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和县水利局对口阿其敦村扶贫点调研报告
新和县水利局阿其敦村扶贫点
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政府“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布置和安排,8月11—12日,水利局由农水办主任、工会主席及有关科室工作人员一行,结合“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在我局对口阿其敦村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现场调研和访贫问苦活动。我们听取了村负责人对阿其敦村贫困现状的介绍、对发展村级经济的规划和设想,慰问了特困户,深入实地考察了村级水利设施、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阿其敦村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阿其敦村位于新和县的塔什艾日克乡,全村共三个组,285户,1284人(其中劳力522人);该村现有耕地面积4027亩,林果业面积为1512亩,其中核桃面积1112亩,杏子900亩,红枣面积400亩,其中种植红枣300亩,酸枣面积100亩,2008年嫁接。全村人均收入为1400元,绝大部分群众在贫困中生存。负债农户70户、救济特困户21户共320人,五保户6户,危房14户共73人,无依无靠的孤寡人员9人,残疾弱智14人。村集体经济结构单一,农业种植是主要经济收入;村公益事业开支几乎为零。
二、阿其敦村贫困原因分析
该村是自治区及贫困村。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导致阿其敦村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个三方面:
1、自然环境较差。人均种植面积少,该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4亩,种植结构调整的步子缓慢。贫瘠的土地导致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低,2、劳动生产率较低。村民大部分没有受过义务教育,文化素质不高,全村劳动力522人,其中男劳力360人,女劳力162人,长期在外务工的不到50人,仅占劳动力总数的10%。而且,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落后。90%的外出劳动力从事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粗活,收入很低。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有少数家庭富起来,消费观念没有转变,极少部分用于农业投资。
3、农牧民增收没有源。该村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贫困化程度严重,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条件恶劣,生存条件极差,干旱、盐碱、大风、沙尘等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典型的“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区域,农牧民增收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阿其敦村扶贫计划和设想
扶贫,其根本宗旨是传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指导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开发水平,改变封闭、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针对阿其敦村的贫困现状,我局的扶贫工作在工作方法上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
范围上突出重点。按照“着重在点、兼顾到面”的原则,筛选出15家特困户、孤寡户、病残户,实行重点扶持,每年支助500元,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二是形式上突出重点。采取专职干部吃住在村,领导干部联系到户,扶贫资金安排到户,扶持措施落实到户,帮扶项目覆盖到户,真正使贫困户受益。严禁以任何理由改变扶贫资金的性质、用途和使用范围。三是内容上突出重点。选择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现有资源深加工、劳务输出、干部培训作为扶贫的重点,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扶贫格局。从我局多年的扶贫实践经验中,我们认识到,只有从输血型、救济型扶贫转向造血型、滚动式扶贫开发;从直接扶持贫困户脱贫转向区域经济开发,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扶贫的效果。贫困村,不意味着永远落后和贫穷,也不仅仅意味着索要与关照。阿其敦村要脱贫,就要敢于冲破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就农业抓农业、就扶贫抓扶贫的思维定势,从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入手,确立脱贫与发展、富村与富民、借助外力和自力更生有机结合,通过区域经济总体发展带动局部地区稳定脱贫的全新大扶贫观念,走出一条自强不息、自我发展之路。因此,我局在阿其敦村的扶贫工作结合行业特点,在具体实施中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同样的贫困点,为什么有些地方迅速发展,脱贫致富,有些地方无所作为,山河依旧,差距就在有没有消灭贫
困的决心,有没有吃大苦、耐大劳、改天换地的精神。阿其敦村的脱贫,要依靠村民、相信村民、引导村民,自加压力,团结苦干。要注重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找准位置,大力扶持有发展后劲的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如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开发当地林果业资源;发展规模养殖业;围绕经济开发,大搞基本农田建设、修路、引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生产条件。二是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按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要求,兴办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另外,要通过“大户带小户”等形式,帮助发展村级加工企业和服务实体,带动贫困户,走农业产业化扶贫之路,达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目的。同时,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不能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三是坚持实行科教扶贫的原则。要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大规模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素质。要选择成熟可靠、容易掌握、有利于解决群众温饱和脱贫致富的技术,大力普及推广,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产业上,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更新群众观念,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在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上下功夫,带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走科技致富之路。四是坚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原则。贫困地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路子各有千秋,但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基层领导班子,一个有积极性、有决心、有号召力的班子。“给钱给物,更要建设一个好支部”。阿其敦村班子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带头作用好,致富思路宽,关心群众,能办实事,群众十分拥护。全村共有党员22人。因此,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结合扶贫开发,提高阿其敦村班子、党员、团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新和县水利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三日
第二篇:扶贫村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不通公路是扶贫工作主要难题
六盘水市气象局(LWS)
摘要:经过深入调查了解,贫困地区大多是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要解决的是通路的问题。六枝特区中寨乡兴隆村大沟组,是六盘水市气象局党建扶贫的村组之一,是扶贫的关键村组。这里不通公路,他们投工投劳,不花一分钱,挖了一条便道,只能过摩托车,过不了汽车,要修通公路,资金是最大的问题。
关键词:扶贫 通组公路
一、基本情况
兴隆村是六枝特区中寨乡最边远的民族山村,本村大沟组(第八组)有23户87人,除了种粮没有其他经济收入。该组在半山坡上,与村办公室所在地相对高差约6百米,路程5公里,不通公路,只有崎岖山路与外界相连。大沟组是长寨至兴隆旅游公路实施的兴隆村“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新民居建设任务之一。由于交通极为不便,所有创建活动都难以实施。
二、“愚公移山”精神
5月15日,中午,从兴隆村田坝组走路过河到村委会办公室,要到本村大沟组(第八组)进行调研。摩托车在通村公里上一路颠簸,进入了大沟组自己刚挖通的小路。路是新挖的泥巴路,路全长3200米、宽约1.5米,不规则,弯急坡陡,但能跑摩托车。后来在村组长处了解到,这条摩托车道是该组投工投劳,包干到户,不花一分钱,全寨男女老少出动,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挖出来的。仿佛,又看到了七十年代的人山人海战术和“愚公移山”精神。
三、困难、请求
到了大沟组,组长听说我要来,特意从地头赶回家来等我,因为这几天大家都正在忙种包谷。组长家6口人,两个男孩,大的18岁,六年级后就不读书了,现在江苏打工。组长说,家里没有经济来源,靠种粮和孩子在外打工维持生活。去年干旱没有收成,今年粮食不够吃。他说,今天我们吃的是前两天才从乡里面背来的救济粮,每人30斤大米(全村一样),以解决眼目前吃饭困难,要感谢党和政府。
大沟组共26户,有5到6户人家生活比较困难,是外出打工没有做农业,因通知回来搞“四在农家”新民居建设,回来后就没有粮食吃。收成好的年份,本组每家粮食基本上够吃,但遇象去年的干旱,生活就很困难。现在开始农忙了,今年的雨应该比去年多。
全组有16户签订开展“四在农家”新民居建设,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不通车路(距通村公路还有3.2公里,就是上述的小路),一个人一天到公路边来回只得六趟,一趟背2-3块砖,一天就15块砖左右,就算10个人背,一家的转也要两个星期才能背完(按1家2千块砖计),而且,现在的农村劳动力很缺乏。所以,建筑材料运费成本都很高,比交通方便的地方费用要高2-3倍。当地老百姓所盼望的,就是请求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帮助他们修通公路,那就谢天
谢地了。图为刚挖通的小路。
四、修路预算
经过对该路实地考察,测量。该通组公路修建规模为:路长3200米、路宽4.5米,沙石路。所有涉及的土地、林木等由村委负责协调。所需资金预算为:
1、挖机费用:6.4万元(3.2公里,每公里2.0万元)。
2、沙石材料费:3.2万元
以上合计9.6万元。
五、对策
1、请求交通部门解决资金问题。
2、请求帮扶单位帮助。
3、请求企业赞助。
4、村民投工投劳。
第三篇:东哈村扶贫调研报告
东哈村扶贫调研报告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责,建言献策,是政协人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准确掌握联系村生产生活状况,吸纳地气,为贫困村今后的全面发展谋思路,做好引导和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凌云县政协办公室根据《中共凌云县委办公室 凌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凌云县开展“吸纳地气谋思路,服务基层破难题,创先争优促发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凌办发[2012]3号)和《中共凌云县委办公室 凌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凌云县贫困人口识别工作方案>的通知》(凌办发[2012]4号)的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于2012年2月6日至2月13日派出专门工作组一行5人全部脱产,自带伙食深入加尤镇东哈村进行工作调研,通过驻村实地走访,与群众“三同”,与村委班子座谈沟通交流,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该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群众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愿望和诉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东哈村基本概况
东哈村位于加尤镇东北部,距离加尤镇政府23公里,东北靠河池市凤山县,西北与乐业县、天鹅县相邻,境内高山林立,海拔在700米以上,土山石山各占一半。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400户1855人,其中,汉族有265户1114人,瑶族135户741人,劳动力821人,60岁以上老人177人,学前儿童161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有27人。低保户286户,五保户10户,残疾人27人。种粮、种桑养蚕以及外出务工收入是该村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一)村屯组成情况:全村由上东哈、下东哈、兴隆台、赶然、赶仗、猛娥、笋子弯、上甲小、下甲小、大寨、那矮、罗家垌、那瓦、顶毫等14个村民小组组成,村民小组下辖43个自然屯。其中少数民族(瑶族)聚居的有林写、观音洞、罗家洞等9个自然屯。
(二)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全村无集体经济,没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炊事能源主要是靠燃烧当地木材、秸杆以及生活用电和沼气等,劳动工具主要是肩挑马驮和刀耕火种;赶集出行主要是靠摩托车、面包车作为交通工具。农户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居住一层钢筋房屋有113户,住二层以上钢筋混泥土屋140户。由于距离集镇较远,交通不便,群众日用品的采购一般都是每半个月集中采购一次。
(三)基础设施情况:全村已经开通四级通村公路,里程104公里,目前正在实施扩建和提级改造,14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简易屯级公路,尚有7个自然屯未通公路;全村除1户未通电外,其余399户已经全部用上电;目前已经建有饮用水柜221座13200立方米,通自来水有38户;通广播电视282户;通电话387户。建有沼气池209座,其中111户能正常使用。
(四)农业基本情况:全村总面积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
1234亩,农业生产主要是从事种植玉米、水稻、茶叶、桑树、八角、油茶等,其中玉米1014亩、水稻220亩、茶叶60户6.08亩,种桑157户1840亩,八角150户150亩,油茶129户121亩,全村没有实施机耕、机播、机收的机械化管理。养殖业主要发展养羊、养牛、养马、养鸡和养鸭等,其中繁殖母猪18户18头,山养23户480头,基本上都是自家小规模养殖,自产自销为主,还没实行大规模商品化养殖管理模式。2011年全村人均耕地为0.9亩,人均有粮168公斤,年人均纯收入2260元。
(五)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全村建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1名,村中心小学1所,在校学生212人,全村义务教育普及率
345
(二)强化服务,大力培植特色产业经济。针对东哈村旱地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特点,而且种桑养蚕已经有一定经验和基础,下一步要继续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和优化布局:一是重点发展桑蚕、油茶产业和中药材种植,力争9年内桑园面积发展到1680亩,新种油茶2070亩,低改100亩;中草药种植650亩;并培植成为一定的规模,使之成为东哈村特色的绿色经济亮点;二是引导群众兼顾种植茶叶1420亩、低改360亩,八角1570亩,低改100亩,水果470亩,以及发展圈养山羊和母猪养殖等养殖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三是强化科技培训,培养科技能人。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群众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对科技致富能人给予政策扶持;争取对村民实用技术培训1198人次,通过科技普及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和养殖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提高质量,不断壮大劳务输出队伍。东哈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但输出质量不高。如何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显得十分迫切。为此,一是要重点抓好对该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利用远程教育和人事部门、扶贫部门的培训特点,定期派出务工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把好劳务输出前的质量关。二是加强与外界信息的交流,鼓励群众走出去就业创业,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四)开展“一帮一”扶困活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速目标,针对东哈村贫困户的弱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开展“一帮一”活动。通过技术、资金以及致富信息等方面的帮扶,切实解决贫困户在发展经济中的实际困难,尽快实现全村脱贫致富。
第四篇:XXX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XX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驻村第一书记 xxxx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因地制宜制定特补乃吾村扶贫计划,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第一书记带队对特补乃吾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XX村基本概况
特补乃吾村系全县重点贫困村,平均海拔2200米,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6个小组、227户、1021人。耕地面积8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荞麦、烤烟等,养殖猪、牛、养、鸡等牲畜,以农业为主的典型彝族聚居村。2014年全村地区生产总值416万元,人均纯收入4638元。2014年,在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精准识别出5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78人。XX村生产、生活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一是交通难。辖区6个村民小组至今还有1个组没有通路,有2个组还是泥土路,没有实施道路硬化,道路狭长陡峭,雨天路滑,只允许摩托车通过,给村民运输农副产品和出行带来不便。二是饮水难。全村还是100户,450人饮水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水质差,没能够用得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人居环境条件差。村里大部分贫困户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抗震能力差,家中缺乏基本的生活物品,村中卫生条件差,垃圾乱丢,居住环境不容乐观。
(二)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机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马铃薯,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部分村民发展养殖业,但形成不了规模。引入了核桃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种养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缺乏技术指导,没有致富带头人。
(三)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产生、生活方式落后,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文化生活贫乏,生活只限于填饱肚子,生活质量不高。
(四)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欠缺,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难。村上没有村卫生室,村医生集中在乡卫生院看病,乡卫生院设备简陋,药品不足,人手不够,缺乏技术,只能看一些小病,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
二、导致贫困村贫困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原因。XX村属于高二半山,海拔高,人均耕地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通讯缺乏,信息闭塞,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二)自身原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素质还偏低,思想保守,对新思想、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慢,生活要求低,局限在吃饱阶段,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机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仅靠烤烟产业支撑经济。新培育的核桃产业还未形成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
三、解决贫困村现状的对策
(一)产业扶贫。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壮大烤烟产业、培育核桃产业、开发劳务产业、巩固畜牧产业,通过五大产业支撑,实现产村相融,壮大村民实体经济。
(二)基础设施扶贫。突破交通制约瓶颈,大力发展交通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村民住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信息网络工程。
(三)教育扶贫。落实“三免一补”政策、控辍保学“六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卫生扶贫。提升乡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功能,加大重点疾病预防和艾滋病防治工作,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五)生态扶贫。抓住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积极实施林果、核桃产业,打造生态新村。
第五篇:XX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XX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XX局为确保各项扶贫目标的实现,在永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认真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旅游设施、村组道路、水利设施、人居条件、种养条件、自然资源等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村“两委”班子座谈,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驻村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西北部,据乡政府驻地20公里,处于XX县和XX县交界处,XX腹地。2014年,XX村人均纯收入8358元。全村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50亩,退耕还林面积939.1亩,平均海拔2600米,全村有宜林荒地近万亩,主要盛产花椒、老鹰茶、中药材等。村境内有小水电站2座,装机3260KW。全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红薯、土豆为主。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03户436人,党员30人,贫困户24户,贫困人口41人。村内坡高路陡、沟壑纵横,25度以上的坡地占幅员面积的99%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二)贫困原因分析
1.高山移民,交通条件差。XX村除一组以外,全是高 山移民户,共计72户,耕地都在原居住地,现居住地无耕地和养殖区域,不具备养殖和种植条件,米、油、小菜、肉等生活必须品全靠买。出入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的通组道路,都是“天路”,大部分建在90度悬崖上,最近的通组路要走2小时,最远的要走5小时,时常有飞石,雨天满路泥泞,且年久失修,通行危险且十分困难。就在今年,已出现2起失足掉下悬崖的摔伤事故。肥料、种子、农具等农资运不上去,猪、牛、羊、玉米、土豆等农产品运不下来,90%以上的移民被迫放弃种植养殖,而全村98%的自然资源都在山上,利用率极低。虽有少部分村民在山上进行种植和养殖,由于路途艰险,管理上严重滞后,经济效益差,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产品项目开发。
2.老鹰茶产业后劲不强。XX村种植老鹰茶3500亩,20万株,今年全村可采茶800亩,实采750亩,采茶15吨,收益120万元。据调查核实,不但村里有50亩的茶叶没采,而且部分村民家中还囤积有成品茶叶。那么5年后,3500亩的茶叶全部可以采摘,产量约为80吨,而且随着树龄的增加,茶叶产量也会不断增加,如此数量,怎么卖,卖给谁,往哪卖?所以现在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老鹰茶的销路问题。这对当初希望靠老鹰茶脱贫致富的农户的积极性有不小的打击。
3.XX旅游项目单一,留人困难。XX博物馆,望XX峡谷,走村道,这就是现在到XX村游客的旅游模式,时间在30分 钟到60分钟之间,矿泉水都没必要买,更谈不上其它消费。美景加零消费,这对游客来说大峡谷旅游性价比极高,但对XX村及村民的付出没有丁点回报。
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XX村贫困户23户,贫困人口40人,31人不具备劳动能力,贫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农业和打零工,低收入且收入极不稳定。
5.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XX村养殖业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今年,全村养猪约50头,养牛约40头,养羊约320头,存栏数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6.劳动力素质不高,缺技能。XX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9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
7.基层堡垒薄弱。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30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0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
二、因地制宜,探寻脱贫新思路
结合XX村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提出如下脱贫思路:
(一)加强宣传发动,消除“等靠要”思想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群众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村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二)立足长远,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XX村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统筹安排。
(三)提升老鹰茶产业带动后劲,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XX村23户贫困户,18户种植有老鹰茶,平均每户种植面积约20亩,每亩栽植70株,一株5年树龄的茶树,可收干茶0.5斤,按干茶的最低市场收购价40元/斤,每亩收益为1400元,20亩收益就为2.8万元。而随着树龄的增加,10年树龄的茶树20亩收益可达16万元。现在全村3500亩的茶树树龄大部分在2-3年之间,随着树龄的增加,产量不断提高,销售越发困难,后续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我村贫困户要想在短期内脱掉贫困的帽子,就必须迅速解决老鹰茶的销路问题。1.着力解决老鹰茶的“身份”问题。老鹰茶无生产许可证一直是阻碍老鹰茶走出去的主要原因。现在农户主要以自产自销,散卖零卖为主,没有统一的销售途径,销售困难,价格偏低。办老鹰茶生产许可证初步预算约为6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农业部门、扶贫资金、农户自筹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
2、依托现有平台,推动老鹰茶产业发展。依托2012年成立的帽壳山老鹰茶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大瓦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强化老鹰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统一化管理,壮大老鹰茶产业规模,为农户做好老鹰茶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动全村及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四)加快村组货运设施建设,提高荒山林地利用率 修建缆车通道,解决高山移民运输问题,为高山移民上山运农资,下山运农产品提供便利,这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还可以提高村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将显著提高荒山林地利用率,实现村民进一步增收。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扶贫资金给予协调解决。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目的地
跟踪落实“桃花观光园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9月27日,村两委组织召开了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此项目的实施,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年底完工。“桃 花观光园工程”是XX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后续将逐步设施建设高山瀑布桃花灌溉渠、玻璃栈道、观光平台等项目。这将极大提高XX村乡村旅游知名度,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公司统一管理,村民入股分红等方式,使乡村旅游成为我村村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四川省乐山卫生学校、乐山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我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
2.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我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9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全面抓好党员教育、发展党员等工作。从村上年轻人、转业军人、返乡人员中发现和培养苗子,对条件成熟的要积极引导入党为明年我村换届储备人才。严格按照德才兼备标准和群众公认原则,择优选取优秀的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优先把那些在经济建设中成效显著,在服务发展上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选进领导班子,真正做到“有为有位、无为无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全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为扶贫开发积蓄力量。9月,我村已成功发展了一名具有大学学历的年轻党员。
XX局
201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