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辽阳市委关于狠抓落实的决定
中共辽阳市委关于狠抓落实的决定
(2011年6月23日中国共产党辽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中共辽阳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的目标任务和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的决策部署。面对肩负的使命,各级党组织要把狠抓落实作为工作的主旋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再创辽阳新的辉煌。为此,市委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抓落实的极端重要性
落实是决策的生命,也是决策的归宿。不抓落实,再好的设想都是空想,再好的目标都是空谈,再好的部署都是空文。抓落实,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是实现辽阳崛起的关键。
市委十届十次全会以来,市委大力倡导实干作风,不断加大抓落实的力度,紧紧围绕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的奋斗目标,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强化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着力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开创了各项工作的良好局面。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的目标任务与决策部署,对抓落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健全的机制、过硬的作风和高度的自觉提供保障。当前,敢于负责的精神不强,抓落实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与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的新任务不相适应。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抓落实对于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的决定性作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主要精力用在抓落实上,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高质量完成每一项任务,加速辽阳发展。
二、全面把握抓落实的总体要求
抓落实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的总目标,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制度,提高广大干部抓落实的本领,强化抓落实的作风保障,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突出重点抓落实。围绕推进城镇化抓落实,重点抓好河东新城开发建设、老城区改建、新城新市镇建设。围绕发展“**一”产业抓落实,全力抓好六个工业产业集群、四个服务业集聚区和农业产业化,抓好有牵动力的重大项目。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抓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抓落实,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确保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围绕加强党的建设抓落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深入具体抓落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切实把市委的部署和要求贯彻落实下去,确保工作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抓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注重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推动解决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提高落实的效果。在矛盾面前敢于破解、敢于碰硬、敢于负责。
开拓创新抓落实。坚决破除妨碍抓落实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与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动工作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指导工作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典型推动抓落实。坚持以点带面,挖掘和树立抓落实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曝光不抓落实的典型,让广大干部引以为戒。要把抓落实的实事作为市直机关月评最佳实事的重点。
三、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科学完善的制度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努力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对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全部实行目标管理,逐项分解、量化细化,层层分解到责任县(市)区、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做到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明确,使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到底。
建立健全重点工作督查制度。建立领导督导制,对重点工作、市政府召开第50次常务会议重大事项,由党委领导同志负责,进行重点督查、全程督查、跟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切实发挥督查部门的作用,市委督查室每年要根据市委确定的重点工作,制定督查方案,进行实地督查、调研督查、联合督查、催报督查和明察暗访。督促检查结果和具体工作建议及时向市委常委会或市委有关领导同志报告,同时向有关县(市)区、有关部门“一把手”通报反馈。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协调调度制度。对重要事项,市委、市政府实行专题协调调度。对涉及部门多、解决难度大的重大问题,采取现场办公、联席会议、专题调度等形式协调解决。对涉及多个县(市)区、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单位要认真负责地发挥作用,参与单位要积极配合、主动承担责任。对地区或部门难以解决和需要协调的问题,上级党委、政府统一研究、协调解决。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科学制定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方案,把考核的重点放在重要决策部署和重要工作的落实上来。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晋职晋级、选拔任用挂钩。完善激励机制,对抓落实有力、工作实绩突出的地区、部门和工作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实行问责制,对抓落实消极被动、完不成工作任务的,根据责任轻重分别采取责令书面检查、停职检查、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方式进行问责。
四、切实强化抓落实的作风保障
加强学习调研。各级领导干部是抓落实的主体,必须切实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结合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党的建设的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实际,搞好理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一次。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市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2个月,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要围绕1至2个重点问题开展调研,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改进会风文风。压缩会议开短会。控制会议规模,能通过文件或电话解决问题的不召开会议,能合并召开的会议不分别召开。全市专业性会议时间原则上不超过60分钟,原则上只安排分管领导同志参加。少发文件发短文。凡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不再发文,全文公开播发见报的不再印发文件。清理各类简报,提倡各县(市)区、各部门领导同志亲自动手,用简洁、明了、实在的文字向市委报告重要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不断解决工作效率低下、办事拖拉问题,弘扬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作风,做到有令则行、行则迅速,有禁则止、止则彻底。完善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提升机关工作效能。减少迎来送往,减少检查评比,减少陪同人员,减少各类应酬,确保领导同志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密切联系群众。各级领导干部要走出机关,走进群众,认真做好群众工作,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拿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处理群众工作。
市委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落实,全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为把辽阳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中共大冶市委七一表彰决定
中共大冶市委 关于表彰先进基层组织、先进党组织书记、先锋模范党员的决定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在深化“三级争创”实施“五个争先”工程、“双整双创”等主题活动和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群众、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先进基层组织和先进个人。为了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激发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市委决定,授予陈贵镇等5个单位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街办)”称号;授予灵乡镇坳头村等46个单位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称号;授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等20个市直单位和企业党组织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授予东岳街办胜利街社区等4个街道社区为“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称号;授予纪春明等5名同志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街办)党委书记”称号;授予潘福安等47名同志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党组织书记”称号;授予吴少勋等204名同志为“先锋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同时,授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等5个党组织为“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授予彭方勋等10名同志为“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通报表彰。这次受表彰的先进基层组织、先进党组织书记和先锋模范党员是全市各级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的杰出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市委号召,全市各级基层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以先进为榜样,虚心向先进学习,努力向先进看齐。要学习他们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他们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们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学习他们比学赶超、协同奋进的精神,学习他们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把学习先进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一手抓“防非”、抓防汛,一手抓经济、谋发展,全面夺取“双胜利”。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党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争作贡献、争当模范的良好风气。市委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契机,进一步抓好“五个争先”工程经常性争创工作,努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抓好市直机关党建工作,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机关;进一步抓好企业党的建设,努力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抓好社区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街道社区建设水平。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记宗旨意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争做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争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争做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市委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以更加坚强的党性、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再创佳绩,为推进大冶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附:
1、中共湖北省委“七一”表彰的我市先进党组织名单
2、中共黄石市委“七一”表彰的我市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名单
3、中共大冶市委“七一”表彰的先进基层组织、先进党组织书记、先锋模范党员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名单 2003年6月28日
第三篇:中共辽阳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意见
中共辽阳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意见
为加速推进辽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全面振兴,现就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是实现辽阳全面振兴的迫切需要。辽阳全面振兴的过程,是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近年来,辽阳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主要是靠产业拉动,城市规模没有相应扩大,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中心城区负荷超重,人均用地面积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由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足,影响产业合理布局和规模集聚,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开发建设河东新城,是城市结构的重大变化,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然要求。辽阳有24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太子河穿城而过,城市建设优势得天独厚。河东地区山水秀美,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造的都城遗址和皇族陵园,是清文化发祥地、燕太子丹蒙难地,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众多。开发建设河东新城,实现城市跨河而立,可以留住城市记忆,弘扬历史文化;可以使太子河成为城市内河,与护城河、新开河相互呼应,形成城在水中、水映新城、城水交相辉映的城市风格;可以把河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充分展示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大气开放的城市特色,实现经济实力与城市形象同步提升。
(三)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实现城市跨河而立,是全市人民的深切期盼,是几届领导班子的美好夙愿。但囿于多种条件,河东开发一直没有全面展开。目前,辽阳市经济实力已有较大增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国务院批准,太子河右岸大堤建设和辽溪铁路改移工程解除了跨河发展的瓶颈制约。更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推动、具体指导、大力支持。同时,恰逢中央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启动以来势头良好。只要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必将迅速崛起。
二、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四)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建设现代产业新城、生态宜居新城、文化魅力新城、文明和谐新城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化工新材料为产业支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五年基本建成起步区,十年形成新城总体框架,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建设一座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
(五)发展目标
──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培育以现代服务业和化工新材料业为主导的新城产业体系。发
展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流的商务区。建设高标准的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形成千亿产值的产业集群。
──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形成以山水为主题的鲜明生态特色。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良好,人居环境优美怡人。节能环保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建设文化魅力新城。实现弘扬历史文化、体现人文传统、建设现代设施的有机结合。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得到充分展现。文化设施齐全,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风貌凸显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文明气息。
──建设文明和谐新城。打造文明诚信、开拓创新、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居民品德建设成效明显。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便捷,人民安居乐业,城市和谐安定。
河东新城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依据战略发展规划分期分阶段实施开发建设。
建设一河两岸起步区16.13平方公里,到2013年基本建成。形成五个区块(生态居住区、商业金融区、行政文化区、商务办公区、绿化景观区)、三大主轴(滨河空间发展轴、城市空间发展轴、绿化景观轴)的功能布局;形成山、城、林、水相融相生的城市形态;建成新城商务区;在南起东环路桥、北至长大铁路桥,9公里太子河岸线、3.6平方公里水域,形成一河两岸城市客厅。新城基础设施完善,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树立起新城形象。
建设工业园区。在建设一河两岸起步区的同时,规划建设新城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2013年达到4平方公里,形成500亿产值的产业集群。
全面开发建设新城。到2018年,形成新城总体框架,完成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新城成为辽阳市城市发展核心区、行政服务中心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观光休闲旅游区、生态宜人居住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在此基础上,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逐步完成河东新城8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
(六)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创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水平,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做到战略发展规划一步到位,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分期编制,开发建设分步进行。
──坚持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原则。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通过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项目,带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速开发建设进程,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产业支撑、要素集聚原则。通过加速城市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科学配置资源,有效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推进项目向主导产业集合、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居民向新城集聚。
──坚持生态宜居、突出特色原则。注重体现历史文脉,利用依山傍水的优越条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以历史文化为底蕴,实现特色化发展,展示城市个性化魅力。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把河东新城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把城市建设作为重大的产业来开发,用新体制新机制走出开发建设的新路子。
三、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七)科学编制和实施河东新城规划。以《辽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为依据,按照河东新城战略发展规划,高标准编制各类规划。在完成一河两岸起步区16.13平方公里控详规划和10.95平方公里城市设计的基础上,河东新城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要逐步实现全覆盖。加快编制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防洪、绿化、人防和历史文化保护等专项规划。整合规划资源,扩大公众参与。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城战略发展规划、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确保规划权威性。
(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好供水、电力、燃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地下管网一体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打通河东新城中轴和两侧路网,形成“四横三纵”的主干路网。加快跨河桥梁建设,实现现代防洪、交通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统一。三年内完成起步区16.13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公交优先,逐步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其它交通方式相配套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机场大道,积极策划沈辽城际轨道交通,加强与沈阳经济区各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和城市建设发展互动。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商服、就业、社保等设施建设,抓好市民服务中心、商贸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城市功能整体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务、休闲旅游、房地产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金融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河东新城设立分支机构,引进知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落户新城。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开发以东京城、东京陵为重点的前清历史文化遗迹游,以太子河风光带为重点的休闲旅游度假游,形成融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于一体的城市旅游特色。加速发展房地产业,使其成为新城支柱产业之一。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突出发展为生产服务型物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会展、传媒为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推进大剧院、科技馆和图书馆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强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研究,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
(十)建设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深入实施高端竞争战略和大项目带动战略,加速化工新材料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分阶段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实现“七通一平”。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工程、低碳经济等产业和国家重大工程急需的各类高性能新型材料、复合材料、节能材料和环境友好型材料。增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能力,推动化工新材料向集约化、系列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节约资源和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把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建成国内知名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
(十一)创建生态宜居环境。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着力建设生态节能环保新城。加强城市绿地保护和建设,以一河两岸、城市中轴和新城出入口为重点,大规模植树造林,形成点线面结合、乔灌草并茂的绿地系统,提高绿覆率和绿视率。以太子河、红光灌渠、长沟沿河和新建人工河为主体,打造城市水系,构筑湿地景观,形成亲水城市个性。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积极发展节水产业,推进中水回用和分质供水。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达到65%,公共建筑节能达到50%。鼓励应用太阳能技术,推动太阳能照明的应用。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推进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城市噪声,增强居住舒适度。
(十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力传承历史文化,积极建设现代文明。注重历史文脉存续,处理好城市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前清文化、民俗文化等品牌,彰显东北第一城、后金建都地的本源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建筑文化,针对一河两岸、一水三山的独特地理环境,围绕山、城、林、水的城市格局,加强景观风貌管理,精心建设地标性建筑,使建筑使用功能与艺术功能有机结合。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快建设诚信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社会教育和公益服务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增强城市的沟通力、感染力和融合力。
(十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河东新城是全市招商引资的新平台,是拉动全市发展的新引擎。要动员全市力量,整合各种招商资源,掀起招商引资热潮。要依据新城产业定位,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100强企业,搞好项目策划和包装,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工业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要创新融资手段,多渠道引进金融资本、上级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加强土地资本运作,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土地收益。加强国有资产和政府信用运作,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按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采用BOT、BT等方式,推进市政公共事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拍卖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专营权等方式,经营好城市无形资产。
(十四)实现新城老城互动发展。这是高起点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内容。要把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与老城改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新城,拉动太子河左岸经济,进而带动老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通过改造老城,向新城转移产业和人口,加速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步伐。通过建新城、带老城,使新城老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全力以赴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
(十五)进一步解放思想。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事关全市发展全局。全市上下一定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坚决破除等靠思想,破除畏难情绪,破除部门利益,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树立敢为人先、勇于首创的精神,树立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斗志,用新体制新机制走出开发建设的新路子。使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过程,成为思想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的过程。
(十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领导体制,河东新城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审批权限,负责河东新城开发建设全面工作。创新管理体制,进
一步落实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支持、服务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各项制度。河东新城管委会已审批的项目、完成的审批手续,市直部门不再重复审查和审批。创新服务方式,河东新城管委会设立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对进驻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创新财税管理体制,建立河东新城财政,完善资金筹集和偿还机制。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新城的融资平台、建设业主、经营主体和偿债主体,保证城市建设正常运行。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采取政府雇员制方式招聘人才,全面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切实发挥作用。
(十七)完善政策体系。用足用好全市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外地投资和扶持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业发展等各类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东新城,除落实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鼓励重大投资项目加快建设,对大额投资项目允许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鼓励大企业总部和金融机构入驻河东新城,对其建房、租房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人口聚集,积极吸纳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到河东新城就业、购房和定居。完善和落实征地补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撤村建社区等政策,切实保护群众利益。
(十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市河东新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河东新城开发建设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协调机制,协调中省直单位和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参与河东新城开发建设。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要以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为己任,各司其职,加强服务,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河东新城党工委和管委会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奋发进取,攻坚破难,以一流的工作绩效创造“河东速度”、打造“河东效率”、展示“河东风采”。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支持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浓厚氛围,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投身河东新城开发建设。
第四篇:中共六安市委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表彰2007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发展
工业学霍山、发展民营经济暨发展现代农业
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2008年2月26日)六〔2008〕17号
2007,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三个翻番”和“三大跨越”奋斗目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对2007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学霍山、发展民营经济和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一、“发展环境暨政风行风万人评”先进单位
(一)授予市政府办公室等7个单位(按类型和得分排序)“2007发展环境暨政风行风万人评先进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1万元。
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务服务中心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气象局
市地方税务局
市公安消防支队
市人民广播电台
(二)给予2005—2007连续三年获得“发展环境暨政风行风万人评先进单位”称号的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人民广播电台等3个单位,分别记集体二等功,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1万元。
(三)给予2005—2007连续三年获得“发展环境暨政风行风万人评先进单位”称号的单位主要负责人阚家平等3名同志分别记二等功,颁发《奖励证书》,分别发奖金1000元。
阚家平(市政府秘书长)
王 翔(市政府市长助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 兵(市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二、招商引资先进县(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一)授予霍山县、舒城县、金寨县“2007招商引资先进县(区)”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2万元。
(二)授予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发奖金2万元。
(三)授予市招商局小组等6个单位(以得分多少为序)“2007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2万元。
市招商局小组
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小组
市经济委员会(市人事局)小组
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小组
市政协办公室(市委统战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小组
市委办公室(市人防办公室、团市委)小组
以上招商引资先进县(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在奖金中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
(四)授予卫黎等12名同志(以姓氏笔画为序)“2007招商引资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奖励证书》,分别发奖金1000元。
卫 黎(市政府办公室科长)
方 明(金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招商局局长)
王德宝(寿县水务局局长)
邓明瑞(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
石秀明(裕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招商局局长)
史咏梅(女,霍邱县扈胡镇党委书记)
邢 刚(叶集经济和发展改革局副局长、招商局局长)
汪 健(女,舒城县招商局副局长)
张方应(霍山县招商局局长)
张再军(金寨县招商局副局长)
罗 伟(市林业公安分局局长)
徐启久(市纪委副县纪检监察员)
三、“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先进县(区)、先进工业园区、优质服务单位、十佳服务单位、十佳工业企业和先进个人
(一)授予霍山县、霍邱县、金安区“2007工业发展先进县(区)”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3万元,其中给予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各奖励3000元。
(二)授予霍山经济开发区等5个单位“2007先进工业园区”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2万元,其中给予主要负责人奖励3000元。
霍山经济开发区
舒城经济开发区
金寨经济开发区
裕安经济开发区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授予寿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9个单位“2007发展工业优质服务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2万元,其中给予主要负责人奖励2000元。
寿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霍邱县经济委员会
金寨县经济委员会
霍山县经济委员会
舒城县经济委员会
金安区国土资源局
裕安区科技局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贸发展局
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工(管)委办公室
(四)授予市委办公室等10个单位“2007发展工业十佳服务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2万元,其中给予主要负责人奖励2000元。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经济委员会
市财政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环境保护局
市国家税务局
市地方税务局
徽商银行六安分行
(五)授予安徽迎驾集团等10个单位“2007十佳工业企业”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2万元,其中给予主要负责人奖励2000元。
安徽迎驾集团
安徽应流集团
安徽庆发柳编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大昌矿业集团公司
六安江淮电机有限公司
安徽世林集团
华润雪花啤酒(舒城)有限公司
安徽星星轻纺集团
安徽金安矿业有限公司
六安江淮汽车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六)授予卢德平等11名同志(以姓氏笔画为序)“2007发展工业先进个人”称号,颁发《奖励证书》,分别发奖金1000元。
卢德平(寿县正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成为(六安江淮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
吉少清(安徽大昌矿业集团副董事长)
李延群(华电六安发电公司总经理)
杜应流(安徽应流集团总裁)
胡向东(华润雪花啤酒〈六安〉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
赵从圣(安徽景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贾建国(鸿福晶体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厂长)
梁 军(六安市强大齿轮有限公司总经理)
程培华(安徽美佳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管厚宝(六安市叶集宏发人造板有限公司总经理)
(七)授予叶俊等9名同志(以姓氏笔画为序)“2007服务工业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奖励证书》,分别发奖金1000元。
叶 俊(霍山县经济委员会主任)
李绪华(市工商局开发区工商分局局长)
朱学松(舒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张 永(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家税务局局长)
陈光全(金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宋福昌(寿县迎河镇党委副书记)
何爱民(裕安区经济委员会股长)
涂自胜(霍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黄 刚(金寨县财政局党组书记)
(八)授予韦国华等10名同志(按姓氏笔画为序)“2007发展工业十佳服务标兵”称号,颁发《奖励证书》,分别发奖金1000元。
韦国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孙 琦(女,市商务局科长)
李育新(市政务服务中心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市行政审批中心主任)
许德胜(市招商局科长)
张学平(六安供电公司总经理)
张玉师(市国土资源局副科长)
邱永军(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科长)
周建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庞德武(市交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
黄新国(皖西日报社副总编)
(九)授予陈德军等9名同志(以姓氏笔画为序)“2007发展工业园区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奖励证书》,分别发奖金1000元。
陈德军(裕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陈家应(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拆迁办副主任)
张新安(叶集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汪家胜(金安区三十铺镇工业园管委会主任)
李 润(舒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卫东(霍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胡江富(霍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施 展(金寨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局长)
蔡传斌(寿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四、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区)、先进民营企业、创业之星和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家
(一)授予霍山县、舒城县、霍邱县、裕安区“2007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区)”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3万元,其中给予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各奖励3000元。
(二)授予安徽省寿县八公山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13户民营企业“2007先进民营企业”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1万元,其中给予其法人代表奖励1000元。
安徽省寿县八公山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华安达工艺品有限公司
安徽金寨将军磁业有限公司
安徽丰田竹业制造有限公司
安徽成辉玻纤织造有限公司
舒城诚信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六安市龙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安徽新华饲料有限公司
安徽振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正峰日化有限公司
六安市叶集金叶建材有限公司
六安市满天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六安市鸿达工贸有限公司
(三)授予王琼峰等10名同志(以姓氏笔画为序)“2007创业之星”称号,颁发《奖励证书》,分别发奖金1000元。
王琼峰(六安索伊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 刚(安徽汇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吕青堂(霍邱蓝博旺精密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孙 宏(安徽沪贤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
汤大军(六安大军皮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积标(苏州好人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六安公司董事长)
汪明友(六安市叶集试验区羽绒加工厂厂长)
周 军(六安长安冲压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义法(安徽夏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泽云(安徽三利丝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四)授予倪永培等46名同志(以企业纳税额500万元以上从高到低为序)“2007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家”称号,颁发《奖励证书》。
1、倪永培(安徽迎驾集团总裁)
2、杜应流(安徽应流集团总裁)
3、施克勇(六安市阳光矿产品公司总经理)
4、高军燕(女,霍邱县富昌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5、王喜兵(安徽霍邱诺普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6、吉立昌(霍邱县大昌矿产品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7、桑永树(安徽世林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8、姜一勇(安徽庆发集团董事长)
9、王开春(安徽金安矿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10、刘大文(安徽钱楼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11、胡林枝(安徽振华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12、管传玉(安徽星星轻纺集团董事长、总裁)
13、章永忠(安徽临水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14、马昌友(安徽振兴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5、陈秋琴(女,亦是高〈安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16、江成为(六安江淮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17、张辉民(安徽鑫晔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18、吴文民(霍邱县新中天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
19、倪 明(霍山县华明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20、杨齐素(安徽金安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
21、林玉茂(安徽省寿春水泥成美有限公司董事长)
22、潘水标(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总经理)
23、王 松(安徽叶集林星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24、刘先桃(女,六安市志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25、王仁礼(六安华源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26、黄劲松(安徽明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27、程培华(安徽美佳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28、汪光进(六安市捷成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29、屠仁汉(六安世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30、朱刘艺(霍邱县中天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
31、芦义来(安徽鳌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32、巩德江(安徽金冠特种容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33、杨益奎(安徽安凯华夏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34、冉昆峰(安徽金商都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35、岑 哲(霍山县科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经理)
36、张延新(安徽一隆羽绒有限公司总经理)
37、杨云龙(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霍山分公司总经理)
38、刘从玉(霍邱奔盛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39、潘同春(安徽华安达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40、胡金周(霍山县中兴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41、何仲平(安徽金铜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42、陈 武(六安盐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43、张强鸣(六安江淮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44、张发源(安徽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45、凌顺甫(安徽霍山方圆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46、方业龙(安徽龙华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五、金融机构和投资担保机构支持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一)授予省农联社六安办事处等6个单位“2007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并发奖金。
省农联社六安办事处(给予其领导班子集体发奖金12万元)
徽商银行六安分行(给予其领导班子集体发奖金12万元)
农业发展银行六安分行(给予其领导班子集体发奖金12万元)
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给予其领导班子集体发奖金8万元)
六安银监分局(给予其领导班子集体发奖金8万元)
建设银行六安市分行(给予其领导班子集体发奖金5万元)
(二)授予安徽海汇担保公司六安分公司等2个单位“2007投资担保机构支持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并发奖金。
安徽海汇担保公司六安分公司(给予其领导班子集体发奖金4万元)
六安市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给予其领导班子集体发奖金4万元)
对以上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奖励,按市政府六政〔2007〕13号文件执行。
六、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县(区)、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县(区)、基地建设先进单位、十佳种养大户、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村一品”十佳村镇、优质服务单位和先进工作者
(一)授予霍山县、舒城县、金安区、霍邱县“2007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县(区)”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3万元,其中给予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各奖励3000元。
(二)授予霍邱县、寿县“2007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县(区)”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3万元。
(三)授予寿县板桥镇草席基地等10个单位“2007发展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1万元,其中给予主要负责人奖励2000元。
寿县板桥镇草席基地
寿县正阳关肉鸡养殖与加工基地
霍邱县城西湖乡优质稻麦生产基地
金寨县白塔畈乡油茶基地
霍山县黑石渡镇蚕桑基地
舒城县城关蔬菜生产基地
舒城县万佛湖渔业养殖基地
金安区三十铺镇种养业基地
裕安区韩摆渡镇蔬菜生产基地
叶集试验区平岗高粉山芋生产基地
(四)授予安徽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等10个企业“2007发展现代农业十佳龙头企业”称号,颁发奖牌。
安徽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
六安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安徽新华饲料有限公司
安徽源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三祥羽毛有限公司
安徽庆发柳编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华安达(集团)工艺品有限公司
舒城县玉河羽绒有限公司
安徽帅旺食品有限公司
安徽龙华竹业有限公司
(五)授予王康兵等10名同志(按姓氏笔画为序)“2007发展现代农业十佳种养大户”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5000元。
王康兵(寿县安丰镇关庙村水稻种植大户)
王士祥(霍邱县宋店乡六里村果木花卉大户)
卢 云(寿县安丰塘河蟹养殖大户)
尹 勇(霍邱县乌龙镇陡岗村养鸡大户)
占昌炳(舒城县河棚镇油茶良种苗木育种大户)
江卫军(裕安区固镇镇青龙村养鹅大户)
汪正兵(金安区翁墩乡洞阳村养猪大户)
徐 浩(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沟鲶养殖大户)
程乃凤(霍山县衡山镇永康桥村鳗鱼养殖大户)
曾凡亮(叶集试验区三元乡三元村养猪大户)
(六)授予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协会等10个单位“2007发展现代农业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5000元,其中给予主要负责人奖励1000元。
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协会
六安市裕安区邓冲“六安瓜片”茶叶专业合作社
寿县迎河镇果蔬产销协会
霍邱县庆发粮油专业合作社
金寨县叶里青茶叶专业合作社
霍山县诸佛庵镇大岭竹农协会
舒城县茶叶产业协会
叶集试验区养猪协会
六安市裕安区家禽养殖合作社
霍邱县乐民优质稻米开发合作社
(七)授予寿县涧沟镇黑龙村等10个单位“2007发展现代农业‘一村一品’十佳村镇”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5000元,其中给予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各奖励1000元。
寿县涧沟镇黑龙村
霍邱县城关镇腾桥村
金寨县南溪镇麻河村
霍山县大化坪镇金鸡山村
霍山县黑石渡镇新店河村
舒城县晓天镇方冲村
舒城县干汊河镇西宕村
金安区马头镇黄台村
裕安区固镇镇青龙村
叶集试验区镇区办新桥村
(八)授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6个单位“2007发展现代农业优质服务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分别发奖金5000元,其中给予主要负责人奖励2000元。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市财政局
市农业委员会
市水利局
市林业局
市粮食局
农业发展银行六安分行
中央储备粮六安直属库
寿县财政局
霍邱县农业委员会
金寨县农业综合开发局
霍山县财政局
舒城县农业委员会
金安区农业委员会
裕安区农业委员会
叶集试验区农林水局
(九)授予马爱群等20位同志(以姓氏笔画为序)“2007者”称号,颁发《奖励证书》,分别发奖金1000元。
马爱群(女,市粮食局行业管理科科长)
卢贵金(霍邱县畜牧局局长)
李能峰(金安区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任国钧(市政府办公室科长)
刘兴旺(市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科副科长)
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工作
杨精明(裕安区农委主任)
汪德尚(舒城县农业科技研究所所长)
邵晓姣(女,霍山县农委副主任)
余敦亮(叶集试验区农林水局副局长)
张勇堂(寿县农委主任)
张士华(市科技局副局长)
张 跃(市农业综合开发局副局长)
陈久顺(市水利局农水科科长)
胡 尘(市发改委农经科科长)
南储宏(市农委农业产业化科科长)
高晓春(市交通局工程计划科科长)
黄红兵(中储粮六安直属库购销业务科科长)
曹恒涛(市林业局造林绿化科科长)
熊 杰(金寨县农委主任)
蔡学玉(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努力奋进,再创佳绩。全市上下要以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开拓进取,乘势前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六安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中共黄山市委
中共黄山市委 黄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
综合改革试点的决定
(2011年5月18日)
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对于彰显我市旅游、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加速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提高黄山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发改产业„2010‟1826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皖政„2009‟118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作出如下决定。
一、试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创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模式,着力创新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途径和方法,着力创新加快服务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着力创新服务业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着力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速实现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国际化,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原则,加快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互动,增强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原则,强力推进“一个枢纽”、“三个中心”、“五大基地”建设,统筹抓好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努力把黄山打造成区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生活服务业基地;坚持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原则,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集聚区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原则,积极探索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土地倾斜、管理加强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办法,破解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原则,在强化政府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广泛集聚各种创新要素,激发内在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始终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加速实现富民强市。
3.总体目标。通过综合改革,全面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优化政策环境,推动服务业强势扩张、全面转型,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把黄山打造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旅游观光服务中心、徽文化展示中心、现代会展中心和休闲养生基地、摄影演艺基地、乡村旅游基地、户外运动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初步形成山清水秀、景美路畅、怡人怡情、宜游宜居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基本框架,在全国生活服务业发展方面起引领示范作用。到2015年,全市以旅游、文化、休闲、养老、健身为重点的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二、试点的主要任务
4.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实现入境通道高速化、区域干线便捷化、城乡交通一体化、交通管理信息化为目标,强力推进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工程,构建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航空、航运和国、省道相配套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高速铁路建设。完成合福客运专线、黄杭快速铁路、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和黄山北站站前区建设,启动安庆至祁门、池州至黄山城际铁路和黄山旅游轻轨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铁路建设里程达402公里,日铁路客流量达60万人。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成黄祁、绩黄、池祁高速公路,积极推进黄千、巢黄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速公路总数增加到8条,形成覆盖全市、贯通周边高速通道。提升城乡交通水平。加大国省道、旅游交通干线和县乡公路建设力度,5年新改建国省道322公里、县乡公路800公里,完成6个客运枢纽、32个农村客运站和9个交通信息中心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和旅游景区景点通达条件。扩大黄山口岸开放。继续抓好黄山机场4d级升级改造,争取批准建设4e级扩建改造和黄山(直升机)通用机场项目,开辟并加密通往国内主要城市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航班航线,全面提升黄山航空枢纽地位和口岸对外开放水平,力争到2015年黄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80万人次。
5.打造旅游观光服务中心。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继续围绕“六个转变”,大力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加速黄山旅游转型升级,力争到2015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加大精品景区建设力度。依托山水田园风光和生态优势,强力推进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重要节点建设,5年新增5a级旅游景区4家、4a级旅游景区10家,总数分别达到5家和30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星级酒店、旅游自驾车营地、旅游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5年完成项目投入1000亿元以上,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和分中心3—5个、旅游咨询服务点30个以上、自驾车服务营地10个以上;新增星级酒店5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5家,总数分别达到130家和20家。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大力推进旅游营销国际化,主动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骨干旅游集团、旅行社、驻外机构和国际知名景区景点的合作,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大力推进旅游观光产品国际化,构建形成适应国际客源市场多元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每年推出5条国际精品线路;大力推进旅游人才国际化,采取合作办校、送出去学习深造等途径,培养引进一批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旅游人才;大力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城市交通系统、多语种解说系统和指引系统,促进旅游企业全面推行国际标准,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服务;大力推进旅游品牌国际化,鼓励支持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品牌酒店和外资旅行社入驻黄山发展,力争5年培育发展2—3家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引进15—20家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国外品牌酒店和境外旅行社,培养打造金牌导游员200名。
6.打造徽文化展示中心。充分发挥我市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和品牌优势,以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名品、名人为重点,积极抓好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加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努力把黄山建设成为地域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文化繁荣先行区。继续抓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全面提升徽文化保护开发水平,力争5年新增国保单位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处、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0人以上。加快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以博物馆集群、徽州区新四军军部旧址、东黄山上海知青部落、黟县梓路寺等为代表,大力发展文博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宗教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抓好152个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百佳摄影点”打造,使之成为黄山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的特色品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扎实推进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屯溪老街、徽州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齐云山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建成投资额超20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6个。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抓好“徽州四雕”、“文房四宝”、万安罗盘、徽派盆景、黄山玉雕和徽州漆器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对创意、传媒、动漫、信息服务等新兴文化企业的培育引导,发展骨干文化企业10家。力争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7.打造现代会展中心。依托黄山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质、物产丰饶、区位优越、品牌亮丽“六张王牌”,加快以高档宾馆酒店、大型商业展馆为重点的现代会展设施建设,做大做强会展经济。创新会展产品。积极开发以旅游、文化、生态、物产为重点的会展产品,进一步打响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展示会、黄山七夕情人节、黟县国际摄影节、祁门红茶节、歙县枇杷节、徽菜美食节等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完善会展设施。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抓好雨润国际会展中心、高铁新区商务会展区、黄山徽商中心、世界徽商论坛永久会址和元一希尔顿、喜来登、皇冠假日、枫丹白露、纳尼亚小镇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合理配置会展功能设施和服务设施,打造最佳服务平台。提升会展水平。建立健全会展统筹协调机制,探索创新会展市场运作模式,主动加强同国内外旅游组织、会展机构、全国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力争每年举办5—10场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论坛和大型企业年会、展销会、培训会,努力把黄山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会展中心。
8.建设休闲养生基地。围绕打造休闲养生之都和第二居住地,加快生态文明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产业。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强力推进“保绿、还绿、增绿、强绿、存绿、驻绿”行动,进一步巩固扩大黄山生态优势,营造“一路山水一路景”的田园风光和乡村风貌。加快高端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依托黄山、新安江、太平湖、齐云山、牯牛降等景区景点和生态优势,加快休宁雨润、新徽天地等高端休闲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城市休闲、山地休闲、水上休闲、乡村休闲和运动休闲等特色产品,培育高尔夫、温泉等高端休闲品牌3-5个。积极开发康体养生产品。围绕生态养生、温泉养生、药膳养生、道家养生等主题养生产品,加大新安医学和道家文化的研究、整理与挖掘力度,积极推进齐云山养生之都和黄山温泉、屯溪醉温泉等项目建设,做大温泉、体检、疗养等康体养生产业。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以争创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为目标,立足黄山、面向全国,积极开发建设具有黄山特色、宜游宜居的产权式酒店、公寓式酒店、养老型酒店和满足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不同需求的度假中心、度假社区、乡村客栈等,推动黄山由单一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向旅游目的地、暂时居住地、永久居住地“三位一体”综合功能转变,努力把黄山打造成休闲度假、居住养生的最佳福地。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休闲养生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9.建设摄影演艺基地。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系列开发、形成规模,整体包装、构建网络,做强品牌、放大效益”的要求,加快摄影演艺产业发展,努力在“精品化、系列化、群众化、产业化、国际化”上下功夫。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出台黄山市摄影演艺产业发展规划,始终把摄影演艺产业发展置于科学规划、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把每个摄影点和影视基地的特色挖掘出来、优势彰显出来,形成体系。强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百佳摄影点”、秀里影视村、黄山摄影城、黄山国际摄影村、北京国际艺术家村、歙县画家村、徽州摄影影视写生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和徽韵、宏村阿菊、花山谜窟激光秀等演艺项目打造,建成10个以上摄影基地,打响3—5个国内外知名高档文化演艺产品。搞好整体包装。充分考虑各摄影点之间、各摄影点与其他旅游产品之间、各摄影点与各类旅游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完善信息、线路、交通、营销、综合服务和应急保障“六大网络”,通过网络串珠成链,形成组合优势。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加大投入,着力抓好各摄影点道路升级改造、接待服务设施完善和周边环境整治,努力为摄影演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放大品牌效应。坚持把摄影演艺产业作为一个大产品、有机体、新亮点,统一促销、组合促销、整体促销,使黄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摄影演艺和写生创作基地。
10.建设乡村旅游基地。坚持“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力争5年内全市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专业村达到300个、“农家乐”接待户超过2000户。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中法乡村旅游合作、东关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耿城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黟县西北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祁门橹溪湾休闲旅游度假区、丰乐湖乡村旅游开发、渔梁文化旅游开发、中国乡村旅游福地开发等项目建设,丰富拓展乡村旅游发展业态。深化乡村旅游“三进”营销。以省内周边城市和长三角地区为重点,创新“三进”营销方式,深化“三进”对接合作,力争每个景区景点与10个以上机关团体、10所以上大专院校、10个以上街道社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共赢关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加大景区景点和古村落环境整治力度,完善供水、供电、环保、卫生、信息、接待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规范接待行为和服务标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做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实施乡村旅游品牌战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组建发展乡村旅游集团3—5个,推动乡村旅游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总量达到35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11.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充分利用黄山优越的地理条件、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积极推进旅游与体育娱乐等产业深度结合,努力把黄山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户外运动基地。创新户外运动业态。根据游客个性化消费需求,科学规划户外运动营地建设和线路设计,积极开发徒步、登山、攀岩、漂流、野营等系列产品,丰富户外运动内容和形式。打响体育赛事品牌。充分利用黄山对外影响,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争取每年举办5—10次全国性或国际性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打响黄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节、黄山国际登山大会、黄山国际健走节等体育赛事品牌。加快户外基地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太平湖水上运动中心、东黄山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黄山雨润高尔夫球场、休宁雨润度假区和奇墅湖户外运动休闲基地等,进一步改善户外运动设施条件。强化户外运动保障。编制户外运动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促进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
12.建设商贸物流基地。主动适应城乡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科学抓好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生活生产性流通服务为对象的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强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结合城市改造、规模扩张和黄山北站站前区建设,规划建设1—2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商贸城(或购物中心),培育发展若干条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功能完备的品牌购物街,充分发挥大型商贸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的集聚带动效应,挖掘和拓展新的消费潜力。完善城乡流通网络。以满足城乡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各类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5年新增年交易额超亿元专业批发市场1-2个、标准化区域农产品批发大市场3个,改造城乡农贸市场25个,创建10个标准化商业社区、10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和3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培育发展10家重点骨干商贸流通企业、10家中外合资合作商贸企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围绕旅游、文化、工业等产业发展和农产品流通,结合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条件改善,统筹规划建设好黄山梅林国际物流园、黄山经济开发区斯普蓝蒂物流园、空港现代物流园等10大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工业、农业和商贸企业剥离物流服务,联合发展第三方物流,5年力争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5家。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
三、试点的保障措施
13.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坚持把推进综合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任务,作为实现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全面加强对服务业综合改革的领导,同时设立黄山市服务业发展局,具体负责试点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各区县、市直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合力抓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14.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设立黄山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资金,从2011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资金1亿元,采取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扶持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强化服务业用地保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省“861”和市“十大工程”重点建设的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供地;各地收储的土地、依法处置的闲置土地和“退二进三”腾出的土地,优先供给服务业项目。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对用电容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暂缓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对列入国家鼓励类发展的服务业项目,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执行同价。
15.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以“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建设为契机,突出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自驾车营地、旅游咨询服务、农家乐、传统文化表演、特色旅游商品制造、旅游交通和徽菜等重点,分类制定完善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全面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继续抓好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鼓励支持试点单位、试点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研究制订;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先行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为“黄山服务”奠定基础。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加大服务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安徽省名牌产品工作力度,力争5年内形成50个省级以上知名服务品牌,全面提升黄山服务业在管理、信誉、品牌、服务等方面的“软实力”。
16.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引进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加快构建“智慧黄山”体系。全面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以游客为中心,全力抓好数字化精品旅游推进工程、国际化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黄山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工程、黄山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完善工程、旅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工程建设,完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信息咨询系统和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努力实现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产品服务网上预订、交易一体化。全面推进城乡电子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公共服务便捷化需求为目标,重点推进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教育培训领域数字化建设,完成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智能化政府建设。按照“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要求,着力抓好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行政流程的调整和再造,全面推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提高政府效能和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到2015年,基本把黄山建成“城市网络化、政府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17.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鼓励支持其在黄山设立分校或建立培训基地,优化黄山教育结构。加快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建设,引导支持各大专院校增设服务业专业,加快培养旅游文化、景区酒店管理、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会展策划、服务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所需的专门人才。整合社会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重点抓好导游员、“四雕”、演艺、摄影等14类特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创新人才智力引进方式,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环境,加强优秀高端服务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并在户籍管理、住房补贴、经费资助、家属随迁、子女就学、社会保障、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领办创办服务业企业,并在开办经费、税收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支持。
18.强化服务业金融支持。加大金融对外开放步伐,鼓励吸引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风险投资、担保、信托等金融机构在黄山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地方金融体系,鼓励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大力发展农村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托、保险、租赁、典当等地方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增强地方投融资能力。支持金融部门深化改革,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开发和推广适应黄山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加快资本市场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票据等,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密切政企、银企关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9.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领域和行业,全部向外资和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各类服务业企业在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工商部门对一般性服务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可实行分期到位;支持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设立服务业企业,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70%。放宽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凡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控股子公司,可办理集团登记。优化市场环境。继续深化“四大整治”活动,着力抓好机关作风和窗口单位行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服务行为和执法管理行为,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20.加强服务业统计考核。主动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改进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建立符合黄山实际、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为科学指导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依据。制定出台黄山市服务业发展综合考核办法,把服务业综合改革发展纳入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落实推进责任,加强督查考核,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