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缺水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01: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区缺水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区缺水调研报告》。

第一篇:地区缺水调研报告

全县农村居民用水比较困难,全县以村为单位,大量挖井取水,若还不能解决生活用水,以村为单位,就近运水送水,地区缺水调研报告。

象山干旱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县委县政府对旱情非常重视,措施得力,居民生活用水基本保障,人心稳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平稳。为解决爵溪产业用水之急,预备投资9200万方,展设12.5公里管道,从白墩水库引水管道正在紧张进行中,近期可应急供水。白墩水库集域面积41平方公里,水库增容建设完成后,年总产业供水量2400万方,总投资达3亿元。已经开工建设上张水库,总库容近2000万方,总投资2.8亿元。规划建设泗洲头水库,总库容4000万方,预计总投资7亿方。从白溪水库引水5万吨,已经宁波协调将着手建设。县里规划将水库和供水连万网络,优化配置水资源,进步供水保障率。

二、爵溪缺水状况及对产业影响

爵溪是象山城区的一个街道,是象山重要的产业基地,也是我省著名的针织品出口基地。总人口2.8-2.9万人,其中本地人口1.3万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左右。2003年产业产值46.5亿元,财税收进达1.1亿元,调查报告《地区缺水调研报告》。

目前,街道内聚集了众多品牌针织企业,已形成印染、织造、绣花、成衣、加工贸易等为一体的针织服装产业链,是一个层次较高、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积聚能力强的纺织生产、出口基地。象山旱情对爵溪生产用水影响最大。爵溪日用水需4万吨,其中生活用水3000-5000吨左右,其余大部分为产业用水,其中漂染企业日需水2.5-3万吨。2003年大旱以前,象山县城丹城、爵溪管道已联网供水,日供水4万吨。目前,城区管网向爵溪日供水8000-10000吨,尽量保证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与部分产业对优质水需求,街道在满足生活用水需求外,企业用水根据用水质量要求与用水量统筹安排。本地自备水源日供水可达5000吨。缺水由企业自行从溪坑、河道拉水,不足部分从外地运水,经改装的运水车辆100多辆,最高峰时企业日拉水2万吨。

企业针对用水不足己采取各种措施调整。该县最大的产业用水户海达针织染整有限公司用水状况:

海达针织染整有限公司是一家漂洗、染色企业,是一家为爵溪300多家企业提供原料的上游企业,共有工人1000多人,固定资产总投资1.5亿,2003年交税2000万元。该企业也是爵溪耗水、耗电最大的企业,高峰日耗水近2万吨,用电装机达6000千瓦(全镇用电装机13万千瓦)。目前城区自来水天天向该企业提供优质水4000方,水价每方2.2元,其余用水由企业雇车拉水,现有拉水20车辆辆左右,天天拉水6000方左右,日增加本钱2-3万。

企业应对缺水新增了循环水利用装置,已在内部展设水循环利用管道,开始着手节水工艺改造,同时进口低耗水设备,新设备漂染1吨布耗水从原先的10方水下降到1.2方水,企业日用水总量也从2万吨下降到1万吨左右。企业在缺水、缺电下生产正常,产品供不应求,企业不断在更新设备,加强技术改造投进,上半年企业交税600万元。

第二篇:浙江省主要缺水地区水资源配置调研报告

浙江省主要缺水地区水资源配置调研报告

一、全省水资源基本概况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北与江苏、上海相连,西邻安徽、江西,南与福建相接,东临东海。全省土地面积10.18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我省陆域地貌的基本特征。

我省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2200毫米之间,东部滨海平原为1200毫米~1600毫米之间,南部山区为1600毫米~22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特点是山区大于丘陵,丘陵大于平原。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7月(梅雨)和7月~10月(台雨)。梅雨期降水一般情况强度不大,持续时间长;台风雨降水强度较大,常暴雨成灾,而台风影响较少年份,又常出现干旱现象。

全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937亿立方米,人均径流量为2073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径流量2250立方米/人。全省已建有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据统计小

(二)型以上水库3880余座,总库容达360多亿立方米,为有效地防治水旱灾害和合理配置水资源奠定了基础。

二、全省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与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我省第十次党代会的要求,我省将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利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以有效解决,以更好的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省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目前水利工程的建设步伐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供水的紧张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杭嘉湖、宁波、舟山及温州、台州的部分地区城镇供水将面临着量和质的双重压力,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污染型缺水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平原河网地区较为严重,这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表现为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水资源缺乏的矛盾亦比较突出。

2、水环境恶化的局面未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将消耗更多的清洁水资源,同时也将产生更多的污染水体。目前全省受污染的河流已较为普遍,沿江、沿海是我省人口和工农业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同时也是我省水体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区域。如杭嘉湖、温黄、温瑞等大部分地区水体严重污染,部分地区水网已不存在符合 Ⅲ类的饮用水达标河段;部分水库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这些都势必加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水资源管理还不能适应现代水利的要求

多头管水现象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工程功能的有效发挥。由于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已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运行,各有侧重,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省内一大批大型骨干水电工程仍然注重发电效益,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存在一定矛盾,未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由于缺乏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手段,有些地区和部门缺乏全局观念,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进程,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4、水资源费太低和水的价格形式机制不合理,是当前水资源利用中重要的经济问题。

三、水资源配置构架

针对上述问题,要解决我省水资源配置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五个区域,即浙北的杭嘉湖地区,浙东的萧绍宁舟地区,台州的温黄平原,温州地区和浙中的永康义乌地区,现分述如下:

1、杭嘉湖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

杭嘉湖地区,土地面积11637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1.4%;2001年域内总人口850万,占全省的19%;GDP总量为1754亿元,占全省的26%。杭嘉湖地区可分为东部、西部两片,其中西部为山区、丘陵,水资源相对丰沛,拥有青山、赋石、老石坎、对河口等大型水库和一批中型水库,水质良好,在建的安吉凤凰和规划的湖州老虎潭、长兴合溪等大中型水库,均可作为城乡水源地,因此,浙北地区的西部以及湖州市等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相对不突出,该片的水资源基本可满足自身近期及长远的用水需求。

杭嘉湖地区的东部为平原河网,河网纵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其水资源可从太湖和长江水源作为补给,故其水资源量原本并不匮乏。只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对水资源保护的力度欠缺,造成大量水体被污染,减少了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量,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地处平原腹地的余杭、嘉兴等地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保障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嘉兴等平原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等更多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解决其污染型缺水和地下水超采所造成环境的问题已显得十分迫切。经多方研究论证,从新安江水库引水作为杭州和嘉兴地区的生活和重要工业供水水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新安江水库总库容178亿立方米,水质为Ⅰ类,水量充足、水质优良,是极好的供水水源。根据调研,供水总规模为462万吨/天(53.5立方米/秒),其中杭州市为35.5立方米/秒,嘉兴市为18立方米/秒,日均引水量为364万吨/天。引水工程输水距离271公里,输水线路全长872公里,工程静态总投资约129亿元。本区的农业用水和环境用水主要靠引用太湖水和河网水解决。太湖水质作为杭嘉湖东部平原的环境用水是很好的水源,应充分用好太湖水,造福杭嘉湖人民。

2、萧绍宁舟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 萧绍宁舟地区包括杭州市的萧山区、滨江区,整个绍兴市、宁波市和舟山市,土地面积2022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0%;2001年总人口963万,占全省的27%;GDP总量约为2200亿元,域内有曹娥江、甬江二条较大的河流,流域面积分别为6080平方公里和45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39亿立方米和32亿立方米,曹娥江和甬江流域的上游均为山区半山区,下游为滨海平原,以曹娥江为界,分别为萧绍平原和姚江平原,该地区为我省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对水资源的需求等分析,仅靠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尚不能满足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舟山和慈溪的水资源尤为短缺,必须从域外引水方能根本解决其资源型缺水问题。

宁波、舟山:宁波现状全市年总需水量为20.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和重要工业用水6.8亿立方米/年,一般工业、农业和环境等用水13.4亿立方米/年。其水源主要通过水库直供和河网取水解决,其中生活用水和重要工业用水由水库直供,目前主要由亭下、皎口、横山、四明湖等大型水库和东钱湖、梁辉、四灶浦等十多座中型水库直供,按95%保证率时的供水量为5.1亿立方米/年,尚缺1.7亿立方米/年;一般工业、农业和环境等用水主要从河网取水,按95%保证率时的供水量为9.6亿立方米/年。预计到2020年,宁波市的用水总需求将达25亿立方米,其中水库直供水11亿立方米/年,一般水14亿立方米/年。

解决生活用水和重要工业用水的主要措施为①继续开发利用本地水资源,包括建设白溪水库引水工程和周公宅大型水库,溪下、葛岙、许江岸、双溪口、西溪等十余座中型水库。②是引用曹娥江水资源。在曹娥江上游兴建钦村水库可向宁波供应0.8亿立方米/年的优质水,输水至宁波亭下水库,距离仅22公里。

解决农业用水和环境用水的主要水源是利用计划建设的曹娥江河口大闸,拦蓄曹娥江径流,可向河网提供2亿m3水量用于农业和环境用水。

舟山市是典型的以资源型缺水为主的地区,现状条件下,舟山市90%(本岛95%)保证率时的年需水量为2.1亿立方米,而相同保证率时的可供水量仅为1.1亿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的总需水量将达2.5亿立方米。规划通过本岛和其它岛的水源工程建设,可使2020年的供水量达到1.5亿立方米,不足部分通过大陆引水解决。大陆引水总规模5立方米/秒,现已实施大陆引水应急工程,从宁波姚江引水1立方米/秒。不足部分水量可主要通过曹娥江水资源解决,其中生活用水等优质用水可通过钦村水库经陆地的供水管道和海上的“大陆引水工程”引至舟山,一般用水可通过曹娥江大闸经河网至姚江后引至舟山,以满足舟山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萧绍区:绍兴的生活用水和重要工业用水主要由曹娥江流域以汤浦水库、长诏水库、镜岭水库为主的水库群供应,可供水量为4亿立方米,经分析能够满足绍兴市当前和今后对优质水的需求;杭州市滨江、萧山的生活用水和重要工业用水则与杭州市一并考虑,规划从新安江水库引水解决,引水流量11.5立方米/秒,引水量1.77亿立方米。整个萧绍平原的一般工业、农业和环境用水,在平原河网相互调济的基础上,不足部分再通过富春江引水解决,富春江引水流量为45立方米/秒。

3、台州沿海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

台州沿海地区包括台州市区、温岭市、玉环县、临海市等地,土地面积4921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8%;2001年总人口406万,占全省的8.9%;GDP总量约为656亿元,占全省的9.7%。域内主要水源为椒江流域,流域面积660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7亿立方米。域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资源占有量的83%。

域内主要大中型水利工程有长潭、牛头山、童燎、溪口、佛岭、秀岭、湖漫、太湖等水库。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现有水利工程尚不能满足本地区的自身中长期发展的供水需要,其缺水性质是工程性、污染性、资源性缺水兼而有之。现状年总需水量为8.0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用水总需求将达9.7亿立方米,遇P=95%干旱年份缺水量为0.7亿立方米;2020年,用水总需求将达10.7亿立方米,遇P=95%干旱年份缺水量为5.1亿立方米。

临海市和椒北地区:本区生活和主要工业用水主要靠调整牛头山水库供水功能,增加牛头山水库的供水量来解决。牛头山水库集水面积25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59亿立方米,正常库容1.56亿立方米,向椒北供水工程的引水线路长度49.3公里,引水流量4.0立方米/秒,供水规模35万立方米/天,年供水量6450万立方米,工程投资3.14亿元。本区的一般工业用水和环境用水则通过童燎、溪口等水库和河网供水来解决。

椒江以南地区:本区包括台州市区(椒南、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玉环县。现状年需水量6.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和重要工业用水3.1亿立方米,一般工业和农业用水3.8亿立方米,预计2010年和2020年其需水总量分别为8亿立方米和9.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和重要工业用水分别为4.5亿立方米和6.4亿立方米,一般工业、农业和环境用水分别为3.5亿立方米和3.0亿立方米。其缺水量分别为1.5亿立方米和4.5亿立方米。近期通过实施长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台州市供水工程,可基本解决缺水问题。长潭水库除险加固后,正常库容为4.57亿立方米,总库容为7.32亿立方米,可增加供水量0.7亿立方米。远期通过实施台州北水南调引水工程,可基本解决缺水问题。北水南调工程兴建朱溪堰坝、十三都堰坝和下岸水库(在建)工程,通过隧洞引至长潭水库,进一步提高长潭水库向台州沿海平原的供水能力。引水隧洞总长度56公里,引水流量10.4立方米/秒,年引水量2.0亿立方米,工程投资4.1亿元。本区的一般工业、农村和环境用水通过其它水库及河网水源供水,可基本解决缺水问题。

4、温州沿海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

温州沿海地区包括以温州市区为核心的乐清、永嘉、瑞安、平阳、苍南、洞头等地区,是我省私有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土地总面积357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5%;2001年总人口456万,占全省的10.1%;GDP总量约为783亿元,占全省的11.6%;地处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河流的河口地区,域内主要有瓯江翻水站、赵山渡引水及淡溪、泽雅、桥墩等水库工程。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现有水利工程尚不能满足本地区的自身中长期发展的供水需要,其缺水性质是工程性、污染性、资源性缺水兼而有之。

瓯江以北地区:本区主要包括乐清市的虹柳平原和永嘉县的上塘、瓯北、七都、乌牛等地,总人口163万,国内产生总值177亿元。现状年生活和工业需水量3.2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需水量4.56亿立方米。虹柳平原城镇供水2010年和2020年多年平均缺水量分别为1.25亿立方米和1.71亿立方米。解决的措施是兴建库容7亿立方米的楠溪江水利枢纽工程提供配水水源,通过永乐引水工程(引水距离18.5公里,工程投资3.3亿元),2010年和2020年水平年可向乐清市虹柳平原提供水量2.3亿立方米和3亿立方米,可以满足虹柳平原城镇供水和农业用水要求,并解决永嘉县上塘瓯北等地的缺水问题。

瓯江以南地区:本区包括温州市区、瑞安、平阳、苍南,总人口29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606亿元,现状年需水量15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水平年需水量19亿立方米,其中水库直供水量9亿立方米,河网供水及河道提水10亿立方米。本区生活和工业缺水主要通过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来解决,珊溪水库集水面积152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8.6亿立方米,水库调节库容6.9亿立方米,设计供水量6.2亿立方米,干旱年供水量7.3亿立方米,苍南片通过兴建丁步头水库增加供水量,可满足本区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温瑞平原的农业和环境用水量主要通过瓯江翻水站提水解决。本区域远期不足水量可通过瓯江上游滩坑水库来解决缺水问题。只要通过工程措施本区域的水资源是有保障的。

5、中部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

浙中地区已形成金华为中心,以经济非常活跃的义乌、东阳、永康等市组成的城市群,其中义乌以小商品城闻名于世,东阳素有“百工之乡”、“建筑之乡”美称,永康则以小五金称雄全国。三市土地面积3891平方公里,占全省3.8%。2001年总人口199万,占全省4.4%,国内生产总值328亿元,占全省5%。域内主要水系为东阳江、永康江。水资源总量2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约1060立方米,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义乌市:全市2001年总人口67.21万,国内生产总值136亿元。域内主要水系为东阳江。全市水资源总量7.2亿立方米。域内主要水利工程为巧溪、八都、岩口、长堰、柏峰5座中型水库,集雨面积192.7平方公里,正常库容1.0亿立方米。

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现有水利工程尚不能够满足本市自身中长期发展的需水要求,其缺水性质是资源性及工程性缺水。现状年总需水量3.87亿立方米,其中生活重要工业用水0.8亿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年总需水量4.55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和重要工业用水1.6亿立方米。遇P=95%干旱年份将缺水1.1亿立方米。

解决其生活和主要工业的缺水措施是扩建巧溪水库增加供水量,同时实施从东阳横锦水库引水5000万立方米。解决其一般工业、农业和社会环境缺水措施主要是扩建本区域内的枫坑、南山等水库增加供水量,同时提高渠系水利用率等措施。通过上述配置可基本解决义乌市2020年的缺水问题。东阳市:全市2001年总人口78.81万,国内生产总值110亿元。域内主要水系为东阳江。全市水资源总量13.5亿立方米。域内主要水利工程为横锦、南江2座大型水库,集雨面积588平方公里,正常库容2.62亿立方米。

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本区域的生活和重要工业通过横锦、南江2大水库可基本满足中长期发展的需水要求,一般工业、农业和环境用水通过横锦、南江水库及现有的其他水利工程也可基本满足中长期发展的需水要求。由于地形等原因,在北江上游部分山区存在一定缺水问题,可从本市境内的曹娥江上游梓溪引水1500万立方米解决。

永康市:全市2001年总人口53.38万,国内生产总值82亿元。域内主要水系为永康江。全市水资源总量7.6亿立方米。域内主要水利工程为杨溪、太平、三渡溪3座中型水库,集雨面积229.3平方公里,正常库容0.94亿立方米。

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现有水利工程不能够满足本市自身中长期发展的需水要求,其缺水性质是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现状年总需水量3.67亿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年总需水量4.32亿立方米。遇P=95%干旱年份将缺水0.95亿立方米。

解决其生活和重要工业的缺水措施是通过从相邻流域好溪上游的好溪水利枢纽工程(集水面积304平方公里,年来水量2.7亿立方米,正常库容6600万立方米)引水解决,年引水量5600万立方米;同时扩建杨溪水库,增加库容2000万立方米,增加部分供水量。解决其一般工业、农业和社会环境缺水措施主要是新建、扩建本区域一批小型水库,增加库容400万立方米;同时抓好节水灌溉,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通过上述配置,可基本解决永康市2020年的缺水问题。

四、加强管理、节约用水

在重视区域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还应加强管理,注重节约用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在相当长的时期,城市需水量将呈增长趋势,城市需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越来越高。目前城镇供水管网渗漏损失偏大,有些管网水量损失率达到40%,浪费惊人,水资源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水资源浪费的另一种表现是优水不优用,如用优质水冲污,优质水用于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行业、企业用水,由此造成优质水资源紧缺现象。加强城市用水管理,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目标,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各种管理手段,提高城市节水水平,发展节水型工业,创建节水型城市。在水资源紧缺地区,经济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在缺水地区严禁安排高耗水的工业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强制采取节水措施,大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要继续坚持计划用水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加大水价对节水的引导力度。各城市、各有关部门、各工业企业,要重视节约用水的科研工作,加大节水的科技投入,发展节水技术,鼓励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节水工艺、节水方法、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以科技进步推动城市节水工作。加强节水的主要措施有:

1.运用经济杠杆节约用水 正确发挥经济杠杆和相应技术经济措施的作用,是实现城市生活节水的关键,而建立合理水费体制又是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核心。实践表明,运用经济杠杆是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水)的最有效途径,又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2.通过宣传教育强化节水观念

节水宣传教育是强化节水意识,改变与人们不良用水行为和方式密切相关的某种潜意识的重要手段。它在节约用水特别是在节约生活用水中具有不同于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特殊作用。

3.推广应用节水器具

节水器具对有意节水的用户而言有助于提高节水效果,对不注意节水的用户而言至少可以减少水的浪费。

4.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

提高工业用水效率的内容主要包括改变生产用水方式。通过加强节水管理以及其他途径以杜绝水的浪费,减少水的损失,提高用水效率。

5.农业节水

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率偏低,现状全省大部分渠系利用率仅0.55-0.6,农业节水主要措施是减少渠系渗漏,提高渠系利用率。同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如薄露灌溉、喷灌、滴灌等。通过节水措施可减少农业供水量10%-20%。

规划计划处 2003.4

第三篇:关于我县干旱缺水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抗旱工作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我县多年平均可用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0亿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200吨,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世界平均值的1/10,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属于资源型中度缺水区,旱情时有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水资源越来越少,抗旱形势十分严峻,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始终把其作为一项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大德政工程来抓。为了全面了解我县的旱情,以便于做好做实抗旱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就我县旱情我们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十年九旱是我县的基本县情,自2010年10月下旬以来,全县没有效降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各地出现严重旱情,尤其是城乡人畜饮水方面出现严重危机。通过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已有100个村3.3万人和0.35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其中严重缺水的有45个村1.1万人,近期县城供水由于水源不足也一度出现供水危机,西部较高地势小区四楼以上无水可用。农作物方面,旱情也十分严重,果树受灾面积达15万亩,旱地缺墒44.58万亩,全县25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旱情仍在不断发展。应对旱情,这些年,我县兴建大批水利工程。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方面,2005年起我县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0年底,1

我县已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六批,完成总投资2880万元,累计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6.81万人,涉及2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12处,自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又投资1950万元,进行了县城供水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方面,全县共建设小型农灌工程1965处,包括管灌、扬水站、小水渠等工程,但由于管理不善,水源枯竭等原因,有效灌溉面积确不足10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近些年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一是由于政府财政困难,工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本级投入也是少之又少。二是群众本身,由于农业利益较低,打工收入与务农收入差距太大,使农民不愿意对小农水进行投资,自筹资金没有出处,且现在取消了“两工”,群众投工投劳,多数工程不能实现,就是关系自身利益的饮水工程,也不愿投资投劳。三是没有长期抗旱的思想意识,旱情来时才想抗旱,旱情过后就把其抛在脑后。

(二)水利设施薄弱,建设滞后。我县总耕地面积为48.1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不足10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0%左右。另外,我县是果品大县,多数果园没有灌溉配套设施,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现状,抑制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粮果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目前我县农村还有19.67万人还没有实现饮水安全,县城自来水供给也出现了很大缺口,这都需要大批的水利工程建设。

(三)管理不到位,工程效益不能正常发挥。水利工程建成后,没有落实管理主体,权、责、利不清,工程缺乏维护维修管理,运行没多久,就瘫痪了。当旱情发生时,工程已不能用了。

(四)水源短缺,亟待解决。现有的部分水利工程已建成了,并进行了配套,但由于水源枯竭,工程确成了摆设,不能发挥其原有效益。

(五)科学抗旱水平低。一是抗旱设备科技含量低,农业上多数还采用大水漫灌形式抗旱;二是旱情监测预报还没有形成较完备的管理系统;三是抗旱方法还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靠灌溉,在保水方面做得太少。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抗旱工作的领导,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抓落实,认真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全力完成抗旱任务。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职能部门积极做好水利建设项目的规划、可研、初设等项目前期工作,并与上级部门做好对接,政府要更加注重项目前期工作的投入,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二是在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政

府应从预算内增加抗旱水利建设专项投入,设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补助基金,建立和完善以“以奖代补”为主的政府激励机制,对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乡(镇)、村、组和农户予以奖励和补助,发挥好政府扶持资金的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汲取群众和社会资本投入。

(三)多种措施结合,解决水源问题。一是进行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进行再分配,把河谷地区的水资源调往缺水地区;二是多建蓄水工程,利用好库塘,留住天上水;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源涵养量。

(四)强化工程管理,发挥工程效益。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思想,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适时做好工程维修和养护工作,政府可对贫困村适当补助维修养护资金,尽可能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同时,要加大有关水利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基本建设与管理,珍惜和爱护好各类水利工程,切实做到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与管理协调发展,让水利工程和有限的水资源真正兴利于民。

(五)深化体制改革,转换运营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要支持水务部门,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明确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开放建设权,搞活经

营权,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运营走上责权明确、管理规范、良性运营、滚动发展的轨道。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发挥群众自建、自管、自营、自用的优势作用。大力推行水利工程有偿供水,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水利基础设施的有效养护及其效益的充分发挥。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六)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抗旱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水源保护,工程的规划、架设,工程的运行维护,服务及监管等方方面面,涉及水务、发改、财政、农业、林业、供电、气象、新闻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充分利用好国家的资金政策和自身优势,全力搞好抗旱管理、服务和监管,形成抗旱合力。

(七)健全抗旱服务体系,提高科学服务水平。抓好县、乡镇抗旱服务队组织建设,搞好抗旱服务队的业务培训,使抗旱服务服务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好抗旱物资储备和维修保养,在旱情发生时,确保有物资可用;要勇于创新, 制定开展相关专题的技术研究计划、技术人员培训计划,确保抗旱规划方案的实施;加强节水抗旱知识法律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抗旱意识和能力。

第四篇: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管理措施

措施

措施一:

实施雨水集流利用工程,如甘肃的 “121” 工程、陕西的 “甘露工程”、山西的 “123”工程、宁夏的 “窖窑工程 ”和内蒙的 “11338” 工 程。通过雨水就地拦蓄入渗、覆盖抑制蒸发利用、雨水富集等技术,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雨水利用的形式很多,包括:A雨水的当时和就地利用,包括为了提高土壤水利用率的措施,如深耕耙耧、覆盖保墒等;B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拦截降水径流,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梯田、水平沟、鱼鳞坑以及在小流域治理中的谷坊、淤地坝等治沟措施;C

拦截雨洪进行淤灌或补给地下水;D微集雨,即利用作物或 树木之间的空间来富集雨水,增加作物区或树木生长区根系的水分;E 雨水集蓄利用,是指采取人工措施,高效收集雨水,加以蓄存和调节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

我国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范围主要涉及13 个省(市、自治 区,700 多个县,国土面积约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6 亿。主要在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半干旱山区、西南季节性缺水山区、川陕干旱丘陵山区以及沿海及海岛淡水 缺乏区。据统计,从 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全国已建成水窖、水池、小塘坝等小 微 型 工 程1200 万 处,初步解决3600 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为近267 × h m 旱 作农田提供了补充灌溉水源,使近3000 万人开始摆脱干旱缺水的束缚和困扰(朱强等,2004)。农业雨水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黄土高原为例,西北地区作物的年总无效蒸发耗水达33×10 8 m3,若采取集流保墒措施,年可减少蒸 发损 失64 × 108 m3。如果收集居民工矿地和交通地的汇流潜力,可使西北的粮食增产超过10 % 初 步推算黄土高原地区可增产粮食约 28 ×10 8 kg(徐学选等,2000)。措施二: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利用屋顶做集雨面用于家庭一般基本用水。

措施三:

推广节水灌溉措施,带动农业科技的应用及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完善节水政策,普及农业常规节水技术,推广高新节水技术。

农业节水。

普及常规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广喷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促进节水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生活节水

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取消居民生活用水包费制。由于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低,节水型器具与设备推广、旧便器改造率偏低,新建房屋节水型器具的配备达不到国家要求。“中水回用”也尚未起步。

一、总量控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制订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之间的指导性用水比例的基础上,将剩余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作为地区的用水总量,逐级分配到各县区、各乡镇、各村社,并层层实行总量控制。

二、定额管理

制订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各行业的用水定额和基本计量水价。以定额核定用水总量,总量不足时通过调整结构确保总量控制指标。在总量控制范围内,定额内用水的实行计量水价,超定额用水的实行累进加价

三、以水定地(产)

以承认地区实际灌溉面积为原则,在确保生活用水、满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用水总量指标、用水定额和渠系配套状况等因素,核定灌溉面积,进行水量分配。所确定的灌溉面积即为(配)水权面积。今后新增耕地不再配水,禁止开荒。

四、配水到户

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下,成立村级农民用水协会,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根据确定的水权面积,将分配到本级的用水总量指标进行分解,民主分配给每一用水户,落实到地亩,具体到每一灌溉轮次。在此基础上,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向每一用水户核发水权证,标明每一用水户的水量、地亩、用水定额和灌水轮次。

五、公众参与

成立用水者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分配到村级的用水总量指标是与集体土地所有制相联系的集体水权,由村级用水者协会负责分配和管理,并负责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维护和水费收缴、水事纠纷调处及渠系内部水量交易管理。

六、水量交易

在已界定水权范围内的水量,无论拥有者利用与否,节余的水量均允许自由交易,交易各方自愿达成水量转让协议后,即可提请农民用水者协会或水管部门组织协调供水。政府对交易价格予以指导,但不干涉。政府规定的转让价格指导价一般不超过政府基本水价的猿~ 源倍。

七、水票流转

水票是水权、水量和水价的综合体现。核发用水户水权证以后,对水权内的配水实行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每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凭票供水。采用水票的好处有三点:一是确保水价到位,水费足额上缴,水过账清;二是明晰水权,通过控制用水户各轮次用水量,进而达到控制用水户用水总量的目的;三是用水户可以将自己节约下来的水票进行自由转让,方便交易。

八、城乡一体

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激励节约用水

确定各类用水的用水定额,实行定额管理。农业水价要推行季节水价、超额累进加价、浮动价格、计量水价和容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等科学的节水水价制度。资源水价也要区分基本用水资源水价、适度用水资源水价、舒适用水资源水价、超额用水资源水价等梯次式的收费标准。

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让户户明确用水总 量、人人清楚定额。最终达到“以节水调结构、以节水定产业、以节水促发展”的制度效果。将节约用水纳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发展以渠道防渗、地膜覆盖、小畦灌溉、畦改沟及推广科学合理灌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常规节水。

甘肃民勤的案例:

一、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指导思想和目标

针对民勤存在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现实,结合新阶段社会生产特点和入世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以现有水资源为基础,充分挖掘潜力,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业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抑制,并逐步得到改善,实现民勤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为此,民勤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经济的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目标为主转向以提高能力和效益并重;资源的利用由注重经济效益为主转向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统一;节水技术由注重单一技术为主转向以技术集成为主,实现技术优势互补,建立节水型社会。

二、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制定原则

(1)生产与生态相协调原则

社会生产必须与生态相协调。生产与生态是一个综合体,好的生态促进生产的发展,健康的社会生产促进生态的保护。只有生产与生态用水协调,经济才可能持续发展,牺牲生态发展生产是短期行为,不可能持续。目前,民勤每年超采地下水3 亿多立方米,依靠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按目前这种用水模式发展下去,民勤绿洲继续萎缩并逐步消亡是一个必然。因此,生产与生态相协调是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严格掌握的第一原则。

(2)承载力原则

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一定要建立在水资源承载力范围之内。根据民勤的水资源状况,以水为中心,从粗放型、掠夺型的传统外延扩张生产方式,向集约型、高效型的现代内涵挖潜生产方式转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方案总结: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额外来水量的保证,必须将超载的耕地退出。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一)控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外迁

(二)强化流域水资源管理

为实现本区资源、经济、环境持续发展,应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分配中、下游地区用水,建立流域管理机 构,以法律的形式实施流域分水。争取在上、中、下游开展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人。让上、中游节约部分地表水资源输送到下游民勤,达到全流域的持续发展。贯彻 《 水法 》,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民勤水资源的管理关键是控制水的需求,适当增加水的供应。首先,民勤本地采取各种措施,挖掘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其次,通过流域的综合管理和适当的水利工程,将石羊河进入民勤的水量恢复到20 世纪80 年代水平,同时早日启动景电二期工程,增加水资源供给量;再其次,各级水政管理与执法部门要积极开展教育以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加强取水许可证的审批和发放,严格限制增加新的取水口,控制水井的数量,在水资源超采严重的地区 “封井”,确定封井指标压缩种植面积、建立每眼井的用水审批和定额管理制度、通过供电和安装计量设施限制抽水量;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采取阶梯式水价模式,即在规定的配水额内是基本价,超过配额水量加价,抑制水的需求。

(三)科学配置水资源,将生态环境用水放在突出的位置

民勤经济发展与生态整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水平。国土狭小的以色列同样有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问题,但由于其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资源 环境 经济的良性循环。民勤 盆地应当 积极借鉴以色列成功的水资源利用经验,走节水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要科学地配置水资源,合理配置生产、生活和生态 “三生用水”,转变增长方式,将生态环境用水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保证!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民勤地区的水土资源主要为农业占用和消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要用高投入高产出、资源低消耗型的现代农业逐步取代低投入、低产出和资源高消耗型的传统粗放农业。

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民勤比较优势,加大 酒大麦、优质黑红瓜籽、优质棉花、辣椒、甜瓜、制种、畜禽等生产基地建设投入,通过设施化和高科技,最大限度摆脱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制约,形成高投入、高产出的资源节约高效型产业。

建立国家、地方和农户三元节水投资机制,确保投资需求。目前,要充分利用石羊和流域综合治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日本协力基金贷款项目和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渠道衬砌、管道输水、对分散地区合并取水口等减少输水损失;通过合理布局机井,斗农渠未衬地区采取井河水合并输水,井渠结合,减少蒸发、渗漏损失;对条件比较好地区推广大田和温室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五)调整种植结构,实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灌溉制度

根据表19-37,不同农作物种类对水质、水量的需求特点及其转化效率不同,我们 要调整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低效益的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面积,推进种植业从粮逐步向棉花、籽瓜、紫花苜蓿等省水高效作物转变,尤其是发展耐旱耐碱作物,促进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变,形成 “442” 结构模式,即40 % 的粮食、40 % 的经济作物和20 % 左右的饲草,建设 “瓜菜名县”和 “草业、畜牧强县。”

同时,要平整土地,改大水漫灌、串灌为畦、沟(< 0。03h m2)灌溉,小块(< 0。1h m2)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 效率。运用地膜覆盖减少作物棵间的无效蒸发,减少灌水 时间和次数,实施浇关键水的节水灌溉制度,通过工程节水措施和农艺节水措施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篇:红河州地区调研报告

红河州地区调研报告

-------------红河概览

【地理地貌】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45′,北部与昆明市紧靠,西北部与玉溪为邻,东北部与曲靖市相连,西南部与思茅地区相连,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84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1公里。红河州3.3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境内山峦纵横,河谷深切,地形错综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最高点为金平县西隆山,海拔3074米;最低点为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76.4米,也是云南省海拔最低点。境内以红河为界分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山地面积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85 %。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州内的主要山脉。北回归线穿越红河州个旧市、蒙自县、建水县。

【建州历史】

1950年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于3月将专员公署驻地由建水迁往蒙自,1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简称蒙自专署)。1953年5月1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在元阳新街成立。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五十七次会议正式批准后,1957年11月,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五万多各族群众在蒙自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自治州成立的第二年,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将省辖的个旧市划归自治州领导。自治州州府由蒙自迁移个旧。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红河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迁移蒙自。2003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级行政机关从个旧迁移蒙自的庆典大会在蒙自隆重举行,标志着蒙自正式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新州府。

【开放历史】

历史上,红河就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红河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清朝中叶,红河成为滇越水陆交通重要枢纽和云南进出口商贸中心。清光绪12年(1886年),蔓耗至越南河内水运开通,运输繁忙,“每月大船三百,小船千艘,来往如蚁”,运输货物最多的1907年,运输船只达18431艘次,运送货物57369吨。1887年,蒙自被辟为商埠。1889年,清政府在蒙自设立云南第一个海关,法、德、美、意、日等国分别在蒙自设立领事馆,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希腊、日本等国商人在该地区开设洋行、银行、公司、酒店等40多家,中国商人开设的货仓、马店、饭店、粮店等上百家。1910年4月1日,近代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全线通车,铁路运输取代水路运输,红河继续成为云南省进出口物资最大的集散地。1940年,为防止日本假道越南进攻我国,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炸毁河口与越南的铁路大桥,随后又撤除河口到碧色寨铁轨177公里。中越贸易随之衰败中断。改革开放以来,红河州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1993年5月和11月境内的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先后开通。红河州形成了以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为枢纽,以河口、金水河口岸为前端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自然资源】

红河州物华天宝,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堪称“天然动植物王国”,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珍稀保护动物116种,其中有马来熊、印支虎、黑冠长臂猿、懒猴、灰叶猴、大青猴、龟纹豹、金钱豹、熊灵猫、毛冠鹿、巨蜥、蟒蛇、黑鹤、黑颈长尾雉、绿孔雀、孔雀雉、拟兀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高等植物70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苏铁、金花茶等。各类脊椎动物774种。中草药911种,其中植物药770种,动物药140种,矿物药1种。红河州河流纵横,有红河、腾条江、李仙江、南盘江4大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85条,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00万千瓦,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左右。红河州矿藏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和开采的矿种50多种,其中锡储量78万吨、铜100万吨、锌60万吨、钨13万吨、镍5万吨、煤43亿吨、霞石30亿吨,此外还有铅、锑、铋、钼、钴、金、银、铁、锰、钛、铂钯、石棉、石膏、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4000多亿元,霞石矿综合开发潜在价值达5万亿元,煤的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

【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红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前构建完成,两廊一圈(昆明--河内经济走廊、南宁--河内经济走廊、北部湾经济圈)在“十一五”启动建设,泛亚铁路东线玉溪至河口段和昆明至河口公路高速化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使我州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性合作的前沿地区和主要通道,将为我州发挥区位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泛珠江“9+2”区域合作,在政策、资金、项目建设等方面会继续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并将促进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向西部梯度转移,也将为我州发挥后发优势、扩大经济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省委、省政府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昆河经济走廊、建设立体网络化的滇越大通道、决定建设红河工业园区和推进霞石矿的开发等等,都给未来红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红河州丰富的土地、气候、水 能、矿产、旅游资源,为未来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全州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扎实,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更加显现,产业体系逐步完备,新的投资高峰期正在形成,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战略】

2004年1月,州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的发展战略。红河发展战略虽然仅有短短16个字,寓意却极其深刻,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四化联动”是战略思路,就是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四化”进程,同时努力使“四化”相互作用、相互带动、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梯度推进是战略方式,就是要从红河州区域发展不平衡,南部和北部、坝区和山区差距较大的实际出发,在发展层次上坚持从北向南推进、从坝区向山区推进、从个开蒙中心城市向周边县辐射、从县城所在地向乡村辐射,在发展定位上确立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脱贫致富“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在工作领导和指导上分区域、分地带、分门别类进行,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统筹发展是战略结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富民强州是战略目标,就是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使老百姓钱袋鼓起来、粮袋涨起来、脑袋灵起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州力和红河影响力,争取走在全省各州市和全国各自治州的前列。

【农业产业化】

传统农业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2006年,全州种植优质稻42.8万亩,蔬菜97.85亩,建立标准化无公害、绿化食品和有机产品生产示范基地44个20多万亩,烤烟56.1万亩,甘蔗33.37万亩;全州水果面积达130万亩,核桃20万亩,八角32万亩,草果35万亩,茶叶20万亩,橡胶47万亩,棕榈18万亩,紫胶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100万亩。以“云南红”为代表的“红酒”产业方兴未艾,全州累计投入葡萄产业资金4亿多元,2006年全州葡萄产量3.4万吨,实现农业产值6721.99万元;建成了云南红等葡萄酒厂,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2.7万吨,创出了全国知名品牌“云南红”,工业产值2.1亿元。以灯盏花、大黄藤、红豆杉为代表的“红药”产业茁壮成长。2006年,印楝种植面积达18万亩;灯盏花种植6800亩,覆盖种植户8500多户,农业产值1800万元,工业产值2670万元;大黄藤育苗60万株,累计种植1.93万亩;石斛种苗、栽培技术已辐射到屏边、金平、绿春等地;成功引进了香港广畅集团在屏边开展红豆杉引种、种植、研发及加工,规范化种植4000亩。畜牧产业和水产业成为农村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全州肉类总产量26.6 万吨,禽蛋产量1.9万吨,奶类产量1.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3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1%。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3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495个。

【民族文化】

红河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悠久璀璨。主要民族节日有以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为新年的哈尼族十月年(又称哈尼年),每年六月的哈尼族矻扎扎节(又称六月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苗族花山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瑶族盘王节,一般在傣历六月间举行的傣族泼水节,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举行的傣族男人节等。红河州民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史诗、神化、传说、故事、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等等,如哈尼族《十二奴局》、《哈尼祖先过江来》、《哈尼阿培聪坡坡》,彝族《阿细的先基》。彝族古籍文献丰富,全州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献有《尼苏夺节》、《彝族创世纪》、《太阳历》等。经典的舞蹈有哈尼族苍劲有力的芒鼓舞、娱乐健身的乐作舞,彝族阿细跳月、烟盒舞,苗族芦笙舞等。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乐器有彝族的巴乌、口弦,苗族的芦笙,傣族的葫芦丝等。图腾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龙,彝族的祭火、祭山等。节日文体活动有爬花杆、赛芦笙、打磨秋、对歌、斗鸡、斗牛、丢包等。成年仪式主要是瑶族的度戒等。饮食文化有哈尼族的长街宴等。风味小吃有哈尼豆豉、蒙自过桥米线、石屏豆腐等。主要工艺品有多次被评为部优产品的个旧锡工艺品、我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等。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红河精神,落实“产业富州、机制兴州、素质强州”三大战略举措,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民众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三个转变,着力提高“三化”即物的市场化、人的社会化、机制的活性化程度,突出经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州域环境建设、人本工程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等八大建设,全方位打基础,各领域抓建设,和谐共振图兴盛,积极构建“和谐红河”、“奔腾红河”,努力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红河州科学发展新局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新红河。

【三大举措】

州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红河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产业富州、机制兴州、素质强州三大战略举措。产业富州就是要确立经济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产业发展既是经济素质的体现,更是 各方面力量聚集的体现。一个区域的发展,关键是产业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大厦,关键要靠产业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红河,重要任务就是抓产业建设。经济产业不加快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坚持不了。我州重点要集中力量突出抓好“两烟”及配套产业、矿冶、电力能源、建筑建材、化学工业、生物资源、旅游等产业建设,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发展新兴产业,构建支柱产业群体。机制兴州,就是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大力突破机制性、体制性障碍,努力建设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涌进红河和有利于调动州内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素质强州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人才强州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不断提高全州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努力提高经济素质和社会事业的素质,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品素质,通过素质的提高,增强我州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八大建设】

一是加强经济产业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方位打基础,切实加强电、路、水、城市、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城镇化建设。实施“以人为本、扩容提质、多元辐射、协调发展”的战略,依托公路、铁路、航空、通讯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信息网络,努力形成以蒙自、个旧、开远组成的滇南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城镇发展主轴,以南北经济区为两翼的城镇布局,建设核心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城镇、重点集镇、一般集镇五个层次组成的开放型城市框架体系。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推进农民素质、农业产业、农村环境、农村管理的四个战略转变,落实新型农民建设、农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环境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五项任务,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五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六是加强州域环境建设。坚持“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创造财富”的理念,着力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市场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营造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州域环境。七是加强人本工程建设。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认真实施富民工程、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社会救助工程、扶贫攻坚工程、素质工程,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八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围绕建设学习型、务实型、凝聚型、创新型、廉洁型“五型”领导班子,着力构建唯真、唯勤、唯和、唯廉的领导干部“四唯”履职形象,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调控能力和自我塑造能力,为红河发展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发展现状

【新型工业化】

“十五”以来,我州通过实施“双百计划”、“双十行动”和“重点产业建设行动计划”,围绕大资源抓工业,围绕大企业抓项目,围绕大项目抓速度,工业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十五”期间,全州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4.6亿元,是“九五”的2.1倍。2006年我州工业投资达到了90亿元。2006年全州辖区内完成工业总产值476.29亿元,完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88.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93.9亿元。烟草产业方面,红河卷烟总厂卷烟年产销量达到150万箱以上,2006年实现税利84亿元,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前列。冶金产业方面,传统的锡铅锌向深加工发展,增加了钢铁、电解铝、铜冶炼等门类。云锡集团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锡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锡材及锡化工生产基地,我州锡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已跃居全球第一,“世界锡都”的美誉已真正名副其实。红河钢铁公司具备了年生产100万吨钢、100万吨铁、80万吨棒材的生产规模。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9万吨锌、50吨电铟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球第一大铟冶炼厂。化学工业方面,实现了红磷与云天化的整合,在煤化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解化集团建成了5000吨/年二甲醚示范装置,并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填补了云南空白。能源工业方面,“十五”期间,全州开工建设了大唐开远电厂、国电开远小龙潭电厂、华电弥勒巡检司电厂3个2×30万千瓦火电厂和金平那兰、弥勒雷打滩、绿春戈兰滩、泸西云鹏、绿春土卡河、元阳南沙等六个中型水电站及一批小水电站。上述电站项目建成后,全州将形成新增装机442.3万千瓦,电力总装机将达556万千瓦。到2007年底,全州电力将建成装机525万千瓦,预计全州电力总收入将达69.3亿元,上缴税收8.31亿元,我州将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最大的火电基地,电力将逐渐成为我州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建材产业方面,国资水泥红河有限公司完成了一期2000吨/日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能力达200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红河工业园区已完成投资26.1亿元,拥有新老企业76户,从业人员1.14万人,2006年完成工业产值45.6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总额2.5亿元,各项综合指标在全省30个园区中居第5位。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上,“十五”期间,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达973个,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77.8亿元,为“九五”的5.1倍,超过前51年的投资总和。2006年,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25亿元。“十五”以来,先后建成鸡街至石屏、通海至建水、平远街至锁龙寺高速公路,红河大道,个屯一级公路,个旧至元阳、石林至泸西、弥勒至泸西二级公路。截至去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8768.517公里。全州乡镇全部通柏油路、水泥路或弹石路,实现了乡乡通班车。泛亚铁路东线--玉溪至蒙自电气化铁路已于2005年破土动工,蒙自至河口段即将开工建设。红河机场已被列为全国“十一五”期间建设的21个支线机场之一,场址已初步选定老虎山。城镇建设上,“十五”期间,全州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326项,完成投资42.9亿元。2006年新建、续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118项,完成投资9.8亿元。到2006年末,全州城 市道路达670.69公里,面积835万平方米;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19.46平方公里,比“九五”末的72.71平方公里新增46.7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从“九五”末的23%提高到2006年的32%。滇南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达61%,比全州平均水平32%高29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达62平方公里,占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119.4平方公里的51.9%。电网建设上,投资6.4亿元完成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投资2.7亿元完成城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全州已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0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3座,110千伏变电站36座。拥有500千伏输电线路6条,长217公里;220千伏输电线路29条,长1061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65条,长1233公里。现已形成以22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为骨干的多电源、多层次的供电网络。水利建设上,全州共有水库419座,其中中型水库21座,小

(一)型水库68座,水库蓄水库容达到9.46亿立方米,人均年供水能力达434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50.52万亩。信息化建设上,全州有线电视光缆主干线860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30余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2%和95.03%,位列全省前茅;全州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3.97部/百人;移动、联通在网用户达113.4万户。

【对外开放】

“十五”以来,红河州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招商引资、对外贸易、边境贸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招商引资方面,我州积极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引资活动,举办了“红河(香港)投资贸易推介会”,承办了中越边境交易会,参与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经贸洽谈会、“首届中国扶贫项目经贸洽谈会”、“昆交会”、“云南省生态优质农产品推介展”等多个大型会展,促进了招商引资,扩大了对外开放。“十五” 期间全州累计签约项目540项,协议总投资457.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1.5亿元,与“九五”相比,协议总投资增长669.2%,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96.2%。2006年新签国内合作项目231项,协议总投资119.9亿元,州外实际到位资金71.6亿元。在对外贸易方面,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6644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7.1亿美元,翻了10多番。在边境贸易方面,红河州边境贸易发展迅速,2006年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值1.57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76.8%,居全省第二位。2006年8月,预计投资10亿元的“中国河口国际口岸北山片区”建设项目启动,将有力推动我州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上,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到2006年,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207所,在校生76.4万余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0年的99.12%提高到2006年的99.72%,小学在校生由2000年的42.25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41.51万人;初中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69.01%提高到2006年的99.48%,初中在校生由2000年的14.5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8.86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从2000年的7.3%下降到2006年的1%以下。实施了高中教育“1650”工程,从2005年起,用三年的时间,投资14.8亿多元,新建扩建16所高中和职高,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0%。目前所有项目学校均已基本完工并全部投入使用。2006年全州普通高中招生16413人,比2004年增加4645人,高中阶段入学率由2000年的18.7%提高到2006年的46%。从2006年起,我州又开始实施幼儿教育“1150”工程,用两年的时间,投资8800多万元,在乡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新建或扩建100所幼儿园(实际新建106所,改建14所),使全州在园幼儿新增10000人以上,力争全州幼儿入园(班)率达50%以上。到2007年9月底,已建成115所。精神文明创建方面,开远公路管理总段、河口海关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水县第一中学、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小龙潭发电厂、红河州财经学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弥勒县弥阳镇、蒙自县草坝镇富民村委会湾沟村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红河影视异军突起,文艺精品引人注目,成功举办了 “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活动,电影《婼玛的十七岁》和《花腰新娘》先后荣获中国电影最高奖项“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30集电视连续剧《天下一碗》拍摄制作完成,电影《红河》拍摄完成,李怀秀、李怀福荣获2006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组金奖,曲艺作品《花腰女》荣获2006年中国第四届曲艺大奖“牡丹奖”。我州与省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大型原生态民族音乐会《云岭天籁》获得成功,在京演出期间受到李长春、曾培炎、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音乐界专家的高度评价。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计划投资5亿多元、占地578亩的红河剧院、州群众艺术馆、州新闻中心、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大文化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了投资2400万元、占地7265平方米的州图书馆和投资2200万元、占地7306平方米的州博物馆,投入1.2亿多元对县(市)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文化站进行改造和新建。体育事业上,2001年以来投入体育基础设施资金2.26亿元,其中州级和县级体育场馆投入1.47亿元,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成功举办了云南省第12届运动会,红河体育代表团以金牌55.5枚列全省金牌榜第四位,实现红河在省运会上金牌历史性的突破。卫生事业上,2006年底,全州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385个,病床10644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2.4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511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2人。2001年到2006年底,全州投入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多元,是“九五”的3.3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投入4.67亿元,购置了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组织实施“千所卫生所”建设,投入资金4040万元,新建村(社)卫生所820所,面积 5.34万平方米,配备医务人员2735人。用两年时间,实施全州每个自然村至少建一个公厕的“万村卫生公厕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个旧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蒙自县被评为“全国卫 生县城”。

【县级情况】

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贫开发两个层面的“万村建设千村推进”十项工程,扶贫攻坚成效明显。红河州元阳、绿春、红河、屏边、金平、泸西6个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石屏县被列为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986年以来,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7亿多元,其中财政资金19.69亿元,信贷资金11.3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6亿多元。实施扶贫攻坚乡49个,重点扶持村125个,特困民族乡综合扶贫开发4个,温饱安居村297个,整村推进重点扶持村707个,茅草房改造37836户,易地移民开发转移安置贫困群众11994户52915人。按不同时期解决温饱的标准,全州贫困人口的总量由1986年的215万减少到2006年的73.44万。中央国家机关、上海市及“四区”、省级17个挂钩单位、驻州及州属144家单位和县属单位不断加大挂钩帮扶和对口帮扶力度。外交部从1992年挂钩帮扶金平县到2006年底,共向友好国家政府和人士筹集资金近77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70个,解决了两万余师生的教学困难、14个乡(镇)157个自然村(含3所中学)9821户54116人的饮水困难及55个自然村2578户12247人的温饱问题。上海市及长宁、徐汇、青浦、奉贤四个区从1996年9月开始对红河州及元阳、绿春、金平、屏边、红河、泸西、石屏7个贫困县开展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协作,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共投入资金约2.1亿元(含物资折价),援建项目1100多个。中信集团对口帮扶我州以来,共投入资金2282.57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68个。社会保障工作快速推进,初步建立了与红河州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07年6月,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91万人,2006年共计征缴社会保险基金8.38亿多元、支付基金8.1亿多元。从1998年到2006年,全州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4.26亿多元,693万人次先后得到救助。2006年,全州发放城市低保金9114万元,发放对象121万人次。全州农村低保应发放对象11.2万户28万人,2007年已全部发放完毕,共发放5040万元。2001年至2006年,累计定量救济农村特困户107802人,救济金额1830万元。全州1.5万五保对象应保尽保,供养标准大幅度提高。2001年至2006年,州级累计下拨救灾资金1230万元,救助灾民110万人次。到2007年7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277.7万多人,113.6万人次获得医疗补偿,报销医药费3968万元。全州79.7万人次加入职工医疗互助会,共计补助3.3万人次,补助金额2300万元。劳动就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全州开发就业岗位13.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1.97万人,比“九五”增长30%,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万余人次,特殊困难群体就业7000余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迅速增长,从2001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2006年的13.57万多人,劳务经济创收8.9亿元。

【体制机制】

近几年来,我州积极稳妥、全面系统、规范有序地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乡镇党委班子直推直选、教育综合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取得了成功经验,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乡镇党委换届直选方面,2006年,经中共红河州委决定,在全州乡镇党委换届中对全州乡镇党委、纪委班子进行党员大会直选,涉及12个县市,110个乡镇党委,1076个党总支,5758个党支部,68161名党员。全州参加推荐候选人的党员有45678人,参加选举的党员达54016人,参选率达到96.21 %,有17万余名群众积极参与推荐。教育综合改革方面,2004年7月红河州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是实施“1650”、“1150”工程,加快了高中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一批学校改扩建为完全中学或高中;积极推进以校长公选制、教职工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三制”改革为重点的用人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多渠道筹资和多元化办学模式,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组建了红河新闻传媒、红河演艺、红河影视、红河体育、红河旅游五大产业集团,加快了红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采取多种模式,对全州23所县级以上医院实行改革,整合组建了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初步形成了公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私立医院平等竞争的新体制和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非基本医疗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红河州委、州政府于2005年12月做出《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民迁徙自由的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率先在全省实行无性质区别的一元户籍管理制度,打破了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了公民迁徙自由。

【生态环保】

生态和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和身体健康。“十五”以来,我州不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确保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的实现,企业达标排放率显著提高。一是加大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关停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工业企业。二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到2006年,全州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225套,处理工业废水近2亿吨,治理达标率达96.68%;有废气治理设施521套,治理能力达到1858.72万标立方米/小时;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4座,设计污水年处理量1729万吨。三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全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为100%,否决了一批对水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四是开展重点行业的污染综合整治,遏制了重点行业污染加重的势头,促进了局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五是核辐射与核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全州辐射环境、放射源装置有效控制,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目前,全州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级3个、省级4个、县市级8个),保护区总面积276647.4公顷,占国土 面积的8.40%。“十五”期间累计造林287.9万亩(人工造林260.6万亩,飞播造林27.3万亩),新增未成林地287.9万亩,郁闭后州内森林覆盖率可提高6.0%。全州累计封山育林332.7万亩。森林火灾次数、受害率、控制率、发生率均处于控制范围,连续十三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成效,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南盘江流域、红河流域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异龙湖、大屯海、长桥海、三角海、个旧金湖、蒙自南湖的水质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望未来

【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红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前构建完成,两廊一圈(昆明--河内经济走廊、南宁--河内经济走廊、北部湾经济圈)在“十一五”启动建设,泛亚铁路东线玉溪至河口段和昆明至河口公路高速化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使我州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性合作的前沿地区和主要通道,将为我州发挥区位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泛珠江“9+2”区域合作,在政策、资金、项目建设等方面会继续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并将促进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向西部梯度转移,也将为我州发挥后发优势、扩大经济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省委、省政府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昆河经济走廊、建设立体网络化的滇越大通道、决定建设红河工业园区和推进霞石矿的开发等等,都给未来红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红河州丰富的土地、气候、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为未来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全州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扎实,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更加显现,产业体系逐步完备,新的投资高峰期正在形成,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奋斗目标】

到2014年,全州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2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与全国同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确保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500美元;经济增长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循环经济有效推进,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工业总体水平提升,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城镇化快速推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消除,经济的区域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南北区域、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有较大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平安、和谐红河取得新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5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8‰以内。

【基础设施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378亿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上,计划投资243亿元,全面推进“三纵三横”总体规划的实施,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高速公路600公里,高等级公路拥有量1400公里,实现个、开、蒙半小时经济圈和大通道高速化,基本形成州到县公路高等级化,农村公路通畅化,交通基础瓶颈制约基本解决。铁路上,“十一五”期间,投资100亿元建设泛亚铁路玉溪至蒙自、蒙自至河口段,争取在2010年前建成玉溪至河口300公里国铁一级电气化铁路和蒙自至开远支线。积极推进景洪至白色铁路红河州境内段前期工作。到2010年,铁路运货能力达到1700万吨/年。机场建设上,争取红河机场尽快开工并建成高效衔接、换乘便捷的现代化航空港。航运上,投资2亿元,加快河口港、红河航运开发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一五”期间立项建设,使之成为云南省最便捷的水陆联运出海通道。城市建设上,“十一五”期间,投资15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公共产品建设,规划建设400项城市基础项目,到2010年,全州城镇建成面积16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37%;滇南中心城市城镇人口74万人,其中滇南中心城市64.7万人,城市化水平达65%。水利建设上,“十一五”期间,年新增蓄水库容1.6亿立方米,总库容达到11.3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达到270万亩,有效灌溉程度达到45%以上;新增年供水1亿立方米以上,基本保障城镇和工业发展需要。信息化建设上,到“十一五”期末,电话交换网络容量达到80万门以上,移动交换容量达200万门,移动基站信号覆盖到村。

【新型工业化】

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总量、做强产业、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实现全州工业新的跨越。“十一五”期间,工业投入700亿元左右,推进烟草、冶金及新材料、能源、化工、建材、生物资源加工六大重点工业体系建设,做强做大红河工业,到2010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350至400 亿元的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12大工业基地”,即世界较大的锡生产、锡材加工、锡化工基地,砷加工基地,铟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卷烟加工基地;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铅锌铜镍生产基地;省内乃至全国最大的铝生产和铝材加工基地;国内重要的磷复肥基地;全省重要的钢铁基地;全省主要的煤化工基地;全省最大的建材基地;全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和昆河经济走廊的综合能源基地。到2010年,全州工业形成梯次发展,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其中红烟、云锡、铜冶炼、红钢、铝工业5户企业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解化集团、蒙自矿冶公司、红河恒昊等年销售收入50亿以上,红磷、自立矿冶、乘风有色、大唐开远电厂、国电小龙潭电厂、华电巡检司电厂、小龙潭矿务局、弥勒天巍、国能煤电、锦东华电年销售收入10亿以上,打造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红河工业总量和企业实力跨上一个新台阶。烟草工业上,争取到2010年实现在州域内生产卷烟100至150万箱和红河卷烟170至200万箱的市场占有目标。冶金工业上,努力建设以钢锰为主的黑色金属基地,以锡、铅、锌、铜、铝、镍为主的有色金属基地。红河钢铁2008年实现200万吨的生产规模,争取在“十一五”期末扩张到300万吨;建成2个10万吨电解铝、2个10万吨铅、10万吨铜、3万吨镍铁及1万吨高冰镍项目,推动蒙自矿冶公司实施二期工程;争取美铝集团入驻我州,建成50至100万吨电解铝及深加工项目,增加150亿至300亿元工业产值;实施电矿结合开发铁合金、工业硅、钛、黄金,大力发展锡深加工、锡化工,进一步延伸冶金工业产业链;推进霞石矿开发的前期工作,加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的地质勘探工作力度,为冶金工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能源工业上,坚持煤电联动,电矿结合,水火并举,继续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开发流域梯级水电站,加快电网建设,发展综合能源。火电在建成3个2×30万千瓦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上大压小”政策,争取上马小龙潭电厂2×60万千瓦和开远电厂二期2×30万千瓦项目,支持国能煤电公司弥勒跨竹地区火电项目建设;加快小龙潭矿务局年产1490万吨煤项目建设进度,开展弥勒朋普、蒙自雨过铺--大屯地下煤资源的地质勘查和开发,建成泸西100万吨机焦项目;水电2007年实现云鹏、土卡河、南沙水电站投产发电,加快戈兰滩、糯租水电站建设进度,开工建设马堵山、大黑公水电站,加快小水电开发,建成50万千瓦小水电;积极开展蒙自、泸西风能发电、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料乙醇、膏桐的开发。全力实施“十一五”电网建设规划,建成德宏--临沧--墨江--红河--文山“云电外送”超高压“南通道”。到2010年,全州电力装机550千瓦以上,年产原煤2000万吨。化学工业上,发挥磷、锰、煤比较优势,巩固发展化肥,加快发展磷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建成解化集团15万吨二甲醚配套20万吨甲醇、硝酸铵装置技术改造和红磷公司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等项目,推进锦东化工公司合成铵原料路线改造、云天化集团40万吨磷酸氢钙、建水3万吨高锰酸钾及合成铵、磷电结合等项目,做好煤基油等项目前期工作。生物资源加工上,充分发挥我州生物多样性优势,将红酒、红药、竹浆纸、果蔬、橡胶、蔗糖为代表的生物资源加工培育成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开远明威和弥勒天巍竹浆纸项目;引进汇源等企业入驻我州发展水果加工业;完成红河县8000吨棕丝加工项目;建成橡胶集团胶鞋生产线;保持蔗糖工业稳步发展;积极扶持云牛乳业。建材工业上,充分利用全州在“十一五”期间处于大投入、大项目、大建设的契机,着力培育建材工业的发展。建成开远水泥厂二期、泸西中枢水泥厂、建水紫燕水泥厂、蒙自瀛洲水泥厂、芷村水泥厂5个共计日产1.2万吨干法水泥生产项目,使全州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加快石材、水泥预制件、装饰材料的开发。

【社会事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将投入资金62亿元,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上,2010年一级高(完)中达12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10所以上,一级幼儿园达23所以上;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55%以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5%以下;高中毛入学率达到60%,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达11万人,其中普高在6.5万人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年。卫生上,加强45所中心卫生院、95所乡镇卫生院和1000所村卫生室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问题。到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2‰以内,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广播电视方面,实施村村通工程,对2500个站点进行升级改造,20户以上通电盲点自然村全部建成村村通。文化上,到2010年,新建改建县市文化馆和图书馆14个、乡镇文化站105个、村文化室706个,65%的村委会有1个标准篮球场、2台乒乓球桌和1个文体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幅超过10%以上,到2010年占GDP的8%,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科技上,推进3个州级、11个县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建设和100个科技示范村建设,建成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精细化工、生物技术、食品加工5个技术中心。

【环境生态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自然资源产出率比“十五”提高10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消耗、取水量分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4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二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依法强制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 “三同时”等制度,强化对工业企业的污染监管。建立、健全推进企业节能降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突出节约资源、节能降耗等先进技术工艺的攻关和引进,开展“百户企业节能竞赛”和“10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竞赛”活动。三是实施天然林保护、退 耕还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农村能源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努力在城镇面山绿化、绿色通道、滇南绿洲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营造林65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50万亩,封山育林20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超过40%。四是加大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五是加强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三角海“一湖三海”的治理,到2010年,“一湖三海”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0%以上。六是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到2010年,累计建设沼气池10万口,改灶3万户,推广太阳能2万平方米。

【总结】

以上为针对红河州地区,关于民族文化,自然资源,地区经济发展,地区产业化,未来发展目标,与政府扶持力度-----等等方面进行的资料搜集调研。在未来的五年,红河州地区由于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加上政府的发展战略实施之后,会拥有广阔的前景。

下载地区缺水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区缺水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区调研

    地区“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督察组在温宿县督查 记者 辛春 报道: 7月20日,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李志清带领地区“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督察组一行,对温宿县“转变作风服务群......

    本溪地区电网调研报告

    本溪地区电网调研报告 (基础产业处 孟宪堃)近年来,随着本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溪地区的电力负荷和用电量呈持续上涨的趋势,特别是全省大力实施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建设以沈......

    地区调研与分析报告

    美国地区 调研与分析报告负责人: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在美国地区地区产品推广方案 一、美国地区葡萄酒行业发展综述 尼尔森公司调查显示,2010年就美国包装商品销售增......

    地区地方储备粮调研报告

    根据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厅局下发的《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地方粮食储备情况调研的通知》(新发改经贸[2006]152号)要求,为了进一步贯彻落......

    中国缺水情况

    中国缺水情况 中国缺水数字 中国是全球公认的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

    地区调研汇报材料(大全)

    地区调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你们来到我校指导工作,现将我校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老沙湾镇中心学校,始建于1930年,坐落在老沙湾镇文才路16号,是一所由汉、维二种......

    地区民生调研

    把制度建设作为推动阿克苏地区民生建设的持续动力阿克苏地区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把民生抓在手上,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0—20......

    临沂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期 会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践 告暑 社 实 报 临沂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准确地掌握全区新农村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