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回首历史以史为鉴
——浅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及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济南槐荫中学陈志鹏
【摘要】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民族解放战争的首次胜利。八年抗战的历史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我们当今社会有着伟大的启示作用,缅怀抗日战争这段伟大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史为鉴,全面总结并深刻汲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经验,更好的来指导我们的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笔者从回顾抗战历史入手,进一步总结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以及分析总结汲取抗战胜利历史经验的重要意义,最终落脚于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挖掘抗战胜利历史经验的伟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力图通过本文,更好地做到以史为鉴,更好地纪念那段光辉而壮丽的历史岁月。
【关键词】抗日战争历史经验启示
65年前的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经过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后终于迎来了战争胜利的时刻,迎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曙光,这成为中国走向和平与进步的起点。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其壮丽与辉煌永远地铭刻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伟大的世界正义、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大团结是不可战胜的,世界的和平是任何人不可阻挡的!
战争的硝烟已经褪去65年,我们的国家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繁荣富强,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和平的阳光,呼吸着幸福清新的空气。但是回首那段历史,却是依然清晰如昨,抗日战争的烽火依然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缅怀历史,更好地为振兴中华,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再次缅怀那段历史,最重要的是总结并汲取历史经验,以史为鉴,不让悲伤的历史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中华大地,以历史经验为指导,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为早日实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一、抗日战争历史回顾及历史经验总结
(一)历史回顾
回首历史,日本侵略中国并妄图全面占领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从19世纪后半叶起,日本就曾与其他列强一起积极参与瓜分中国。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是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从此离开祖**亲的怀抱长达50年之久。此后日本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伺机发动全面的对华战争。1931年日本在我国东北策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又进一步制造华北事变,鲸吞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欲图全面占领中国的目的愈加明显。以1937年七七事变为标志,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企图在整个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全面侵华战争,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日本发动的此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损失是空前的。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日本侵华战争中,中国死伤人数超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招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超5600亿美元。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等。“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
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①从1894年台湾沦陷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人民无时不刻不在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顽强的反抗,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热潮当中。从丘逢甲领导台湾人民抗日到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的组建,从促进中华民族新的觉醒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到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西安事变,在全面抗战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就已经展开了对侵略者的顽强反抗,展示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随着“七七事变”的发生,全面抗战到来之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了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全国上下,整个中华民族都投入到了抗日的斗争之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整个中华大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经过八年的全面对敌作战,中国人民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相持,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痴心妄想,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战略指挥下,从战略相持走向战略反攻,最终在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大背景下,取得了全面抗战的彻底胜利。
当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样离不开世界和平人士及组织和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那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中,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同仇敌忾、相互支援、并肩战斗,终于打败了侵略者,拯救了人类文明,赢得了世界和平。”②在抗日战争中,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世界许多国家都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国际友人,他们的杰出贡献中国人民也会永远铭记在心。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伟大的一次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不仅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侵占整个中国的野心,也彻底清算了日本侵略者半世纪以来对中国的侵略,同时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地位。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总之,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由衰转盛,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不断总结、汲取、应用。
(二)历史经验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画卷除却它的辉煌和壮丽外,更多的是它历史的沉思,抗日战争的胜利虽已过去65年之久,但是它所带给我们的历史的思索却是常思常新的。回顾这段历史,笔者认为抗日战争所带给我们的历史经验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国家的实力决定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落后就要挨打,尊严来自实力。为什么一个面积和人口都远低于中国的日本可以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并在战争初期步步逼近,处于优势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根源性问题。抗日战争的历史进一步告诉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没有地位,有没有尊严,能不能把握话语权,不是取决于我们的领土有多大、我们的人口有多多,而是看我们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的实力的基础在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只有有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环境,我们才有精力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国家实力,同时一国的统一和稳定也是一国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当时的中国从满清的腐朽统治过渡到军阀割据的北洋政府,又从北洋政府过渡到国民政府,整个中国始终处于动荡不安、四分五裂的局面,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老大贫弱的国家,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进行侵犯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真正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全民族利益的坚定维护者,是抗日战争胜利乃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实现的决定性力量。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①《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9月4日
②《胡锦涛会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代表时的讲话》,新华网,2010年5月8日
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所以中国可以取得完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所起到的伟大的历史作用。首先,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其次,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组织抗战,将敌后战场上升为主战场,打击了大部分日本侵略者和几乎全部伪军,对抗战的持久作战和最终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再次,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及时总结战争的发展趋势和斗争经验,提出了人民战争、持久战、游击战等战略战术思想,从思想理论上武装了全国人民,坚定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统一抗战,充分调动了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全部社会力量投入到抗战之中,显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力量。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③早在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此后毛泽东同志《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进一步阐述。中国共产党最早正确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了团结抗战的口号,并在整个全面抗战期间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促成国共合作,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形成了共同抗日、一致对外、同仇敌忾的局面,在全民抗战中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给了日本侵略者最沉重的打击,也将一切国内反动个人和组织消灭在历史的车轮下,同时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永铭史册的爱国英雄和群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完全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第四、坚持持久的人民战争,充分调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因地制宜的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击敌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顽强抗战,但因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几乎完全依赖抗日军队打阵地战,导致伤亡惨重;而国内的亲日派趁机散布“亡国论”,以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所宣扬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同时,亲英美派则怀抱依赖英美支援的幻想,提出了“速胜论”,在此背景下,为了给全国人民指明抗日胜利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及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持久战、发动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指出了光明的道路,同时也粉碎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充分调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各地军民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地雷战、地道战、水上游击战等新的战术,给了日本侵略者有效的打击,持久的人民战争思想是近代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创造。
第五、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折射,民族精神是推动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精神动力,是广泛调动全体中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的精神力量之源。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和支柱,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正是在其感召之下,中华民族显示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空前的团结。对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抗日战争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曾做过精辟的概括:“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④这些精神伴随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它是中国人民永远的财富。
第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充分调动国际正义力量,③
④ 罗正楷主编,《中国革命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216页。《胡锦涛在抗战胜利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网,2005年9月3日
加强国际合作是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正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更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了来自世界许多国家正义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力量,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苏美英朝等国对我们的帮助的作用。在抗战期间,假如没有国际力量的帮助,没有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推进,日本是不会那么快被打败的。对于国际正义力量的同情和帮助,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二、分析总结汲取抗战胜利历史经验的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65年了,现在再来分析总结其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并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汲取这些宝贵经验,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和现实价值。
分析总结汲取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最根本点,也是我们缅怀那段辉煌而又壮丽的历史的最好方式。学习研究历史除了将史实弄清楚,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历史,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更好的开创未来。
分析总结汲取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很多领域的理论研究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理论意义。比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所表达的持久战、游击战、人民战争等战略战术思想既是抗战胜利的一基本历史经验,同时对于我们的军事理论研究也是一十分丰富的理论“读本”。再比如抗日战争所体现的抗日战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为民族精神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生动的理论“教材”。
分析总结汲取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抗战的历史不会重现,但是它所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却是永不会停歇的,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很多在今天看来仍然闪烁着它不朽的光辉,我们应该也必须认真思考这些历史经验,用他们更好地指导我们伟大的事业。
三、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今天我们的国家享受着和平的阳光,全国人民正齐心协力地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回首历史,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为了我们能将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真正实现国强民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战争留给我们最深层次的警示,当前我国经过60多年的和平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与抗战时期的综合国力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当前我们必须高举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让我国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正确处理新时期的阶级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确保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同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稳定、制造矛盾的思想言论和组织个人进行坚决的斗争。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础性因素,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当年我们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在今天同样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当今我国总体形势是稳定的,全国人民也是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仍有极少数个人和组织在进行破坏统一、破坏稳定、破坏团结的活动,如法轮功、台独、藏独、疆独分子、恶性暴力犯罪分子等,在新时期,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敌人,我们必须毫不留情予以打击,对于不明真相的受蛊惑群众,我们要认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此外,我们应认真解决人民内部存在的矛盾,及时发现、及时化解,确保大团结,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推进。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推进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更好地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向前。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走向胜利。60余年的和平建设历史又再次印证: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唯一领导核心力量。因此在新时期,全国人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党自身也要适应新时期建设任务的需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真正做到廉洁自律、勤政爱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自己,用改革的精神去加强自身,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路人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真正发挥党的坚强核心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做好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
一。在抗日战争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其巨大的凝聚作用,实现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同时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实现了最大化。在新时期,我们的党提出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我们应汲取历史经验,认真做好统战工作,让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建设力量的最大化。我们不但要团结工人、农民等社会主义劳动者,也要团结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台湾支持祖国统一的正义人士等爱国者,也要进一步团结国际上一切支持我们、爱好和平的正义组织和人士,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对我们建设的积极作用,为我们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提供保证。
第五、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最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战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是战争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量。当今我们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力量同样来自于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必须仅仅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永
⑤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历史告诉
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第一创造者,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其次,我们要在我们的工作中真正做到重视人民,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
⑥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只要我们紧紧了人民,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是无往而不胜的。
第六、要大力宣传抗日战争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全国人民的团结奋进。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精神动力作用,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认真领会。在当前,要认真全面地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史实,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使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将所有人的力量凝聚起来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使人们以做好本职工作为荣,更加自觉地、积极地为建设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七、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要进一步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避免历史的重演。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告诉我们:今天的和平是无数英雄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和平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要倍加珍惜和平,要大力推动国家间合作,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行独立自⑤
⑥《深刻汲取抗日战争胜利历史经验万众一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新浪网,2005年08月27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94—1095页
主的外交政策,与世界上一切友好的国家发展建设性关系,积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同时应正视历史,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积极处理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坚决反对日本岛内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复活思潮,同一切破坏中日关系的行为作斗争,加强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中国两国关系一定会在健康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中日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也一定会一直保持,中日友好万古长青。
回首历史,历史的烽火硝烟仍让我们无限感慨;总结历史,我们的深沉思考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面前,勇敢的承担起历史交给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在抗战胜利历史的激励下,更加执着、更加勇猛地向我们既定的目标迈进,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作者陈志鹏,男,1985年4月生人,山东济南人,2008年毕业于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同年在济南槐荫中学任教,中教二级职称,任教思想品德学科。
联系电话:***
E-mail:czhp19850415@126.com
第二篇: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启示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启示
作者:黄浩涛 《光明日报》(2015年08月29日 07版)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是反对日本法西斯肆虐和荼毒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战争。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与强大而野蛮的日本法西斯浴血奋战14年,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近代历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一伟大胜利,必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也必将永载人类和平的光辉史册!”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经验借鉴。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和引以为鉴。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有尊严,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诫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
作为小国的日本之所以敢于不断变本加厉地侵略中国,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历经曲折,艰苦卓绝,长达14年之久,中日之间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强盛的国力既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强大动因,又是其持续进行侵略战争的雄厚物质基础。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严重落后性,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悲惨历史的主要根源,又是日本帝国主义敢于野蛮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负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他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根本摆脱落后被动挨打的历史命运,就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当综合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霸权、没有竞争、没有危机,尤其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实力,才能战胜种种风险挑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回击日本右翼势力的种种挑衅,应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中国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维护中国生存和发展利益的必由之路。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必须强化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许多关系全局的问题长期困扰和影响抗日战争的进行。在“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时期,主要是是否抵抗日本侵略的问题;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是如何抗日和夺取胜利的问题。当时执政的国民党在很长时期内,甚至到抗日战争结束,都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中国共产党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正确的、深刻影响战争进程的回答。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振兴的坚强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中流砥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也是充满挑战、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沿着党制定的正确路线前进。第三,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大特征,是抗日战争区别于近代以来其他反侵略战争的主要特点,也是其能够坚持14年之久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途径。按照中共中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一系列决策与部署,各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深入发动群众,武装群众,领导军民广泛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斗争,大规模开展抗日游击战,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陷日寇于灭顶之灾。敌后抗日战争的发动,敌后战场的开辟、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和力行群众路线的结果。抗日战争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是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对此,毛泽东有过深刻的阐述:“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去年,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此指出:“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十八大后,党中央部署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群众路线对于国家和人民、对党及其完成使命的极端重要性。
第四,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硕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坚持、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三个方面:中国国内的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际上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抗日统一战线,日本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三者交相作用,成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这个法宝,是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促成者、力行者和维护者。由此,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总路线、总政策、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凝聚的力量越大越好。新时期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有其坚实的基础,也有很强的现实需要,我们应该像抗日战争时期那样,开展统一战线、发展统一战线,坚持国内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和平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战线。
第五,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尊严的正义战争,抗日战争的历史启示我们,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对于胆敢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基本利益的行为,必须给予坚决的、有理有力的回击。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同时,中华民族又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抗日战争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宣告了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破产,而其错误的应对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加深了民族灾难。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就鲜明地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华北事变”后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受到国内外普遍赞誉和广泛的响应,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战。国共两党在“七七事变”前的这样两种应对决策,结果截然不同的事实,以及全民族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雪洗民族耻辱的事实,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面对侵略一定不能软弱、气馁,而是要坚决地、勇敢地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战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确立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向世界作出了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的庄严承诺,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倡导世界各国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把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世界其他国家。但是,现在世界上仍然有极少数人,罔顾侵略战争历史,企图挑起周边地区事端,这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亵渎,是对人类和平正义的蔑视,是对中国人民和国家主权的挑衅。对此,总书记已经申明了中国的基本立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们一定要秉持这一精神,与那些旨在损害中国主权、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破坏中国发展的现象和企图做坚决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凶残的敌人,中华民族没有畏惧,反而在民族危难面前更加团结;没有退缩,反而在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更加执着,并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今天,发生历史性巨变、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歌猛进的中国,更应如此,也必然如此。
(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第三篇:抗日战争启示
抗日战争的启示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日军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彻底垮台。日本法西斯企图继续顽抗,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相互配合的对日作战的坚决打击。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站诏书。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不断重新挑起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愤恨与不满。卢沟桥,九一八,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再次掀起中日之间的仇恨,而是不想再让贪婪无厌侵略者得逞,不想让我们的下一代重蹈覆辙„„“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欲灭其国,必去其史!”“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每想到这些有关历史的名言警句,内心就无比激动!伟大的教育学家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我想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到那段历史的时候才会发现有些东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或缺的,是至关国家民族存亡的!深刻体会抗日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之后,我心中产生了许多许多想法!
一、爱国之魂,驱动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团结之魂,集结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民主之魂,激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战。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开始踏入中国,民族空前危机的时候,中国人民弘扬了比起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激昂、更博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之魂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呼喊。1934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表《对日宣战通电》,宣布要“领导工农红军和全中国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为保卫华北,保卫中国而战”。并且命令共产党员“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在强敌当前,国难当头之际,团结御敌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他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大团结的壮丽画卷。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了团结抗日的号召。在著名的《八一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就强烈呼吁“一切愿意抗日的政治派别,武装部队和群众团体,广泛地联合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在《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不管我们相互间有着怎样不相同的主张与信仰,不管我们相互间过去有怎样的冲突与斗争,然而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抗日救国是我们共同的要求。为抗日救国而大家联合起来,为抗日救国而共赴国难,是所有我们中国人的神圣义务”。为了实现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决然以民族大义为重,以阶级利益服从民族利益,摒弃血仇,不计前嫌,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主动与国民党联手,共赴国难。能不能实现民主,直接关系能不能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到抗日战争能否胜利的大问题。因此,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争取和实现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正是这种民主之魂,激励中国人民勇敢地投身到抗日战争的铁流中,他们把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建立一个民主中国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抗日战争新的意义。
二,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精髓的一部分,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远离当年侵略者引发的硝烟战火,但是却要时刻警惕法西斯主义的复辟。居安思危,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安宁的环境下,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随时都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当日本侵略者悍然人侵我国后,中国共产党人认清形势,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无畏精神扫: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领导组织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汽,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建立、巩固和发展了各抗日根据地,经过8年艰苦的抗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一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这一胜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添上了珍贵的一笔。虽然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它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电华民族将这段文化代代相传,而且时时提及,将其作为一面历史真实的镜子,激励世世代代不断奋发图强,壮大民族,免受外族的欺凌。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知道没有什么是不可能改变的,即使你现在工作稳定,也要做好失去饭碗的思想准备。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为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增添取胜的筹码,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生活才会幸福美满,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讲,居安思危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居安思危不仅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从中国历朝历代的消亡更迭到苏共的倒台,没有哪一个不是因为忧患意识消亡,追求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导致的。历史上无数的事例说明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居安思危是一个民族弧盛的必然保证。
三,我们应该向强者虚心学习,从实际出发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国人对于日本人的反感,我是很有感触的,但若深究其反感的本原,便很难于理解.基本上无非是近百年来日本对于中国的欺凌造成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无非是南京大屠杀罢了.诚然,百年来中国的落后很与日本有关,中国在明治维新之际同日本的差距远不如现在这么大, 然而在我认为,所谓物腐虫生,正该好好认识一下自己不足之处,做出改进才好.作为中国人,可以为南京大屠杀恨日本人;而作为日本人,却好象不曾为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而去恨美国人。相反,他们与美国似乎相处的非常好,日本这个国家虽小,却很有学习自己对手的志气,当年,唐朝时被中国打败后,日本曾派了大量人员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现在,他们又在向美国学习。所以我觉的日本虽小,不能被征服啊。虽然日本民族文化单薄又狭隘,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无论在如何强大的向外国学习的旋风中亦能脱身而出、反省自己、重申本民族文化。日本人固有的优等民族观念、尊崇天皇和尚武的民族精神使日本人只会把适合于他们思维模式以及国家目的的思想成分纳入自己的文化范畴中,而“舶来”的其他成分只限于学者的研究和少数人的玩赏,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作为幅员辽阔又资源丰富的近邻大国,对日本这个军国主义思想浓厚的邻国的防备和督促更是不可松懈和责无旁贷的!
第四篇: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范文)
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经济的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而我国的低城市化水平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2000年加入WTO以来,国内市场逐步开放,中国经济也将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氛围中,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国际竞争。在新的形势下促进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健康快速的提高,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是当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伴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受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又影响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文化历史传统及社会制度不同,决定了各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尽相同。
本文将对发达国家中城市化道路最具典型意义的三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鉴于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文化历史传统及社会制度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①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包括人口数量及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②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政策的改变及实施;③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国情况不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世界城市化的基本模式:
(1)同步城市化。这是指城市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
式。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在城市
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美国是是同步城市化最典型的代表。
(2)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
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
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
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过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
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3)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
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
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像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
代化发展规模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
表。(4)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市区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
星城镇布局分散人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
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
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
业困难、环境恶化等问题。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城市
化很高的国家,例如美国、英国。
(2)虽然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不尽相同,但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城市道路的分析比
较能够得出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1)城市化的速度发展规律。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来看,城市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城市
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对于城市化速度发
展过程所经历的这种变化转变,现在研究城市化的学者一般都称之为“S”型曲线。
(2)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规律。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规
模看,城市规模和数量先后经历了城市化初期规模小、数量少;中期阶段城市规
模大、数量多;后期阶段城市规模又逐渐向小型化、多数量发展的过程,即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呈现出小、少-大、多-小、多的运动规模。(3)城市化的空间分
布发展规律。从城市化过程中空间分布的变化来看,先集中后分散是普遍的规律。
城市化的这一规律,同样在发达国家表现最为显著。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
会发现,对城市化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的发展
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转换职业为工业化发展提高
劳动力。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必然会制约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而我国的城市化
水平比较低,已经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现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城市化水平低。中国是世界上城市水平较低的国家,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
为36.6%,这个水平不仅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
济发展水平不协调。②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表现在:
大城市交通拥挤、居民居住条件差、环境和噪声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中小
城市自来水、天然气普及率和硬化道路比重低,污水、废物处理设施缺乏等。③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世界城市化的四种模式
城市化是当今的世界大潮。世界城市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从城市化道路的差别上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同步城市化模式
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所谓“同步”主要是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适度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工业化率(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或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互相协调,城市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比较一致,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提供的城市就业量大体平衡,城市化的发展与农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基本适应。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尽管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也发生过严重的城乡对立和“城市病”,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在发达国家的城乡对立和“城市病”普遍缓解,有的甚至基本消除。
过度城市化模式
该模式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根据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所谓“过度”或“超前”是说: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基本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传统的生活性、商业性服务)来推动的城市化,甚至是“缺乏工业化的城市化”。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造成过度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推力和拉力,再加上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是这种模式。这种过度城市化不仅没有带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相反还使农业衰败、乡村凋敝,粮食由出口国变成进口国。
滞后城市化模式
这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所谓“滞后”是说:城市
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城市化的水平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滞后城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了种种措施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前的中国城市化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0%,而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39%。即使是改革初期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仍然滞后。按照世界银行提供的亚洲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关计量模型,1988年中国工业化率为22.6%,城市化率应为42.5%,而实际上只有28—30%,滞后10多个百分点。滞后的城市化,既不利于工业现代化,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现代化。
逆城市化模式
又称反城市化,是指城区人口郊外化、城市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或“反”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说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包括:集中型的城市化使得城区,尤其是大城市的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居住拥挤、地价房租昂贵、生活服务费用上升、生活质量下降,引起市区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等等。*
第五篇:印度企业发展经验教训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印度企业发展经验教训对我国企业的启示.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纵观印度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诸多内外影响之因素,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建立高效的公司治理模式,才能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里昂证券有限公司曾经在《迅速发展市场中的公司治理》的报告中指出,在下列领域内中国公司治理的问题最突出:(1)国家是最大的持股人,这使得政治议程最有优先权;(2)很少有中国公司发布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公告或报告,中国公司没有创立优秀公司治理的紧迫感和强烈意图;(3)中国公司不具备恰当的、有鼓励性的经理奖惩机制;(4)与投资者的关系不紧密;(5)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没有独立性,他们的职责更多的是管理企业而不是监督企业。进而指出,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股份持有结构抑制了公司治理,导致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低下。其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印度上市公司在股权回报率方面优于中国同类公司。这种状况近年来虽有改变,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中国公司2005年的平均股权回报率约为17.4%左右,远低于印度公司26.4%的股权回报率。中、印公司的这种差距,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改变。其原因是“在公司治理规章条例、实施这些规章条例以及制度机制和公司治理文化方面,印度比中国做得好。”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印度企业和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先进经验,清除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这个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经营机制、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规范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并在实践中因应情况不断地完善法规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与国际规范一致的、能够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的高效公司治理模式,从而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及其它企业的治理质量,推进中国企业健康地持续地向前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制约印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是政府效率较低。中国的情况虽然比印度好一些,但问题也不少,企业要办成一件事,也要往返跑多个政府部门,盖多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公章,耗费很长时间、很多人力和财力,有的还要拉关系、送礼、走后门,冒违法的风险。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必然制约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中国政府部门要认真吸取印度的教训,坚决地按“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这三项基本准则,深化自身改革,确立服务观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当前,应集中力量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坚持政企分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提供各种方便;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植风险投资为技术产业化吸引初始资金,完善和加快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新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改变“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整体处于偏低水平”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因此,我国的金融系统要充分利用外国金融业进军中国并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时机,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国情和自己的实际,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拓展经营品种,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扭转金融行业存在的四大滞后,即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的发展、债券市场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小银行发展严重滞后于大银行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同时,认真解决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产品种类少层次低、风险定价等市场功能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部分领域存在较严的行政管制、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等基本市场约束问题与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而将抑制出口增长、以投机为目的的热钱大量涌入干扰我国资本市场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必须善于将问题转化为机遇,促使政府相关部门适当放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支持和帮助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紧紧抓住天赐良机,大胆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充分享有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这样,才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发挥人才优势,大力自主创新,才能走上和谐而富有活力的企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与印度企业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印度的软件等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只有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大胆自主创新,才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然而,中国的现状不容乐观。从人才方面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中国各种高级人才的总量已经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在粗放式增长阶段,所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从自主创新方面看,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为此,中国企业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创新的根本,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全力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协作平台,把他们在建设企业创新文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尤其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已有的人才优势,把企业建成开放式的学习型的创新组织,从而,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选择适当方式,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电力、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这一教训说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只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对比中、印的基础设施情况,虽然中国优于印度,但中国的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一个浪潮———服务业大发展的要
求。仅以铁路运输为例,尽管从今年4月18日起,中国铁路运输实现了第三次大提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铁路运输的先进行列。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既没有像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实现客、货分线,更未消除“春运”和长假日客票难求的状态。紧张的铁路运输状态,必然制约物流业的大发展,而物流业的发展受阻,必然连锁反应到制造业、零售业等行业方面受到制约。此外,中国电力供应和公路运输、水上运输、空中运输等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国必须认真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速度,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作者: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赵中伟 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