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执政主体的理念、队伍、制度现代化

时间:2019-05-13 01:0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执政主体的理念、队伍、制度现代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执政主体的理念、队伍、制度现代化》。

第一篇:试论执政主体的理念、队伍、制度现代化

试论执政主体的理念、队伍、制度现代化

○杨昌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全面总结执政经验、专门论述执政能力建设、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正如决定所言:“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创造性地解决“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已经触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它是党在执政时期自身建设的中心任务。提高执政能力关键在主体,必须着眼于执政、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推进执政主体现代化;实现执政主体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

一、执政主体理念现代化

首先是实现从革命理念向执政理念的转变。这方面我们有过惨重的历史教训。改革开放前,执政主体的理念的转变相对滞后,造成了对我们中心工作的错误判断,并演化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文革的实践。这方面的滞后性现在仍有影响,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依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还局限于姓资姓社的争论,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现代社会形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这些人不是革命的对象,执政主体应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第二是由计划经济包办理念向市场经济服务理念的转变。这就要求树立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理念。改革开放之前,在高度计划经济的体制里各级政府的职能是全方位的,是“无限的”:大到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社会利益、公共秩序,小到百姓生活中琐碎商品的生产和价格都由政府绝对管制。无限全能政府的存在意味着政府做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同时也意味着政府自身的不断膨胀、1

官僚化和行政能力的锐降。政府应当更多地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逐步减少直接干预的程度。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干预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减少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现象的发生。

第三,树立民本、人本执政理念。民本政府理念要求社会的发展以人民的生活提高为最高目的,人本执政理念要求社会的发展应当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来实现。民本、人本执政理念要求为了人、依靠人、相信人。民本、人本执政理念的树立内在地要求树立透明政府的理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过程,随着公众参与国事意识的强化等等,信息的公开透明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政府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都要提高公信度,决策上不能随意,不能出尔反尔。政府公布的信息必须可靠,政策变动前要有过渡期,要给公众一个明确的预期。因政策变化给公众造成的财产损失要补偿。同时,政府在行使权力时要方便百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还要遵循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观对执政理念的现代化提出了现实的要求,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我党执政理念上创新的实际体现。

第四,由人治理念向德法并重理念的转变。中国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有重人治的传统,人治以理想的、完美的人为前提,它企图把道德的“善”、科学的“真”以及艺术的“美”结合为一,但这并不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要求。以法治国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透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要求。法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是实现现代化社会控制高效率和秩序化、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最佳选择。依法治国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以德治国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达到治理国家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德法并重理念的体现就是要建立一个充满了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责任政府,政府行为都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活动。

第五,树立全球化的理念。改革开放初,人们往往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在世界竞争面前多少有些手足无措。因此,首先要认识到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同时又要认识到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对落后国家的产业造成冲击。政治上的全球化现象也给我们带来了矛盾: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就在政府的怀抱中,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

要强调国家主权;但是,全球化往往与主权相冲突。文化全球化则容易使弱势国家进一步被边缘化,成为文明的弃儿。对全球化的盲目乐观或是视而不见都不正确,这就要求执政主体勇敢接受挑战、积极应对。

(二)执政主体队伍现代化

首先,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执政主体队伍。“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队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执政主体现代化的程度。人始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执政主体的整体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得通过个体的现代化实现。执政主体具体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一般党员,二是一般公务员等队伍,三是领导干部队伍。一方面,党要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另一方面,应该严格执行公务员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制度、培养政治精英。公务员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制度,和以前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制度中引入了市场竞争的机制、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思想,起点平等也拓宽了选人的渠道,为用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公务员的选拔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执政主体的现代化提供切实保障。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应当探索和贯彻好我国和国际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落实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差额考察、全委会投票表决、任前公示制度,完善民主测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领导干部任期、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坚持党管干部、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法办事原则。应当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中锻炼和考验干部。

其次,建设学习型政党,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越来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学习型社会,很大程度上靠建设学习型政党来引导、来推动。应当把学习置于党的建设的战略地位。学习要以提高党的执政力为核心。学习力是个人在世界变化越来越快的形势下持久的竞争力,也是一个政党持久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干部的成长,自身努力是内因,党组织的培养是外因,内因与外因要紧密结合。因此必须一方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就是要真正让干部在艰苦的工作中得到磨练,增长知识和胆识。

(三)执政主体制度现代化

首先是加强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是党的生命。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全党在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原则下,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严禁对批评人、检举人、控告人歧视、刁难、压制,严禁各种形式的打击报复。扩大在市县进行的党的代表大会制的常任制试点。加强党委的集体领导制,“一切重要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

其次,加大反腐败力度,走制度反腐之路。在某种意义上,加大反腐的惩处力度就是对最大多数干部的保护。反腐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同时应当加大国际反腐合作的力度。我国在2003年12月10日已经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但在操作中还有很多难题,应当积极探索既符合我国法律、又能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方式。我国反腐的道路走过了运动反腐、人治反腐的道路,实践证明制度反腐的道路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权利应当受到监督。应落实重大事件、项目的集体决策制、公示制、招投标制,坚持投标资质审查制和可行性论证制度。适度放开新闻媒体的自由度,扩大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再次,改革和完善干部评价体系。应当建立更为全面和科学的干部评价体系,把综合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水平、自然环境、教育发展等都记入考核范围,而不是单纯地看GDP的增长。改变以往以内部考核为主、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的做法,将把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把群众参与到考核中来。根据考核结果建立干部导向、激励、约束、反馈、责任追究、纠错与惩罚、辞职制度。加强资金落实的审计、巡视制度,检查不应先通知再检查、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最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稳步推动民主化的进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重视农村、国有企业、高校、社区的党组织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改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各级干部调查研究、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

总之,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执政时期自身建设的中心任务,执政能力建设内在地要求执政主体现代化。执政主体的理念、队伍、制度现代化是现实的迫切要求,是人们的希望所在。执政主体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执政理念标语

1、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实现新一轮提速发展

2、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3、全心全意抓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

4、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记为民之托

5、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

6、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众身上

7、服务群众最亲最实,落实工作最快最佳

8、民有所求,我有所助;民有所盼,我有所帮

9、真情换真心,服务聚人心

10、全心全意抓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

11、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12、用真诚树形象,用真心换民心

13、关心群众疾苦,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

14、做率先发展的带头人,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15、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16、勤奋做事尽公仆之责,清白做人守党员本分

17、求实务实落实,惠民利民乐民

18、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

第三篇:法治与执政方式现代化

法治与执政方式现代化

 2012-08-22 11:00:42

来源:解放日报 2012-08-16

编者按 :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市第十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着力推进执政方式现代化”的要求。加强法治建设和提高执政水平,正成为上海各界思考和热议的重大课题。1999年8月16日,上海首次召开依法治市工作会议并发布工作纲要,这一天被定为“依法治市宣传日”。2002年8月16日,上海市法治研究会成立。为进一步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和深入贯彻市党代会要求,上海市法治研究会组织了“法治与执政方式现代化”专题笔谈,现将笔谈文章予以刊发。

坚持依法执政和人民民主相统一

刘云耕

民主与法治是近代以来文明国家的共同追寻。但明确二者的含义、厘清二者的关系并结合国情践行并非易事。实现依法执政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为解答此题开出的一剂良方。

依法执政,是指依照法律来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属于国家治理方式的范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国家的权力属于谁的范畴。在我国现行制度框架内,依法执政和人民民主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可分割。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倡导依法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样,坚持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发挥民主政治的优势,保证党的先进性与生命力,实现党的执政目标。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让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高执政为民、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依法治国的关键点和难点,则是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官正则民治,依法行政在先,则社会守法循后。坚持依法执政和人民民主相统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坚持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为根本职责,不断扩大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和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发挥立法、监督职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名誉会长)

在法治完善上可有更大作为

丁薛祥

法治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市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将上海建成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不断提升城市法治化水平。

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法治保障。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决定了我们可以在 “法治完善”上有更大作为。

一要统一正确实施国家法律法规。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将宪法和法律作为一切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二要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三要公正司法、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秉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依法治理,严格执法司法,决不让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干扰法律实施或逍遥法外。四要加强法律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五要加强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培养以自律为基础的诚信守法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

以司法公正强化法治权威

应勇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权威,是法治的核心和灵魂,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必要途径和重要保障。

司法公正是提升法治权威的重要因素。法治权威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制度化的国家强制力保障,更源于社会各主体对法律的内心信仰、普遍尊崇和自然敬畏。司法作为法律从抽象到具体、从纸面到现实、从沉默到宣示转化的重要环节,公正廉明是其核心要求和基本目标,也是提升司法公信、树立司法权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强化法治权威,首先要确保司法公正。近年来,上海法院注重加强审判管理,确保个案审理中的司法公正和类案处理上的适法统一;注重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法官队伍业务过硬、作风廉洁;注重加强司法公开民主,确保司法过程透明、公正,司法行为亲和、便民。以司法公正树司法公信,以司法公信促司法权威,以司法权威立法治权威,进一步发挥法治在推进执政方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法治权威是确保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只有强化法治权威,实现执政方式法治化,在全社会形成信法、守法、尊法、崇法的良好氛围,形成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良好风尚,以及对裁判结果自觉尊崇的良好习惯,才能确保司法过程客观、中立和司法结果公正、无偏,才能发挥司法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的积极作用,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和权利在法治的保障下行使。

(作者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以人为本 执法为民

张学兵

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也是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上海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公安机关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在全国率先构建现代警务机制,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经受了世博安保等严峻考验,有效维护了本市社会政治和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当前,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安全的治安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公安机关将更加自觉地落实依法治市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公共服务、公平正义的新期待,依法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全面提升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使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行使

陈旭

执政民主化、执政法治化和执政科学化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执政方式现代化离不开法律监督。这是因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离不开法律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在法制不完备的问题得到解决后,为确保法律得到全面正确执行,法律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各类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是法律的执行者,对其执法行为必须进行监督,使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是法治的重要表现,也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同样,构筑法治主导型的社会管理模式离不开法律监督,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是执法方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以法治的思维和方法保障经济转型发展,化解社会矛盾。

宪法将检察机关定位于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特征,也是历史的选择。检察机关要切实承担起法律监督职责,坚决打击执法中的职务犯罪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同时,通过抗诉、检察建议、纠正违法等多种手段,监督有关单位改进执法司法行为,严格公正执法。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不断融入依法治市工作大格局,努力拓展法律监督途径,提升法律监督效果,在未成年人检察、职务犯罪预防、检察建议、社区检察、金融检察等方面形成了上海检察特色。

(作者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执政方式现代化先要观念转型

金国华

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前提是执政观念的现代化,其要求之一就是依法执政。执政方式现代化不会自发形成,也不单纯是长期执政积累所得,还需要执政观念、执政方式的转型更新。

然而,转型更新,尤其是观念的转型更新是痛苦的。观念转型更新是向自身发力的过程,即审视检查自身的观念和思路是否与时俱进,从自身开始弃旧图新。工作思路和方式的转型是个十分具体的过程,只有观念转变才能纲举目张。例如,如果执政党依然停留在 “为民做主”甚至 “替民做主”、“赐民幸福”的传统观念上,即便是出于好心,群众也可能不满意。

依法执政首先要观念上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执法、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只有认真审视我们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究竟有多深、人民在我们心中的分量究竟有多重、我们为人民办的实事究竟有多少,才能知晓引起“本领恐慌”的根源在哪里。更新观念,依法执政才能真抓实干;观念上的因循守旧,必然造成依法执政的形式化、表面化。依法执政的观念内化于心,依法执政的作为才能外显于行。心向群众是心想群众的基础,实践是依法执政的唯一检验标准。真正“俯首甘为孺子牛”,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关爱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上海市法治研究会会长)

依法执政核心是依法行政

刘华

以科学、民主、法治取代愚昧、专制、人治,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它的实质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一般认为,政府权力能不能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能不能尊重和维护公民权利,会直接影响到执政党的合法性资源。因此,依法执政的核心是依法行政。高度法治化的行政管理理念、机制、方式,将助推执政方式现代化,夯实执政党的执政地位。

当前,依法行政方面还有几个问题亟待破解:一是依法决策,特别是财政资金的使用、重大项目的立项、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社会福利的调整等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纳入法律框架,以制度措施安排来减少随意性。对一些重大改革决策,要事先研究制订一套授权改革创新的制度,让改革遵循法治秩序,不随意突破法律禁区。二是提高执法公信力,特别要注意实践中一些违法行为背后存在的合理诉求,解决好“执法难”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是依法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群众信访投诉举报的渠道不能堵,但处理涉法涉讼的信访投诉举报应当尊重法律、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渠道反映诉求、解决纠纷。

(作者系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副会长)

探索法治框架内的执政创新

何勤华

“执政方式现代化”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党的十六大以后,它逐渐进入党建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关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执政方式现代化”一词开始被频频使用。党的十七大提出,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 “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含义变得更为明确。

法治是人类进行社会治理的一大智慧成果。在探索执政方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法治理念,特别是关注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表明,执政党重视法制建设,我国的法治也就会进步,如1954年宪法的制定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全党高度重视的结果,以此为契机,我们迎来了上世纪50年代的一段法制建设黄金时期;执政党不重视法制建设,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我国的法治进程就会遭受破坏、遇到挫折、出现停顿,如1957年的“反右运动”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政治生活曾一度陷入“无法无天”的局面。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执政方式的创新必须以法治为基础。

由此可见,执政方式现代化需要探索法治框架内的执政创新,通过执政党的现代化、政府的更高效率和更好服务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副会长)

善于发挥好人大制度作用

施凯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两者的政治、法律地位决定了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执政党和执政方式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执政党善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通过法定程序,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实现党的政治意图。执政方式正确和科学的运用,体现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水平。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公民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这要求有一个合法表达的途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日益频繁,这要求有一个开放、公正的整合平台;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这要求要有一个理性、有序的参与机制。实现这些,都离不开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也是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制度保证。

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必然带来政治生活的现代化。政治生活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党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起步。从国家层面看,正在从党政不分走向依法执政,从政府包揽社会事务走向依法治理,从政策主导走向法制主导。从上海的实践看,党和人大都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学习、研究、坚持和用好这些制度,对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人大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党建创新事关中国发展

林尚立

围绕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展开的党的建设,不能孤立进行。它必须在遵循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与发展逻辑的同时,充分尊重国家与社会运行、发展的逻辑,从而使党的建设与国家制度建设及社会建设有机协调起来。这决定了新时期党建既不能放弃传统党建,又不能固守传统党建,而必须根据国家制度体系以及社会发展对党执政提出的具体要求,大胆进行党建理论创新、党建内容创新、党建方式创新。显然,这种创新的出发点,是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其理论与现实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基本制度对党的建设的要求,是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建设的要求。

不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执政年代,党的建设都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有效领导的成功;而国家与社会在进步发展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对新时期党的领导和执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这一政治逻辑表明,今天的党建既关系党的事业兴衰,也关系国家前途与命运。因而,创新党建、全面提升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应置于中国发展战略议程的核心地位,成为全党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发展的基本之道,须臾不可偏离。

(作者系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副会长)

在党领导下加强法治建设

顾肖荣

法治建设的基础在于立法,立法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立法是执政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是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立法机关,按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过程,由此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执政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由党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立法工作重心,并向立法机关提出重大立法建议。第二,由党对政治、经济和行政方面的立法案进行审查和批准。立法案凡涉及重大原则性问题的,都应当报党中央和地方党委批准。第三,党对国家立法机关进行组织领导。这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在人大代表选举前推荐合格的候选人,使之成为立法机关的组成人员;从党员代表中选拔优秀分子,让其担任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在各级人大常委会中建立党组,通过它在立法过程中贯彻执政党的意图;在人大会议期间,大会和各代表团可成立临时党组,以说服党员代表支持党的建议和决策。此外,党员应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这既是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也是自身意志的实现。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副会长)

第四篇:树立科学执政理念专题

科学执政理念是科学执政的思想基础。坚持科学执政,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执政的新理念,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确立科学执政理念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当今中国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发展。我们要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能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央“五个统筹”要求,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着力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实现共同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重大机遇,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目标、方向、重点和力度,在营造发展氛围、破解要素制约、加快结构调整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粗放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向集约的生态型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加快经济发展,建立起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努力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对执政党而言,坚持科学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但体现在发展上,也必然体现在政绩上。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与这个党创造的政绩休戚相关,只有得到最广大人民认可的政绩,才能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执政行为必须以人为本,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就是说,要把执政为民作为执政党的第一价值取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作为共产党人的终身追求,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真正造福百姓。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勤政廉政的基础上,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千方百计造福百姓,高度关注民生。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是对当前群众的住房难、就业难、行路难、办事难等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尽快解决好。

三、牢固树立全面的创新观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执政党永葆活力的源泉。实践证明,唯有创新,政党才能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唯有创新,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科学性,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树立全面的创新观必须坚持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创新。创新应坚持理论、制度、科技、文化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相统一。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树立起全面的创新观,倡导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在广泛的领域和层面开拓创新,让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思想之花在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结出绚丽多彩的文明之果。

树立全面的创新观必须抓住求真务实这一本质,使主观更加符合客观,理论更加符合实际。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将中央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中央精神,勇于创新,善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树立全面的创新观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社会发展不会停止,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创新的过程中隐含着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这需要我们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敢为天下先,不断地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作为执政党,要强化党员干部的进取意识,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学习,不断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四、牢固树立持久的稳定观

持久的稳定观的实质,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对执政党来说,稳定压倒一切,任何时候稳定都是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人民就无法安居乐业,就根本谈不上改革和发展,执政也就会面临一系列困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总的来说,社会稳定系数日益增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办法增多。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或者求稳怕乱不敢放手改革发展,或者为改革发展而忽视维护稳定。持久的稳定观,是大稳定观,追求的是维护稳定而不是维护现状;是长期稳定,而不是短期稳定;是动态的稳定,而不是静态的稳定;是改革发展促进稳定,在维护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树立持久的稳定观,就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建立完整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紧急状态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一个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充满活力和持久的稳定环境。

树立持久的稳定观,就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特别要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和推行力度,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要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五、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政党能不能凝聚大批优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党的兴衰存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关键在人才,希望在人才。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应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倡导人人都能成才。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统筹人才工作,使我们党真正成为聚集优秀人才的执政党。统筹发展规划,把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队伍建设,既突出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又要加强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多样化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工作环节,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体制机制,正确把握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三个关键环节的内在联系,有效促进各个工作环节的有机统一,提高人才开发的整体效能。统筹政策措施,根据总体部署和要求,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措施,注重各项政策措施的衔接和落实,努力营造人才政策优势。统筹资源开发,注重人才资源开发与其他要素资源的相互配套,促进人才开发与创新创业环境资源的有机结合,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第五篇:坚守执政理念心得体会

坚守执政为民理念,必须坚持惩教结合。坚持惩教结合,以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自觉做到知法守纪,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以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如果不加大维护群众利益监督检查力度,任由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蔓延发展,我们党就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光荣事业和任务就无法完成,党的性质宗旨无法实现。风清政廉是党心所归,风正气顺是民心所向。“为弘扬正气,狠刹歪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氛围,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乱纪者,必须从严查处。同时针对一个时期内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要采取专项集中治理,坚决遏制不正之风的发展和蔓延。

当前,对要坚决纠正征用审批土地、城镇房屋拆迁、用人中的买官卖官、政府采购中的腐败行为,司法领域存在的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要认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和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继续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刁难群众等问题。要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对于那些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肆意欺压群众的行为,失职渎职、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作风粗暴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坚决查处,绝不留情,绝不手软。以严明的党纪政纪法纪,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坚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准则,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让党放心,使人民群众满意。

下载试论执政主体的理念、队伍、制度现代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执政主体的理念、队伍、制度现代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的执政理念

    习近平的执政理念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就自己的执政理念畅谈了感受。他深有感触地讲到:“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发......

    党的执政理念

    党的执政理念 党的执政理念是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党在总结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执政目标、执政宗旨、执政遵循、执政方略等方面的根本观点。一般......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贵德县人民检察院嘎玛舵杰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认为此次民主生活会是一次总结自身前期工......

    打造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浅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组织部门担负着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的重任......

    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之路

    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之路: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 摘要: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构成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的目标体系。监狱管理人员“三化”目标符合监狱法治化、科学化......

    领导干部执政理念学习体会(精选5篇)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领导干部执政理念学习体会 领导干部执政一方,应有“水无沙”的情怀与境界,当求政治清明、环境清新、生态清秀、社会清正长沙有句......

    申论点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申论范文点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背景材料】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

    转变执政理念 提高执政能力

    转变执政理念 提高执政能力当前,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深入人心,我们面临着越来越透明、规范的社会环境,责任要求也越来越重。面对新形势的严峻挑战,如果继续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