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促进少数民族事业科学发展

时间:2019-05-14 02:2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促进少数民族事业科学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促进少数民族事业科学发展》。

第一篇: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促进少数民族事业科学发展

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促进少数民族事业科学发展

2012-06-27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民族构成更加多元,城市民族工作地位日益突出,任务更加繁重,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着力把握城市民族工作规律,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四个平台”,破解城市民族工作难题,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好网络信息平台,把握城市民族工作的发展脉搏

针对城市少数民族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和矛盾突发性等特点,建立和完善城市民族工作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少数民族民情民意和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建立“纵线”和“横线”。在纵向上,建立市、县(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信息平台,完善信息预警机制、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制度。在横向上,加强与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就涉及民族方面的问题沟通信息、通报情况。形成纵向由民族工作系统一级抓一级,横向通过政府抓部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协调、部门联动、分级负责、整体推进的网络信息工作格局。二是建立“联系点”与“联络员”,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企业、学校、社区等单位组织建立联络点,并在各点上设立一名联络员,进行经常性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和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向上级有关部门及时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落实民族政策、协调民族关系的工作。建立一个覆盖广泛、反应快捷、畅达准确的城市民族工作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各类影响民族团结的苗头性问题,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

二、建好社区工作平台,巩固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阵地

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建立社区工作平台:一要抓好组织建设。可以选择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社区作为试点,把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做为聚居社区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民族团结促进会,负责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络、谈心和全方位服务等工作。二要解决实际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大部分主要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和重体力的劳动,如餐饮、服务、建筑工地,工资低且不稳定,无业、下岗人员也有不少,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社区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特殊优势,把民族工作融入社区建设,通过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培训、保障等项目服务,把少数民族列入社区服务重点对象,引导组织社会力量在社会低保、养老托幼、帮困助学、扶弱救残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要重点做好他们的创业指导,积极配合工商、税务、公安等管理部门,为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创造条件。三要促进团结进步。加强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及时化解矛盾排除隐患,努力营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建好民族联谊平台,营造城市民族工作的团结氛围

少数民族社团作为少数民族群众性组织,在协助党和政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排查不安定因素,反映少数民族意愿,为群众办实事,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活跃少数民族群众精神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建立各类民族联谊组织,着力发挥少数民族社团和代表人士的作用。通过这些组织,把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吸纳和团结起来,开展经常性的民族联谊、文化交流和社会公益活动,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建好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城市民族工作的服务环境

城市民族工作的管理服务平台重点做好三个方面:一要落实政策强化引导。以宣传月为载体,以培训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以学校为阵地,坚持不懈地在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常识教育。扎实推进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活动的成效和水平。定期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防止发生损害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二要围绕重点改善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缓解和改善少数民族困难群体的上学、就业、医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三要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管理纳入外来人口管理体系和城市治安管理的范畴,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分类登记,及时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动态变化,重点人员的思想状况,特困人员的不同需求,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等,积极引导和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合法经营。加强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原籍地相关部门的联系,逐步扩大少数民族劳务人员有序输出规模,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生产经营、子女教育、办理证件、劳动就业、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方面,做到政策上给予扶持,经营上给予照顾,权益上给予保护,生活上给予关心,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发展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民族宗教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体规划,统筹组织实施。重点加强对少数民族企业的帮扶力度,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相关产业、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重视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他们争当新型农民。及时妥善协调解决涉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巩固和壮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一、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民族意识

江泽民同志曾告诫全党:“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一是坚持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由我们民族宗教部门牵头,与宣传、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二是通过认真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结合连云港市实际分析研究当前全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应当采取的新举措,并组织召开全市民宗局长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出具体部署。三是充分运用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街头咨询、演讲交流、发放宣传材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社会知晓面,在全市切实营造出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浓厚氛围。教育汉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尊重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讲关怀和照顾,也讲义务和奉献;不仅讲平等和团结,也讲法制和原则,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我们在各民族中强调:在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强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形成促进民族团结光荣、破坏安定团结可耻的社会氛围,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二、大力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大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也是我们民族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我们每年筹集扶贫资金100余万元,主要用于少数民族村组发展经济、修建道路、卫生改水、草危房改造等,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生产基地和少数民族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的脱贫致富机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把全年的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定人定责抓落实,取得了突出成效。按照“整合社会资源为少数民族扶贫工作服务”的要求,认真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发动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民族工作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和两级责任制的作用,落实责任,对于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做到情况了如指掌、目标心中有数,确保帮扶措施到户到人。二是抓好“少数民族生产基地”和少数民族企业建设。近年来我们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基地+农户+市场”的少数民族扶贫模式。帮助赣榆县兴建500亩少数民族种养殖基地,给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致富空间。帮助灌云县沂北乡建立少数民族养羊基地,实行统一定价,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档案,通过基地繁殖,农户饲养,成功回收,使少数民族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三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与少数民族贫困户结对帮扶。近年来,已有20多位民营企业家与50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签订了帮扶协议,所属企业吸纳了6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帮助了23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四是扶贫先扶智,增强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局争取和协调资金百万元,先后在灌云县四队镇、灌云县伊山镇压和赣榆县黑林镇建立了三所希望小学,既解决了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难问题,也是“治贫先治愚”的重要举措。

三、务实事求实效,切实为少数民族排忧解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省民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与公安、工商、城管、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的协调机制,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优先提供办理暂住人口登记、劳动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入托入学等服务;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开办民族企业及清真饭馆,在资金、税收、原材料等方面对民族企业给予支持,帮助清真饭店解决办理证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为少数民族群众就医提供优惠条件。确立了1家市级、7个县区少数民族就医定点医院,并出台了少数民族就医优惠办法;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我市市、县(区)先后成立了8个“民族宗教法律援助中心”,以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为宗旨,积极为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提供优先、优质和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工作进社区活动,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培训和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在新浦区龙尾社区进行了少数民族进社区的试点工作,与市民政局联合起草制定的《我市少数民族工作进社区的意见》,已在全市52个少数民族群众较集中的社区实施。市、县、区民族工作部门与各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定期调研,及时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帮助,并对社区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对象、主要任务、协调机制及职责等进行细化和规范;妥善处置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制定了《连云港市民族宗教领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处置的组织领导、工作原则、适用范围、职责分工、应急程序和保障机制,力争将可能发生的民族宗教矛盾消灭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抓好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工作。与市教委协调,认真落实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考生办理中考、高考的加分手续。

加快少数民族群众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帮助少数民族尽快脱贫致富,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如何加强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

如何加强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

我国的少数民族,除了大部分聚居在边疆和民族自治地方外,还有回、满、蒙古、苗、彝、瑶等民族约2000多万人散居、杂居在全国的城镇和农村。“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大,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群众越来越多。同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各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由经济利益等原因引起的磨擦和纠纷增多,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胡锦涛同志在这次会议上强调:“要认真做好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加大服务和管理力度,依法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做好这项工作,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帮助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些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采取保护性措施,提供优惠条件,以帮助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排忧解难、改善生活、加快发展。要培养选拔那些不仅能自己致富,而且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进入散居地区领导岗位,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帮助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成员尽快走上富裕之路。

第二,要切实保障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的各项权益。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相比,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民族种类多样,他们的具体利益、实际困难往往容易被忽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好有关方针政策,充分保障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避免和坚决制止伤害民族感情和民族权益的事情发生。

第三,要在散居地区和城市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接触机会较多,发生磨擦、产生误会的因素会随之增多。要加大宣传和落实有关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力度,使散居地区群众都能认识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当地的长远发展,从而在交流联系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第四,要建立健全散居和城市民族工作网络和机制。要加强对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的领导,把散居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与所在地区和城市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与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网络,及时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发事件,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篇:深化和谐社区建设 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深化和谐社区建设 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能否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与检验。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机遇,提出“以强市富民为核心,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发展理念,强调政府工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实践中,把社区建设作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维护和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力求创新发展,为建设和谐武汉、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和谐社区建设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城市基层组织是我们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的分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城市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加强社区建设,是贯彻“执政为民”理念、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城市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一个个基层社区有机构成,社区从微观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和谐社会必然以和谐社区为基础。武汉市城区共有1000多个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大量的“单位人”逐渐演变为“社会人”、社区人,同时,作为“九省通衢”和万商云集之地,有百万以上流动人口进入社区,使得社区这一共同体结构越来越复杂。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单位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职能不断从企业和政府中剥离出来,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需求和矛盾在社区都有相应的反映。社区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市民对城市的认识和对政府的认同,社区建设成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只有全面加强各类社区建设,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现代新型社区,才能有效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广大市民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

第二,和谐社区建设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基础平台。社区是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城市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都要靠社区去贯彻和实施,居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终要靠社区去了解和反映,推动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

要靠生活在社区中的千百万群众去创造、去实现。当前,武汉已步入人均GDP由2000美元到3000美元进而向5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武汉要在中部崛起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且夯实社区建设是做好城市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党和政府把社区各项工作做好了,城市工作的基础就得以加强,整个城市工作就有了可靠保证,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幸福感,进而才能激发出投身武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力量。

第三,和谐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是新形势下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的努力方向和明确要求。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城市跨越式发展,提出了建立“创新、亲民、务实、廉洁”的责任政府建设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职能建设,切实把主要精力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社区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有效载体,强化社区公共服务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合适切入点。建立政府自上而下与社区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结合,创新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好地落实在基层,来自群众的呼声可以更好地得到反应。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社区层面实现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适应了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积极努力探索和谐社区建设的规律

在多年的社区建设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群众为主题,以完善居民自治为导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灵魂,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逐步探索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

第一,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努力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素质,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群众对社区建设到底有什么需求?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认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武汉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让广大市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就要从居民反映最强烈、需求最急迫、最有条件解决的地方着手。为此,我们提出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拟用三年时间分三批对全市7个中心城区的883个社区的市政、管理、服务等进行综合治理(计划提出时城市社区数为883个),其工作重点是“四到社区”,即就业和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区、综合服务社会化到社区。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我们提出把就业和社保工作直接落实到社区,通过在社区建立社保服务站,实现“就业工

作在社区,就业服务在社区”,各职能部门与社区对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我们坚持着眼于建设适宜人居的现代城市,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过去三年,武汉市累计投入20多亿元,改造社区泥巴路和破损路、安装路灯、改造排水管网、安装体育健身器材、整治社区脏乱差、加大拆除违力度以及增加社区绿化面积,建成覆盖883个社区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体系。

大力开展社会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着力推进治安防范、户籍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进社区,加强社区治安硬件设施建设,实行人防、物防、技防同步强化。今年3月起,武汉市委、市政府为小区居民建造“安全墙”工程正式启动,计划3年内投资9000万元,在住宅小区建立严密有效的防控体系。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实施“星光计划”,开展“吴天祥小组”等活动,为优抚对象、残疾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为社区内的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实施社区“纳凉工程”,为保障孤寡残弱等困难群体清凉度夏。实施“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开放工程”,将全市部分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此外,政府公共服务还进一步向家庭延伸,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拿出600万元,为这些“空巢”老人每人每年购买365小时的养老护理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迈开了实质性步伐。

第二,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居民自治为导向,不断提升社区自治功能

高度发达的居民自治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有效模式,也是一个城市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体现。在实践中,引导居民通过自治来解决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疑难问题。2003年,我们注重加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确立“依法行政、有情操作”的原则,充分发动社区居民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好车主的思想工作,积极想办法为交车后的车主寻找社区就业岗位,努力消除“零就业家庭”,为他们寻找到新的生路。在“禁麻”的同时,将出租车起步价由8元调至3元,同时延伸公交线路,方便群众出行。

第三,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建立运转协调的社区管理体制

在和谐社区建设实践中,我们坚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社区居委会的主办作用、民间组织的促进作用、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协同参与作用,形成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与动力格局,建立了运转协调的社区管理体制。切实推进“四到社区”工作,我们要求民政、城建、城管、社保、公安、房产、文化、卫生等41个政府部门重心下移,条条进入、块块配合,使政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方方面面。切实贯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建立政务承诺公示制,将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投诉电话公示于社区,接受居民群众的求助和监督,保证政府工作真正落

实到社区。认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集中开展社区“摘牌减负”行动,规范政府行为,做到任务进社区,包袱出社区,切实减轻社区负担。

第四,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灵魂,着力塑造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支撑

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既能潜移默化社区居民的言行,又能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我们将和谐社区建设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全市性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社区体育运动会,开展武汉市“十大贤媳”、“十佳小公民”评选活动,设立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展览中心,展示优秀民间艺术,挽留城市“流动的记忆”,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文化工作机制。

第五,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正确评估社区建设的绩效

维护和增进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衡量和谐社区建设的最高标准。在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过程中,始终强调群众满意的标准,坚持将社区成员受益率的高低、受益面的广度、受益的程度和频次、受益项目的重要性等,作为判断和谐社区构建工作成效的检验标尺。将“883行动计划”冠以“行动”,意在强调社区建设工作必须务实和落实,而不是停留在“讲故事”、“搞表演”上。武汉是内陆中心城市,城市建设欠账较多,社区建设要从武汉市情出

发,在建设模式上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着力解决与居民群众密切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强调社区建设“为民”“普惠”标准,就是要通过扶贫帮困、排忧解难,让广大群众从社区建设中感受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为民建设社区、社区建设为民”,政府工作必须贴近群众,真正把社区居民放到决策者、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的位臵。为此,我们将和谐社区建设的标准细化量化为10大项1000分,请群众对社区建设打分测评。

武汉百步亭花园等社区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和民政部等部委联合推介,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的一面旗臶。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不断创新社区建设工作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武汉市社区建设将迈入新阶段。武汉市委、市政府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武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把“883行动计划”引向深入,让市民享受更民主、更舒适、更和谐的现代生活。

一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公共服务,既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又是社区建设综合性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以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我们将抓紧制定《社区建设条例》等地

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决策与监督、设施维护与管理、利益关系调处等方面的制度,实现社区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科技、社区体育、社区治安服务,进一步明确市、区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拓宽领域,加快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新举措,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和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坚持组织性动员和群众路线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方法。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既是居民的法定权利,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方向。推进社区民主自治,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的组织领导,努力培育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积极探索建立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处理好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机构、业主委员会等横向关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社区文明程度在“四会”实践中得到加强和提高。

三是全面推进社区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本网络、以“四到社区”为主要内容、以信息化为有效手段、以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主体的社区新型长效管理模式。着力扩

大“96956武汉社区在线”的品牌效应,推进“户籍城管”进社区工作,建立社区联络员制度、社区巡查制度,健全社区预警应急机制和社区环境整治机制,促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层级化和快速化,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变经验管理为专业管理,变传统管理为现代管理,提高社区管理效能。

四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向农村延伸。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方向,在做好110个建制村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全面实施以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四到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使武汉和谐社区建设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惠及更多市民。

五是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建设模式。深化和谐社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和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建设模式。实践中我们既有传统型政府主体模式,又有现代企业主导模式,还有多类主体共建模式,不同模式对社区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制定和完善社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建设投资主体模式,鼓励民营资本甚至是外资等多种投资主体参与社区建设。

武汉是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在促进中部崛起的伟大实践中,再一次站在历史的抉择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加快

社区与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创新城市民族管理 促进黄石和谐发展 2

同时,把城市民族工作有效融入社区工作中!做到了”三进”三清四落实,通过抓好民族政策进社区,民族文化进社区,少数民族服务进社区!,摸清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数,摸清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数,摸清少数民族人员的有关诉求,落实信息报送制度,落实目标责任制度,落实协调服务制度,落实动态管理制度,依托“扁平化”网格化的社区管理!逐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重心下移。

重心下移"推进民族工作融入社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把民族工作有效融入社区建设,特别是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纳入到社区管理服务之中,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社区民族工作机构身处基层,贴近少数民族群众的优势,及时了解和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倾听民声,体察民俗,解决民忧,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帮困和再就业工作,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增进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和友好相处的氛围,活跃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融入社区。

下载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促进少数民族事业科学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促进少数民族事业科学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促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5篇)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促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

    城市民族工作材料2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为改革开放和首府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南宁市人民政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先进事迹 南宁市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有壮、汉、瑶、侗、......

    创新党建机制 促进事业发展

    创新党建机制 促进事业发展稿件来源:政工科 提交日期:2006-8-16近年来,德州局党组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

    创新组织工作,促进科学发展庆祝建党90周年

    创新组织工作 促进科学发展 ——庆祝建党90周年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九十周年,在这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然......

    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优势积极促进扶贫事业科学发展

    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优势 积极促进扶贫事业科学发展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新一轮农村......

    加快推进殡葬改革进一步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精选5篇)

    加快推进殡葬改革 进一步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 冯 杰 (2010年7月 日) 同志们: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兵团党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师市九届六次全委(扩大)会......

    促进村级事业发展工作体会材料

    “输血”与“造血”并举,促进村级事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因......

    坚持科学发展 推动政协工作创新专题

    坚持科学发展 推动政协工作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必须以科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