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开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按照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开县财政局、开县扶贫办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贫困村进行专题调研,发放问卷1000余份,通过实地调研、到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形成开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如下:
一、开县基本情况
开县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大巴山南麓、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东接巫溪、云阳,南依万州,西邻四川开江、宣汉,北连城口,距重庆市主城区330公里。全县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六山三丘一分坝”地貌。县内辖40个镇乡街道、439个村,72个社区,总人口163万,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不含2010年农转城25万人)。2010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9元。我县是一个移民大县、资源大县、农业大县、劳务大县、贫困大县。
第一,移民大县。开县是三峡重庆库区8个重点移民区县之一,全县淹没区面积55.5平方公里,淹没静态总人口为11.09万人,搬迁16.88万人,移民任务占三峡库区的10%,四期移民任务占了重庆库区的60%以上。
第二,资源大县。开县资源富集,现探明矿藏24种,已开发利用14种。全县天然气储量约2650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理论储量2.5亿吨;拥有水域面积14.48平方公里、库岸长41公里的汉丰湖,面积36.86平方公里的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近2万公顷被称为亚高山草甸的雪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第三,农业大县。开县是全国100个生猪大县、100个产粮大县、100个水果大县和重要的药材基地县之一。农产品极其丰富,木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享有“木香之乡”的盛誉;柑橘种植面积达30万亩,是全国柑橘20强县之一;年出栏肉兔800万只,是亚洲最大的肉兔养殖基地。
第四,劳务大县。开县是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同时又是国家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拥有劳动力资源109万人,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53万人、年劳务收入在43亿元以上。
第五,贫困大县。开县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全县尚有市级贫困村112个、农村贫困人口14.2万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7万人),城镇低保人口3万多人,加上急需安稳致富的移民和被征地人员,需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占全县总人口的近1/4。
二、开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开县自2006年实施“十一五”扶贫攻坚以来,按照全市扶贫开发总体部署和全县“十一五”扶贫总体规划,坚持以整村推进、整村脱贫连片开发为载体,狠抓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本素质、易地扶贫、社会扶贫、资金监管“六大”工作重点。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5.1亿元(其中:财政性扶贫资金1.7亿元,信贷扶贫资金0.7亿元,国家水利部和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帮扶资金2亿元,社会帮扶资金0.7亿元),全面完成了112个市级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13个市级贫困村的整村脱贫投资建设,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4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4.2万人,2010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比2005年净增2213元。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6年以来,全县共支持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2500公里,其中,新建公路550公里;新修和整修人饮池350口,新建集中供水工程95处,架设钢管530公里,修建渠堰15公里,有效解决了25万人行路难和18万人的饮水难问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不断提高。5年来,共组织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240期,参训人数达5万余人次,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达6600人,组织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达7500名,救助贫困失学儿童2500名,90%以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有效地增强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能力,不断消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意识。三是扶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5年来,共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猪45万头,牛羊30万只(头),肉兔800万只。新种植厚朴、云木香、黄莲等中药材7.5万亩,发展板栗、柑桔等干(水)果5万亩、发展蔬菜、魔芋等经济作物3.8万亩,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干(水)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的扶贫支撑产业。
四是社会事业不断改善进步。2006年以来,共支持贫困地区新通电12个村,新通广播电视31个村,新修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8个,改(扩)建村小学28所,新(改)建村卫生室32个。实施扶贫移民搬迁3470户,建成了7个易地扶贫居民新村点,2个生态扶贫移民小集镇,1.22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迁居脱贫目标,全县贫困农民参合率达到96%,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大有起色。
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是:
(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奠定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积极引导贫困地区群众主动参与扶贫开发,采取“自筹资金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筹资办法,以公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农村通电通电视工程、贫困户住房改造、教育卫生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群众交通出行,畅通信息渠道,为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基础。
(二)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动力
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县充分利用“雨露计划”和中职教育培训政策,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参与转移技能培训和中职教育,加快贫困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劳动力转移就业;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切实组织开展以中药材、山羊、肉兔等种养业为主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创业培训。全县95%以上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领得到提高,自主脱贫能力普遍增强。
(三)加快扶贫产业发展,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步伐
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县在扶贫产业发展上,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全县山区资源优势,引进康百佳、格瑞林、大巴山等龙头企业,在各村建立土地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上接公司、下连农户,与农户实行股份合作,形成“结构紧密、权责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全面加快了产业化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到户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面上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在全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干(水)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的扶贫支撑产业。
(四)强化扶贫移民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
扶贫移民搬迁,是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我县按照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扶贫移民安置办法,在坚持实施就近、梯次移民的基础上,探索实施跨乡扶贫移民模式,扩大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容量。将县发改委、林业局生态移民指标和残联助残房改指标与扶贫移民指标打捆安排,对脱贫村扶贫生态移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结合新农村建设、统 筹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扶贫移民搬迁步伐。
(五)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扶贫开发组织保障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推动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重点完善了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为副组织,相关部门参与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落实了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的工作责任;与各乡镇
街道签订扶贫开发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了县级主要领导包片、县级分管领导包乡、县级部门包村的定点扶贫机制。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扶贫工作联席会议,积极协调发改委、水务局、交通局、林业、国土、农委、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围绕贫困地区进行资金倾斜、项目配套、技术帮助和服务支持,整合部门力量实施扶贫开发。建立社会帮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水利部、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江北区加大扶贫开发支持投入。结合扶农助农工作,组织了县级所有部门、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干部职工实行“定点帮扶”,形成了社会大扶贫工作格局。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实行项目管理合同制,对扶贫项目进行明确规范,对项目资金采取全程监管,封闭运行,实行全程风险防控;对项目及资金实行公告公示制,对扶贫项目资金完全公开,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建立跟踪监管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跟踪检查,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定期组织督查通报,督促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开县扶贫开发现状
(一)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贫困现象严重。开县439个行政村中,有市级特困村112个,它们主要分布情况为:北部山区(即大进片区)5个乡镇共有贫困村37个,南部山区10个乡镇有贫困村28个,西部山区8个乡镇有贫困村22个,东部地区17个镇乡街道有贫困村25个,集中连片贫困现象较为严重。
(二)贫困人口多,分布不平衡。开县现有农村人口114万人,其中农村建卡贫困人口14.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2.5%,贫困人口分布极不平稳,80%以上分布在连片贫困山区。在北部山区乡镇中,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6.7%以上,南部和西部山区,贫困人口比例也在15%以上,连片贫困地区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数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收入水平低,增收仍然困难。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79元,而我县北部山区、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仍然十分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4000元以下,不足全县平均水平的79%,特别是边远村社贫困群众,由于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脱贫增收更为困难。
三、连片特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
(一)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开县地处大巴山尾脉,地理条件恶劣属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全县地形分布为“六山三丘一分坝”,辖区山峦叠障、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受地理条件影响,目前,全县还有10%的行政村未连通公路,55%的行政村公路不畅;还有近10万贫困村农民饮水困难;50%以上的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落后。
(二)生产要素较为贫乏。一是贫困山区土地坡度大,地块小,90%以上的农户认为发展一般的种植业成本高而收益低;二是贫困农户本身资金缺乏,70%以上的贫困农户因子女上学和疾病治疗的支出占据了家庭总支出的80%以上,根本没有经济基础从事产业发展;三是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对技术要求高,贫困户往往很少具备这种技术能力,并且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也很低;四是贫困地区信息闭塞,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行情,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往往农产品收成增加收入却不增加。
(三)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通过对贫困农户贫困原因进行调查并分析汇总,因灾、因病、缺劳、弱智、残疾、文化水平低、增收技能欠缺、思想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劳动力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造成贫困户无法脱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全面解决贫困村不通公路问题,有条件的村加大推进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优先在特色产业基地村建设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012年底基本解决贫困地区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强中
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012年前全部完成贫困户危旧房改造。通过建设沼气、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带动改灶、改厕、改圈、改水工程。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户户通电。扎实推进“文化广电惠民”工程,提高贫困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全面解决自然村不通电视问题。加强贫困地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在贫困地区大力连片建设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全县“六荤三素”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建设“生猪、竹材、柑橘、蔬菜、肉兔、中药材”六大扶贫产业基地。集中扶持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最具发展基础和潜力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对带动贫困村发展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贷款贴息支持。落实贫困农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到户政策,贫困村全部建成村级资金互助组织。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建立北部山区中药材、南部山区猕猴桃两个扶贫产业示范片。
(三)不断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扶贫培训投入力度,扩大雨露计划实施范围。积极动员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贫困家庭子女全部就读中职或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整村脱贫村为重点,围绕扶贫骨干产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创业培训;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努力提升扶贫系统干部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要进一步增加扶贫移民资金投入,提高扶贫移民补助标准,扶贫移民补助标准需达到1-1.5万元/人,才能确保真正的贫困农户能搬得起、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在切实加强与国家定点扶贫机关、市级对口扶贫集团的密切联系上,积极争取对我县的对口支援。进一步落实县级部门、单位定点联系扶贫工作制度,完善定点帮扶制度,在全县努力构建全县大扶贫工作格局。
(六)探索创新参与式扶贫机制。贫困农民对自身情况和当地情况最为了解,要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就要进一步调动贫困农民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规划和选择上有发言权,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使扶贫效果更加明显,效益更为显著。
五、关于财政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扶贫资金的充分统筹、高效利用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从县级层面来统筹部门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有一定难度。如果从市级层面开始,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对片区扶贫开发实行整合投入,县级部门整合力度将大大增强。
(二)增加资金投入总量。我县作为贫困大县,虽然在扶贫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扶贫道路依然还很漫长,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扶贫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扶贫工作依然还很艰巨。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移民大县,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扶贫资金的投入显得偏少,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部分,如遇自然灾害,交通不能通行,饮水困验,需要资金修复更新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带动和整合更多的资金进入到扶贫事业中来。
(三)改善资金使用结构。扶贫产业发展是片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进一步改善资金使用结构,加大扶贫产业的投入,形成以产业扶贫投入为主的资金使用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片区扶贫开发科学和谐发展。
(四)建立扶贫互助金,解决农民贷款难、增收难的问题。我县目前已建立扶贫互助金村41个,资金总量达到1245万元,最多的村达73万元,最少的村是25万元,由于互助金均建立在贫困村,均系边远贫穷地方,交通不便,工作不便,建议市上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二是互助金规模太小,解决不了农民的需求,建议每村上级补助金额在30万元以上,适度壮大互助资金规模。
开县扶贫办、开县财政局
第二篇: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永办发〔2012〕15号 中共永寿县委办公室 永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御驾宫示范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县级各有关部门:
为了充分争取利用中、省、市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我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现将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陕办发〔2012〕4号)文件予以转发,并将各相关部门、单位依据相关政策争取项目资金任务进行了分解(详见附表),请各领导和有关部门认真学习政策内容,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谋划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向下抓好政策落实兑现工作。附件:县级各部门、单位依据“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争取项目、资金任务分解表
中共永寿县委办公室 永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7月26日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文件 陕办发〔2012〕4号
★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各市、县委,各市、县政府,省委和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
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3月27日
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中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加快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步伐,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特制定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一、总体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一)总体任务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制定特殊支持政策,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到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增加扶贫投入,形成扶贫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吕梁山区3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涉及我省的43个县为主,兼顾其他贫困地区和人口。
3、摸清底数,到村到户。摸清底子,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扶贫政策和资金要到村到户,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夯实责任,强化考核。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激励贫困地区和人口脱贫致富。
(三)主要方法
5、分类管理。统一组织扶贫对象和农村低保的甄别工作,针对不同对象,分别开展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
6、一村一策。区分不同情况,对每个贫困村都要制定符合村情的扶贫方案和措施。具备发展条件和潜力的,支持其发展;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有困难的,支持其搬迁,最终使每个贫困村都能走上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
7、一户一法。针对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帮扶办法,通过低保救济、教育培训、转移就业、发展产业、移民搬迁等不同方式,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
二、支持政策
(一)建立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1、加大扶贫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每年不低于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30%,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中省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各市及有扶贫任务的县(区)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中省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类项目资金,优先向片区倾斜,确保片区支农资金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省级彩票公益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片区扶贫开发。
2、加大转移支付。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片区县(区)的补助系数。中省各类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县(区)倾斜。中省投资优先安排片区内民生工程、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在片区内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区)资金配套。
3、加大资金整合。片区县(区)要按照扶贫攻坚规划,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纳入整合范围。省级各部门要加大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力度,将扶贫等专项资金逐步切块下达到县(区),在保证资金用途不变的前提下,由县(区)根据自身实际统筹安排。
(二)支持片区发展
4、支持企业扶贫。在连片特困地区新建或迁入的企业,可申请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企业的扶贫捐赠,比照慈善捐赠政策,在企业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5、支持金融扶贫。支持有条件的县(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片区内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2%给予费用补贴。片区内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部分,按2%给予奖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扶贫互助资金组织,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
6、支持搬迁扶贫。把扶贫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优先安排贫困户移民搬迁;对在城镇打工的贫困户,优先解决其城镇户籍、子女就学等问题。土地使用政策向片区倾斜,片区内移民搬迁用地指标单列;对搬迁占用的片区耕地,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在片区内优先安排生态修复资金,对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指标,免征育林基金。加快推进片区县(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免收农民个人土地登记费,支持促进贫困户土地流转。
7、支持文化扶贫。对连片特困地区群众集中居住社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优先安排广播电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等公益设施项目。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二五”期间,率先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和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在有条件的地区稳定发展有线电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线电视运营企业购买电视节目,使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免费收看有线电视节目。
8、支持生态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水、电、路、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提高片区县(区)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到每亩10元/年,补助资金由省、市承担。
(三)支持贫困户创业致富
9、支持教育扶贫。从2012年起,率先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含中职教育)学费。对考入国家计划内大专和本科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教育部门在安排资助时优先保证,确保其免费上学。
10、支持科技扶贫。给每个贫困户确定一名科技辅导员,为其发展农业产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对成绩突出的辅导员予以一定奖励。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科技下乡活动,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首次发展特色产业的种苗(含种子、籽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指导。
11、支持产业扶贫。将财政扶持涉农产业发展的资金与贫困户增收结合起来。对有能力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户,在安排产业发展资金时优先给予支持;对其购买农机具的,补助标准从30%提高到50%,新增补贴由省财政承担。尚不具备依靠产业脱贫能力的贫困户,在自愿的前提下,可逐步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资金、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等,直接计算到户、补贴到户,作为贫困户股份参与各类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下同)的生产经营,实行按股份红,并鼓励这些经济组织优先吸纳参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行按工计酬,其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占职工总数25%以上的,可享受第12条就业扶贫的税收优惠政策。
12、支持就业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能够掌握一定技能的贫困人口,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进行免费培训,使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转移就业或从事生产经营所需的基本技能。鼓励企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凡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占职工总数25%以上的企业,其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通过财政列支返还给企业。
13、支持创业扶贫。对有创业技能和意愿的贫困户,比照享受城镇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最高可申请8万元贷款,贷款利息通过扶贫资金解决;对贫困户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创业的,贷款额度在现有20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3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试行以承包地、林地使用权、土地流转经营权或多户联保形式提供反担保的政策,方便贫困户及时获得银行贷款,促进创业致富。
14、支持保险扶贫。优先在片区县(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保险费补贴比例,扩大特色种、养业险种。为防止农民因灾致贫,减轻贫困户缴费负担,对贫困户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个人承担部分予以适当减免,减免部分由省市按照6:4比例负担。引导保险公司与农信社等银行机构合作,推行设施蔬菜等“银保富”保险产品,通过保险介入等措施,扩大对片区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促成银行涉农信贷业务与农业保险风险保障相结合,缓解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贷款难问题。
15、支持社保扶贫。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社保制度有效衔接。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五保户等,主要采取低保、困难补助、集中供养等方式,实施救济式扶贫。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贫困人员,按其缴纳保费的最低标准50%给予补助,即每人每年补助50元,所需资金由省和市财政各半负担;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村贫困人员,享受报销政策后,在二次报销时给予高于其他人群20%比例补贴,基金不足的由财政弥补;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优先实施救助。
三、保障措施
1、实行领导负责制。坚持省负总责、市级推动、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建立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2、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做好扶贫攻坚基础工作,建立贫困人口动态识别信息管理系统,每年由扶贫、统计部门完成贫困人口信息录入和识别工作,提高扶贫对象瞄准的精确性。所有扶贫到户到人政策,均以贫困人口动态识别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3、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片区扶贫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将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和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与片区县(区)脱贫目标任务挂钩,并结合目标考核予以奖罚。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给予增加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奖励;没有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相应扣减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对整合资金成效显著的县(区),在下中省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中予以倾斜。鼓励部门、单位、企业等各类组织参与对口帮扶,贡献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对脱贫后连续3年没有返贫的贫困户,继续享受原帮扶政策3年不变。
第三篇:关于开展集中连片开发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政策的调研报告
***集中连片开发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市西南部,东南毗**,西南邻**,西北连**。县境南北长**千米,东西宽**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全县辖*乡*镇,共有*个居委会、*个村委会。全县农民收入**元,但部分地区仍较贫困,人均收入不足**元。其中与国家重点贫困县**县毗邻的有*个乡镇,*镇、*乡、*镇。涉及人口**1人,村委会个数*个。为此我们集中连片开发特殊困难地区进行了初步调研。下面就对贫困原因和扶贫对策做如下阐述。
一、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致贫原因
(一)、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绝大多数都处于两县和三县交界。如**镇**村委会,**乡**村委会和**镇汤溪**委会。
(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来源单一,无稳定收入来源。
(3)劳动者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等;
(4)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抗风险能力差。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5亩,且大多稻田职能栽种一季。加之山上的资源逐年减少,生活条件逐年下降。
(5)各种地质灾害频繁,洪灾、旱灾、滑坡不时威胁着贫困地区。
二、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对策
针对以上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致贫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下对策:
(一)、对条件恶劣,无路、无信息贫困地区实行整体搬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大量贫困群众外出打工,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多数具备了搬迁的能力。同时,在具体实践中坚持自愿原则,自主决策,自己负责。广大贫困群众已由过去的“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这一根本性的观念转变是实行整体搬迁的强大内生动力。
针对我县实际情况,对一些条件十分恶劣的自然村,急需搬迁的,实行整体搬迁。如相山镇陈坊村委会茶坪、东山等村小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信息相对闭塞,急需整体搬迁。
(二)、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对于大多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村级基础实施相对还不完善的地区,就应该加大对村级基础实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村级条件,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加之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也给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提高了建设成本,降低了投资效益,使有限的资金显得更加紧张,无力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开展农村基层各项工作,推进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让贫困地区农民掌握一门致富本领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解决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采取以会带训、现场培训、结合农时、田间指导等方式。通过培训使当地农民掌握一门致富本领。
(四)、发展优质产业,做好“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有效增强农民和集体经济收入
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各地发挥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既能带动农民增收,又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以村支部书记为重点的干部队伍建设。扩大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双培”活动,推广“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百分制考核”等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六)、加强农村合作社组织建设,引导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根据目前农业发展状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工程。在以行政手段组织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不可能的现实情况下,农民合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空间就非常广阔。我县农民合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这方面也有成功范例。如陈坊村发展木竹加工业,成立了***相山镇陈坊村竹木合作社,该合作社通过办厂经营,争取林业部门中、幼林抚育及阔叶林封山项目,现合作社发展有声有色。
第四篇: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近平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这次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会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与会的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到贵州毕节市的一个县了解了当地扶贫开发实际情况。
座谈会上,汪洋汇报了贵州扶贫考察情况,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各自实际,既讲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就注重扶贫政策的整体平衡性、抓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有序推进生态扶贫、共织贫困群众“安全网”、改进扶贫考核办法等谈了意见和建议。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同他们讨论交流。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深刻把握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不能脱离实际、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囿于一时困难和问题而缩手缩脚。
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习近平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
第一,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中央要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第二,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第三,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
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
王沪宁、栗战书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第五篇:云南将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扶贫攻坚
云南将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扶贫攻坚
2011年11月28日 16:46: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新华网昆明11月28日电(记者伍晓阳、颜牛)记者从正在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获悉,今后5年,云南将以深度贫困群体为重点,以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及藏族聚居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打好扶贫攻坚战。
据云南省扶贫办发布的数字,最近10年来,云南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68亿元,全面实施整村推进、转移培训、易地搬迁、以工代赈、产业扶贫、连片开发等扶贫工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发生率从29.6%降至14%。
目前,云南贫困现象仍然突出,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个。按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截至去年底,全省还有贫困人口525万;收入低于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还有160万。
云南省扶贫办主任王智介绍,云南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集中力量打好这轮扶贫攻坚战。力争到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到2020年,基本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王智说,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和藏族聚居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今后10年云南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云南将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信贷投入和社会帮扶投入。在扶持方式上,以深度贫困自然村为单元,锁定帮扶目标,大力推进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素质提高等六大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整乡推进”是扶贫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截至目前,云南在49个乡镇开展了“整乡推进”扶贫试点。实践证明,“整乡推进”有利于整合资金、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乡镇的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不足、人才资源匮乏等瓶颈,从根本上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
据王智介绍,云南160万深度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1075个乡镇,其中深度贫困人口超过3000人的乡镇有116个。今后,云南将继续加大“整乡推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