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长期执政历史和丰富执政经验的政党范文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长期执政历史和丰富执政经验的政党。从夺取全国政权前的局部执政到新中国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执政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极其宝贵的财富,认真总结党的执政经验,不断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深入研究执政规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政党。“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
1.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每当党的事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我们党都从对历史经验总结中,提高全党的认识水平,实现理论上新的飞跃,促使全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统一,不断根据变化的环境、形势和任务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从而开辟出崭新的工作局面。也正因为如此,党才能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受各种艰难困苦,战胜异常强大的敌人,夺取全国政权;在执掌全国政权后,能够从容应对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局面,妥善处理前进道路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十六大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第一次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正式提到全党面前。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从如何执政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五十多年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执政经验的一次最新的概括,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做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课题和新的挑战面前对执政能力问题和执政党建设问题认识的深化。
2.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两个基本问题,不断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两大历史性变化,积极探索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经历一个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经验到有较多经验的发展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一届党中央面临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共产党怎样执政的新课题。能否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运用党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予以丰富和发展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问题。
从必要的角度来看:一是党的执政环境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在和平与发展虽然成为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敌对势力坚持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图谋的国际环境下,在一些共产党执政国家丧失政权、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变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环境中执政,这种环境对我们党的执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党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应对和战胜挑战。二是党的历史使命要求。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肩负三大历史任务,这一事业的独创性和由此带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党在这个历史性课题面前交出新的答卷。三是党的自身状况要求。经过五十多年的执政,党历经实践锻炼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仍存在着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甚至危及到党的执政地位。
从可能的角度来看:一是我们党已执政半个多世纪,在如何执政方面,党已积累了正反两个
方面的丰富经验,这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经过对执政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使全党清醒地认识到:运用成功经验指导现实工作,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就前进、就发展;反之就会发生曲折,遭受失败。三是经过五十多年的执政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务的提出以及对党的执政经验的总结,是党深化执政意识、自觉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体现和结果。
3.研究借鉴世界上各国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有的甚至完全瓦解,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违反执政规律,丧失执政能力,没能正确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没能有效解决国内经济社会问题,没能有效防止思想僵化和遏制腐败,纷纷丧失执政地位,这给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执政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确进行变革和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执政业绩,从而巩固了执政地位,这为我们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正面经验”。从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和借鉴世界上其他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对我们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更好地把握执政的规律性将大有禅益。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一届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适应时代的要求,深思熟虑地思考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结果。
二、深刻认识六条主要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以来治国理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执政经验高度概括的理论结晶,既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又深化了党的执政理论,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标志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条经验实际上是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但以后党多次发生“左”右倾错误,使革命遭到了挫折,甚至几乎陷于绝境。实践证明,仅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已经不够了,因为它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也不可能给中国革命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把普遍真理与自己的国情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指导思想,不但要走“俄国人的路”,而且更要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建国后毛泽东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这次探索并不成功,发生了一系列的曲折甚至严重的失误。挫折再次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仅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有成果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答案。邓小平理论就是适应新的实际和新的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举起毛泽东思想旗帜,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伟大的胜利;举起邓小平理论旗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胜利;举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发展历史鲜明地昭示旗帜问题、指导思想的与进俱进,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完善已有的理论,不
断修改过时的理论,不断地创造新的理论,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坚持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我们的理论才能充满活力,我们的实践也才能充满生机。
2.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党探索执政规律、提升执政能力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上毫不动摇,这是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发展中得出的一个真理性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 “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始阶段,党曾一度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当做经典,但照搬苏联模式建立的体制却十分僵化,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指导思想屡屡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深刻的经验总结,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现在虽说我们也叫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因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改革社会主义的体制问题,强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改革开放后,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进行了全面、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制度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特别是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司法制度,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改革的同时,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开辟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
3.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实际是关于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是党能否长久执政的物质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面临的任务很多,但最根本的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很清醒,导致实践上历经曲折。我们曾在较长的时间内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因此,对党执政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模糊认识致使我国在很长一个时期没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些错误的一个重要认识论根源,就是对国情的判断发生了失误,思想认识根源皆在于认识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到当今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分析我国社会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实施了把党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979年,邓小平强调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世纪末苏东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没有把经济搞上去,生产力发展太慢,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我们党却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从而使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中,岿然不动,风景这边独好。
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实现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
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党执政的实践证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社会全面进步了,才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十六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4.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最终的落脚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也无法获得执政的合法地位。因而能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执政经验也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一切为了群众。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据,从人民群众的要求出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要靠人民群众去创造,去奋斗、去实现。
我们党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竭尽全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为民,做人民的公仆,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长久执政。
5.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三个执政”是党探索执政规律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有过局部执政经验,也有过关于执政方式的思考,毛泽东关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论述就是一个典范。建国后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没能脱离革命战争年代领导模式的思维定式。邓小平深刻反思了这种领导体制,认识到党的领导主要应该是政治领导,要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实现领导,同时要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第一次把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党和国家权力机构的领导科学地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六大前后,江泽民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实际上是提出了民主执政的思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来,意义重大而深远。科学执政,讲的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执政,讲的是依靠人民群众办事;依法执政,讲的是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三者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的与时俱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是基础,民主执政是本质,核心是要依法执政。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依法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关系问题。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三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执政,防止和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6.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证明,执政的时间越长,执政的环境越复杂,越要抓紧自身建设。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正面临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为适应新情况、新变化,保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就必须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它把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执政党的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只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项根本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我们就一定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十六届四中全会概括的六条主要经验,科学地揭示了党在执政实践中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对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既要快速又要科学;在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时既要为民造福又要清正廉洁;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既要为人民执政又要依靠人民执政;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六条执政经验是党探索执政规律的“初步结论”,五十余年执政积累的执政经验还有待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也还要不断完善和深化。
第二篇:国外长期执政政党如何制度反腐
在当今民主政治时代,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必须获得强大的合法性基础。所谓合法性基础,即是指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和平时期,腐败是损害执政党合法性基础的最为要害的因素之
一。世界历史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一些政党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根源就在于其政治的清廉和执政的绩效。当前,中国正处于腐败的高发期,总结国外一些大党老党在反腐败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治理腐败,无疑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治理腐败之根本是构建严密的制度体系,将权力的行使控制在制度规范内。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都非常重视制度反腐的重要作用。越南共产党对遏制党内腐败极其重视,先后制定了《反腐败法》《申诉控告法》等,为惩治腐败、加强群众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越南共产党规定:因腐败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和单位,不管领导者是否参与其中,都要追究党委主要领导人的法律责任和纪律责任。为了加强对干部的监督,越南共产党在原有干部收入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实行了干部、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干部、公务员要申报个人房地产情况及其配偶和子女在国外自费留学的经费来源。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主政下建立了完善的立法体系,为政府廉洁从政和预防腐败提供了有效的行为规范。新加坡相继出台了《防止贪污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员纪律条例》《公务员惩戒规则》等法律法规。新加坡法律规定的“贿赂”的含义非常宽泛:不仅包括金钱、礼物、有价证券等任何形式的财产或财产性利益,还包括无法用金钱计量的职位、就业、契约、义务的放弃、责任的免除以及各种服务、恩惠、好处等非财产性利益,以及任何对上述报酬的表示、着手和许诺。
瑞典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廉洁的国家之一。在瑞典的执政舞台上,长期唱主角的政党是社民党,其成功做法之一就是较好执行了公务员的高薪养廉政策。此外,瑞典还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良好机制,权力监督有议会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审计监督、监察专员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主体和环节,为防止政府滥权提供了制度保证。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执政党掌控着巨大的行政资源和权力,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和约束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大多数国家的政党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纪律监察制度,监督、检查、惩处违纪党员自我约束机制,一些国家还通过法律制度对执政党行为进行规制,除此之外,公共和媒体也会施以社会舆论的监督,从而形成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
建立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法律的刚性监督。一些国家在政党政治问题上,日益重视立法,使政党组织及其活动日趋法律化和规范化,从而克服了随意性和不合理性。例如,《意大利共和国法》(1947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7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1958年)、希腊宪法(1975年)、葡萄牙宪法(1976年)、西班牙宪法(1978年),等等,对政党及其活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使得政党和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和国家政治体系中具有了明确的、稳定的法律地位,受到法律的保障,政党的活动也就日趋规范化。
社会公共舆论的监督。许多政党还重视新闻舆论、社会公众的监督。古巴共产党设立了全国群众举报委员会,直接隶属古共主管党务工作的政治局委员领导,加大了监督力度。马来西亚巫统建立群众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尽可能地增加透明度。在许多国家新闻舆论享有高度的自由权,他们可以在法律范围内对执政党的言行进行调查报道,使执政党时刻面临“第四项权利”监督的压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保持谨慎。(文/吴海红)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历了革命根据地执政和全国执政两个阶段。根据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长期实践,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是:重视民心、民主、民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
201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在这个时候,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很有意义。中国共产党从根据地执政到全国执政的艰辛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执政实践,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和曲折的认识过程。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可以说,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许多场合从多方面总结过我们的执政经验。其中,分量最重、影响最大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二大以后历次党代会的总结。近期对党的执政经验作过全面总结的,主要是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中第二部分讲的就是“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一共讲了六条:一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是,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六是,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的这六条执政经验,很系统、很深刻、很到位,应该根据中央的要求“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丰富和完善。”[1]
这里,我们换一个角度,依据党执政的历史过程及其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来研究和总结我们党的执政经验。
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道理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再一次得到了证明。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漫长实践,有一个历史转折点,这就是194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2]和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表的“五一”口号[3]。在著名的“五一”口号中,最重要的是第五句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条件成熟了。这个条件,不仅是人民解放军已经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掌握了主动权,而且是全国范围内的人心所向已经发生了有利于我们党的根本变化。在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
上,毛泽东专门分析过“政治方面,人心变动向了。蒋介石孤立起来,群众站在我们方面。”他说,这个问题在长时期内没有解决,内战时期我们比较孤立,抗战时期蒋介石逐渐失掉人心,我们逐渐得到人心,但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这一两年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4]这个人心向背问题,是经过重庆谈判、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取缔民主党派活动、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出现的社会动向。因此,“五一”口号一提出,就得到各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广泛响应,最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第一条就是要得民心。
民主。怎么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这个问题,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已经提出。在党的七大,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讲的就是要通过民主的道路,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当时,毛泽东所讲的“联合政府”也好,“民主”也好,是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但由于国民党不仅没有接受这一反映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主张,反而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因此在解放战争的战场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的转变后,中国共产党在决定夺取全国政权时,毛泽东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未来新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性质的政权。他对这个问题的考虑,非常深入。在“十二月会议”上,他认为人心向背问题有利于我们,并不等于我们就能够夺取政权。他说,人民不喜欢蒋介石,也不喜欢共产党。这个可能性完全有,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他明确提出,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按照毛泽东的思路,就是要通过统一战线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统一战线的新政权。这个“统一战线”是不包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及其追随者,但包括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人民民主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五一”口号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这个建国思路。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即“九月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未来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用“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来取代过去的“工农民主专政”,是因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4]在“五一”口号发表后,中共中央在同民主党派的协商过程中,形成和提出了一整套民主建政的构想,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长期存在;政权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国家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实行联邦制;等等。西方有些人歪曲我们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污蔑我们是依靠枪杆子支撑的极权制度。他们完全不懂得,中国共产党拿起枪杆子,是因为我们的敌人手中不
仅拿着枪杆子,还用这个枪杆子屠杀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民主力量的代表,作为一个长期为民主而奋斗的党,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优势的时候并没有凭借枪杆子的力量独霸政权,而是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采取民主的方式,共同来建立新中国。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民主,实行民主。
民生。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人民群众最热切的愿望,就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广大人民群众贫苦的生活状况。在中国实行民主,决不能离开民生空谈民主。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人心,就在于围绕民生推进民主,依靠民主解决民生。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领导的土地改革,在民主与民生的互动中获得了民心。在中国共产党决定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毛泽东根据党历来坚持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三大经济纲领,这就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与此同时,制定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这样的经济纲领,这样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核心就是要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更是明确地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其次,保护民族工商业,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是为了团结广大工商业者,但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论述“不要四面出击”的思想时说得很明白,我们实行调整工商业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工人失业。正由于实行了这样一整套符合国情特别是当时实际状况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年时间,我们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创造了一个奇迹。与此同时,人民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还在社会建设方面包括废除陋习、取缔妓女、扫除文盲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进步和成就。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不可缺少的一条就是要重视民生,改善民生。
重视民心、民主、民生,尽管是我党在建国前后积累的成功经验,但这些经验具有普遍性。我党要为人民长期执好政、掌好权,始终要重视这“三民”。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年):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获取执政地位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是历史的必然
日语本科三班刘洋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漫长而又曲折的。漫长是说它时间跨度较大,从1840-如今;曲折是说中国在期间经历太多了,有成功,有失败,也有很多耻辱。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就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中国在近代的开端正是因为逐渐变得极度贫弱,才导致了民国的建立,以至后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为它获得执政地位做了铺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鸦片战争之前,大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还是以天朝大国自居,不可一世。但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朝美梦开始逐渐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而民族危机本来可以通过自强来解决,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却选择了逃避,签订了一个接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当时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化,起义不断,这都说明清政府的统治,执政地位岌岌可危。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战争,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虽然,它在初期乃至鼎盛时期,夺取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能够与清廷分庭抗礼;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容易骄傲自满,追求享乐,思想也易蜕化。这势必导致其统治地位也不会长久。后来,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轰轰烈烈的展开,但因为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最终还是被镇压了。它没有明确的纲领,也没有很好的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也只是暂时的。后来的各种运动也是如此。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起来,“三民”主义得到传播和发展,国民党不久诞生,反帝的斗争纲领成为主要的纲领了。但是,国民党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当时的中国,被“三座大山”压着,只能在夹缝里生存。国民党本身并不太理解群众中的巨大的力量,也没有依靠群众的力量;指导纲领也不好,再加上后来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开始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使得它违背了历史潮流,也不能真正掌握政权。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并且它又有了科学的指导纲领,也懂得充分相信、依靠群众的力量,特别是与国民党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两个例子能充分体现它的先进。同时,它也在不断的发展、成熟,不断改正自身的缺点。我认为它比任何政党都先进,因为它的优点远远多于它的缺点。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共产党获取执政地位是历史的必然。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沦丧,国民遭殃。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摆脱日益严重的民族压迫,中国不同的阶级、集团和先进分子都曾千辛万苦,相继不断地寻找过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各种政治力量的种种努力都不能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包括像辛亥革命那样的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国家的状况一天比一天糟,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坏。
成立中国共产党之后,中国革命才逐步走上胜利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寻找到的指导自己前进、改变自己命运的真理,中国人找到了“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人民的角度来分析: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人民群众在自身利益基础上以其言论和行动所表达的民心,对历史选择及其能否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近现代中国历史充分证明,国家能否富强,社会能否稳定,人民能否安居乐业,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强的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由其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所决定,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靠着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取得了这样的执政地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的确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中华民族正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后中国的现代化速度会更快,步子会更加稳健。因为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众多艰难和曲折,但百川归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迎来中华民族腾飞的大势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