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库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20:1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法库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法库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法库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XX县关于民族文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7月11日对全县民族文化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法库,满语音译,意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全县区域面积2320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法库是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县,除汉族外还有蒙、满、锡伯、回、朝鲜、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有一个民族乡(四家子蒙古族乡),18个民族村,共有少数民族人口45997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2%。其中,蒙古族、满族、锡伯族和回族较多(回族大部分集中居住在法库县城西北角的“回回营”,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四家子蒙古族乡)。在历史的长河中,蒙、满、锡伯、回等民族完成了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渗透,从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文化基本架构,其文化渊源和历史经历所浓缩或转化为的民俗风情,既丰富了我县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内涵,也凝炼了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精髓。

(一)民族文化资源现状、特点

1、我县民族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民歌、故事、音乐、舞蹈、服饰、古民居、民族工艺、民族习俗、医药

和武术还有军事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等。

2、民族人文资源:辽代北府宰相萧义、萧袍鲁(契丹族),清代三世达尔罕王班弟、博王僧格林沁(蒙族),现代著名女作家王愫筠(锡伯族),著名导演张惠中(回族)等等。

3、民族旅游资源

(1)巴尔虎山风景秀丽,充满独特蒙族风俗民情,具有独特的开发价值。

(2)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葬有清亲王僧格林泌的王爷陵记载着这个铁帽子亲王的戎马生涯,葬有和硕端柔公主的公主陵记录了满蒙联姻的史话。

(3)丁家房的湾柳街被考证是3400年前发人的都城,2300年前胡人的都城。

(4)圣迹山的辽墓群遗址记录了契丹的兴衰,以辽代北府宰相萧义墓为代表的辽墓群遗址已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二)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我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300㎡。有活动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广场,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套,配置音响等器材1套,图书2000多册。成为四家子蒙古族乡开展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活动、传播先进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阵地。

(三)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情况

我县文化部门积极采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提高全社会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在县文化馆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板。萨满神歌、回族肖氏中医正骨外科被确定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四)民族语言文字发展情况

我县民族语言文字一直得到健康发展。

1、四家子蒙古族学校利用悠久的蒙古族历史渊源和蒙古族文化底蕴,从一年至九年全部开设蒙语课,从孩子抓起,保护蒙族语言,确保民族语言的长足发展。

2、法库回族住房门楣上贴的“杜阿”(是阿訇用阿拉伯文句勒成各种文化图案),在饭店、副食店牌匾上附有的阿拉伯文,是回民居室和店铺的明显标志,也是我县保护发展回族语言文字的一种体现。

(五)开展民族群众文化活动情况

我县大力挖掘、保护、传承我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大力推进我县民族文化健康蓬勃开展,使更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1、在文化馆设立民族舞蹈培训基地,聘请专业舞蹈老师来教授,创作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精品、培训民族传统音乐舞蹈。

2、四家子蒙古族学校组建民族艺术表演队,多次在市、县等各级活动中获奖。

3、我县文体部门组织队伍参加沈阳市2012年第四届“神州一欻”锡伯族嘎拉哈节比赛,并获得好成绩。

4、在大型文艺晚会上,演出精彩的民族舞蹈,体现民族的风韵,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地位。

5、鼓励县剧团、民间文艺团体、乡土文化能人创作以“辽文化”为主的地域文化作品(辽代故事、辽戏、辽歌、辽舞)。打造“辽文化”品牌。

二、民族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建设情况

1、辽代风情小镇建设,是2012年法库文化产业开发重点。修建契丹城,重现历史契丹民族风貌,布置具有民族、历史特点的餐饮、酒店、文化艺术、旅游、商业、居住等建筑,打造旅游观光区。修建辽朝帝王雕像,文化艺术人物长廊,展示辽朝历史文化,帝王的丰功伟绩。体现契丹游牧文化,建设蒙古包,骑马场,射箭场,狩猎场等,打造文化娱乐区。建设辽代风情建筑,展示辽代农、牧、渔文化,建设农庄、放牧园、采摘园、垂钓园、捕鹅园、瓷器手工作坊、契丹服饰坊等,回归契丹文化,尽享田园生活,打造辽代生活体验区。

2、创建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法库地貌多姿,山川灵秀、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的旅游资源已经得到了初步开发利用,形成了以蒙族特色四家子巴尔虎山为代表的“四山三水一都一城”的旅游文化格局,成为沈阳市生态旅游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三、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我县历来十分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到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既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又促进文化发展,做到在继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之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1、领导重视,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对民族文化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将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列入《法库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为我县开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工作依据。

2、成立辽文化研究会

为深入挖掘、整理、固化和传播辽代文化,丰富城市建设文化内涵,发展辽文化产业,法库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主题为“大辽福地、宰相故里、白鹤之乡、人文法库”的沈阳市辽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沈阳辽文化研究专题论坛。

3、投入专项经费,民族文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抢救、保护和修复

我县文物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强民族文物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据统计,叶

茂台辽墓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家子蒙古族乡八虎山古城址、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僧格林沁”碑、弯柳街遗址、李贝堡辽墓群、萧袍鲁墓等9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家子蒙古族乡古城址等7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叶茂台辽墓群出土的“辽代绢轴画”、“铜丝网罩”、“棺床小帐”等珍贵文物世界闻名。县财政在每年划拨文物工作经费的基础上,还投入经费,支持开展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修复了民族文物。

四、存在的问题

我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各种现代文化的加速发展,我县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濒危、变异等问题。

1、没有独立的民族工作机构,民族工作力量不足;

2、民族语言的使用率急剧下降;

3、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4、民族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以满足需要;

5、民居古建筑和特色民居濒临灭绝等等问题亟需解决。

五、意见建议

1、设立民族工作机构,增加民族工作力量

目前我县没有独立的民族工作机构,兼职民族工作干部只有2人,还要分出大半的精力做宗教工作,所以真正的民族工作力量很少,民族工作职能不明显,不利于少数

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发展。

2、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发展民族经济更好地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这个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积极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人才

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民族乡村及民族学校等多种渠道,组织开展民族乡土教材采编、宣传和挖掘工作,努力培养出一批民族文化的研究人才;积极引进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专业人士,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通晓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开拓民族文化的展演、商品和旅游市场,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

4、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保护协调机构

财政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结合实际,吸收有关部门,成立民族文化保护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和指导民族文化的普查、抢救和保护工作;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具体负责对全县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规划的制定、项目评估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在民族文化形态比较完整、文物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

5、做好民族文物的普查和保护工作

各部门应积极配合文物部门认真做好民族文物的普查工作,不遗漏有价值的文物;经鉴定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民族文物,应及时公布,切实加以保护。

第二篇: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报告

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情况的报告

省政府办公厅:

根据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要求,我区及时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省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纳入全区“十二五”规划。要已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制定林区“十二五”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二、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文化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计划尽快制定出台《神农架林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大力推进林区民族文化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参照省政府做法,设立林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拟对区内民族歌舞团每年安排不少于20万元的民族

1和地方特色节目研发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视财力状况予以逐年增加。

三、大力实施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工程。抢抓国家民委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机遇,积极推进下谷坪土家族乡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程。积极利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导抢救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黑暗传》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下谷堂戏》、《下谷皮影戏》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切实加快林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步伐。根据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下谷堂戏”、“鼓儿车”、“皮影戏”等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搜集、整理;培育民族歌手,打造精品民歌,深入开展林区“知区情、唱民歌”活动,努力把下谷综合文化站建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把下谷土家文艺演出队推向林区旅游市场;努力在林区民族歌舞团推出一台民族风情歌舞;努力搜集、整理一些反映神农架民族题材的小说、故事等,并通过专家学者的再创作、再加工,在区内外刊物发表,努力使民族文化精品成为林区旅游的宣传窗口,掀起林区民族文化旅游的热潮。

五、不断加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认真搞好优秀民间艺人普查工作,积极争取和落实民间文化骨干人才政策,尽力帮助解决文化人才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加

强与林区文联、文化界学者以及民间故事老人的联系、交流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形成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合力。

六、积极争取筹建林区民族文化标志性工程。抢抓省政府与国家民委签署部省合作协议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机遇,创造条件,在下谷坪土家族乡筹建土家民俗风情园等,打造体现林区民族文化的实物载体。

特此报告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三篇:农民工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文化部社文函〔xx〕xx号通知和省市文化厅局社文处科要求,我局对农民工文化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

xx在全市是一个人口大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约有xx万,外来务工人员约x万人左右。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二者相比,从事娱乐、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的农民工,还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生活,比如看电视和报纸。但从事较为艰苦的建筑业的农民工则xx%以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聊天、睡觉、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少数民工偶尔也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比如看电视或去广场看电影和演出,但次数和时间都没有保证。有八成农民工,认为文化娱乐乐生活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网吧、看碟片、逛商场成为一些年轻农民工的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的总体特点是: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打工之余,农民工做得最多的是睡觉(xx%)、看电视(xx%)和聊天(xx%),此外还有xx%的人读书看报,15.1%的人将闲暇时间花费在打牌或打麻将上,xx%的人听收音机。较少农民工上网(xx%)、看电影(xx%)、看录相(xx%)和上歌舞厅(xx%)。他们最喜欢做的是看电视(xx%),其次是睡觉(xx%)、聊天(xx%)和读书看报(xx%)。可见,睡觉、聊天这类休闲活动都已成为农民工的主要业余生活,电视更是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轴心。企业提供的文化产品有待丰富。在企业文化对农民工文化供给方面的调查中,傅才武和陈庚发现,农民工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从多到少依次是电视(xx%)、图书报纸(xx%)、扑克象棋等(xx%)和技术培训(12%);而农民工对企业的文化需求中,电视(xx%)、技术培训(xx%)、图书报纸(xx%)、电脑(xx%)的要求最多。而在企业给予农民工文化生活满足上,其供给的主要文化产品(电视、图书报纸、扑克象棋)是一种普适性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对企业来说相对便利和便宜,但仍不能满足需求。在供需矛盾上,技术培训(xx%)、电脑(xx%)这类利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文化资本供需矛盾最大,其次是文化艺术活动。

二、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基本状况、内容形式、特点亮点、措施和成效 关心农民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战略目标,突出绿洲红城特色,发现xx、建设xx、实现xx,打造神奇xx中国xx文化品牌,创办中国红军节,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

我县把农民工文化工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点工作任务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组织电影放映队,深入农民工集中的建筑工地、厂矿企业、广场等放映xx电影。二是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社区建立“职工书屋”。三是积极组织职工参与文化广场活动,利用小品、相声、快板、舞蹈、小合唱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四是把做好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把送文化进工地、厂矿作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的重点工作,通过开展各种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活动,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工作。五是编排一批文艺节目,到建筑工地、厂矿等地方进行演出,利用法定节假日组织举办农民工业余文艺汇演。六是开展向建筑业、饮食服务业以及商品流通业等农民工集中的地方送图书活动。七是鼓励支持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参与农民工志愿文化服务。八是通过强化文化设施配备,给农民工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九是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城市社区综合文化站(室)向居住或工作在本社区的农民工开放,为农民工提供报刊阅读、文化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十是以“关爱万里行—走近外出民工”为载体,实现交流沟通零距离。与县总工会、坭坝、二郎、双龙及部分县“三关”成员单位一起,先后走进北京、重庆、浙江、上海、云南、福建、贵阳、遵义等地,深入民工开展走访慰问,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召开座谈会,进行中秋国庆联欢会。

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农民工用工单位的积极配合。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保持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协助用工单位做好电影、戏剧进工地和在全县各乡(镇)的村委会等开展“2131”电影工程活动。积极扶持农民工用工单位自办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农民工业余演出队,鼓励农民工创作和表演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创新文艺形式,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农民工文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强与用工单位及有关部门的沟通,通过系统的文化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民工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三、农民工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农民工群体文化需求旺盛,但相对供给不足。一是地方政府和社区财力有限,提供给农民工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所提供的文化设施、项目也比较单

一、匮乏。农民工反映所在地方政府或社区给他们提供了阅报栏、招工就业信息、休闲广场、露天电影、图书室和技术培训等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而农民工则希望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技术培训、文艺活动、图书室和阅报栏、电视录像厅等文化项目、文化设施,同时,他们也期望地方政府和企业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而且这些文化生活内容符合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二是企业的文化供给与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缺口,农民工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从多到少依次是电视、图书报纸、文体活动场地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达近30%以上的农民工反映所在企业没有提供任何文化娱乐服务。而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层次较高且具有多样性,他们希望企业提供电视、技术培训、图书报纸、电脑等文化设施或项目,或者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就文化需求而言,农民工对企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发展型的文化需求,如农民工群体十分渴望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电脑、图书报纸。第二,农民工群体在文化上渴望被“组织”,如希望由企业出面组织看电影、看戏,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农民工群体应当享受的文化消费更多的应是一种由社会、政府、企业、团体来提供的公共消费品,诸如公共图书馆、城市阅报栏以及必要的职业培训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和农民工所在的企业、社区等不能提供这些消费品,农民工所需要的文化消费就会短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所有这些本应当由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的文化消费品,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农民工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一是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文化消费的时间和条件。文化素质不高、紧张而高强度的劳动、相对陌生的暂住环境,使得大部分农民工,特别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长年累月重复着干活——吃饭——睡觉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许多城市,很多农民工将上街溜达、看临街电视、打扑克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新生一代的农民工又大多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文化水平更高。但是,由于没有文化消费的时间和条件,使得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严重压抑。二是农民工的心理障碍普遍存在。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旅途上,农民工很难做到精神天地的自由穿梭。与城市居民、农民工居民比,农民工频繁的流动职业和流动地域,难以形成象城市居民基于单位而结成的业缘关系,也难以形成象农民工居民与生俱来的地缘关系,难以与城市居民建立起较为深厚的联系。虽然农民工非常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承认和接纳,但天生的农民身份又使他们显得非常自卑,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与城里人交往,形成自我隔离的状况。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孤独与无助,精神上的空虚和处境的艰辛又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容易出现精神崩溃从而成为社会的隐患。三是农民工获得培训的机会普遍较少。目前,农民工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为80%,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约占70%左右。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文化和技能素质普遍偏低,他们本人主动获取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或者说有的根本没有,从而导致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次、工作环境差、职业声望低、工资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弱和文化消费机会非常少。四是农民工子女文化教育堪忧。多数农民工的孩子渴望读书,然而,家长们因给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就近学校上学常常感到头痛。为了孩子能够上学,多数农民工只好忍痛割爱把子女送回老家读书;有的农民工因某些原因只好让孩子不上学而留在身边;仅有少数农民工子女有条件在城市上学,但必须交纳较高的借读费或满足各种苛刻的条件。教育高收费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工的不堪重负之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当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并且他们子女中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即将成为下一代的农民工。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程度如何,必将影响深远。五是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关注度不够。据有关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闲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现状 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身边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网吧、看碟片、逛商场成为一些年轻农民工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虽然一些私营企业设立了各种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但是往往成为一种摆设,活动室经常不开,阅览室没有图书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农民工与私营、个体老板的简单雇佣关系,使农民工大多处于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因此,有的农民工走上了赌博、吸毒、偷盗等犯罪道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虽然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给予了一定关注,举行了一些活动,但从总体上看,包括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重视。

农民工文化建设应采取的主要对策。一是提供便利条件。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是当前影响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开展农民工文化活动是解决当前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农民工文化生活水平,各地政府和企业都可以采取一些实际措施,比如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兴建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在劳动之余给他们播放一些健康时尚的电影、电视剧等,既能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提高文明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农民工加强文化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尽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工,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断活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广泛开展农民工争创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文明岗位”、“诚信示范岗”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引导农民工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社会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提高职业技能。各级工会要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和以岗位技术练兵为基本内容的技能竞赛以及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收费上,要低廉,要让农民工学得起;在学习上,要形式多样,提倡边工作,边学习,以工养读,以读促工;在专业设置上,要考虑能够大规模的解决农民工的长期就业问题,着眼于培养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四是加强关爱和帮助。农民工所在的单位必须履行改善其文化活动的义务,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文化责任中,按照农民工的一定数量,规定企业设置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实质性地定时向农民工开放。农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区也要关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应该象关心当地居民一样关注他们,不能存在忽视的现象,更不能有歧视他们的态度,要主动组织他们参与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五是政府应有所作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活动上要舍得花钱,多组织一些有益于农民工心智健康、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比如广场电影,广场文化活动,节日活动,送戏进社区、厂矿、企业,政府出资或社会赞助等组织农民工开展卡拉ok比赛、举行农民工地方民歌比赛、组织农民工开展各类竞技体育比赛等等。同时我们城市的一些文化设施和活动场地要争取免费向农民工开放,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文化活动的窗口和平台,让他们 走进来,使他们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融入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动阵地。事实上,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公共产品花费不一定很大,一场露天电影、一次露天演出或者一个阅览室,农民工就会有很大满足。

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建议。农民工大多干的是体力活,收入低,压力大,缺乏精神寄托,心理空虚是普遍现象。如果不给他们提供排遣苦闷、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他们就有可能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做一些不该做的事,甚至产生破坏行为。因此,关注和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应成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当务之急。一是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城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设身处地地为农民工着想,经常性地办一些免费或低收费的娱乐活动,设立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娱乐服务场所。一些娱乐场所也应转变观念,降低门槛,或采取供应低价服务券的办法,为农民工适当地提供一些娱乐服务,丰富他们的生活。可以制定鼓励服务农民工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对为农民工提供专场演出的文艺团体和影剧院给予补助;让展览馆、博物馆、公园、体育场馆等对农民工可以提供免费或廉价门票等优惠;让用人单位将农民工文化生活消费打入生产成本,并加强检查督办,不断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二是用工单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企业管理层要改变那种吆喝式的管理模式,认识到工人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管理层要逐步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要从心里尊重外来农民工,要保证工人必要的休息时间,提供必要的娱乐设备;可以为农民工提供简单的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设施,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娱乐需求。三是应该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作为农民工最重要的利益诉求渠道之一,工会应把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纳入工作日程,为他们提供切实有力的权益保障,在平衡劳资关系、保持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的顺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工会组织还可以出面组织一些免费的露天电影、纳凉晚会等节目,满足农民工的低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增加他们在城市中继续辛勤工作的信心与动力。四是农民工应该主动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定南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魏佐善说:“减少和消灭农民工犯罪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农民工自身应该将聊天、打牌的时间转而用在学习上,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一些文化知识,给自己的大脑充电;农民工应该珍惜各级组织为他们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在接受培训期间认真习得一技之长,切实让培训活动收到实效;农民工还应善于悦纳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保持淳朴的优良品质,同时主动找

出存在于自身的不良习惯,比如酗酒等,并努力改正,让自己的个人素质得到一种飞跃,从而更有益于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

制定政策法规,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总体规划。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民工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高度重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推进我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并把这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抓好落实,确保农民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出台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政策。建议市及县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尽快制定加快农民工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出台《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对现有文体设施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特别是要在县、乡规划建设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发挥县、乡文化中心的导向、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增加资金投入,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公共财政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的主渠道,要认真抓好中央、省、市有关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政策规定的落实,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的投入,各类投资尤其是市、县财政投入要适度向乡镇倾斜,使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每年有较大增长,占财政支出的经费比重逐年提高。建议市及县政府设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补助基金”。二是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拓展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扩大文化消费支出。倡导农民工集体投资、集资、个人出资自办文化事业。加大农民工文化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捐资、赞助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注重文化与经济结合,大力发展农民工文化产业。把农民工文化产业纳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四是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农民工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引导和鼓励城乡资本参与农民工文化产业的开发;扶持农民工集体、个人放手经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农民工文化专业户的合法收入,培植和做大做强农民工文化龙头企业。

完善阵地建设,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队伍培养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乡镇文化机构。合理设置机构编制,理顺关系,明晰职责,保证政令畅通。二是强化农民工文化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职干部,切实纠正文化专职干部不专职的问题,通过提高政治经济待遇吸引专业人才。建议对缺额的乡镇文化干部由县统一招考,市文化主管部门备案,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并通过调整、充实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基层文化专职干部队伍的结构。三要培养农民工公共文化事业带头人。采取得力举措,不断增强乡镇、村领导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建设观念,使他们成为农民工文化事业建设的热心人、带头人。四要积极培养农民工文化骨干。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业务熟悉、组织能力强的农民工文化队伍。乡镇文化站还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民工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五、下一步推进农民工文化服务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工业区的农民工实施送文化上门,消除文化服务盲点;三是实现服务市民与服务农民工相结合。把主要针对市民的文化进社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市民文化素质讲堂、社区文化学校等文化项目向农民工开放,欢迎和引导农民工参与这些活动,并保证这类项目和服务向农民工倾斜。四是实现政府投入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又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文化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承办等社会化运作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中来,共同实施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

第四篇:社区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文体:江阳区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2009-6-22 15:14:00

随着我区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加快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笔者对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江阳区地处泸州市中心区,幅员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总数60多万,下辖10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36个社区。各社区均建有秧歌队、腰鼓队、舞蹈队近80支,为市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上平远路社区还建有社区艺术团,每年演出场次达30余场,成为江阳区社区文化建设宣传活动中的领军力量。区健身操舞协会于1998年成立,现已拥有2000多人,2006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36个社区均无规范的室内文化活动阵地,个别社区(如濂溪路社区、东门口社区)有近400平方米的室内文化活动阵地,但只有使用权、无房产权。

社区文化建设尚无专项经费,各社区开展活动主要由街道办事处统筹。由于社区工作的特殊性,无专人负责社区文化工作,都是临时指派人员负责处理。

二、开展活动情况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灵魂工程。我区通过社区文化站、馆、室、专栏等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向广大社区居民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良好氛围。近几年来开展工作情况是:

一是依托江阳得天独厚的地理及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江阳区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大批革命史迹、文物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座落本区。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我们注意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优势。利用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座落社区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二是切实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努力培养社区文化“尖兵”。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区文体局、文化馆注意发掘和培养文化积极分子,让他们成为群众自发活动的教导员、组织者。由于社区注意把群众热爱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从而提高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认同感。个别原来参加“法轮功” 的人员,经过社区文化活动的熏陶,认清了“法轮功”的反动本质,自觉回归到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中来,成为构建平安江阳、和谐江阳的一员。

三是精心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我区每两年举办社区文艺调演,现已成功举办了3届;每年举办大型“激情广场”文体活动;邻玉街道办事处在区文体局的指导下,已连续8年成功举办了“樱花节”;分水岭乡每年元宵举办火龙节(且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华阳街道办事处的“农村歌手赛”、张坝景区办事处的“张坝桂圆节歌手赛”等,均已成为全区的社区文化品牌。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鼓舞、引导、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内在潜能,转化为催人奋发、团结向上的巨大力量。

四是重视机关、企业、校园、家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共建和互补。通过与机关、企业、校园、家庭等社团的共建,开办科普、文化宣传栏,办社区文化学校,绿色少年军营等;开展先进文化进社区,慰问老党员、军烈属,扶持贫困生、孤老残等活动,形成 “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把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个江阳区构建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情况来看,尚有几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发展社区文化还须刷新社区文化理念。社区文化主要是为了丰富居民的生活,满足居民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层次,指引群众的文化选择。社区文化首当其冲的是要跳出狭义的小文化,进入开阔的大文化。大文化包括科、教、文、卫、体,大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自然也包括文化素质。

二是管理问题。管理缺乏长效机制,日常文化活动缺乏专人来抓;缺乏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使得图书馆等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居民活动参与度较低,中青年居民兴趣淡漠;外来人口得不到服务等。

三是设施问题。城乡社区发展不均衡,城市社区的文化设施基本能保证外,乡镇社区都只能用“小、少、陋”三个字来形容,远远不能满足社区人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四是针对少年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内容单调、形式陈旧,使这些群体的文化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五是缺乏财力支撑。由于国家目前尚未把社区文化从法规上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而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些硬指标保障,导致不少社区文化设施与经费投入处于空白状态。一些社区自力更生建起的文化设施,由于缺乏后继的经费保障,形同虚设。

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总体说来,我区社区文化建设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管理由政府主导而不是社区自主,经费依靠财政而没有社会参与,活动方式偏重临时的大型项目而轻视常规节目,建设内容以硬件设施为主,参与者以老年人为主。为了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我们要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为此,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从社区大文化的观念出发,转变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区文化走产业发展道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文体场所和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第二,理顺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目前,社区事务与文化建设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应考虑把社区文化建设的职能与社区管理统一起来,将其归并到一个部门;并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纳入地区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

第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财力、人力重点向薄弱乡镇倾斜,划拨资金发展硬件设施,帮助建立文化活动阵地,培训文艺骨干,发展文艺队伍。

第四,大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扩大群众文化受益面,重点支持、指导面向青少年、外来人口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保证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众享受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建设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图书馆建设。

第五篇:关于农民工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文化部社文函〔xx〕xx号通知和省市文化厅局社文处科要求,我局对农民工文化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

xx在全市是一个人口大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约有xx万,外来务工人员约x万人左右。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二者相比,从事娱乐、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的农民工,还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生活,比如看电视和报纸。但从事较为艰苦的建筑业的农民工则xx%以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聊天、睡觉、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少数民工偶尔也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比如看电视或去广场看电影和演出,但次数和时间都没有保证。有八成农民工,认为文化娱乐乐生活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网吧、看碟片、逛商场成为一些年轻农民工的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的总体特点是: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打工之余,农民工做得最多的是睡觉(xx%)、看电视(xx%)和聊天(xx%),此外还有xx%的人读书看报,15.1%的人将闲暇时间花费在打牌或打麻将上,xx%的人听收音机。较少农民工上网(xx%)、看电影(xx%)、看录相(xx%)和上歌舞厅(xx%)。他们最喜欢做的是看电视(xx%),其次是睡觉(xx%)、聊天(xx%)和读书看报(xx%)。可见,睡觉、聊天这类休闲活动都已成为农民工的主要业余生活,电视更是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轴心。

企业提供的文化产品有待丰富。在企业文化对农民工文化供给方面的调查中,傅才武和陈庚发现,农民工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从多到少依次是电视(xx%)、图书报纸(xx%)、扑克象棋等(xx%)和技术培训(12%);而农民工对企业的文化需求中,电视(xx%)、技术培训(xx%)、图书报纸(xx%)、电脑(xx%)的要求最多。而在企业给予农民工文化生活满足上,其供给的主要文化产品(电视、图书报纸、扑克象棋)是一种普适性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对企业来说相对便利和便宜,但仍不能满足需求。在供需矛盾上,技术培训(xx%)、电脑(xx%)这类利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文化资本供需矛盾最大,其次是文化艺术活动。

二、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基本状况、内容形式、特点亮点、措施和成效

关心农民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战略目标,突出绿洲红城特色,发现xx、建设xx、实现xx,打造神奇xx中国xx文化品牌,创办中国红军节,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

我县把农民工文化工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点工作任务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组织电影放映队,深入农民工集中的建筑工地、厂矿企业、广场等放映xx电影。二是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社区建立“职工书屋”。三是积极组织职工参与文化广场活动,利用小品、相声、快板、舞蹈、小合唱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四是把做好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把送文化进工地、厂矿作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的重点工作,通过开展各种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活动,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工作。五是编排一批文艺节目,到建筑工地、厂矿等地方进行演出,利用法定节假日组织举办农民工业余文艺汇演。六是开展向建筑业、饮食服务业以及商品流通业等农民工集中的地方送图书活动。七是鼓励支持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参与农民工志愿文化服务。八是通过强化文化设施配备,给农民工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九是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城市社区综合文化站(室)向居住或工作在本社区的农民工开放,为农民工提供报刊阅读、文化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十是以“关爱万里行—走近外出民工”为载体,实现交流沟通零距离。与县总工会、坭坝、二郎、双龙及部分县“三关”成员单位一起,先后走进北京、重庆、浙江、上海、云南、福建、贵阳、遵义等地,深入民工开展走访慰问,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召开座谈会,进行中秋国庆联欢会。

高度重视开展符合农民工文化活动工作。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切实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一是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农民工文化工作,切实尊重和有效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视农民工文化建设,加大工作力度,把活跃和繁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纳入小康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切实承担起满足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责任。二是明确工作责任,积极探索和推广适合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方式,加强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农民工文化生活既有城市特点,也有农民工特色。文化部门贴近农民工,研究农民工,深入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文化调查,深刻分析农民工文化需求特点,掌握消费习惯,总结消费规律。积极探索适合于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艺术形式,组织创作和生产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适合农民工的文化活动,为农民工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教育职能,完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发挥文化工作在提高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使农民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送书到工地、图书流动站等文化项目,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四是调动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丰富活跃农民工文化生活。文艺表演、音像制品、电影、图书等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是活跃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主要手段。引导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民工生活,创作和生产反映农民工生活、为农民工所喜闻乐见的节目,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五是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文化经营活动,净化农民工文化生活环境。提高责任意识,坚持守土有责,一方面加强引导和教育,开展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活动,帮助农民工提高识别、判断和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产品的能力,提高文化水平,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工务工相对集中的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有效杜绝和制止非法文化活动和不良文化现象毒害和侵扰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六是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农民工用工单位自身文化建设。农民工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文化、财政、劳动、建设、农业、公安等

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农民工用工单位的积极配合。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保持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协助用工单位做好电影、戏剧进工地和在全县各乡(镇)的村委会等开展“2131”电影工程活动。积极扶持农民工用工单位自办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农民工业余演出队,鼓励农民工创作和表演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创新文艺形式,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农民工文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强与用工单位及有关部门的沟通,通过系统的文化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民工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三、农民工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农民工群体文化需求旺盛,但相对供给不足。一是地方政府和社区财力有限,提供给农民工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所提供的文化设施、项目也比较单

一、匮乏。农民工反映所在地方政府或社区给他们提供了阅报栏、招工就业信息、休闲广场、露天电影、图书室和技术培训等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而农民工则希望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技术培训、文艺活动、图书室和阅报栏、电视录像厅等文化项目、文化设施,同时,他们也期望地方政府和企业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而且这些文化生活内容符合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二是企业的文化供给与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缺口,农民工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从多到少依次是电视、图书报纸、文体活动场地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达近30%以上的农民工反映所在企业没有提供任何文化娱乐服务。而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层次较高且具有多样性,他们希望企业提供电视、技术培训、图书报纸、电脑等文化设施或项目,或者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就文化需求而言,农民工对企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发展型的文化需求,如农民工群体十分渴望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电脑、图书报纸。第二,农民工群体在文化上渴望被“组织”,如希望由企业出面组织看电影、看戏,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农民工群体应当享受的文化消费更多的应是一种由社会、政府、企业、团体来提供的公共消费品,诸如公共图书馆、城市阅报栏以及必要的职业培训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和农民工所在的企业、社区等不能提供这些消费品,农民工所需要的文化消费就会短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所有这些本应当由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的文化消费品,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农民工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一是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文化消费的时间和条件。文化素质不高、紧张而高强度的劳动、相对陌生的暂住环境,使得大部分农民工,特别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长年累月重复着干活——吃饭——睡觉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许多城市,很多农民工将上街溜达、看临街电视、打扑克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新生一代的农民工又大多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文化水平更高。但是,由于没有文化消费的时间和条件,使得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严重压抑。二是农民工的心理障碍普遍存在。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旅途上,农民工很难做到精神天地的自由穿梭。与城市居民、农民工居民比,农民工频繁的流动职业和流动地域,难以形成象城市居民基于单位而结成的业缘关系,也难以形成象农民工居民与生俱来的地缘关系,难以与城市居民建立起较为深厚的联系。虽然农民工非常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承认和接纳,但天生的农民身份又使他们显得非常自卑,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与城里人交往,形成自我隔离的状况。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孤独与无助,精神上的空虚和处境的艰辛又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容易出现精神崩溃从而成为社会的隐患。三是农民工获得培训的机会普遍较少。目前,农民工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为80%,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约占70%左右。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文化和技能素质普遍偏低,他们本人主动获取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或者说有的根本没有,从而导致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次、工作环境差、职业声望低、工资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弱和文化消费机会非常少。四是农民工子女文化教育堪忧。多数农民工的孩子渴望读书,然而,家长们因给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就近学校上学常常感到头痛。为了孩子能够上学,多数农民工只好忍痛割爱把子女送回老家读书;有的农民工因某些原因只好让孩子不上学而留在身边;仅有少数农民工子女有条件在城市上学,但必须交纳较高的借读费或满足各种苛刻的条件。教育高收费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工的不堪重负之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当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并且他们子女中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即将成为下一代的农民工。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程度如何,必将影响深远。五是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关注度不够。据有关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闲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现状

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身边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网吧、看碟片、逛商场成为一些年轻农民工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虽然一些私营企业设立了各种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但是往往成为一种摆设,活动室经常不开,阅览室没有图书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农民工与私营、个体老板的简单雇佣关系,使农民工大多处于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因此,有的农民工走上了赌博、吸毒、偷盗等犯罪道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虽然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给予了一定关注,举行了一些活动,但从总体上看,包括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重视。

农民工文化建设应采取的主要对策。一是提供便利条件。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是当前影响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开展农民工文化活动是解决当前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农民工文化生活水平,各地政府和企业都可以采取一些实际措施,比如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兴建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在劳动之余给他们播放一些健康时尚的电影、电视剧等,既能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提高文明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农民工加强文化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尽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工,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断活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广泛开展农民工争创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文明岗位”、“诚信示范岗”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引导农民工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社会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提高职业技能。各级工会要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和以岗位技术练兵为基本内容的技能竞赛以及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收费上,要低廉,要让农民工学得起;在学习上,要形式多样,提倡边工作,边学习,以工养读,以读促工;在专业设置上,要考虑能够大规模的解决农民工的长期就业问题,着眼于培养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四是加强关爱和帮助。农民工所在的单位必须履行改善其文化活动的义务,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文化责任中,按照农民工的一定数量,规定企业设置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实质性地定时向农民工开放。农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区也要关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应该象关心当地居民一样关注他们,不能存在忽视的现象,更不能有歧视他们的态度,要主动组织他们参与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五是政府应有所作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活动上要舍得花钱,多组织一些有益于农民工心智健康、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比如广场电影,广场文化活动,节日活动,送戏进社区、厂矿、企业,政府出资或社会赞助等组织农民工开展卡拉OK比赛、举行农民工地方民歌比赛、组织农民工开展各类竞技体育比赛等等。同时我们城市的一些文化设施和活动场地要争取免费向农民工开放,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文化活动的窗口和平台,让他们走进来,使他们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融入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动阵地。事实上,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公共产品花费不一定很大,一场露天电影、一次露天演出或者一个阅览室,农民工就会有很大满足。

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建议。农民工大多干的是体力活,收入低,压力大,缺乏精神寄托,心理空虚是普遍现象。如果不给他们提供排遣苦闷、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他们就有可能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做一些不该做的事,甚至产生破坏行为。因此,关注和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应成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当务之急。一是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城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设身处地地为农民工着想,经常性地办一些免费或低收费的娱乐活动,设立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娱乐服务场所。一些娱乐场所也应转变观念,降低门槛,或采取供应低价服务券的办法,为农民工适当地提供一些娱乐服务,丰富他们的生活。可以制定鼓励服务农民工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对为农民工提供专场演出的文艺团体和影剧院给予补助;让展览馆、博物馆、公园、体育场馆等对农民工可以提供免费或廉价门票等优惠;让用人单位将农民工文化生活消费打入生产成本,并加强检查督办,不断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二是用工单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企业管理层要改变那种吆喝式的管理模式,认识到工人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管理层要逐步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要从心里尊重外来农民工,要保证工人必要的休息时间,提供必要的娱乐设备;可以为农民工提供简单的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设施,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娱乐需求。三是应该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作为农民工最重要的利益诉求渠道之一,工会应把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纳入工作日程,为他们提供切实有力的权益保障,在平衡劳资关系、保持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的顺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工会组织还可以出面组织一些免费的露天电影、纳凉晚会等节目,满足农民工的低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增加他们在城市中继续辛勤工作的信心与动力。四是农民工应该主动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定南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魏佐善说:“减少和消灭农民工犯罪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农民工自身应该将聊天、打牌的时间转而用在学习上,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一些文化知识,给自己的大脑充电;农民工应该珍惜各级组织为他们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在接受培训期间认真习得一技之长,切实让培训活动收到实效;农民工还应善于悦纳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保持淳朴的优良品质,同时主动找出存在于自身的不良习惯,比如酗酒等,并努力改正,让自己的个人素质得到一种飞跃,从而更有益于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

制定政策法规,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总体规划。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民工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高度重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推进我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并把这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抓好落实,确保农民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出台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政策。建议市及县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尽快制定加快农民工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出台《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对现有文体设施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特别是要在县、乡规划建设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发挥县、乡文化中心的导向、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增加资金投入,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公共财政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的主渠道,要认真抓好中央、省、市有关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政策规定的落实,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的投入,各类投资尤其是市、县财政投入要适度向乡镇倾斜,使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每年有较大增长,占财政支出的经费比重逐年提高。建议市及县政府设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补助基金”。二是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拓展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扩大文化消费支出。倡导农民工集体投资、集资、个人出资自办文化事业。加大农民工文化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捐资、赞助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注重文化与经济结合,大力发展农民工文化产业。把农民工文化产业纳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四是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农民工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引导和鼓励城乡资本参与农民工文化产业的开发;扶持农民工集体、个人放手经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农民工文化专业户的合法收入,培植和做大做强农民工文化龙头企业。

完善设施建设,增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保障机制。一要全面构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屯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建设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县级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抓好一批龙头,重点建设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馆、图书室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乡镇级要努力建设一个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老年与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村级要坚持经济适用原则,重点建设“一网、一院、一室”。“一网”是指确保村村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进村率和入户率要达到100%;“一院”是指在农民工开展创建文化大院活动;“一室”是指建立农民工图书室。通过倡导全民读书活动,努力培养知识型农民。二要建管并重,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和管理。建议采取强有力措施,制定建设标准。切实按照中办[2007]21号文件的要求,全力推进规范性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化目标。实施农民工文化设施示范工程。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批规范化综合文化站及示范性文化广场、村级文化综合活动室、“小康文化示范户”和农家书屋。应尽快出台农民工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办法,进一步强化责任制管理、规范化管理、功能性管理。建议市及区县对农民工文化设施的流失情况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被挪用、出租的,要限期归还和恢复文化功能,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和管理。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引导与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以市场运行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文艺团队等,开展各种面向农民工、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主体。

整合服务资源,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辐射带动机制。一要延伸城区文化设施功能。市县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电教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开放要向农民工拓展,为农民服务,加快文体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二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改进“三下乡”办法。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确保送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提升质量、增强实效上下功夫,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要实施城乡文化建设共建工程。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驻市部队以及街道社区与乡镇农民工结对帮扶、共建,使城市文化下乡,农民工文化进城,双向助推农民工文化事业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四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工群众文化活动。要本着“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民工农闲、节日和集市,丰富和活跃农民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重视发展农民工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民工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通过建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各种民间艺术或工艺项目。要开拓思路,把文化活动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进入生态文化致富、文化项目致富、休闲文化旅游致富、文化知识致富的良性循环。

完善阵地建设,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队伍培养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乡镇文化机构。合理设置机构编制,理顺关系,明晰职责,保证政令畅通。二是强化农民工文化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职干部,切实纠正文化专职干部不专职的问题,通过提高政治经济待遇吸引专业人才。建议对缺额的乡镇文化干部由县统一招考,市文化主管部门备案,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并通过调整、充实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基层文化专职干部队伍的结构。三要培养农民工公共文化事业带头人。采取得力举措,不断增强乡镇、村领导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建设观念,使他们成为农民工文化事业建设的热心人、带头人。四要积极培养农民工文化骨干。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业务熟悉、组织能力强的农民工文化队伍。乡镇文化站还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民工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五、下一步推进农民工文化服务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一是抓好“两个体系”建设,保障农民工文化权利。“两个体系”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从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在未来几年内,要努力实现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公共文化服务的协调发展,建成一个农民工能够自由享受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产品丰富、营运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加大推进外来工图书馆和外来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建设力度,五年之内在工业园区建设外来工图书馆,丰富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内容。二是实施“两个工程”,打造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两个工程”是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起了一个县级支中心、189个基层用户点,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依托农民工大饭堂、厂区文化活动室、社区图书馆、厂区图书馆等场所,在工厂、农民工密集的生活区和农民工集中的地区重点建设“共享工程”农民工服务点,通过企业、厂区提供场地和管理人员,宣传文化部门提供电脑、投影仪、音响及“共享工程”相关设备的共建方式,为农民工提供网上阅读、影视播放、知识讲座、信息查询等文化服务,基本满足农民工对网络文化信息的需求,实现 “共享工程”,通过数字电视传播,有电视的农民工只需打开电视,就可以免费收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节目。

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是重点实施的一项文化关爱工程。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包括两个系列:周末文化系列和流动文化系列。周末文化系列就是充分利用市区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和文化广场等公益文化场馆举办周末广场音乐会、周末讲座、周末艺术沙龙和周末剧场演出活动,文化项目均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吸引他们进图书馆和剧场,提高他们的文艺素质。流动系列是指由各文化事业单位开展的针对农民工的流动演出、流动图书、流动讲座、流动展览、流动电影等形式的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流动文化服务的机动性、便利性,将各类文化资源送到农民工身边。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区图书馆在业园区开设分馆或者与企业、商会等社会组织联合举办图书馆,并将本馆资源以定期轮换的方式配置到厂区图书馆;各级图书馆要针对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组织内容丰富的讲座和信息参考咨询,每月至少举办1次讲座、展览和读书活动,厂区图书馆图书每季度至少轮换1次。三是办好节庆会展,打造农民工文化品牌。创办读书节和外来青工文化节。结合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文化要求,把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全市文化规划建设一盘棋,建立“读书月”,在每年的“4·23世界读书日”深入工厂,积极开展针对农民工的读书活动,组织各类讲座、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新书推介、上门办理借书证等活动。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和“外来工知识竞赛”,提高农民工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四是抓好文化场馆免费服务,拓展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空间。从2011年开始,出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和农民工开放的措施,市民和农民工不仅可以免费进入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进行阅读、观看各类展览,而且可以进入群艺馆、文化馆站参加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和艺术培训。制定《加强基层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管理办法》,要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和农民工开放。农民工可以自由进出各级公益性文化场馆,极大地拓展他们的文化生活空间。五是实行“四个结合”,创新农民工文化服务方式。在农民工文化建设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实现场地服务与网络服务相结合。要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阵地的长处,实地开展文艺演出、展览、讲座和节庆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开展网上阅读、讲座及影视播放服务,克服现有资源不足的弊端和时间空间制约,拓展服务空间;二是实现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现有的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为边远社区和

工业区的农民工实施送文化上门,消除文化服务盲点;三是实现服务市民与服务农民工相结合。把主要针对市民的文化进社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市民文化素质讲堂、社区文化学校等文化项目向农民工开放,欢迎和引导农民工参与这些活动,并保证这类项目和服务向农民工倾斜。四是实现政府投入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又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文化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承办等社会化运作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中来,共同实施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

总之,要用新理论、新思维、新知识、尽快转变成指导农民工文化工作实践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把构建比较完善的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农民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转变观念、明确思路、采取措施,扎实工作,积极推动xx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农民工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下载关于法库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法库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g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兴义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现状与对策 黄 有 林 (兴义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贵州兴义562400) 摘要:少数民族干部是干部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得出:兴义市干部队伍结构不符合实际需......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通河县朝鲜族的经济发展概况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鄂州市基层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湖北省鄂州市基层文化工作调研报告为了切实贯彻全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根据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安排,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市文明办分别深入到华容、鄂城、梁子湖......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摸清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加快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的建设步伐,促进社区和谐。全面了解我社区少数民族流......

    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散杂居地区开展少数民族帮扶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少数民族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做好少数民族帮扶工作尤为......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县义务教育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

    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乡毗邻**镇,辖14个村委会,总面积 233平方公里,总人口 40309 万人,有乡调委会1个,村调委会14个、有调解小组 152个,调解主任15人,纠纷信息员153 人,聘请人大、政协委......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调研报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结晶,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