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工作主题 做好民族工作
把握工作主题 做好民族工作
民族工作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是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也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近年来,同心县紧紧把握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中央民族政策,扎实做好民族工作,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同心县坚持抓好宣传教育工作,筑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高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思想认识。二是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举办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党的富民惠民政策,让各界人士能知道、理解透,增强各族人民饮水思源的思想意识。三是始终促进宗教界人士和各族人民正确认识爱国和爱教的关系,牢记分裂**是各民族之祸、团结和谐是各民族之福的道理,树立爱教必爱国、只有国家繁荣稳定才能更好地爱教的意识。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经济落后不利于人民幸福,贫富差距不利于民族团结。只有让各族人民生活有保障、有质量,才能使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立在稳固基础之上。同心县坚持“富民为先、产业为要、以人为本、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用好国家和自治区扶持政策,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发展枸杞、中药材产业;建设五大专业市场,为发挥回族群众爱经商、善经商、会经商的特长搭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增强为民办实事的能力;落实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救助政策,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培育民族团结进步风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人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同心县坚持抓好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和民风和谐。开展“和谐寺观”创建活动,关心尊重宗教界人士,推荐宗教人士担任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时向宗教界人士传达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决策以及重要工作的进展情况;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光荣传统和回乡文化”、“诚信同心、文明同心、和谐同心”、“颂党恩、淳民风”等系列教育活动,在信教群众中开展“知荣辱、讲诚信,守法纪、尽义务,爱家乡、树形象”的主题教育,有效促进了团结友爱、平和包容优良民风的形成。
牢记民族团结进步职责。同心县始终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要职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民族宗教管理网络和县、乡、村、场四级民族宗教信息平台;坚持定期研究民族宗教工作,建立县委书记、县长和统战部长、民族宗教事务局长随时沟通协商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在全县各乡镇成立民族宗教组织机构,在村(社区)建立村级民族宗教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和信息员,形成了“主体在县、延伸在乡(镇)、落实到村、规范到点”和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兼职干部直接抓的工作新格局。
第二篇:奋力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
奋力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王三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就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系统论述了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着力重点,是指导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时刻牢记多民族聚居这个“家底”,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重要地位,坚决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生动局面,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营造良好环境。
一、把牢民族工作的正确道路
总书记鲜明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刻阐明了这一道路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明确了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制度设计、工作主题、精神纽带和目标任务,集中回答了事关民族工作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这条正确道路不动摇。
在把握重大成就中增强道路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我国民族关系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良好局面。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推动陇原大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两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巨大进步。实践充分说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得到各族人民衷心拥护的,必须始终沿着这条道路推进民族工作。
在坚定政治方向中保持清醒头脑。民族工作领域并不是风平浪静,形形色色的噪音杂音始终存在。一些人对我们的民族政策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要么是对中国不了解,要么是戴着有色眼镜,要么是抱着叵测居心。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大论断,深刻解答了当前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指引民族工作前行的思想灯塔。我们要把坚持走这条道路作为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决不能迷信一些国家所谓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认为一味照搬西方模式就能解决好民族问题。
在结合省情实际中有效贯彻落实。要增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的坚定性,把握好这条道路的内涵要义和本质要求,不作选择、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全方位、全过程地体现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各项实践中。同时要增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的创造性,准确分析和把握地方民族工作的新特点和新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实践,为落实“八个坚持”、深化民族工作创造新鲜经验。
二、把牢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落实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建成小康摆在重要位置。民族地区的发展千头万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住重点、聚焦发力,逐步缩小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聚焦抓好基础设施的改善。同全国其他民族地区一样,甘肃民族地区山大沟深、条件艰苦,加之长期以来投入欠账多,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比较突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着力增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聚焦抓好多元产业的培育。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重点是立足当地条件、紧扣富民目标、着眼长远发展,打好优势资源开发、新兴业态培育、产业链条延伸、生态环境保护这副“组合牌”。既要注重从规划制定、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更要科学确定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导向、布局和重点,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把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起来,增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聚焦抓好扶贫攻坚的实施。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攻坚的硬骨头。由于受历史、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都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牢牢扭住精准脱贫这一主攻方向,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路子。
三、把牢民族工作的战略根基
民族工作事关重大,必须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根基决不能动摇。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大的制度和方针政策不能搞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否则没有不跌跟头的”。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方略,牢牢扭住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扎实开展工作。
要筑牢制度根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我们党的民族政策都由此而来、依此而存。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制度作为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和国家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和国家的长远之策,决不能改变。
要筑牢团结根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两个重在”实践活动、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大力倡导和培育“三个离不开”理念,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深化载体、创新方式,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坚决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要筑牢思想根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我们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在各民族群众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推广各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四、把牢民族工作的基本底线
当前,我们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扎实的,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局面正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但也要清醒看到,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因素更加复杂,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易发多发,我们思想上的弦不能有任何的放松,必须把维护和谐稳定作为民族工作的基本底线和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要重视宣传教育的深入。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自觉爱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自觉珍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要重视群众生活的改善。进一步解决好经济发展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就业为本,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破解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难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要重视矛盾纠纷的化解。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注重多方参与、系统治理,注重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注重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有效防范、妥善处理民族地区各类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减少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
要重视法律武器的运用。既要严格区分民族问题和法律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平等保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高举法律旗帜,对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对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
要重视科学方法的贯彻。做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把这一根本方法贯穿各方面全过程。近年来,我们坚持用群众工作方法审视和解决民族领域问题,推动解决“尼江事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好群众路线这个大法宝,以真诚细致的群众工作引导群众、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
五、把牢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我们做好民族工作、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关键是要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民族地区繁荣发展、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着力锻造过硬的干部队伍。对于民族地区干部来讲,不仅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还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要大力培养和选拔对党忠诚、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干部;大胆使用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经得住风浪考验的少数民族干部,进一步铸就民族工作的中流砥柱。
着力塑造良好的干事作风。民族地区条件艰苦,越是这些困难的地方,干部作风越重要。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深入持续扎实地抓好“四风”问题的整改、廉洁自律规定的贯彻,以优良的作风和形象把各族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
着力打造坚实的基层基础。民族地区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实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长治久安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这两年,我们建立了干部选拔任用“逢提必下”机制,从各级机关选拔年轻干部充实到基层党组织,同时注重在农牧民和新型组织、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着力扩大党组织在民族地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注重把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投向基层,切实保障基层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对夯实基层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把工作着力点进一步放到乡村一级,建强班子、配强带头人,将各类资源配置向基层基础领域倾斜,努力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每一名党员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不断把甘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三篇:牢牢把握民族团结总基调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牢牢把握民族团结总基调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城市民族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在自治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化推进的背景条件下,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举措,牢牢把握各民族大团结的总基调,紧扣各民族同发展的核心要务,健全完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增强城市的凝聚力、融合力和创造力,增强各族群众建设城市、充实城市、发展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动各族群众在城市家园中共生共荣、共建共享。
由点到面、点面结合,不断积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全面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作为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纳入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目标,制定城市民族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扎实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服务政策保障工作。出台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特殊困难群体的扶持政策,放宽少数民族困难群众低保门槛,适当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中列出5-15%的岗位面向少数民族困难群众;低保家庭的少数民族群众,可以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低保家庭优先纳入城市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房保障范围等。搭建、完善服务管理少数民族的载体和桥梁。包头市构建城市民族工作数字化系统,东胜区建立少数民族信息管理平台,开设“少数民族之家”“东胜民族之家”。部分地区创建少数民族服务与援助中心,建立了民族工作台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事项。少数民族聚居区90%的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90%的社区建有居民文化活动室,98%的社区有远程教育系统,80%的社区配备了卫生室。各盟市旗县90%以上的社区有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中少数民族比例达到39.7%。传承弘?P民族文化,增强城市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吸引力。依法加大对党政机关和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的管理力度,全区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盟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努力打造民族街区,加强民族文化古籍的挖掘保护,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的亲切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珍惜成效、着眼未来,直面当前城市民族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服务管理难度逐步加大。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多方面问题,一些进城少数民族群众不适应、不服从市场监管和城市规则,增加了服务和管理难度。社区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社区工作任务重、人手少、经费短缺,工作开展相对困难。民族语言文字使用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公共场所蒙文标识不完备,服务窗口没有蒙语翻译,一些部门对学习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不够重视,错写、错译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清真食品管理难度较大。由于国家相关规定还没有出台,清真食品无法可依、有章不循的问题比较突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不平衡,必须引起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勇于担当、一往无前,不断推进全区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新成效
贯彻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城市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全局来谋划,科学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和工作职责,建立城市民族工作网络,形成“按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
抓好城市民族工作试点经验推广,全面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协调发展。有机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学习推广城市民族工作好的经验做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意识,以城市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
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社会公共管理体系,健全完善信息共享数据库,实现流出地与流入地纵横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网络一体化管理。
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积极构筑城市少数民族精神家园。抓好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突出强化市面用文蒙汉两种文字并用。合理配备蒙汉兼通的工作人员,公共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要能够提供蒙古语文服务。
全面加强清真食品管理工作。严格坚持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角度来定义和管理清真食品,加强对清真食品的日常监督,加大对清真食品行业的扶持力度,打造清真食品品牌。
城市民族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才能赢得民族工作的未来。我们要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城市民族工作,努力实现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台阶,为自治区70周年大庆营造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
(供稿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第四篇:做好侦查监督工作要把握的
做好侦查监督工作要把握的“十个关系”
(堵久虎 俞歌 程颖)
侦查监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法治社会的逐渐完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刑诉法的颁布和实行,给侦查监督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检察机关打击刑事犯罪和履行诉讼监督职能的前沿阵地,侦查监督部门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把握好幕后和台前的关系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得到普及,群众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显著加强,对检察机关的工作更加关注,对刑事案件的关注点由审判部门、侦查部门扩展到侦查监督部门,更多的人关注侦查监督职能是否正确履行,关注侦监部门是否对犯罪嫌疑人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侦查监督的工作透明度和群众知晓度显著增加。如李天一案,自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后,社会舆论一直关注案件的发展,特别是检察机关是否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引起舆论媒体的广泛猜测,成为该案的聚焦点之一。
这种幕后到台前的变化要求侦查监督工作透明化、公开化,需将案件的舆论效果、社会效果纳入案件质量的考量范围。否则办案稍有差池,就有可能成为舆论评论的焦点,影响检察机关的形象。因此转变工作思路,适应幕后和台前的角色转换至关重要。
首先,侦监干警应转变执法理念,时刻谨记错捕漏捕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将削弱司法公信力,要审慎对待每一起审查逮捕案件,尤其是重大、敏感类案件,谨慎做出批捕或不批捕的决定。
其次,要提升舆情判断分析和处理能力,做好案件风险评估,对可能产生风险的案件做好预案报备工作,对已经产生风险的案件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做好总结工作。
第三,要主动适应幕后到台前的变化,迎合时代发展需求。许多检察院、检察处室、检察官个人纷纷开设微博,主动由幕后走到台前,加强与群众的互动和交流,消除检察工作神秘感,提升工作透明度,让群众有更多途径了解检察工作、切身参与到法治建设和法律监督中。侦查监督工作者通过这一渠道也可以主动公开工作情况,使当事人或潜在当事人对侦查监督职责和办案原则有所了解。
二、把握好审查逮捕和立案监督、侦查监督的关系
侦查监督工作是“一体两翼”的融合,审查逮捕是“体”,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是“翼”。但是在实践中,侦监部门往往对审查逮捕工作更加重视,未全面深入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因此,加强“两翼”工作的活力和张力,让审查逮捕与立案监督、侦查监督真正融合才能让“侦查监督实至名归”。
一方面,要把握好审查逮捕与立案监督的关系。《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但是,目前立案监督的开展存在案源少、监督难度大、监督效果不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改变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多途径保障线索来源。目前立案监督主要来源是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提出控告或者群众举报、办案过程中发现等,许多被害人并不知晓公安机关不予不立案的法律救济途径,或者即使到检察院举报,也因为拿不到侦查机关的“不立案通知书”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权利。因此,侦监部门应当与控告申诉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并利用送法下乡、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律意识。除了审查案卷时要更加细致,也应主动前往侦查机关寻找线索,积极促进行刑衔接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
第二,借专项整治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专项立案监督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也有利于侦监部门强化监督意识,提高工作敏感度和敏锐度。要避免专项监督活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认真总结在专项立案监督中掌握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使立案监督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第三,多方位学习,提高立案监督水平。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总结监督经验、完善监督机制,确保监督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学习监督卓有成效的单位和部门的宝贵经验,讲究方式方法和工作艺术,切实提高履职能力。
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审查逮捕与侦查监督的关系。《刑事诉讼法》第9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发现公安机关在侦查活动中有违法情况,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公安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检察院”。
侦查权是法律赋予侦查机关查获犯罪嫌疑人、查明犯罪事实、收集证据的权力,侦查权的有效行使有利于控制犯罪、确保起诉顺利进行。[1]法律赋予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的权力,目的在于规范侦查权的使用,纠正违法侦查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利。要做好侦查活动的监督必须要在思想上有监督意识,行动上发觉监督线索,能力上提高监督水平,将侦查活动的监督工作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避免违法侦查活动造成冤假错案,保证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
三、把握好依法办案和矛盾化解的关系
总书记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中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能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司法保障,是衡量侦查监督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伴随着各类社会矛盾层出,除了有严重的暴力犯罪、涉众经济犯罪、新类型犯罪,也有因小矛盾引发的轻型犯罪。同时,侦查监督部门在办理审查逮捕、立案监督案件时因未达到部分当事人的诉求而造成当事人上访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将预防和化解矛盾贯穿执法办案始终,认真做好释法说理工作,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能作用。
首先,要提高侦监干警对案件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察觉能力和释法说理能力,将个案矛盾放入案件总体环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当事人上访案件,防止矛盾的延伸和扩大化。
其次,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将“两减少、两扩大”原则落到实处,即针对初犯、偶犯、未成年犯、老年犯中一些罪行轻微的人员,依法减少判刑、扩大非罪处理,非判刑不可的,依法减少监禁刑、扩大适用非监禁刑和缓刑。
再次,充分发挥“捕前和解”的作用,针对因家庭邻里纠纷等初级关系群众中发生轻微刑事案件,应本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办案思路做当事人和解程序的推动者、监督者,将社会矛盾化解在根源阶段。
四、把握好依法打击犯罪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
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全法制、实现法治,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2]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应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社会失范、社会矛盾、社会风险等问题。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侦查监督部门在履行打击刑事犯罪职能的同时,也是在履行创新社会管理的职责。
一方面,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做好创新社会管理的主体。第一,在办案过程中应当敏锐察觉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社会流动性增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社会管理的新议题。对于侦监部门而言,如何适用对流动人口的批捕权,如何降低对流动人口不逮捕措施的风险,如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利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第二,要加强针对社会问题与侦查监督权适用的调研、学习。通过有针对性的调研和学习,增加对新问题、新现象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使法律实务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如针对未成年人的批捕工作,可引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丰富办案技巧,提高批捕案件质量,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第三,要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如完善行刑衔接机制、“网上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引导舆论等。
另一方面,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做好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者,发挥好检察建议的作用。检察建议是指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在管理与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和疏漏时,为有关单位及时制定或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堵塞漏洞以及认为应当追究有关当事人党纪、政纪责任,向有关单位正式提出的建议或向人民法院再审民事、行政裁判所提出的建议。[3]检察机关通过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有利于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同时应当对发出的检察建议做好追踪、反馈、总结工作,防止检察建议流于形式而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五、把握好侦监部门与侦查部门的关系
侦查部门与侦监部门是法律程序中紧密相接的两个环节,侦查部门是侦监部门的前站,侦监部门是侦查部门的后续。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人民检察院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2013年6月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第四次侦查监督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四侦会”)中着重强调了与公安机关配合的重要性,尤其是“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的部分案件的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
要贯彻落实好“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首先要明确介入侦查的范围。基层检察院提前介入的案件包括:
1、重大复杂疑难案件;
2、突发性案件;
3、有争议有分歧的案件;
4、新类型案件等。
其次,要准确定位侦监部门在介入侦查中的角色。提前介入是为了把握案件的第一手信息,引导侦查机关合理合法取证。在介入侦查中,要把握好介入的“度”,要有限介入、合理介入,不可反客为主成为侦查活动的指挥者,也不可搞成“联合办案”,丧失侦监工作的独立性。
第三,要通过介入侦查为捕诉做准备。由于侦查、公诉、审判人员在对刑事证据的把握和认识上不尽相同,一些案件由于人为因素造成证据不到位、证据收集不及时、不充分,从而使犯罪分子逃脱法律制裁;或者由于对重大案件嫌疑人的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造成冤假错案。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介入侦查,侦监部门监督和引导侦查部门的取证工作,及时发现侦查环节的不当和问题,统一执法标准,减少分歧,为诉讼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六、把握好侦监部门与公诉部门的关系
侦监部门与公诉部门是检察机关的主要业务部门,捕、诉两权之间既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是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和保障个人权利的必要环节。侦监部门与公诉部门虽是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但都承担着查明犯罪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的职责。[4]捕诉部门能否形成统一认识,是否形成有效的合力,直接影响到执法水平的高低和办案质量的好坏。
因此,要建立健全侦查监督与公诉工作的衔接机制。建立对争议较大案件邀请公诉部门参加讨论机制,对立案监督、追捕、纠正违法、排除非法证据和实行附条件逮捕,捕后要求继续取证等案件向公诉部门通报机制;公诉部门对准备做出不起诉、建议撤案或者改变定性的决定情况应及时告知侦监部门,以便学习讨论、统一认识。[5]侦监部门与公诉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在案件讨论、业务学习、调研、人员培训上加强合作和联系。
七、把握好严格审查证据和打击犯罪的关系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追诉犯罪需要通过证据分析,查明案件事实实现。[6]审查逮捕过程中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是为了运用查证属实的证据,解决强制措施适用问题,最终做出是否批准逮捕的结论。为了提高办案质量,需要准确把握审查证据的标准,既不能构罪即捕,扩大打击犯罪的范围,又不可人为拔高批捕条件,否则达不到打击犯罪的目的。
首先,要转变过于依赖口供定案的观念,强化物证、书证等客观性证据的审查,全面审查有罪无罪、罪轻罪重等各种证据,依法排除非法证据,避免因未准确把握证据而产生的冤假错案或者放纵犯罪的现象。承办人应树立固定和运用刑事证据的意识,严格审查证据三性,即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
其次,既要注重实体证据的审查,又要注重程序证据的审查。针对侦查机关法律手续的审查也是审查证据的重要方面,侦查机关侦查活动是否符合法律程序规定,直接关系到证据的合法性和可采性,如办案期限是否合法、是否有超期羁押现象等。
第三,不可纠缠细枝末节,人为拔高逮捕标准,放纵犯罪行为。严格把握证据的同时,又不可将逮捕标准抬得过高,影响对犯罪的查处和打击。侦监部门在审查逮捕阶段注重的是罪与非罪的判断,是对达到起刑点的部分事实与证据的局部审查判断,在这一点上与审查起诉阶段的标准和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为了保证刑事案件后续的顺利进行,侦监部门应把握好审查的“度”,切不可偏离逮捕标准应遵循的轨迹。
八、把握好独立办案和协调案件的关系
我国《宪法》第131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9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四侦会”对侦监部门独立办案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加强对协调案件的报告,针对有关部门组织协调的案件,要严格按照事实、证据和法律发表意见,重要意见不被采纳的,要及时向上级院侦监部门报告,明知证据不足,不符合逮捕条件而不提出意见或者协调后不及时报告,造成冤假错案的,要承担错案责任。因此在办案过程中,承办人应坚守自己的关口,敢于依法发表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依法抗命,做到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公正权威。
九、把握好打击犯罪和依法行使逮捕权的关系
侦查监督部门通过行使逮捕权达到打击犯罪的目的,一方面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保障;另一方面在行使逮捕权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构罪即捕”、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护等现象。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对审查逮捕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侦监部门更加准确把握法律精神、谨慎履行职责,平衡打击犯罪和依法行使逮捕权的关系。
首先,要转变侦查监督的工作理念,注重尊重和保障人权。新刑诉法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相比较旧法中的“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规定有了很大的进步。侦监部门承办人应转变执法理念,既要注重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也要注重犯罪嫌疑人权益的维护,将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贯彻刑事诉讼全过程。
其次,要学习和掌握新刑诉法内容,领会法律精神和要义。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的规定更加具体和明确,原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了逮捕的事实证据条件、刑罚条件和逮捕必要性条件,新刑事诉讼法第79条保留了事实证据条件和刑罚条件,将逮捕必要性条件修改为“社会危险性”条件,并将社会危险性细化为五种情形。承办人应加强新刑诉法内容的学习,更新知识储备,以适应新法对侦监工作的要求。
第三,要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将新逮捕条件运用到实际办案中,规范逮捕权的行使。承办人应根据新逮捕条件严格执行逮捕权,准确把握逮捕条件尤其是社会危险性条件,依法落实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减少不必要的羁押,改变构罪即捕、逮捕涉嫌轻罪人员、一押到底的现象,掌握好、运用好逮捕权。
十、把握好刑诉法修改后任务大幅增加和办案人员少的矛盾关系
修改后的新刑事诉讼法赋予侦查监督部门更多的权力和任务,如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对制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的监督、对非法取证行为的调查纠正、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等,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更显突出。因此强化基础建设、提高队伍能力素质成为侦监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提高侦监干警的思想政治觉悟。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四侦会”精神,严格遵守中央改进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高检院实施办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工作亲和力和人民满意度,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检察职业道德观。
其次,要加强侦监干警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侦监干警的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刑诉法修改后任务量增加的实际情况,科学计算、充分论证,积极向党组反映,充实办案人员,缓解人少案多矛盾。
第三要积极推进侦监工作信息化建设。积极与案管、技术等部门加强信息化建设合作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技术含量,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干警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第五篇:2021年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研讨发言材料
2021年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并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的核心内涵,把“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党的十九大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第三次中央xx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凸显了当前全国各族人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重要问题。通过反复学习领会其中要义,并结合当前xx文艺工作实际和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一谈我的感受和想法。
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越来越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特别关心,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极大地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尤其是xx,更加需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xx稳定打好最重要和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因此,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我们首先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xx工作总目标。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才能完整准确地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进文化润疆,才能开展好民族工作。开展好xx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解决当前xx民族问题的核心内涵,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把握正确方向,使民族工作有的放矢,不偏方向。
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就是要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我从小在多民族大家庭里长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和理解是具体的、深刻的。我的父母是维吾尔族艺术家,记得上幼儿园时,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等各民族的孩子,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像一家人一样。有时父母演出忙,不能按时接我回家,汉族老师用大衣把我裹起来抱在怀里,站在寒冷的过道等父母演出回来。有时候邻居的汉族奶奶就把我领到她家,给我可口的饭菜,和她的小孙女一起玩,那种家庭亲人般的感情,是我记忆里最难忘的感情。
在中央民族大学上学时,班主任老师是汉族,像妈妈一样悉心地关心和照顾我们的生活,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们,我和班里的各民族同学,也像亲姊妹一样,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关心、帮助,相处得特别融洽,让我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工作后,我不但努力跳好维吾尔族舞蹈,还认真学习中国各个民族的舞蹈。通过各民族舞蹈的学习,我对各民族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并汲取他们的长处,使本民族舞蹈文化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应该说,是党和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是各民族兄弟姐妹的真诚帮助,使我取得了不少成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多向其他民族学习,取长补短,在艺术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中,以文化人、以艺润心,不断增强“四个认同”。“四个认同”增强了,才能搞好民族团结,才能使民族之间相处更加和睦,全面贯彻落实文化润疆工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一定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巩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中华民族为寻求独立、解放、发展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全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写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基础,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基石。通过学习党史,我们从中获得精神力量,艺术地再现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重温红色文化基因,深化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脱贫致富,共同富裕,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今年7月1日,我受邀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见证了党的百年华诞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可谓上了一堂人生最鲜活、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天安门广场的庄严和隆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嘹亮豪迈的《歌唱祖国》、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自豪、满足和自信的神情,这些都一次次震撼着我、鼓舞着我、激励着我,为自己身处于伟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繁荣昌盛的祖国,倍感自豪和幸福,使我更加坚定信念,跟着党干一辈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终生的信念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来回报党和祖国,为舞蹈艺术事业,为xx各族人民文化新需求,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发挥政协组织和委员作用
我是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在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xx年在xx参加全国“两会”,被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所深深地感动和鼓舞,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们要积极协商议政,凝聚共识,贡献政协的智慧力量,为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政协的作为担当。具体对于我们xx文艺工作者来讲,就是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用艺术搭建起平台,有责任、有义务把最好的文艺作品奉献给各族群众;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讲好xx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多到基层,多到老百姓身边去,创作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其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和惠民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之间广泛交往、交流和深度交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浸润度”和“滋养度”,使各族群众打心眼里热爱中华文化,从血液中认同中华文化,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到对整个中华文化的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我相信,只要每个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就能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大同心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