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理论指导实施0-6岁托幼一体化(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1:0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科学理论指导实施0-6岁托幼一体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科学理论指导实施0-6岁托幼一体化》。

第一篇:以科学理论指导实施0-6岁托幼一体化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开展0-6岁托幼一体化实践

博山万杰朝阳学校孙永鸣

Jkyc_09@126.com

摘要:在托幼一体化的办园实践中,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0—6岁婴幼儿教育的最优化,获得早期教育的最佳效果。本文提出了在托幼一体化办园实践应坚持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托幼一体化园所管理要坚持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托幼一体化课程建设应遵循正确的心理理论,关键词:科学理论托幼一体化

随着对终身教育思想理解的不断深入,人们正在努力将教育扩展到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关注0—6岁托幼一体化问题。托幼一体化意在改变过去托、幼机构割裂的局面,使0—6岁婴幼儿教育在管理、课程和教育教学等方面有机整合,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连续性、完整性。在托幼一体化的办园实践中,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0—6岁婴幼儿教育的最优化,获得早期教育的最佳效果。

一、托幼一体化办园应坚持科学的教育思想

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指导0-6岁托幼一体化办园的重要教育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两个层面上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毛泽东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并多次论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从而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教育一体化是托幼一体化的根本和关键,在进行托幼一体化办园时也应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活动教育思想。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他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把大自然大社会做为出发点,让儿童去学习,而“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1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鼓励胜于消极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的命令„„“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先生对中国学前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后提出的理论,对我们当今的0—6岁托幼一体化保教实践同样具有指导价值。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是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她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教育必须跟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注重感官教育;提出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强调爱护信任儿童,细心观察和机智、及时地指导儿童。她提出敏感期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的思想已经被心理学有广泛承认,她所倡导的对儿童的“爱”、“信任”和“尊重”,细致耐心的观察和机智及时的指导,有准备的环境等等对托幼一体化实践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二、托幼一体化园所管理要坚持科学的管理理论

系统论观点。L·V·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是研究各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操作模型。本理论对对0—6岁托幼一体化办园有重要启示。把托、幼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找到系统中各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协调、优化系统整体功能,或改变和创生一种新的保教管理模式,使它的存在与发展满足婴幼儿发展的需要。

生态学、生态伦理学观点。强调各种异质要素之间的互生、互补、互利,彼此相成、相济、不断融合,在此过程中各要素不断超越自身局限,获得新质,并共同组成一个内在的具有不断自我改进,优化和完善机制的开放的生态系统。以生态学的思想统筹规划托幼一体化的各项工作,应用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协调各因素之间以及与外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

协同理论的观点:提示在复杂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关联代替相互独立,相互竞争,从而表现出协调、合作的整体效应,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在托幼一体化实践中,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教育管理系统,不断获取物质、信息能量,以关联替代独立,以有序替代无序,在不断调整中才能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

三、托幼一体化课程建设应遵循正确的心理理论

社会和认知建构理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所特有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而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到内部。因此,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让·皮亚杰提出儿童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他们是积极的学习者,会主动支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心理建构理论是指导托幼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心理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H·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存在着一个结构,其中包括并可以分解为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能构造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途径和能力发展也是不同的,几乎所有人都以多种智能组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一理论引导我们探寻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模式,在教育中做到兼顾提供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全面性,就必须寻求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允许儿童发展并运用多种智能的课程经验显然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对领域智能的阐述,也使我们看到每个独特的智能领域存在着一些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这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掌握的。

虞永平教授指出,承认差异的托幼一体化坚持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早期教育将惠及人的一生,要让托幼一体化成为一种理性的行动。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0—6岁托幼一体化办园才能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才能让每位幼儿都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

参考文献:

1、周兢兢、陈娟娟主编.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信谊基金出版社,20032、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丁昀.教育一体化是托幼一体化的根本和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 2000,(02)

4、吴琼.我国托幼一体化研究现状述评[J].学前教育,2006,(12)

5、虞永平.全面理解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J].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8,(06)

6、姜淑兰.托幼一体化教育的尝试[J].山东教育(幼教版).2010,(18)

第二篇: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09-10-15 10:04:13 钱塘理论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浙江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雷 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研究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强调推动党的建设创新,要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全会和《决定》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核心思想。“科学”一词,含有完整、系统、准确、规范、合乎规律之意。“科学化”的实质,是对规律的自觉把握和运用。“科学化水平”,体现把握和运用规律的自觉性及其能力和程度。“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要谛就是全面认识、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提出这个重大命题,是全会和《决定》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是一个富有新意的重大命题

回顾历史,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就指出,纠正党内种种主观主义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为此就要:第一,教育党员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分析和估量政治形势,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第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不能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第三,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而所有这些,都是如他后来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的,是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使我们党“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所谓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就是党的马克思主义化、先进化。尽管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特定的内涵和针对性,但表明他实际上已在思考和探索如何使党的建设纳入科学化轨道,以实施这一“伟大工程”的问题,为今天我们党正式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大命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启了实践运作,提供了历史借鉴。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在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比如:要树立和强化执政党意识,使党成为一个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成熟的有战斗力的队伍;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要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进行改革,完善党的规章,使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要实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以正确的组织路线保证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从严治党,把廉政建设作为长时期的大事来抓;等等。这一切,实际上也是讲的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建党思想,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审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就面向21世纪如何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在新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范畴,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注入了党的先进性的新的时代精神,形成了党在长期执政中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系统思想。这些,实际上同样是讲的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新的艰辛探索,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命题,系统总结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刻揭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精辟阐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伟大意义,精心规划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思路,既继承坚持了老祖宗和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又以新的理论观点和时代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向前进。这些集中体现在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特别是胡锦涛2006年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的讲话中,其基本精神,说到底还是讲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建党理论,虽然蕴涵使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思想,但是毕竟还未予以明确表述和阐发。而近几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和方面的建设,包括党的自身建设,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党,则是实质上直接提出了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它告诉我们,科学化是涵盖一切方面建设的总要求,一切事业的发展都要科学化。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个特殊重要的部分,当然更必须科学化。十七届四中全会为了使党适应新的形势,在这个基础上正式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大命题,不仅顺理成章、逻辑使然,而且与时俱进、富有新意。说它“新”,就在于它比过去更加鲜明地突出和强调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化、规律化,以此来实现党的愈益马克思主义化、先进化,从而抓住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显然,这是对我们党的建党思想,也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不断提高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

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表述中,包含“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制度保障”、“科学方法推进”三个元素。这是非常精当的,本身就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但这三者是有层次之分而不是完全并列等同的,其中“科学理论指导”是前提和基础,旗帜和统帅。因为科学制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都证明,我们在党的建设中有许多制度屡试不爽,行之有效,有些制度却滋生弊端,无功而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者依据的是科学理论,后者则离开了科学理论。至于科学方法,也只能来自科学理论。理论正确,方法才会对头,理论偏了,方法必然失当。所以在上述三元素中,“科学理论指导”居于关键地位,是我们在党的建设中尤须关注和首先要从认识上、实践上予以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科学理论?这就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当做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东西,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它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它们的关于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基本原理,对于党的建设而言,特别是其中的建党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建党准则、政治纲领、组织原则、路线策略等都有精辟论述,初创了科学的建党学说。邓小平说过,列宁有个完整的建党的学说,而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他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这一完整的建党学说是在延安整风中建立的,以后又有新的发展。老祖宗的建党学说真理常驻,其精髓和精华,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理论指导。邓小平的建党理论,尤其是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江泽民的建党理论,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建党理论,尤其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思想,都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要建设好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以这样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怎么行?

在能不能以科学理论指导党建的问题上,我们党有宝贵经验,也有沉痛教训。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正因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才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有高度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党。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年代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党组织应是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先锋队组织”为核心内容的,实质是找“党内资产阶级”、在党内也搞阶级斗争为纲的“五十字建党方针”,导致党的建设走了弯路,党的声誉遭到败坏,党的战斗力受到削弱的严重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教训,拨乱反正,才使党的建设重新回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正确轨道上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有力地证实了列宁的名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也充分印证了胡锦涛的论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经验。”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概括的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也足见科学理论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性作用。

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根本的是在于它能使我们正确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方向、总思路、总要求,而这恰恰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党建总问题中之首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制约和决定着党的建设的其他一切问题。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理解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渐趋完善的。1983年,邓小平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997年,十五大报告指出面向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又说“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革开放以来对党建总目标的这三次有代表性的概括,具体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总的精神是一致的,三者都归结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然要建设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党,那么就天经地义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而决不能以其他什么主义比如西方的政治学说和政党理论为指导,否则就会走偏方向,误入歧途。

因此,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会提出的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各项任务,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一定要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深入地而不是浅尝辄止地学一学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建党学说,学一学我们党的三代主要领导人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建党思想,用科学的党建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理论问题从来是个根本问题,党建领域也是如此。只有理论上搞懂了,其他问题才能搞懂。只有指导思想端正了,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这正是为什么《决定》要把“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规定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六大任务中的第一个任务的原因所在。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着力解决 党的思想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理论来自实践,又要服务于实践,成为引领实践发展的指南。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它的建党学说,联系当前干部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是:

第一,必须真正坚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认为,共产党应是最先进的工人政党。世界上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政治组织,由最坚定地代表和维护该阶级或阶层根本利益的分子所组成。阶级性是一切政党的最基本属性。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最觉悟的部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就是我们党的性质。建党八十八年来,不管受到来自国内外的什么干扰,我们党始终坚持了这一性质。今天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这个事关党的兴衰存亡的问题上,也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当然,我们党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正如《决定》指出的,要“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为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它与其他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党既然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就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就党在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起组织、领导、引导的作用,开路先锋的作用,主心骨的作用,坚强核心的作用而言的,并不是从阶级性意义上说,党已不再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了。任何认为我们党的性质已经改变或者应当改变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要在发展壮大党的队伍中坚决按党章规定,要求党员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这是列宁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论断和原则,陈云曾加以深刻发挥和论证,永远不会过时。现在我们党有7500多万名党员,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已达5.7%左右,今后还将继续上升。因此,严格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条件的问题亟须引起注意,切实做到《决定》所说的“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如果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就不能确保党的先进性,而失去先进性,党就不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了。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按《决定》要求“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状况有了很大变化,总的看是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党的阶级基础增强了。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工人阶级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成员在私企中就业,具有既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又是雇佣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国企中的工人与管理层在工资报酬上差距悬殊,并且经过各种名目的“改制”,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生活窘迫。这就是说,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如果经济上成为弱势群体,政治上怎能真正当家做主?工人阶级自身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怎能牢固确立?工人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作用怎能充分发挥?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尽一切努力改善工人阶级的经济、政治状况,把自己的立场站端正,多多为工人阶级着想、说话和办事,坚决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当前一些地方劳资矛盾的激化,前不久吉林“通钢事件”的发生,很值得关注和深思。它警示我们: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动摇不得,动摇了这个基础,我们党就不成其为共产党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二,必须真正坚定党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

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以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指导党的建设,使全体党员都能真正树立这样的理想和目标。党章总纲开宗明义地宣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对党员标准和条件的规定中,又要求党员“有共产主义觉悟”、“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应当肯定,我们党内大多数同志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意识到党的一切事业、自己的一切劳动和工作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因此在新时期中经受住了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严峻考验。但是也确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经不起这些考验而腐化变质,其中不少人还陷入严重犯罪的深渊,究其原因,说到底是失去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目标,向往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为满足自己无限膨胀的个人主义欲望而不择手段,“赴汤蹈火”。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虽然“安分守己”,不做出格的事,但是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胸无大志,只图眼前实惠,究其原因,说到底是《决定》指出的“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决定》说当前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这“三个严重”的警告,不啻是暮鼓晨钟,振聋发聩,而淡化了以至丢掉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是这些问题中最主要、最带根本性的问题,因而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所要解决的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强调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意在不能忘记党的最高纲领,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来搞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现阶段的行动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既要不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干任何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在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设条件。今年6月笔者应邀参加一家大型私营企业党员(包括新入党的大学毕业生)、干部以理想信仰为主题的纪念“七一”座谈会,一些同志说:“我们身为共产党员却在私企给老板打工,这怎能与共产主义联系起来呢?因此总是感到迷惘、困惑,甚至郁闷、苦恼。”我的回答是:“鼓励、支持、引导私营企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毫不动摇’,是党长期不变的既定方针。共产党员在私企就业,只要遵循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也就是在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添砖加瓦。所以要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工作的价值,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不能简单地说仅是‘为老板打工’。”他们觉得此说很有道理,精神为之一振,在座的老板党员、书记也很高兴,还听说有的党外高层管理人员原来不想入党,明白这个道理后却表示要申请入党了。这个道理的真谛,就在于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是统一的,在于只有经过社会主义才能走向共产主义。

第三,必须真正坚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穷人的理论”。它的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归根结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正是根据这个基本观点,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基本准则,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规定为自己最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并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一贯坚持上述基本观点、基本思想,并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作了重要发挥。十六大以来的党中央多次告诫全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次《决定》又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列为六十年来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之一。总之,是不是真正坚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个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是高举还是丢弃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伟大旗帜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宗旨、准则和口号,讲了几十年,在全党早已耳熟能详,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实际情况是,有不少党员、干部经常打的是小算盘,苦心经营的是自家的小天地,不懈追求的是个人的名利地位,某些领导干部则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而对广大人民的呼声置若罔闻,对他们的疾苦漠不关心,有的甚至不惜直接去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至于那些“前腐后继”、胆大妄为的腐败分子,更是早就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一心一意“为人民币服务”,为个人的“钱途利想”服务,把自己放到人民的对立面去了。

毛泽东说“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也是“我们的出发点”。但实际情况是,有不少党员、干部把这两者割裂开来,想问题、办事情,往往不是对人民负责,而是只对领导机关负责,并且实质上是只对某个领导人尤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处处投上司之所好,竭力取悦于上司,为的是得到上司的赏识,使自己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一帆风顺。上司下去搞调研,他们只汇报其所需要的情况,只说其爱听的话,只让其看彰显自己“政绩”的事,哪怕这些情况是虚假的、违反实际的,这些话和事是与人民利益相悖的、背道而驰的。更有甚者,当媒体对此提出质疑和诘问时,他们居然会大言不惭地指责:“你们究竟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直截了当地把党与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这真是“雷”得骇人听闻,说明他们早已把党的宗旨观念淡忘殆尽,哪里还有一点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呢?

笔者认为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和不良倾向,是《决定》指出的“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中的突出问题。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从思想建设领域来说,就是要通过科学理论的武装,分析研究和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学习、贯彻《决定》,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和文件上,不能刮一阵风就算了事,而应当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贵于落实,旨在见效。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使党能继续经受住所面临的国内和外部环境各种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考验,始终保持蓬勃生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郑立凤

第三篇:科学理论指导永远不变的军魂

科学理论指导与永远不变的军魂

摘要: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既要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又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既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又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塑造官兵忠诚灵魂,关键在于全方位培育,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用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听党指挥军魂。

关键词: 铸牢军魂;理论武装头脑;

一、军魂是我军的命根子

(一)血与火的斗争锻造了我军的军魂。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由于我们党没有自己的军队,无数赤手空拳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头颅落地,革命成果毁于一旦。血的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了建立和掌握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就在这一年,我们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并从一开始就坚持了党领导军队的原则。三湾改编,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为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基础。1929年12月,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批判了单纯军事观点,在思想、政治、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实施领导的原则和措施。1932年红军总政治部颁布的《政治工作训令》,第一次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载入了正式文献。真理总是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红军长征途中,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视军权高于党权,企图另立中央,夺取党和军队的领导权,我们党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毛泽东在总结与张国焘斗争的经验时,鲜明地提出了“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的著名论断。全面抗战初期,王明右倾投降主义提出八路军要“统一受蒋指挥”,主张放弃党对八路军的领导权。党中央、毛主席针锋相对,反复强调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经受了又一次考验。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又粉碎了高饶反党集团、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妄图篡夺党和军队最高领导权的阴谋,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的团结统一。

由此可以看出,我军的军魂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在同反动派和党内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斗出来的,是历经长期革命斗争考验锻造出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更是人民军队的必然选择。

(二)我军军魂具有唯一性、直接性和全面性的鲜明特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我军的军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唯一性。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是绝对的,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地、独立地、永远地领导和指挥这支军队的政党,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插手军队,更不得擅自调动和指挥军队。

二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直接性。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是直接领导,就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军队,全军形成垂直的党的领导系统。

三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全面性。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全面的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军队中自上而下建立起各级组织,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系统,并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对军队实行思想、政治、组织的全面领导,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工作系统实施全权领导,确保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军队。

(三)军魂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我给大家讲两个历史事件。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十万大军西征到达大渡河畔,在清军的重重围追堵截下,最终全军覆没,留下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千古悲剧。72年后,红军长征也来到了大渡河畔,面临着与当年太平军相似的险恶处境,蒋介石宣称要让红军成为“太平军第二”,结果呢,英勇的红军突破天险,粉碎了敌人的美梦。两支同样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在同一地点,面临相似的处境,为什么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原因就在于我军有着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改造成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用小米加步枪打了400多个战役,战胜了国内外强大敌人,并经受住了各种政治风浪和斗争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了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本色。我军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魂”。正是有了这个“魂”,我军才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正是有了这个“魂”,我军才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78年的实践反复证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依、传统之根本,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命根子。

二、军魂是我军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主心骨

胡主席强调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这一条永远不能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强化这一观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铸牢我军军魂的极端重要性,为抵制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侵蚀影响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一)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军作为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重点。苏联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把西化分化的矛头集中指向我国。进入21世纪,美国为构建以它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把我国视为推行霸权主义的最大障碍,利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之机,不断拓展对我西化、分化的空间和手段。由于我军的特殊性质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军作为西化、分化的重点目标,千方百计地进行渗透破坏。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向我军兜售西方的建军思想和治军之道,宣扬“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勾结各种反华

力,利用广播、互联网、邮件等对我军进行心战宣传和破坏活动;通过利益诱惑进行拉拢策反,笼络军人的亲友和曾经在部队工作的人员,企图在部队内部培植他们的力量。现在,我们大家都没有经历革命战争的考验,对军魂重要性的体验不像从战火中走出来的老一辈那样刻骨铭心,比较容易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有的甚至盲目崇拜欣赏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治军之道。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拉拢腐蚀下,不就有个别人当了俘虏,变节投敌,成了人民的罪人吗?这样的人虽然是少数,但足以说明我军面临的挑战非常现实、非常严峻。我们旅地处西北,毗邻发生“颜色革命”的中亚国家,驻地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但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活动频繁,可以说处在反西化、分化斗争的前沿,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考验也更直接更具体,我们不能有和平麻痹思想,不能掉以轻心。

(二)敌对势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首先,军队不可能“非党化”,鼓吹“军队国家化”更是别有用心。“军队非党化”与“军队国家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西方国家实行多党轮流执政,搞军队国家化,是资产阶级政党控制和利用军队的一种手段,是多党政治体制的产物。表面上看,军队属于国家,实际上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党的领袖当上了总统或首相,就自然成了军队的最高统帅,掌握着军队的控制权。可见,西方国家军队实质上仍然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资产阶级政党实行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控制,所谓“军队非党化”其实根本就不可能。

其次,军队不可能“非政治化”。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更不可能离开政治。以美军为例,它口口声声宣称不参与政治,但它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与政治紧密相关。在国际上,它空袭南联盟,攻打阿富汗,占领伊拉克,充当“世界宪兵”,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的忠实工具。在国内,它极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充当资产阶级的政治打手。1963年,美国马里兰州一所大学黑人和学生举行示威,美军进驻该校达一年之久,这难道与政治没有关系?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代表人民执政,党、国家和军队的阶级属性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军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三者是完全一致、高度统一的。因此,我军不能搞西方那一套。敌对势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就是企图把我军的思想搞乱,把军心搞散,把军队搞垮,为颠覆我党的执政地位、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扫清障碍,用心极其险恶。

(三)铸牢军魂才能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二战期间,希特勒的军队兵临莫斯科城下,尽管德军从炮镜中看到了克里姆林宫上空高高飘扬的苏联国旗,但还是没能战胜苏共领导的苏联红军。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苏军却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政治攻势面前不战而败、不战而变。导致这一历史性悲剧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个教训是我们应该牢牢记取的,这就是放弃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攻势面前,1987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修正意识形态,1990年苏军开始推行“非政治化”,主动放弃党对军队的思想领导。不久,又颁布苏联社会团体法,规定军人活动不受政党决议的束缚,并对军队政治机关进行全面改组,撤销了军队各级党的组织,允许非党组织在军队中活动,使苏共放弃了对军队的组织领导。1990年一年间,苏军中退党的官兵就达3万多人。1991年的“8〃19”事件中,在苏联党和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被“紧急状态委员会”派去攻打议会大厦的空降部队有的按兵不动,有的阵前倒戈。这从反面告诫我们,军队一旦脱离党的绝对领导就会丧失灵魂,就会变质,就会在西化、分化的侵蚀影响面前败下阵来。对这一点,西方的学者和政治家都有清醒认识,我们更要认真汲取教训。我军正是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经受住了考验。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固本铸魂,抵御西化、分化影响侵蚀才有“主心骨”,才能任凭风浪起,永远不迷向。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党的建设,同时立足于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使党建理论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我们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应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关党的建设的理论,如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关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理论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建设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使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和军魂

坚持立足实践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世界在变化,社会在前进,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这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党建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党的基层组织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而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创新,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理论的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切实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因此,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研究党建新情况,努力破解党建新问题,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和实践创新。

四、激发内在动力,在培育践行中自觉强化理论武装。

理论武装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强化理论武装就需要体现在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上。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铸牢”:

(一)是在加强思想改造中铸牢军魂。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最根本的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个阵地,不用创新理论去占领武装,就会被其它理论或思想占领,甚至会被灰色信息或不健康思想所占领。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抢占思想的主阵地。只有这样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之基。有一句古语,叫做忧心非学不释,困惑非学不解,精神非学不振。讲的就是放松学习就会使意志消沉、迷失方向的道理。有一本名为《反贪公告》的书,记录了名市长走向腐化堕落、成为 “阶下囚”的经过,导致他们犯罪的具体原因当然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共性的,就是不学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失衡。由此可见,不重视理论学习,不是什么 “光荣的缺点”,而是 “致命的弱点”。因此,我们每名同志都应该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第一任务,始终保持不竭的学习动力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把握科学理论的基本内涵、主要观点和精神实质,掌握观察世界、认识问题、指导人生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通过深入扎实持久的理论武装,使自己不断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在坚定信念上达到新境界,从而也才能引导我们、支撑我们走好军旅人生之路。

(二)是在深化党史军史学习中铸牢军魂。我们的党史军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开拓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是一部继往开来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的前仆后继、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都是一堂堂生动的教育课,对坚定官兵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对永葆我军传统和本色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一位哲人说过:理论是火,点然引路的灯;理论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科学理论是我们崇高理想信念的基石,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引下,才会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在我军历史上有个独腿英雄钟赤兵任红十二团政委时,在娄山关战役中不幸受伤,年仅岁的他经过三次截肢,对前来看望他的彭德怀说: “军团长,就是爬,我也要跟上部队。无论如何,我不离开红军。”之后,钟赤兵凭着顽强的毅力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到达了陕北。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的无限忠诚。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学好科学理论,才能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中央和胡主席的信赖。

(三)是在严守政治纪律中铸牢军魂。毛泽东曾说过,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武器装备远远好于我们、数量远远多于我们的国民党军队,靠得就是严明的纪律。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官兵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和指挥,上演了一幕幕听党指挥、严守纪律的战争话剧。黄克诚大将讲得很生动:“那时候,毛主席就是用个电台,滴答滴答地指挥我们。滴答滴答,就要无条件地执行。没有什么人来监督,大家都自觉执行。”面对复杂的社会局面,广大官兵要自觉同违反政治纪律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能不能维护政治纪律的严肃性。是我们官兵党性纪律观念是否坚强的具体体现。当身边出现违反政治纪律的言论和观点时,要旗帜鲜明地批驳和纠正,不能任其蔓延。当发生有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时,要敢于站出来进行斗争,坚决予以制止,自觉维护党的利益和形象。同志们,一个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精神;一支军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军魂。一支没有军魂的部队,也就没有了脊梁,必然会垮塌失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只要我们始终忠诚于党,铸牢军魂,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就一定能够肩负起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把我们所的全面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毛俊.解放军报.长征出版社,2008.8.2. 马越舟,李敬坡.解放军报.长征出版社,2013.5.

第四篇: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依据。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一是理论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他说:“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深入考察各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后对工业化发展普遍规律做出的科学总结,是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为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二是现实背景。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三是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总体上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从工业生产看,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大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从产业结构看,工业生产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进出口贸易看,我国已成为进出口贸易大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从国家财政收入看,我国财政收入已超过5万亿元,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为工业服务的流通业。这表明,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gdp的比重低于15%、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就业占总就业比例低于30%时,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我国20xx年人均gdp为2456美元、农业产值比例为11.7%、城市化率为44.9%、农业就业比例为44%,除了统计上的农村就业指标有所差距外,其他指标都符合上述标准。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阶段。

(二)基本要求。城乡一体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现阶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这是实现资源合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过去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制约,重视城市发展规划、忽视乡村发展规划,而且城市发展规划与乡村发展规划相互脱节。因此,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合理安排区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而且可以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这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要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融合的原则,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着力点。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切实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着重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状况,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这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我国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城乡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城乡就业。

五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这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发生深刻变化,城乡融合趋势加快、人口流动加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增加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力推荐社会管理创新,改变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体制,形成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三、当前迎江区城乡发展主要差距

近年来,我区坚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出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准确定位、明确任务,围绕“城乡统筹”认准方向、增强动力,以内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但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依然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xx年全区农民纯收入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7236元,两者比为1:3.7,收入差距比20xx年扩大了0.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工业化水平低,农民外出务工受到文化和技能的局限,致使农民增收空间非常有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市农村多数地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滞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严重老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活设施方面,虽然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40%左右的行政村主干道仍然是沙石路面;

50%的行政村没有集中供水设施。

三是城乡劳动就业差距。从我区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而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无法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的利用率大概在50%左右。目前,在我区老城区,就业平台、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等比较完善,而农村劳动就业体系不健全。城市失业人员在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方面享受的再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农村失业人员享受不到。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四是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全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在教育方面,城区9所学校布局集中,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基本办学条件要明显优于乡镇中、小学的学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城乡教师基本素质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农村依然存在忽视子女教育问题。我区新洲乡留守儿童达40%,这已成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公共卫生和防疫保健体系不健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已达到15所,而标准化村卫生仅有6家。在农村文化方面,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够,缺场地、缺人才,绝大多乡镇文化站功能不全。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尚未全面实施。城镇人员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劳动者只能参加新农合;城镇户口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而农村户口的灵活就业人员除被征地农民外不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这些都制约了城乡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思路和政策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按照“统筹规划、融合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初步建立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切实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一要加快城乡公路网络建设。科学合理地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和调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快通往示范乡镇、示范村和未通水泥(油)路的村的公路建设,以及通往经济路、出口路、旅游路的公路建设。通过政府投入、集资入股、公路经营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事业,力争到“十一五”末乡镇开通公交车,80%以上行政村和学校有公交车停靠点。二要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搞好统一布局规划,加快城镇供排水、供气、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鼓励城市公用设施向有条件的农村延伸。加大农村通讯设施的投入,降低通讯费用,保障城乡信息畅通。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力争3年内完成对乡村的规划编制,实现5年内整体推进的目标。加大以改水、改圈、改厨、改厕以及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切实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状况。

(二)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一要均衡发展教育事业。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强新老城区教育资源布点工作,争取3年内初见规模、5年内能见成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区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区级职业中学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向村组延伸辐射的区、乡(镇)、村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二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确保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兴办的标准化卫生院,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成规范化的村卫生所(室)并实现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合理布局村卫生站,加强卫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诊疗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三要加强文化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扩大城区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加快完成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的达标改造,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大众体育活动。

(三)着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求职和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管理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到“十一五”末,力争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其中土地被征占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比例达到80%以上。要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重点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享受下岗职工的同等就业待遇,鼓励他们自主择业、另谋生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将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中村和城郊转户农民逐步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女职工生育保险体系。认真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保”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三个集中。一是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工业化。着力改变过去城乡建设上存在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粗放型发展格局,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城乡一体的工业布局规划,通过规划调控、政策引导,建立投资促进机制,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二是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推进城镇化。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实行农村与城市社区完全接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参照城镇社区的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三是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速农业现代化。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实施规模化、集约经营。

(五)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深化区乡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出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对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逐步对本市人口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划分,统一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实行城市化的社区管理体制。鼓励农村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民由村民向股东转变。支持具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推进具备条件的城郊乡改设街道办事处。鼓励建设中心村,支持撤并户数较少的自然村,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推进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积极开展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试点,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社区金融组织,支持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逐步形成包括小额信贷组织和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以及金融性担保服务组织在内的多层次的区域金融体系,培育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

第五篇:浅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浅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以下简称《读本》),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观点、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阐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原文、原著,同时通过学习《读本》,进一步加深对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掌握,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充分认识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

深刻认识系列重要讲话的政治意义。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宏伟目标,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顺应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从全局、从指导理论上认识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读本》指出,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深刻认识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意义。系列重要讲话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贯通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读本》指出,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系列重要讲话的实践意义。系列重要讲话准确分析和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变与不变,牢牢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读本》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引导人们更好地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深刻认识系列重要讲话的方法论意义。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读本》强调,既要准确理解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又要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就在于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导。我们要充分认识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更加坚定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准确把握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读本》对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内在联系作了全面阐释。

《读本》指出,在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使命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中国梦凝结着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造。它一经提出,就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创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目标。学习掌握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首先要深刻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重大战略思想。

《读本》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紧紧围绕着这个崇高奋斗目标精进展开。以这个目标为统领,《读本》阐述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分为十六个专题,对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作了系统梳理和概括。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同志系统回顾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精辟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突出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明确宣示要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写精彩,要求全党在道路和方向这个根本问题上更加清醒、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别无他途、别无选择。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共同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只有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我们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系列重要讲话关于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的重大部署和举措落到实处。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当今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全球地缘政治棋局、综合国力竞争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发展前行中的压力和阻力也在增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强国梦就难以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他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等,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充满哲学智慧,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自觉运用。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要保持战略定力,着眼大局,谋准大势,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重视和强调学习,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全党的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一个引领”“五个方面”“十六个专题”,这些重要内容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了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内涵和逻辑框架。我们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领悟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政策水平,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推动事业发展。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

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关键是要把握核心要义、领会精神实质。《读本》着重强调了三个方面。

着重掌握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立场,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强调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注重全面性要求等;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等。这些反映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且有当今时代的新特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集中体现。

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系列重要讲话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拓创新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凝聚着习近平同志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忍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始终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彰显和宣传的是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传承和弘扬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思想理论。

切实把握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科学思想方法。这些都是系列重要讲话的显著特点。突出强调理想信念,要求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突出强调担当精神,要求各级干部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突出强调为民情怀,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突出强调务实作风,要求政贵有恒,践行“三严三实”;突出强调思想方法,要求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水平;等等。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始终贯穿和体现了这一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紧密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实际,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党的科学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深化对系列重要讲话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理解,增强对系列重要讲话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牢固地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努力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下载以科学理论指导实施0-6岁托幼一体化(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科学理论指导实施0-6岁托幼一体化(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械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

    机械专业如何有效实施一体化教学 【关键词】 一体化 实训课 成就感【摘要】我校早就尝试实行一体化教学,但是效果不佳。是学生素质一代不如一代?还是教师水平有所下降?如何有效......

    关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的几点思考 河东环卫一体化工作已提出多年,但一直落实效果不佳,至今仍存在“头疼治脚疼治脚、经常治天天乱”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环卫一体化长效机......

    慈溪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慈政发〔2007〕80号实施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公交和农......

    中职机电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策略初探

    中职机电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愈发重视。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操......

    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现状及对策

    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现状及对策【摘要】初中德育一体化的实践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存在问题在所难免。本文主要分析了德育一体化实施现状,并给出了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之策......

    山东省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心得体会

    《山东省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张念华 通过对《山东省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学习,并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伊欣琳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本研究重点讨论了《高速铁路工程试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内容及......

    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总结

    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总结 按《四川省电力公司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和《西昌电业局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细则》,抽调的两名运行人员进入二次系统检修班组,学习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