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居聚地区扶贫脱困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居聚地区扶贫脱困调研报告
曾确定“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部署。随着三年解决特困户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基本实现,新疆自治区扶贫开发将开始新的进程,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主要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二是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如何解决“巩固”、“提高”的问题,是今后我地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此为前提,2008年8月20日至30日,在盟里的带领下,孙主任参加了扶贫开发工作调研10人组,前往北疆学习调研。调研组克服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合理计划安排,历时11天,对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伊犁州、博州两地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区级副省级单位,州直下辖八县二市,由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单位共207个,其中重点贫困县两个,重点乡19个,重点村186个(含州确定的重点村10个)。
(二)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
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围绕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重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为重点,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管理的力度,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
4、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
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做法。
5、加大培训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
伊犁州实施“贫困户子女劳动技能职业培训教育工程”,每年培训120人,由州教育局、财政局、扶贫办、职业中专负责实施,工程实施6年,为贫困户家庭子女劳动就业,务工创业打下了基础。
6、认真落实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减轻贫困户负担。
塔城地区对人均口粮不足300公斤的的贫困户,实行“五减免、一优先”,即:减免乡村统筹、提留、粮食定购任务、水费、教育基金,优先给贫困户安排种植计划,购买母畜赊货给贫困户,增加牲畜饲养量。
7、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伊犁州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
二、主要收获和启示
1、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不断为扶贫工作注入活力。
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针对特殊的环境和致贫根源,向以户为单位的贫困农牧民手中汇集,托里县、吉木乃县作为国定贫困重点县,积极争取大单位、大企业开展扶贫帮困,收到积极成效。
2、用好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通过调研,可以感觉到,北疆四地州在扶贫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方法,他们在正确把握扶贫政策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3、多措并举,敢于创新
伊犁州通过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工程建设贫困户受益制度,提高贫困户收入。
三、对我州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州扶贫开发的变化
随着我州三年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已开始新的进程,由此也带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
(二)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州扶贫开发工作。
统筹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事关我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既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结合我州实际,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二篇: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郡县治,天下安”。内蒙古自治区**市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莫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是**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和**市两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农牧民为本”,重点扶持欠发达农牧区,积极发挥
政策的主导性,充分调动旗市的主动性,突出优势产业,明确特色定位,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以莫旗为代表的农牧业旗县向多元型、创新型、特色型的发展目标迈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一、坚持政策主导,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欠发达地区要摆脱落后的局面,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上级政策的主导性,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投入和外部援助,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结合国家产业布局和地区发展规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通过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和合理积极的转移支付,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2005年启动“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累计投资1.37亿元,改造危草房5482栋。2008年组织18个厅局单位对莫旗进行重点帮扶,实施了一批农牧林水、教育卫生和城乡基础设施项目。2009年已落实帮扶资金5734万元。同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实施标准化养殖小区、草原围栏、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扶贫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市坚持统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努力为莫旗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岭西煤炭资源向莫旗远程配置,2009年重点实施2×2.5万千瓦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报批立项,积极做好华润风能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组织申报阿—莫铁路项目,围绕尼尔基湖建立水上航线。调整**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将莫旗纳入规划范围,积极争取立项实施。2008年,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总投资2.7亿元,修路573公里。2009年,积极争取尼尔基至腾克公路项目、111线至李屯大桥公路工程、111线那吉屯至尼尔基镇升级一级公路项目,力争早日立项开工。
二、坚持发挥优势,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培育内在源泉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受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等制约,欠发达地区不能照搬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也不能在低水平、低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更不能全面开花,四面出击。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优势、发挥特色,围绕重点领域、核心产业,引入先进技术和工艺,努力培育区域品牌,使优势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莫旗拥有**面积最大的耕地资源和最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这两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却没有实现优化配置。今后一个时期,**将支持莫旗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整合优势生产要素资源,切实改变“种植业靠天吃饭、过境水浪费流失”的不利局面。
(一)依托丰富的耕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
莫旗拥有耕地面积669万亩,人均20亩,是全国人均1.4亩的14倍。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作好“土地”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各级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的农田水利项目,整合资金,统一使用,连片实施,整体推进,切实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二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进一步稳定豆、薯、米等传统粮食作物,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地位。大力发展菇娘、黄烟、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积极引进新型节水、抗旱品种。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走农牧结合型发展道路。继续保持“南乳北肉”的发展格局,加快种畜改良步伐,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四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成立精干高效的工作部门,积极探索推进大户经营、股份制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模式,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做好“水”文章
莫旗拥有大小河流56条,地表水资源总量144亿立方米,占**市水资源总量的60%,水能蕴藏量达66.6万千瓦。其中,尼尔基湖总库容8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近510平方公里,是莫旗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一是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战略性转变,适应水资源分布特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农牧林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型农牧林业。依托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大力发展北部山区节水农业、节水灌溉。重点抓好下游30万亩灌区工程审查立项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二是依托尼尔基湖丰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多
元生态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湖区渔业经济和民俗生态旅游。进一步完善规划、包装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发展湖区渔业经济,科学制定《尼尔基湖渔业发展规划》,防控源头污染,加强渔业管理,完善服务体系,成立专业化公司,建设渔业生产设施,适度发展湖中网箱养殖,打造绿色有机品牌,推进渔业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三是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引入大型旅游
集团,着力构建民族民俗游、绿色生态游、环湖水上游、休闲度假游、冰雪达乡游的大旅游格局,建好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打造国内知名民俗生态旅游胜地。努力争取额尔和那日松蒙古部落景区二期开发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全面打造腾克霍日里绰罗达斡尔部落景区。积极做好大型旅游活动。全面筹划湖区野外冬钓活动,争取在2009年举办中国首届野外“冬钓节”。四是进一步保护现有林地资源,规划建设绿化隔离带和生态保护带。大力推进湖区上游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湖区源头优美和谐的生态屏障。
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工作重心要向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变
农业是莫旗的优势主导产业。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畜产品资源,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1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9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0%。一是坚持以内源型增长为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特色工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做好大豆加工、畜禽加工及中药饮片等产业。继续支持华润雪花、草原清江、蒙鹅工贸、富达药业、京达米业等企业,打出品牌、做大规模。二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化发展。发挥大豆资源优势,加快鑫豆都等企业的重组整合步伐。围绕华润雪花公司,积极引进麦芽厂,培育大麦种植基地,努力破解“有基地无企业、有企业无基地”的矛盾。
四、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产业格局要向多元型、外向型转变
产业结构单
一、相对封闭保守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欠发达地区要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强化地域分工、明确区域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地区民族特色,发挥多元文化优势,将欠发达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莫旗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仅170公里,位于哈大齐2小时经济圈以内,是**对接黑龙江省的东大门。2008年招商引资37个项目,其中来自东三省25个项目,占全部项目的67%,资金占41%,资金额为39836万元。**市积极支持莫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哈大齐工业走廊,整合生产要素,加强产业协作,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哈大齐工业走廊农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业等重点产业,主动对接、联合协作、共创品牌,建设生态型绿色产业开发基地,实现“借船出海”。继续支持大庆隆赫达集团番茄酱项目,落实原料基地建设。围绕粮食、石材、肉类等优势产品,积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主动对接黑龙江省邻近县市,建立商贸联系、打造合作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民族之乡”、“歌舞之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为先导的第三产业。依托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努力提升斡包节和昆米勒文化艺术节、民族风达乡情等文化旅游活动的知名度。努力扩大“曲棍球之乡”在全国的影响力,积极承办曲棍球、水上、冰上等体育赛事。
五、坚持夯实基础,把提高全民素质放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优先位置
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全力支持莫旗实施“科教兴旗”战略,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行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巩固“两基”达标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围绕农、工、旅、贸多元产业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才储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广农业科技大集等好经验、好做法。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特派员,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素质,整合城乡党建、农牧、科技、教育、就业等各类资源,实施专业化、订单式培训。牵头组建“**百万农民创业先导团”,增强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水平,强化技能培训,增强致富能力。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在发达地区建立培训基地,提高理论修养,拓宽工作视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战斗堡垒。
第三篇: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基本情况调研的报告
根据省民委文件要求,我局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调研情况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十分重视。两县政府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教育列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省、地政府制订的相关条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省、地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民族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确保了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
(一)基本情况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2002年新建并投入使用28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目前,乡中心校共有在校学生347人,其中,小学生227人,初中120人,少数民族学生共有55人,占总学生数的16%。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通了省“普九”验收和2002年“普九”复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现已被确定为地级合格学校。全校共有教职工31人,其中任课教师27人,有7人为中专学历,12人为大专学历,3人为大学本科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合格率为100%。教师月工资足额发放。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儿童入学率为100%,中小学生毕业率为100%,中学升学率为75%。中心校配备有41台微机,拥有图书3000册。平均9人拥有一台微机,每个学生拥有9册图书。2003年中心校开办了双语班,抽调会讲本民族语言的教师开展语言会话课,为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呼玛县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利用省、地、县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增添了新的教学用具,安装了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控制学生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2002年建起了2964平方米的新教学楼,目前,在校学生653人,其中,小学387人,高中266人,少数民族学生86人,占总学生数的13%。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中心校1997年通过国家“普九”验收,2000年又通过省政府复检,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已被确定为地级合格学校。全校教职工65人,共中任课教师55人,10人为中专学历,36人为大专学历,9人为大学本科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0%。教师月工资足额发放。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儿童入学率100%,中小学生毕业率100%,中学升学率为80%。中心校配备有47台微机,拥有图书10646册,平均14人拥有一台微机,每个学生拥有16册图书。2003年,中心校成立了双语班,抽调能用鄂伦春族语会话的鄂伦春族教师对鄂伦春族学生开展本民族语言会话课。为了改善民族教育的办学环境,省、地、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并实施新课实验,取得较好的成绩,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控制学生流失。十八站乡中心校鄂伦春族寄宿班创建于1989年,学校配备了一名领导主管寄宿班,做到寄宿班的各项工作有人管,现在寄宿班人数为45名,占全校鄂伦春族学生人数的50%,从1989年起,每年县财政为鄂伦春寄宿班投入13万元,用以保证鄂伦春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支出。
(二)发展民族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经过不断的努力,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对鄂伦春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政策,同时还将鄂伦春族学生的助学金分别提高到每年小学生120元,中学生160元,对孤儿采取免费入学,并发放生活费、衣物和学习用品并且在冬季免收取暖费。乡党委、政府为鼓励鄂伦春族学生早日成材,规定并实施了鄂伦春族学生考取本科一次性奖励3000元,考取大专一次性奖励2000元,考取中专和重点高中奖励1000元,并且报销学生假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2002年,大兴安岭地委做出决定(大发[2002]12号)普通高中招生,鄂伦春族学生全部录取,重点高中招生降50分录取。近三年来,初步统计,共向上级学校输送大学生、大、中专、高中毕业生29名,其中鄂伦春族学生11名。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始终把民族教育事业当作大事来抓,乡党委、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鄂伦春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并相继调整了六个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金,将鄂伦春族助学金提高到,中学生每年290元,小学生每年210元;塔河县政府每年还拿出6
第四篇: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基本情况调研的报告
根据省民委文件要求,我局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调研情况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十分重视。两县政府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教育列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省、地政府制订的相关条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省、地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民族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确保了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
(一)基本情况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2002年新建并投入使用28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目前,乡中心校共有在校学生347人,其中,小学生227人,初中120人,少数民族学生共有55人,占总学生数的16%。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通了省“普九”验收和2002年“普九”复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现已被确定为地级合格学校。全校共有教职工31人,其中任课教师27人,有7人为中专学历,12人为大专学历,3人为大学本科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合格率为100%。教师月工资足额发放。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儿童入学率为100%,中小学生毕业率为100%,中学升学率为75%。中心校配备有41台微机,拥有图书3000册。平均9人拥有一台微机,每个学生拥有9册图书。2003年中心校开办了双语班,抽调会讲本民族语言的教师开展语言会话课,为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呼玛县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利用省、地、县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增添了新的教学用具,安装了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控制学生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2002年建起了2964平方米的新教学楼,目前,在校学生653人,其中,小学387人,高中266人,少数民族学生86人,占总学生数的13%。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中心校1997年通过国家“普九”验收,2000年又通过省政府复检,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已被确定为地级合格学校。全校教职工65人,共中任课教师55人,10人为中专学历,36人为大专学历,9人为大学本科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0%。教师月工资足额发放。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儿童入学率100%,中小学生毕业率100%,中学升学率为80%。中心校配备有47台微机,拥有图书10646册,平均14人拥有一台微机,每个学生拥有16册图书。2003年,中心校成立了双语班,抽调能用鄂伦春族语会话的鄂伦春族教师对鄂伦春族学生开展本民族语言会话课。为了改善民族教育的办学环境,省、地、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并实施新课实验,取得较好的成绩,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控制学生流失。十八站乡中心校鄂伦春族寄宿班创建于1989年,学校配备了一名领导主管寄宿班,做到寄宿班的各项工作有人管,现在寄宿班人数为45名,占全校鄂伦春族学生人数的50%,从1989年起,每年县财政为鄂伦春寄宿班投入13万元,用以保证鄂伦春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支出。
(二)发展民族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经过不断的努力,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对鄂伦春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政策,同时还将鄂伦春族学生的助学金分别提高到每年小学生120元,中学生160元,对孤儿采取免费入学,并发放生活费、衣物和学习用品并且在冬季免收取暖费。乡党委、政府为鼓励鄂伦春族学生早日成材,规定并实施了鄂伦春族学生考取本科一次性奖励3000元,考取大专一次性奖励2000元,考取中专和重点高中奖励1000元,并且报销学生假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2002年,大兴安岭地委做出决定(大发[2002]12号)普通高中招生,鄂伦春族学生全部录取,重点高中招生降50分录取。近三年来,初步统计,共向上级学校输送大学生、大、中专、高中毕业生29名,其中鄂伦春族学生11名。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始终把民族教育事业当作大事来抓,乡党委、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鄂伦春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并相继调整了六个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金,将鄂伦春族助学金提高到,中学生每年290元,小学生每年210元;塔河县政府每年还拿出6万元作为教育助学专项资金,对考取大学本科的鄂伦春族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考取大、中专的鄂伦春族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孤儿考取的大中专的学生每人每年解决5000元的生活费和学杂费。并且塔河县普通高中招生对鄂伦春族学生实行免费上高中。
(三)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教师业务水平不十分过硬。现在急需业务精、专业性强的新生力量来充实两乡教师队伍,更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的更新。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应首先对现有教师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行新教法、新思路的学习。主动与外校建立联合,进行教师交流,送我们的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实践,引进外地优秀教师或是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我们进行新知识、新思想的交流,使我们教师的知识和思想与时代同步,使新鲜血液充实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中。
2、由于鄂伦春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一些鄂伦春族学生家庭贫困,考取高等学府后难以承受高额的学杂费,造成辍学。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建立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为贫困的鄂伦春族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贷款或是借鉴国家建立“~班”、“新疆班”的办法,建立“鄂伦春班”,为帮助鄂伦春族贫困学生、孤儿等弱势鄂伦春族学生或其它较少民族贫困学生,应采取这样的形式为他们提供完成学业的保证。
3、两乡的鄂伦春双语班的教师,语言发音够不规范,授课比较困难。教师的发音带有较重的个人习惯,不能达到授课的标准,对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发音造成困难。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尽快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国际标准音标,并建议拨付培训专款,以满足双语教学培训的需要,同时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族双语教学的发展。
二、文化调研情况大兴安岭地区对民族乡的文化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促进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
(一)基本情况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文化站,占地600平方米,设有一个鄂伦春族陈列室,展厅面积100平方米,馆藏文物有58件,均以鄂伦春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为主。设有
有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费,专业队伍素质提高缓慢。鄂伦春族医药开发研究经费短缺,制约了鄂伦春族医药研究工作的进程。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省、地、县应对医护人员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在培训经费上的投入,解决培训经费问题,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外地聘请优秀医疗人才,到民族乡开展医护工作,建立鄂伦春族医药研究奖励机制,促进鄂伦春族医药开发的科学研究。
2、结核病是鄂伦春族高发病。2002年,鄂伦春族结核病患病率为3.19%,高于国家结核病患病率标准(国家标准2%)。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结核病的防治力度。
3、两乡的医疗硬件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十八站乡600平方米的结核病房已属于危房,低矮潮湿,不利于结核病人休息;白银纳乡还没有专设结核病房,设立专门的传染病房是控制结核病等传染病出现新发的关键;鄂伦春族乡医疗设施还不齐全,应为两乡卫生院购置必备的医疗设备如:彩超、细胞计数仪、尿分析仪、生化分析仪,血磁疗机、血流变仪等设备,以提高医疗确诊率,更好地为各族群众服务。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省、地、县加大对卫生院硬件建设投资力度。可采取省支付50%,地支付30%,县乡自筹20%的方法筹集资金,帮助两个民族乡新建结核病房,使结核病人与其他病人隔离,购置必要的设备,有利于提高乡医院初诊的准确率。我们相信,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我们的辛勤努力,鄂伦春族乡的各项社会事业一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民族宗教局 郭红二OO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基本情况调研的报告
根据省民委文件要求,我局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调研情况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十分重视。两县政府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教育列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省、地政府制订的相关条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省、地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民族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确保了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
(一)基本情况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2002年新建并投入使用28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目前,乡中心校共有在校学生347人,其中,小学生227人,初中120人,少数民族学生共有55人,占总学生数的16%。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通了省“普九”验收和2002年“普九”复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现已被确定为地级合格学校。全校共有教职工31人,其中任课教师27人,有7人为中专学历,12人为大专学历,3人为大学本科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合格率为100%。教师月工资足额发放。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儿童入学率为100%,中小学生毕业率为100%,中学升学率为75%。中心校配备有41台微机,拥有图书3000册。平均9人拥有一台微机,每个学生拥有9册图书。2003年中心校开办了双语班,抽调会讲本民族语言的教师开展语言会话课,为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呼玛县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利用省、地、县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增添了新的教学用具,安装了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控制学生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2002年建起了2964平方米的新教学楼,目前,在校学生653人,其中,小学387人,高中266人,少数民族学生86人,占总学生数的13%。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中心校1997年通过国家“普九”验收,2000年又通过省政府复检,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已被确定为地级合格学校。全校教职工65人,共中任课教师55人,10人为中专学历,36人为大专学历,9人为大学本科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0%。教师月工资足额发放。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儿童入学率100%,中小学生毕业率100%,中学升学率为80%。中心校配备有47台微机,拥有图书10646册,平均14人拥有一台微机,每个学生拥有16册图书。2003年,中心校成立了双语班,抽调能用鄂伦春族语会话的鄂伦春族教师对鄂伦春族学生开展本民族语言会话课。为了改善民族教育的办学环境,省、地、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并实施新课实验,取得较好的成绩,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控制学生流失。十八站乡中心校鄂伦春族寄宿班创建于1989年,学校配备了一名领导主管寄宿班,做到寄宿班的各项工作有人管,现在寄宿班人数为45名,占全校鄂伦春族学生人数的50%,从1989年起,每年县财政为鄂伦春寄宿班投入13万元,用以保证鄂伦春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支出。
(二)发展民族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经过不断的努力,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对鄂伦春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政策,同时还将鄂伦春族学生的助学金分别提高到每年小学生120元,中学生160元,对孤儿采取免费入学,并发放生活费、衣物和学习用品并且在冬季免收取暖费。乡党委、政府为鼓励鄂伦春族学生早日成材,规定并实施了鄂伦春族学生考取本科一次性奖励3000元,考取大专一次性奖励2000元,考取中专和重点高中奖励1000元,并且报销学生假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2002年,大兴安岭地委做出决定(大发[2002]12号)普通高中招生,鄂伦春族学生全部录取,重点高中招生降50分录取。近三年来,初步统计,共向上级学校输送大学生、大、中专、高中毕业生29名,其中鄂伦春族学生11名。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始终把民族教育事业当作大事来抓,乡党委、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鄂伦春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并相继调整了六个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金,将鄂伦春族助学金提高到,中学生每年290元,小学生每年210元;塔河县政府每年还拿出6万元作为教育助学专项资金,对考取大学本科的鄂伦春族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考取大、中专的鄂伦春族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孤儿考取的大中专的学生每人每年解决5000元的生活费和学杂费。并且塔河县普通高中招生对鄂伦春族学生实行免费上高中。
(三)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教师业务水平不十分过硬。现在急需业务精、专业性强的新生力量来充实两乡教师队伍,更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的更新。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应首先对现有教师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行新教法、新思路的学习。主动与外校建立联合,进行教师交流,送我们的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实践,引进外地优秀教师或是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我们进行新知识、新思想的交流,使我们教师的知识和思想与时代同步,使新鲜血液充实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中。
2、由于鄂伦春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一些鄂伦春族学生家庭贫困,考取高等学府后难以承受高额的学杂费,造成辍学。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建立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为贫困的鄂伦春族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贷款或是借鉴国家建立“西藏班”、“新疆班”的办法,建立“鄂伦春班”,为帮助鄂伦春族贫困学生、孤儿等弱势鄂伦春族学生或其它较少民族贫困学生,应采取这样的形式为他们提供完成学业的保证。
3、两乡的鄂伦春双语班的教师,语言发音够不规范,授课比较困难。教师的发音带有较重的个人习惯,不能达到授课的标准,对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发音造成困难。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尽快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国际标准音标,并建议拨付培训专款,以满足双语教学培训的需要,同时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族双语教学的发展。
二、文化调研情况大兴安岭地区对民族乡的文化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促进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
(一)基本情况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文化站,占地600平方米,设有一个鄂伦春族陈列室,展厅面积100平方米,馆藏文物有58件,均以鄂伦春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为主。设有一个剧场,面积为380平方米,排练厅面积为80平方米,办公室面积40平方米,白银纳乡文化站业余艺术团在职人员1人,演员50人,其中,少数民族45人,编剧人员8人,服装50套,年演场次达到15场,活动经费全部由政府拨付。曾多次参加文艺演出,都获了不错的成绩。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文化站占地400平方米,在职人员4人,乡文化站没有建立展览馆和文艺队,文化活动主要靠组织群众进行广场文艺演出,活动经费全部由财政拨付。这些由业余演员参加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都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文化事业中取得的成绩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文化站积极参加省、地、县组织的各种文艺汇演、民族节日庆典等演出。白银纳乡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建国50周年大型文体庆祝活动、多次组团参加呼玛县举办的“呼玛艺术节”、广场文化周等大型文艺汇演和呼玛县运动会,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周年文艺汇演,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白银纳乡先后被评为“省先进文化乡”、“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孟艳华、孟佳等在省、地级文艺汇演中均获得较好的名次,关金芳、关俊兰等编创人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节日的篝火》(舞蹈)获首届少数民族汇演最佳创作奖,《拥抱烈士》、《巴力》、《鄂伦春的生活充满阳光》获创作一等奖,《港微》(桦皮工艺)获金奖,《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年》编舞获最佳编创奖。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文化站充分挖掘鄂伦春民族勤劳纯朴,能歌善舞的民族特长,老一辈鄂伦春人长期在游猎生活中积累了自编自唱、出口成歌的经验。新一代鄂伦春人秉承了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在塔河县组织的建党80周年歌唱祖国大型广场演唱活动中,获一等奖;在鄂伦春族定居50周年大庆活动中获舞蹈二等奖,通俗歌曲三等奖。王宝贵、谢远臣等在省级汇演中获得很好的名次,《桦林随想》获群星器乐大赛金奖,《西阶依玛》、《鄂乡人民歌唱党》获艺术创作一等奖,《科技兴农靠小康》获省农民科技节二等奖,《鄂乡晨曲》获塔河县文艺汇演二等奖,教育艺术节二等奖。经过少数民族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民族文化艺术得到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鄂伦春族,为鄂伦春族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虽然鄂伦春族一直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信仰,但是由于缺少资金,没有将民族文化发展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型产业。现在我区两个民族乡均被列入省级“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希望上级主管部门予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鄂伦春生态风情旅游成为鄂伦春族乡旅游经济的主干。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首先由地、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鄂伦春族文化旅游业初具规模,尽早列入国家和省级建设计划,进而完善建设,打造民族品牌,以特色占领市场份额,促进鄂伦春族文化市场的形成,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2、鄂伦春族文化遗产、语言、生活习俗流失太快,现在许多鄂伦春族人已经听不懂或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独有的萨满文化也流失殆尽。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应及时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结合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关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计划”的契机,把鄂伦春民间文化,桦树皮文化,萨满文化,语言、歌曲等方面进行项目立项,力争得到各级政府支持,并争取将“鄂伦春萨满文化展基地”、“鄂伦春桦树皮之乡”列入民间文艺之乡的行列。
三、民族卫生调研情况
(一)基本情况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2002年10月新门诊楼竣工交付使用,面积360平方米,设有门诊、药局、手术室、X光室、处置室、母婴室。全院职工14人,其中,医护人员11人。各医疗科室设置较为齐全,能开展普通的外科手术,备有心电和B超,基本能满足周边群众就医要求。鄂伦春族结核病患病率比较高,患者经过乡卫生院的长期治疗,使原有患者病情得到好转。该乡共有学龄前儿童146人,全部接种乙肝疫苗;育龄妇女共有514人,待产妇女共有24人,产妇100%住院分娩,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死亡率为0;现在年就诊人数约为3600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塔河第二医院),面积4084平方米,医疗办公用楼1600平方米,结核病房680平方米,为改善民族乡医院卫生工作环境,2002年新建成了一幢1600平方米的门诊楼,已于2003年8月交付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医疗就诊环境。全院现有职工59人,其中,医护人员50人。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物理诊断室、手术室等16个科室。塔河县外事办向日本争取10万元小额无偿援助的医疗器械,还配备双床程500maX光机,黑白B超、脑地形图仪等设备。使一部分原有的陈旧医疗设备得到更新,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针对鄂伦春族结核病为高发病,十八站乡卫生院专门开设了结核病房,经过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已有部分患者由排菌性结核病人转为不排菌性结核病人。学龄前儿童250名,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育龄妇女共947人,待产妇女有36人,产妇100%住院分娩,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死亡率为0;现在每年就诊人数约为17316人。
(二)民族卫生事业取得的成绩呼玛县白银纳乡是呼玛县第一个进行卫生院改革的乡;乡卫生院承担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负责辖区的医疗救治、结核病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2003年,针对鄂伦春族乡群众的医疗及结核病防治的实际,县政府将鄂伦春族群众的核销医药费从每年拨付5.5万元,增加到了每年拨付15.5万元。2002年9月,塔河县十八站乡卫生院完成了医疗体制改革;十八站乡卫生院承担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负责辖区的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地方病、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爱国
卫生运动等工作。县政府在每年为十八站乡卫生院拨付139万元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增加5万元,今年拨款增加到149万元。鄂伦春族农民医药费实行全额核销政策,为此,县政府每年拨付鄂伦春族医药费34万元,十八站乡为保证专项资金得到有效使用,成立了医药费监管组织。该组织由县卫生局、乡政府有关人员组成,制定了每人每年核销的额度,并设有大病医药费统筹管理方案,对转院、住院的鄂伦春族患者制定了核销细则,从而更合理有效的使用鄂伦春族医药经费。
(三)民族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卫生技术力量薄弱和鄂伦春族医药研究开发经费不足。两乡卫生院现有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费,专业队伍素质提高缓慢。鄂伦春族医药开发研究经费短缺,制约了鄂伦春族医药研究工作的进程。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省、地、县应对医护人员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在培训经费上的投入,解决培训经费问题,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外地聘请优秀医疗人才,到民族乡开展医护工作,建立鄂伦春族医药研究奖励机制,促进鄂伦春族医药开发的科学研究。
2、结核病是鄂伦春族高发病。2002年,鄂伦春族结核病患病率为3.19%,高于国家结核病患病率标准(国家标准2%)。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结核病的防治力度。
3、两乡的医疗硬件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十八站乡600平方米的结核病房已属于危房,低矮潮湿,不利于结核病人休息;白银纳乡还没有专设结核病房,设立专门的传染病房是控制结核病等传染病出现新发的关键;鄂伦春族乡医疗设施还不齐全,应为两乡卫生院购置必备的医疗设备如:彩超、细胞计数仪、尿分析仪、生化分析仪,血磁疗机、血流变仪等设备,以提高医疗确诊率,更好地为各族群众服务。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省、地、县加大对卫生院硬件建设投资力度。可采取省支付50%,地支付30%,县乡自筹20%的方法筹集资金,帮助两个民族乡新建结核病房,使结核病人与其他病人隔离,购置必要的设备,有利于提高乡医院初诊的准确率。我们相信,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我们的辛勤努力,鄂伦春族乡的各项社会事业一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民族宗教局 郭红二OO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基本情况调研的报告(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