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1:2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篇: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贫困山区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依然很大,甚至在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

一、贫困山区县扶贫开发的现状

经过上一轮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贫困山区扶贫开发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扶贫开发的形式及目标有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扶贫对象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特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并存,脱贫与返贫并存。笔者所在的留坝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县,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和新阶段扶贫整村推进后,其贫困现象有所缓解,但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因素更加复杂,扶贫成本明显增高,贫困现象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且大部分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其居住条件很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在国家政策扶持及自身奋斗下,尽管这部分人温饱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现金收入较少,生活质量不高,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二是贫困群体弱势地位十分突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整体收入远远低于城镇,而贫困群体的收入更不能与城镇收入相比,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下,其思维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质极其脆弱,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因灾返贫率高,巩固扶贫成果任务艰巨。山区县大都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常常是水灾、旱灾、风灾等多灾并发,由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形成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的现象依然突出,同时农村群众

因病或透支高额教育费用,也是脱贫人口返贫率居高不下的又一主要因素,此类贫困人口在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也更加突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巨大的。但面对当前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难度和任务,山区扶贫开发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项目投资与贫困地区实际需求不成正比。现有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信息不畅,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在上一轮扶贫重点村建设中所实施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由于受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经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而边远村组由于人口偏少,集体积累匮乏,尤其是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总体上投入不足,项目大都覆盖不上,甚至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是空白,从而造成了越贫穷,越落后的现状。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现阶段需建设的项目则很多,要投入的资金缺口也很大。因此,解决项目资金则是现阶段贫困山区扶贫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是项目开发成本与开发效益不成正比。贫困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而投入贫困村的建设资金又十分有限,因此,贫困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进度慢,短期内扶贫效益难以显现。而在具体项目中其建设成本往往与所产生的效益成不了正比,修建一座便民桥需投入资金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但解决通行人口仅数十人或几

十人,而修一条通村路所需资金也多则上百万,但解决的也仅仅只是这一个村几十口上百口人的行路问题。其项目效益相对较低。特别是在现阶段,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分布则向小集中大分散方向发展,而扶贫资金投向和扶贫政策界定又比较明确,导致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矛盾增大。扶贫开发项目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较小,在资金安排上“撒胡椒面”现象较为突出,进而降低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国家扶贫政策与实际执行不成正比。一些扶贫到户的措施,包括扶贫移民搬迁、小额贷款贴息等,对真正的贫困人群还难以渗透。就移民搬迁来说,我们也进行过调研,对于那些绝对贫困户,搬迁政策对于他们来讲根本起不了作用,按建三间砖木结构房屋计算,总造价至少在8万元以上,国家补助的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根本建不起新房,更不用说让他们异地搬到居住条件好的地方;再如,小额贴息贷款,由于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大都不高,穷无信誉,既使政府给予贴息,他们也难以贷到款,也就造成了资金扶持政策落空。此外,受宅基地、耕种土地、山林等因素的影响,贫困户对国家的扶贫政策享受率就大大打了折扣。相反国家的这些政策就让哪些条件相对好一些人群所享受。长而久之,两极分化就越来越严重,扶贫任务也就也就越来越艰巨。

四是资金整合要求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按照整村推进有关精神,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需要整合相关部门资金予以扶持。但各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在县一级几乎没有自主权,要从中调出资金异常艰难,其整合也就只停留到文件上,实际操作中也就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

三、对现阶段贫困山区县实施扶贫开发的思考

(一)创新扶贫思路,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山区农民之所以穷,多数是缺乏致富门路和技术。新阶段扶贫应因村因户因人而宜,比如对一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组,有计划地实施“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对一些缺乏致富门路的贫困户,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实施“增收致富工程”,引导和组织农户“种高产田”、“裁摇钱树”、“养发家畜”、“开脱贫店”、“购致富车”和“参加扶贫工队”等,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扩大农民收入;对那些缺少技术的困难户,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通过传播和推广农业技术,使大多数贫困农民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使其逐步奠定走出深山的基础。

(二)多方吸纳建设资金,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部门单位涉农资金、社会各界捐赠资金捆绑起来,集中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上。在确定项目时,以人畜饮水、乡村通路、通电、通电视等为重点,不断增强贫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尽快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逐户落实增收项目,努力避免短期行为、重复性项目,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要筛选一批符合扶贫开发要求的重点项目,组织力量,进行包装,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重视,用好的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贫困山区贫困村发展的后劲。

(三)建立长效机制,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进一步健全完善面向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现有贫困

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保障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防止农户因病返贫,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要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效机制。做到对有能力的扶起来,没能力的拉起来,逐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宋春波 张宏军)(留坝县扶贫办

第二篇: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范文模版]

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贫困山区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依然很大,甚至在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

一、贫困山区县扶贫开发的现状

经过上一轮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贫困山区扶贫开发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扶贫开发的形式及目标有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扶贫对象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特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并存,脱贫与返贫并存。笔者所在的留坝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县,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和新阶段扶贫整村推进后,其贫困现象有所缓解,但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因素更加复杂,扶贫成本明显增高,贫困现象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且大部分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其居住条件很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在国家政策扶持及自身奋斗下,尽管这部分人温饱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现金收入较少,生活质量不高,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二是贫困群体弱势地位十分突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整体收入远远低于城镇,而贫困群体的收入更不能与城镇收入相比,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下,其思维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质极其脆弱,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因灾返贫率高,巩固扶贫成果任务艰巨。山区县大都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常常是水灾、旱灾、风灾等多灾并发,由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形成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的现象依然突出,同时农村群众因病或透支高额教育费用,也是脱贫人口返贫率居高不下的又一主要因素,此类贫困人口在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也更加突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巨大的。但面对当前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难度和任务,山区扶贫开发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项目投资与贫困地区实际需求不成正比。现有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信息不畅,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在上一轮扶贫重点村建设中所实施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由于受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经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而边远村组由于人口偏少,集体积累匮乏,尤其是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总体上投入不足,项目大都覆盖不上,甚至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是空白,从而造成了越贫穷,越落后的现状。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现阶段需建设的项目则很多,要投入的资金缺口也很大。因此,解决项目资金则是现阶段贫困山区扶贫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是项目开发成本与开发效益不成正比。贫困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而投入贫困村的建设资金又十分有限,因此,贫困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进度慢,短期内扶贫效益难以显现。而在具体项目中其建设成本往往与所产生的效益成不了正比,修建一座便民桥需投入资金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但解决通行人口仅数十人或几十人,而修一条通村路所需资金也多则上百万,但解决的也仅仅只是这一个村几十口上百口人的行路问题。其项目效益相对较低。特别是在现阶段,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分布则向小集中大分散方向发展,而扶贫资金投向和扶贫政策界定又比较明确,导致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矛盾增大。扶贫开发项目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较小,在资金安排上“撒胡椒面”现象较为突出,进而降低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国家扶贫政策与实际执行不成正比。一些扶贫到户的措施,包括扶贫移民搬迁、小额贷款贴息等,对真正的贫困人群还难以渗透。就移民搬迁来说,我们也进行过调研,对于那些绝对贫困户,搬迁政策对于他们来讲根本起不了作用,按建三间砖木结构房屋计算,总造价至少在8万元以上,国家补助的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根本建不起新房,更不用说让他们异地搬到居住条件好的地方;再如,小额贴息贷款,由于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大都不高,穷无信誉,既使政府给予贴息,他们也难以贷到款,也就造成了资金扶持政策落空。此外,受宅基地、耕种土地、山林等因素的影响,贫困户对国家的扶贫政策享受率就大大打了折扣。相反国家的这些政策就让哪些条件相对好一些人群所享受。长而久之,两极分化就越来越严重,扶贫任务也就也就越来越艰巨。

四是资金整合要求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按照整村推进有关精神,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需要整合相关部门资金予以扶持。但各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在县一级几乎没有自主权,要从中调出资金异常艰难,其整合也就只停留到文件上,实际操作中也就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

三、对现阶段贫困山区县实施扶贫开发的思考

(一)创新扶贫思路,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山区农民之所以穷,多数是缺乏致富门路和技术。新阶段扶贫应因村因户因人而宜,比如对一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组,有计划地实施“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对一些缺乏致富门路的贫困户,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实施“增收致富工程”,引导和组织农户“种高产田”、“裁摇钱树”、“养发家畜”、“开脱贫店”、“购致富车”和“参加扶贫工队”等,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扩大农民收入;对那些缺少技术的困难户,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通过传播和推广农业技术,使大多数贫困农民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使其逐步奠定走出深山的基础。

(二)多方吸纳建设资金,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部门单位涉农资金、社会各界捐赠资金捆绑起来,集中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上。在确定项目时,以人畜饮水、乡村通路、通电、通电视等为重点,不断增强贫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尽快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逐户落实增收项目,努力避免短期行为、重复性项目,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要筛选一批符合扶贫开发要求的重点项目,组织力量,进行包装,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重视,用好的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贫困山区贫困村发展的后劲。

(三)建立长效机制,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进一步健全完善面向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现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保障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防止农户因病返贫,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要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效机制。做到对有能力的扶起来,没能力的拉起来,逐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宋春波 张宏军)

(留坝县扶贫办

第三篇:贫困山区农机化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贫困山区农机化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陈新平

郧西地处鄂西北最边陲,属全国贫困县之一,辖18个乡镇(场区)、28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86万人,总面积3509平方公里,耕地约70万亩,挂坡地占70.2%。可放牧荒山70万亩,水产面积1万亩,有黄姜、畜牧、烟叶、蔬菜、林特为重点的五大农业产业。县农机局现有挂靠行政管理人员11人,技术推广人员3人,富民驾校培训人员10人,农机监理人员7人,农业机械服务中心人员3人,总共有工作人员31人,工作地点在县城,乡镇无机构、无人员,主要力量承担着全县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农机维修服务等各种任务,同时倾注了相当力量来负责完成局机关社会事物(综治、计生、党建、文明创建等)、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扶贫、包联等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农业、农村和农民机械化需求越来越迫切。笔者经过调研,并就如何发展贫困山区农机事业进行探讨。

一、郧西农机事业发展形势

1、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郧西县农机化工作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发展农业机械化,做到了党指挥到哪里事业就会发展到哪里。县委党校把农机使用技术作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程;县扶贫办将农机化项目作为发展山区农业的首要项目上报,湖北口乡、安家乡将新型手扶微耕机等农用机械的推广任务按照可耕土地面积分解到村组户,责任明确到包联干部;上津镇、店子镇将农业机械技术手册发放到每家每户。

2、落实国家两项惠农政策。购机补贴和农机培训是国家对“三农”的有效扶持政策。郧西县积极争取和落实购机补贴政策,仅2011年就落实补贴资金645万元,吸引农民投入3200余万元资金用于购置农机具。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办班培训农机手21班次,38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6万余份,组织观摩会20场次,观摩群众达2.4万余人次,使农机手熟练掌握了操作技术,达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便利一方的目的。

3、执行部门三项职能职责。农机部门负有新农具推广、农机市场监管和农机安全监管三项基本职责。郧西县农业机械数量快速增长,呈现出种类齐全、作业项目多样化的态势,仅2011年就推广农机新机具3600余台(套)。结合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对全县农机市场开展清理整顿活动,净化了农机市场,有效降低了质量责任事故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维护了农机购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狠抓源头管理,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手的培训关、考核关,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2002年以来,连续10年没有发生一起农机安全生产事故。

4、实现政府四项硬性目标。一是2011年全县实现机耕18.5万亩,机耕水平26.4%,机收 8 万亩,机收水平11%,机械植保42万亩,机电灌溉10万亩、机械脱粒6万吨。完成农业机械推广示范乡镇5个。二是夏秋两季共引进江苏、河南、安徽等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60余台次,加上我县23台收割机,共投入农田作业的收割机达80余台次,实现跨区机收3.5万亩。三是入户登记多功能拖拉机(沼液沼渣抽排机)35台,联合收割机6台,培训考核发证农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多功能拖拉机、挖掘机等驾驶操作人员35人。田检路查490人次,纠除违规违法行为190台次,排查治理一般隐患、整改40起,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培训850人次,发放检审验通知书、安全生产宣传资料25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130条,制作宣传条幅20条,开展农机驾协活动4场次参与600余人。

四是帮扶联系村店子镇南坡村投入基础建设15万元、开展入户活动1300户次,帮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个;保持县级最佳文明单位、合格综治单位、先进计生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郧西县农机化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自然条件因素制约。我县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制约,70万亩土地中有近50万亩坡耕地。农机突现为“三高三低”: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使用高,农民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可用耕种、收割环节机械化利用率高,产后深加工环节机械化水平低,交通便利平坦梯坪地利用率高,山高边远村组坡地机械化水平低。

2、思想观念因素制约。上津镇党委书记官开华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棚蔬菜,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国家对棚架、渠道的扶持投资和菜农收获后的喜悦,而看不到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机械减轻了菜农的播种、运输劳动强度,让“3899”(妇女老人)部队有了自己的劳动场所、发挥自己潜能,没有农机就没有现代农业。

3、机构体系因素制约。由于机构改革,2006年全县18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销,原农机技术人员、编制取消,至使农机管理、服务措施得不到及时有效落实。由于经营规模偏小,全县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仍有一定局限,缺乏向其他农作物生产上的扩展,缺少向产后加工环节的延伸,而且多数农机用户仅能开展单项作业服务,缺乏规模化经营,靠种粮补贴政策难以维持生计,致使边远的可耕地和坡耕地农户抛荒,抛荒户靠背井离乡打工挣钱养家。

三、对策及建议

1、明确责任加强农机事业领导。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贫困山区从“刀耕火种”到“人定胜天”,发展到今天的“以机代牛”是一个历史性改革,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实质性发展,真正做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引用的考核力度,变国家“给钱培训”为责任和义务培训,提高山区干部群众机械化应用水平,变部门推广新型农器具为全民推广和使用,变坐等机械维修服务对象为上门服务“三农”,变农机安全生产部门责任为各级“一把手”责任,变单一化小型微耕机推广为农业机械化需要推广。

2、因地制宜优化机械装备结构。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把加快农机化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及粮食、蔬菜、水果产区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以“产业发展什么,农机就服务什么”为宗旨,把服务“三农”作为农机干部的最高理想。力争2015年前争取立项建成农业机械“装备城”,服务于秦巴山区,保证鄂西北农民农机购买、维修需求,及时向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真正让农民用得放心,用得满意。鼓励各类企业、事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和各类经济组织投资经营农业机械,发展农机产业化。同时建好已立项的农机综合楼项目。

3、加大投入提升农民购机潜力。积极争取国家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购机补贴,鼓励农民投入农业机械购置资金,真正让农民近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办好示范区,形成示范带。

4、创新模式延伸涉农服务领域。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依靠科技创新,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广引进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机具,广泛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不断拓宽农机作业领域,开辟促进农民增收新途径,为全县农

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装备支撑。力争2015年前将农机学校扩大到规模型学校,加大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农机现场会和现场培训,提高操做人员的操做水平。把农机服务站建设建到乡镇(场、区),把农机合作社建到中心村,把农机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延伸到基层。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创建农机服务品牌,积极拓展农机服务市场规模,及时采集、发布农机作业市场信息,向农民免费提供作业价格、机具数量等资讯,引导作业机具有序流动。

5、加强监管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农机部门明确领导领班制、分工负责制、目标管理制、检查督办制、奖惩责任制,使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任,个个有任务,工作落在实处。树立农机形象,作人民群众的亲人、农业机械生产的工人、农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带头人。农机安全生产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依法监理理念,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水平为重点,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手的培训关、考核关,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隐患。

第四篇:屏山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屏山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屏山县委常委、副县长 李赐刚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首要任务”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前屏山扶贫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依据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屏山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全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仍是当前扶贫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根据国家确定的贫困线新标准,目前,按扶贫监测统计口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建卡贫困人口还有18030人,新增贫困人口在1.2万多人,贫困人口总数在3万人左右。其特点,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他们主要集中在边远、分散的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乡镇,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二是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为因灾、因病、因残、因老、缺劳、超生、资源缺乏等致贫,致贫因素复杂,扶持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三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据抽样调查表明,全县60%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没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劳动力,由于缺乏“明白人”,导致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难度大。

2、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更难得到扶持。一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多,需要得到扶持的面更大,需要建设的项目内容越多,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需要群众个人自筹的资金压力也相对更大,因此,项目很难落实;二是根据全县新农村建设、移民迁建、烤烟发展的要求,需要整合扶贫资金的要求更高,出现了不是扶贫资金在整合其他项目资金突出“扶贫”,而是其他项目资金在整合扶贫资金打造“亮点”,与扶贫本质的要求背道而驰;三是越贫困的地方和贫困群众的意愿很难引起各级重视,贫困群众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现象,因此,需要国家的特殊政策给予关注。

3、客观方面由于移民迁建等原因,影响了扶贫工作整体推进。一是县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所弱化。部分县级部门、乡镇定点帮扶工作流于形式;乡镇在申报扶贫项目、实施扶贫项目方面积极性不高,将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用于弥补其他项目补缺,而没有真正用于贫困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全县扶贫系统人员不稳定。县扶贫办抽调3人参与移民迁建,乡镇扶贫办近1/3的人员集中抽调从事移民工作,即使在岗人员也有2/3的精力用于其他工作,影响了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扶贫资金报帐进度。三是扶贫工作目标考核与其他单项工作目标考核力度差距拉大,导致乡镇和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4、扶贫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国家在扶贫的实际投入上与当初确定“国重县”时的计划投入差距大。二是县级财政整体状况仍属于“吃饭财政”,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实施扶贫开发。2005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直接用于实施扶贫项目,但与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三是金融机构在支农资金的投入上,为了规避风险,真正的贫困群体很难得到扶持。

5、基础设施落后,制约扶贫工作的推进。一是在交通方面:全县尚有30余个村不通公路,现有的1000余公里乡村级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未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在水利方面:骨干水利工程少,多数病害严重,有效灌面少,全县尚有3万余人、2.5万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三是在农户住房方面:全县尚有贫困户危、草房2000余户,贫困人口住房安全还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基础设施的脆弱和落后,严重制约了贫困村组和贫困农户的经济发展。

6、向家坝电站建设,给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由于资源和资本的双重匮乏及区位、交通等固有劣势,屏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以当今“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下,市场对于屏山而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淘汰的机制。尤其封库停建后,不仅使库区经济处于凝固和停滞的状态,也使全县失去了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政策性减收和增支因素又不断增加,财政状况出现了雪上加霜的严重后果。当前和今后几年正是我县移民迁建的关键时期,面临艰巨浩繁的移民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这些都大大超出屏山的实际能力,县级财力无法支撑移民工作开展的矛盾十分尖锐。

二、对策与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扶贫与移民协调发展。

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方针政策,按照国家扶贫《纲要》和省《规划》要求,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一体两翼”为载体,实施“整村推进”,同时,要立足屏山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地统筹移民和扶贫、移民和发展,在努力破解移民世界性难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使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构建和谐、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1、坚持把扶贫工作与移民工程相结合。一方面,要呼吁国家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更加合理的政策和更加人性化的措施,切实解决工程移民中存在的移民贫困化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当前工程移民工作尚难完全体现市场原则,补偿安置标准仍然偏低的现实,高度重视和充分前瞻,正确预见移民工作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对现有贫困人口加大扶贫脱困力度,并积极整合各种政策和资源,使其通过移民的过程改善生活条件,增强生产能力,逐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2、扶贫开发工作要在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更加注重扶贫效果。在扶贫项目布局、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兼顾公平、效率和效益原则,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效益;要防止过于分散地配置、用好用活开发性扶贫的项目和资金,努力避免扶贫资金的低效运作。

3、要更加突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要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振奋精神、鼓舞志气,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充分依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同贫穷和命运抗争,通过奋斗来改变自身的生活。要避免使扶贫举措成为一种消极的机制,从而使少数人心安理得地依赖国家、依赖社会,把扶贫变成了扶懒、扶惰。

4、扶贫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密切结合。扶贫工作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寻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合点,致力于促进生产、促进发展,进而实现脱贫;农民只有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并学会正确地运用市场手段,才能持续有效地解决增收问题,真正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脱困的能力。因此,必须着力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造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的能力。

(二)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山区特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扶贫开发作为推进屏山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先易后难,突出特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其核心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贫困山区增加农民收入关键之一就要抓好特色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屏山独特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以茶叶、畜牧、水果、白魔芋等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主的重点龙头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进行系列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税。

2、以改变山区发展环境为重点,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大都地处偏远,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些重要的致贫因素制约和羁绊着扶贫、脱贫的步伐,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发展能力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加剧了山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劣势地位,造成“贫困人口脱贫难勉强脱贫的巩固难”。为此,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困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移民迁城、专项设施复建和新农村建设配套政策,集中力量改善路、水、土等基础设施,努力消除致贫因素,着眼于屏山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改善,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提高生产能力和进入市场的能力。

3、以点面结合,着力抓好典型示范建设。要统筹思考,以点面结合为突破口,着力抓好扶贫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典型示范建设。一是积极创造移民安置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相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县正创造性地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向移民安置区倾斜,通过以点带面,引导农民自愿将零散分割的土地进行适度集中,以协议方式实施整体开发(其中按一定比例统筹调整作为移民安置用地),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增加土地的产出能力和承载能力,既帮助现有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又为安置移民拓展了土地容量。积极将新农村建设项目、库区生态建设项目和产业布局项目与移民安置统筹结合,力求走出一条项目实施与调地安置移民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二是继续整合帮扶资金,集中打造重点示范村。要继续发挥各级帮扶单位的自身优势和协调作用,为屏山实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协调项目、争取投入、捆绑资金、集中建设,保证每年打造2-4个以移民安置村为重点的新农村示范村,为接安移民和移民安置创造良好条件,为更多贫困移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奠定良好基础。

第五篇:晴隆县科技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策思考

晴隆县科技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策思考

州党建扶贫工作队队长、县委常委 张六海

科技扶贫是我国实施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是解决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的现实状况的根本举措,是由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扶贫转变的重要标志。晴隆作为典型喀斯特地区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多年来,始终把科技扶贫摆在扶贫开发的突出位臵,坚持科技扶贫与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紧密结合,以科技示范、重点项目为载体,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立足县情,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劳动就业能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为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晴隆县科技扶贫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实施科技扶贫以来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自实施新阶段扶贫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工作,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重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坚持分类指导、整村推进,着重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科技扶贫效果明显。科技扶贫工作坚持走立足山区实际突出资源特色,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深度开发,建立支柱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的路子,大力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培植农业特色产业,优质绿茶、柑桔、苡仁米久负盛名;草地畜牧 “晴隆模式”迅速崛起。从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至2000年,全县贫困人口从17.5万人下降到3.85万人,全县以县为单位基本越过温饱线。

——科技扶贫工作环境逐步改善。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我县很大倾斜,国务院扶贫办,民主党派中央联合推动组和省、州领导多次到我县指导工作,关心支持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我县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扶贫的制度体系,组织科技人员投身扶贫攻坚主战场,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打好科技扶贫攻坚战。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对项目主管单位、承办单位及项目责任人都制订了严格的责任目标,使科技扶贫开发项目做到“四有”、“五到位”,即有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资金使用合同、有检查验收办法;人员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考核到位,保证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科技扶贫项目为带动的“草、茶、烟、果”等特色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特别是在探索科技扶贫路子中创造的“晴隆模式”,“已成为石漠化山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结合发展的一面旗臶”(国务院研究室发展司原司长黄黔语)。在科技扶贫开发中,我县加强自然资源整合,狠抓特色产业开发,认真抓好草地养羊、茶叶、烤烟、柑桔、苡仁米等强县富民产业。在产业开发过程中,采取技术培训、苗木培育、基地建设、品种改良、销售加工等措施,走“基地+公司+协会+农户”的路子,使产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全县现共种植人工草地20万亩,改良草地9万亩,羊存栏14万只,覆盖农户10860余户,户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完成茶叶种植3.2万亩;发展柑桔2.16万亩。2008年烤烟种植完成3.05万担;苡仁米种植3万亩。同时结合气候等自然条件,在光照镇东方红村、规模村、沙子镇保家村等地发展早玉米、反季节蔬菜等示范种植项目,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科技意识逐渐增强,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农民要想依靠科技致富,必须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历年来,通过组织各相关部门技术人员采取不同形式开展适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普及培训188699人次,绿证培训5794人,培养造就了一批种草养羊、蔬菜种植、烤烟生产、柑桔种植等乡土人才。积极开展农业适用技术进村入户活动,全县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

2、科技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实施科技扶贫以来,我县已有大部分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可以说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我县仍有贫困人口683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贫困发生率居全州之首。因此,温饱问题解决后,巩固扶贫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急需通过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加以解决。

(1)面临着艰巨的扶贫任务。2008年村级整合前,全县共有扶贫开发重点村122个,占全县村级数的67.4%,有贫困人口68366人。贫困人群中普遍存在在综合素质低、缺乏竞争意识、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生产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同时,由于脱贫标准低,生产条件和科技素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天灾人祸,绝大多数脱贫人口容易返贫,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2)面临着资金投入的硬约束。一方面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虽然在逐年增加,但对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来说,也无异于杯水车薪;另一方面,由于县级财力比较薄弱,在保证机关日常运转和职工工资的前提下,用来发展的资金所剩无几,对科技的投入则更显得不足。同时,筹资渠道不够畅通,分散在县级各有关部门的扶贫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发挥最大效应。(3)面临发展基础的制约。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不仅科技含量小、市场需求弹性小,而且附加值低,导致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短、产业拉动作用受到限制;二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3元,分别比全省、全国低687元和2668元),农民用于生产的投入少,绝大多数农户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三是基础条件薄弱,贫困地区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

(4)面临着环境因素的制约。从环境方面看,贫困人口多住在边远山区、高寒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的贫困人口甚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这些地方山高坡陡,土地贫脊,主要靠牛耕锄挖,劳动生产率低下;一些地方石漠化比较严重,既缺水又缺燃料,失去了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相对滞后,开放程度极低,对外经济交往不多,外来投资者少,这也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发展。

(5)面临着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的瓶颈制约。一方面,农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原有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已是“线断、网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员养在机关,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乡镇各站(所)科技人员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几分几合,事权、物权属乡镇直接管辖,其工作精力大多数时间都是用在乡镇的“中心”工作上,几乎没有时间投入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缺位”现象普遍存在。

(6)特色产业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群众普遍思想观守旧,视野不开阔,多数人沿袭古老的生产方式零散生产或经营,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或自给自足观念严重,市场概念模糊,信息不灵,不知道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专业化生产观念等等,使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二、新阶段我县科技扶贫的对策思考

科技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解决我县农村贫困的问题上,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多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如果缺乏完整的制度措施和政策支撑,只是简单的强调农民需要技术和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最终都将有可能演化为政府和科技人员的“一厢情愿”。科技扶贫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机制、农民需求和科技人员知识的共同作用,科技部门既要通过自身的创新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同时又要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相配套,通过创新科技扶贫方式,使科技扶贫不再成为一种走过场或喊喊口号的一种作秀形式,而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等一些长效机制使科技知识真正广泛渗透到农业产业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对科技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科技扶贫是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和保护并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科技扶贫是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将有助于提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加收入,从而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科技扶贫始终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科技和人才是当前我县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我县摆脱困境的必要条件。必须全面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以科技扶贫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我县农业综合发展能力。第四,科技扶贫是培育新型农民的生动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贫开发的主体是农民。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方面,需要加强科技培训,普及推广先进适用、农民易学易懂易用的技术;另一方面,要从我县实际出发,让贫困农民参加具体的科技扶贫项目,从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致富本领。

我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谷深,生态环境脆弱,农业靠天吃饭局面一时无法改变。要实现贫困人口长期摆脱贫困这一艰巨任务,必须作好“两个转变”,真正树立科教兴县和科技扶贫的思想,以改变贫困人口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帮助、扶持贫困人口提高自身素质,使之具备积极参与致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以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为手段,利用科技力量战胜贫困。

2、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认真巩固“两基”成果,农、科、教互相依托,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科技扶贫,旨在提高人的科技水平和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和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乡土人才”和新一代农民,是科技扶贫的治本之策;通过典型引路、科学示范,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从心底里激发“不应苦熬,但要苦干加巧干”的强烈持久的脱贫致富的欲望,是科技扶贫的根本方针。因此,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健全培训网络,增加培训投入,持之以恒地开展科技下乡入户活动,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增强劳动者的科技意识,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同时,注重对“乡土人才”的培养选拔,重点对基层干部和科技示范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力扶持、培养回乡知识青年和乡土人才,建立一支科技扶贫的“永久牌”工作队伍。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少,是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脱贫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偿试以建“科技示范园”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兴一方经济的科技兴民工程、融科研、教学、推广、成果转化为一体。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加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把“科技示范园”直接建成在农村田间地头,作为科技推广的载体和龙头企业的孵化器,通过技术示范项目实现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的转化对接,通过科技示范园的科技辐射,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

4、打破原有的制度框架,整合资源提高科技扶贫的效率,打造新型科技服务网络,以实现科农携手的良性循环。可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打破原有的制度框架,通过资源重组等改革措施提高科技扶贫的效率,把服务内容向产前、产后延伸,包括生产资料的供应、信息服务、市场销售、储运加工、社会融资等综合性服务,由以往单纯技术提供向综合性服务转变,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为农村发展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以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为基础,把农村中最活跃和能动的力量调动起来,发展和壮大农村中的先进生产力,同时,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基层,并派放到村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技人才链,直接面对广大农民开展工作,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合作在内的科技服务。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成效,主要由农民来进行评价,如此则对科技人员形成压力。要求科技人员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满足农民在技术环节、加工、流通和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需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杜绝科技人员应付农民的现象发生。

5、允许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与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投放回报机制。改变以往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新型关系,这种利益共享机制可使农村的科技发展具有一种内生的可持续性,大大地提高双方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其保持逢勃的生命力。通过制度创新,将这些农业科技的掌握者引入农村,使他们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的同时,将自身的科研活动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既减少了农村技术引进的成本,又降低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

6、积极组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现民建民有民管民受益,推动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我县农业多是由以家庭为中心的小规模经营主体来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又是实际的劳动者,单纯靠政府农技部门的服务已不能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必须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促进产业发展。我县目前成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主要有:光照镇东方红村蔬菜种植协会、沙子镇保家村果业、养殖业协会、碧痕镇碧痕村苡仁米种植协会。虽然这些专业技术协会的职能和运作方式还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规范和完善,但它们的确已成为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在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发展了积极的作用。

7、依托资源优势,整合扶贫资金,加大投入,合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石漠化治理示范县这一契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部门扶贫资金,做大做强“草、茶、果、芯仁米”等特色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真正使“晴隆模式”“墙内开花墙内香”。同时,充分挖掘茶叶,晴隆脐橙、苡仁米等产业的发展潜力,发挥无工业污染的优势,着力打造环保品牌,为我县扶贫攻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

下载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房地产业税收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投资需求,启动房地产市场,我国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但透视房地产业税收本质,繁荣背后仍有隐忧,其存在的偷逃税活动,扰......

    街道计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文章标题:街道计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街道地处**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116186人,育龄妇女36058人,已婚育龄妇女25482人,外来流动人口32000余人,管理面与管理量要占全市的五分之......

    街道计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文章标题:街道计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街道地处**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116186人,育龄妇女36058人,已婚育龄妇女25482人,外来流动人口32000余人,管理面与管理量要占全市的五......

    街道计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文章标题:街道计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街道地处**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116186人,育龄妇女36058人,已婚育龄妇女25482人,外来流动人口32000余人,管理面与管理量要占全市的五......

    扶贫工作思考

    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

    关于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精选)

    关于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在公安队伍建设中,民警教育训练工作居于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突现期,各类案......

    税收执法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税收执法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内容提要: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和谐社会不但要求税务部门创造充实的财源,而且要营造公正和谐的执法环境,促......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发布者:admin发布日期:2010-08-20来源:广西政研会【大】【中】【小】玉林市总工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