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思考(范文)

时间:2019-05-13 01:2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县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思考(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县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思考(范文)》。

第一篇:我县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思考(范文)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以重点贫困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的扶贫开发工作方式。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方式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既是改善民生、逐村整体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有效措施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我县自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市统一要求,通过贯彻落实瞄准式、参与式扶贫开发工作方针,集中资金、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顺利推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从2003年开始,我县已启动实施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99个,其中已通过验收59个,正在实施40个。6年来,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共计向59个重点村投入各类扶持资金8534万元,建成项目554个,共有16209户59854人参与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其中贫困户3801户,贫困人口13795人,项目的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贫困村人均增收508元,达到2007年底的人均2500元。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02年底的12.5万人减少到2007年底的7.5万人。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明显加强,行路、饮水等重要困难得到有效解决;部分群众通过扶贫搬迁和“一建三改”,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特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有序实施,打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卫生、通讯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上学难、看病难、看电视难、打电话难、了解信息难等得到缓解。培植了贫困村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贫困群众的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体进度较为缓慢,推进任务相当艰巨。我县是省级重点贫困县之一,全县xxx个行政村中有xxx个被定为重点贫困村。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总体规划和省市扶贫办的统一部署,要在2010年以前完成全省所有重点村整村推进的实施,然而,截至2007年底,我县需要实施整村推进的xxx个重点村只有59个重点村完成了整村推进任务,除去正处于启动和实施过程中的40个村,尚有86个村等待实施整村推进,如果要在2010年前全部完成的话,需每年推进43个村,工作任务可谓相当艰巨。

另外,根据全省地市州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国家扶贫政策又有了新的调整.从2008年开始,国家级贫困县由国家负担,扶贫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中支出,省级贫困县扶贫资金将由各省统筹安排。将对我县今后的扶贫政策资金的争取和落实带来新的压力,必须引起全县上下的高度重视。

(二)整合资金难度加大,扶持投入压力剧增。我县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大力支持,给予了大量资金扶持,并且逐年加大。近年来,捆绑投入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和老区建设等三项资金村平达50余万元,加上交通、水务、能源等其它各类资金,村平投入一般都在100万元以上。但由于重点贫困村条件差,底子薄,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整村建设,全面开发,要办的事情很多,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大,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总体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扶持投入水平愈来愈不能满足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需要。一是部门资金难整合且出现削减。整村推进扶持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和老区建设资金这三个主渠道进行捆绑投入,而其他涉农部门能够投入的资金又相当有限,且审批环节多、管理分散、到位慢,整合难度较大。从我县目前情况来看,财政扶贫和老区建设资金总量继续保持稳中有升,以工代赈资金因受国家政策影响,去年开始由400多万元大幅削减到20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可用于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以工代赈资金将减少一半,势必严重制约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实施。另外,其他部门资金投入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交通部门,受政策影响,2008年以后不能再安排村级公路建设资金,在新政策出台以前,今后整村推进重点村的村级公路建设将无资金扶持,必然导致项目无法实施。部门扶持资金到位慢,也是当前制约整村推进进程的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县已实施完毕的四批59个重点村中,还有370余万元部门扶持资金未到位,如果这些部门扶持资金不能够严格按照县政府文件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势必严重

影响到重点村和贫困群众自发投入、参与整村推进建设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二是项目建设投资缺口大,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比如公路建设和扶贫搬迁。硬化通村水泥路,按现在的物价水平,每公里投入至少在15万元以上,而国家和地方每公里只补助12万元,每公里至少缺口3万元。实施一户扶贫搬迁,按建三间土木结构房屋计算,总造价至少在3万

元以上。如果建楼房,搬迁投入势必更高。真正的贫困户或者低收入户,在国家扶持6000元资金的情况下落实搬迁难度较大。一方面,随着原材料和劳务价格水平的上涨,项目建设成本不断加大。以前村里进行河堤、渠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是采取民工建勤的形式进行,现金成本相应较低。而现在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除“一事一议”可以执行以外,农民负担基本全部取消,再以强迫、命令的方式组织农民义务投劳投工已经不可能。如此以来,加大了项目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资金缺口没有较好的筹措渠道。筹措项目缺口资金,除利用“一事一议”政策、争取对口帮扶单位扶持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门路。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带来扶贫投入资金与建设任务不相适应。加之重点村建设机遇难得,集中建设时间有限,必须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项目任务,接受省、市检查验收。这就迫使村级班子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以借贷方式举债建设。

(三)特色产业培植不够,农民缺乏稳定增收渠道。农民增收是重点贫困村建设的核心,也是最艰巨的攻坚任务。我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走以“烟、茶、畜、菌、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努力,各类特色产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发挥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受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所限,多数重点贫困村的产业虽有发展,但规模不大,特色不显,效益不高,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决策部署下,我县开始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但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推动阶段,实现增收还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产业发展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缺乏投入。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加工业,都需有一定的成本投入。而国家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建设、扶贫搬迁、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投入扶持产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小额信贷资金受金融有关制度、农户信用程度和其它因素的制约,真正落实到贫困农户仅为杯水车薪。加之市场变化无常,农民缺乏预测市场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使脆弱的产业更加发展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担负起农民脱贫致富的重任。

(四)重建设轻管理,整村推进项目难以发挥长效。我县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先后扶持59个重点村建成各类项目 个,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占到70%以上,从以往的建设效果上看,短期效益明显,农民反响较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项目建成后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返修或损毁的问题日益凸现。据调查,实施了整村推进的重点村中有近一半的村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整村推进项目后续管理机制,有些村虽然制定了一些项目后续管理责任或制度,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项目的后期管理成为空谈。由于后续管理机制的缺乏,导致整村推进建设成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长期效益,既违背了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初衷,又严重挫伤了贫困群众挑战贫困的积极性。

(五)贫困对象瞄得准扶不好的现象依然存在。扶贫开发要求瞄准贫困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扶持。几年来的整村推进扶贫过程中,我们始终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决策,以群众满意和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赋予群众项目的选择权、参与权、知情权、监管权和管理权,力求扶贫项目最大范围覆盖到贫困群众,让真正的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但是在落实过程中,由于资金总量的限制,带来了公共项目与到户项目相互争夺资金的问题。交通、卫生室等公共项目安排较多,投入较大,贫困户帮扶、扶贫搬迁、沼气建设等到户项目扶持资金相对较少,应当扶持的对象得不到相应扶持,切身利益得不到解决。加之少数基层干部对到户项目不热心,怕麻烦,难组织,特别是对贫困户项目补助有限,根本无法按要求把项目建起来,导致出现了扶贫政策落实不到贫困户的现象。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六)自然灾害导致因灾返贫问题较为突出。我县是全山区县,属自然灾害多发区,干旱、暴雨、冰雹、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自然灾害频发.受损最严重的又多是地处高寒边缘,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的重点贫困村,据统计我县每年因灾返贫的就达6000人以上。

三、对策及建议

面对新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以主动、积极、超前的态度,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应对,以推动工作健康发展。

(一)加大政策争取力度,确保整村推进扶贫任务如期完成。面对日益繁重的整村推进工作任务和日益临近的2010年,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上政策争取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政府兑现承诺,使我县享受国家级贫困县待遇得到落实,增加今后几年实施整村推进重点村的数量,以满足任务需要;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加大我县财政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总量,以满足整村推进项目建设需要。建议县政府抓住省扶贫办今后三年联系我县的良好契机,由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近期组织专班前往省政府和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等部门进行专题汇报。

(二)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整村推进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实施整村推进,资金保障是关键,只有有效的优化整合各类扶贫资源,保证扶持投入,才能够确保贫困村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才能够确保整村推进工作达到预期效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要不断强化政府引导和示范作用,按照“五个一”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以扶贫开发工作统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在县扶贫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贫困群众利益为重,以帮贫扶困为己任,摒弃部门利益,切实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各自职能,积极争取并加大扶持投入,确保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机制,落实责任。要建立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制度,结合整村推进工作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适时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召开协调督察部门扶持任务落实情况,解决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建立逐级负责的目标考核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县政府文件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各自职责,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工作的主动性,加强项目建设,严格资金管理,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个项目,逐个落实到位。

(三)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确保贫困农民稳定增收。要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我县烟、茶、畜、菌、菜等传统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同时,要因地制宜的引导各地农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等新兴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要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加粗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进一步加大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对农户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产业扶贫政策解决,农民产业发展投入不足问题。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突出体现“一村一品”,狠抓办点示范,搞好典型引路,推动产业发展壮大。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四)加大扶贫项目监管力度,确保贫困群众长久受益。要深入研究扶贫项目监督与管理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扶贫项目监管长效机制,发挥扶贫项目最大效益。一是各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要把项目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探索科学的操作性强的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后续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力求扶贫项目效益最大化;二是各乡镇、村要高度重视扶贫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在扶贫项目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制定项目建管相关制度,严格落实监管责任,要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干部头上,划分到相关群众身上,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定期考核兑现。切实让扶贫项目建的好、管得久,让贫困群众长久受益;三是要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动员项目村群众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实现村民自治。

(五)加大扶贫到户力度,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综合效益。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从实际出发,根据整推进扶贫资金数量,科学统筹公共项目和到户项目。既要让绝大多数人享受到扶贫带来的好处,更要让所有贫困户都能得到扶贫的实惠。从而使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兼顾,有机统一。要着眼全村,心怀群众,统筹安排,把好事切实办好,使广大群众能够共享扶贫开发成果,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的工作宗旨。

(六)加大避灾能力建设力度,确保因灾返贫人口大幅降低。脱贫人口数量和返贫率高低,是衡量扶贫开发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增强控制返贫人口能力十分重要。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面加固库、渠、堰、堤等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抵御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能力。要建立健全防灾抢险工作机制,研制防灾抢险应急预案。要完善灾情报告制度,灾情发生后,迅速如实地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得到上级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援助。要实施科技避灾。加强耕作制度改革,加快良种推广普及,大力推行农业科学技术,注重防病治虫,努力把自然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二篇: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结

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结

保康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扶贫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严格按照省委8号文件和“三个确保”要求,着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以抓好全县2008至2010三批次128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建设新农村工作为重点,不断强化工作责任,创新扶贫方式,抓好工作落实,使整村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克难奋进、全力攻坚,圆满完成第六批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任务并通过省检验收。今年伊始,我们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全县第六批20个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的建设刹尾和迎检验收上,为确保各项工作按要求完成,及时制定出台了《保康县第六批整村推进工作迎检实施方案》,并组织多个工作专班先后数次深入到村内现场办公,加强督办检查,力促工作落实。截止4月底,共计向第六批20个村整合投入各类扶持资金3448.8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50.2万元、老区资金68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17.5万元、信贷资金62万元、整合部门帮扶资金2813.15万元。规划建设的168个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并于5月底顺利通过了省政府考核组的检查验收。

(二)整合资源、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第七批重点村各项建设全面实施。今年是第七批53个重点村各项建设的全面实施年,也是全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的关键年,为将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与脱贫奔小康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力推动第七批村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一方面,我们以各试点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基准,及时调整第七批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并积极与相关责任部门开展沟通和协调,发出《第七批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项目资金整合征求意见函》,认真征询部门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并报请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全县第七批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为第七批村顺利实施各项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我们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加强项目监管和指导,多次组织办公室包保专班深入到第七批重点村开展督查和指导,督促各重点村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此外,我们及时收集各重点村项目进展和扶持资金到位情况,通过县政府《政务督办》予以通报,有力推动了各乡镇和第七批重点村项目建设的有序实施。截止目前,规划建设的468个项目,已启动实施410个,在建140个,竣工270个,计划总投资9192.1万元,整合投入各类扶持资金4605.6407万元,已到位各类资金396.8万元,各项建设正在平衡推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53个村共新修塘堰8口,维修19口;新修水渠6.4公里、维修灌渠52.4公里,新修泵站7处,维修10处,打水井(窖)745口,建水塔和蓄水池272处,铺设引水管道1020千米,100%的农户解决了饮水难,90%的农户吃上了安全水;架设高低电压线路187公里,100%的组完成了农电网改造,实现了同网同价,建移动通讯基站1座,农户拥有电话(含手机)22160部,100%的农户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实现了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特色产业发展突飞猛进。53个村共新建和改造各类特色产业基地53559亩,其中茶叶3064亩、烟叶9574亩、核桃、板栗等林果21324亩、蔬菜7411亩、魔芋3824亩、药材335亩、“意杨”、杉树、桑园等其它经济林8027亩;发展袋料香菇301.95万袋,比推进前增加50万袋;发展畜禽养殖1471473头(只),比推进前增加88.8万头(只)。90%以上的农户有了一至两个稳定增收项目。三是贫困户帮扶效果明显。已扶持贫困户7283户人,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1423亩,其中发展林果8529亩、茶园1225亩、烟叶3830亩、蔬菜2964亩、魔芋1530亩、“意杨”、杉树、桑园等其他经济林3345亩;发展袋料食用菌120万袋,发展畜禽养殖56头(只)。四是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共扶持53个村新修、维修村小学校舍550平方米,救助贫困学生1350名,实现了适龄儿童100%入学;新建和改扩建村标准化卫生室15所1250平方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98%,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开展科技培训53期10810人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3万余份,90%的农户有了科技明白人;大力组织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6659人,使一大批贫困农户实现了增收脱贫。

(三)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有序启动第八批重点村项目规划和实施。今年也是第八批55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启动实施年,年初,我们结合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相关政策,认真指导各村编制了项目规划文本,在反复研究讨论,实地走访调查,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完成了规划文本最后修订。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55个村支部书记参加了“全省千村书记培训班”,学习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政策形势和实施整村推进的有关政策,为搞好整村推进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55个村规划的574个项目,计划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605.6407万元,目前已先期下拨资金390余万元,用于各重点村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启动资金。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七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县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虽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整村推进任务艰巨,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按照国家“三个确保”的要求,我县207个重点贫困村要在2010年完成所有整村推进任务,然而,截止目前只有99个村完成了整村推进任务,正在实施和启动的还有108个村,工作任务可谓相当艰巨。另外,从省里分配到我县的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上看,还是按照以前的模式按20%比例递增,但是,我县的实际是,每年实施整村推进规划的重点村的数量增加了30多个村,造成目前的扶贫资金总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我县整村推进工作的需要。二是整合资金难度加大,扶持投入压力剧增。我县自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大力支持,给与了大量的政策资金支持,并且逐年加大,近年来,捆绑投入的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及老区建设三项资金村平达到了40余万元,加上整合交通、水务、能源等其他各类涉农资金,村平投入已达到100万元以上。但由于重点贫困村条件差、底子薄,按新农村建设要求,整体推进,全面开发,要办的事情很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很大,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总体物价水平影响,目前的扶持标准愈来不能满足整村推进项目建设需求。三是特色产业培植不够,农民缺乏稳定的增收渠道。农民增收脱贫是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扶贫工作的终极目标。我县自实施新世纪开发式扶贫以来,就结合自身特色,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走以烟、茶、蓄、菌、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努力,各类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发挥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受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所限,多数重点贫困村的产业虽有发展,但规模不大,特色不显、效益不高,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产业发展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缺乏引导和投入。前几年国家扶贫资金大量投放用于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扶贫搬迁等等国计民生类项目,投入到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或增收项目的扶持资金相对较少,加之小额信贷资金受金融管理制度等因素制约,使得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步伐显得异常缓慢。因此,狠抓村级特色产业培植力度,实施产业扶贫到户,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促使贫苦农民稳定长效增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结合当前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实际,今后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抓起:

(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工作推向深入。2011年,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三个确保”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上汇报和政策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县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以满足整村推进项目建设需要。紧扣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机遇及省扶贫办联系我县的良好契机,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汇报,力求更大的政策扶持,为顺利完成2011工作目标任务提供保障。

(二)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有效的优化整合各类扶贫资源,保证扶持投入,确保贫困村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确保整村推进工作达到预期效果。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引导和示范作用,严格落实“五个一”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以扶贫开发工作统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切实加强对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为整村推进工作拥有充分的政策资金支持提供组织保障。二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充分提升和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用,协调各地各相关部门在县扶贫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贫困群众利益为重,以帮贫扶困为己任,切实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各自职能,积极争取并加大扶持投入,确保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制度,结合整村推进工作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督察扶持任务落实情况,解决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分工协作,建立逐级负责的目标考核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县政府文件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各自职责,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工作的主动性,加强项目建设,严格资金管理,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个项目,逐个落实到位。

(三)拓展特色产业规模,确保贫困农民稳定增收。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村级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加大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运用力度,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我县烟、茶、畜、菌、菜果等传统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同时,因地制宜的引导各地农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等新兴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加粗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进一步加大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对农户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产业扶贫政策,解决农民产业发展投入不足问题。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突出体现“一村一品”,狠抓办点示范,搞好典型引路,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四)发挥扶贫项目监管职责,确保贫困群众长久受益。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扶贫项目监督与管理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扶贫项目监管长效机制,确保扶贫项目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积极探索改进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立项、实施和后续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力求规范化;二是督导各乡镇、村高度重视扶贫项目监管,严格落实监管制度,制定奖惩措施,定期考核兑现。切实让扶贫项目建的好、管得久,让贫困群众长久受益;三是要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动员群众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实现村民自治。

(五)坚持扶贫到户,确保扶贫项目瞄得准、扶的好。按照鄂扶组发[2010]8号文件的要求,结合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在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全力抓好扶贫到户,着力加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使广大贫困群众真正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体现“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这一扶贫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一○年十二月八日

第三篇: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结

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结

总路咀镇上畈村

我村位于总路咀镇南部,下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242户,总人口960人,村干部3人,党员36人,扶贫对象低保户69户,248人。版图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8亩,其中水田面积897亩,旱地141亩。山林360亩,水面180亩。2012年村级总收入8万元,人平均纯收入4460元。村两委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村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我村是县重点扶贫村,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工作组及县扶贫办具体指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围绕扶贫整村推进总体思路,打响了基础建设、特色增收产业、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村级组织建设五个硬件;11个扶贫项目全面建成。炼就一批能吃苦、能带头、懂技术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增强了村民信心,为全村村民、贫困户过上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创造了条件。

村两委班子在整村推进实践中按照如下措施去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配备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出色的小组成员。

二是搞好宣传发动。多次召开支部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进村入户等多种宣传形式。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村民树立艰苦奋斗·,自主脱贫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专款专用,民主理财。项目资金实行严格预算制度,报账制度,设立项目资金专用账户,从紧预算项目投资,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坚持一事一议,张榜公布,让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严格项目资金定期审查制度,确保项目资金不挪作它用,杜绝了违纪行为的发生。

四是所有建设项目推行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对投资规模超过10万、精养鱼池改造、新建卫生公厕、垃圾池、硬化稻场等实行了招标,杜绝了豆腐渣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安排了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了项目工程质量。

在今年我村扶贫整村推进实施中,上级领导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指导。以刘县长为首的政府办公室、县财政局、环保局、国税局、烟草局、人保公司以及易县长和人大涂主任等领导多次来村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县扶贫办林主任、陈主任和华股长等亲自为我村制定规划并指导实施。镇领导经常来村指导扶贫工作。在上级领导和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团结一心,努力工作,各项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村扶贫从年初起到9月30日前基本完成。具体实施情况汇报于下。

1、上畈村生态综合种养基地

厂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场地面积80亩,场地基础设施路、水、电配套齐全,并于2012年5月20日完工。7月1日承包并养殖经营。现存栏4000只土鸡、100只羊、1000只鹅和800只腾。项目建设和养殖总投资102万元,其中政府扶贫支持45万元,招商引资55万元,自筹2万元。项目年上交4万元,承包期30年,5年调动一次上交金额。

2、通组公路硬化

今年启动我村二组、五组和六组3条公路,全长1800米,总投资30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0万元。交通局整合12万元,自筹8万元。项目于2013年9月11日开工,于10月1日竣工。

3、各组稻场硬化

全村8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硬化稻场12个,共3800平方米,总投资11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0万元,自筹1万元。项目于2013年9月1日开工,于10月1日竣工。

4、沼气建设

村做沼气池1口,受益100户,总投资70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5万元,能源办整合60万元,自筹5万元。项目于2013年3月28日开工,6月底竣工。

5、公厕和垃圾池

村做公厕3个,垃圾池16个,总投资5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5万元。项目于2013年3月开工,5月20日完工。

6、村互助社

互助社员38人,财政扶持基金15万元。入会社员18户借贷13.8万元,其中3户养羊,共80只;3户养猪,共36头。;6户养鱼,鱼池100亩;4户养鸡,共12000只;2户搞运输。基金于2013年7月29日投放。互助社员增收明显。社员汪建州养羊50只,年增收1.5万元;徐文川养鸡,年增收2万多元;漆**养鱼,改造鱼池10亩,年增收1万余元。

7、扶贫搬迁

扶贫搬迁12户,共45人。投入资金49万元,其中财政扶持9万元,自筹40万元。截止12月20日,全村12户抚贫搬迁户全部完工,8、太阳能路灯

通过能源办帮扶的3.75万元以及村民自筹的4.5万元,我村投资8.25万元在村部及村级公路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5盏,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9、桥梁水利

村投资4万元在一组、八组各建桥一座。发改局整合2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投资2.6万元进行鱼池改造,投资4.6万元进行渠道清淤,其中财政扶持4万元,群众自筹0.6万元。

10、投资2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帮助徐乾坤、杨家辉和漆强3名青年进入中职培训。汪涛进入高职培训。

11、通过招商引资,由陈**投资55万元在村二组大泼山兴建苗圃基地1个,面积达百余亩。年产值达百万余元,解决就业10人。

在上级领导关心支持下,通过专项扶贫整村推进,我村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13年实现工农业总收入3100万,比2012年2190万增加910万,增长41.6%。2013年实现村级收入12万元,比2012年8万元增加了4万元,增长50%。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450元,比2012年4460元增加了990元,增长22.2%。扶贫项目带动20余人就业,就业收入达16万余元。经扶贫整村推进后,上畈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个达100亩苗圃基地,5万只蛋鸡养殖,养羊200只,200亩鱼池的特色产业群;一个村、组道路基本硬化,出行自如,交通网络便利;一个田园渠系化、稻场硬化的便民农业;一个村容清洁、村民和谐的全新村落。

上畈村委会

第四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思考

**县位于**东部,是**市唯一的一个区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9万人。全县辖6镇3乡78个行政村,其中有区定贫困村2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33%。

2005年,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我县在**镇高堆村、甘棠村、西河镇大塘村、广育村、新圩镇壮村村、文圩镇六夏村、陈塘镇福利村、汉豪乡金垌村、黄村镇朋汉村、长坪乡长坪村和夏宜乡芦山村等11个村启动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2007年又在**镇的城西村、西河镇的瓦冲村、文圩镇的大龙村、新圩镇的六桂村、黄村镇的六埠村、汉豪乡的汉豪村、陈塘镇的青州村和夏宜乡的六洛村启动了第二批“整村推进”工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结合本县的实际,以首批11个和二批8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为核心,以扶贫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整合各种资源,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首批村已顺利通过区级验收,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二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也正在顺利实施中。近期,我们对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村推进”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把“整村推进”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形成“整村推进”的保障机制。县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直19个单位主要领导和9个乡镇的乡镇长组成的县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整村推进”工作目标如期实现打下基础。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整村推进”的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及时下发了《**县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2005-2006年)》,明确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和完成期限。同时,县委、县政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领导目标管理责任状,强化“整村推进”工作责任制。三是领导亲自抓,形成“整村推进”的领导机制。县、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四家班子领导联系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联系点制度的通知》,县委书记、县长等四家班子领导亲自深入挂钩联系点现场指导“整村推进”工作,帮助解决“整村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我们按照《**壮族自治区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将“整村推进”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发改、交通、扶贫、教育等20个部门。一是明确一把手责任。实行“整村推进”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有“整村推进”责任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整村推进”工作负总责。二是明确部门责任。道路建设项目由发改、交通、扶贫部门负责,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项目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通电项目由水利、电力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项目由林业部门负责,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由广电部门负责,通电话项目由通信管理部门负责,村委会办公场所项目由民政部门负责,村级小学校舍等相关项目由教育部门负责,村卫生室项目由卫生部门负责,村计生室项目由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项目由扶贫、劳动保障、农业部门及团委、妇联负责。其他部门也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扶贫,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贡献。三是明确“整村推进”任务。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都落实有县直挂钩单位,挂钩单位组织驻村工作队认真调查摸底,对照标准,查找差距,并根据各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定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逐项落实责任到人,限期抓落实。四是明确工作标准。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整村推进”各项指标的建设标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五是明确资金整合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围绕“整村推进”工作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全县20个职能部门及时行动,组织工作组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按照“整村推进”的部门职责,因地制宜制订实施方案,确定帮扶措施,有力地促进部门行业扶贫工作。2005-2006年共整合涉农资金1550多万元,投入到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村道建设、人饮工程、农田水利、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农村教育、广播电视、职业技能培训、劳

务输出等项目,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了贡献。

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11个首批和8个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每个村都落实有县直单位挂钩定点帮扶,有4个村还有区直单位定点帮扶。2005-2006年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590万元,其中干部捐款36万元,单位帮扶资金70万元,单位和干部捐物折款64万元,帮助农户获得贷款420万

元。扶持贫困户发展又蚕、木薯、水果、养鸡等产业项目,帮助修建村屯道路、桥梁等。如团区委筹集12.5万元(包括实物折款0.8万元)扶持高堆村修建3条村屯路共2公里、资助贫困生40名、帮扶特困户、五保户30户。区石油分公司拨款15万元扶持长坪村修建一座漫水桥,为1100多名瑶族村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

(三)群众参与,科学决策。

1、群众广泛参与制定村级规划。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村民全程参与了村级规划的编制。乡镇政府组织引导群众分析致贫原因,讨论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好选准扶贫开发项目。组织贫困农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脱贫项目,每个村的项目集中到1-2个种植养殖项目上,基础设施项目由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以及受益群众商定并组织实施。

2、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我们组织贫困户参与项目的实施,以出工投劳方式参与了饮水、沼气池、道路等项目建设。参与式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在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扶贫开发的责任心。

3、群众参与项目监督。各乡镇把实施的扶贫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增加透明度,把扶贫开发项目变成“阳光工程”,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了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

(四)创新机制,确保实效。

我县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创新并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从而保证整村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1、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按照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省负总责,县抓 落实,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我县明确了各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形成了县抓乡(镇)、乡(镇)抓村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2、健全项目实施运作机制。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加强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确定当年实施的项目计划,每个项目实施后均进行逐村逐户验收。

3、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一是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资金使用严格履行审核手续,实行逐级和有关监督部门审核、审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贪污现象的发生。二是项目管理责任制。扶贫项目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责任书中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三是审计纪检跟踪制。从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的监督到项目的验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参与,保证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按计划执行;四是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制。进村到户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使贫困村贫困农户真正受益得实惠。

4、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4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为我县扶贫开发做了大量工作。

5、完善帮扶机制。县组织了县直机关单位帮扶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为了促进“整村推进”工作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3-4次督查,重点督查部门职责落实情况、帮助措施到位情况、“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等情况。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全县形成了各方面关注、支持“整村推进”的社会氛围,广大群众投入扶贫开发的热情高涨,从而促进了“整村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

我县实施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产业开发、搞好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促进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方针,在群众参与、集中投入、整村推进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辟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提高了扶贫开发的成效。

我县首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共11个,这11个贫困村共有自然村285个(其中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共有276个)。2000年底,共有农户总数7634户,总人口29400人,总劳动力16486人。耕地面积23959亩,人均耕地0.81亩,其中水田面积19417亩,人均水田面积0.65亩。林地面积249304亩。2004年底尚有贫困人口(年纯收入924元以下)15686人,占2004年底总人口的30612人的51.24%,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年纯收入668元以下)3004人,占总人口的9.81%;低收入贫困人口(年纯收入668-924元)12682人,占总人口的41.43%。2005年11个首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83元,比上年增长11.22%,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高出1.75个百分点;2006年11个首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216元,比上年增长17.68%,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高出6.15个百分点。2006年底,除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外,通过开发式扶贫全面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其中90%以上稳定解决温饱问题。11个首批村村委会所在地都通上了四级砂石公路和电话,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村级道路的占99.3%,通广播电视的占100%,11个村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1个村所有农户都用上了电,每个农户有稳固住房。村级小学校舍无危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辍学率为0,初中生辍学率为1.5%。11个村18-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7008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并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劳动力14643人,占86%。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道路桥梁建设项目。在首批村实施道路建设项目53个,改扩建村四级路2条5公里,新建村屯道路42条108公里,新建桥梁9座292延米。总投资686.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8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61.2万元。这些道路的建成,解决了11个首批贫困村农户6145户23358人的行路难问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人饮工程项目。在首批村修建人饮工程8处,总投资104.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2万元,解决了贫困农户1045户4299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三是建设水利工程项目1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维修文圩镇双屯灌区大龙渠道。四是沼气池建设项目。在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沼气池753座,项目总投资12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5.7万元,群众自筹58.3万元,受益农户753户3112人。沼气池入户率达到33.6 %,改善了贫困村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抓好重点产业开发,打牢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基础

大力抓好覆盖贫困农户的桑蚕、木薯产业开发,把覆盖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和地方特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产业化扶贫道路。

2005年,在11个首批贫困村实施木薯种植项目,种植良种木薯7340亩,项目总投资41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5万元,群众自筹355万元,有贫困户3670户14500人受益,贫困户种植木薯人均增加收入115元。

2006年,在11个首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实施桑苗推广项目,赠送桑苗给贫困农户种植,扩种优质桑园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45.4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6.42万元,有贫困户1500户6000多人受益,贫困户种桑养蚕人均增加纯收入200多元。

2007年在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实施优质桑苗扶持项目,赠送桑苗给贫困农户种植,扩种优质桑园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0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1万元,有1500户贫困户6000多人受益,贫困户种桑养蚕人均增收220多元。

注重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村产业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如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近年来我们积极为其争取扶贫贴息货款发展生产,2007-2008年共争取得5020万元扶贫贴息货款指标,从而带动了贫困村桑蚕产业发展,许多贫困农户从中受益,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三)扎实开展贫困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促进贫困人口素质提高。

一是抓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聘请技术员深入贫困村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以提高农民的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有木薯种植、种桑养蚕技术、八角种植管理、甘蔗、椪柑、脐橙、板栗、葡萄的高产栽培技术,猪、鸡、鸭、鹅、鱼、兔、牛等的科学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2005-2006年共举办24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贫困村农民技术骨干6200人,印发资料2万多套,2007-2008年共举办24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贫困村农民技术骨干5700人,其中科技致富带头人130人,印发资料2万多套,为贫困村农民科学种养脱贫致富提供精神食粮。

二是抓好农家课堂培训。2006年“农家课堂”实用技术培训353人,2007年培训100人,2008年培训340人。

三是扎实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我县在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把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作为贫困农户增加收入的一项产业来抓。2005-2006年举办了6期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班,培训贫困村劳动力311人,培训专业是电子电器、电工电器。2007-2008年举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贫困村劳动力250人,培训专业是电工电器、电动缝纫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开办学历班一班(学制二年),培训贫困村劳动力50人。同时引导贫困劳动力有序就业,积极帮助受过培训的贫困村农民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三、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通过几年来“整村推进”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步“整村推进”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整村推进”就实施村来说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巩固扶贫开发成果并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今后的“整村推进”乃至整个扶贫开发工作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

1、必须重视对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

实践证明,对贫困地区的物质扶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精神扶贫同样不可忽略。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强调得比较多的是物质扶贫,而对精神扶贫却重视不够。贫困地区的群众长期以来生活在落后闭塞、自然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依赖思想、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思进取,创新意识弱,争取自主权利益的意识淡薄。这种精神贫困已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严重制约因素。所以,消除贫困的治本之道是提高贫困者的自我意识即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贫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历史发展规律证明,内在因素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若扶贫重物不重人,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扶贫效果和质量,已取得的扶贫成果也难以维持和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首要的因素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把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谋划,一起落实。一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在贫困村大力营造“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浓厚社会氛围,使贫困群众懂得“要脱贫必须先立志”的道理。二是政府在引导、教育和扶持贫困群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提高贫困群众的自主意识,加大人文关怀,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信念,帮助他们从封闭落后和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以积极的心态去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技能,在现代生活中增强信心、提高能力、开阔眼界、自主发展,走上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实质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体现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一是选择扶贫项目要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对接,确保扶贫项目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最急、最难、最盼望解决的问题,使项目效益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户。要按照参与式扶贫的方式,把项目的选择权、资金的使用权和效益的收益权交给农户,实现项目由群众自主选择,工程由群众自觉监督,资金使用由群众监督,真正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让广大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专款专用,把有限的资金切实用在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民生工程上,落实在为民解困,替民分忧,为民谋利上。三是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使项目发挥最大最好的效益,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3、必须坚持依靠社会帮扶的力量加快“整村推进”的进程

“整村推进”涉及到的建设内容很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扶贫资金和当地政府投入是无法办到的,必须把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资金和力量都集中起来,凝聚强大的力量,才能实现“整村推进”的目标。从我们“整村推进”的实践来看,每年在社会帮扶方面投入的资金在“整村推进”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2007年我县投入社会帮扶的资金174万元,占当年“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42%,2008年帮扶资金约为115 万元,约占27%。可见,没有社会帮扶资金的投入,“整村推进”的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因此,在“整村推进”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依靠社会帮扶的力量来加快“整村推进”的进程,实现“整村推进”的目标。社会帮扶的潜力是巨大的,但目前这种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如何挖掘潜力还大有文章可做。在这方面政府应加强协调,多措并举,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整合资金,凝聚力量,投入到扶贫开发的伟大事业中来,为扶贫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4、必须重视贫困村人力资源开发

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知识资源的匮乏。因此,扶贫开发应在主要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重视开发人力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必须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教育是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必须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另外,职业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要重视开展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强化培训的针对性,逐步形成较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为促进贫困地区均衡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提供动力。再次,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提高贫困群众科学致富的本领,为稳定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5、必须抓好劳务输出产业开发

劳务经济以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为主要特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之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劳务经济已经成为贫困山区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贫困地区有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他们有强烈的流动意向和增加收入的愿望,但从我县贫困村劳务输出的情况来看,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加上劳务输出多数处于分散的无序的流动状态,造成就业成功率低,达不到增收的目的。因此,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要抓好劳动力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二是要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成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形成由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确定专人负责劳务信息的收集、传递,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尽快实现与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联网,为外出打工者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转移渠道,促进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成功。

第五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思考

**县位于**东部,是**市唯一的一个区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9万人。全县辖6镇3乡78个行政村,其中有区定贫困村2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33%。2005年,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我县在**镇高堆村、甘棠村、西河镇大塘村、广育村、新圩镇壮村村、文圩镇六夏村、陈塘镇福利村、汉豪乡金垌村、黄村镇朋汉村、长坪乡长坪村和夏宜乡芦山村等11个村启动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2007年又在**镇的城西村、西河镇的瓦冲村、文圩镇的大龙村、新圩镇的六桂村、黄村镇的六埠村、汉豪乡的汉豪村、陈塘镇的青州村和夏宜乡的六洛村启动了第二批“整村推进”工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结合本县的实际,以首批11个和二批8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为核心,以扶贫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整合各种资源,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首批村已顺利通过区级验收,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二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也正在顺利实施中。近期,我们对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村推进”的主要工作措施(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把“整村推进”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形成“整村推进”的保障机制。县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直19个单位主要领导和9个乡镇的乡镇长组成的县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整村推进”工作目标如期实现打下基础。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整村推进”的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及时下发了《**县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2005-2006年)》,明确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和完成期限。同时,县委、县政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领导目标管理责任状,强化“整村推进”工作责任制。三是领导亲自抓,形成“整村推进”的领导机制。县、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四家班子领导联系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联系点制度的通知》,县委书记、县长等四家班子领导亲自深入挂钩联系点现场指导“整村推进”工作,帮助解决“整村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我们按照《**壮族自治区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将“整村推进”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发改、交通、扶贫、教育等20个部门。一是明确一把手责任。实行“整村推进”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有“整村推进”责任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整村推进”工作负总责。二是明确部门责任。道路建设项目由发改、交通、扶贫部门负责,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项目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通电项目由水利、电力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项目由林业部门负责,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由广电部门负责,通电话项目由通信管理部门负责,村委会办公场所项目由民政部门负责,村级小学校舍等相关项目由教育部门负责,村卫生室项目由卫生部门负责,村计生室项目由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项目由扶贫、劳动保障、农业部门及团委、妇联负责。其他部门也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扶贫,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贡献。三是明确“整村推进”任务。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都落实有县直挂钩单位,挂钩单位组织驻村工作队认真调查摸底,对照标准,查找差距,并根据各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定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逐项落实责任到人,限期抓落实。四是明确工作标准。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整村推进”各项指标的建设标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五是明确资金整合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围绕“整村推进”工作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全县20个职能部门及时行动,组织工作组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按照“整村推进”的部门职责,因地制宜制订实施方案,确定帮扶措施,有力地促进部门行业扶贫工作。2005-2006年共整合涉农资金1550多万元,投入到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村道建设、人饮工程、农田水利、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农村教育、广播电视、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项目,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了贡献。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11个首批和8个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每个村都落实有县直单位挂钩定点帮扶,有4个村还有区直单位定点帮扶。2005-2006年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590万元,其中干部捐款36万元,单位帮扶资金70万元,单位和干部捐物折款64万元,帮助农户获得贷款420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又蚕、木薯、水果、养鸡等产业项目,帮助修建村屯道路、桥梁等。如团区委筹集12.5万元(包括实物折款0.8万元)扶持高堆村修建3条村屯路共2公里、资助贫困生40名、帮扶特困户、五保户30户。区石油分公司拨款15万元扶持长坪村修建一座漫水桥,为1100多名瑶族村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4]下一页(三)群众参与,科学决策。

1、群众广泛参与制定村级规划。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村民全程参与了村级规划的编制。乡镇政府组织引导群众分析致贫原因,讨论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好选准扶贫开发项目。组织贫困农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脱贫项目,每个村的项目集中到1-2个种植养殖项目上,基础设施项目由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以及受益群众商定并组织实施。

2、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我们组织贫困户参与项目的实施,以出工投劳方式参与了饮水、沼气池、道路等项目建设。参与式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在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扶贫开发的责任心。

3、群众参与项目监督。各乡镇把实施的扶贫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增加透明度,把扶贫开发项目变成“阳光工程”,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了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四)创新机制,确保实效。我县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创新并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从而保证整村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1、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按照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省负总责,县抓落实,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我县明确了各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形成了县抓乡(镇)、乡(镇)抓村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2、健全项目实施运作机制。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加强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确定当年实施的项目计划,每个项目实施后均进行逐村逐户验收。

3、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一是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资金使用严格履行审核手续,实行逐级和有关监督部门审核、审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贪污现象的发生。二是项目管理责任制。扶贫项目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责任书中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三是审计纪检跟踪制。从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的监督到项目的验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参与,保证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按计划执行;四是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制。进村到户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使贫困村贫困农户真正受益得实惠。

4、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4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为我县扶贫开发做了大量工作。

5、完善帮扶机制。县组织了县直机关单位帮扶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五)加强督查,狠抓落实。为了促进“整村推进”工作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3-4次督查,重点督查部门职责落实情况、帮助措施到位情况、“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等情况。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全县形成了各方面关注、支持“整村推进”的社会氛围,广大群众投入扶贫开发的热情高涨,从而促进了“整村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我县实施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产业开发、搞好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促进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方针,在群众参与、集中投入、整村推进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辟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提高了扶贫开发的成效。我县首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共11个,这11个贫困村共有自然村285个(其中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共有276个)。2000年底,共有农户总数7634户,总人口29400人,总劳动力16486人。耕地面积23959亩,人均耕地0.81亩,其中水田面积19417亩,人均水田面积0.65亩。林地面积249304亩。2004年底尚有贫困人口(年纯收入924元以下)15686人,占2004年底总人口的30612人的51.24%,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年纯收入668元以下)3004人,占总人口的9.81%;低收入贫困人口(年纯收入668-924元)12682人,占总人口的41.43%。2005年11个首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83元,比上年增长11.22%,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高出1.75个百分点;2006年11个首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216元,比上年增长17.68%,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高出6.15个百分点。2006年底,除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外,通过开发式扶贫全面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其中90%以上稳定解决温饱问题。11个首批村村委会所在地都通上了四级砂石公路和电话,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村级道路的占99.3%,通广播电视的占100%,11个村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1个村所有农户都用上了电,每个农户有稳固住房。村级小学校舍无危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辍学率为0,初中生辍学率为1.5%。11个村18-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7008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并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劳动力14643人,占86%。上一页[4]下一页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道路桥梁建设项目。在首批村实施道路建设项目53个,改扩建村四级路2条5公里,新建村屯道路42条108公里,新建桥梁9座292延米。总投资686.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8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61.2万元。这些道路的建成,解决了11个首批贫困村农户6145户23358人的行路难问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人饮工程项目。在首批村修建人饮工程8处,总投资104.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2万元,解决了贫困农户1045户4299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三是建设水利工程项目1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维修文圩镇双屯灌区大龙渠道。四是沼气池建设项目。在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沼气池753座,项目总投资12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5.7万元,群众自筹58.3万元,受益农户753户3112人。沼气池入户率达到33.6%,改善了贫困村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抓好重点产业开发,打牢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基础大力抓好覆盖贫困农户的桑蚕、木薯产业开发,把覆盖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和地方特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产业化扶贫道路。2005年,在11个首批贫困村实施木薯种植项目,种植良种木薯7340亩,项目总投资41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5万元,群众自筹355万元,有贫困户3670户14500人受益,贫困户种植木薯人均增加收入115元。2006年,在11个首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实施桑苗推广项目,赠送桑苗给贫困农户种植,扩种优质桑园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45.4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6.42万元,有贫困户1500户6000多人受益,贫困户种桑养蚕人均增加纯收入200多元。2007年在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实施优质桑苗扶持项目,赠送桑苗给贫困农户种植,扩种优质桑园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0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1万元,有1500户贫困户6000多人受益,贫困户种桑养蚕人均增收220多元。

下载我县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思考(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县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思考(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整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xx镇xx村 2017年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情况 xx镇xx村是我县2017年整村推进脱贫村,也是十三五规划的贫困村,我村贯彻落实上级领导部门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切实抓好精准扶......

    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

    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一、 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和贫困原因1、 基本情况****位于南林桥镇西大门,西与崇阳县交界,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组,23个自然湾,1021户,4268人......

    扶贫整村推进规划书

    云南省“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级规划之:沾益县播乐乡奴革行政村 洒凹自然村(村小组)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规划编号:整推【2011】【530328202204 】 沾益县人民政府扶贫......

    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

    淝政[2012]号关于报送《淝南乡2012年度整村 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的请示县扶贫办: 为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县扶贫规划 ,我乡 将《淝南乡2012年度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

    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5篇范文)

    山政[2006]49号 关于报送《山七镇2006年度整村 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的请示 县扶贫办: 为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县扶贫规划 ,我镇 将《山七镇2006年度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

    XX年度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XX年度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

    2010年高岩村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总结报告

    紫溪市镇高岩村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 总结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全县建整扶贫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 2010年由县统战部......

    杨柳乡扶贫整乡推进工作

    杨柳乡扶贫整乡推进工作 一、杨柳乡基本情况 杨柳白族彝族乡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西部,距保山城40公里。国土总面积49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4.2%,有耕地1475万亩(人均398亩),其中: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