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国有企业“一把手”的权力制约监督和自我约束
摘要:纵观近几年查处的贪腐案件,身赋重权的企业“一把手”落马的案例逐年增多,这一现象令人深思亦令人警醒。如何加强对企业“一把手”的权力制约监督,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和自觉性,这是每个纪检监察干部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一把手” 权力制约监督 自我约束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这两句简短论述,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的决心,也反映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主要领导干部必然要作为权力监督的重点,也必须要带头遵纪守法。对企业“一把手”的认识
在我个人理解,“一把手”就是主要领导干部,对于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企业,“一把手”就是指矿长、厂长、经理、董事长等主要负责行政工作的领导干部。对于“一把手”的称呼,也许很多人会理解为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是组织、广大职工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的象征,在这种强烈的“权力”意识下,有的“一把手”没把握住自己,最终因权毁掉了美好前程,甚至丧失了宝贵的自由和生命。因此,手握重权的企业“一把手”,如何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权力为企业、职工服务,既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又用好权力,这是每个“一把手”都必须认清的问题。另外,“一把手”作为企业倍受关注的人物,言行举止在关系企业发展、职工利益、企业形象的同时,也会影响企业文化,“一把手”在用好权的同时,必须在各方面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成为遵纪守法、遵守道德、爱岗敬业的模范,真正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当好家、带好头,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对企业“一把手”的权力制约监督是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把手”的自我约束也是确保用好权的重要基础。对企业“一把手”的权力制约
制约就是制衡与约束,权力制约是反腐倡廉的保障力。有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身为统管企业发展全局的“一把手”,自然被赋予生产、经营、人事任用等重大权力,如果缺乏对权力的制约,必将导致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产生“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就为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制约,既规范管理,又能充分发挥“一把手”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骨干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制约。
3.1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系
全面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管用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在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形成权力制约大网,从制度上确保“一把手”的权力运行有章可循,避免制度漏洞给权力带来“自由发挥”空间,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
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经营、人事等事务性管理制度,对企业各类业务进行有序管理;二是建立“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即“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领导班子会议研究、集体讨论决定的制度),规范企业决策行为,防范决策风险,有效防止“一把手”个人独断,从源头预防腐败;三是建立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加强对领导人员的监督,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对“一把手”依法依规履职进行有效约束;四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防止“一把手”权力滥用导致腐败。
3.2 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领导班子合理分工,注重权力分配,对“一把手”权力进行有效制衡,企业“一把手”统管全局,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业务都是一个人管,要对整个领导班子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防止“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的同时,充分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团队作用。
3.3 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监督
企业领导班子之间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中要经常沟通,相互提醒,做到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有责任予以劝阻。现实中有一种现象:领导班子成员发现当中有人违反制度规定甚至违纪,特别是“一把手”,其他成员既不敢说也不想说,怕被找“麻烦”也怕得罪人,甚至有人等待好戏上演,这些想法不仅害人,更有可能损害企业利益。因此,领导班子成员要积极发扬主人翁精神和真正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同志、企业怀有高度责任感,而不是事不关己、一团和气,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也要塑造自己博大的胸襟,能听取不同意见,更要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对企业“一把手”的权力监督
在企业管理中,对企业“一把手”的权力监督也很关键。“一把手”是否领导企业依法办企、是否执行企业规章制度、是否遵守党内法规和廉洁
从业各项规定等,这些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一把手”权力的行使不能仅靠个人自觉性,就当今社会关系的复杂和人性本身而言,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很难不产生腐败,因此,必须上、下级联动、内外部结合,编织权力监督大网,将“一把手”的权力置于组织之手、群众之眼下进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1 上级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按
照干部管理权限,上级有关部门要对“一把手”的监督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落实述职述廉、谈话、诫勉、函询、质询等制度,了解其勤政廉政情况及思想状况,发现不良苗头及时教育;二是建立“一把手”向上级进行廉洁承诺制度;三是加强对下属企业的巡查、审计以及对“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深入了解掌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切实加强对企业和“一把手”的监督;四是深入基层广泛收集职工群众意见,了解“一把手”的现实表现;五是加强教育,针对“一把手”开展反腐倡廉、勤政廉政教育,强化“一把手”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
4.2 同级监督部门大胆监督
同级党委、纪委、监督部门要发挥监督作用,大胆监督,加强教育。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企业同级纪委、监督部门对“一把手”确实难以独立行使监督权,但是,不论从工作职责、“一把手”的职工或党员身份,还是从爱护领导干部的角度,同级纪委、监督部门都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做到在企业内部监督客观公正,不留死角、不讲情面。一是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机制,对“一把手”权力运行情况、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等进行检查监督,防止滥用权力、实施贪腐行为;二是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做好对“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纪委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经常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使“一把手”从思想上提高和警醒,防患未然;四要党政组织要注重倾听职工心声,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党内监督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若发现不良反映及时了解情况、教育提醒,形成社会舆论和组织的威摄力。“一把手”的自我约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企业“一把手”,必须加强自我约束能力,苦练“内功”,凡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正人必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实际行动树好廉洁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5.1 注重党性修养
通过不断学习党的政治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内法规,更新知识和观念,不断进行思想改造,跟进时代要求,提高政治敏锐性,加强党性修养。“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作为“一把手”,必须用自己坚定的政治信念磨炼意志、砥砺诱惑,方能一身正气,廉洁从政。
5.2 注重作风建设
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反映党风,特别是作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一把手”,必须树立过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改进作风,为民务实,以自身过硬的作风影响和带动职工,打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和谐企业。
5.3 注重道德修养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道德是管人的灵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官要有官德,要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以德用权,廉洁奉公,从思想深处对腐败怀羞耻之心、敬畏之心,对腐败行为嗤之以鼻,不想为之,防微杜渐,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5.4 强化廉洁从业意识,慎用权力,知法守法
“一把手”必须要树立廉洁从业意识,树立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理念,“清正在德,廉洁在志”,从思想意识上拒绝贪腐。掌握权力就要承担风险,权力越大风险也越大,如果用不好或是滥用职权,不仅贻害人民、国家企业,也伤害自己,伤害小家。因此,要正确认识和运用权力,依法用权,慎用权力,不以权谋私,不权力滥用,要明白,权力是人民群众、广大职工赋予的,它寄予的是人民、是职工的信任和重托,有了权力,应考虑如何权为民所用,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告诫干部“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还要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一把手”必须知法守法,熟悉相关廉洁自律规定、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守,不越雷池半步,洁身自爱,清廉为官。结束语
身为“一把手”,意味着拥有重权,更意味着承担重任,对于这一特殊岗位人员,必须监督好、教育好。要建立健全下下级联动、党内外协调、专门机构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同时,“一把手”要加强自身修养,用自身“内功”和外部监督约束好自己,诚实做人,廉洁做事,用“越清廉,越轻松”的健康心态为自己赢得一个廉洁幸福的人生,为推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创造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国有企业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几点思考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国今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这既是“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也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在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直接经营和管理企
业资产,直接操纵资金运作,直接从事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等等经济活动,权力可谓不小,尤其是国企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掌握着企业的人、财、物大权,既是决策者和执行者,又是管理者和监督者。近几年来,国有企业中违纪违法案件屡有发生,且大都与企业的领导干部本身不廉洁有关,他们有的借企业改制、上市、产权变更之际,浑水摸鱼,趁机侵吞、贪污国有资产;有的擅自决定重大事项,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有的热衷于计划外生产经营,垄断“体外”生产经营账目;有的私设“小金库”,转移或肆意侵吞国家资产。虽然上述腐败现象在国有企业领导人中只是极少数,但是这极少数人的堕落、腐败给我们的教训却是十分深刻的,损失更是巨大的。分析他们违法违纪的根源,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个人独断专行。因此,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改革和完善权力监督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范而有效的内部及外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把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入口关。一个单位管理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党政主要负责人,党政领导干部“入口”关是否能严把,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首先,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发展措施一般都是通过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去具体推行,如果连自身都无法自律,又怎能去执行好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其次,党政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问题,试想连贪官、庸官都能被屡屡提拔,那这样的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不正当运用,最主要的就是把那些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已,自觉接受权力监督和制约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的人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特别是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选拔任用。只有把好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把好了选拔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入口关,才能为以后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和程序,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和相互制约的选人用人机制,并加快培育人才市场,把组织选派与向人才市场公开选拔竞争结合起来,以促进党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的优化配置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合理流动,这是从制度上保证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对企业负责、对干部职工负责的关键。另外,在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选拔党政主要负责人时,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超前到位,确实把握好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质的关口,为对其在今后工作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在选人用人方法上,还要注意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选拔任用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搞好民主评议和民主推荐情况,以确保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群众公认度,做到凡是职工群众不拥护、不信任、社会舆论反映强烈的干部坚决不能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委以重任。要逐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和用人失误失察追究制,明确干部推荐、考察、决策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切实解决责任不明确和用人失误失察无人负责、无法追究的问题。
2、建立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具体制度。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如遇紧急情况,必须由个人做出决定时,事后要迅速向党组织报告。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这一结论既避免了把细小问题商来议去,浪费大量时间,造成决策缓慢,又能切实避免个人专断和无人负责情况发生。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制度可以说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对此,《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党的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要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哪些问题应当由
集体讨论,哪些问题应当由个人负责。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不能搞个人说了算。集体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决不能互相推诿。失职者要追究责任。建立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制度,强化党政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明确划分同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职权范围,把权力限制在履行职务所允许的范围内,这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进行限制,防止权力独揽、权力滥用,逃避权力监督和制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其他副职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对确保副职对副职、副职对正职、正职对副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落到实处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深化企业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和深化改革的方向,抓住以下权力行使的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形成互制格局: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按现代企业制度依法用人规范结合起来,推行企业管理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实行干部任用公示制、试用期制、末位淘汰制;建立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正确的用人导向。二是加快财会体制改革,加强对财务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堵塞资金使用上的漏洞。对国有大型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对中小型企业委派会计负责人,以改变目前企业财会人员受制于经营者的状况。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对外担保;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建立健全财务报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审计;加强项目的招投标管理等,把住资金关口。三是深化营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销售环节控制。就煤炭企业而言,深化营销体制改革,就要对合同、结算、质检、发运等关键环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在各环节之间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防止销售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四是深化物资采购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物资采供环节的监管。加强物资采供环节的监管,就是要建立大宗物资实行公开招标、议标采购,零星物资比质比价采购制度,形成物资采购“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的物资采购供应体制。
6、深化厂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强化民主监督。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还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赋予职工群众“知情权”、“发言权”和“评判权”。让职工“知情”,就是要不断深化厂务公开工作,提高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让职工“发言”,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开展职工民主“议事”、征集合理化建议等形式,保证职工群众有序地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发言权”;让职工“评判”,就是要建立企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坚持职工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制度。通过以上措施,解决群众“无法监督”的问题。建立健全厂务公开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科学管理企业的一种有效手段。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厂务公开制度,推行厂务公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实行厂务公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进程,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一是要公开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二是要公开服务项目、公开办事程序,各职能部门对直接涉及职工群众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的事项以及职能范围内应该向职工群众公开的事项,都应向职工群众公开,同时要求把办事纪律、廉政规定、违纪违法处理规定以及投诉的途径和方法向职工群众;三是要公开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公务活动、个人财产和家庭重大事务等,除了涉及国家、企业安全的机密以外,凡是能公开的必须一律公开,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及时了解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了解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情况,便于进行监督。另外,凡是研究确定公开的事项,公开后必须及时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职工群众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能立即答复的应予以立即答复,不能立即答复的,应交办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积极协助交有关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职工群众反馈处理结果,给职工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第三篇: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路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路径思考
【摘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从根本上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尤其是我国现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就显得极为必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不断努力探索,为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国企;权力;制约;监督;思考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对于全面推进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保障企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本人兼职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十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路径,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一、正确认识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必要性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窑洞对”中说过“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是如此,国有企业因资金往来密集、外界关注度高、内部管理行为复杂等特点,已然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带,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更是十分重要。
(一)监督是促进党员干部落实责任的重要保障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义务多则权力多,义务少则权力少。但人的本能往往是执行权力时积极主动,而履行义务时却消极怠慢。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约机制来约束权力运行,使之公开、透明、规范,只有充分发挥监督的整体制约和预防功效,才能使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无处藏身,确保党员领导干部责任义务得到落实。
(二)监督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措施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和保障。国有企业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责任。决策失误、管理失职、监督失位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只有健全内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有效规范事权、财权、人权和物权,才能减少决策管理的失误、降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资产损失。
(三)监督是增进群众信任的有效途径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义是靠监督增进信任。信任是目的,监督是手段,有了监督的信任才最靠得住,才能在职工群众中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更大的支持。监督至少能从三个方面增进信任:一是权利得以约束,二是真相得以披露,三是力量得以凝聚。
二、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途径思考
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既要突出监督机制的独立性,又要强化监督资源间的协同性;既要深入到生产经营管理中去,增强主动性,又要让群众积极反应问题,提高参与性;既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把已有成熟有效的做法固化为制度,又要不断探索创新,把有利于强化监督效果的想法思路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升华。
(一)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
一是突出监督机构的独立性。要发挥监督的保障职能,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监督者的后顾之忧,使监督实体游离于企业利益之外。探索实行监督机构垂直管理,变同体监督为异体监督,从体制上解决同级监督难的问题。
二是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正确认识监事会的职责、地位和作用,脱开同董事会事实上的隶属关系,把监事会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规范监事会工作程序,建立完善监事会信息收集制度、报告制度,向事前、事中延伸监督职能,切实对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决策、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制约,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是拓宽监督信息渠道。只有让监督主体参与到公司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中,融入至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而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加强监督,才能防止违法用权行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监督检查科学规范
一是建立约束制度。要制定合理限权、规范用权的具体措施,找准权力运行风险点,做好权力运行分解工作。要坚持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易于操作的管理制度体系,做到权力配置科学化、经营管理制度化、权力运行程序化。
二是建立检查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相配套的监督制度,明确监督工作的主体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案,细化检查内容,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从而形成科学、有效、严密、协调的监督制约制度体系。
三是建立惩处制度。对于疏于管理、驭下不严、失察失纠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从而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成为普遍意识,用实际行动维护监督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三)整合监督资源,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
一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全面整合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监事会和风险管理等监督主体,形成联合监督机制,强化各监督机构的协同配合,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动态监督。
二是深化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党内监督的效能。要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防止痛点不敢揭、疑点不敢查的形式主义,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要做好党内巡视工作,重点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八项规定、政治纪律、选人用人等进行巡察,不断强化党内监督、严肃党内纪律;要实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制,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任用公示等程序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防止用人不公、荐人失察。
综上所述,教育是基础,就要深化教育,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使党员干部不想腐败;制度是保证,就要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使党员干部不能腐败;监督是关键,就要强化监督,及时制止和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使党员干部不敢腐败。总之,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和阳光下运行,使企业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管理高效的良好环境,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讲话
第四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科学总结,为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指明了方向。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党要管党,首先要管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从严治党,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是通过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来掌握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
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拥权自重;二是以权谋私;三是官僚主义。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主要目的是防止和克服这些现象,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帮助干部适时克服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出现的苗头性问题,防微杜渐。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是对其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主要内容:一是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情况,主要看是否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当前,重点是看能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二是遵守廉政勤政有关规定的情况,主要看是否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两个务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遵守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的情况,主要看能否严格执行党委党组内部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坚持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反对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四是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主要看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
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方面,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使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是对领导干部最直接的监督。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和程序。对于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事项;本地区本部门全局性和长远性工作的部署;干部的任免、推荐、调动和处理;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问题等,应当明确规定征求意见的范围和方式,论证的原则和要求,集体讨论决定的规则和程序,决策结果的公开方式,以及决策失误责任的追究办法等,以加强对决策的有效监督。要借鉴“三讲”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切实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使民主生活会真正成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
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制度。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针对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准则。建立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报告制度。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完善有关法规,科学规定报告人的范围、报告家庭财产的内容和方式等。进一步完善巡视制度,建立巡视工作机构,实现巡视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和回复组织函询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实行领导干部降职辞职制度,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推动制度的落实,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三是进一步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司法机关在依法惩处腐败分子、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作用;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在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作用。实践证明,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全面推行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与对干部的任免和奖惩联系起来,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的监督作用。
四是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把党的领导和依法选举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程序民主保证选举的民主;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以加强对权力授予的监督,这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的关键。建立和完善民主评议制度、质询和罢免制度,认真执行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便利、安全、高效”的举报机制,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五是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具有公开性、及时性和群众性等特点,对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组织要支持新闻媒体按照有关规定,揭露和批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行为,以及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同时,一定要切实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六是进一步加强教育,提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强化自我监督的意识。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使干部从理论上、思想上解决好为人民掌权、为人民服务的问题,真正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要讲道德、讲修养、讲廉耻。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制度规定和要求的教育。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制定科学有效的官员从政规范固然不易,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官员自觉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就更加需要长期的教育、倡导、规劝、惩戒,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领导干部所处的层次和领域不同,担负的责任和岗位要求也不尽相同;在不同时期,党组织对领导干部也会有一些不同的具体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应当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党对领导干部的具体要求,确定相应的监督内容和方式,以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地方和部门的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班子“一把手”的监督。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把制约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政治发展的实践证明,要有效地加强对公共权力的控制,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二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三是加强对权力掌握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
教育。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教育是基础,监督是保证,制约是根本。制约和监督都是对权力的限制,但两者是有区别的。监督是对权力的实施进行监察和督促,其前提是授予监督机关相应的权力。加强监督对于防止滥用权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毕竟是一种外部力量,效能的大小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权力的制约强调的是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相互制衡,其前提是对权力进行科学分解、合理配置,并对各权力主体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科学规范。任何监督都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制约则是防止滥用权力的治本之策。因此,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把制约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建立权力运行机制的“十六字方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合理,就是要对权力进行合理分解,重点是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适度分开,使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的权力主体来行使。配置科学,就是不同的权力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并且使职权和责任相统一。程序严密,就是要建立健全规范、缜密的权力运行程序,使各种权力都能依法有序运行。制约有效,就是不同权力主体之间既密切配合又有效制衡。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既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又增强了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这也是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前提。
按照“十六字方针”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是对现行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和重大改革。这一改革,涉及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以及领导机关及其内部机构的职能调整等政治体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统筹谋划,精心设计,稳步推进。应当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权力运行机制的设计,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任何一种权力运行机制的性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的。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否则,如果动摇或者削弱了党的领导,就必然损害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损害社会主义制度,这样的权力运行机制就是不科学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就失败了,苏联就是前车之鉴。
二是正确处理权力集中和分散的关系。对于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来说,权力集中不一定绝对坏,权力分散也不是绝对好。有些环节权力过于集中,有些环节权力过于分散,都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关键是对权力的分解要合理,配置要科学,制约和监督要切实有效。该分散的权力一定要分散,该集中的权力一定要集中。
三是把对权力的制约与保证决策效率有机统一起来。对权力的制约往往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制约乏力,起不到防止滥用权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过分强调制约,影响决策效率。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应当是既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滥用权力的问题,又能够保证决策效率。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过去我们那种领导体制也有一些好处,决定问题快。如果过分强调搞互相制约的体制,可能也有问题。”这就是说,对权力的制约既要有效,又要有度。按照“十六字方针”建立权力运行机制,应当克服现行权力运行机制的弊端,保持和发扬它的优势,而不应当丢掉这个优势。
四是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强化监督机关的职能和权威,充分发
挥其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监督机关的监督,否则同样会导致腐败。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很多。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监督工作的领导监督;以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为依据,科学界定监督机关的权力范围和权力的运行程序,监督手段要合情合理合法;加强对监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民主监督和法律监督;监督机关内部应当形成合理分工、密切配合、有效制约的工作机制,加强自我约束和监督。
五是大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站在全球化、现代化的高度,用世界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改革,设计我们的权力运行机制。如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适度分开,适度扩大监督机关的相对独立性,有效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等,体现的是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一般规律,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我们应当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样,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权力运行机制中的科学成分,创造性地建立和完善我们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
六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要统筹谋划,精心设计,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十六字方针”提出了建立权力运行机制应当遵循的原则,但要贯彻好这些原则,有大量的具体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这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探索,需要在一定范围进行实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六字方针”的内涵也是动态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进步,必然要不断发展和丰富。因此,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与时俱进,根据发展变化了的社会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
总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当前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带有核心性质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当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探索,逐步规范,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五篇:加强对国有企业“一把手”监督之我见
加强对国有企业“一把手”监督之我见
字数:214
5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4年1期字体:大 中 小打印当页正文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中全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强化监督,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
“一把手”在一个单位往往集用人权、财权、决策权于一身,“一把手”能否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和企业职工的整体利益。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督体制的缺陷,使对“一把手”的监督一直难以到位,处于缺失状态,现在流传的这样一段话: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法纪监督太晚,道出了对“一把手”监督乏力的无奈。
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必须做好的工作,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对国有企业一把手权力监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对“一把手”的教育,提高其对监督的认识,是搞好监督的基础监督工作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监督意识的强化,更取决于“一把手”对监督的认识,要建立和完善对“一把手”的教育防范机制,针对“一把手”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信念,法纪法规教育,引导“一把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思想防线,时下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加强对“一把手”的教育,提高其对监督的认识非常有效形式,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正确理解加强监督的目的,就是希望领导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监督的实质是爱护,不是存心和“一把手”过不去,只有这样理解监督,“一把手”才能大力倡导监督,把监督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进而积极地加强监督和主动地接受监督。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对“一把手”的监督制衡机制,是搞好监督的保证
在国有企业中,“一把手”常常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一旦“一把手”个人品质如果不高或道德滑坡,就容易出问题,甚至大问题。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就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对“一把手”权力有效制约的机制,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逐步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权力制约并非消极地限制权力,而是保证一切权力的运作都有监督的存在,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制衡,达到对权力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以实现权力的健康运行。
在这些年的工作实践中,为规范“一把手”的决策权,我们建立和完善了《贯彻民主集中制实施细则》、《民主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决策实行票决制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为规范“一把手”的用人权,我们建立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
为规范“一把手”的财权,我们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物资采购比价制度》、《工程及技改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大额非生产性支出会签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建设,使权力运行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各个要害环节上防止了“一把手”个人说了算和一拍脑袋就决策的做法,形成了职责明确,程序清楚,操控自如,约束有力的制度监督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健全监督机制,实施多方位监督,落实各项监督措施是搞好“一把手”监督的关键
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是对“一把手”实行有效监督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措施,要保证监督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有效进行。达到监督的目的,在高度重视建章立制的同时,要一丝不苟地抓好现有各种监督措施的贯彻落实。
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发扬党内民主,防止个人专断是搞好“一把手”监督的重要手段,重视在党内建立一个健康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明确规定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凡属制度规定的方针政策性大事、全局性的问题,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集体讨论决定。
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能够真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内部监督。
其次要加强群众监督,认真开好职代会,强化职工代表监督力度,落实好职工代表各项职权,认真开展厂务公开,建立告知公示机制,坚持权力阳光下运行,“公平、公正、公开”,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同时也是对“一把手”最好的监督方式。
再次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负有经济责任的“一把手”进行任期内和离任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监督要以上级审计机关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相结合,通过审计查实经济运行的实
际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监督。
另外,还可以通过上级组织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司法监督等多种形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扩大监督的视野和范围,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将领导干部的一切行为都置于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严格约束之下,真正地让“一把手”无时无处不在监督的范围之内。
(作者单位:南京东南铜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