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力教育改革创新
致力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作为一所建校仅九年的新学校——扶沟县直高中,生源并不理想,能考上二本以上高校的希望很小。但经过县直高中三年的培养,很多原本与大学无缘的学生实现了升学成才愿望。自2004年以来,县直高中是扶沟县唯一连续六年保持升学人数和升学率双增长的高中,2009年高招,该校取得了一本上线18人,二本上线156人的好成绩。扶沟县直高中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呢?校长丁俊峰说:“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决不放弃一个学生,启动自信,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深掘潜力,强力补差,精细管理,学生1%的希望就能变成100%的现实!”
教学管理理念——新。扶沟县直高中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管理理念,他们找准学生的薄弱处全力补差,充分发展其所具备天赋的智能层面。在搞好传统教学的同时,该校于2007年与河南省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示范名校郑州一中联办了卫星远程教学班,运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原汁原味地引入了郑州一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和郑州一中统一作息、统一考试,从而快速提高了教学质量。2009年该校理科卫星班高招成绩格外喜人,全班报考87人,一本上线13人,二本上线63人。教学管理定位——准。针对学生生源差,优秀生源极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得法的实际,扶沟县直高中在教学管理中实行了三大举措:
(一)是重视学法指导。从高一入学起,任课教师就预习、自学、听课、作业、复习等几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以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强化基础教学。从学生基础抓起;学校对教师备课提出狠抓基础的要求,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启动激励工程。学校采取请励志专家作报告、学生做演讲、写决心书、学习挑战书、集体宣誓等形式,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励学生奋起拼搏。
教学管理措施——实。教学常规管理深入到课堂教学各环节:(1)放慢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知识当堂消化,作业当天完成。(2)推行随堂听课制度,对课堂实行显性监督。(3)突出卫星班教学,培育新的增长点。学校抽出专人负责卫星班的管理,在人、财、物等方面全力向卫星班倾斜。(4)自习课不准讲课,不准占用公共自习课。(5)作业布置和检查做到“五必”:即任课教师布置作业要“有发必收,有收必看,有看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以“训练为主线”的作用。(6)月考—段考—期末考重效果。学校要求三级段出月考、段考试卷,备课组把好质量关。(7)实行“奖学金”制度。
扶沟县城关镇一中
校本教研为学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教育科研工作是衡量学校建设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扶沟县城关镇一中坚持学科特色化、个性风格化、教学常态化的教研观点,采用“研、训、教”一体化的教研方式,夯实了教育发展的底气,凝聚了教育发展的人气。近年来,该校30名学子获县探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86名学子在全国中学生个性化阅读大赛上获奖,172名学子在省、市各学科竞赛中获奖;32名教师在全国教学案例大赛上获奖;13名教师在全国第二届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上获奖;8项科研成果在河南省教育厅获奖;承担完成了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8项河南省规划课题、4项市重点课题;69位教师在国家、省、市观摩课、优质课中获奖; 96篇教学论文获得省奖,123篇教学论文获得市奖;25篇教育教学论文刊登在国家CN刊物上。
几年来,该校坚持开展了读书修身、学科教研、课题研究、两个论坛等校本教研活动。每周星期五下午第四节,全体教师集中在会议室,学习教育类报刊、上级所发的学习材料,然后教师谈体会、谈感想,写心得笔记。学校专门为教职工发放了笔记本,定期检查,定期上传到教育论坛。该校坚持以学科组为单位,搞好学科的特色教研。学科备课组每周五天的集体备课,教研组每周两次的教学研究,让校本教研充满了活力。教研组每周两次的教学研究,为每位教师搭建起“实践—学习—反思—研究—实践” 的平台。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的“自由论坛”,学校周五的“主题论坛”,成为该校教研的新亮点。
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而“研、训、教”一体化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加强对教师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教育科研的培训,提出了树“四心”、练“三功”、过“三关”、争“三优”的要求,借助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互动参与、课例研究、专业引领,把培训与教师的实践、研究融为一体。“研、训、教”一体化中的专题讲座、观摩课、听课评课、教学特色展示等教研活动;试题命制、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研究学生个案、评论教育现象、读书心得等形式;更新了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能力,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市教研室先后在该校召开了两次科研现场会。
校本教研给学校带来新气象。教育部新课程个性化教学实验学校、李阳疯狂英语实验学校、全国第一届中小学读书活动组织奖、省文明学校、省科技示范学校、河南省“纵横汉字输入法”团体赛一等奖、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市规范化示范学校、市安全管理示范学校„„一张张证书、一段段佳话,把城关镇一中推向了先进的行列!
扶沟县城郊一中
规范管理谱新篇
新学期以来,扶沟县城郊一中用《河南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来指导办学,严格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以“学校常规管理先进单位”为目标,更新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创建和谐校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也是应尽的职责,结合学校实际,该校研究制定“以抓好德育工作为前提,以抓好规范管理为主线,以抓好教学质量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总体目标,成立学校规范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严抓落实。在校务管理上,该校坚持以法治校,落实校长负责制,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该校严格按照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教师认真备课、听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学生预习、上课、复习、作业都符合基本要求。教师做到不拖堂,不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晚自习每天为2课时,结束时间为20:20,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不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不动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收费辅导班。他们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考试科目和次数。考试命题科学合理,考试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随意提升考试难度,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次和编排座位。学校课程相关资料不向学生收费,没有强迫学生订购各种教辅材料、学习用品等。
在学生管理上,学校坚持免试入学原则。认真执行学籍管理规定,有完善的学生入学、转学、休学等制度。有完善的控辍措施。有学生请假、销假制度。《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常规等规章制度张贴公示,并能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会组织健全,并正常开展活动。
在教职工队伍管理上,该校认真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所有教师持证上岗,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岗,按照岗位聘任教师,在教学中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
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侮辱学生,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班主任选聘上岗,合理安排班主任教师的课时工作量,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落实班主任待遇,完善班主任奖励制度。保障教师权益,不安排教师在双休日、节假日上课。教师不从事有偿家教,没有教师接受有偿家教。
扶沟县大新一中
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塑造人
人是被环境教育着的,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办学的重要内容。扶沟县大新一中就是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真正实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一寸土地能育人”。学生举目所及、举足所进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始建于1985年的大新一中,初办时只有两个教学班,10名教师,100名学生,15间房舍。房屋破旧老化,绿化面积少,路面崎岖不平,小雨泥泞难行,大雨满院流水,成为近年来制约学校工作开展的瓶颈。该校经过多次论证,决定以“统一规划,提升品位,净美和谐”为指导思想,每年挤出部分资金用于校园环境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大新一中:已建各式大小花坛10个,栽植绿化树木36棵,硬化水泥路面3800平方米,贯通南北下水道近300米,使校容校貌有了较大改观,尤其初春景色宜人,红花灿烂,草儿青青,树木葱郁,各式建筑错落有致,进校园宛如置身百花园中,给人以美感,处处尽是宽松、和谐。大门口右侧墙壁上的校风、校训清新醒目,令人启迪。校园的花和草坪都有小提示牌,提醒学生爱护一草一木。老式教学楼前有一个大型雕塑,名为博学,清雅而又大气,深邃而又警醒。教学楼窗明几净,前面的雕塑——希望之星,昭示学生要胸怀大志,有真知才有希望,体现了该校处处皆育人的特色。
修缮教室,发挥其教育主阵地之效用。去年,他们挤出资金对教室进行了改造,全校18所教室全部进行了内粉刷,统一在教室后新建了黑板,这样每个教室前后两个黑板,前面的黑板用于日常教学,后面的黑板是学生彰显才能的舞台,各班都设计了自己的特色阵地。如“评语栏”、“班级黑板报”、“学生作品展”等,教室左右墙壁张贴了名人名言。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在教室内安装了闭路电视、有线广播,学生在教室内可以直接聆听全国各地的名师、专家授课,使教室成为教育的主阵地。
为改善办学条件,他们加大了教育教学设施投入。学校投资新建了标准的篮球场,购置了高档钢化玻璃篮球架以及六对功能不一的健身器材,修建了6个高标准的乒乓球台,并对场地进行硬化,方便师生工作学习之余,强身健体,体现了人文与和谐。近年来,该校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建造了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远教播放室,组建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装上了光纤线路,方便师生及时接收新的教育理念,了解教育动态。
扶沟县实验幼儿园
筑起校园安全“绿色屏障”
学生安全一直是扶沟县实验幼儿园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扶沟县实验幼儿园全面贯彻党的安全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依法办学,对本园安全工作力求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全力为师生树立一道快乐、平安的绿色保护屏障。该园多次被评为周口市常规管理先进单位、省优秀家长学校、市一级幼儿园、市文明学校、市饮食卫生先进单位,连续4年均被评为周口市“安全管理先进单位”。
建立健全制度,狠抓工作落实。该园成立了以谢平园长、王林青、宋玉霞副园长为正、副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组,并制订安全工作规划方案。领导组成员各负其责,每周召开安全工作例会,并对全园教职工进行岗位责任分工,做到层层落实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实行安全责任挂牌制,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使全园形成人人管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该园狠抓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领导组成员对教职工个人安全责任范围及区域做到日日查,时时抓,进行检查评比,评比实行百分制,每周安全例会公布结果,根据奖惩制度,奖励安全工作模范个人,对因失职造成安全事故的,根据情节做出处理。加强宣传教育,落实防范措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该园多次举行有关幼儿安全教育方面的各类演练活动评比,大班老师所设计的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被评为市级优质课。各级段利用看宣传挂图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使幼儿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该园还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预警预案体系,设立了安全工作联络员,切实落实应急反应机制;安全领导组成员轮流检查验收各岗口值班记录、安全工作日志记录。该园还就安全工作还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门卫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值班巡查制度、学校隐患定期排查制度、食堂卫生制度、信息上报制度等十三种制度,并放大上墙。在“安全活动日”、“安全活动月”期间,该园通过标语、板报、征文、演讲等形成举办各种活动,召开安全教育月动员会,1000人次以上,悬挂横幅4幅,专题讲座10次,文艺演出4次,举行演练活动10次以上。
创健康校园文化,做绿色安全乐园。为创建绿色校园,该园定期检查维修大型玩具,对锅炉、电力设施等定期请有关部门进行检修;教室内大型电器设有报警器;园内设有消防栓,班级、宿舍、伙房配有灭火器;大门口、楼梯口、厕所、锅炉等均设有明显安全警示语;幼儿食堂门口设有“闲人免进”警示牌,该园对饮食安全工作更是狠抓不放,食物定点采购,从购置食物到加工都有一套严密的操作程序,切实做到幼儿食堂安全卫生干净。
扶沟县包屯镇二中
春风化雨催桃李
近年来,包屯镇二中紧紧围绕强师兴校的目标,结合校情抓管理,立足实际促教学,全方位实施强校方略,努力打造育人平台,教学质量逐年攀升,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口碑。该校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市规范化管理学校、市安全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感染心灵”。该校从细节育人,让德育无痕,开创德育教育工作五条线:学科渗透线,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自主教育线,充分调动校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校园文化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了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坚持开展“捡起一片碎纸,净化一次心灵”等活动,着力营造“文明校园”、“安全校园”、“诚信校园”、“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文体活动线,寓德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社会教育线,发挥社会教育组织作用,依托包屯镇种植、养殖示范园区,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大教育网络。
“没有改革,学校就没有发展”。该校在教学上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一是切实抓好教师业务知识培训,尤其是抓好七、八年级任课教师的新课程理论学习教育工作,使他们尽快理解新课标、领会新教材、掌握新教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实施“六个一”工程,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好看的粉笔字,练一口流畅的好口才,写一节优秀教案,上一节优质示范课,写一篇优秀论文。三是各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业务学习活动,每周每教研组安排一位教师上公开课,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
研教学业务。四是坚持学校领导听课制,领导深入课堂第一线听课,了解教学情况,提出教学的对策,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多一份管理,学生就多一份安全,社会就多一份和谐。该校时刻绷紧安全工作这根弦,坚持晨检、午检制度,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的管理,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广泛宣传消防、交通、饮食卫生、用电、用气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和教育,继续与包屯派出所联手,维护校园周边秩序。组织“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专题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升华学生的安全意识。该校举行的“安全教育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2009年第五期、《周口日报》等新闻媒体曾作过报道。
扶沟县县直幼儿园
积极打造卫生安全和谐园所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脆弱群体,社会敏感性强。扶沟县县直幼儿园把做好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工作作为当前该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细处着手,把握每个细节,精心呵护幼儿的健康!该园多次获得“省级学校安全单位”、市县“安全文明校园”、“示范性幼儿园”、“饮食安全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孩子的健康是家园共育的首要任务。扶沟县县直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饮食卫生管委会,每周一召开专题会议,健全制度,建立健全饮食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园内饮食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分解到人,提出明确责任兑现奖惩办法。该园制定了《炊事班长工作职责》、《炊事人员工作职责》、《幼儿伙食管理制度》、《伙管人员工作细则》、《卫生保健制度》、《奖惩制度》、《饮食卫生安全工作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与年度考核、评模评先挂钩。日常工作中,他们将责任具体化。一是食堂工作人员对室内外环境卫生落实“四定方法”,即:定人、定物、定时间、定措施。值日领导和保健医生一天一检查。二是库房、操作间实行每日值日制度,填写值日记录,值日人员每天清理,每周彻底扫除,做到了防鼠、防蝇、防火、防盗、防投毒。三是食堂库房内设置了专用货架,餐饮具专人负责,每天实行“五过关”,即:洗、涮、冲、消毒、保洁。四是幼儿所用餐具由各班教师负责清洗、消毒。建立良好的卫生安全监督机制,实行“生产线”式的管理。他们制订了“生产线”式的管理模式。即:每周由园领导班子、炊事班长、保健医生制定营养食谱,并公布于每周食谱专栏,每天根据食谱定点采购→班长根据食谱验收所购物品的数量、质量→从业人员根据食谱进行加工→各班教师根据幼儿食欲评价反馈饭菜质量→定期召开伙委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提高。同时,他们严把食品购物关,建立了购物登记制度。一是购买新鲜食品,不腐烂、不变质。肉类食品采购时均到有卫生许可证的场所定点购买,并索要质量检测报告等有关证明。二是他们专门印制了进货记录表,凡是食堂进的每一种原料都可查到进货时间、地点、购物人姓名、卖主姓名及签字等。三是采购待加工的食品经过仓库管理员验收,质量合格、数量核实后方可入库,并登记签字,以备查对。四是防止交叉污染。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做到生、熟食品用具分开使用。所用的刀具、菜墩、面板、桶、盆等用具均有明显的生、熟标记。
扶沟县大新镇第一中心小学
让学生快乐学习
要想学生快乐,先让老师快乐;要想学生轻松,先让老师轻松。大新镇第一中心小学把“快乐学习”作为学校的办学思维,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在快乐宽容和谐的氛围中,轻松的老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起寻找真谛。
大新镇第一中心小学处偏僻村镇,交通不便,又是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学校成立之初,便立足于服务社会的思想,公立住宿式学校,管理规范,家长放心;免住宿费,免学费,免课本费,而且特别贫困子女还能享受到每年500元的生活补助费,让家长及学生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成果。从国家实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以来,该校从几部录音机,发展到现在班班有电视,办公室有电脑、打印机,电脑接入了网络,并为老师们的笔记本准备了网络接口,一个具备基本教学功能的多媒体室等。老师从一部电脑没有,短短二年,发展到了17位教师拥有6部笔记本电脑。学校自建了网站,进行社会调查,及时发布各种教育管理信息,使信息公开化。
要想学生快乐,先要老师快乐。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是一个合格教育者的基本要求。学校每周周五上午第四节为政治学习时间,学校先后自己编有《四项建设学习材料》、《讲文明 树新风》等师德建设学习材料。他们开展常规性的研讨会、能力展示会、心得体会书写交流活动等。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在学校得到充分的运用,老师们对远程教育手段使用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校管理以平常工作的指点和纠正为主,把管理过程作为重点。在老师心目中逐步达成共识,合作的效能远远是1+1大于2的。
如果你给孩子一个笑脸,孩子会以数十倍的笑脸回还你。大新镇第一中心小学班主任老师们主动设计、改造教室环境,一改以往教室里的“硬”色调,用双手来美化教室。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还远远没有定式。老师们指导、赞美、赞同他们,让他们的优点在大家的肯定中得到放大。这些积极、向上、求美、求真、求善的神经越来越活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充分发扬民主管理,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每周二下午的诗教活动,学生参与性极强,周四下午学生开展“夸夸我们班”“夸夸我自己”等活动;9月10日“我有一个好老师”活动,10月1日革命歌曲比赛、元旦文艺汇演、冬季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学生会组织有:卫生检查组、防疫站、广播站、桌凳小管家等。同学们在一次次的动手和付出中对自己树立了信心,对别人产生了爱心。
第二篇:军事院校创新教育改革初探
军事院校创新教育改革初探
摘要:院校体制调整后实行“学历教育合训、任职培训分流”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组训方式,这种生长干部的培养是由两所院校联合培养来完成的组训方式,不仅产生了校与校之间在人才培养连续性的问题,而且在人才的素质、能力形成性训练上也存在教育训练内容的相互衔接、强化、递进等问题。要实现训练内容的连续性、衔接性、递进性,就必须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军事高等教育规律,加强院校之间的协调、协作,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新教学管理新模式,避免教育训练内容上的重复与疏漏。
关键词:军校教育 改革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08-0010-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社会发展越来越强劲的推动力。江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还指出:“创新也是军队进步的灵魂。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难以立于不败之地。跨世纪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主席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军队院校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培养创新人才是应付军事斗争,打赢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制度以及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大胆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1、军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潮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教育也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创新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念,采取科学、艺术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军校学员创新潜能,启迪学员创新思维,塑造学员创新品格的新型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军事领域最具有竞争性和创造性,最需要革故鼎新、开拓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创新,对于我军的跨世纪发展至关重要。军事理论的创新,军事技术的创新,战法的创新,关键要有一大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高超创新能力的人。因此,军校教育要高度重视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2、军校教学的创新改革迫在眉睫
从目前我军院校教育的现状看,军校学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偏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创新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1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
长期以来,在军校教学管理过程中,考试仍然是管理学员最有效、最简单的手段,无论是考试课或考查课,专业课或基础课,核心课或一般课,最终都是用考试来督促学员学习,用分数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学习质量评估方式影响下,多数学员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学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教育方式中还存在以灌输为主的现象。
灌输式教育虽然传授的也是各种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员只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实施教学,只要求学员被动接受书本中现成的知识,很少鼓励学员主动地投入学习,启发学员独立思考,也缺乏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不利于教会学员学习方法、培养学员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2.3教学管理上大一统教育。
在军队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对我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给军队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军队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构建和完善军队院校创新教育体系。按照创新教育要求培养的军事人才,既要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良好的全面素质,更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军事院校创新的观念
3.1教育观念上的突破:
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训练任务的转换要求教育观念也必须随之转变。为此,应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确立“打牢基础、跟踪前沿、优化结构、突出特色、针对有效”的教改指导思想,明确学院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注重把教员从繁重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把学员从繁重的应试课堂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
3.2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构建特色鲜明的针对性强学科专业体系。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加快新增学科专业建设步伐,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使之更加适应部队和院校教学的根本需要。
3.3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破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围绕培养高素质新型创新人才的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方式,系统设计培养过程,制定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推行本硕博连读。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应届本科毕业生跨专业报考研究生,实行跨学科交叉培养。积极探索校(院)际相互承认学分、联合育人的新路子。重视抓好尖子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防建设培养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3.4教学内容改革上的突破
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根据各层次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注重加强工科专业的数学基础和理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设置科技创新学分,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从三年级起进入课题研究。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的教学。加强课程建设,加快教材建设步伐,逐步建立起专业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体系。
4、加强院校教学层次管理,充分发挥各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
教学管理体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涉及到学院各个部门和层次,只有充分调动各层次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各层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形成整体合力,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教学效益。
4.1突出院校教务部门的作用。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教务部门要从全局上对教学及管理活动进行组织和计划,制定明确的教学总体目标和各个学科的具体目标及教学评估标准,规范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学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督查和管理作用。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激励与竞争机制,按纲施教,依法治教,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活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正规化水平。
4.2强化系(部)的作用。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管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系(部)在教学管理中作用,使其教学管理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体制,要充分吸收我军及地方院校教改的成功经验,下移教学管理重心,下放职权,明确系(部)在教学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4.3发挥教研室和教员的作用。
教研室是直接组织教员实施课堂教学的基层单位,教员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对教学质量的形成更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教研室和教员对教学有直接的管理作用,这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一环。
4.4发挥学员队的作用。要明确学员队干部在教学管理中的职能,坚持队干部跟班跟课制度,及时掌握教学情况,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严密组织非正式课程教学,参与对学员个性评估的实施以及培训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张剑云、贺平.论创新教育与教学改革.电子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增刊
[2] 卢淑琴.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中国高教研究,1999(2)
[3] 李国祥、张新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安徽师大学报,1998(3)
[4] 欧创皋.创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探索.中国电化育,1997(11)
[5]袁健康.军校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6] 范贤超.教育创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7] 孙德彪.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N].光明日报,1999-12-29(5)
第三篇:学院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我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为基本思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多样化需求和学校学科特色,在学科设置、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导师制度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与改革,提升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是确立全面的质量观和多元化培养目标,完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实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发展;完善研究生招生计划确定和分配方法,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建立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和考核办法,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富有活力与效率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一、我院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的具体措施及其特色
(一)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1、研究生招生资格动态审查确定:我院从任职岗位和年龄、承担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近年来科研成果、指导研究生业绩等方面提出各学科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基本要求,每年根据学校制定的导师基本要求以及招生计划审核本单位教师的招生资格。
2、深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灵活、更有利于综合考察学生素质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办法,进一步完善优秀本科生推免生攻读硕士学位、导师自主选拔等方法加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选拔;不断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选拔复试和录取中的作用。
(二)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1、实施研究生的分类培养。确立多元化培养模式,分别制定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培养目标、评价体系,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选拔、培养和考核办法;完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加强与国内名校的合作,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加强校企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
2、强化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在录取、培养、淘汰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强调导师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培养研究生而不是将研究生作为低层次的劳动力;加大导师科研项目经费对研究生的资助强度,实行按导师招生人数的分级资助办法。
3、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全面修订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大力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压缩课程数量,加强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建设;学术型研究生通过加强学术讨论和交流以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强化实践创新能力训练。
4、加强研究生交流能力培养,英语课程学习强调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加强对优势特色学科课程体系与教材的国际化建设,加强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研究生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能力。
二、我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1、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认真研究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新挑战,瞄准国际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进一步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还需要予以政策保障并加大经费投入,需要对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以及专业能力实践课进行系统建设,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经费投入。
3、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学生对课程教学不太重视。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学院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校尽快实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4、校内实习的平台缺乏,研究生在校期间很难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和系统的训练,需建设一些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以为硕士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平台。
三、今后我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思路
我院将按照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要求,坚持“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创新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得学院工作有新进展、新成效,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1、加大内涵建设,按照学科及学位点整体布局,统筹规划,积极扶持申报一级、二级学科硕士点,不断优化学科学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2、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动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教材建设,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学位论文选题创新,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校重点科研项目。
3、建成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完成研究生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继续狠抓研究生教学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
4、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的专业人才。分类探索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侧重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学术探究能力;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通过与科研院所、企业的联合培养途径,将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侧重培养扎实的工程知识基础、坚实的工程应用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及组织协调能力。
5、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坚持导师培训制度,严格落实导师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素质,优化导师队伍。引入竞争机制,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动态管理,提高研究生导师遴选标准。重视导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
6、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培养模式,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促进教学科研相结合;主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研合作、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发挥研究生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建立汇聚创新团队的平台。
7、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是研究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对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校内外基地建设为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在加强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创新培养基地的作用,安排研究生适时到基地学习、考察、开展研究创新活动及合作培养等,充分利用基地的硬件和软件及人力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8、建立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和约束机制。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完善对研究生的教育、指导和管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构筑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增强研究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培养。
9、努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扩大导师和研究生海内外研修访学规模、资助参加或鼓励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第四篇: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年11月27日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其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民生改善以及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序
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会议要求,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中央领导同志明确要求,要制定具体措施,确立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改革措施,使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更大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市场和技术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历史过程,新一轮的国家能力竞争已见端——
倪,为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化进程一刻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样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09年又启动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的新期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中深化改革、在贡献中加快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质量、规模、结构、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事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欠缺,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不畅,社会吸引力不足;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因此,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突出重点、整体规划,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
切实把握时代特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
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长期目标,落实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二)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1.事业发展目标
——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1800人左右,办学效益明显提高;3年累计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经营培养2000万中级以上技能型人才。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超过1.2亿人次,3年累计完成4亿人次的培训任务,使城乡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逐年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达到20︰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得以实施,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稳步提高办学质量,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数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家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基地。
2.服务产业目标
——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合、重组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再制造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
——对接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扶持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办好涉农专业点,多种形式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250万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800万技能——
型人才。
——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应对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特别是新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标准安排课程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培养950万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3.改革创新目标
——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基础,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基本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局面。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基本形成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校企一体”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专业建设管理规范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和在职继续学习制度进一步完善。
——创新职业教育评价考核制度,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
4.基础能力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办学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仪器设备总值逐年提高,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现行省级重点学校建设标准;2/3的学生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
——重点支持建设1000个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装备先进一流、人员配套齐全、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国家重点产业升级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基本形成以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为基础,相关政策制度、执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相配套,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基本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以行政规章和技术规范等为主体,以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度为基础保障,支撑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
(三)指导原则
1.坚持问题入手,突出改革重点
以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不对接,职业教育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等各界共识的突出问题。
2.坚持近期突破,着眼长远发展
着眼三年发展,立足一年开局,每年突破若干关键环节,三年上一个大台阶,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中长期目标和整个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
以提高支撑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战略构想,在保证——
规模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任务目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基本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
4.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着力建设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试验区、示范校和特色品牌建设,推动其资源开放共享;以加大扶持、多方投入、合作办学、对口支援等方式,重点扶持农村、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扶持涉农、民族工艺等专业和薄弱学校发展。
二、重点任务及主要内容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实施以下“十大计划”,在相应的重大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带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建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办出特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
加快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在“十一五”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一批优质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1. 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支持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改革办学模式。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方式加强建设,推动规模化办学,建成实力强、规模大、声誉好的示范性职业学校;依托示范性职业学校、行业组织和覆盖行业的企业组建“行业型”、“区域型”和“特色型”职业教育集团,促进集团内部学校、企业、行业等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带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共同发展。改革培养模式。深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改变单一强调连续学习为连续学习和分阶段培养相结合,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人继续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探索职业教育质量评——
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教学环境。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创新专业设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民族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创新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的平台,支撑随时学习;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创新队伍建设。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着力提升学校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能力。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完善招生、教学、资助、免费、就业、财务和资产等学校业务管理办法。
本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评审、予以重点支持和实行评估验收,联合制定印发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地方有关部门和学校举办者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项目学校提出改革创新规划,按照评估验收标准落实建设任务。
2010年,发布总体方案和相关管理措施,支持第一批300所左右的项目建设。2011年,支持第二批400所左右的项目建设;研究制订示范学校验收办法。2012年,支持第三批300所左右的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评估总结示范学校建设实施工作,并开展成
果展示活动。
2. 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
支持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在“十一五”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一期项目成效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2010—2015年),重点加强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必要的教学实训仪器设备,使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进一步健全。
坚持提高质量、示范引领。以扩充优质特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为重点,提高办学质量,促使学校在办学理念、深化改革、机制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坚持地方为主,分级负责。规划和建设任务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地方为主,中央予以专项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省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市、县政府积极安排投入,鼓励行业部门和企业支持职业学校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地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技能人才结构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等因素,将项目建设与职业教育事业规划、地方资金筹措、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运行保障等工作相衔接,统筹协调、综合规划,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建设。
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重点支持有特色、质量高、效益好的职业学校,重点支持主要招收农村学生的职业学校,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支持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对口支援、联合招生的职业学校,重点支持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各类就业培训的职业学校。推动改革,创新机制。以改革促发展,对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学校,给予优先支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各地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要加强地市政府统筹,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等因素,——
统筹职业学校布局,在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基础上,规划项目学校建设。
本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规划、予以重点支持,联合制定印发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办法,审核确定各地建设规划。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提出本地区建设规划,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项目学校提出具体建设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建设任务。
2010年,制定总体方案,编制需求规划,研究相关管理措施,支持第一批项目建设。2011—2012年,支持第二批和第三批项目建设;研究制订管理办法。2012年,阶段性总结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实施工作,并开展相关成果展示活动,为之后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规划落实和项目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3. 继续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再重点建设1000个装备先进一流、设备对接产业、技术对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能力。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确定建设重点。服务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应若干重大产业和关键行业,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专业领域,特别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纺织、石化、现代农业和民族文化等产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引导项目学校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以及生产和服务项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支持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以企业生产和服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建设实训场地和设施。配置对接产业、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先进设备。配备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使基地成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发布《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技能教室建设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项目实行各地按照遴选条件申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审核确定,分实施;建设经费一次确定,逐年考核建设情况、严格质量评估和成果验收。
2011年,发布总体方案和相关管理措施,支持第一批项目建设;研究制订验收办法。2012年,支持第二批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评估总结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工作,并开展成果展示活动。
(二)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同步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机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4. 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社团,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行业组织,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为有关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立教育与行业对话协作机构,下设专家工作组;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若干教育与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研究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探索建立行业人才职业能力认证体系;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组织特定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安排实习就业。
——
2010年,发布总体方案和相关管理措施,成立对话协作办公室和专家工作组;举办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汽车、装备制造、软件服务外包等5个行业的对话论坛;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工作。2011年,举办与5个行业的对话论坛。2012年,举办与5个行业的对话论坛;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工作;举办总结表彰和成果展示活动。
5. 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强化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建设,推进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实施方案。遴选1000所项目学校和3000家合作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项目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取得双证书比例达到95%;每个项目学校受益学生达到3000人,3年共计培养300万名支撑产业振兴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实施专业与岗位衔接,整合实训资源,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鼓励政府主导下,行业、大中型企业和示范性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组建职教集团,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2010年,出台校企一体实施方案以及项目管理措施,确定项目学校和合作企业,启动合作项目;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2011年,继续实施合作项目;研究制订验收办法。2012年,开展评估总结和成果展示活动。
6.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以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指导为重点,以构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公告制度。加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评估检查,表彰职业指导先进单位,宣传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典型。依托现有职业教育网络,整合人才供需信息资源,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国家、省、地市、县区、学校五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
2010年,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公告制度;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评选职业指导先进单位。2011—2012年,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通过成立合作办学组织、开展订单培养、设立就业联系点等形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通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
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合作办学、对口支援和特殊扶持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布局,特别是要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等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使其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7. 积极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
加强东西部之间有关省、市、县教育部门的合作,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以结对子的方式建立工作平台和定期交流制——
度,积极推动东西部、城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走合作办学之路,开展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交流、联合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共创双赢。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发挥东部和城市职业学校优势,扩大面向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招生,采取多种方式安排学生到东部或城市学校学习,并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支持。针对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的实际需要,从东部和城市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支教任职;吸纳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管理人员进修培训和挂职锻炼。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连锁办学,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覆盖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合作学校具体情况,从计划制订、招生录取、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经费扶持、教师和管理人员交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争取把东西部职业学校的合作办学活动纳入国家确定的对口支援政策范畴。
2010—2012年,东部和西部省市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之间,基本建立稳定的对口合作关系,支持3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合作,每年东西部联合招生60万人,培训与交流教师2000人次。
8. 加快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纲要要求的水平。
加强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办好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云南、甘肃、青海等省推广四川面向本省藏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9+3模式,举办一批面向本省民族地区招生的中职校(班),加大对来自困难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
和免学费力度。加大有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力度,大力发展面向本地区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艺术的专业。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培训,增加特岗教师人数,聘请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承担教育对口支援任务的东中部省份,要在相关规划的指导下,通过专业援建、教师支教、干部支援、内地培训等措施,帮助受援区(县)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为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家庭脱贫致富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服务。
国家有关部门、有关省市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保障规划和项目的落实。
2010—2012年,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内地新疆中职班,每年从西藏、新疆困难地区、新疆兵团选派初中毕业生到东、中部条件好的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9. 扶持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建设
扶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改革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化,增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发展的活力,推动民族特色学校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带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加强建设和加快发展。
民族特色学校的建设要坚持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承民间工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的方向;重点加强民族特色专业建设,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体现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特点;加大“技能教室”建设,构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搭建学做一体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教学平台,形成与传承表演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等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过程;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能够依托特色专业开展技艺展示以及艺术创作活动,具有发掘、保存——
和研究民族文化艺术与民间工艺原始资料、实物等的能力,在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引领作用。
本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印发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地方政府对学校特色专业的校企合作、兼职教师聘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有政策措施和制度保证;学校主管部门或举办者对学校特色专业发展有稳定的经费投入。
2010年,开展项目设计。2011—2012年,推动项目学校开展建设工作。
10. 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大政策制度建设需求,对若干重大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先试先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点带面,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探索新途径,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继续推动各有关方面落实天津、河南、四川、广西、三峡库区试验区协议,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加强对试验区的指导和管理,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进一步明确任务和支持措施,有重点地推进试验工作深入实施。总结提炼改革成果,通过编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促进试验区经验向全国辐射。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产业形态特征和职业教育优势,新增一批试验区。
2010年,抓好现有试验区已有各项任务的落实;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若干省份和地区,共建一批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2年,总结验收试验区工作,召开全国试验区成果交流会。
(四)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
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11. 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农业类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注重内涵,扎实推进农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粮食等部门的合作,召开全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改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办好一批农业类职业学校和1000个涉农专业点,努力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林类专业招生规模。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作用,完善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鼓励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加强与农业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协作,探索建立对口帮扶、互惠合作和共同发展机制。研究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标准》,开展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
2010年,召开全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1年,发布《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标准》,基本形成农业类高等院校与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对口帮扶机制。2010—2012年,创建300个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12. 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为目标,以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为载体,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
术培训计划”和“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累计完成2.7亿人次的培训任务。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争取每个乡镇和多数行政村办好一所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加强师资培训,建立适应新型农民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制定有关文件,明确新时期教育系统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在总结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原则,开展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
2010年,完成80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2011年,完成90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2012年,完成1亿人次的培训任务。
(五)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建设计划
以依法办学为基本要求,逐步建设支撑学校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13. 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
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经费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持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创新工作载体,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健全学校建设标准,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意见》,推动各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和布局结构调整,扩大校均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修订《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继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
业学校评估。发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资金使用管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动态发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学校改革发展的经典案例,建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库”并通过印刷出版和网络广泛宣传,逐步积累、动态更新,形成典型示范引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
建设和运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学生学员、教师队伍、办学经费、基本建设、条件装备、教学实训、毕业生就业等基本业务管理提供现代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2010—2012年,继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工作,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逐步开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和免学费等七个功能模块的信息系统,并进行升级改造。
14.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与管理工作制度,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深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
学资源库。加强班主任工作,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整体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努力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艺术节、文化节、技能节、运动会、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促进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
2010年,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表彰会暨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开发工作。2011—2012年,印发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
(六)校长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在继续实施和完成“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快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补充步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校长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5. 健全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
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抓手,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
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制度环境。
完善职教师资培养规划,落实职教师资培训政策和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设在普通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的作用,扩大职教师资培养规模,探索职教师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完善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构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支持的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平台。
积极推动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国家基本标准和实施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实行分类指导、定期调整、动态管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设置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2010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关于加强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2012年,规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工作,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16.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继续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开发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改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建立基地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加快教师补充步伐。推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补充项——
目,遴选一大批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到企业进行一年实践,并在接受专门培训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上岗任教;每年招收3000名应届本科生,通过免试推荐方式攻读硕士学位,定向培养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每年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4万名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每年培训5万人。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国家级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
2010年,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任务;2011—2012年,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的各项工作。
17.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题培训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通过专题研究、高级研修、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团队。
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副校长为重点对象,举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有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中心。推进校长培训信息化建设,开发校长培训资源。
2010年,举办8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完成2000名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举办6期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完成200名国家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校长培训。2011—2012年,举办16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和12期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
4400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
18. 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行政领导者专题研讨
通过开展市长、教育厅(局)长培训,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增强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落实,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环境。
面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厅长(主任),举办职业教育专题研讨班;面向副省级和地级市市长,举办职业教育专题研讨班;面向市(县)教育局长,举办职业教育专题研讨班。
按照中组部调训计划,2010年,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职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建设专题研讨班”,培训50名地市级(地、州、盟)政府市长(专员、州长、盟长)、副省级城市分管副市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1期专题研讨班,培训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厅长(主任、局长)、地级市分管教育工作副市长(副专员)。2011—2012年,继续举办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职业教育专题研讨班。
(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计划
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教材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19.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
——
修订、发布和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开发专业设置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开通新专业申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需求预警机制。开展国家示范专业点建设,遴选1500个左右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国家示范专业点。
2010年,印发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2011—2012年,开发321个专业设置标准,研究建立专业设置需求与预警机制,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完成1500个国家示范专业点的遴选工作。
20. 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一体建设,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实际紧密结合的方式与方法,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改革模式和经验范例。
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确定100个改革创新重点专业。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遴选500个专业点,按照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100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创新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010年,确定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在学校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遴选专业改革试点学校。2011—2012年,完成100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开发,对专业改革试点学校进行跟踪指导和评估检查。
21.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根据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其中,制造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150个,现代服务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100个,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50个,现代农业和民族传统技艺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100个,苦脏累险行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50个,新职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50个。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鼓励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探索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2010年,成立工作组织机构,制订工作方案。2011—2012年,完成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研究课程评价体系。
22.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接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开发建设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苦脏累险行业,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示范教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改革创新。
研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审定机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组织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以职业标准为依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开发遴选1200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其中,组织开发量大面广、规范要求高、对产业振兴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教材500种,扶持开发量小面窄,开发难度大,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教材200种,指导建设地方、行业特点鲜明的教材500种。
2010年,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教材出版基地。制订创新示范教材组织开发与扶持开发方案。2011—2012年,制订创新示范教材指导建设方案,启动并完成创新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工作。
(八)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23. 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
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的平台,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开发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建设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网上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证书考核等功能;建设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包括资源获取、教研交流、进修提高等。依托有关单位建成4个国家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
遴选300所学校,支持其拓宽网络带宽、改造硬件、充实资源、培训教师,建设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
2010年,建成网络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2011年,建成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2010—2012年,分批设立4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和改造建设300个数字化教室。
24. 建设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开通面向公众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站实时发布《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职业岗位与专业目录对接信息等方面的业务要情。动态更新中等职业教育时事新闻、国家重大职业教育工程项目进展、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动态、东西部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科研、职业教育园区化建设、地方经验、国际动态、职教专家库等方面的信息。
依托有关单位建设教产对话协作系统平台、校企合作系统平台、改革创新成果展示系统平台、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平台、技能大赛信息系统平台、全民数字化终身学习的平台、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等若干重大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
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推广中心;充实加强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基地;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指导各地、行业和学校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开展全——
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创建与评选。研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管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建设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信息主管培训与认证管理办法》等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普遍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010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着手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2011年,启动信息系统平台开发工作;开通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发布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2012年,信息系统平台投入使用;开展相关技术培训。2011—2012年,开展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创建与评选活动。
(九)中等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基本形成以《教育法》为依据,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以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度为基础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执行机制配套齐全、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全面提升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25. 落实《职业教育法》,制定和实施配套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督促各地落实《职业教育法》及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规定,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
按照《职业教育法》第27条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订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的规定,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原则意见,指导和推动各地依法制订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公用经费标准,逐
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满足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业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财税优惠等政策,逐步形成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以修订、颁布和实施新的《职业教育法》为契机,合理吸收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研究完善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法规、政策制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研究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加快落实《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要求,健全实习风险管理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办学条件等领域的专项管理规范;制定实施政府承担实训设备适时更新专项资金的政策;制定实施政府购买实习实训岗位的专项政策;制定和实施促进校企合作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办法、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办法等。
健全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切实加强国家助学金发放的监督管理,保证学生及时、足额得到国家助学金。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完善免学费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督导检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和免学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确保国家政策落实。
积极筹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政策、重大制度和保障措施。
2010年,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指导各地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
—
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的原则意见。2011年,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等专项规范,促进校企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办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办法。2010—2012年,参与修订《职业教育法》相关工作。
26.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执行机制
针对长期存在的部分法律、规章和政策落实不到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化执行机制建设,增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依法治教的意识和水平,以有效机制保障各项法律、规章和政策落到实处,依法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教育督导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编制并发布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工作机制。会同各级人大、政协机关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执法检查和调研督察。通过专项调度、分区片会、绩效公示、工作简报、专项评估、新闻监督等多种方式,健全经常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执行督促机制,督促各地区和各有关方面落实政策制度规定的责任。
2010年,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工作;发布《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督导报告;开展专项调度工作机制试点。2011年,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2012年,开展重要工作领域的绩效公示。
27. 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评价考核制度,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的形成打下基础。
扎实推进评价考核制度改革,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导各地和职业学校健全技能竞赛制度,加快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局面,为学生展示能力、施展才华和走向社会提供平台。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与衔接,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立交桥。通过先行试点,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对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推动建立将其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录取条件的制度。
2010年,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计划方案。2011—2012年,完善方案,开展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10—2012年,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28. 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职业教育政策对话,借鉴世界先进理念,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展示中国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实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水平。
推进国际职业教育政策对话。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安排海外考察和组织引进出版国际政策信息等方式,着力推进中国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在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和国家制度领域的交流。
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大力推进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开展—
—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政策评估;实施与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资源开发、技术应用、教师和校长培训等领域的合作项目;继续开展与有关跨国企业的技术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对外技术援助。鼓励和指导各地区、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和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活动。
加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能力建设。建立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专家人才库、成果案例库;开发国际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国际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国际会议资料、学术报告和论文等。定期发布国际职业教育动态报告。
2010年举办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会议;编译出版英国技能战略译著。2011年开发信息资源库、专家人才库和成果案例库。2010—2012年,每年举办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发布国际职业教育动态报告。
第五篇: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
(二)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1.事业发展目标
2.服务产业目标
3.改革创新目标
4.基础能力目标
(三)指导原则
1.坚持问题入手,突出改革重点
2.坚持近期突破,着眼长远发展
3.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
4.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二、重点任务及主要内容
(一)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
加快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在“十一五”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一批优质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1. 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2. 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
3. 继续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4. 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社团,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行业组织,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为有关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 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6.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以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指导为重点,以构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7. 积极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
加强东西部之间有关省、市、县教育部门的合作,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以结对子的方式建立工作平台和定期交流制度,积极推动东西部、城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走合作办学之路,开展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交流、联合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共创双赢。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8. 加快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纲要要求的水平。
9. 扶持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建设
扶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改革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化,增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发展的活力,推动民族特色学校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带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加强建设和加快发展。
10. 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大政策制度建设需求,对若干重大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先试先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点带面,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探索新途径,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1. 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农业类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注重内涵,扎实推进农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2. 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为目标,以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为载体,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累计完成2.7亿人次的培训任务。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13. 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
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经费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持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创新工作载体,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14.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15. 健全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
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抓手,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制度环境。
16.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以创新“双
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7.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题培训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通过专题研究、高级研修、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团队。
18. 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行政领导者专题研讨
通过开展市长、教育厅(局)长培训,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增强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落实,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环境。
19.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
20. 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一体建设,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实际紧密结合的方式与方法,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改革模式和经验范例。
21.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22.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接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开发建设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苦脏累险行业,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示范教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改革创新。
23. 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
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的平台,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24. 建设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开通面向公众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25. 落实《职业教育法》,制定和实施配套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督促各地落实《职业教育法》及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规定,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
26.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执行机制
针对长期存在的部分法律、规章和政策落实不到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化执行机制建设,增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依法治教的意识和水平,以有效机制保障各项法律、规章和政策落到实处,依法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27. 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评价考核制度,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基础。
28. 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职业教育政策对话,借鉴世界先进理念,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展示中国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实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水平。
29. 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推进计划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国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需要,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打造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努力满足社会成员提高择业创业能力、提升生活品位以及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0. 加强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建设
以机构和网络建设为抓手,以资源建设为核心,通过专题研究、规划制订、标准建设、质量评价等手段,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与服务管理,推进社会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督导及质量评估,规范社会培训市场和培训行为,培育优质培训品牌,提高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的服务质量。
三、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
(一)合理分工、明确任务
教育部负责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国家制度和宏观政策制定,各分计划实施方案的制订和推进实施,相关政策、经费和措施的协调支持,计划实施过程监测和相关成果评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建设要有新进展、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基本要求,围绕各个分计划和各项改革创新项目,根据当地实际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化目标责任,创造配套条件,出台政策措施,创设工作载体,完善实施机制,推进任务落实。部门和行业组织负责规划、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并开展相关咨询活动。科研机构要针对计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
(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根据分区规划目标,加强区域、学校和专业统筹,分类指导任务落实。加强实施过程管理,确保实施进度和成果质量。力争每一个行动计划在第一年扎实试点,形成良好开局;第二年加快推进,取得明显进展;第三年评价总结,完成任务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经验。
(三)协同配合、共同推进
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为载体,建立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机制;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的新机制;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载体,建立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的新机制;以重大科研课题为载体,建立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四)强化评估、确保落实
以各项计划的目标要求为依据,加强工作评价和绩效评估,建立计划实施进度和工作成效公示制度,每年公布行动计划的整体实施进展情况,发布分省份、分地区和分计划的绩效评估结果,并开展系列评优表彰活动,奖惩结合,督促各有关方面履行责任,落实分工任务目标。
(五)研究政策、提供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落实相关经费、政策、条件和措施,为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坚持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支持和全社会广泛参与。以建立学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为基础,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投入机制,增加职业教育经费,形成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做到标准不降低、范围不缩小,逐步扩大免学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