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行政法制建设的不足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01:1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议行政法制建设的不足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议行政法制建设的不足及对策》。

第一篇:小议行政法制建设的不足及对策

小议行政法制建设的不足及对策

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体制与严格依法行政、行政法治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环节,从县级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制工作来看,要进行行政法治建设,还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

一、现状与不足

从县级分局理论建设、监督体制以及内部环境3个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还存在着3个不适应:

(一)理论建设不适应

工商行政管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独立的理论体系。而从市场的执法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肩负的监管市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从市场主体的准入、退出到整个市场交易行为,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从经济领域到高科技的电子网络、电子商务领域,监管的范围、内容有了极大的扩展,大大超出了过去理论界对工商行政管理所界定的含义。由于理论建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方式往往带有很大的经验主义色彩。理论界、新闻界、舆论界也缺乏全面、系统地对工商行政管理进行有深度的研究和报道,理论研究明显滞后。

(二)监管体制不适应

一是干部管理体制不利于严格执法

从目前县级工商分局的实际情况看,除副局级以上干部由上级任命、调整外,其他干部仍然是本地化产生,这些干部及其亲属都处于“双重关系”。同时,基层分局及干部职工的党组织关系仍在地方各个乡镇办事处,相应的各项工作考评仍要参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行政行为,行政干预、地方保护、情大于法的问题仍是经常发生,致使执法失去平衡。

二是部门职能、权限交叉

在外部,由于职能权限划分不清,各部门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有利争着管,无利往外推”。而且,由于职能权限划分不清,各部门立足的职能不同,对同样的违法行为,会适用不同的法律、法规;即使适用相同的法律、法规,也会做出不同的行政决定和处理结果。

在内部,经检、市场、企业、个体、商标广告等科所与基层工商所都具有执法办案权,形成多头执法的局面,处罚标准和处罚幅度不统一,造成执法、处罚畸轻畸重、重复处罚、协议执法等一系列与行政法治相背离的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工商执法的良好形象,削弱了执法权威。

三是“生命线”保障不足

(1)立法相对滞后。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备甚至存在“盲区”,使执法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的难度。有法可依是行政法治的基本前提,完善的法律法规要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便于遵守执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要有力度。而当前工商机关执行的法律法规,既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的法律法规,又有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新旧法规中有的内容相互抵触,有的内容明显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1][2]下一页

第二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行政伦理法制建设)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思考

专 业 名 称 行政管理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st………………………………………………………………………….Ⅱ 引言………………………………………………………………………………1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概述...............................................................................1(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含义......................................................................1

(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研究现状...........................................................3

二、域外行政伦理法制化及借鉴.......................................................................5

(一)美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6

(二)韩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7

(三)日本的行政伦理法制化...................................................................8

(四)为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提供的借鉴...............................................9

三、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2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12

(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可能性.............................................................15

四、我国行政伦理立法路径的思考.................................................................16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指导思想或基本原则。.................................16

(二)我国行政伦理立法模式选择.........................................................17

(三)关于行政伦理立法的几个问题.....................................................19 结

语………………………………………………………………………………22 谢

辞………………………………………………………………………………..23 注

释………………………………………………………………………………..23 参考文献……………………………………………………………………………..24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有效遏制政府腐败行为的发生世界各国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但由于规章制度效力的有限性,许多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并未取得很大的突破。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也同样受到这一困境的困扰。借鉴域外道德制度化、法制化的成功,我国建设行政伦理法制化也迫在眉急,迫切需要制度符合本国国情的行政伦理法律,寻求行政伦理法律化这一路径,将行政伦理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抑制腐败现象。

本文首先阐述了行政伦理以及法制化,从根本入手了解行政伦理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基本概念,在反观域外行政伦理历程,着重对美国、韩国及日本的行政伦理立法背景、过程和特点进行分析。再从必要性和可能性出发,论证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主要来源于公共管理价值定位的变迁、回应公众的需求、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问题以及行政伦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这四个方面,其可能性则来源于道德法制化的可能。

在上述基础上,借鉴域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行政伦理现状,对我国行政伦理立法的路径进行分析、思考,并对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立法模式选择和立法的使用对象、内容及其执行和监督程序展开剖析,得出我国现有行政伦理立法的不足,并为我国行政伦理立法提供充分的建议并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强调立法后的执行、监督及其相关程序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从这几个方面对行政伦理法制化进行思考。

关键词:行政伦理立法、行政伦理、法制化

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urb the incidence of corruption in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a variety of regu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o develop, but because of the limited effectivenes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mulated in many countries anti-corruption work has not made great breakthrough.China is in transition, is also plagued by this dilemma.Reference extraterritorial Morality, the success of the legal system, legal syst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 the Meiji also forced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consistent with the law to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to seek the path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law, will rise to the law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height, thus inhibiting corruptio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the legal system, start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legal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ethics, in contrast, extra-territorial administrative ethics course, focus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and Japan, the legislative background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ess.Starting from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need for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legalization.Mainly from the need for changes in value orient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response to public demand, executive ethical issues of autonomy and administrative ethics is the objective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se four aspects, the possibility is derived from the possibility of legal ethics.Based on the above,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extraterritorial legislation, combined with status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islation on the path of analysis, reflection,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principles of the guidelines, legislation and legislative mode selection using the object,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procedures to start analysis, come to our lack of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islation, and to provide adequate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islation in China the contents of the proposal and its complement, emphasis on legisla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monitor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cedures.This review focuses on several aspects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from the legal system to think.Keywords: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islation,Administrative ethics,legalization

II

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稳定、速度较快,政治体制得到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政府腐败现象频有发生,数量、金额呈有增无减的趋势。这也充分说明了仅仅在道德层面上谈廉洁在我国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是收效甚低的。正如党在十五届六中全会中指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服务大局,整体推进,从严要求,标本廉治,坚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1]。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道德教育的效力是低下的,即“道德建设作为防腐败的第一防线,却是脆弱的”[2]。因而我们应该求助于更高一层——行政道德法制化,从法的高度出发给予政府人员充分飞威慑力,在法律的层面上指导和约束政府人员的从政理念和从政行为,最终升化到他们的心里,成为政府人员内在的行为准则。而要想建设行政伦理法制化,必先从其概念从发,对域外成功实行伦理法制化的国家进行分析、思考,从中获得借鉴,从而制定在我国切实可行的行政伦理法律体系。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概述

近年来,行政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呢?行政伦理法制化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对行政伦理及其法制化概念的确切界定,是进行行政伦理相关研究的前提。首先,需阐释行政伦理及法制化的相关概念。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含义

1.行政伦理

关于行政伦理的概念,理论界的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行政伦职业道德说,即政府管理也是一种职业,而职业都具有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与规范,进而行政伦理就是政府管理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和。(2)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行政伦理就是关于公共行政系统以公平和公正为基础的行政伦理价值观、行政伦理理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3)从行政伦理和其他职业的区别性出发,指出了政府组织制度安排的不同,并将行政伦理划分为政府组织伦理、政治家个人伦理和政治官员个人伦理三个层次。(4)普雷斯顿认为,“伦理学问题就是关注什么是公平、公正,正义或善,关注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具体案例是什么,或什么是最容易接受的,或什么是恰当的和权宜之计”[3]。

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要准确地界定行政伦理的概念,还需要从行政与伦理两个概念入手。行政,一般可定义为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公共部门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所进行的各种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活动的总和。而伦理自古就有,它

是指社会关系中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环境下人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周奋进在其著作中指出:“行政伦理指的是行政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中,所应确定遵守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伦理规范等。”[4]这概念兼顾了个人层面和整体层面的行政伦理。在此基础上,行政伦理是特殊领域中的角色伦理,行政伦理或者以行政系统为主体,或者以行政管理者为主体,是针对行政行为和行政活动的社会化角色伦理原则和规范,是对行政活动中对与错,合理与否进行判断的依据。2.法制化

法制,在我国古代一般被界定为设立规范,形成制度,使人们行动时有所遵循的内容。而在现代其涵义也有所扩展:根据我国学者陈晓辉在《法制与法治的辨析》中分析的,法制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泛指国家的法律及制度;二是特指统治者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物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方式。进而得出,法制化的过程就是某项事务管理的制度化、法律化,这不仅仅包括为该事务管理立法,时期具有法律依据,而且包括设定相应的管理机构、司法机构对其进行执行和司法审判等。3.行政伦理法制化

从法制的意义上看,所谓行政伦理法制化,就是通过法律对行政伦理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行政伦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协调手段、行为方式、步骤和程序法律化,为公共行政伦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而对于人的约束主要来自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道德,作为社会规范,一方面通过他人的督促或监督予以遵守,另一方面则通过内在修养形成道德原则、意识以达到约束自身的作用。但从效力来看,或多或少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一方面他们的监督缺乏强制性,被监督者从与不从,完全凭借主观意愿;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作为“经纪人”的人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二容易忘记或故意不遵守那些不具有法律强制性的道德准则。由于政府人员行使国家权力的特殊,要想保证行政人员遵循道德规范,还得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强化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督,完善各种监督制度;二是将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行政伦理法制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内容上,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规定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伦理要求,明确要遵守的基本道德义务。这就需要明确哪些道德需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根据美国学者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将道德分为义务道德和愿望道德,义务较低层次的社会规范,而愿望道德是最高层次的。因此,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内容将主要是“义务的道德”,否则会出现富勒所指的各种“造法失败”中的一种,即“颁布要求相关当事人做超出他们能力之事的规范”[5]。(2)行政伦理法的执行。任何一部法律的颁布,都需要相关部门去实施、执行。行政伦理的执行,需要一个参考标准,即怎样的行为

构成违法,如违法需要收哪些法律的制裁,受怎样的制裁,又是需要怎样的执法程序。(3)对行政伦理法执行主体的监督。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管理者容易滥用权力。艾克顿也有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必须加强对行政伦理法执行机构的执行行为进行监督。不仅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司法机关的正式监督;也包括诸多新闻媒体、政党及公众的飞正式监督,以保证行政伦理法的有效执行。(4)公民教育。法律的出台少不了公民的参与,因而对公民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是行政伦理深入人心,才能使政府工作人员依照相关准则,这也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是实现公众对政府更好监督的途径。综上所述,这四个范畴就行政伦理法制化的主要内容,在行政伦理法制化过程中也得着重注意这四方面的建设。

(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研究现状

1.国外方面

国外关于行政伦理的研究基本始于20世纪,在初期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也伴随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着。行政活动被列入科学的事实领域,而伦理却归为价值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是无法融合的而失去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在此影响下,大多行政学者也摆出“技术理性,价值中立”的态势。20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革命的推动下,这一理论达到了高潮,行政学和伦理学断然割裂。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盛行十几年后,许多学者也开始反思这一方法的妥当性。

直到60年代,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及美国不断出现反对越南战争、反贫穷和反种族歧视等一系列伦理问题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行为主义的思考。在1949年,新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戴维·伊斯顿发表了《政治学的新革命》就职演说后,才逐渐将行政和伦理重新联系在一起,这也标志着步入了后行为主义革命时期。而在行政管理学领域,1968年由著名行政学家沃尔多发起召开的“明诺布鲁克”会议,开始了在行政研究引入价值因素,即伦理。之后,随着后行为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使行政与伦理的融合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另外,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使美国人们深感政府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及规范政府机关和其工作人员伦理的重要性。这迫切需求政府对行政伦理建设采取制度化。

西方在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通常借助于立法途径得以实现的,从西方立法体系及立法层面来看,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路径有三[6]:一是先制定公务员行政伦理基本法,然后再根据基本法的基本准则制定各种单项法规,从而逐步构成公务人员伦理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如韩国的《大韩民国宪法》规定了公职人员总的伦理标准是:基于民国利益的价值基础之上为全体国民服务。宪法规定的这种伦理精神又具体在《国家公务员法》、《公职人员伦理法》等法律法规中得以具体体现。二是公务员伦理制度体现

在其制定的各种公务员法律法规中。如日本的公务员伦理制度主要包含在《国家公务员法》、《公务员惩戒规则》等具体法律与规则之中。三是除了制定有关的公务员法律法规外,又制定了公务员的道德法或道德准则。美国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早在1924年,为了反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美国国际城市联合会通过了《行政人员伦理法规》,1958年,国会制定了旨在约束“所有政府雇员,包括官员”的《政府工作人员伦理准则》;1978年又通过了《美国政府伦理法》,完成了美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法治核心内容。在权力体制内,他们在不同部门与领域设立了诸多监督部门与职位,形成了多元化的监督渠道,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不难看出西方对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得以深化,而且在实践中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实现行政伦理的法制化,就各国的历程来说,立法导向已经成为了西方预防与摆脱公务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惯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西方政府行政实践从一个“E”(即单向度的“效率”)向量个“E”(即双向度的“效率”和“伦理”)的转换过程中,行政伦理建设呈现出管理化趋势,并沿着这种一条轨迹运行:制度规则上,行政伦理建设凸显立法导向;实施路程上,行政伦理建设拥有众多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上,行政伦理建设运行于多元化监督主体的视线上。根据王伟教授的分析,目前有较为完备的成文的行政伦理法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及韩国。随着这三个国家行政伦理法制化实践的成功和不断深入,各国的行政伦理研究也将更多目光投入到行政伦理学领域中。西方其他国家也逐一效仿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国内方面

相对国外而言,我们对行政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张康之教授出版了《寻求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后,国内对行政伦理的研究才开始盛行。而具体到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对外面行政伦理法制化状况的介绍。如王伟教授出版的《行政伦理与廉洁政府建设》、《谈美国的行政伦理》,都是以域外作为借鉴并结合国内现状对行政伦理与廉洁的研究。二是探讨对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可能性、必要性。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行政伦理法制化实现了强制与教化的统一,有助于克服个体道德意志的有限性;是传播行政伦理的有效途径,弥补了伦理道德的非全能性;符合伦理道德的养成规律,有助于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有助于实现公务员“个体善”向行政组织“群体善”的转化;行政的特殊地位使行政伦理法制化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对我国行政伦理立法的研究。这部分相对较少,而且停留在分析与建议阶段。如华东师范大学的蒋云根教授在其《以德行政与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中提到的关于我们现阶段进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三个主要环节:①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完善行政伦理法制体系。依法规范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②设置行政伦理管理机构,强化行政伦理

执行的管理与监督机制;③优化行政人员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增强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有效性。行政伦理理论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发展,思想上科学性,正确性,为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从立法的角度来说,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行政伦理法制化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阶段,如1954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后因文化大革命等因素,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建设受到很大影响。改革开放最初十年左右时间,行政伦理法制建设主要集中于对公职人员经济领域的约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逐步发展和深入时期,尤其是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总体来说,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建设,党和国家在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可以说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立法在逐步加强,而且逐渐趋向于规范化,为有法可依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问题。从一组检察机关查处的案件数据来看,从1979年到2001年的22年间查处的贪污贿赂等案件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些惊人的数据表明,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还存在严重的不足,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学者们也越来越多的重视起这一领域,不断的丰富其研究内容,对行政伦理法制化在我国建设具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总体来看,也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美、日、韩的行政伦理法制化研究较少,尤其是日本;二是在分析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必要性,而忽略了实践的必要性研究;三是只重视行政伦理立法的研究而立法后的管理、监督、公共教育方面的关注较少。这都是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发展过程中的弊病,因而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现状,制定更有有效的行政伦理法律,以实现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

二、域外行政伦理法制化及借鉴

放眼世界,各国政府的改革无一不是高效率、负责任的政府迈进的,为了建立负责人的政府,各国人民不断总结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案。而行政伦理,是行为实现行政责任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早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且在近几年关注程度更加深,面也更加广了。在美国“水门事件”的直接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伦理法》宣告了行政伦理制度化、法律化的开始。随后,韩、日也争相模仿,相继推出了相关法律,并成立了相关执法部门及司法部门。更具体上说这几个国家已经实现了行政伦理法制化。这正为我国在行政伦理法制化道理上提供经验和借鉴,下文我

们就重点分析下美、日、韩的行政伦理立法背景,法制化历程及各自的特点。

(一)美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

1.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背景

有关预防腐败的管理措施在美国很早就有了,早在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就已提出——为了防止权力走向腐化的一面,政府的权力有必要由各党轮流执掌。但“用立法来处理公共事务中的道德行为问题首先出现在美国19世纪中期的‘后杰克逊思想’时代”[7]。在这一立法出台之后,实行“政党分肥制”政治制度,政府中的职位被获胜的政党合法的瓜分,由于政治对行政的控制过于强大而使得权力高度集中,过度集中的权力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腐败活动的频繁发生。二战以后,美国的政府作风跌倒低谷,腐败案层出不穷,上至总统,下至普通行政人员。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终于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是美国人民深感政府道德的严重性。这给行政伦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系列的政府问题迫切需求行政伦理立法及其法制化,这是政府优化自身机制的需要,也是公众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求政府更公正,更透明化的必然结果。2.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历程

在实现“政党分肥制”期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利益冲突法规。这是美国首次将立法视为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随后,沿着通过外部控制的方式以求最大化地减少腐败行为的方向,美国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通过了不少法案:1892年通过的“离职后民事法案”,其内容是规定联邦政府的行政人员在离职后不得作为顾问、律师或代理人在他曾任职的组织的未决案件中提起诉讼请求。管理制度对腐败的遏制效果并没想象中的理想,二战后,美国政府腐败案更是层出不穷,更有杜鲁门任职期间,爆发各种政府丑闻,使政府声誉、形象大跌。面对种种不良社会风气,参议院于1951年举办了对联邦政府公共管理中的道德状况听证会,并提出《对改善联邦政府道德标准的建议,包括道德委员会》,为之后联邦政府的立法工作提供了参考。肯尼迪上台后,将建立政府道德标准被列入政策议题,并在他的委任下对“伦理和政府中的利益冲突”的问题进行研究用以改善现存的道德管理,逐步形成了“新的伦理法案”。1965年,约翰逊总统下达的“联邦总统道德令”。改命令,明令禁止公务员的一些不当行为,并要求联邦政府各部门都要建立一个正式的道德项目,由一名道德官员负责,该官员的首要责任是执行新的行为准则。各机构有责任制定适合于自己需要的规章。[8]这为公务员在工作中解决利益冲突提供了指南和参考标准,同时也扩大了伦理适用的范围。尼克松总统任期并未对行政伦理进行建设,反而自导自演了“水门事件”。这让美国人民充分意识到政府道德败坏的严重性。之后迫于舆论压力,尼克松被迫下台。

乌云笼罩不久,卡特总统上台了,对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大展拳脚,并于1978年10月26日签署了“1978年政府伦理法案”,之后经过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伦理法——《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它开启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先例,证实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实现是完全有可能的。在此基本上,布什总统于1989年4月提交《美国政府行为道德改革法案》得到国会的通过,从而使美国立法、行政、司法等三大机构的工作都需要接受道德标准的约束。以后克林顿,小布什都对法案进行了部分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在较完善的行政伦理体系。3.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特征

在对美国行政法制化的背景,历程做出的回顾后,不难看出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历程较为漫长:美国早先制定了相关伦理制定和相关法律法规,但这些制度和法律法规无论在效力上还是在执行方面取得的效果都不理想。真正对美国伦理法的制定起推动作用和绝对性影响的莫过于“水门事件”的发生,它的发生是美国伦理问题的大爆发,也对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化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是因为他的发生,让美国人民意识到政府腐败的严重性,在此背景下,卡特总统签署了《政府行为伦理法》。而正是这一法律的通过,才宣告行政作为第一个探索行政伦理法制化并使行政伦理法制化获得成功的国家,为诸多国家做了立法的先驱,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的借鉴。

(二)韩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

1.韩国行政伦理法制化背景

韩国曾是个腐败问题严重的国家。自其独立以来,一直同腐败做斗争,并非常注重反腐倡廉的工作。在行政伦理法制化过程中,其中少不了美国对其影响:“在美国的影响下,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迅速向着西方文明制度转变、学习、借鉴和利用西方制度模式的进程加快,特别是法制化进程加快并且程度也较高”[9]。在第一共和国时期,就提出了相关公共行政要求的内容,到了第二共和国时期便制定了一揽子的反腐败法规,如公务员财产登记法案。但“由于当时政治秩序混乱,这一法案并未得到国会的通过”[10],因此,许多反腐败的法规也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直到全斗焕成立了社会净化委员会后,并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净化运动”。大力整顿了政府的风气,并对很多官员进行再教育运动。随着对政府政治环境的改善的迫切需要及各届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为行政伦理法制化创造了条件和依靠。韩国整顿政府作风的决心加上域外对其影响和提供的经验,韩国很快就形成了自身的行政伦理法制体系,并在国内取得理想的效果。2.韩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起,韩国一直重视反腐倡廉。并早在1950年就通过并发表了

《公职伦理确定宣言》,其中包括诸如廉洁、公平等现代公共行政要求的内容。之后在张勉执政时期应其“反腐败”口号的指引下提出了《公务员财产登记法案》。不过并没遏制政企关系的过于密切,行贿受贿等不正当聚财现象的发生。直到朴正熙上台后,提出了“垂直集体责任制”等反腐政策,对出现腐败现象的人以及责任监察员和二级责任监察员进行连带处分,这种处分加强了上下级的相互监督力度,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在此基础上,韩国行政伦理建设还在进一步深化,在“社会净化运动”的推动下,韩国政府也不忘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1年12月31日颁布的《公职人员伦理法》,该法也实现了对良好的伦理观的法制化,也标志着韩国队行政伦理制度的高度重视。但该法标准过高,即立法失败,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之后,在卢泰愚等人的修改下,颁布了新的《公职人员伦理法》,但出现了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状况,反腐工作也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直到1992年,金泳三政府,对《公职人员伦理法》的再三修改,并成立一个重要的执行机关——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才标志着韩国行政伦理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之后金大中政府制定的一部综合防腐败法即《防止腐败法》,并于2001年得到国会的通过,至此韩国反腐败在法的基本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标志着韩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告一段落,也标志着行政伦理法制化在韩国的成功。3.韩国伦理法制化的特征

韩国在独立以后同样经历过多次的反腐倡廉的尝试,并在“社会净化运动”背景的推动下将反腐倡廉的重点转移向行政人员树立良好的伦理观上,并进行了各种预防性的监察活动。从思想的基本上树立自身的伦理观加以法的强制力,通过自身的约束力,从本质上解决了腐败现象,并制定了《公职人员伦理法》。韩国从2003年起对全国的325个政府和公共机关进行了一年一度飞清廉调查,并进行清廉度的排名等做法,并取得了国际的赞赏和借鉴。韩国结合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基本,制定出了属于自身使用本国的行政伦理法制体系。也证明了从行政人员价值观入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三)日本的行政伦理法制化

1.日本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背景

日本公务员的渎职问题伴随着人们需求欲望的增加而日益攀升。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同时,“以泡沫经济为背景的政府的公共事业中的公务员的收受贿赂事件,即渎职事件不断出现,而且这种渎职以‘集团’渎职为代表”[11]。公务员的渎职现象并不是单个的偶尔事件,而是由于公共事件所具有的巨大福利和国家行政组织机构臃肿等原因造成的。有关政府腐败越演越烈,迫切的需要切实的行政伦理制度化和法律化。与韩国相同,日本也深受美国的影响,甚至在

制定伦理法的具体问题上都是仿效美国的。二战后,日本队本国诸多制度都加以重新颁布及其完善,自然也包括行政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急切的需要一条途径来解决腐败、行政伦理问题,来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情况下,受美国行政伦理立法成功的推动下,日本就仿效美国走上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道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的遏制了腐败的蔓延,腐败问题也得到了基本的解决。2.日本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历程

二战后,日本有关国家公务员伦理方面的制度首先出现在《国家公务员法》中。这一法律的出台对制止公务员腐败行为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以后再1996年11月发生的彩福址集团事件,让人们清楚的意识到行政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日本强化公务员制约体制,提出并实施《关于为恢复国民对行政及公务员信赖的新措施》,但现实中有关腐败的丑闻并没有得到减少。在全国人民的质疑声中,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上通过了《公共服务伦理原则》,为的是减少或者杜绝糜烂不止的政府腐败现象的发生,其中强调将行政伦理规范纳入法制框架,并决定效仿美国做法着重制定公务员伦理法。此后,通过在野党和执政党的共同参与下,最终达成共识,罗列出相关的伦理法案。在经过众议院全体议论并通过了一部行政伦理法,即在1998年8月公布的《国家公务员伦理法》。此后,日本政府又于2000年2月颁布《国家公务员伦理规程》。日本强调了对公务员的制约后,公务员腐败现象大幅度减少,这得利于行政伦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这也标志着日本的行政伦理也步入了法制化阶段。进一步证明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3.日本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特征

日本的行政伦理法制化形成是在以泡沫经济为背景下,公务员的收受贿赂事件严重,而导致了公务员渎职现象的发生。其特点在于这种渎职现象的表现形式是以“集团”的形态出现的,表现为企业家与政治家、公务员的结合,进而形成相互连带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官商勾结。在日本,围绕伦理问题的核心部分是金钱等问题,起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企业家伦理;二市民伦理;三政治家伦理;四国家公务员伦理。其为了防止出现政府危机,很有必要加强公务员等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看清了时势,意识到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重要性,充分效仿了美国的成功先例。事实表明,日本的借鉴是很成功的。其伦理法还对伦理审查会的设立、权限及其伦理监督等方面内容都做了相关规定,发展到现在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的行政伦理法,实现了伦理法制化的飞跃。

(四)为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提供的借鉴

1.美、日、韩的共同点

结合对三国(美、日、韩)的行政伦理制度化、法律化的历程回顾来看,三国的立法背景及颁布法令后对法令的落实都具有共同之处,具体来说就是:(1)三国政府都是由于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行政伦理法规缺乏强制性,收效甚低,从而迫使他们将行政伦理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他们也都选择了行政伦理立法这一有效手段,来遏制政府的贪污腐败行为;(2)在颁布行政伦理法之后,三国也同样采取了相关配套的法规体系,为的是保证行政伦理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也起到了对法规制度不可缺少的辅助作用及其杜伦理法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在这些已经完成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国家中,出于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在一些名称及执行步骤有些小出入,不过大致是一样的,有自己的行政伦理法,并设立相关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所以我们在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道路上也得仿效他们,形成自身的伦理制度体系,并结合国情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必不可少的。

2.为我国提供的借鉴

将目光返回到国内,我国现在的境地同美、日、韩三国行政伦理立法初期一样,在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公务员的行为规范。例如,《国务院工作人员守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组成人员守则》、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收人申报的规定》和《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些规定没有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效力等级太低,影响其权威性和强制性。例如,我国还没有制定“国家公务员法”,更没有“行政伦理法”或“公务人员伦理法”以及实施的具体法令;二是这些规定不详细,不具体,并过于分散,可操作性差,不便执行。例如《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国家公务员应履行的八项义务虽作了明文规定,但未将其明确为行政伦理规范,而且其内容过于原则,缺乏细化和惩治措施,因而难于具体操作;三是将公务员的纪律、义务与伦理规范混合在一起。既不全面,也不明确,极易引起行政主体对行政伦理规范的忽略;四是没有相应的组织制度保障。我国没有实施行政伦理法的相应机构,如伦理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等。为了防止政府腐败,维持负任的政府形象,也通过并实施了不少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从具体上讲,在2003年“问责风暴”的兴起,也是确保公务员行为的负责任性以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但是,我国同样遇到了美、日、韩

三国在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过程中的瓶颈: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们遵从“依法治国”,发案率法规的数目呈增加趋势,但我国的腐败案件数量反而有增无减,情节也越发严重,客观的促使我们重新开始审视如何遏制腐败问题。在2007年9月3日这天,国家预防腐败局在北京成立,其主要目的是在源头上治理腐败问题。但本质上看,好转的只是表面现象,腐败依然普遍存在。因此,我国应在保存现有防腐败制度和法律的基础上寻求新的道路——行政伦理法制化。实行行政伦理法制化,一方面它为国家预防腐败局提供了法律依据,针对腐败源头问题上,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它也为行政人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准则,强化他们的伦理素质,最终达到行政伦理深入每个公务员心目中的目的,将行政伦理上升为义务的范畴。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其内容针对不强,行政伦理法制体系脆弱,在行政伦理法制化实践方面,更是处于姗姗学步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域外有关这方面的成功方案,这才是一条科学的,有效的,做向成功的捷径。

根据我国反腐败的现状问题及国内专家的呼吁,我国急需一部行政伦理法,而苦于伦理立法实践的空白,这方面的立法最多也只有党纪方面的相关法规体系。因而我们必须借鉴域外的经验:①加强行政伦理立法。除了宪法、行政法和刑法典中的有关行政伦理规范的规定以外,还应加紧制定专门的行政道德法典。以及法律实施细则。行政伦理立法的内容应涵盖全面、应涉及公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应尽量量化原来一般原则性规定,使之具有可操作性。②建立监督行政伦理规范执行的专门机构。对于违反行政伦理规范的公务员予以严肃惩处,是使公务员遵守行政伦理规范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强行政伦理规范的执法监督。应设立专门的行政伦理机关,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其职责和权限,负责对公务员从政道德行为进行监督并对违反从政道德行为进行惩处。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在我国设立行政伦理委员会。行政伦理委员会宗旨是:加强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提高公务员的行政道德修养,保障行政行为合法,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③完善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培训制度。对公务员进行行政伦理教育、培训是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国公务员教育、培训制度已比较规范化,如《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十章和国家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对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原则、机构、分类等作了专门规定,但也存在方法单

一、缺乏长期计划性等缺陷,还应努力完善。着重对公务员财产的调查和监督,并对他们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和宣传,让伦理道德深入人心,并建立相关的执行机构,规定其职权,被对其限权,从而保证对执行机构的监督,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有利于通过非正式监督的途径,加强对各个有关机构的监督,以确保行政伦理法的有效实施。在这只前,我们还需对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下文就着重谈谈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考虑到现实的意义,即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理论基础上,实践也得遵守客观规律,否则理论再丰富,实践再充分,没有利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事情的发展,这情况有还不如没有。所以说,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研究出发点,也就是其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我们来分析下其必要性。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价值定位的变迁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不是纯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公共管理理论也不会例外。从威尔逊开始,行政学也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公共行政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扩大外交,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与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视野的变广,思想也更活跃了。也逐渐引发开始创新的热潮,这些也诱发了公共管理核心价值在根本上的转变,从而带动了行政管理研究重点的变化。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中,行政被定义为国家意志的执行,其行为准则都是以经济高效为准的。在不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在当时看来行政是没有价值选择的而保持价值中立。但久而久之,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变化,政府在对效率目标的疯狂追逐的,而忽视了对行政价值的关注,导致自身无法再用过去中立的价值态度和管理模式来控制局势和解决问题,价值中立的价值立场再也站不住脚了。行政人员随之也出现价值偏向,原因有二:第一、行政人员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在行政管理中处于优势地位,其职权也为自身带来了方便,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权力欲望不断膨胀,权力越大就越容易走向腐败,这是“自然”定律。再从“经济人”角度看,行政人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其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得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上成为了左右不定的“摇摆者”。第二,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等对各项管理措施停留在表面功夫,加上公共内容的不完备,行政人员必须根据自身所持有的态度,依靠个人情绪、爱好进行价值判断。如此,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不断增多。带个人色彩的工作作风也不断强化,因而行政人员难免会陷入伦理冲突的泥沼。从这两方面看,如果不对行政人员加以客观地指导,那么其行为必然会损害到公共利益、各种腐败行为也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因此,立法机关必须对行政人员的伦理困境加以指导,并控制其自由裁量权。这些都依赖于行政伦理法制化,使得行政伦理在法律基础上、依靠法律强制性和公正性,直接指导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最大程度上的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因此,在构成要件和价值取向上,法制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征,即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等,与法律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无必然联系,而法治不仅注重法律的

形式特征,更加强调法律的实质内容和价值取向,要要求明确区分好法与劣法、善法与恶法,为此,推行法治要求遵循以下原则:法律至上、尊重及保障人权、以权利为本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权力相互制衡、司法独立。2.回应公众的需求

随着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法制观念的意识不断强化。民告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人们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多,要求政府回应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务员一方面接受公众更大程度的监督,但另一方面将要满足公众更多的需求,因为,在生活之中的人们首先寻求依靠的就是行政机关。与此同时,对公众的多方面需求,又基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又多,结合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政府也迫于形势而提供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服务,很难做到统一、一致。这无疑是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的一大麻烦。因此,行政人员所做的大部分行政活动对不得不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去满足大部分公众的需求,以保证最大化公共利益的实现。这种困境又间接赋予了行政人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在这种自由的“怂恿”下,行政人员难免会为了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而偏离公共利益。为了对行政人员进行约束,已颁布的法律以及相关法规,由于局限于行政人员自身约束,而这种软性质的约束,效果很不理想。这意味着需要将行政伦理对行政人员的约束强化,使其真正遵守行政伦理的相关规定。而行政人员伦理法制化正可以保障对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起到的强制效果,同时也可以相当程度上避免行政人员视公共利益不顾而去利用公共权力追求个人利益、“公报私囊”等现在的发生。

在社会基础上,为了回应公众的需求,任何社会均可推行法制,不管是健全的还是不健全的,也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而真正的法治则必须要求以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市民人本主义三位一体构成的社会结构为其基础。在实现条件上,法制仅仅体现为一系列的法律条文和保证其实施的制度实施,只要存在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即可,而法治所要求的实现条件则要高得多,如:民主公正的立法体制,灵活创新的法律实施机制,独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广泛深入的守法护法意识,等等。都说明了法制化的必要性。3.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问题

行政人员角色的多样性要求其必须为了做好每一个角色而奋斗。作为行政人员,他需要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以及公共行政的高效率,需要接受组织的控制,也受到有关法律和规定的束缚;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他需要为家庭承担经济责任,这就需要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同样也需要为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而奋斗。从行政人员的本质来讲,他在行政过程中担当了多重角色,而每种角色赋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也许他扮演的就是负债者。从而在行使执行权力就可能产生偏差,如执行对象刚好是债主,由于原本的债务关系,就会造成其徇私枉法。所以由于行政人

员的特殊,使人们更容易陷入伦理冲突的困境,从而给行政人员带来了行政伦理自主性问题。

具体来讲,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中也充满着冲突,如其在行政组织中,要受上级的管理和指导,并服从上级的领导;而在其职位上,他受到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当上级的命令和职业道德规范有所冲突时,自己该怎样呢?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不择手段的完成上级任务难道不可以问题等等。在利益冲突问题上,行政人员就要面临这种“利益与职责之间、私人的生活禀性和公共角色义务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12]。职位责任、人际关系、私人生活禀性对其价值判断和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求助于各项法律法规的规范,但更少不了行政伦理的指导与规范。而伦理规范自身的软弱性又迫切需要法律的帮助。从这个角度出发,行政伦理法法制化为行使人民解决了个人伦理自主性的问题,为行政人员指明了方向,以使行政人员面对不同的困境都能有法可依,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4.行政伦理法制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首先从道德层面来讲,人与人之间很大一部分的关系是靠道德来调节的,但道德并非万能的,其主要靠得是人的自律,如果有人不遵守,他也只能受到社会的舆论和谴责,而不会受到物质利益损失或法律方面的制裁,所以道德本质上的软约束性,要对行政人员行为加以控制,其道德行为一定要用法律加以约束,使其真正履行公务员应履行的职责。.其次,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还是转型时期我国行政伦理规范的迫切要求。建国以来,我们都要求行政人员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去由于经济水平及经济体制的局限,多数人对权利没有过多的价值倾向,而行政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市场经济建设,人民追求个人利益既合法正当,甚至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非公职人员用各种手段发家致富。许多公务员从心里上开始不平衡,再加上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一些公共行政人员就陷入了伦理冲突之中,有些干脆以权谋私,并引发了多种多样的、严重的伦理问题,如权力交易渎职失责,权钱交易等。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行政运作过程中缺失最基本的行政伦理规范和法制秩序。因此,在新时期,对行政人员的伦理进行法制约束至关重要。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契约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性,都要求以法律手段来调整各种主体之间的关系,行政人员是各种调控的直接执行者和落实者。所以更要对其行为进行法律高度上的规范,才能使他们切实的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又将此写入宪法。这是全党对邓小平民主和法治思想认识上的深化,标志了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完善,也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厉行法治的信心和决心。而在行政领域采取法制化,制度化,也是为了顺应党的号召,为了进一步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可行性

上述对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光具有必要性还不能推出其在现实中合理性及合法性,所以还需要对其现实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本人认为,行政伦理法律法化的前提是道德的法制化。要想分析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可能,就要对道德法制化可能性为切入口分析。

在道德法制化前,还得先实现道德法律化,所谓道德法律化,就是以法律的形式对某些道德规范加以规定,即“立法者以成文的形式确认和保护它的基本道德主张”[13]。范进学指出,它是“立法者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的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14]。

从道德法制化的现实基础看,道德是一种软性约束,而法律确是种强制性规定。两者是否相互兼容,直接决定了道德法制化的现实可行性。我国大多数伦理学方面的学者通过如此深入研究,大多是都以道德和法律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及互补互成的关系为基础进行分析。我们也是从它们两者的共同点出发,来分析道德法制化的可能性:道德与法律两者都是有义务规范,两者便可以通过义务作为桥梁进行相互转换;再者两者在社会上也同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道德可以通过国家强制力量,保证最大程序的落实,使其更普遍化,变成人人都可以遵守的一般性规范;还有从逻辑的角度看,“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是既要产生规范效力的必须逻辑,又需要体现价值合理性的应当逻辑”[15]。所以从上述几点出发,尽管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但是两者的共通性,为两者能联系起来创造了条件。

从道德法制化的理论基础来看,关于道德法律化的观点,也有学者持有怀疑的态度,他们的出发点也不无道理。作为义务的道德为了得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是可以实现法律化的,而有些道德其标准过高也难免会不适合法律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而被人们追求,而不能强制的要求这样的道德就得做会人们的标准。而在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理学及其分法》的著作中,也捕捉到“法律和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其控制范围在部分上重叠化。道德有些领域定位于法律管辖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几乎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但是存在着一个具有实质性的法律法规制度”[16]。由此,不难看出道德是可以法律化的,但被法律强制道德是有限的,即道德法律是有限的,同样道德的法制化也受到了制约。

在分析和解决道德法律化可能性问题之后,道德法律化的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开了。而行政伦理的法制化可能性更依赖的是良好的法制化坏境。从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法制完善阶段,一如既往的提倡依法治国,强调加强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这为行

政伦理法制化实行创造了先机,同时行政伦理法制化也完善和补充了我国的法制体系。当能够法律化的道德被立法机关通过之后,而是成立的法律时,为了使其得到执行,就必须设立相应的执法机关,而为了保障公共合法权利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司法机关,逐步建立法律在道德的行政及司法体系,从而达到道德法制化。而与此同时,也同样需要对公民在该法内容上的教育和对该法执法程序的了解,以保证此法的推广及普及。因此,同时在立法,执行,监督等各方面为行政伦理法制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在道德法律化成为可能之后,行政伦理的法制化也及有发展的可行性。

四、我国行政伦理立法路径的思考

通过前文对行政伦理及其法制化的概述,我们了解到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定义,完成了对其研究的前提步骤。接着对美、日、韩成功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背景、历程及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再结合国内外现状,对我国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得出,在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腐败现状仍较为严重,这与“建设服务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理论背道相驰。在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成为世界各国行政伦理管理发展的普遍超势下,也成为了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行政伦理标准,加强行政伦理立法;建立行政伦理规范的监督机构并赋予相关的独立监察权力;加强和完善行政主体的行政伦理教育、培训机构;强化非正式监督等内容。在下文我们将具体分析我国行政伦理立法的路径,怎样的行政伦理立法才能切实的解决我国的行政伦理现状?在行政伦理立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等。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指导思想或基本原则

从具体上讲,社会主义行政伦理体系由三个层面内容构成,即行政伦理价值观、行政伦理规范和行政伦理选择机制。而在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过程中,其核心也是基础是行政伦理价值观。行政伦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伦理价值观。价值观对道德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确定道德的方向,还规定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评价、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社会道德危机实质也是源于价值观的混乱。行政伦理是对行政价值进行评价、判断及选择的内在尺度,也是行政主体活动的价值取向。由于行政价值观在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它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的行政伦理价值观是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则和政府的只能所决定的。中国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则是人民民主主权原则;这就决定了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我国行政机关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国政府的中心只能是发展经济,引导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这就决定了追求客观效益应作为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行政伦理价值观应当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吸取廉政、勤政、公仆精神等传统行政价值观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效率观

念、协调意识和法制观念。

其次,在确立行政伦理规范方面,在发展的角度来讲,行政伦理规范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规范,是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规范,在不同时期,对具有不同行政职责行政工作人员会有不同的要求。就目前而言,主要应当提倡公正、诚信、廉政、勤政等:(1)公正可以防止政府工作人员受到社会关系、金钱往来或个人的某种理念的影响使其不从公共利益出发,不依法秉公办事,而使利益分配的砝码倾向于个人利益或行业集团利益而使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受损失。公正对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有这主要意义;(2)从古至今,诚信一直被视为“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只有诚信于民,才能取信于民。管场中各种腐败行为和暗箱操作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匮乏。为官为政者的一言一行都要对人民负责,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保持社会的治安;(3)中国共产党在党十四大明确要求“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中国也有着“为政以德的传统”。;廉洁作为一种行政伦理规范,要求公务员洁身自好,不损失肥私,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因此提倡廉洁要求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政建设;(4)勤政是从公务员业务素质和敬业态度出发,要公务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努力追求、创造最大化的工作效率和业绩。这是对公务员的一种督促,一种警策,更是公民和正义之间平等“契约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和制约。

行政选择就是一种伦理选择。对于行政选择起决定作用的伦理动因是:行政业务、行政良心和行政人格。行政义务就是行政道德责任。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对国家政府及人民利益所承担的责任。行政良心强调的是行政主体的自律、就将行政义务上升到一种自觉意识,而行政人格是行政伦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活动而形成又表现于一系列活动中的一种品格,是我们在行政伦理建设及行政伦理法制化道路上的最高目标。

从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及各自发展的方面和目标,也为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只要我国在行政伦理法制化过程中,以行政伦理价值观为切入口,制定相应的行政伦理规范,再选择切实可行的行政伦理机制,设立执法机构及监督机构,那我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成功将指日可待。

(二)我国行政伦理立法模式选择

我们通常认为,法律是由货架制定或认可的,然而在本质上讲法律确实由其具体的人来制定的,是由具体是立法机构起草、修改和审定的。因而立法者的色织决定着法律的生命力:立法者的法律学识、法律修养,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制定。由于复杂的原因,我国立法中的许多人不仅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而且也没有经历必要的法律实践训练,加上大会期短,审议法律草案的时间不够充分,讨论问题流于形式,走过场,走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较广的国家里,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和能力参与法的

制定,于是将法的制定委托给那些能够完成此项任务的精英人物和专门机构身上就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而在当前中国现在伦理法制化经验不足、法制机制不成熟的转型时期,更要注重参与立法者及专业人士的素质要求。彼得·F·德鲁克认为“专业人员伦理的基本准则,是公共责任伦理的基本准则”[17]。这也客观要求了专业人员,要求其具备高素质和较高的思想伦理领悟。要做到公正、公平、有害则不为、处处为人民利益最大化考虑。而行政伦理立法也同样应该对城外的现在伦理立法以及国内已有的其他法律作为基础和借鉴。1.域外的行政伦理立法模式选择

国际上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下面主要以美、日、韩三国为例,对其进行比较及立法方向的介绍:

首先,在形式上,这些发达国家的行政伦理规范大致有三套系统:一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公共行政的道德。譬如:早在1958年7月,美国国会以共同决议书的形式通过了《政府工作人员伦理准则》;197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等。另外,政府的以部门根本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适合本部门的伦理规范和实施办法。二是由机关组织提议的用于规范其成员国政府行为伦理规范。譬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89年将治理国际腐败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之后也先后提出了《制止贿赂公约》《改善行政伦理行为决议书》等,这些规定对于改善和规范成员国的公共行政行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公务员职业社团制定的伦理准则。譬如,美国公共行政行学会同理事会经过反复讨论。于1981年通过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制订一部道德准则。其次,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一套立体式,多层次,多方面的反腐倡廉体系。这些机构既包括像OECD这样的国际联合机构,也包括国内职业协会与学会以及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团体,甚至还有不少私人伦理咨询公司,也加入到政府伦理建设的阵营。除此以外,也通过立法新创或授权立法成立了各种行政伦理、管理机构。甚至在许多部门及许多州和市的议会和政府,也设有伦理方面的工作机构。第三,在教育科研上,本也有一支强大的教育科研队伍和机构。这些机构不仅受理政府伦理咨询,而且协助政府做行政伦理培训。在美国,高等院校也成了美国行政理论的研究、培训和咨询的重要基地。2.结合实际——我国的行政伦理立法模式选择

从上述不难看出,在域外诸国行政伦理立法的过程中,不仅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立法,更多的是国际组织,国内的一些行政职业协会与学会,甚至还在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协助政府建设行政理论法制化环境。这样做充分发挥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倾听它们的心声,立法也更切实际,更能于民相通。结合我国实际,法律普及存在过于表面化。许多人处在守法的阶段,而没有真正的“知法,懂法”。甚至我国立法机构

中的参与立法的人员也有很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法律教育,而多数偏于自己的喜好或者盲目跟风来制定法律法规;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人口过多,这也阻碍了法律普及和群众的参与程度。结合这一实际,得出三种模式:(1)行政机关立法模式。这也是最基本的,主要指由有立法权的机关委托行政机关起草有关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重要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涉及多个相关部门时,委托一个部门牵头,组织其他有关部门共同起草跨部门跨行业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重要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这些不仅加强了各部门的联系,同时还杜绝了个别部门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立法目标。有一个部门牵头,也解决了各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时而出现“踢皮球”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部门及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并起到相互监督的效果。(2)法学专家立法模式。积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丰富的法学人力资源优势。聘请全国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起草行政伦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充分发挥法学家的特殊性,一他们受过专门的法律教育并形成成熟的法律体系;二他们不同立法机关或政府工作人员,他们能更客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虑及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为利益寻求平衡点。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公正的行政伦理法。(3)就业律师方法模式。发挥职业律师丰富的职业经验优势,组织有丰富职业经验的律师共同起草,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因为更多的会站在行政相对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会提高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但他们都有各自的弊端:行政机关立法更多会站在国家利益或者部门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往往忽略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执业律师立法正好与之相反:往往忽略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体现行政相对人的利益,甚至于体现其阶层利益;而法学专家立法,站在社会利益的角度,立法工作也只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但其制定的法律缺乏操作性,过于抽象性,不便于被大众接受。综合分析,应当发挥各个立法模式的优势,共同参与伦理立法,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及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系统的考虑问题。即其立法将会做到科学性、民主性、前瞻性、可行性等存的法律模式。这才是行政伦理法制化应追求和实现的立法模式。

(三)关于行政伦理立法的几个问题

行政伦理法是为了提高公务员的廉洁度,增强国民对本国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信任度。但是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光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法律体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构建法律体系和工作就变得毫无意义,反腐的工作还是不能取得进展。例如韩国在1981年就已对行政伦理立法,但由于该法并未得到执行,反腐的效果并未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因此,在制定了相关伦理法律法规体系后。就应成立相应的执法管理机构,并对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定。充分考虑立法的适用对象,立法的具体内容,执行和监督及其执行程序等几个立法问题。

1.适用对象

行政伦理就是行政领域的伦理,是指调整行政主体在国家事务的治理和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的,是衡量行政行为的一种规范标准。从字面理解,行政伦理是行政领域的伦理,而涉及行政领域的主要有国家机关、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也少不了企业和市民方面的伦理问题。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怎样的社会,即治家伦理和国家公务员伦理对企业家及市民伦理都起着引导、示范的作用。尤其是公务员职务所接触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性,从而这些国家公务员的优良的道德表现是赢得公民信赖的一种资本和手段。为了防止政府危机,也必须加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伦理道德素质。从立法的角度看,由于国家公务员的特殊性,在行政伦理范畴内的决定性的地位,所以行政伦理立法的主要使用对象应该是国家机关、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任务。而在中国是“党指导部门、部门服从党”的原则,所以在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道路上,要注重党组织及党成员在行政伦理方面的要求。在法的层面上,对公务员的职能做义务要求,要求公务员履行其最最初的志向,即为全国人民服务,谋求为整个社会做贡献;并要求他们时刻注意抑制利己部分的利益扩张。通过法的强制性,最终达到防止权力交易,渎职失责,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渎职犯罪等行为。再者,公务员也是公民中的精英部分,其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思想悟性,懂得知法、守法。所以行政伦理法很有必要从国家行政工作人员下手,他们得到了规范后,通过他们的引导和示范,更直接的赢取公民的信赖,使行政伦理立法得以更好的落实。2.行政伦理立法的内容

行政伦理法制化指的是行政伦理章程化,其内容包括行政伦理规范和行政伦理法律两部分。从本质上讲,行政理论法律也是一种行政伦理规范,只在强制性上稍有区别。而行政伦理规范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1)应为型规范,即对行政人员的最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可为型规范,是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如恪忠职守敬业等;(3)不可为型规范,是对行政人员的道德戒律,如不得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等。通常情况下,只有一种道德规范能够法制化,而对前两类道德规范涉及的行为、法律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行政人员的修养来约束和督促自身的行为。行伦理理论规范包括三种规范,行政伦理法律仅指的是第三种类型的规范。

在域外,行政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要求公务员必须忠于职守,忠于宪法,忠于国家;公务员必须廉洁奉公,不能以权谋私;公务员必须严守国家机密,树立公务员在公务内外的形象。而美、日、韩三国制定有专门的行政伦理法中,其内容大致就包括:公务员应该遵守的伦理法规;财产、礼品等申报与公开;对行政伦理法规进行管理的伦理委员会的设置及其职责等。其伦理法内容主要是禁止政府工作人员以其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直接或间接的谋取任何私利。

在国内,我国人事部曾于2002年2月21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这是对公务员现在伦理要求规范化的一个体现。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八项。但其内容不够完善,如在我国干部用人的腐败可谓是最大的腐败,其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甚至威胁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提升干部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所以应在规范中加入“选贤任能”。而在行政伦理立法方面,也制定了一些行政伦理方面的法律规范,也的确从领导干部入手,督促他们廉洁从政,也制定了相关收入申报的规定等。这也标志着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步入了新的阶段。

但由于经验匮乏,实践时间还较短,导致认识问题不全面或者实施条件有限而不能使行政伦理法得到更好的落实。所以我们更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我国有必要在行政伦理法律规范中增加以下内容:

(1)应该对经济利益冲突做出相关规定。当公务员自身的某些经济利益与他的职责有关时,公务员应被禁止参与此项经济利益相关的公务;(2)国家也应该制定公务员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作些规定,防止寻租现象的发生;(3)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弄虚作假现象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对这种情况一定要严厉监督管理,从重惩处;(4)当前国内很多干部腐化堕落,生活作风不太检点,只看政绩,无视作风,这也使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信赖度大打折扣;(5)还有对一些准则要强调它的是期限。这些应该在行政理论法得以体现。学习国外成功的典例、结合当前国情,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或补充一些适于公务、职场理论法规,不能过于理想化,要切合实际情况,对公务员行政伦理行为做出合理的、科学的要求。这对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行政伦理法的执行、监督及其程序

对于违反行政伦理规范的公务员予以严肃惩处,是对公务员遵守行政伦理的重要保证。从立法的权威性出发,因此,很有必要加强行政伦理规范的执法监督,理应设立相关的行政伦理机关,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其职责和权限,负责对行政人员的想年改为进行督促并对违反进行惩处。效仿美国、日本,可在我国设立行政伦理委员会,来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提高公务员的伦理素质,并保障了行政行为的合法。委员会应由人大选举产生,划为国家法定机关,对全国人大负责并向其定期汇报工作。其职责在于:检查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受理对国家公务员违反法律法规及行政伦理方面的道德控告、检举,并负责调查处理。委员会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应拥有以下权限:(1)接受举报权;(2)调查权、搜查权、逮捕权、限制处理财产权;(3)制定机关政策法规权;(4)独立预算权等。与此同时,委员会也应受到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监督,并对人大报告工作,这也是为了加强对委员会的监督,接受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司法机关的正式监督,也应接受非正式的监督,如公众、新闻媒

体及舆论等方面的监督。

借鉴各国的行政伦理法要得到有效执行的经验,必须要界定好管理机构的只能。而只能主要牵涉三个问题:“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19]。在怎么管的问题上,伦理委员会发现公务员的行为与伦理法相背,就得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制止,情节严重,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应怎么管?伦理委员会内行政伦理法授予的权力,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监督。在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上,伦理委员会应根据伦理法规体系的相关规定审查公务员的相关事务,再者就是对行政伦理法进行宣传。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执行程序。众所周知,再好的法律或法规、体系,执行效果得不到保证的话还是徒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国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活的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19」。而在各国的执法程序中都体现了科学、公正的原则。一般的执法程序为:伦理审查会的调查→惩戒处分前的劝告→伦理审查会实施的惩戒→结束调查并提请司法机关的审判→法院审判→宣告处决。其中的关键是司法审查,要根据相关伦理法规,公平、公正、公开的审判案例,依法对违法人员做出相应的处罚。通过执法工作的不断进行,伦理法制影响逐步扩大,因而“组织中文化和氛围等会伦理规范,个人的信仰和决策行为就符合道德规范”[20]。

结 语

行政伦理法制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工程。纵观世界,美国、韩国以及日本为追求政府的廉洁、公正等目标先后将行政伦理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反腐方面取得效果明显。在顺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背景下,更应积极探索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完善依法行政并引导行政伦理法制化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不断迈进。它是行政领域道德的感召力,是理性控制感性的行政伦理。

行政伦理法制基于伦理与法治的“同质性”,将道德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运用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有助于实现行政主体的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从而提高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素质,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能力及行政判断力。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应努力建成以服务为基点,以公平、公正为目标,以法行政的伦理体系。要充分尊重公民的利益,切实落实公务活动中的职责,促进公务员以专业化和职业精神从事公共行政活动。同时,这样的行政伦理也要求借助立法,以及法的执行和监督各个环节的补充。制定出伦理法并贯彻实施,发挥行政伦理法在反腐中的作用,立法、执法、执法监督一手抓,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根除腐败。注重行政伦理法内容建设以及相关法规体系的完善,设立伦理委员会,规定其成员的职权,并设立专门机关对其进行监督。在法制化道路上,发挥正式及非正式的行政伦理监督,增强公共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以科学管理的态度来处理公共行政,时刻代表着公共利

益。以客观行政伦理法制化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加速器,使其在行政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 辞

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难以完成我的学业。

其次是感谢我的导师 龙跃牛 老师,无论有多忙,他都会尽心尽力地阅读、修改我的论文,并帮我整理思路,指出我的不足。在此表示我深深的感谢!

另外,感谢校方给予我这样一次机会,能够独立完成一个课题,并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我们各种方便,使我们在即将离校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能够更好学习一些知识,增强我们实践操作和动手应用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一次对我的母校表示感谢。

注 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01年9月27日第一版.[2]肖萍.论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建设.求实,2001(9):52.[3]Preston·N ,understanding , Sydney : Federation Press, 1996 :16.[4]周奋进,转型期的行政伦理,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3.[5]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6]李建华.行政伦理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6~77.[7][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30 [8]严波,浅析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美国经验的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75.[9]袁准.中韩行政伦理比较及其启示,理论界.2006(12):226.[10]任勇.韩国反腐败进程及其经验.国际资料信息.2007(4):9 [11]周实,刘亚静,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的特殊及启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6.[12] Tasman·J, Obligation and the Body Polit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18.[13]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8.[14]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和法律道德化.法学评论.1998(2):34.[15]彭凯云,梁秋化.道德的法律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2(1):831.[16] [美]博登海默.伦理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86.[17] [美]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8]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二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48 [1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评).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20] Ford·R·C and Richardson..Ethical Decision Making: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4,13:217.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亨利(著).公共行政与公共事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08 【2】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30

【3】丹尼斯,怀特,彼得弗伦德(编)伦理学经典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9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01年9月27日第一版.【5】肖萍.论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建设.求实,2001(9):52.【6】Preston·N,understanding,Sydney : Federation Press,1996:16.【7】周奋进,转型期的行政伦理,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3.【8】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9】严波,浅析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美国经验的启示.国家教育行政政学院学报.2006(10):75.【10】任勇.韩国反腐败进程及其经验.国际资料信息.2007(4):9 【11】周实,刘亚静,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的特殊及启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6.【12】 Tasman·J.Obligation and the Body Polit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18.【13】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和法律道德化.法学评论.1998(2):34.【14】 博登海默.伦理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86.【15】 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二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48 【17】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评).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18】Ford·R·C and Richardson..Ethical Decision Making: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4,13:217.【19】李建华.行政伦理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6~77.【20】袁准.中韩行政伦理比较及其启示,理论界.2006(12):226.【21】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8.【22】彭凯云,梁秋化.道德的法律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2(1):831.

第三篇:劳动合同法不足及对策

《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劳动合同法》以来,该法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与旧《劳动合同法》对比,它不仅扩大了本法的适用范围,还强化了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加强了对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保护。但新法中对劳动合同订立、执行、解除的高度规范,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对稳定劳动关系的保障,使之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法律本身的范畴;而其又直接切入劳资利益分配领域,加之新法自实施之初,便遇上了国际金融危机。因此本法自实行以来,就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没有下降趋势,反而呈现高幅增长。而一些需用新《劳动合同法》裁判的新问题,如劳动者要求按劳动合同法规定签订无周定期限劳动合同、因未订立书面合同而要求支付二倍工资、因合同终止索要经济补偿金、因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要求单位支付双倍赔偿金、因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而引发的纠纷等也纷纷开始出现。

一、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新《劳动合同法》自身的不足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但该法强调书面劳动合同形式以及无同定期限的适用范围,大大制约了单位用工形式的灵活性。在一些司法实践中,更是倾向于不考查原因,直接把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归咎于单位,这既不利于保护用工单 位的合法权益,也有违《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本意。关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问题,《劳动合同法》来了个“一刀切”,凡已签订过两次劳动合同再次续订的,用人单位必须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事实上使本属自由意愿的劳动用工变成了“终身制”。在一些人员流动性高的行业极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导致用人单位纷纷通过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等方式规避法律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而这最终对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均无裨益。

2、配套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劳动关系的法律调节是以健全的劳动立法为基础的,没有完善的劳动立法就无法对劳动关系进行有效的法律调整。我国劳动立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尚没有形成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劳动合同法》本身配套规定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或者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如在社会保险方面,《劳动合同法》虽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保险制度,但由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不能跨地区自由转移接续,劳动者跨地区流动时,只能带走个人承担部分,而不能带走用人单位

缴纳部分,这样就影响劳动者参保积极性,也使《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意图落不到实处。又如劳动保护、年休假等配套制度尚未健全,影响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国务院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虽然对一些条款进行了明确界定,但仍有一些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

3、对新《劳动合同法》误解现象比较普遍

一是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法》存在误读误解现象。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新《劳动合同法》 颁布实施太超前,不合时宜,与当前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相脱节,尤其是受到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形势下,实施《劳动合同法》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给企业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和管理上的困难;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劳动合同法》单方面倾向保护劳动者,忽视了企业的正当权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些用人单位担心按照《劳动合同法》第l 4条规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会使职工重新捧上铁饭碗,成为企业的永久员工,因而对贯彻《劳动合同法》往往采取消极态度。二是劳动者对新《劳动合同法》的认识有偏差。有些职工认为,《劳动合同法》虽好,但作为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弱势地位无法改变,不可能事事依法与企业管理者较劲,遇到问题时企业总是有办法规避的。他们对《劳动合同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并不十分看好,加之社会保险目前还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接续和转移,大部分外来工。尤其是农民工对企业按照《劳动合同法》要求缴纳社会保险的热情不高,呼声不强。三是一些劳动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未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认真思考,人云亦云,认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会使用人单位劳动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发展,影响企业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 ;有的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所造成的经营困难归结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4、用人单位规避和违反《劳动合同法》、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大多数用人单位能够严格执行新的规定,但仍然有一部分用人单位规避和违反《劳动合同法》,其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用人单位劝职工集体辞职来规避法律,有的甚至违法集体裁员,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致使劳动争议案件大幅上升,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二是不少中小企业由于管理落后、竞争力弱,一时很难适应《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因而,采取了一些规避方法:一些企业偏面强调行业特殊性,采用“零时工”、“ 促销员”等用工形式,以此来规避社保费用等用工成本支出,因为大部分促销员是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参加社会保险的。三是少数企业擅自不执行《劳动合同法》 中关于休息休假、加班工资、社会保险等条款。少数用人单位为规避不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 资处罚,自行印制违法书面承诺,让职工签名。四是有的企业采用劳务派遣方式规避应当承担的责任。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把原本单位的劳动者分流到劳务派遣企业,再由劳务派遣企业重新将其派遣到本单位的原岗位工作,而工资等待遇与

原来的单位职工相差甚远,这些用人单位规避了对自有职工应当承担的责任,这部分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五是一些企业用计件工资来规避劳动时间规定,其工资标准完全由用人单位单方决定职工获取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5、宣传、监察力量不足影响了新《劳动合同法》的贯彻落实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上赋予劳动者与雇主平等对话的谈判权力,但从“权力”到“权利”,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可以一蹴而就,劳动者需要掌握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劳动者对于《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依然很低。另外在新《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的复杂形势下,劳动争议案件也在大量攀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监察部门承担的职责越来越重要,而这也是对《劳动合同法》真正执行到位的重要保障。但从目前各级劳动监察部门来看,监察网络不够健全,执法力量普遍不足。无论是机构还是人员,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监察力量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监察的力度软化,使得用人单位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人去查处;违法用工等损害劳动者权益问题,没有相关部门去问津;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也没有人按《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条例》给予处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劳动合同法》在实际执行中大打折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贯彻实施新《劳动合同法》的对策考思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的良好氛围

虽然《劳动合同法》 颁布实施三年多了,但对它的宣传学习、贯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法》的理解和对这部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是保证其贯彻落实的关键。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全面、正确阐释《劳动合同法》条款内容,减少社会各方可能产生的认识歧义,及时消除对《劳动合同法》的误解误读。同时要进一步研究措施规范劳动合同,重视解决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率低的问题。特别要加强建筑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业、个体工商户等劳动密集型用人单位的管理,针对此类用人单位劳动者流动性大、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频繁等特点,探索制定完善有效的配套办法和措施,大力推进劳动合同的签订,规范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程序和内容,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履行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全面掌握并及时研究分析本区域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和劳动合同履行情况,建立完善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实时跟踪管理。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2、平衡利益关系,保障劳动者和企业双方权益

《劳动合同法》的宗旨就是平衡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利益,将劳资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引

向合作,从而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实际上是保护劳动力资源,保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利润源泉,促进利润增长和企业发展。所以在对劳动者充分保护的情况下,也要对企业的利益进行平衡,不能损害企业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抵触心理,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并会反过头来影响劳动者的就业、工资、福利、保障等方面,最终将得不偿失。因此,对劳动者在进行保护时也应当从用人单位的利益角度出发,进行利益平衡,真正实现劳资双方的实质平等。

3、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做好配套政策制定和制度衔接工作,是保证《劳动合同法》有效贯彻实施的重要条件。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各种地方性法规等一系列劳动法律的颁布实施,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已逐渐丰满成形,但离完善还有不小的距离。面对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劳动立法应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人们对这部法律实施情况,对容易引起理解分歧之处给予明确界定,使劳动关系的建立、维持、变更和解除都有明确可依的法律根据和程序规范,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加强监督检查,保障《劳动合同法》贯彻落实

一是要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必须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通过专项检查、书面审查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执法监督检查活动,严肃查处违法侵权案件,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加强调解工作,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配强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克服目前人手少、任务杂的被动局面,确保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员的业务培训,从法律法规、科学管理、执法规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监察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积极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依法治国水平的重要内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充分保护,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持续提高。因此完善《劳动合同法》,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当前劳资关系工作领域的重中之重。

参考资料:

《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崔北军

《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沈瑜维

浅析《劳动合同法》对现代企业的影响孙晓

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行为的对策思考肖灵敏 《劳动合同法》无固定期限合同得分不足与完善姜颖

第四篇:中国行政问责制尚存不足

中国行政问责制尚存不足 问责结果公正性大打折扣

2010年10月12日 09:44:24来源: 光明日报

行政问责制度的概念

现代意义的行政问责制起源于西方的政治管理,目前理论界对其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通过对行政问责制的研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

对于此概念的理解,主要应从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范围、问责过程和问责结果等方面来把握。

问责主体,即哪些人或者机构可以充当行政问责的主体。简单来说就是“谁来问”。这是确定行政问责有效性的一个必备前提,如果问责主体指向不明,那么问责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就值得怀疑。在我国,行政问责的主体不仅来自行政系统内部,即上级行政机关,以及审计、监察机关,而且还应包括行政系统外的问责主体以及社会机构、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只有问责主体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多样性,才能保证问责结果的权威性、客观性、公正性。

问责客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或者公务员应当履行而没有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或者没有恰当地履行义务的种种行为。问责客体中的问责对象可以通俗地表述为“来问谁”,具体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没有尽到自己应尽职责和义务的政府部门或者负有领

导职责的公务员。如果被问责的对象指向不明,问责也就失去了进行下去的必要。所以,在行政问责过程中,一定要找到被问责的具体政府机构或者个人。

问责范围,是指问责主体对问责客体讯问的内容,也就是“问什么”的问题。不仅要问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原因,而且还要问为什么作出错误决策;不仅要问政府官员滥用职权的行为,还要对故意推诿、决策缓慢、执行不力等作为问责。这其中包括了政府和公务员在政治行政体系中所承担的各种责任,包括其内含的道德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等。

问责过程,指问责机制启动后所经历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即问责开始后首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我国,一旦问责机制启动,一般首先会确定责任相关人,然后通过质询和搜集信息,确定主要责任人,最后对主要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罚。

问责结果,主要是指被问责的政府机关和公务员所承担的处分和处罚结果。一般来说,这种结果可以分为政治、道德、行政和法律责任四种,具体承担责任的方式包括公开道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留党察看、引咎辞职、撤职等;触犯刑法的,还要启动法律程序,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源起和发展

关于我国对官员问责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当时他

就对领导干部明确提出要“各负其责,决不能互相推诿;失职者要追究责任”。而我国最早对失职官员追究责任,或者说最初的问责也正是在1980年,当时“渤海二号”发生沉船事故,时任副总理的康世恩就受到了记大过的处分,这也是我国行政问责处理的最高级别的官员。近年来问责风暴的掀起发轫于2003年,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的孟学农由于对SARS疫情隐瞒不报和抗击不力而被问责。在随后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中石油集团、北京密云、吉林省吉林市、浙江海宁等行业和地区的一大批官员,又先后因重大责任事故而“下课”或遭严厉处分。自2003年中央率先发起行政问责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也都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对行政问责制在理论、实践和制度建设上积极探索,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探索丰富了我国行政问责研究的理论成果,使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2008年行政问责制被首次写入《国务院工作规则》和《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这些都表明我国对责任型政府的理解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推进行政问责制的意义

尽管我国行政问责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实践上也依据问责体系惩治了一些在重大事故中有过错的主要领导人,但由于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产生时间较短,各种配套制度和机制尚未健全,因此,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问责主体单一。目前我国行政问责的主体仍主要来自于政府系统内部,尤其是上级政府机关和党委机关,没有更多的人大代表、社会机构、群众、媒体等参与进来,在此情势下,问责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普遍性就会大打折扣。二是问责机制没有常态化。当前我国的行政问责更像是一场暴风雨式的运动,问责来时一阵风,一旦过去,那些未受惩戒的官员照样不思改进,因此很难起到警戒和震慑作用,问责效果往往不佳。今后必须要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行政问责法,将各级政府机构和公务员的行为置于法律的监督体系之下,从而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小心谨慎,更加务实。

行政问责制度体现了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建设责任政府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它体现了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核心要求,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依法行政,建立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忘记了自己的权力来自全体群众的授予,而是把它看做是上级领导的赐予,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只惟上

级领导的意见是从,而不愿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诉求。推进行政问责制,会使这些领导干部重新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于广大群众的授予,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深入群众、体察民情,真正做到关心民生疾苦,了解群众冷暖,以真抓实干取得人民大众的信任与支持。

第二,有利于形成干部淘汰机制,从整体上提高干部素质。我国较长时期在官场上形成的一种陋习就是能上不能下,领导干部一经录用,就不用再担心有下台的危险。而推进行政问责制,其实就是将一种淘汰机制引入到官场中去,这无疑能打破这种陈规陋习,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认认真真、尽职尽责地进行工作,从整体上推进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石书伟)

第五篇:法制建设

《教师法》等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根据省市有关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宣传活动,提高全市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义务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增强教师依法施教、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增强广大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及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观念,明确义务教育责任,充分调动其送子入学和保学受教的积极性。

二、宣传重点

1、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

新修订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结合,在保证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2、大力宣传《教师法》。

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立足于“学高为师、品正为范”的总体要求,坚持德育教育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本着“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原则,以达到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的目的,塑造自己为拥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3、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切实营造全社会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增强少年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和帮助弱势青少年的良好氛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活动时间

2017年3月10日——2017年3月30日

五、活动安排

(一)学习动员阶段(3月10日-4月15日)

1、成立领导小组,报送工作方案。

2、书写标语、出好义务教育的宣传专栏、黑板报。

3、通过“带法回家”、组织学生向家长和亲朋好友宣读《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向广大家庭、父母和适龄少年、儿童宣传义务教育法。

(二)集中宣传、学习提高阶段(4月16日—10月20日)。

1、学校将通过教师会,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特别是《义务教育法》修订的重大意义及主要变更内容。教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实际,有机地渗透教学《义务教育法》。

2、少先队要通过黑板报等普及《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

3、学校要以主题班会、手抄报等形式,宣传、普及《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

4、学校召开一次家长会,以家长会为契机,积极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形成合力,保证《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顺利贯彻与实施。

5、适时开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测试,提高《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实效。

(三)总结阶段(11月21日—12月30日)

1、认真检查我校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梳理贯彻实施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2、进行总结,上报有关材料。

六、活动要求:

1、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本方案,周密组织,密切配合,确保此次学习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

2、切实贯彻《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落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杂费的相关政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3、要把《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活动与学校工作结合起来。要与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相结合。学校要摸清学生底子,健全学生档案,建立有效的控辍机制,形成全员控辍的合力。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和师德建设,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多把注意力投入到学困生身上,帮助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为其顺利完成学业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017年3月14日 2017年职工普法教育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推进我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按照汝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工作方案》的工作布署,结合我校教育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一)建立一个机构

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入开展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工作,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学校法制教育工作。

组 长: 高帅领 副组长:赵凌燕 李会亚 成 员:各班班主任

(二)完善“两个制度” 1.师生的学法制度。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12.4普法教育的要求,并结合每年下发的青少年学生学法计划内容,组织进行比较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2.学法情况考评制度。学校每学期、每学年都要组织对师生学法用法的情况进行考评,对学生的学法守法情况要写入学生的操行评定内容;对教师的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考评应与考核和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有机结合。

二、活动时间:

2017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

三、主要措施

(一)开展“三个专题”教育活动

1.开展一次“青春自护”专题教育活动。未成年学生自护教育是维护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是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提高未成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未成年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未成年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和社会保护功能的自

觉性,是防止未成年学生遭受人身伤害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一助一教育和矫治工作。针对个别未成年学生进入网吧、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不道德网络聊天等突出问题,开展”一助一“志愿者矫治和青少年同伴教育。

3.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做到”四个结合“ 1.法制教育与健康教育(2017社区春节活动方案范文700字3篇)要有机结合。”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 全应急与避险“。我校采取集中授课和专题授课的形式,纵深学生法律意识。

2.法制教育与”警校共建“活动相结合。我校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张良平同志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并召开了一次有法制副校长参加的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联席会,规划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讲解,使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得到增强。

3.法制教育与特殊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相结合。2017法制教育活动方案2017法制教育活动方案。由于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犯罪现象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我校要继续实行”德育导师制“,大力倡导教师”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观念,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评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4.法制教育与创建”平安学校“活动相结合。抓好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遏制师生违法犯罪,是”文明平安学校“创建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我校要把师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平安学校“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法制教育的形式和观念,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机制,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果,构建和谐、平安、文明的校园。

四、主要活动: 1、3月30日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宣传。

要求学生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珍爱自己,善待他人,做一名文明守纪的好学生。特别要进行交通安全法规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2、黑板报宣传。

4月中旬,政教处负责出一期”法制教育“为主题的校

黑板报。各班负责班级黑板报,主题为”学法守法,珍爱生命“。4月18日,政教处负责检查评比。

3、主题班会。

各班利用周三班队活动时间,进行”学法守法,珍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班主任做好思想引导,并做好班会活动记录。

4、”法制在我身边“征文比赛。

各班学生对法律常识进行大讨论,联系身边事,谈谈遵法守法的重要性,进行”法制在我身边“征文比赛,文体形式不限,内容健康真实,精神积极向上。各班推荐1-3篇优秀作品,于4月21日前上交政教处,进行评比。2017年3月22日,东赵落中心小学开展职工普法教育活动,纸坊镇中心小领导也参加了此次会议。2017年3月25日,东赵落中心小学开展《宪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活动。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第八周国旗下讲话:

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五二班 徐田田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的讲话的题目是《关爱他人,快乐自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经过一片草地时,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刺伤。小女孩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作一位仙女,对小女孩说:“请你许个愿吧!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了想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在她的耳边细语了一番就消失了。后来,这个小女孩果真快乐地度过了一生。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关爱他人,才能快乐自己,并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你慷慨地付出,才会有惊喜的收获。有时,成功就是我们不经意间付出的回报。

大家一定听说过“盲人提灯笼”吧?也许有人要取笑盲人:“你走夜路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真是多此一举!”可盲人却欢天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不是为自己照明,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别人,这样别人快乐,我也快乐。”是啊,我们生活在这大千世界中,对别人的关爱就像一个接力棒,我们传递给别人,别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这样快乐就会传递到更多人那里,彼此相连,互相关爱。在这个大集体中,我们都喜欢关爱他人的感觉,更喜欢被关爱的感觉。同 11 学身体不舒服,给他递杯热水,亲切地问候几声;同桌忘记带橡皮,悄悄地递上一块;同学学习有困难,主动给他分析、讲解......关爱帮助他人就是理解别人;关爱帮助他人就是心中装着别人;关爱帮助他人就是在别人快乐的同时,把快乐带给自己。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应该快乐在同一个地球上。关爱他人,关注多姿生活,关爱多彩生命。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17年3月22日

2016法制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我校普法、学法、守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教育内容:

此次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月的主要宣传内容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交通法规等有关法律法规。

三、活动时间:

2017年5月至2017年6月

四、邀请嘉宾:

律师谢捷女士、法庭庭长或警察,电视台珠江频道倪卓宏主任、电视台《五年级插班生》主持人彭sir、电视台新闻组记者、电视台专栏摄制组,区教育局局长,区少先队中辅导员李群英及各校德育行政和大队辅导员。

五、参加人员:全体师生、家长委员会成员以及部分家长(每班邀请十位家长参加活动,其中邀请部分家长进行”法律对对碰"讨论、以及法律插班生和少年法庭活动)。工作分工:

1、邀请嘉宾及签约合同——学校领导负责

2、邀请家长——大队部及各班班主任负责

3、讨论与修改活动方案——谢捷律师、珠江频道倪卓宏主任及摄

制组、学校领导、大队部

4、法律对对碰——讨论案例:谢捷律师 ——彩排:珠江频道摄制组、大队部

5、少年法庭——剧本:谢捷律师及珠江频道摄制组 ——主持人:谢捷律师 ——彩排:大队部

6、法律插班生——案例或题目(谢捷律师)——主持人:彭sir ——组织与排练:大队部 活动程序:

一、签约仪式

1、李校长与学校法律顾问谢捷女士进行签约。

2、颁发聘书聘请学校法律顾问谢捷女士。

二、法律对对碰

1、主要对象:

一、二年级,2、主题——在家做个好孩子,3、时间:15分钟【2017年职工普法教育活动方案】 初定形式:邀请一二年级各级2名学生代表及家长代表为亲子组,老师代表4名为教师组,教育局领导、律师、及德育科长、校长为专家组;针对以一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的案例进行不同观点交流。

三、少年法庭

1、主要对象:五六年级。

2、主题: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3、时间:20分钟

初定形式:四五年级学生代表扮演法庭工作人员,家长扮演被告人与原告,进行模拟法庭演示案例。

四、法律插班生(三四年级——在校做个好学生)

1、主要对象:三四年级。

2、主题: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3、时间:20分钟

初定形式:请李辉亚主持,家长与学生反串角色进行问题竞答。

五、宣布活动结束

2017年5月8日,五年级一班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全校师生参加法制宣传教育讲座 2017年5月22日,邀请汝州市刑警队职工给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活动现场,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校园法制板报 东赵落中心小学依法制校工作制度

为加强学校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学校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规范办学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法制环境,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特制定学校依法治校工作制度。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依法治校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安排。

2、实行依法治校工作例会制度,每学期集中研究一次依法治校的开展情况,布置依法治校的有关具体工作。

3、坚持依法办学,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在教学上,应按《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育部有关教学方面的计划和规定去执行,引导监督教师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做到遵章守纪,依法从教。

4、加强民主治校,完善教代会、校务公开等制度,调动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学校的积极性,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

5、坚持开放办校,充分发挥家长、社区等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广开言路,定期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6、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普法规划,制定具体普法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师生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增强师生的守法、护法意识,每学期开展不少于两次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在管理方面,应贯彻执行《教师法》及《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杜绝随意侵害师生权益的现象,建立并实行校内申诉制度。

8、在后勤方面,应依法履行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支持职责,提供充分、有效、适当的物资和服务。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保证学校有限的经费都用在刀刃上,为学校办实事、好事。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严禁乱收费。

9、把依法治校的有关工作内化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成各种工作责任目标来落实。

10、建立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实行任务分解,按期检查落实,将依法治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1、对在学校依法治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可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

下载小议行政法制建设的不足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议行政法制建设的不足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制建设(汇编)

    政治建设:法制建设 2006年 由“开门立法”谈起——如何理解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什么关系? 当前建设法治社会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制建设

    尹灵芝镇阳坡村法制建设 示范村材料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我镇法治建设,认真学习“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工作经验,按照县政法委相关文件精神,发扬......

    法制建设

    加强政府法制建设 着力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管理者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最......

    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一)废除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法律,建立人民的法制。新中国一成立,就明确宣布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建立人民的法制。在......

    行政前台个人工作总结及不足(5篇可选)

    学会沟通和团队协作沟通,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前台工作需要对内、对外和各部门以及社会上很多人士打交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行政前台个人工作总......

    2019行政个人工作总结及不足(优秀范文5篇)

    写年终总结可以指导、推动各项工作的进行,更好地促进下一年工作的开展。下面是小编精选的行政个人工作总结及不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行政个人工作总结及不足【一......

    行政人事年终工作总结及不足例文[五篇]

    年终进行总结,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是对全年工作的全面回顾、检查、分析、评判,并从中找出成绩与缺点、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评价,以此来给大家一个明确的努......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不足及对策探析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摘要:国内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存在资源结构不合理、平台对接不完善、服务效能低下、建设机制活力不足等问题,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应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