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转型期的工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
从权利工商走向责任工商 — 浅议转型期的工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几千年未有的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全能政治向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转型,利益、规范、思维的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型等,诸多的变化因素使得作为国家经济红盾卫士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不“因变而转”,老一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新的经济类型和经济关系,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变也正在转变行政管理理念、模式、方式、手段等。这个转型,“阵痛”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怎样迅速适应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新变奏,确立新的价值体系、确立新的体制结构、发挥高度的规范化的效率职能。
作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主要是执法行为,行政职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的,而不同的执法方式又直接影响或制约行政职能的实现。因而,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行政职能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执法方式,当然,这种变革不是暴风骤雨式的全盘否定,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延续性、渐进性,以及法律和法治观念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决定了我们的改革和转变是使执法的方式更科学,不断完善原有的执法方式和制度。实行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和环节,加强执法监管部门的目标,保障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需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职能到位,强化执法力度,更好的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需要,是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需要。
“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党的十五大报告的这一论述,将行政执法责任制置于依法治国方略的恢弘背景下,建立执法责任制保障依法行政责无旁贷地成为一项工商转型中的夯实执法基础的历史任务。
然而在当前开展的依法执政工作中,一些部门在抓行政执法责任制时对“什么是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如何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还不十分明晰、透彻,影响了工作开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些探讨。
一、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概念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经历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逐步发展的过程。
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作出的行政行为。责任的含义,按词典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份内应做的事,应尽的职责或义务。二是指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没有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因而应当承担的某种否定性的后果。而行政执法责任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包括依法接受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应承担和履行的义务,以及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而应当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因此,行政执法责任制应当是指为规范行政执法活动,明确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对不履行或违法履行行政执法责任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法律制度。
二、建立和推行工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必要性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依法经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更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为市场主体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已经不能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而代之以经济、法律等手段。为充分有效的。因此,能否正确实施工商法律法规和规章,工商机关负有关键职责。
目前,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期,人的思想、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执行等互相存在一些矛盾,加之行政机关长期以来都是以绝对权威的管理者面目出现的,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初期,转变政府职能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转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更难。因此,我们不能指望仅仅做一些宣传就能把观念转变过来,而是要在宣传的同时加强对权力的内部制约,通
过制定严格的程序等制约措施减少不依法办事的可能性和执法的随意性,保证工商行政行为的合法公正。
(二)效率功能要求确立新的工作机制
科学合理的体制结构和工作机制是行政机关高效工作的关键,包括权责关系、工作流程关系和各级别之间的勾通关系等等,若行政机关的体制臃肿,、人浮于事、职责不明、权责不清、相互之间踢皮球等,则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而事实上区县工商局“六管一打”的机构设置模式和实质上的以工商行政管理收费来维系机构运转为主的工作机制已远远不适应国家对工商部门的要求。省市县以下的工商行政执法第一线的基层工商所的精力未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方面,有80%的精力主要放在收费管理上,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基本上处于应付形式,更不要说各种专项职能的完全履行了。就是区县工商局,基于“以收定支”的财政保障方式,也不得不将收费纳入对工商所考核的重中之重,否则,没有强大的财力保障,工商部门业务的基本运转就得不到保证,目前工商部门的经费来源的百分之九十靠收费,就是这样,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调节着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运转。基于这种机制,目前我市工商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水平,思想行为方式,整体行政执法能力离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目标所要求的队伍素质要求相差甚远。自从重庆市人大常委颁行《重庆市行政执法责任制条例》以来,各级行政机关都在本部门相应地制定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试行近十年,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范围内起到了一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了规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依法行政、合理收费的问题。过去在地方作为政府工作部门,行政事业收费上交地方财政按比例返还的保障方式与现行直管后的“以收定支”的财政政策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必须建立新的体制和工作机制从根源上来改变这种状况。
(三)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现代法治讲求权力与义务的对应,无论是私人权利还是公共权力都要与相应的义务相对,行政机关应该带头守法,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如果其行为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或者政治责任等。对其违法行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是区别法治政府和专制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本身并没有什么权力,它的权力来自人民,应当对人民负责,如果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违反了内部的有关规定,就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这种责任的承担不能指望执法者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良知,而是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责任规定,用一定规范的形式确认下来。只有执法者在主观上明确和在客观上承担由于行使权力而产生的一系列相应责任,才能使执法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审慎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工商行政执法责任制就是这样一种规范。
四、转型期推行工商行政执法责任制存在的问题
(一)规范行政行为及其程序的法律尚不完善,许多重要的执法行为缺乏法律的调整,制约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影响了执法责任制的效力。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行政行为及其程序,而行政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定其执法主体、职责范围及运作程序。我国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解决了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行为的主体、职责范围和程序。但其他一些重要的行政行为实施的行政程序法也还没有制定,这就使得在确定行政行为是否越权、是否滥用自由裁量权、是否违反法定程序等问题上缺乏统一的、有法律效力的标准,实践中出现标准不
一、各行其事现象,增加了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难度。
(二)执法部门整体上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领导重视不够
当前,执法部门对执法责任制的整体思想认识还不足,少数领导重视还不够。领导重视,是确保执法责任制深入实施的关键。有的领导在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实行执法责任制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想起来重要,讲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三)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习宣传不到位
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搞好执法责任制的基础,在法律的学习和宣传方面,有的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存在不深不实的问题;有的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满足于布置,但对学习的成效如何,对所学法律法规是否真正做到了熟知和运用,却很少有人去管;有的执法人员认为执法责任制的种种规范束手束脚,影响了执法的效率。从本质上看,行政执法责任制并没有创设新的法律规定,而是为保证法律法规规定的正确实施而明确了具体的责任制度,其所要求的,正是法律法规实施的本来要求。由于执法人员普遍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或既不重实体也不重程序的倾向,以致把行政执法责任制当作束缚手脚的多余的东西,认为它会降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效率,成为阻碍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的一股“暗流”。
(四)责任制与执法实际脱节
其实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一整套文本,重庆市工商局在2000年以来就制定了关于行政执法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来约束基层工商执法部门的不规范行为 但是,少数部门往往是束之高阁,检查时往外一端应付了事,由此造成的突出矛盾是行政执法责任制与日常执法实际相脱节,没有落实到执法一线,导致实施起来“两层皮”。有的部门在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存在着图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表现在组织发动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在分解法律、法规、明确执法责任上,搞得不深不透,认为文本建了,制度有了,责任书签了,只等检查验收了,没有自觉地把执法责任落实到日常执法工作当中。
(五)考核手段落后,过错责任追究落实不力
目标考核制度制定后必须落实有力,特别是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往往有的执法人员出现了错案和执法过错后不是正确对待,依法处理,而是文过饰非、捂捂盖盖,强调客观原因,不了了之;有的执法过错追究人员出于怕“露丑”、怕得罪人或有人打招呼而不敢追究等各种原因,往往对执法过错责任人不予追究,有些只调动了岗位,造成这一制度有名无实;另外,当前考核手段落后,人工考核难以避免主观性,影响了监督的公正、客观。考核评议基本都是采取年底评议考核,一方面造成了一些执法人员不注重平时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行政执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的规范,应付检查的现象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内部的评议考核,没有上级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参与,缺乏广泛性,往往容易走过场,不能准确地反映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考核结果很难做到真实和全面。
(六)行政执法的权、利与责任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工商行政执法责任制难以正确树立和执行的重要原因。在工商部门工作多年的同志们都知道,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商部门是市管会,一个县级市管会才十来个人,只管投机倒把,经费由财政供给。在改革开放后工商部门承担了集市贸易的管理和个私经济的发展管理,但是国家财政预算又维以支付工商部门的行政经费,为维系整个迅速扩张的工商部门庞大的经费开支,国家出台了对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收取管理费的政策,“以费养政”的临时权宜之计就这样延续至今。国家宣布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国家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能越来越多,工商部门又一次的职能扩张使这个部门的权力不断增长,由于财政政策的原因,工商部门的权力与权利紧紧地套在了一起,运用强大的行政权力去谋求部门利益就成了工商得以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这样工商部门这些年来在权力、权利、责任的设置上走入了不能自拔的境界,所以探究权责设置的合理成了众多学者论著的焦点。
在这里,我们不去探索收费罚款的合法性合理性,但是在国家赋权工商部门以收费来维系机构运转的大政策没有取消之前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应当怎么规范自已的执收执罚行为是当前工商部门理论研讨的重要课题。所以建立新的工商行政执法责任制就应运而生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工商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建立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项制度的落实首先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态度,领导层有决心,基层才有信心。领导重视,首先要率先垂范,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必须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领导首先不做,做到责任制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
(二)明确的岗位职责是推行执法责任制的基础。
工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在于“责任”。凡是责任,都是针对特定的义务性事项而依法设立并存在的。执法责任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法律责任,也必须依照有关规定设立每一个行为主体应履行或应完成的义务性事项。即:针对工商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工作内容进行专业分工,然后根据分工的不同分设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岗位设定不同的职责和要求,这是推行工商执法责任制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岗位职责的划分就不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就失去了责任追究的特定对象和推行责任制的基础。
(三)完善的工作规程是推行执法责任制的核心。
没有具体、量化的工作规程,就不能衡量和确定工商执法责任的大小,就不能按工作的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将执法权限和执法事项具体分解到人,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岗位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责任不明就使执法过错行为人不能确定,过错行为人不能确定,就不能确定应承担执法过错责任的主体,这样,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工商执法责任制就会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四)科学的考核办法是推行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手段。
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一旦确定,责任制就是推行的现实基础,但由于责任制靠行为人来推行和落实,其产生的责任也是由行为人来承担的,不同的人由于岗位不同,本身的职责也不一样,完成特定事项的能力和结果以及过错程度也不一样,由此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和受到的制裁就会有所不同。由于履行特定事项的程序和结果是进行追究制裁的前提条件,所以对履行特定事项的程序和结果的认定就显得极其重要,而科学合理的评议考核则能比较公正地评价和认定执法主体是否按岗位职责和程序完成其法定的各项工作,考核结果则为是否应追究行为主体的过错责任提供重要的考核依据。可以说,评议考核是衔接岗位职责和过错责任的纽带,是整个执法责任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评议考核的结果为进行具体的责任追究提供了依据。
(五)严格的责任追究是推行执法责任制的有效保障。
所谓过错责任追究是对因过失或者故意造成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责任人进行经济惩戒和行政处理。依法行政,在工作中就是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各项法律、行政法规依法征工商,但在实际工作中又确实存在过错行为,有些过错行为既不构成犯罪,也不构成行政处分,因此不受到任何的追究,造成了法无所禁、责无所究的局面。因此,通过执法责任制明确在执法过程中出现过错的应予以追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执法的公正和客观性。由于工商执法责任制是一种严格的法律责任,因此对在执法过程中有过错的行为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过错责任追究就是承担法律后果的一种具体形成。责任追究作为执法责任制的一种保障制度,既是考核评议活动的延伸,也是考核评议的进一步落实。责任追究以法定的具体岗位职责划分为基础,以工作规程中的具体执法标准和执法权限为基本要求,以考核评议的结果为直接依据,本着有错必究、过罚相当、教育和惩戒相结合的原则予以全面实施和落实,对于减少甚至消除执法过错行为,促进行为主体按时间、按标准、按权限履行法定职责,强化执法人员的责任,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法制化,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工商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工商机关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重要保障措施,是工商机关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落实这一制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使之健康发展,才能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才能保证地工商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法制化轨道前进,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二篇:工商行政相关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
永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各工商所(分局、队),机关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为提高全局行政执法水平,推进依法行政,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和《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全局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相关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总体要求,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基本要求,加强全局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建设法治型工商。
二、工作内容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一)依法界定执法职责
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包括: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三方面内容。
1、梳理执法依据。由法制科牵头负责,各相关执法机构协调配合,对我局目前正在执行的执法依据进行全面梳理。(1)需要梳理的执法依据:我局目前正在执行的法律、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包括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三定”方案等。其他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一般不作为执法依据。(2)梳理内容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3)梳理要求,一是执法依据分类排序、列明目录,做到分类清晰、编排科学;二是注意与《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规范衔接,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执法依据相衔接,避免遗漏;三是根据执法依据制定、修改、废止情况,及时调整有关单位的执法依据;四是梳理完毕的执法依据,除及时印发全系统执行外,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2、分解执法职权。分解执法职权要根据省、市、县三级工商机关的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配置,将法定职权分解到具体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分解要求,一是分解工商机关内部不同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职权要科学合理,既要避免平行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职权交叉、重复,又要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二是做到执法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三是对执法人员,要结合其任职岗位的具体职权进行上岗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才
能按国家工商总局的有关规定发放行政执法证。
3、确定执法责任。一是根据有权必有责的原则,在分解执法职权的基础上,确定出内设执法机构、岗位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二是根据各级工商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依法确定其应当承担责任的种类和内容;三是采取适当形式明确各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具体执法责任。
(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
1、评议考核的主体。县局考核组负责对各工商所(分局、队),机关各科室,局直事业单位的评议考核。
2、评议考核的内容。评议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各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行政执法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主要包括: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规定;行政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执法权限;适用执法依据是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结果;案卷质量情况等。
3、评议考核的方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采取组织考评、个人自评相结合,日常评议考核与评议考核相结合,内部评议与外部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评议考核的要求。一是严格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二是要通过案卷评查考核单位及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质量,提高评议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三是坚持内部考核
评议和外部考核评议相结合;四是对行政执法评议原则上采取百分制的形式进行。
(三)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
一是对有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单位,根据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或者影响的恶劣程度等具体情况,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的资格。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根据考核情况或者根据过错形式、危害大小、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
二是对行政执法行为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认定违法和变更、撤销等比例较高的,对外部评议中群众满意程度较底的,对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消极应付、弄虚作假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者取消评批先进资格。
三是对实施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的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依法依纪应当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依法依纪应当追究政纪责任的,由监察机关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因执法过错造成国家赔偿的,依法追究赔偿责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在县局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小
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领导小组要切实做好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等各项工作。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把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保障工作经费、工作人员和必需的条件和设备,确保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制度建设
县局要在认真总结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经验的基础之上,抓紧制定或者完善相关制度。并上报县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三)强化督查指导
法制科要充分发挥法制职能作用,加强衔接,加强请示汇报,切实负责地做好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督促指导和制定规则等工作。从2006年起要把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列入每年执法检查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每年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
二00六年四月六日
第三篇:工商行政执法讲课稿
今天很荣幸能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办案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下面,我想主要讲一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案件时的违法所得计算问题
2、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以及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公司登记四类案件的定性区别
3、企业注销后的处罚问题
4、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后,对于违法行为发生在新法施行以前的,行政机关如何适用法律?
5、当前法制部门正在从事的涉及全系统执法几项工作,向大家作一个说明,也请大家支持。
一、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案件时的违法所得计算问题
大家知道,工商部门查处经济违法案件,一般总会涉及到当事人违法所得的计算问题,这既是案件要求事实调查清楚的需要,也是在最终处罚时所要面对一个一般性问题,要不要没收,没收的违法所得倒底有多少?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执法办案的同志都知道,同一个案件,实践中违法所得计算宽严不一,最终结果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当然,在我们工商部门的执法实践中,我们一直是按国家工商局 按335、336号答复执行,具体规定为:
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通知 工商检字[1989]第3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根据各地的要求和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为了实事求是地处理案件,现对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案件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问题作如下规定:
1、在生产经营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构成投机倒把违法违章行为的,其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是:凡有进销价(包括批发价、零售价)的,以销价与进价之差作为非法所得;属于生产加工的,以生产加工的产品的销价与成本价之差作为非法所得。
2、为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活动提供货源、支票、现金、银行帐户等其它方便条件,或者代出证明,代开发票,代订合同以及虽未直接参与违法经营活动,但在违法活动中采用各种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以全部非法收入作为非法所得。
3、投机倒把违法违章行为人如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已缴纳税款的,在计算非法所得时应予以扣除,未交纳的不予扣除。
4、在计算非法所得时,如有商品已经售出,货款尚未收到的情况,也应包括在内。
自本文发布之日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投机倒把和违章案件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问题的复函》[(83)工商130号]停止使用。
****年十二月一日
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4]第355号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关于对查处无照经营的违法违章案件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请示》(京工商文字[1994]20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其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均可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案件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通知》(工商检字[1989]第336号)的规定执行。该《通知》第一条中所称“成本价”,即生产加工产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格,不含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其它费用。
对没有任何正式票据的无照经营案件,应以其全部收入作为非法所得,难以确认或计算非法所得的个人无照经营案件,可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认的违法行为人的口述或提供的书面清单,作为确定其经营额及非法所得的依据。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在国家工商局后来在一系列答复中,许多经济违法案件违法所得的计算都是参照335、336号答复执行的。
针对这种违法所得的计算方式,我们苏州地区的司法实践也予以了坚定地支持。
案例:东丰建业制衣有限公司伪造产品产地案 1)处罚情况
一、案件的基本情况
苏州东丰建业制衣有限公司,住所地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兴业路西侧。法定代表人林金标,公司董事长。
2004年9月20日,苏州工商局以苏州东丰建业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丰公司)伪造服装产地(在服装吊牌上标注“产地:上海,而实质为太仓代工生产”),欺骗消费者,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四项定性,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决定没收其违法所得684577元。东丰公司不服处罚,于2004年11月15日向沧浪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经审理,以苏州工商局在处罚前未告知东丰公司听证权为由,撤销了苏州工商局的苏工商处字[2004]第33号行政处罚决定。
因为程序不合法而被法院撤销的行政处罚,按照《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完全可以再次作出行政处罚,甚至人民法院还可以判决苏州工商局重新作出行政处罚,所以苏州工商局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扣除了一笔几百元的红票冲抵后,于2005年4月6日对东丰公司发出苏工商听告字(2005)年第2—1号听证告知书,拟对东丰公司作出没收683863.09元的行政处罚。东丰公司于4月11日提出听证要求,苏州工商局于4月19日发出了听证通知书,于4月28日召开听证会。
然后,苏州局就再次作出处罚决定,当事人当然不服,再次起诉,到法院一审,二审,最终工商部门胜诉。
应该说,这个案件对苏州工商局,甚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1、管辖权争议问题
(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之争:因为东丰公司是一家生产制造企业,所以当时他就提出了这个反对管辖的理由。关于工商局的职能定位问题:流通领域中的产品质量监管,但对于发案于生产环节,工商部门究竟有没有管辖权,一直有争议,总局也有几个答复),在这个案件中,认定按反法定性,产法处罚有权。依据:打假处理,有权处罚,这是这个案件解决的同学会第一个问题。
2、没收较大违法所得告知听证权
行政处罚法规定:暂扣或者吊销执照、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应当给予当事人听证的权利。
(等外解释原则上是不可以的,特别对行政机关而言,“等”外解释一般不能成立。)
基层法院根据最高院答复新疆高院的一个答复:“在药品违法行为处罚时,对于得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应当给予当事人听证的权利,较大数额的计算参照罚款处罚执行”。判决工商局第一次诉讼败讼。
这个判决出来后,在全国工商中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各地法制报、工商报纷纷进行分析评议,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北大宪法与行政法学教研室主任姜明安为此案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主张应当给予听证权。
尽管我们认为最高院答复新疆高院的答复有异议,但反过来考虑一下,没收违法所得60多万元,确属数额巨大,而且我们工商局,以及其他部门计算违法所得的方法均不相同,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给予其听证权并无明显不当,而且,在实践中,当事人提出听证,我认为反而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至少可以提前暴露问题,5
解决隐患。因此,苏州局领导马上让法制处起草了“苏州工商系统行政处罚告知听证权通知”。
具体规定主要是:“……执法单位拟对当事人作出的处罚决定,罚没两项合计金额,对自然人超过人民币5000元、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超过人民币20000元的,应当告知当事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28号令出台后调整到3000元、20000元。
这个通知起草后,还专门以公文形式向省进行了请示,省局最终确认苏州局这一文件对于执法办案的指导是有效的。
2006年10月,总局召开了58号令及59号令的修订会议,……现在总局29号令也明确,对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应当给予当事人听证权。
3、违法所得的认定。
东丰建业制衣有限公司这个案件,苏州局没收了对方60多万元的违法所得,而对方提出他们企业没有任何利润,所以他们很不服气,一定要和工商局打官司,这是也双方争议的最主要焦点。
长期以来工商局对于违法所得的认定:一般都是按照国家工商局关于335号答复来认定的,简单讲就是违法所得=产品销售价-产品成本价-已征税收。在本案中,我局在计算当事人违法所得时,按照工商公字[1997]第4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查处委托加工经营中违法经济案件违法所得计算问题的答复》,以定作方实际给付承揽方的加工费或者劳务费作为非法所得。原告因该经营行为获取的加工费扣除税收部分后的违法所得为683863.09元。不存在给对方扣除经营活动中的人工费,水电费,场租费,运输费等等费用。
最后,法院在违法所得计算这一点上判决综合认为,工商部门计 6
算违法所得的方式是正确的。
时间进入到2008年,现在问题来了,计算违法所得的依据出现了问题。
大家知道,335、336号答复是对投倒条例的答复。
在民间,要求废止投倒条例的呼声越来越高。起因可以追溯到1997年刑法,废止了投机倒把罪。全国各地,包括苏州在内,因适用投倒条例处罚而被法院判决败诉的案件也呈增多之势:……
在民间、学者及相关原有一些投倒行为适用有了调整法规的情形下,国务院下决心了,2008年1月,投倒及其施行细则予以废止(当然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如经营反党、反国家、反统一、涉黄、盗版光盘等行为的监管工商部门现在就不太好处理;(例如:对盗版光盘的处罚问题……原来是用投倒条例处理,比较得心应手,现在,很无奈:……
1、无照办法无法没收——用于无照经营的专用工具、设备、原材料;
2、江苏省惩治假冒伪劣商品管理条例,第六条有规定,但转致适用其他法规处理。
3、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有类似规定,但不适用。处理方法:向文化出版部门移交。)
同时,工商局准备主导制定的《市场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也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留下了不少的法律漏洞。),尽管有这些问题,国务院还是下定决心,废止投倒条例及其施行细则!
现实问题产生了。上位法——投倒条例及其施行细则废止,下位法?:依据335、336号答复的违法所得计算方式是否也无效?
但对于总局的335、336号答复,从性质上讲,它不属于下位法的范畴,应当属于是对相关法条中一般法律概念的理解问题,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说335、336号答复当然废止,似乎也没有依据。
问题产生了,总要有解决之道。面对现实,我想对于当前工商部门违法所得计算,个人有两点看法:
1、有特别规定的,照旧执行。例商标、广告违法行为的违法乱纪所得计算,总局另外有答复,暂时不涉及到335、336号答复。……
2、参照335、336号答复,对于确实有证据证明的合法、合理经营支出,在计算违法所得时应当扣除。这里基于两点考虑:
1)原来的总局1989年答复的原意:原来是要对经济违法案件严厉处罚,当时是有一个治理整顿的大环境的,但时过境迁,是否要这样严厉处罚,各方面都有不同的看法;
2)结合各方面大要案讨论的实际:对于一些案件中经营者的实际支出,应当可以考虑从违法所得计算中扣除。
综合这两点,我认为,对于A、确实有证据证明的B、合法的C、合理的D、经营性支出,在计算违法所得时应当可以考虑扣除。
从总体上看,这样一种计算方式,要比按335、336号答复计算的违法所得要少得多,但这又不简单地等于企业获利这一概念,要比企业获利高一些.另外,从实践中看,执法办案部门也可采用一种方法来计算违法所得: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一般这种做法是针对大要案件,也是为实 8
践所认可的.但对罚没数额较小的案件一般不适用,毕竟还要考虑一个行政成本的问题。
2、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公司登记四类案件的定性区别
我这里想讲一下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公司登记四者的定性区别,因为一是这几者确实在规定上存在一定近似,公司法与刑法规定也不相同,同时,通过近几年的执法检查,发现这几类案件在定性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混淆,所以对这几类案件的定性区别,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先看一下相关法规的规定:比较多,有四组可以参考 1)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2)刑法有关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相关规定;
3)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003年6月3日)第49条“股东在公司成立前未实际足额出资或将其缴纳的出资款抽回的,应认定为虚假出资;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回的,应认定为抽逃出资,但根据出资款的来源、抽逃的时间等足以证明其有虚假出资意图的视为虚假出资”;
4、国家工商局的四个相关答复:
1)关于对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股东能否由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处罚问题的答复(工商外企字[2002]第71号);
2)关于虚假出资认定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2]第97号); 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股东借款是否属于抽逃出资行为 9
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2]第180号);
4)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山东省大同宏业投资有限公司是否构成抽逃出资行为问题的答复。
分析这四组法规,我的看法是:
1)公司法、公司条例以及刑法有关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相关规定,仅仅是讲对这几类违法行为要处罚、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没有明确的概念;
2)总局的答复,在能否处罚这几类违法行为的问题上,也不十分明确,或可操作性不强。
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倾向于江苏省人民法院/省高院2003年的解释:股东在公司成立前未实际足额出资或将其缴纳的出资款抽回的,应认定为虚假出资;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回的,应认定为抽逃出资,但根据出资款的来源、抽逃的时间等足以证明其有虚假出资意图的视为虚假出资。
从省高院的这个解释来看,一是他确实解决了问题,将违法行为的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这是认可这个解释的基础;二是对执法机关来说,比较便于操作掌握,三是在具体实践中复议诉讼我看在江苏地区这个解释还是具有权威性的。所以,我认为江苏省人民法院/省高院2003年的这个解释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十分可取的。
当然,江苏省人民法院/省高院2003年的这个解释主要是解决了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与抽逃出资的区别(虚报注册资本与抽逃出资的区别可以参照适用),但对于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这两类行为,未作规定,我们经过组织法制科长讨论,认为虚假出资主要是指 10
向于单独地个人行为,虚报注册资本主要是指向于共同的公司行为,或者可以说是股东之间的合谋行为,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证明公司所有股东都参与违法出资的,一般应当定为虚假出资,而对于有证据证明公司所有股东都参与违法出资的,一般应当定为虚报注册资本。例如实践中我们曾经核审一个案件,我们发现一是两个股东都知道公司的增资行为,也委托了一个代理人去办理相关变更登记事宜,而几百万元增资是统一由公司负责对外借的,变更登记完成后也是统一从公司的账户中归还给了出借方,对于这个案件,我们核审后,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虚报注册资本案件。
在“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公司、”这一类案件与其他三类案件的定性区别上,我想主要还是突出“虚假材料”这四个字,对于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这三类案件,在会计事务所验资和资金打入银行账户这个环节中,不管这些资金来源合与否,毕竟相关文书是有权部门出具的,相关资金也是按要求到帐的,换句话说,可能这个资金在实际的所有权方面没有发生转移,但在形式上看是真实的。
对于“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公司登记”这一类案件,我想举一个例子说明问题:
某局接会计事务所举报:讲有人假冒他们事务所名义出具验资报告
一查,发现事情是这样的:有个验资公司,刚开始也就是从事公司登记资询、垫资等业务,经过一段时间,业务也熟了,人员也熟了,就开始从事起一条龙造假服务,私下刻了章,从验资报告,到银行进账单,全部在自己公司内完成,自己公司的资金不需要动一动,轻轻松松就完成了垫资业务,按照点数,收取一笔可观的垫资费。结果人 11
家一封举报信,最终东窗事发。
另外,从执法的实践看,我发现当前对于公司登记过程中四类违法行为的处罚来看,绝大多数都是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案件,而抽逃出资案件和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公司登记这两类案件相对要少得多。当然,这纯属个人观点,也没有经过非常仔细的统计分析,完全是个人的感觉。
3、企业注销后的处罚问题
企业(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个体户)的违法行为在《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两年时效内,行政机关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企业已经注销(主体资格消亡)了,行政执法机关该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在民事上能找到答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9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登记而未登记即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者他人冒用法人、其他组织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者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后仍以其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以直接责任人为当事人。
但是在行政处罚上,如果企业已经因为种种原因而注销,是否可以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其行政责任,实践中也有分岐。
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企业已经注销,主体资格已消灭,但注销仅仅表示企业的民事责任归于消来,但该企业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其应当承担的企业存续期间的行政责任,并不当然归于消灭,在两年追责时效内,是可以追究相关责任人行政责任的。同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经济违法违章企业终止后的行政处罚办法》也明确规定了企业终止后的行政处罚权限、方式、幅度等事项,虽为规章,但 12
首先对工商部门而言应当执行,其次,对其他行政执法单位的类似执法也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处罚的目的是“纠正违法行为……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行政处罚应当有明确的被处罚主体,《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追责时效在原违法主体未失去主体资格的情形下才适用,如果被处罚主体已经消失,则不宜再实施行政处罚。
这个问题,我们提交给了两级法院与行政机关联席会议讨论。最后,联席会议认为:已注销的企业及其他经营组织,不能再给予行政处罚。不仅对工商部门是这样的,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行政执法机关。
[个人观点,对于某些企业或者其他经营者一年一注销这一行为,正常的、信用健全的社会,这样的信用污点是很难接受的,但在现阶段,我们国家有些经营者不以为耻,反而利用这一点钻法律空子,在深层次上考虑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的结果。]
4、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后,对于违法行为发生在新法施行以前的,行政机关如何适用法律?
首先看一下国家工商总局在此问题上的一个答复:“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标字[2001]第374号)指出“商标违法行为发生在2001年12月1日以前的,适用修改前的《商标法》处理;商标违法行为在2001年12月1日前发生,且持续到2001年12月1日以后的,按行为发生时间分别适用修改前后的《商标法》处理。”因为现在距《商标法》修订已有7年时间,因此这一 13
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那么,普遍性的规定有哪些呢?[有3个]
1、法院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法第十二条溯及力问题的规定法释„一九九七‟十二号)第三条指出: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后审理一九九七年九月三十日以前发生的刑事案件,如果刑法规定的定罪处刑标准、法定刑与修订前刑法相同的,应当适用修订前的刑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4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文件法„2004‟96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也明确指出:实体问题适用旧法规定,程序问题适用新法规定,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法律、法规或规章另有规定的;
(二)适用新法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更为有利的;
(三)按照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应当适用新法的实体规定的。
2、检察院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照下列原则决定如何适用法律:(1)对于开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继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终了的连续犯罪,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进行追诉。(2)对于开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连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连续犯罪,或者在1997年10月1日前后分别实施同种类数罪,其中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均没有变化的,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进行追诉;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已经变化的,也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进行追诉;(3)从轻原则。
3、在行政法领域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溯及力问题的规定,许多行政机关在此问题上是参照刑法相关规定、原则执行的,行政相对人 14 的行为发生在新法施行以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在新法施行以后,原则上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上述规定对相关法律适用溯及力问题进行了规范,但在实践中,对上述规定仍有一定分岐:从行政处罚的幅度看,行政机关可以根据“自由裁量权”,遵守“从旧兼从轻原则”,但在具体适用法规条文中,应当如何处理?是按原来法律、法规的条文(另用括号予以注明)定性处罚,还是按新的法律、法规条文定性(处罚幅度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处罚?
对此,联席会议明确,对于发生在新法施行以前的违法行为,可以按行为性质及时间作两类区分,一是即时性违法行为;二是连续性或继续性的违法行为,行为或状态跨越新法施行日期。
1)对于第一种行为,行政机关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旧法的,具体法律法规条文适用“原来法律、法规的条文,可以另用括号予以注明”。行政机关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新法的,则按正常法律法规条文表述即可,不必用括号另行注明。
2)对于连续性或继续性的违法行为,在处罚幅度上遵守“从旧兼从轻原则”的基础上,适用行为终了时的法律法规条文。
联席会议明确了前面所说情形适用法律规定的一般原则,但对于涉及到工商部门的另外一个普遍性问题,仍然没有明确:即对于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究竟是一个即时性的行为,还是一个连续性或继续性的违法行为。这个问题对我们工商部门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工商总局原来是有答复,认为是连续性或继续性的违法行为,只要企业不改正,在2年时间内工商部门就可以进行处罚。但在公司法 15
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修订后,工商总局的这一个答复就废止了。比较遗憾,联席会议对这一问题没有明确。
对此,我的个人看法是,对于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这一类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虽然其行为本身在当时就成立了,但其不法状态是连续或继续存在的,我倾向于可以在2年时间依法查处。
5、当前法制部门正在从事的涉及全系统执法几项工作: 1)行政处罚文书的修订问题,总局2007年出台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28号令,对原来的58号令作了较大的修改,这样,原来总局的60种执法文书也就要作相应的调整,有些地方进行了一定探索修订,现在,总局制订了工商部门相关执法的70种文书,现在正在征求意见,我想,一是各个单位可以对照28号令,进行相应的探索,苏州局目前不制订统一的文书了;第二,一旦总局70种文书修订完成,马上发给全系统,全面执行,同时,对于总局70种文书没有明确,而执法实践中需要的,苏州局再行补充,比如我目前就发现总局70种文书之外,还有些文书是实际需要的,这可以再补充,也请大家,特别是法制、经检和监管条线的弟兄多提意见;
2)说理式终结报告工作,说理式处罚决定书,这几年省局公平交易部门一直在着力推行,刚刚省局开了一个依法行政领导小组会议,明确:“从今年起在省直属局机关层面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制度。省直属局公平交易局(处)及经检支队自办案件要求百分之百推行,省直属局机关其他 16
有行政处罚权的业务处室自办案件推行率应不低于50%,并建议将此项要求作为全系统本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一项具体措施,纳入对省直属局的综合考核之中”
为此,我们法制处制订了苏州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处罚案件评查标准,其中规定了说理式终结报告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要素,采取制订标准,用案件评查标准这样一种方式来规范、推行说理式终结报告,目前已征求了法制条线的意见,正准备再次征求苏州局机关其他执法条线的意见。这次根据28号令修订的评查标准应该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因此,也希望大家到时候多加关注。
3)两库建设问题
目前,省局法制处在全系统征集完善了与工商有关的法律法规,我看了一下,确实是比较完整,更新也较及时。另外省局法制处全系统征集意见的基础上,还将建立一个违法行为字典库,也就是一个违法行为,通过字典库马上比较准确、统一地对照适用相关执法依据。这个违法行为字典库和法律法规数据库,俗称“两库”,最后都要挂到内部网上,供全系统共享,当然,这么一项庞大的工程,要出现一些小问题是可以预见的,在此,我也真诚地欢迎相城局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多给我们发邮件,我们收到邮件后,将迅速、直接地查证、反馈,为全系统的两库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出一点力,在此先行感谢。
今天我的交流、讨论就到这里,由于许多观点纯属个人理解,不当之处,也大家多多指正。
谢谢大家。
钱英龙
2008年4月9日
第四篇:浅议工商行政执法问题
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执法队伍,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队伍的执法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但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工商部门监管市场的任务不断加重,对工商行政执法的要求不断提高,工商执法办案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一、执法环境亟待优化
1.地方行政干预依然存在。省以下工商机关虽然是垂直领导,但工商行政执法往往冲不破人情网、跳不出地方保护主义的怪圈。某些地方领导将行政执法与经济发展软环境对立起来,对纳税大户和骨干企业实行特别保护,致使工商执法的一些工作难以开展。
2.执法管辖交叉、错位。工商部门与许多专职执法机构,如质监、药监、卫生等部门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实践中常常出现管辖上的争与推。
二、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一些执法人员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在办案过程中不免出现实体或程序上的错误。
(一)重罚轻纠
实践中,一些办案机构在办案时,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不重视,而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存在着“只罚不纠、罚款放行”的现象。部分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领会,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处罚决定书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一项,而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往往撇开不谈。
(二)重实体、轻程序
长期以来,有部分执法人员或凭经验办事,或因粗心大意,忽视了程序上的完备,认为程序问题是工作上的步骤和方法的问题,只要实体上合法,即使程序不完备,也不影响案件的定性和处罚,从而在办案中随意简化程序或故意违反程序。一旦此类案件被复议或起诉,则必然面临被撤销的结果,程序问题不容忽视。
(三)滥用自由裁量权
一些执法人员在办案时受自身思想业务素质的影响办“关系案”、“人情案”,也有认识和业务水平的问题,把握不平衡,致使“重过轻罚”“轻过重罚”“过罚不当”。该处罚的没处罚,该移送的又未移送。
另外,执法机关在法律文书的制作在实践中也不够规范,主要有以下问题:
1.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定案的证据)过于简单,未反映违法事实和违法现场涉案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状态;
2.有的当事人基本情况没有查清(自然人未提供身份证明或经营者未提供营业执照)
3.有的询问笔录修改过后不要求当事人签名;
4.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据上的当事人不一致;
5.收集的证据没有提供人签字,证据来源不清;
6.复议期间和复议机关交代不准确。
三、如何规范工商行政执法
(一)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工商行政执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规范工商行政执法的关键。1.提高队伍的道德素养。要有严格依法办事的素养,要有公正执法、敢于坚持正义、刚正不阿的品德。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对事实负责的信念,办好每一个案件。2.提高队伍的执法水平。工商执法干部要切实加强对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培养辨证思维的能力,培养调查取证和分析研究的能力,通过案件探讨和交流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以期我们在执法过程中正确适用法律进行定性和处罚。
(二)完善行政处罚程序
目前工商执法在程序上的依据主要是《行政处罚法》和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规定了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在管辖、立案、调查、核审、告知、听证、处罚、执行以及行政复议等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工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中有关程序的规定,该告知的告知,该回避的回避,决不能图省事而故意规避或无视程序的完善。地方工商执法部门为了准确在理解和执行法律,可就法律法规尚不具体完备的地方加以细化。例贵池分局就案件核审和市场监管责任承担分别制定了《案件核审制度》和《池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贵池分局市场监管层级责任制》。只有程序上的完备,才有行政处罚实体上的公正。
(三)加强案件指导 重视经验推广
为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提高处罚的公正性和效能,应加强案件指导活动。一可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由于执法实践中的个案具有具体性、复杂性和可借鉴性等特点,其中的典型案例对提高办案质量很有促进作用。二是加强案件交流探讨工作。一方面可推广地方执法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可集中全系统的智慧来探讨执法中的执法问题。
(四)健全制度、完善办案机制
1.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分局可以通过制定制度明确办案人员在案件中的责
任,可以赋予案件主办人在案件查办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调查取证、应急处理、定性处罚等方面的权力,并实行案件主办人限时办结案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这样可以增强案件主办人的责任心、提高办案的实效。
2.案件回访制度。行政处罚后,绝对不能一罚了之,必要时可以聘请行风监督员对被处罚的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案件实体和程序有无瑕疵、办案人员是
否廉洁自律、是否有徇私枉法和吃、拿、卡、要的情形等。.加强内部监督,虚心接受外部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执法监督相对于司法审查成本更低,较之社会监督效果更好,应当着力研究和探索。贵池分局通过开案件评审会的形式对已办结的案件进行评比,互相揪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正和纠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是防止行政执法出现错误的保证,我们要虚心接受,认真对待。
面对机遇和挑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面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执法监督、健全各项制度,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卫士的重任。
第五篇: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XX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近两年来,XX区工商局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推行执法责任制为契机,结合区划调整后全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针对执法中存在的执法力度不到位、执法职责不清、执法行为不够规范等问题,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为目标,以强化执法责任意识,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和执法水平为总体要求,逐步完善以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执法责任制。通过这两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主要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落实责任,确定建立执法责任制的中心位置随着国家大量有关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工商行政机关的执法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我们将清理执法依据、明确执法主体、分解执法责任、落实执法目标作为推行执法责任制的中心工作来抓,做到了三个明确:
(一)明确执法依据。法律法规既是执法监管的基本依据,又是推行执法责任制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把与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有关的近200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按照单一主管、协同管理的类别逐一进行梳理,整理编目,理顺执法关系,明确具体的法定权利和义务。同时,我们还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要求,对市政府发布的有关工商行政管理的地方性规章和市工商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进一步明确了执法依据,明确了法定职责。
(二)明确执法主体。我们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执法的法律、法规、规章按不同的内容分成6类,列出名目,根据不同的管理职能,分别由局机关相关科室和各工商所执行,确定了各执法科室所承担的执法任务。同时,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执法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发放《行政执法证》,全局执法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持证检查、持证处罚,对在工商执法岗位上的协管员、临时工坚决予以辞退,杜绝协管员、临时工代为执法、参与执法的现象。
(三)明确执法责任。根据区政府批准的“三定”方案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我们将执法责任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局领导的执法责任分解,局长是全局实施执法责任制的第一责任人;第二层次是各执法机构的执法责任分解,共对我局法制科、注册科、商标广告合同科、经检大队等执法科室和工商所进行了执法责任范围、执法职责、执法权限、执法目标分解;第三层次是各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责任分解,我们按照执法工作的性质,按类设岗,以岗定责,确定了具体执法岗位的执法责任和执法目标。这样,严格界定了各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执法范围、执法权限,做到定位准确,职责明确,目标清晰,避免出现执法“真空”或相互交叉扯皮的现象。
二、规范程序,突出加强和改善执法的工作重点随着工商行政管理执法领域的拓宽、执法力度的加大,查处经济违法案件的增多,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按照《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严格执法程序作为推行执法责任制的重点,做到了三个规范:
(一)规范了行政处罚程序。我们依据《行政处罚法》和国家工商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制定了更加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XX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范》,对我局的行政处罚程序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1、规范行政强制程序,严格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和行政强制措施,加强对罚没、暂扣财物的管理;
2、规范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对适用简易程序查处的案件的范围、管辖、条件、文书、处罚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
3、规范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对适用一般程序查处的案件,从案件的立案、管辖、检查、调查、核审、处罚告知、听证、处罚决定、执行以及文书送达等各个环节都作了明确规定。我们将严格行政处罚程序作为规范执法程序的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规范了行政许可和行政收费程序。我们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按照合法高效的原则,简化和完善了企业登记、公司登记、市场登记、广告经营许可、动产抵押物登记等一系列行政许可和确认的程序,健全和完善有关证照的申请、审查、批准,以及证照的颁发、变更、终止等程序。同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行政收费程序,公布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对收费票证的使用、接受检查和社会监督等程序也作了明确规定。
(三)规范了行政复议和应诉程序。我们根据《南京市工商局行政复议及行政应诉的制度》,针对我局的实际情况对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审理与决定作了具体规定,解决了复议工作中复议管辖不清、复议程序不明等问题;我们还对行政应诉程序的组织、协调、诉讼代理人等事项作了规定,规范了行政应诉程序。
三、健全制度,抓住确保执法公开公正的关键环节在建立执法责任制过程中,我们本着“权责统一、办事合法”的原则,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执法工作制度以保证各项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第一,健全了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我们制定下发了《XX区工商局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违反公示制度责任追究处罚办法》及《实施意见》三个规范性文件,做到了办事权限公示、办事程序公示、办事时限公示、办事标准和质量公示、违示责任追究公示、社会监督渠道公示,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第二,健全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考核制度。我们在建立《XX区工商局执法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内部评议考核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关于XX区工商系统特邀行风监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