于七户乡地处上山丘陵区,全乡9.8万亩耕地中旱地占80%,种植业主要以大宗作物小麦、大麦为主,畜牧业以传统畜牧业发展为主,林果业发展步伐较慢。2009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340元,较上年增加了624元,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占36.6%,畜牧业占到36.6%,二三产业劳务创收占到26%。当前,乡域内交通事业、文化事业、卫生条件等涉及民生方面的社会事业有了明显改善。
二、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现状分析
(一)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在全国各省区对口支援新疆加快发展大前提下,奇台县面临大发展的强势机遇,我乡做为山区乡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发展基础,同时也具备经济自身发展的优势。一是地缘优势独特。上山区特有的水、土、光、热资源,为我乡确定发展“四特”产业:特色种植(土豆、小杂粮种植、旱地打瓜、旱地油葵、野菜种植等),特色养殖(土鸡、麝鼠、蜜蜂、育肥牛羊等),特色林果(黑加仑、沙棘、鲜食杏、仁用杏等),特色加工(山野菜加工、小杂粮加工、“一棵树”粉条加工、蜂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有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后发展“四特”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二是资源优势丰富。丰富的矿石资源,吸引大唐鼎旺、玖顺矿业和屯河水泥等公司前来投资开发,矿产业的纵深发展稳步推进,为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运输产业和集镇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优越的生态条件形成了神秘的一棵树、深隧的蟒洞、清幽的石峡及壮观的东塘水库等独特的天山北麓自然景观,且与江布拉克旅游区、汪家口水库毗邻,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潜力大。三是政策优势。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和即将实行对口支援新疆大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为及时把握政策机遇,加大项目跑办力度,促进乡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支撑机遇。
(二)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1、大农业内部结构单一,调整步伐缓慢。
七户乡地处上山丘陵区,旱地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空间小,农用机械化程度利用率低,畜牧业比重占到大农业内部结构的40%,传统养殖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步伐慢,林果业发展刚刚起步。2009年,大农业产值占比重70%以上,二三产业产值只占到12%,农业生产方式单一,效益低是制约大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受地理位置影响。居民村庄依坡而建,分散凌乱是村庄的集中表现。同时,由于收入水平低,大多数民房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房屋破旧不堪,村容村貌不整齐也不整洁。农村道路建设步伐慢,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农田水利建设设施落后。全乡90%的渠道及配套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三是农田标准化程度低,山旱地丘陵地零散,无法统一集中种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四是人畜饮水安全无保障,自来水工程管道老化,无水质净化处理设施,春季吃的是泥巴水,对农牧民的健康影响极重。同时,由于管道破旧狭小,也不能满足正常的用水需求。
3、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意识不浓。
七户乡地处上山乡,近年来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农户家中的子女想方设法离开本地,留在本地的多数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部分群众多年来习惯于山区生活,只求温饱,不求发展,农牧民的思想与其它乡镇相比至少落后5到10年。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的意识不强,靠天吃饭的日子过惯了,加上地理条件差,发展上信心不足。二是投入相对不足,由于人均收入低,农民用于发展生产上的资金不足,大钱没有,小钱舍不得投入,留下养老钱是普遍现象。三是对科技信息,新生事物的能力需求低,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的技术农民接受
程度低,效果不明显。四是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不敢发展。绝大多数农牧民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害怕失败,怕担风险,停留在观望别人的层面。
4、基层组织建设及党员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个别村组干部和党员在思想上淡化,等同于一般群众,只强调客观因素,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心思没有完全放在发展经济上,只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同时,由于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强烈的发展意识,不知道也不去探讨如何从本村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去寻找发展路子。带头创业、带动创业能力低,个别干部作风不实,不愿深入群众,工作漂浮,上级安排了才干,不安排就不主动干,作风不实混日子,个别干部办事不公,只为自己谋利益谋好处,对群众的事漠不关心。
5、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农业发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涉农站所单位小、人员少,工作人员知识层次低,服务意识不强,尤其是农科、畜牧部门技术人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引用。二是农民技术员、乡土人才缺乏,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低,影响了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村缺少懂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村组干部中缺少懂市场、会经营、能管理的人才。
6、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水平下滑。七户乡是奇台县教育事业的发源地,近年来,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队伍素质较上个世纪呈下滑趋势。二是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在重大疾病住院治疗方面满足不了群众的就医需求,村级卫生室医疗条件更低。三是文化生活贫乏。文化体育活动阵地破旧,设施短缺,群众性文体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少。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险、老年人、残疾人、五保户救助由于资金不足,影响了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三、加快七户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七户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按照“五三五”长期发展思路:即突出五大重点: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特色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三大开发:“一棵树”品牌、石灰石资源、旱作农业,实现五大突破:人均收入、劳动力转移、二三产业、招商引资项目、集体经济积累),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发展得到提升,二三产业与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2010年着力抓好农业农村9项重点工作:结构优化和规模化种植;现代畜牧业;高效节水及设施农业;特色林果;特色加工;全民创业就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新居建设;旅游开发。
(一)立足地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一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充分依托旱地多的优势,重点围绕土豆种植,旱地红花、打瓜、豆类的发展来调结构。在这方面乡党委、政府已经做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今后要继续坚持把土豆种植、小杂粮、红花产业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实现农民增收。二是增强畜牧业的主导地位。重点扶持生猪养殖、牛羊育肥,尤其是发挥好山区地域广、基础好的优势,大力实施发展土鸡养殖和蜜蜂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实现以特色养殖为农民主要增收点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七户乡1.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9个示范园,主要栽植杏树、果树、沙棘、黑加仑等品种。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农民对发展林果业认识不足,效益较低。今后要以平顶村十组陈寿示范户为典型,大力实施果园更新改造,重点推广仁用杏、鲜食杏、黑加仑、沙棘为主的林果业发展。四是发展特色加工业,充分发挥七户乡土豆粉条加工、山野菜加工、小杂粮加工、蜂产品加工的优势,规范四个加工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扩大规模,以“一棵树”品牌为主打方向,着力打造“一棵树”土豆粉条、土鸡蛋、土鸡、山野菜、小杂粮、蜂产品等有机、绿色产品的品牌。
(二)以项目为依托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村组道路建设。七户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重点是道路建
设,路通则经济兴,重要农村公路的畅通将会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后要重点解决东塘村、屯庄梁村、平顶村一、二、三、四组、矿山、一棵树旅游区、二道沟旅游区道路建设,为促进经济长足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加速电网改造工程。总投资上千万元的西部电网改造,30公里高低压线路改造工程争取在2010年完成,35KV变电站建设在2010年实施。三是人畜饮水工程。争取开垦河大型人畜饮水改造工程早日进入实施阶段,解决上万人的自来水安全工程。四是借助大项目积极推进开垦河水库及下游渠道改造四期项目的动工实施。五是以基层卫生院、学校、文化阵地、基层组织建设等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着力改善设计民生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六是加大抗震安居、农村户用沼气为主的村容村貌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七是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牧民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推进农业先进使用技术的推广引用。
(三)加强以村党总支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党的基层组织。
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要加强培训教育,全面提高素质。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目标,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强对各级组织党员干部的理论、法律、实用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注重培养,创新农村干部任用机制。采取大学生重点培养,农村党员“双培”工程,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挂职等方式,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培养一批安心基层、乐于奉献、文化水平高、思想解放的干部,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三是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和承诺制,推行重点工作考核制,加强村务管理,实现财务公开,依法、民主管理财务。四是不断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解决无钱办事的老大难问题,提高村党总支的威信和号召力。五是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听民声民意、解民困民难,为群众排忧解难,稳民心、树政风,带动经济发展。
(四)加大农牧民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要加强农民思想培训。重点采取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尤其是
把山区群众带到先进发达地区观摩学习,让山区农牧民开拓眼界,不断推动农民思想解放,观念转变。二是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用技术、一户一技、一人一技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致富能力。三是要加强农民诚信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和培育新型农民。
第三篇: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叙永县实验小学
马宗文
村级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教育资源落后、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普及与提高的重任,村小教师长期工作在村级小学,他们当中有的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工作到现在两鬓斑白,他们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村小教育,把偏远地区的青少年培养成为了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了祖国、家乡建设的优秀人材,村小教师撑起了小学教育的半壁河山(落后地区尤为明显),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无怨无悔。但是,由于诸多原因,造成了村级小学教学质量较低,素质教育不能有效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整体提高,村级小学现状不容乐观,村级小学现状需尽快改善,亟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能激励村小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保障机制,加快村级小学建设步伐。
村级小学现状
村级小学是指完全小学以下学校。它远离城区和场镇,交通不便,有的村级小学完全不通车,教师上、下班完全是走路,距公路达六、七公里,学校教育资源滞后,少部份村级小学无围墙,无操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教学设备滞后,无风琴、篮球场等教学设施,大多实行包班制甚至复式班教学,既使隔年招生,有的班也不足20名学生,教师来源一是八、九十年代民办代课转为公办的教师;二是近几年分配的中师、大专生;三是学校临时聘用的初中、高中毕业未 就业学生。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村小三尺讲台,但是民办代课教师是国家在特殊年代的特定产物,他们当中学历有的为高中生,但比例很小,绝大部份是初中生,还有一部份是小学生。这一批代课教师缺乏正规训练,有的教师甚至是边教边学,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艺体学科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实施。学校分配到村级小学的年青教师,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相差较远,业务上缺乏有效训练和指导,都希望早日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工作,从业务能力和思想上影响了工作;还有一少部份属于学校临时聘用的教师,待遇低,工作也缺乏激情,更缺乏专业训练,到学校代课也是暂时的权宜之策,当然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村小教师长期是超负荷运转,他们都是包班教师甚至上复式班,他们在学校里面每天一个人要对一个班上齐课时,开足课程,一到校就进入课堂,到下午2—3点放学回家,批改作业仅靠课间十分钟,钻研教材、备课还得回家完成,他们上学、放学用在路上的时间大概一般就在2—3小时,他们一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另就村小硬件条件而言,很多村级小学目前仍然在使用C级甚至D级危房,办学硬件极为落后,教师无宿舍,无伙食团,甚至无办公室,不通水、不通电话,教师放学后要熬到下午四点钟左右才能回家吃午饭,很多教师因此得胃病、肝病、颈椎病、咽喉炎等疾病。村小教师在经济待遇上也落后于城区教师,城区教师可开办“奥数”、“作文”等名目繁多的培训从事第二职业,而村级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农村孩子,家长没有经济能力为孩子从事各种培训,村小教师也没有时间等 条件举办培训班,另外,有的村小教师每月上、下班乘座摩的等交通工具费用也在两百元左右,造成了村小教师收入上的悬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村小教师队伍不稳定,普遍身心状况较差,教学成绩滞后,村小教师缺乏信心和成就感,他们对自己的“钱途”和地位感到迷茫。面对现状,作为教育管理者和各级政府该怎么办?
对策探析
1、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村小建设,制定村级小学教师保障机制
进一步提高村级小学质量,必须让村小教师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地位,让他们在学校既能安身、更能安心;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保障机制,让村小教师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进一步加强对村小教师的关心,保证村小有教师宿舍、伙食团等必须设施,对村小教师实行交通、高寒、生活等补贴,补贴按岗位设置,凡在村级小学工作的教师按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标准享受,在调离其岗位后不再享受该岗位补贴,补助自动取消,同时也鼓励条件好的地区或者城区教师到村小任教。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均衡发展
现在部份村级小学面临生源萎缩,并村以后一个行政村出现了两所学校,教育资源浪费,师资不足和学科不配套,一些艺体学科无师资,硬件设施落后等原因,都无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纸上谈兵,教室里稀稀拉拉的不到10名学生,鉴于此就有必要进行拆校并点工作,对一些办学规模小、硬件设施差、条件落后的村级小学进 行拆并,整合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更加优化,也可以让师生教学、生活、学习的环境更加优越。有了相对充足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群体,根据教师特长安排学科教学工作,对学校教学科研、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个人成长、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拆校并点工作中,要充分协调村、镇干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家长广泛宣传拆校并点工作的意义,本着政府牵头、群众满意、保证稳定,绝大多数家长支持的情况下稳步实施,新建村小朝着寄宿制学校发展,通过对村级小学建设。农村小学三—五年内就会呈现布局合理,师资较强,硬件完善的方向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意义。
3、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实行城乡帮扶机制
面对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坦承城乡教育师资差距较大,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大多都集中在城区学校,村小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技能还有待提高,他们工作在信息比较闭塞的边远地区,城区学校应把优秀的教师派到村级小学,实行交流制度,城区教师到村小锻炼1—2年,村小教师也对口到城区学校工作1—2年,供给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任职年限满后,由挂职学校给予鉴定考核,考核合格后城区教师返回原单位,对到农村交流教师在今后的晋级、评优、评先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乡镇每年可交流一定比例的教师。同时也可采取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级名师等深入村级小学与同年级村小教师结对子,采取“一帮一”活动,城乡教师分别深入结对教师课堂上课,课后相互研讨,由于相互面对的学生对换,那上课教师在 教法上等都要作相应调整,对城、乡教师都是一种检测和提高,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帮扶活动,这种形式的帮扶针对性更强,更具实效性。另外,城区教师把质量较好的教研课、示范课带到村级小学,村小教师可从听课中感悟和提高;同时,城区学校举行教研活动、公开课、优质课竞赛课等活动时,邀请村小教师观摩听课,也可让他们融入活动中得到提高。这样可以多渠道提高村小教师业务素质,从而有效提高村级小学的教学质量。
4、给予政策倾斜、制度保证,让教师在乡镇内合理流动 按现有我县编制核算,一个教师基本上要承担30个左右学生才算满工作量(教师编制核算我县师生比是25:1,校长、后勤、工人上课量较小),但很多村小,由于生源萎缩,有些班额不足10名学生,如果复式班教学会存在的班额可能较大,既使两个班只有20名左右的学生,况且很多教师很难完成复式班教学任务,工作量大,学科多,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笔者认为,对村级小学编制核算可适当放宽。
“职称”中是评价教师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广大村级小学教师工作在本乡镇最艰苦的第一线,按照“定编定岗”的原则,有的村级小学规模较小,中心校没有设置中级职称岗位,另加之村小教师与年青教师相比的确教学能力上存在差距,也许这些教师辛苦工作几十年只能望“小高”而兴叹,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村小教师的中级职称比例适当倾斜、政策相对更灵活,这样既是对他们坚持村小教育的肯定,又是对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和发展 给予的政策支持。到村小教书是许多教师谈“村”色变的问题,一部份教师一生从未从事村小教育,但有的村小教师一辈子却工作在村级小学,这是不公平,也是有失公正的,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的教师工作在中心校、完小一类学校,养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惯,工作上无积极性,没有感受到压力,工作缺乏激情,工作在村小的一部份教师对前途悲观失望,本着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再差也是没有更差的工作环境了,得过取过,缺乏冲劲。作为一个乡镇的管理者,就应该根据本乡镇实际,科学制定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对男教师年满55周岁,女教师年满50周岁以上制定保护政策,其余教师根据本实施素质教育情况,对村小教师工作效果好的选拔到中心校、完小任教,对中心校、完小完成差的教师到村小任教,每年根据成绩进行一次调整,这样可以从制度上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让教师自己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自觉努力的实施素质教育。
村小教师承担着边远地区基础教育普及与提高的重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对培养广大农村未成年人成为合格公民,成为未来祖国和家乡建设的生力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重视村小教师教育事业的进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才能让教育事业公正、均衡、和谐的发展。
(作者系国家贫困县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文中观点反映的是落后地区村级小学现状,观点有一定局限性)
第四篇: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这是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育现状的文章。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
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实施了快6年时间,在这近6年的时间里,老师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听课,我们觉得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一是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手段也开始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给学生展现了一个新鲜、活泼、丰富的语文课堂。
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法依然陈旧。
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得以体现。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如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教。由于部分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往往课上固步自封,顾虑重重,不敢提问、不敢任意讲解,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节课教师说不了几个字,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怪现象。按理说这叫顺学而导,但由于教师缺乏灵活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学生一无所获。实际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都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新课程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要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学机智。
(三)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四)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 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听说训练,往往是以点带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重“读写”轻“听说”的课堂教学和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
3、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
力。只是在分段和概括大意时要注意两点:(1)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的课文成人拿来分段概括段意都有困难,教师就可以不安排这方面的训练,有的课文很好分段(特别是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小学中、高年级必须掌握,还是应安排分段训练的。(2)概括段意,学生只要大体概括出主要意思即可,不要苛求,更不要求答案统一。
4、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5、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本、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五)学校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条件差,教师的素质低。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学校特别严重:教师没有教辅资料、没有电教教义,学生没有课外阅读资料。有的教师文化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差。读不好课文,不会写文章,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甚至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则消极怠工,误人子弟,教育教学质差。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新课标学习还停留于口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2、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对语文课标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3、大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4、大多数一线的教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5、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
6、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低;部分教师师德师能差。
(二)学校方面
1、大部分小学人员编制紧张,语文教师几乎都是班主任,工作量重,压力大。满负荷运转,造成许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充电,教育教学能力无法提高。
2、学校经费紧张,造成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受经费的制约,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太少。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也成为一句空话。
3、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一些乡镇学校更是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经验、缺乏教研的氛围。
(三)社会及家庭方面
1、社会大环境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缺乏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2、家长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孩子语文学习辅导的能力。
3、孩子缺乏课外阅读的资料,无法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量。
(四)教育主管部门
1、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语文课时安排有所减少,而教材内容在增加,教师们感觉教学压力大。
2、新课程实施以后,没有相关的配套资料(录音磁带、挂图、投影片、生字词卡片等),许多实验教师感到难度很大。
3、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考核评价方案。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的因素。为此,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二是鼓励语文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与学历进修,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超越,提高自身的业务功底和实际的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对语文学科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和语文课标、教材教法的培训,并经常调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四个教研协作片的联校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形式,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尽可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参加研讨、观摩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个别骨干教师参加,减少二级培训,增大教师的直接收益。
(二)改革备课方式,提高备课质量
根据我们小学教研室工作要点,对教师的备课进行一次改革,针对教师备课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编写轻课后反思等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 第一、备课本中不仅要增加 “教后反思”、“学生、老师课前准备”等栏目,更重要的是这本备课本可以反复使用。教师第一次备课时,做到认真详尽,在第二次教到同一内容的时候,该教师只需在原有基础上稍做修改,使教案更丰满即可。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师比较新旧教法,得出最好的备课方案。
第二,改“教案”为“学案”,把教学过程分为“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和“教师教学策略设计”,学案中不仅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更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课堂设计讲求实效性和创造性,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写作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第四,在检查教师备课情况时区别对待不同级别的教师,不搞一刀切,具有针对性。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重在规范,要写详案;对中级职称或任教十年以上的教师要求备课要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可写简案;对有经验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总结经验,找出教学规律,可写简略的教案。
同时,要求各类学校注重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主题、定形式、定时间、定主讲人,“三有”——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我想,与过去相比,改革后的备课方式,将更注重备课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开展课堂案例式教研。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自研式汇报课: 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出外学习课堂实录: 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多人同上一堂课: 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给教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边教边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课题组在学校教师中开展 “边教边悟”活动,要求老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给一个平台给他们进行经验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内都有一次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另外,依据我们教研室的工作要求,教研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各类校的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切实做好专业引领作用。
(四)引领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可见,课文对语文教学作用真大,对于语文教师简直如同臂膀。因为,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的法宝,拼命地挖掘这“宝库”中的训练“资源”,他们仿佛就是“魔术师”,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衍生出许许多的练习题,有些问题连作者也感匪夷所思,在语文教研组,经常看到这样争论的场面:几个语文老师捧着习题在争论着答案是“a”还是“b”。细想一下,连老师也闹不明白的题目,学生岂不是想昏了头,你说,这样的把“鸡毛”当成“令箭”的语文、语文教学,孩子们能喜欢吗?
确实,如果你走进孩子之中,问他们是否喜欢语文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摇头,甚至会异口同声说,语文书的课文,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读完了,课堂上,老师讲的,爸爸妈妈为我们买的“课课通”“堂堂练”上都有!难怪孩子们不喜欢,原来语文老师连起码的游戏规则都不了解:孩子厌烦重复,喜欢新鲜。了解这些,我们的语文老师还会如此心安理得地“教语文”吗?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可是不少的语文教师都让孩子读什么?读课本,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甚至达到背得一定不漏,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此言之凿凿:课文是经典的规范语言,如果不各累,怎么会应用呢?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背课堂笔记,背会的孩子抽背不会的,背不会的孩子课间不准休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自有其道:现在语文试题非常“活”,许多内容课本上根本没有,必须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孩子强化记一记,这对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大有益处。
可是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积累,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到底让孩子积累的是什么呀!是唐诗、宋词吗?是名家名篇吗?是名言警句吗?非也!“奥运会的会旗标志是什么?口号是什么?”“《水浒传》中林冲的绰号是什么?”“《跳水》
一课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些知识孩子是需要的,可是它的获得不是靠老师“喂”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淀的,这些知识可能会在某次考试中给孩子试卷增加一两分,但是为了考试“昙花一现”,却把孩子套在功利记忆的怪圈里,耗费了他们宝贵的阅读时间,是不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们应该让孩子阅读什么呢?语文课本是要认真读的,有些地方当然也要背,但决不是他们阅读的“唯一”。我们“简单”教语文,“简单”教课本,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气”,儿童小说、童话、古典名篇都可以进课堂,并且进入孩子的课余生活。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因为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所以我们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和积累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六年累计,应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有这么多的阅读和积累任务,对语文课本里好的篇章、段落,我们更应指导学生加强背诵,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五)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送教下乡”,将新思想、新方法及时传播,在深入基层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上公开课,并进行研讨。
(六)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全面测查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和对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 1.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针对现象一,可以让父母不在身
边的学生讲讲思念父母的情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既而提高阅读能力。针对现象二、三,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录像等资料放映把小课堂拓展成大世界,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在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内进行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章多是优美的,抒情的,感人的。有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小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重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如阅读《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先放映一段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录像,然后导入:“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一起去游览一番。”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又如阅读《海底世界》一文,通过多媒体放映“海底世界”的奇妙神奇的画面,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3.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⑴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读,善于抵制干扰,全身心去读书,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
⑵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问题去读。
⑶培养圈画的习惯:在读书时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
⑷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⑸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八)开通网络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让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孩子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由一起去留学(www.xiexiebang.com)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
第五篇:浅析中学生诚信现状及教育对策
浅析中学生诚信现状及教育对策
摘要:诚信,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社会的转型期中,失信的现象却严重地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就连相对纯净的中学校园,诚信缺失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诚信现状,查找成因、研究对策,加强对其教育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学生、诚信缺失、措施
前言:
“人无信不立”、“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我国古人将诚信称为做人之本,为政之道,治国之纲。在历经千百年的锤炼提升之后,它已成为我国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在西方,诚信被视为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规范,认为守约是人的本性,是正义之源。在经济领域,诚信被认为是一种资本,“诚信是金”、“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体现了“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经济与国力的飞速发展。历史表明,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业无信不稳,世无信不安。诚信无论是对于治学经商、治国理政,还是对于修身齐家、为人处世来说,都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要求和哲理。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赢利原则的普泛化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急功近利、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观念四处蔓延。“诚信”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渐渐淡漠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日渐抬头。一些政府部门朝令夕改,欺上瞒下,大搞“浮夸风”,谎报政绩,“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经济生活中,假货、假账、假发票、假钞、假冒商标等等大行其道,走私,骗汇,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拖欠赖账,三角债,多角债,随意毁约等等违信之事层出不穷;在学术领域,假论文,假文凭,1
假科技成果一时风行,一方净土也被腐蚀;日常生活中,猜忌,欺骗,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往往夹杂于人际交往中„„等等。这些社会存在,无情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意识,诚信成了“傻冒”,失信成了“能耐”。这些,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中学生产生影响。在被称为“净土”的校园中,诚信缺失的现象也在部分同学身上屡有发生。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据笔者亲身观察,近些年学生作弊行为还是较普遍的,有一成左右的学生经常作弊,有三成以上的学生有过作弊行为,而且作弊现象不仅存在于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中间,还存在于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中。2.作业抄袭司空见惯。
作业抄袭对于不少学生是家常便饭,而且和考试作弊现象一样,作业抄袭不仅存在于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中间,还存在于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中。
3.失窃现象时而有之。
近年来,学校每个学期都有发生几起失窃事件,每个学期末失窃现象最为严重。在失窃的财物中,有书本、文具、衣裤、鞋袜、随身听、现金等等不一而足。学校对这些失窃现象大多是除了教育本人之外便不了了之,能够查出来仅占少数。
4.欺骗行为屡见不鲜。
学校几乎每天都有学生迟到、旷课现象,迟到理由五花八门,如闹钟没响、闹钟坏了、闹钟不准了、车子轮胎破了、链条坏了、父母亲忘了叫起床了等等都有,而了解之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贪睡。此外,在学生中还大量欺骗他人的行为,包括欺骗同学、老师、父母亲及其他人,如痴迷上网而找借口请假外出、周末请假回家而家中不见人、因贪睡而怕迟到索性称病、向同学借钱不及时归还、多花钱后问家长要钱时称学校收钱、不正当用钱后称钱掉了或被偷了、抽烟赌博未当场见到拒不承认、公物损坏拒不承认等等。
5.人际关系淡薄冷漠。
在笔者平常与学生的交谈中,很多学生表示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
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者有之;为喜欢的异性而争吵打架者有之;因恋爱不成而打击报复的事件在学校也不是绝无仅有。
二、中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中学生们诚信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意志力差,缺乏自律。
一方面,多数学生对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关系到自己个人利益或安危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这主要是意志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学生涉世不深,道德心理尚未成熟,缺乏理性思辩的能力,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容易受到消极观念的影响。
2、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育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诚信教育,但现实的教育力量往往比理想的课堂教育力量更强大。如数字政绩、无照经营、商标侵权、虚假广告、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假文凭、假博士等,在种种失信的社会现实面前,诚信教育成了“空中楼阁”。
3、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
在升学的压力下,各中学普遍存在着德育工作滞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不够,德育工作只是应付检查,流于表面。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学生很难接受。三是学风不正。部分学生只是抱着混文凭的目的来的,很难静心学习。四是管理理念不到位。在教育中重“知”轻“行”,重知识教育,轻情感教育。此外,高中连年扩招,人数大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也给学校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家庭教育乏力。
当代中学生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孩
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的作用;还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同时,作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儿童伙伴,离群寡居,容易形成不合群、自私、胆怯、不关心同伴等不良心理。这些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主要因素。
5、约束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础上,主要靠传统、习惯、舆论去遵守,因此缺乏严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这种关系和环境中,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应,而新的维系手段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除此之外,老师、家长的观念和喜好也影响着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建立。以上种种表明,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在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时,自身也不由自主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道德底线一降再降,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中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建议
1、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两条重要途径。从德育的角度来说,身教的功效大过言传。古今中外的事实都证明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的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行为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确立诚信立教意识,树立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新形象,诚信修己,诚信育人,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2、挖掘多样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开展以诚信教育为抓手,将诚信教育与传统
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同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3、诚信教育走向社区、进入家庭。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现如今孩子诚信缺失,这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与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则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4、以人为本,探索学生“自主发展”德育模式。
外部的环境、制度、教育的确都能对学生的诚信产生影响,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学生从内在的修养做起。当今的中学生非常强调和肯定自我,但假若不以诚信来武装和充实自我,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和完善自我。当前在开展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我们尤其要讲清诚信与自我完善的关系,要通过诚信教育,唤起广中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树立起“从我做起,诚信自律”的信念。
5、要完善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完善机制是诚信重建的保证。诚信重建不仅要抓好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和约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少有效的机制约束,高中生诚信教育不免流
于空洞的说教。教育是关键,机制是手段。要把教育引导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促进诚信缺失问题的解决。
参考书目:
1、《中学生诚信教育》民族出版社中世编辑室组编民族出版社;
2、《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中华诚信名言点评》江万秀著,中国方正出版社;
3、《格言大词典》郭东斌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4、《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分析与预防方法》陈兰秀著,广西教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