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小聚居地区的民族工作
试论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小聚居地区的民族工作
------关于阿荣旗民族工作的思考 阿荣旗民族宗教事务局 张娟
【摘 要】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以阿荣旗的民族工作为主线,科学总结了近年来阿荣旗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客观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小聚居 工作成就和经验 问题及措施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①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阿荣旗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辖5个镇、4个民族乡(查巴奇鄂温克族乡、得力其尔鄂温克族乡、新发朝鲜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是全呼伦贝尔市民族乡最多的旗县。全旗有汉、满、蒙古、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2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4.4万人,占全旗人口总数的13.75%,其中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四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近几年来,阿荣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探索民族工作新思路,针对全旗民族乡多的特点,正确处理发展民族乡经济与发展非民族乡经济的关系,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7年全旗4个民族乡生总产值达到了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旗平均水平,发展较好的民族村远远超过全旗人均4430元的水平。同时阿荣旗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7年阿荣旗委、政府被国家民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999年、2005年两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2年、2007年两次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良好局面。
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族工作成效显著
“做好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快又好发展”②在实际工作中,阿荣旗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民族工作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全旗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少数民族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一)民族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阿荣旗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不断制定和完善民族政策。1997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民族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200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问题的决定》;2005年制定了《阿荣旗民族村组少数民族特殊困难家庭最低生活救助试点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及为全旗少数民族群众免费治疗结核病等优惠政策。2006年重新修订了阿荣旗《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为少数民族群众享受优惠政策提供了制度保障;2006年、2008年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制度时,对少数民族群众给予重点倾斜。这些政策的制定实施,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指明了方向,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阿荣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先后为4个民族乡投入大量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以四个少数民族乡建乡50周年和建旗60周年为契机,以庆促创、以庆促发展,累计投入项目资金8700多万元,重点加强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以来,阿荣旗积极争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141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少数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增强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目前,全旗4个民族乡全部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面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阿荣旗把加快民族乡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现在,4个民族乡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音河乡逐年加大马铃薯、白瓜籽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积极发展畜牧业,形成奶牛、马铃薯、柞蚕、白瓜籽四大支持产业,成为全旗优化产业结构的典型。得力其尔乡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猎民的“二次创业”,实行种养结合,全力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养殖业,实现了户均2头牛的目标。查巴奇乡依托彩虹谷、牧人寨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仅此项每年就可收入70多万元。新发乡深入挖掘民族特色餐饮业和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并发展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东光朝鲜民俗餐饮,是全区目前第一家突显朝鲜民俗特色的旅游景区。新发乡还充分利用与韩国的亲缘优势,积极向韩国输出劳动力,走出了一条“出口”劳动力的好路子。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民族聚居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几年来,阿荣旗财政为民族乡投入教育经费2400多万元,“义教工程”投入540多万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优先落实各项政策补助,在每个民族乡建立一所幼儿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阿荣旗农业推广中心投入7.2万元在4 个民族乡实施科技入户项目,使360多户少数民族群众受益;投入380万元实行良种补贴,使2000多户少数民族群众受益;投入43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技术,使1720多户少数民族群众受益;为每个村配备了一名科技特派员或者大学生村官。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事业,2007年,在4个民族乡和霍尔奇镇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了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了广播入户率、电视覆盖率和收视率;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五下乡”活动,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
(五)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民族地区社会面貌全面改善。几年来,阿荣旗先后为民族乡村争取“千村扶贫工程”项目资金995万元,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300万元,赈灾资金420万元,建民族新村9个,为522户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住房问题。旗直各部门加大对民族乡、村的扶持力度。2007年,旗交通局投资1160万元新建亚东镇至得力其尔乡20公里水泥路,投资260万元修建301国道到查巴奇乡河西村7.5公里水泥路;旗民族事务局投资50万元在新发乡东光村改造茅草屋;旗发改局投资165万元在音河乡、查巴奇乡和得力其尔乡修建桥涵8座、124延长米;旗水务局投资180万元在音河乡安装自来水;旗财政局开发办为新发乡争取到889万元的200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善水田1.3万亩,使1500多人受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切实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民族乡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积极拓宽渠道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近3年来,共选派8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各类院校学习培训,选派15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37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被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目前全旗少数民族干部749人,占全旗干部总数的20%;其中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105人,占同级别领导干部总数的33%,民族干部比例逐年提高,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梯次发展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总结几年来阿荣旗民族工作开展情况,积累的工作经验是:
(一)争取领导重视,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组织保障。阿荣旗委、旗政府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切实提高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了解少数民族集居区的特殊情况,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06年,旗委、旗政府把四个民族乡50年乡庆作为全旗四件大事之一;2007年,把实施茅草屋改造、民族乡村8座桥涵建设工程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内容。为了促进民族经济和民族工作的长足发展,旗委、旗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为民族地区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用好用活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工作动力。自2002年起,民委系统投入民族村的项目资金全部采取了滚动式扶持,连续不断的滚动扶贫方式使广大贫困户们都能看到希望,只要勤劳守信誉,都能得到项目扶持,改变了过去所谓分配不公的现象。2005年5月,阿荣旗出台了《阿荣旗民族村组少数民族特殊困难家庭最低生活救助试点方案》,将全旗12个民族村510户少数民族特困家庭、1701人纳入了低保救助范围,由旗财政每年投入资金进行补助,使那些无致富能力的特困户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力。阿荣旗不断加大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找准发展经济的启动项目,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音河乡富吉村利用扶持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建成21户统一连片、标准化奶牛饲养小区,扶持贫困户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高效养殖发展,贫困户得到了实惠,找到了致富门路。农业开发部门在新发乡的水田渠道衬砌项目,国土部门在查巴奇乡的土地整理项目,扶贫部门对4个民族乡的千村扶贫项目等等,都在民族乡村得到具体落实。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致富。阿荣旗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关键,根据4个民族乡各自的资源和自然条件,深入研究,提出适宜的种养业结构调整要求。目前民族乡村产业结构渐趋合理。音河乡的白瓜籽、马铃薯和奶牛,新发乡的大米和民俗餐饮,查巴奇乡、得力其尔乡的肉羊肉牛、大豆及风景旅游项目都各具特色,并且在产业间形成了相互反哺。
二、全面分析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影响阿荣旗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阿荣旗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少数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依旧薄弱,主要表现在:交通条件较差,虽然4个民族乡全部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但是村路、农田路质量较差,等级低、行车难,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绝大部分民族乡村都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农业的发展充满了盲然与不可预知性,难以确保经济总量的增长;此外,居民住房、人畜饮用水安全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据统计我旗民族乡大部分群众处于饮水困难状态。这些问题阻碍了民族乡的发展,民族乡出现经济增长缓慢、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阿荣旗民族乡连年遭受旱灾、水旱和霜灾的侵袭,更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全旗4个民族乡中有3个地处干旱半干旱的山区,年降雨量只有450毫米左右,十年九春旱,由于山坡地居多,既打不了水源井,也不能实现喷灌或者水浇。98年以来,全国各省区普遍遭受特大洪灾,阿荣旗的民族乡村也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水灾,群众损失惨重。阿荣旗农区分为一、二、三积温带,大部分民族乡村布在第三积温带,无霜期只有100天左右,只能种植大豆、马铃薯等经济效益比较低的作物。阿荣旗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都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放下猎枪后才开发土地的,他们的土地大部分在林区,无霜期只有90天左右,春秋两季年年遭遇霜冻灾害,农作物减产或者绝产屡见不鲜。4个民族乡中有3个距离旗政府所在地那吉镇100公里以外,由于距离较远,导致生产资料的运费提高,种地的成本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距离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价格又因运费的提高而降低,每斤粮食比那吉镇低4-6分钱。这一高一低就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更为严重的是,全旗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耕地距离居住地都在50公里左右,一天中有半天时间浪费在走路上,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种地的积极性,因此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把土地出租,收取极少的地租。
(二)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我旗少数民族群众多数依靠种植业生活。而种植业是形成产、加、销体系化经营的初始阶段,少数民族对“瞄准市场种田,调整结构赚钱”的经营观念认识不清,不顾农产品供求的变化,盲目种田现象普遍存在。单一的种植结构不但容易导致价格灾害,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弱。而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的精深加工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深度挖掘农业产出效率,追加和扩大产品的产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但在阿荣旗的民族乡村,产品的精深加工这一环节非常薄弱。现有的加工业呈现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等特点。以产品的深加工做得比较好的音河乡为例,音河乡是全旗重要的马铃薯产地,该乡现有马铃薯加工点314个,14个村庄46个自然屯都有各自的分布网点,平均十户一个。多数村是把马铃薯加工成淀粉,卖给外地的客商。这是对马铃薯的第一步加工,实际上还可以将淀粉加工成粉丝、粉条,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价值量,使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而其他的民族乡基本上没有产品的精深加工。
(三)社会经济发展起点低,生产力水平落后。阿荣旗民族乡村目前基本还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阶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生产力水平很低。有的地方产品单一,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增产不增收,群众收入实际在减少,一年忙碌不停,却难以维持生计。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使我旗民族乡村至今不能完全摆脱土地的束缚,不能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局限。
(四)少数民族群众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敢管敢闯敢拼的市场意识,对新的发展路子难以接受,传统种粮的思想根深蒂固,接受农业新技术慢,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很大的困难,导致经济来源单一,土地利用率较低,产出效益,致富步伐缓慢;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把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被理解为应得和必须,自己求生存、求发展的观念消失怠尽,依赖思想十分严重。
三、科学解决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现阶段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首要问题。只有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③。解决民族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做好当前的民族工作,我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加快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旗“强旗富民、建设和谐阿荣”的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乡村。因此,加快少数民族乡村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各级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转变作风,带领少数民族群众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解决在经济发展路子上遇到的困难问题。
(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在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要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通过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来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作用,引领农民走致富道路。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加速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强对劳动力素质的培训。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的界定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旗民族乡村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的要求差距还有较大距离,需要下人力气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目前,除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外,另外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文化和科技培训。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科技下乡、远程教育等形式,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多层次培训。
(三)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力度,改善民族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民族乡村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而民族乡村的发展,更需要各级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我旗民族乡村大多地处偏远,产业发展的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政府应以改善发展环境为突破口,加大对农田水利、交通、饮水、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农村信息化等建设。二是加大对产业发展项目的投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产业和产品都面临着升级换代,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就势必要对生产设施、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进行大量投入,而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就目前我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仅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快速发展的,更多的需要依赖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三是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和劳务输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资金将对现代农业给予更多的关注,要挖掘社会资金进入民族乡村的潜力,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民族乡村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要着力加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一是要破除各种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意识;二是崇尚科学、树立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三是破除守旧观念,大胆创新;四是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地培养民族地区的人才;五是大力普及推广农村适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六是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宣传卫生知识,搞好卫生保健,增强民族贫困人口体质,减少因病返贫人口;七是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并学习处地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发展。产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调整,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少数民族乡村群众的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保护生态环境,念好“山字经”,充分利用中央对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等政策,由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靠山养山”。
(六)加大少数民族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有一支能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良好的工作纪律和方法,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因此,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必须抓好班子建设,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一定特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这样他们就能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走科学致富的路子。
参考资料:
①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二〇〇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②贾庆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发言。
③胡锦涛视察宁夏自治区时对民族工作的指示。
第二篇:地区少数民族
浅析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地实施小学英语教学
单位:丘北县腻脚乡阿落白小学 姓名:周琼
摘要:我所在学校是在彝族自治乡,小学的生源主要是彝族学生。而目前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又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然而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就固有的一些障碍,如:信息闭塞、民族语言和传统习惯干扰、家长思想素质较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等;但同时也具备其特有的优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语言环境中,对不同民族语言耳濡目染,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而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取得小学英语教学的成功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解决措施
一:我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信息
据2007年末统计结果,丘北县总人口45.9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白、回等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28.7万人,占总人口的62.52%。我在丘北县腻脚乡任教,这里主要聚居着彝族和苗族,他们所占比例大约是70%。
二、少数民族地区优势
(一)语言接受能力方面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源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语言环境中,对不同民族语言耳濡目染,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在交流中往往先人为主,用对方的语言与之交流,会苗族语言的彝族生见到苗族同学就会先用苗族语言主动与苗族同学打招呼、问候,于是双方自然地用苗族语言进行交流,来到学校见到老师他们也会自然的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
(二)儿童自身特点
少数民族小学生也具备了儿童好奇、好动、爱表现、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他们学习外语时有许多成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性。比如:模仿力、可塑性强等。
三、少数民族地区劣势
(一)自然环境方面
我校辖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影响,比较闭塞,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当地老师大部分用民族语言夹杂汉语进行双语教学,部分学生不懂或少懂汉语,造成汉语与英语学习障碍。
(二)学生家庭环境方面
经济欠发达,留守儿童多,家长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漠视英语教育,无英语学习必需工具,学生的听读说训练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少数民族学生受家庭教育和母语的干扰,羞于说英语。尤其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 1
太敢说英语。
(二)学校环境方面
办学环境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够先进齐全。在教学环节中老教师无法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生动展现所授知识。以及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首先,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差,基础弱;其次,部分学生无学习兴趣,无良好的学习环境,知识之间的迁移能力弱。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只能接触一到二次,每次四十分钟,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回到家里,或许有的家长们能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小学里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科目就足够了,他们在学汉语拼音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再学英语,不是要分不清楚了吗?因此,当孩子满怀喜悦地向父母讲述对学习英语的好奇时,在取得进步向父母邀功时,父母们缺少鼓励,没有从正面积极地进行引导教育;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家长则是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至此就大量减少了学生 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 的机会。(四)师 资 方 面
由于师资不足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外语教师缺乏或一身兼任数班外语课程,工作量大教师的课外学习或培训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提升。在我们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更是严重,不仅缺乏外语教师,还缺乏专业教师,多半是边学边教“半路出家”。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 仅 使 课堂气 氛 沉 闷,学生处于 被 动 接 受 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四、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改变现状,解决措施有
1、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语言环境
随着《纲要》的实施,专职英语教师走进农村小学,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我利用张贴栏或一些包装袋让英语看得见、摸得到;利用扩音器播放外语歌曲让英语听得见;根据《纲要》中,强调减轻小学生负担,丰富校园生活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组织开展英语书法、英语口语比赛,同时结合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特点,在文艺活动中展现英文歌曲,让英语用得上。
2、解决学生求知需求与陈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在现有的农村教学环境之下,实施英语教学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好课堂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承担着把来自社会实
2践的知识经验进行精细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法授予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知识的职责,所以教师的素养和行为对学生影响至关重要。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英语老师要用谦虚、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提问,用启发、设疑的态度对待学生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观察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需要什么,什么教学方法适合所上班级,以此解决学生求知需求与陈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要求英语教师了解整个小学英语教材,各级教材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这有利于英语教师全面统筹规划教学任务完成小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形成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热身阶段的口语对话要及时更新,保持内容新鲜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好奇、喜欢挑战的特点,从而也可以缓解教授新课程时,学生口语训练环节中,时 间 不 充 分 的 压力。在 三 年 级 上 册 就 出 现 从 一 到 十,十 个 数 字 的 数 数,在 四 年级中不仅出现了从二十到五十的数字,还有一到十的数字复习,结合两个年级教材,我们在三年级数字的教授中,重点掌握这十个数字的读法书写及运用同时也将二十到一百的读法作为口语训练。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一到十,同时也开始接触更多的数字读法。
第二、书写操练中,现行的四年级教材中才真正出现字母手写体形式并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部分,但我在三年级学生入门英语学习中提前介入教授。教学生如何正确书写26个字母的大小写形式,培养学生字母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良好的字母书写习惯可以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英文歌曲的教唱也利于学生语音语调甚至是句型的锻炼,但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课本上的外语歌曲,曲调变化大,农村学生不易掌握,我就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配上自编的英语句子,汇编成外语歌曲教给学生。
第四、利用朗朗上口的口诀,总结外语知识。与学生的相处中,我发现学生喜欢一些短小精干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于是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英语知识,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了一些英语学习中的口诀。如:Springspringisgreen,summersummerisred, fall fall isyellow, winterwinteris white.第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教师应不断调节教学节奏,保持张弛有度,学生活动动静结合,富于节奏。在字母、单词及音标的学习中,为了避免冗长机械的跟读,先应该强调的是学生听的能力,保持安静的状态先听老师读之后,学生在进行一定量的跟读练习同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游戏,唱歌,小组竞赛等,缓解机械练习后的疲劳。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尝试
第一、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允许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试错。课堂上很多学生担心自己的失误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的责备从而回避老师的问题或拒绝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更应该耐心允许学生在学习该学科的过程中不断试错。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中,都是
3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中学会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会做出正确的抉择也才会选择适合发展的道路。遵循自然规律,学生在包容耐心的氛围中学习,终能大胆灵活运用英语。第二、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学生有效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有动力。关 心 学 生 生 活,对 待 学 生 做 到“四 多”和“两 少”即 多问一句,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问为什么;少责备少冷眼。
第三,因材施教的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有客观评价并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在面对后进生时小心谨慎,他们可能因教师一个疑惑的眼神而倍感紧张,从而厌恶学习。教师要善于捕捉优点鼓励学生。因此授课由简到难,作业布置也要分层次有坡度。课后还要做好动态追踪管理,学生情况发生变化时作出相应的 调 整。根 据 学 生 成 长发 展 的 规 律,尊 重 其 差 异 性、不平衡 性 的 特 征,在 英 语 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远比成绩的高低重要得多。
4、勤与教师沟通,统一教育步调
注重英语教师与班主任协作,共同建设班风、学风,这能有效促进英语教学。由于教育对象上的同一性,教育目的上的统一性,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互补性,英语教师与班主任存在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基础。但是,英语教师和班主任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因此英语教师在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时,要统一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步调,得到班主任的支持,才能使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效。
5、勤与家长交流,创建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与氛围。
农村部分家长漠视英语学习,课后勤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改变其理念,让家长重视英语学习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争取政策补给,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是相对滞后的。《纲要》强调: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把区域内的薄弱学校以及农村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作为义务均衡发展的两个重点,缩小城乡差距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重点。为此我认为在农村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之后,可以根据农村家庭情况免费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必需品并为农村学校配备多媒体等硬件设施,为农村贫困家庭减轻负担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7、建立有效学习型机制,学会利用外界资源
针对我校的自然环境现状,我们加强各校点内部相互听课、评课制度;定期开展整个片区小学的教学教研讨论及反思,重视挖掘自身内部的潜力。通过多渠道创设英语教师自我展现的舞台提高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校级交流活动,这有利于教研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教师之间分享智慧,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需要教师、学生、家长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与政策倾斜;需要我们各级领导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小学英语教育,这样我们在多方努力支持关怀
4下,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明天会更好。
八、结论:
总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环境是要创造的,学习英语必须要有练习听和说的机会,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我们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之余,还要努力挖掘课后的一大片练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既是对课堂训练的一种有效补充,也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一条学习捷径。实际上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愿望同样是强烈,他们“听不懂、不愿说”只是因为怕出错、紧张而造成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英语词语来表达自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法鼓励、训练他们,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参与交际,并学好它。
参考文献:
[1]、高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点滴谈》期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研究)、2008年第01期
[2]、刘道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 [3]、陈新宇.腾鲁阳《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
[4]、.新时期师德修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方莹馨、《教育,更多一点爱和尊重》、人民日报出版社
[6]、邓海建、《教育无需虎爸虎妈》、云南教育视界、2012年3月下旬第9期
第三篇: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发展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民族宗教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体规划,统筹组织实施。重点加强对少数民族企业的帮扶力度,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相关产业、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重视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他们争当新型农民。及时妥善协调解决涉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巩固和壮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一、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民族意识
江泽民同志曾告诫全党:“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一是坚持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由我们民族宗教部门牵头,与宣传、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二是通过认真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结合连云港市实际分析研究当前全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应当采取的新举措,并组织召开全市民宗局长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出具体部署。三是充分运用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街头咨询、演讲交流、发放宣传材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社会知晓面,在全市切实营造出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浓厚氛围。教育汉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尊重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讲关怀和照顾,也讲义务和奉献;不仅讲平等和团结,也讲法制和原则,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我们在各民族中强调:在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强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形成促进民族团结光荣、破坏安定团结可耻的社会氛围,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二、大力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大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也是我们民族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我们每年筹集扶贫资金100余万元,主要用于少数民族村组发展经济、修建道路、卫生改水、草危房改造等,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生产基地和少数民族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的脱贫致富机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把全年的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定人定责抓落实,取得了突出成效。按照“整合社会资源为少数民族扶贫工作服务”的要求,认真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发动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民族工作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和两级责任制的作用,落实责任,对于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做到情况了如指掌、目标心中有数,确保帮扶措施到户到人。二是抓好“少数民族生产基地”和少数民族企业建设。近年来我们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基地+农户+市场”的少数民族扶贫模式。帮助赣榆县兴建500亩少数民族种养殖基地,给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致富空间。帮助灌云县沂北乡建立少数民族养羊基地,实行统一定价,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档案,通过基地繁殖,农户饲养,成功回收,使少数民族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三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与少数民族贫困户结对帮扶。近年来,已有20多位民营企业家与50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签订了帮扶协议,所属企业吸纳了6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帮助了23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四是扶贫先扶智,增强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局争取和协调资金百万元,先后在灌云县四队镇、灌云县伊山镇压和赣榆县黑林镇建立了三所希望小学,既解决了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难问题,也是“治贫先治愚”的重要举措。
三、务实事求实效,切实为少数民族排忧解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省民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与公安、工商、城管、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的协调机制,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优先提供办理暂住人口登记、劳动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入托入学等服务;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开办民族企业及清真饭馆,在资金、税收、原材料等方面对民族企业给予支持,帮助清真饭店解决办理证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为少数民族群众就医提供优惠条件。确立了1家市级、7个县区少数民族就医定点医院,并出台了少数民族就医优惠办法;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我市市、县(区)先后成立了8个“民族宗教法律援助中心”,以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为宗旨,积极为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提供优先、优质和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工作进社区活动,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培训和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在新浦区龙尾社区进行了少数民族进社区的试点工作,与市民政局联合起草制定的《我市少数民族工作进社区的意见》,已在全市52个少数民族群众较集中的社区实施。市、县、区民族工作部门与各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定期调研,及时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帮助,并对社区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对象、主要任务、协调机制及职责等进行细化和规范;妥善处置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制定了《连云港市民族宗教领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处置的组织领导、工作原则、适用范围、职责分工、应急程序和保障机制,力争将可能发生的民族宗教矛盾消灭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抓好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工作。与市教委协调,认真落实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考生办理中考、高考的加分手续。
加快少数民族群众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帮助少数民族尽快脱贫致富,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少数民族居聚地区扶贫脱困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居聚地区扶贫脱困调研报告
曾确定“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部署。随着三年解决特困户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基本实现,新疆自治区扶贫开发将开始新的进程,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主要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二是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如何解决“巩固”、“提高”的问题,是今后我地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此为前提,2008年8月20日至30日,在盟里的带领下,孙主任参加了扶贫开发工作调研10人组,前往北疆学习调研。调研组克服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合理计划安排,历时11天,对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伊犁州、博州两地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区级副省级单位,州直下辖八县二市,由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单位共207个,其中重点贫困县两个,重点乡19个,重点村186个(含州确定的重点村10个)。
(二)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
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围绕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重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为重点,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管理的力度,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
4、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
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做法。
5、加大培训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
伊犁州实施“贫困户子女劳动技能职业培训教育工程”,每年培训120人,由州教育局、财政局、扶贫办、职业中专负责实施,工程实施6年,为贫困户家庭子女劳动就业,务工创业打下了基础。
6、认真落实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减轻贫困户负担。
塔城地区对人均口粮不足300公斤的的贫困户,实行“五减免、一优先”,即:减免乡村统筹、提留、粮食定购任务、水费、教育基金,优先给贫困户安排种植计划,购买母畜赊货给贫困户,增加牲畜饲养量。
7、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伊犁州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
二、主要收获和启示
1、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不断为扶贫工作注入活力。
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针对特殊的环境和致贫根源,向以户为单位的贫困农牧民手中汇集,托里县、吉木乃县作为国定贫困重点县,积极争取大单位、大企业开展扶贫帮困,收到积极成效。
2、用好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通过调研,可以感觉到,北疆四地州在扶贫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方法,他们在正确把握扶贫政策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3、多措并举,敢于创新
伊犁州通过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工程建设贫困户受益制度,提高贫困户收入。
三、对我州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州扶贫开发的变化
随着我州三年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已开始新的进程,由此也带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
(二)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州扶贫开发工作。
统筹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事关我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既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结合我州实际,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五篇:做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
做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广西民族大学研究基地 2008年11月13日08:46来源:《广西日报》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事关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周密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取得了显著成绩。至“十五”末,少数民族干部达到近40万人,建立了一支包括党政、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人才,人数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致相当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为广西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当前,广西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进一步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力度。
努力使我区走在西部经济发展前列,率先在西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我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对人才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培养选拔大批优秀领导和管理人才。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是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和素质对于广西能否率先在西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影响。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
家发展战略,表明广西从一个“老少边穷”地区跃升为对外开放开发的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将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在国际贸易和政治文化交流中肩负更重要的任务,这就使得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开发显得更为紧迫。广西在采取大力发展民族基础教育,加强民族干部的各类继续教育,有组织地选调少数民族干部到“急、难、险、重、繁”的岗位上去接受锻炼和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开发人才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在总结和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把人才开发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的优先培养和开发当成人才总体战略的核心和开放开发的关键来抓。
一、转变观念,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奠定新的思想基础。广西是一个“人才低消费”地区,这与经济基础和人才观念都有密切关系。尽快改变人才总量少、人才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做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急需转变观念。一要消除重视专业技术人才轻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开发的观念,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开发。二要改变重引进轻培养的观念,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三要树立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理念。人才资本是以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劳动成果及对人类的较大贡献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人才资本以人的知识、智慧和才能为基础,与其他要素结合就会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由于人才资本具有很强的潜在性、动态性、创新性和增值性,因此,树立人才资本理念会使人们认识到人才的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发人才资源,挖掘利用人才资本。
二、积极拓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开发人才资源的渠道。一是努力拓展基础教育渠道。人才培养和开发需要有庞大坚实的基础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最终导致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干部成长所必须的教育先天性不足,既表现为受教育时间的减少,更表现为受教育质量的低下,知识、技能、观念等与现代化要求存在差距。导致进入少数民族干部行列还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缩小差距。这种不可忽视的严峻现实迫切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而在基础教育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组织人事部门应当注重优先选拔优秀者进行定向培养,纳入少数民族干部行列。二是充分利用定向培养渠道。恢复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专门职能,从民族地区特点出发,在民族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和选送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到名牌大学学习,为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干部打好基础。积极开通继续教育渠道,在民族院校、其他高等院校、党校分别开设少数民族干部学历班(含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专业进修班和领导工作研修班等形式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拓宽实践培养渠道。一方面积极选拔年轻干部并委以重任;另一方面多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上级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使之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强全局思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努力完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开发人才资源的机制。开发人才资源既指民族干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民族干部素质的开发和提升。因此,应当建立增量开发和素质提升的新机制。一是在存量基础上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分人才类型适度扩大增量,尤其是要规划性地掌握少数民族干部的储备量,有计划地培养开发。二是进行素质培养开发。人才的选拔使用建立在对人才的价值判断基础上,而人才价值的基础是人才素质,因此,培养开发少数民族干部更重要的是开发其素质,提升其价值,通过建立引导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促进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提高。
(执笔: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陈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