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针对近几年来民事案件数量逐年下降问题的状况并落实“把司法为民具体落实到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结合法院工作实际,着力解决群众关注和当事人反映强烈的问题”的指示精神,我就该问题在中卫市人民法院,对当前与司法环境和审判工作密切联系的人民群众反映“打官司难”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告如下:
一、关于“打官司难”的具体内涵
2010年2—3月,我会同中卫市人民法院相关人员,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案件当事人、律师、人大代表,妇联和信访单位工作人员、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人民法庭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45份,回收560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人民群众对“打官司难”的看法不一,不同职业的人认识不一致,打过官司的人与没有打过官司的人说法不尽相同,熟悉法律的人与对法律生疏的人理解也不同。但是,他们普遍认为“打官司”就是上法院,其中,有40%的人认为“打官司”还包括与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检察院打交道。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打官司难”应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上的“打官司难”是指当事人在法院难打官司,即人民群众不好告状和在审判过程中感到困难。广义上的“打官司难”是指人民群众通过行政救济程序和司法救济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包括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困难而导致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受到侵害的现象。
二、当前“打官司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被调查人员中,认为“打官司”不难的占30%,认为“打官司”难的占50%,认为比较难的占10%,认为非常难的占10%。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被调查对象中认为“打官司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对“打官司”心存畏难情绪。被调查的群体中绝大部分没有打过官司,他们对打官司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多数群众的观点是打官司比较难,主要是基于对社会的认识,认为现在社会上存在不正之风,官僚主义习气严重,群众一般办事都要讲关系,更何况是“打官司”,打起官司来程序复杂,涉及关系更复 1
杂。一部分人认为打官司难是出于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人主要是农民群众,他们认为历来就有“打得一场官司赢,累得死一头牛”,“赢了官司输了钱”、“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之说,因此心中存有怕打官司、不愿打官司的观念。还有一些人认为“打官司难”主要是听别人说或是自己打过官司的亲戚朋友们传说的。
(二)不知如何打官司。农民群众有了纠纷或者问题,不知找那些部门解决;有的通过打听知道要到法院起诉,但又不会写起诉状,更不知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对打官司的程序也不懂,对于这些人来说,打官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三)费用过高。不少人反映打官司要请律师,得花一定费用,又要交纳诉讼费,还要交纳申请执行费,各种费用不堪负担,对打官司望而生畏。
(四)费时又费力。不少打过官司的人称,一场官司一审时限为半年,有的又要上诉,要二审,审限三个月,甚至申诉后还要再审,官司了结得一、二年且还要时时准备应付开庭,收集证据,弄得心力憔悴,既浪费大量的时间,也花费很多心思,确实是难。有的群众甚至说“要得官司赢,脚板得磨平”。
(五)怕空调白判。有的人反映官司赢了,但判决内容得不到执行,成了“偷鸡不成反而蚀把米”。这些人主要是对法院执行问题不满,认为法院判决如一纸空文,判决了却兑现不了,执行力度不大,执行措施乏力。
(六)怕法官裁判不公。有些人对法官的素质持怀疑态度,认为有的法官接受当事人的吃请和礼物,在审理案件时有意偏袒一方。
三、造成“打官司难”的原因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群众反映的“打官司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院自身的一些原因,也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感下降。一是一些司法机关存在着为钱办案的现象,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个别办案人员贪赃受贿、枉法裁判更是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使得一些人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下降。二是舆论宣传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打官司难的问题虽然客观存在,但有的媒体对“打官司难”的个案过份报道使“打官司难”的观念“深入人心”,加之对司法腐败现象的报道,使人民群
众更感到“打官司难”。
(二)人民群众诉讼水平不高。受法律知识的限制,很多人在诉讼中对诉讼风险认识不充分,举证意识不强,对判决执行中的风险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有理就应胜诉,胜诉后就一定能执行,把所有的责任都“转嫁”给法院,要求法院包办。一旦遇到风险以后,难以理解和接受,认为是法院办案不力造成“打官司难”。
(三)有的审判员观念陈旧,漠视当事人诉讼权利。这些审判员认为只要实体处理没问题,程序上有些小问题不算什么,程序违法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的审判人员就案办案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没有将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结合起来,存在“官了民不了”的现象,造成当事人在案件审结后仍不能服判息诉,四处告状,对法院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良影响。
(四)少数法院办案不公、不快,执行不力。从统计调查来看,少数法院办案不公、不快以及执行不力的情况客观存在。虽然数量极小,但产生的影响极坏,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声誉,另外,律师行业的不正之风也冲击和干扰公正司法。有的代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采取各种方式,拉拢腐蚀法官。个别律师甚至蒙骗当事人,以给法官好处为名向当事人索要钱物,败坏法院和法官名声。在收费方面,有的案件收取诉讼费高于《人民法院诉讼费收费办法》规定的标准。缓、减、免诉讼费的案件,占审理收费案件总数的1.2%,比例不大。
(五)诉讼成本高。目前法院诉讼费是按争议金额收取,案件受理费、诉讼保全、反诉、上诉、鉴定、执行等均需要预交费用,当事人打官司需要先准备一笔不菲的费用。另外,有的当事人还要聘请律师,律师的高额收费也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除此之外,当事人还要支付一定的误工费、交通费、调查取证费、文印费等,这些费用相加,让当事人对打官司代价高昂有深刻的认识。
(六)法院办案经费紧张、设备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基层法院、法庭由于办案经费存在问题,使得办案效率不高,异地执行无法正常进行。
四、克服“打官司难”的几点建议
坚持“司法为民”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司法理念,全面提高法官队伍政治业务素质。
健全审判机制,提高审判效率。实行案件繁简分流制度,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减轻当事人的诉累;采取切实措施严格审
限制度,保障案件及时审结,缩短案件审理周期,使当事人尽快摆脱诉争;严格再审立案标准,解决终审不终的问题,解除当事人不必要的诉累。
改革和创新执行制度。“执行难”现在已经是困扰法院工作的重要问题,该问题解决了可以说“打官司难”解决了一半。我们认为,对债务人故意逃避债务的,应制定对其进行制裁和限制行为的法律规定;对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应从执行机构设置上进行改革,以求对这一问题加以避免和解决。
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人民法院在诉讼活动中,要加强宣传力度,采取以案讲法等多种形式,宣传法院工作。从这次调查情况来看,认为打官司难的人员中,一些是听亲戚或朋友讲的,因此,人民法院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增大诉讼活动的透明度,让当事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人民法院的司法诉讼活动,支持法院的各项工作。这次调查中,也有人是从邱纸、电视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而认为打官司难的。要加强宣传和公共关系工作,减少对法院存在问题的夸大、歪曲的宣传,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对法院工作的理解,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增强法院公信度。
建立完善的司法救助制度。完善对于下岗职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以及农民工等追索抚养费、赡养费、养老金、工资的案件免收、缓收诉讼费的规定。继续关注弱势群体,依法减免诉讼费用,保证有理有据无钱的人打的起官司、打得赢官司。加强法院与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沟通与协调,健全两者之间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统一司法援助与法律援助的标准与条件,为法律援助律师出庭诉讼提供便利。
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落实司法为民的具体措施》的规定,积极探索“两便”原则在审判活动中运用,建立和完善人民法院开庭便民制度。采取巡回审理、就地办案的方式,方便群众诉讼。
建议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取消再审制度,建立以二审终审为基础,三审终审制和一审终审制为补充的多元化审级制度。规定一般的案件实行二审终审制。具有法律适用普遍意义的案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可能涉及地方保护主义的案件以及重大涉外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案情简单、权利义务关系特别明确的,诉讼标的较小的案件,可以由当事人选择是否实行一审终审制。
第二篇: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主持人:王正洋(201004010126)组员: 何云龙(201004010058)
黄金贵(201004010018)
朱佳伟(201004010092)
赵延超(201004010047)
葛智斌(201004010020)
2010届土木工程专业
时间2010.11.27
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我组通过对邻近村庄农民家庭收入的调查访问及对组员家乡的收入情况的了解,发现农民的家庭收入增长缓慢,距离小康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民增收难,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改善,我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关键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解决途径
一、社会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经济与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但是我国目前仍有七亿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七成以上。农民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每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都是将重点集中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上。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现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二、农民收入现状:
1、农作物种植仍是许多农民的主要的收入来源。
从与农民的交谈中,我得知村中以耕作收入为主农户约占一半,可以看出粮食作物的收入是很少的,而种植经济作物虽然能够得到不错的收入,但是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成本,而价格每年会有很大的变动,好的时候每亩收入可以过万,遇到年景差了,想
收回成本都难。而村中部分农民种植大棚蔬菜,通过提供反季节蔬菜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2、外出务工成为村民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
与种地为主的村民相比,外出务工的村民致富的速度和程度都略胜一筹,而且收入也相对稳定很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年净收入水平一般都在万元以上,部分能够达到两三万的水平,而外出务工的人员多为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现在一些中年村民也在考虑外出务工,可见外出务工在村民的心目中已经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3、农民的收入流向
我组对农民的收入流向作了一些归类,在收入中流向最多的是日常的生活开支以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然后是养老防病的储蓄存款,再次就是子女婚嫁和建房的储蓄上,而教育支出差异很大,如果子女读大学,学费等的支出都要消耗以往的积蓄,如果子女只是读到高中为止,教育支出最多占到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对农民收入现状以及收入支出流向的分析,我组对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民的增收也产生了新的见解。
三、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近几年来,全国农村发展逐渐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两大惠农政策:一是取消了农业税;二是对农业采取直补政策。这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实质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涉及很多方面。而同时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也受
到了这些方面的挤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农作物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对于那些以耕地为主的农户来说,出售农作物的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全年的收入水平,所以农作物的价格问题显得格外突出。而本村农民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大部分农民是等收购农作物的小贩来到村里,只能以小贩给出的低价出售自己的农作物。然而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额又有限。这两方面制约着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在上涨,这直接增加了农民务农的成本,减小了利润空间。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目前来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明显上涨了。生产资料涨价格上涨已远远超过了政府给农民的补贴额。
3、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一半以上,初中的占四分之一,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占不到四分之
一。可见该村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而较低的文化程度造成了农民一方面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收入水平。因此,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4、外出务工缺乏良好的组织机制
尽管外出务工有种种的好处,可是并不是每一个想外出务工的农
民都能获得机会,现在村中外出务工的人员获得机会的方式多为经熟人介绍或者自己外出寻找,一些人也会遇到与雇主的工资纠纷问题,而政府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支持作用却很少。同时,我了解到即使找到工作的农民也因为没有技能,而只能做些体力活,靠力气吃饭,很难接触高层次的工作,这与政府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制约着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如 :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富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缺少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
四、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的途径:
1、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稳定
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盼望的是能卖个好价格,可是现在因为缺乏政府的保护措施,没有统购统销的机制,使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供应不多,以期获得一个好的价格,因此在此时如果能够建立一个长效的统购统销的机制将是一个不错的稳定农民收入的方法。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避免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销农民收入现象的发生,同时对于乱收费现象给予严厉处罚以杜绝损害农民的行为。
3、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搞好农业需要技术的支撑,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才能更好地使农业结构合理化,不断的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使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政府可以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等,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时为农民更新信息资源,让农民及时地了解讯息。在劳务输出方面,组织县有关单位和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工的竞争能力;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对于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事求是的去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踏踏实实的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的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实现全民的富足的同时,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增加强劲的动力。
谢辞:感谢安阳工学院邻近村庄村民,对我组本次调查的积极配合;感谢我组成员家乡居民的大力支持;感谢王夏冰老师的指导。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现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学校、媒体乃至全社会都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有近百万的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事业单位却有不少的就业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员。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什么?本次的调查报告将解释和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生和企业的双向了解,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措施,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从而增加就业几率。
本次调查的时间是2014年12月份。调查对象包括: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企业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调查方式为抽样调查、人物访谈、问卷调查。最终获取的调查数据含:大学生有效数据600份、企业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有效数据80份。
一、就业难的现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将再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关于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式。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在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其余35%为“有点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14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能力、技能与心理素质是在大学生眼中企业招聘员工重点要求之三甲选项,也是大学生自身评价的弱点所在。高校急需转变教育方式,提高专业技能。调查结果还显示65%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很不满意”或“不满意”。学校急需对就业指导进行改革,从而使之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同时提高学生满意度。
另外,大学生对职位的期望仍然过高。很多大学生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但却对工作职位、薪酬要求特别高,在我们的调查中关于大学生的月期望收入中显示,4%的就业学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38%的就业学生选择1500~3000元,42%的就业学生选择3000~5000元,选择5000元以上月薪的学生占到14%。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期望还是过高。
(二)企业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商业,服务类企业将有兼职经历者作为招聘首选。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三)综合数据分析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能力”,其次为“特长”,第三为“素质修养”.而“专业”、“毕业院校”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相似之处。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就业难的原因
(一)就业观念错误
不少大学生存在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很多人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另外,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二)学校方面缺乏帮助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 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三)就业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而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四、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一)大学生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该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就业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擅长方面选择一个真正能够胜任的工作。而不要看到什么工作人2.3.4.5.6.7.多,什么工作家人朋友认为有前途,就去盲目的追风。去盲目的跟风。薪金期望符合实际。大学生应该排除攀比的心理,并且要合理化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就业上不能一味追求高收入,优越环境的职位。增加工作经验。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刚从学校走出来,何来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在校大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并非一件难以办到的事。大学生在校学习之余可以找一份兼职(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在毕业一年时间中亦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认为每一个大学生要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很好的规划,这样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目的性。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对最终很好的实现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掌握了一定的面试技。建议大家在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仅有才能,而没有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没能在面试时让面试人员“识得”你,也是无用。
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不同的用人单位固然有不同的选择标准,我们在应聘时要审核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这是必需的。
及时关注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政策的改变或许会有潜藏的机遇。
(二)学校方面
1.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应以选修课程、讲座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就业是有帮助的。
2.树立“职业指导”理念,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树立全程指导理念,将管理转变为服务。要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四年全程服务的理念,淡化和去除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色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为此,应加强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配备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做到专家化。要常年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并使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部门,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提高指导效果。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尽可能地开设就业实际的专业,课程也要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硬件软件设施齐全,让学生真正的享受知识的洗礼,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4.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理念已在越来越多高校受到重视。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方面: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四)社会方面
1.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多拉动就业。结合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更多吸纳就业。2.国家和政府应尽快立法,使就业市场走向规范化。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建立和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并逐步达到规范化、法制化。
3.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
总结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说,这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它有关我们的切身利益,也是当下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增强国家经济发展动力的新鲜血液,而不再是国家的负担。因而全社会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关注这个问题,并为解决它做出不懈努力。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还可以说是困难与机遇并存,所以大学生应当抛开侥幸心理,逐渐减小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的差距,努力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培养自我内在的素质,为不久后迎接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第四篇:儿童入园难问题调查报告
儿童入园难的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现在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彻底解决当前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才能使国家和民族真正的振兴起来。因此,解决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问题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近期在北京市朝阳区内展开了一次关于儿童入园难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为100份,获得有效样本95份,有效问卷率为95.0%。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龄结构:3-5岁占64%,6-7岁占36%。
性别结构:男孩占66%,女孩占34%。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儿童入园难的根本原因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根本对策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十分突出。
(二)幼儿园师资严重不足, 想扩园都难 园多人少
(三)公立幼儿园靠关系,私立园涨价没商量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入园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源短缺则是最 主要的原因。那么如何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呢?我们采取了问卷的建议与意见后,总结出以下五点。
(一)扩大资源,增加供给。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数量充足、条件达标、收费合理、面向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的普惠性幼儿园。
一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要在城乡公办资源短缺的地区尽快制定和落实发展规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也要优先用于改扩建幼儿园,促进公办幼儿园合理布局。鼓励优质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面向社区、面向社会,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二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为家长提供多样化选择。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让群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三要建好、用好和管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区配套幼儿园既是配置和增加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手段。各地要把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扩大资源和规范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小区规划、审批和验收等各个环节落实配套幼儿园建设政
策,确保小区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得起”。各地要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规范整顿,对改变性质和用途的要加快整改,予以纠正。四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
(二)科学保教,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童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二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三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三)充实师资,提升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幼儿教师是孩子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思想品德要求高、专业性强,工作很辛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们有重要影响。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有限的资源要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要下决心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严格准入,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有其特殊要求,既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善于与孩子互动交流,要把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二是核定编制,根据国家规定逐步配齐教职工,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三是落实待遇,切实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合法权益,消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幼儿教师心情舒畅搞教学。四是加强培养,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这次我们提出初中毕业后五年制的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这是考虑到我国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和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提出来的,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园长和教师的培训要纳入继续教育计划,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责任,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要落实各项财
政支持政策,做到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改变一些地方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水平。
公共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办好学前教育,需要最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但也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要形成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五)加强监管,规范办园。幼儿园遍布城乡社区,量大面广,办园主体多元化,办园水平参差不齐,规范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区县一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实管理力量,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强对幼儿园准入、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教师资质、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管,规范办园行为,不断提高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彻底解决当前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才能使国家和民
族真正的振兴起来。
五、总结
写到这里,本次儿童入园难问题的调查报告基本结束,在这次报告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真心希望儿童入园难的问题能够早日解决。最后,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合作。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改革、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影响到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进一步探讨与分析。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国情,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等若干方面,就如何改变这些现状,提出来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学生期望、学校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或到基层、企业等等都是对当今社会的严峻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1.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将外资企业、各大知名企业当成首选目标,根本就不愿意去中小型企业,这样一来导致他们的就业道路越来越狭窄。事实上,随着中国小型企业的发展,他们提供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而大学生的这一好高骛远的心态确实他们错过了很多机会。
2.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第一道关卡,可是很多大学生为了扩大就业机会故意夸大实力,造成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下降。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一些大学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等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见,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4.企业用人与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很多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首先就是对口专业,其次是自身潜质。一些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而这些人员应是对其工作业务非常熟悉的专业人员,这样一来就将很多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就业市场的三大重要原因。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势必会影响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都尽力的避开农村。
3.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坏,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暴。社会失业人口剧增,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4.市场容量不足,提供就业机会较少。从国际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但我国中小型企业相对较少。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700万个。所谓“僧多粥少”,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学校原因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家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再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完善。
2.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就业地点的选择,很多大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毕业后都愿意待在大学所在的城市,这样一来就导致就业压力过大。
3.高校扩招的影响。近年来各大高校普遍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人口逐年上涨,就业人口过多,导致就业压力较大。
4.学生就业渠道不通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就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是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渠道。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不足,难以符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在学校里只满足于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累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不善于竞争,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发展自己,从而错过很多机会。
2.大学生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大学生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里,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贫困边远地区不去,沿海发达地区挤破了。还没开始工作就想着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
3.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是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久而久之企业就对大学生渐渐失去信任。
4.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很多大学在校生对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只占一少部分。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强化经济发展,完善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国家、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国家要强化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中小型企业发展,提高产业水平,增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完善国家就业相关政策,杜绝性别、区域、健康等歧视现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2.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在招聘人才时要改变以往以工作经验丰富、学历高低选人的方式,要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合适的岗位职责,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竞相成财。
3.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大学生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高校要实现教育与社会接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指导,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训,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5.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实际情况出发,认清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技之长,努力培养自己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知识过硬个性特长突出的学生。积极培养自己的创业、创新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社会系统中既存在的制度和规则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但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改善。高校大学生一定能充分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积极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