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关系投资论文
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关系投资
摘要:关系投资建立在公司治理理论和投资理论的及粗话之上,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和长期投资融合的产物,既是一种公司治理模式,又是一种投资模式和策略。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模式,关系投资可以用作敌意收购等治理机制的替代机制或补充机制,以减少公司治理中的外部扭曲和内部扭曲,发挥“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的功能;作为一种投资策略,与相对集中投资策略结合在一起,就能成为一种风险控制机制。关系投资追求股东利益至上,以实现股东长期利益最大化和公司长期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关键词:关系投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常见的问题有代理问题、代理成本、风险问题、信息不对称等,而关系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关系投资是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之一。这一机制包括了公司治理和投资两方面,是积极的公司治理和长期投资的有机结合。关系投资的出现是机构投资者对社会变化和内部外部因素适应的结果。这一机制由机构投资者主导,建立在机构投资者相对集中股权结构的基础上,这种结构介于高度分散股权和高度集中股中间。关系投资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机构投资者具有积极参加公司治理的动机和能力,并且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等经济目标;二是机构投资者能够采取长期投资策略,长期持有股票,关注公司的长期价值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市场价值最大化。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是互反概念,关系投资和短视行为也是互反概念,只不过后一组概念不仅含有投资期限的内涵,还包括了公司治理的内涵。
不同治理机制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关系投资可以依靠单一或同时运用多种治理机制相配合来解决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冲突,突破了分散股权下的并购机制和股权高度集中下的大股东控制和安排机制的局限,是降低代理成本的一种可行治理模式。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关系投资主要通过对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施加影响,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适当方式干预来进行的,干预形式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公开形式和秘密形式,单个干预和联合干预,直接监督与间接监督。具体机制和途径如下:
一、代理权之争;
二、股东提案;
三、直接参与董事会;
四、与管理层秘密谈判;
五、公开宣传;
六、定期交流;
七、机构联合;
八、间接监督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和投资理论视角下的关系投资 基于代理理论下的关系投资
关系投资能降低代理成本,和传统监督相比关系投资更能降低道德风险,关系投资的合理性在于经理丢掉工作的威胁最小化和经理丢掉工作的威胁很大。首先,认为关系投资能降低代理成本。关系投资可作为外部市场的替代机制或互补机制,能解决困绕公司的两种不同代理成本:外部监督扭曲引起的成本和内部监督不足造成的成本,前者指损害公司长期利益的低效并购,后者指是由于经理笼络了董事会而致使对管理层的监督不足。由于关系投资的长期性,它能有效克服上述两类错误,主要有四个途径可以降低成本:(1)关系投资者有动力去收集信息对管理层实施监督(2)关系投资者正好适合了需要有长期委托人去实施长期激励方案;(3)关系投资者可以采取行动诱导收购和减轻搭便车问题,从而便利价值型收购的进行;(4)关系投资者能保护公司不受低效收购干扰。总之,关系投资可能同时减轻外部市场的失败和内部市场的失败;或者即使不能降低收购威胁,仍然可以通过董事会的内部监督来增加价值。
基于投资理论下的关系投资
相对分散投资理论
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越分散,越有利于分散投资者的风险,投资者都会尽可能地投资多种资产或金融产品以达到分散风险获取最大收益的目的。一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可以被另一种金融产品的获利相抵消。投资组合理论就是投资者要优化投资组合就要进行这样的的理性选择:在给定期望风险水平下对期望收益进行最大化,或者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对期望风险进行最小化。投资组合理论指导投资者对非市场风险进行管理时,应尽可能进行分散投资。但现在的投资组合理论改变了这一理念,将传统理念和数学有机的结合。第一,该理论否定了投资资产越分散、种类越多,越能分散风险、效果越好的传统观念。传统观念认为各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水平是不同的,如果持有种类越多,相互间的风险就会抵消,收益相互弥补。从定性上来讲,分散投资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越分散越好,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在企图使方差变小的过程中,投资许多证券是不够的”,必须有量的科学概念、相对正确的投资比例、风险与收益概率和组合后的风险程度。第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运用数学方差公式,科学地揭示了分散风险的关键在于选择相关程度低或反相关的投资资产构建投资组合。传统方法认为在多多益善地持有资产种类和数量的同时,还应当尽量地选择不同行业进行投资。因为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不同行业的特性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这种观点基本是正确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各行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日益提高,也就是说相关关系日益显著。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认为,从资产的相关性出发来选择投资方向,进而构成相关性低的投资组合,而不必顾及该投资属于何种行业。一项投资组合是否能够在不抽象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应当考虑其它方差,还要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方差,并且创立了效率前缘说—效率投资组合说。因此,理性的投资都应当选择效率投资组合。但由于各个投资者对风险报酬地承担能力不同与偏好,可分别选择效率前缘上地不同投资组合点。
非财务信息占优观点
对于一些可以证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信息和会计数据,公司经理们通常会主动向外界公布。因此,当投资者或者公司雇员过低地评价公司的投资或为其工作所得到的收益时,关于公司经理们的表现和企业运行状况的信息将会得以公布。但是在决定公布的内容以及如何公布时经理们会充分考虑公布的成本,这其中包括令竞争对手了解公司的活动的成本。将这种外在制定的会计准则强加于经理将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即使有些经理为了提高股东的利益而公开公司的信息,大部分经理人也不愿意这样做。即使是那些通常关心股东利益的人在会损
害到自己个人的利益的情况时,也会对数据进行篡改或者根本就不公布。因此,对外公布的信息是有选择性的公布,不一定能全面反应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可见,会计是审计和衡量公司效益的内部衡量措施,以保护外部投资者公司常向债权人或特定的投资者透漏私人信息,因为公司常有不想让别人尤其是竞争对手知道的信息,因此,有些信息的披露是有成本的,可能对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于是,关于每股收益的年报和季报可能毫无意义。因此,非财务信息占优观点认为,财务报告所含的信息在报表出来时己在市场得到了充分反映,报告已没有什么价值,认为公司的价值特别是长期价值更应该根据非财务信息进行判断,而这种信息的获得必须和管理层保持经常的交流和沟通,获得相对信息优势,特别是管理层知识经验和能力、及项目前景以及产品的质量于市场等非财务信息进行沟通,建立关系投资是必要的。其中经常强调的一种观点是从管理学角度来解释关系投资的必要性,那就是战略管理,从实践上看,战略干预正是关系投资实现的主要方式之一。
关系投资者关注的是和公司信息流的持续沟通,以此不断获得了基本信息的补充,扩展了关系投资者的信息基础。在投资中掌握主动权,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可真正地了解到公司的价值和前景,从而为公司的长期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机制保障。
行为金融理论
一般认为,有效市场假设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它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决策知识等假设上的,以投资者的理性为前提,认为证券市场价格不仅是理性的,而且包含所有市场信息。虽然单个投资者会有非理性的投资决策,但非理性的投资决策间会相互抵消,所以,整个市场不会犯系统性的定价错误。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取得了大量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力地反驳了有效市场理性人假设。首先,对理性投资者假设的质疑。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根据其对投资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这样产生了对理性决策的系统性偏离。人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有理性、有直觉的多维综合体。在理性的决策过程中,不仅人们的情感会经常地破坏对理性决策必不可少自我控制能力,而且人们的理性也无法完全把握所遇到的问题。因为,人们所面对的事物是如此地复杂多样,信息是如此不完全、不对称,人们的理性是很难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做出有效的归纳。结果人们可能借助更主观的测量方法,在做决策时按既有的认知定势而行事。这样,非理性的行为也就不可避免,所以人们的总体决策也就会偏离经典现代理论的假设。对信息的产生是随机的,所有可利用的信息都可以无成本地、迅速地 到达投资者手中假设的质疑。有效市场假设理论认为信息是完全的,它们的产生是随机的,可以无成本、及时到达投资者手中。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己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羊群行为。另外,对于不同的投资者信息的获得是不对称的,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具有获取信息渠道信息量大、成本低的优势。行为金融学的支持者认为,既然有效市场假设的条件难以成立,那么以其为基础的现代金融理论试图以最优决策模型来描述和讨论人们应该如何决策也就 不可能,从而也就不能对证券市场的实际运作给予合理的解释。与此同时,行为金融学可以对某些市场无效率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目前,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表明:在某些环境下投资者并非是财富最大化者;而在某些环境下,投资者会犯系统性的思维错误,从而导致对股价预期的偏差。这些认知偏差包括信念偏差、偏好偏差和行为偏差等,是投资者有限理性的表现,从而修正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定,功地解释了有效市场理论无法解释地市场“特
异性”现象。行为金融理论表明:投资者只有控制认识偏差,才能获取超额收益。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1)是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要超前的信息优势,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这样才可能克服认知上的偏差,避免“系统性思维错误”的误导。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行业、产业以及政策法规、相关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权衡和判断,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对公司的独特的信息优势;(2)取得比“市场”更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即拥有更好的模型;(3)是利用其它投资者的认识偏差等心里特点来实施集中策略。关系投资正是认识到了市场的非有效性,为了取得信息上地优势,通过持续监督获得更多信息以克服认知偏差,以使投资行为更加理性。关系投资者加强对公司信息的收集、传递和生产,坚持基本面分析,以企业的内在价值而不是以价格为分析标准,长期持有股票,可以避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导致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当市场处于系统性非理性时,分散并不能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而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均值方差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不会在机会到来时集中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 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理论则指导投资者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集中投资策略通常选择少数集中可以在长期投资过程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然后将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涨跌,坚持持股,稳中取胜。这种策略有别于一般活跃的资产管理,但又不同于指数投资,它寻求的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因此机构投资者实行关系投资策略,就是以市场的非有效性为理论前提,奉行了获取信息优势和集中策略以克服认知上的偏差,以取得更好地收益。
发展前景
关系投资包括公司治理和投资两个方面内涵,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关系投资是机构投资者进行监督的一种机制和治理模式,与其它治理机制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能纠正外部监督扭曲和内部监督不足,一定程度克服了内部治理模式和外部治理模式的缺陷;从投资角度看,关系投资是机构投资者管理投资风险的一种机制和投资策略,以克服相对分散投资策略中的集中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关系投资治理模式以机构投资者股权为基础,从公司的权力结构和实践上看,在关系投资模式下,公司的权力向机构投资者倾斜,股东加强了所有权控制。关系投资使公司决策更充分地体现股东的意志和股东利益至上原则,并将长期价值投资目标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由于监督作为“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效应,关系投资者在追求自身投资价值最大化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价值创造。关系投资具有明确的长期价值取向,以公司治理理论和投资理论基础为指导,在实践中形成了独具长期投资和公司治理完美融合的治理模式和投资策略。它不仅可以作为其它治理机制的补充或替代机制,而且与并购机制相比,还具有灵活性和监督的持续性。关系投资可以在不改变公司控制权、管理层和不花费高昂成本的情况下解决公司的具体问题,对公司存在的治理问题进行“微调”处理。关系投资通过合作和协商等更温和的方式对公司治理施加影响,包括股东动议、直接参与董事会、秘密谈判、定期交流等。其次,关系投资克服了通过市场合约的不连续性缺陷,管理层和关系投资者之间的重复博弈减轻了公司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降低了公司内的监督成本。但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和一种投资策略,关系投资仍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机潜在的利益冲突、基金经理人员企业专业知识缺乏、流动性丧失以及个人私利和股东提案所形成的决议通常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等。虽然关系投资如同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等一样都是“不完美限制”,但关系投资者仍能运用单一和多种治理机制改善公司治理,并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关系投资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公司治理改革提供很好的模式和途径。首先,关系投资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符合公司利益,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和
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关系投资的信号显示作用可减轻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我国资本市场股价结构的扭曲,引导资金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再次,关系投资可以更好地保护股东特别是全体流动股东的利益,这一点对于我国的以国有控股所导致的所有人缺位和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的解决具有特别意义。第四,关系投资可发展成我国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式,以填补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所导致的收购等治理机制的缺失,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第二篇:公司治理论文
公司治理论文
公司治理及民生银行案例分析
物流2班 1004080209
公司治理伴随着企业制度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而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现代公司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重要特征,使得治理问题的产生,使得治理问题成为公司的焦点和核心。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的内涵界定存在着争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还协调公司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的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现代公司的重要特征
1、高度分散化的公司股权结构
高度分散化的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有利的一方而言,第一,明确清晰的财产权力关系为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奠定了牢固的制度基础。不管公司是以个人持股为主,还是以机构持股为主,公司的终极所有权或所有者始终是清晰可见的,所有者有明确的产权份额以及追求相应权益的权利与承担一定风险的责任。第二,高度分散化的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赖以生存和资本市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高分散化的股权结构意味着作为公司所有权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很多,当股票的购买者数量越多,股票的交投就越活跃,股票的转让就越容易,股市的规模发展越快,公司通过资本市场投资就越便捷。同时公司股权分散化也对公司经营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首先,股权分散化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公司的股东们无法在集体行动上达成一致,从而造成治理成本的提高。其次,是对公司耳朵经营者的监督弱化,特别是存在大量的小股东,他们不仅缺乏参与公司决策和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的积极性,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再次,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股东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处于被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掠夺的风险之下。
2、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在古典企业里,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不会产生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分歧,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自然是在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分割,由此产生了公司的行为目标的冲突,产生了利益之间的竞争。大多数的股份制企业是所谓的公众公司,他们在社会范围内募集资本,向全社会发行股票,在这里,股票所有者或者不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或者作为经营者参与公司的经营事务,只拥有小部分本公司的股权,在这样的条件下,股东利益目标就有可能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目标发生偏离、冲突。公司治理理论及其局限性
1、股东利益至上理论
股东利益至上是指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才财产是由他们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剩余风险,理所当然就应该享受企业的剩余控股权和剩余索取权。股东利益至上理论的基本理念是管理者服务于股东,股东是公司剩余风险的承担者,股东拥有使用、处置、转让其产权的权力。管理者的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在现代化的经济环境中,随着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企业之间相互参股的增加、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以及知识资本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企业仅是资本所有者的企业以及股东是公司剩余风险的唯一承担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企业价值增值的来源不仅仅是股东最初投入的物质资本要素,企业的非物质要素(企业的商誉、专利技术、劳动者技能、组织的运营效率)也逐渐构成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因素在现代企业之中,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对比例发生了变化,无形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份额日益提高,知识资本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增值作用。 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资源,企业职工也与股东一样承担了与企业经营效益相关的风险。企业职工劳动获取事先约定的工资,企业经营失败时可以转移其劳动力资源,职工不承担剩余风险,然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职工的劳动技能从过去演变到现在的专属性和知识性,其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而形成的劳动力价值与企业价值密切相关。
股权的分散和流动降低了股东承担的风险,关注企业的积极性减弱。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股东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股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纽带关系逐渐弱化。
经营环境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的礼仪受到企业业绩的影响,企业越来越演变为“社会的企业”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承担剩余收益和风险的不仅仅是股东,还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活动团体、媒体,等等。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股东并不是唯一的所有者,他们只能拥有一部分的企业,也并不是只有股东承担风险,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等都可能成为剩余风险的承担者。
詹森对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质疑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股东利益至上的企业单一目标转向服务于满足相关利益者的多目标,实际导致公司无目标。当管理者被告知同时满足最大化公司利润、股票价格社会福利及任何相关利益主体提出的要求时,经理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决策。
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公司治理成本高,决策效率低
强调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管理者对所有的礼仪相关者都负有责任,相当于让他们对谁都不负责任。
企业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
(1)股权过分集中
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形同虚设,在公司进入到规模化、多元化经营后。缺乏制衡机制,使得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加,企业承担的风险随着公司实力的增强而同步增大。
(2)持股比例过于平均化
公司各股东比例相近或相同,没有大小股东之分,其他的小股东或者小股东的股权比例极低的情况,如公司两个股东,各50%股权,或者三个股东,股权分别是30%、30%、40%等
2、董事会和监事会权责不清或不对称
董事会是常设机构,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并在休会期间代表股东对公司的重要经营做出决策,负责召集股东会会议、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公司的财务预算及决算方案等细节内容,主要的职能总结为战略决策和监督两大职能。懂事具有董事会议上的表决权、董事会临时会议召集的提议权、参与行使董事会职权的权利。
监事会能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因为董事会与监事会均有监督的职能,在现有企业之中,往往会存在董事会和监事会权责不清的状况。
3、国有企业的劣根性
作为大股东的国家不是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企业的剩余价值由国家索取,机构投资者在其中起不到作用。企业在经营运作、财务管理方面都很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一些领导者不积极以及企业的盲目导致企业进入圈钱游戏之中。
以中国民生银行为例:
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因为某些违规事件受到银监会的调查,而此前民生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一直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典 范,因此该案例在银行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们发现在民生银行的众多违规现象中,有一条最为引人注目。民生银行第四届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研究了激励政策:建立董事会奖励基金:建立融资和投资并购工作奖励制度:对第三届经营班子实施50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股权分置改革领导小组和相关人员实施2000万元一次性奖励。从民生银行公司章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该委员会并没有这项权力,这种做法明显属于越权行为,而且做出该奖励决定的人员大多既是 “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而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民生银行各部门的权力义务来看
董事会与管理层、董事会各委员会之间的权力界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 很容易导致 权力的滥用,权力出现越位现象严重。民生银行下设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之间的权力义务不明确 致使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做出明显越权的行为却没有得到有效制止 而是听之任之。战略管理委员会本来的职责应是负责制定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监督检查经营计划、投资方案的执行情况,但民生银行的战略发展委员会却越权行使了股东大会的权力,薪酬制度与经营战略关系紊乱将导致不良后果。 从民生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
民生银行的股权较为分散,股权分散本是公司治理的良好基础。可以避免“一股独大”现象发生,但是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股权太过分散可能会导致“一股独大”现象出现,所有的股东都不愿监督公司的运营,都希望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搭便车”,导致股东大会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监督董事会的运行,致使董事会出现越权行为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从监事会的职责来看
监事会应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监督对象,在监督过程中 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违反公司章程的越权行为 但是,在民生银行的运营 过程中,监事会明显处于缺位状态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对董事会的全面监督责任。致使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做出越权行为,损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未能起到有效地监督作用。通过对民生银行的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还存在多处待完善之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需要在以后的运营当中逐步加强和完善。企业改善治理的途径方式
1、构建合理的股权结构
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要太高,易形成一股独大,股份吸收可多元化,从多渠道吸收投资,可以进行股权激励,将公司的股份转移给高层管理者,使管理者同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为吸引人才,可以拿出部分的股份给与部分的高级人才,享受投票和分红的权利。
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内部制衡机制,在完成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公司治理结构后还应切实加强这几个部门分工协作、相互制衡的作用,保证银行决策的正确性 经营的高效性,监管的有效性,保证风险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控制。应特别强调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的作用明确各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其运作规则和沟通平台需要进一步研究搭建进一步理清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经营班子之间的职责边界。
3、明晰权责关系
针对董事会与监事会权责不清,要做到的是权责清晰,各司其职,尽心尽职。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的措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进行。
总结: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企业的形式不断的改变,问题也是不断的出现,企业需要做到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可能的是在问题的幼苗期使其停止生长。
第三篇:投资框架协议
浙江惠丰集团投资项目
框架协议
甲方:睢宁县林牧渔业局(以下简称甲方)乙方:浙江惠丰集团(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充分协商,乙方在睢宁县境内投资生猪养殖产业项目。为保障该项目的有效运作,就项目投资相关事项拟定如下框架协议,供双方参照。
第一条项目基本情况
乙方在睢宁设立公司运作该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1亿元币,2年内完成全部投资。建设内容如下:
1、生猪养殖项目:新建8个养殖场,每个养殖场占地100-150亩,养殖规模(年饲养量)5-8万头。
2、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建设1个特种水产养殖场,年产吨。
3、高效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配套建设亩的蔬菜种植基地。
4、屠宰加工项目:用地50-100亩,年屠宰生猪万头。
5、销售网络建设项目:建立生鲜肉分销和直销点,并网络化。
第二条 项目建设用地
1、用地性质及年限:项目四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项目一、二、三为养殖用地,乙方租用。
2、土地价格及出让方式:征用地由国土部门按有关规定挂牌出让,土地价格按睢宁县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执行。
第三条 甲乙双方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负责协助乙方申请办理项目的立项、环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相关手续。乙方负责提供办理上述事项的相关资料及费用。
2、负责协助乙方做好防疫、检疫,为乙方经营提供技术和产业
规划服务。
3、负责帮助乙方协调各方关系,为乙方创造优良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环境。
4、协助乙方申报农业龙头企业,并协助争取相关项目资金支持。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承诺严格按照本合同约定的投资内容和建设周期进行投资建设。
2、依法享有充分的建设、生产、经营的权利,并在完成前款规定的前提下,本项目在建设及经营期间税收方面享受睢发[2008]29号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文件相关规定,如睢宁县另行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则按新文件执行。
3、投资建设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产业政策,并符合睢宁县总体规划要求。在本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期内,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排污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如发生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承担全部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4、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及其他有关证照手续,守法经营,按章纳税。承担土地出让及省、市收取的办证费用。
第四条 违约责任
乙方应如期完成项目建设,如因甲方原因影响乙方开工建设或正常投产,甲方应赔偿乙方相应经济损失;如因乙方原因未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且在甲方书面批准的延续期内不能完成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收回出让的土地,乙方投资损失自行承担。
第五条 招商引资合同的修改、变更与解除
1、对本招商引资合同及其附件的修改,必须经双方签署书面合同,才能生效。
2、由于政策的调整导致无法履行本合同,双方可协商变更或解除合同。
第六条 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本招商引资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双方可依法向本建设项目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条 招商引资合同生效及其他
1、具体建设项目与企业落地所在镇、园区另行签定投资合同。
2、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当事人协商后签订补充合同,补 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鉴证方各执一份,自签证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睢宁县林牧渔业局签字:
乙方:浙江惠丰集团签字:
鉴证方:睢宁县人民政府(盖章)(盖章)(盖章)
二0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债务治理与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论文
摘要:
债务融资是上市公司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其不仅是一种融资工具,而且对上市公司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文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长短期债务均具有治理效应,并能够形成可观测的经营绩效;但治理效应的大小受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债务对可观测经营绩效的作用程度大于短期债务。
关键词:公司治理;债务治理;经营绩效
债务契约理论、财务信号理论和控制权理论以及代理理论等理论认为负债是一种能提高企业价值的公司治理工具。国内外一些研究结论验证了这一观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择我国沪深两市正常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排除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板的企业以及数据不全企业,最终得到1098家样本公司。然后,用这些公司2007~2008两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我们的观点,即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所有债务(分为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均可对代理成本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提升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依据产权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实际构成了企业的合约结构。所以作为企业重要融资方式的负债,不仅是企业的一种资本来源,其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增加企业绩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例如,负债可以限制公司经理人利用自由现金流量为自己谋利(Jensen,1986)。
债务融资可以通过抑制代理成本提升公司财务绩效。根据Jensen and Meckling(1996)对代理成本的定义,可以将代理成本划分为监督成本、担保成本和剩余损失。本文主要讨论债务对第三类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所形成得可观测财务绩效。夏正东(2005)、李世辉(2008)等将
上述第三类代理成本分为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例如,代理人利用自由现金流量进行职务消费,这类成本是可以观测也可证实的,属于显性代理成本;而管理层违背资金提供者(债权人和股东)进行净现金流量为负的项目投资行为是很难证实的,属于隐性代理成本。
Hart and Moore(1995,1998)的研究认为由于短期负债需要短期内归还,所以当短期债务较多时,公司管理者会减少其在职消费,这一结论同李世辉(2008)对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结果。Bergolf and Thadden(1994)研究结果认为长期债务可以通过约束企业再融资来抑制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姚明安等(2008)的研究结果认为负债融资可以抑制企业投资。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债权人的治理作用可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即流动负债率和非流动负债率均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两类负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
二、研究设计和描述统计。
1、变量定义。
(1)因变量。
为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我们选择总资产报酬率(ROA)作为反应样本公司经营绩效的替代变量。之所以选择总资产报酬率作为反映公司财务绩效的指标,是因为该指标不仅反映股权资金的报酬情况,也可反映债权资金的报酬情况,而且该指标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t—1期短期资产负债率(SZFLt—1),用该指标衡量样本公司短期债务的治理作用程度;t—1期长期资产负债率(LZFLt—1),用该指标来衡量样本公司长期债务的治理作用程度。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为两个:
①公司规模指标(LNZC),选择公司期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来度量,通过控制该变量可以排除样本公司规模不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②公司总资产营运能力指标(SL),选择总资产周转率来度量,通过控制该变量可以排除样本营运能力的不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变量定义如表1。
2、数据选取。
我们通过巨潮资讯网和RESSET数据库搜集了本文所需的数据。这些样本公司属于正常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且排除了金融企业和中小企业板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因此,通过筛选最终选出符合要求的有效观测值2196个。在本研究中,我么使用stata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我们首先对两个解释变量进行了一般描述性统计。分别列示了样本上市公司长、短期资产负债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从描述性统计结果看,我国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2.54%(43.34%+9.20%),负债总体水平偏高。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不平衡,短期资产负债率偏高,其均值为43.34%,且在公司间存在较大差异(标准差为22.48%);而长期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偏低,其均值为9.2%,仅占总负债17.5%,且负债水平在公司间存在明显差异(标准差为13%)。
三、回归检验与分析。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方程来检验研究假设:ROA=β0+β1×SZFLt—1+β2×LZFLt—1+β3×SL+β4×LNZC+ε其中,β0为截距β1β2β
3、β4分别代表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经过比对处理面板数据的三种模型发现最适合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公司营运能力及公司规模等因素后对2007——2008年样本公司数据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发现:两个解释变量均与因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不管是长期债务还是短期债务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均具有提升作用;但长期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大于短期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这表明长期负债对公司绩效的作用程度大于短期负债。本文前述假设通过检验。
上述检验结果可以解释为:负债能够发挥公司治理作用,从而促使公司提高财务健康程度,进而提升公司财务绩效,但长期负债的治理效应大于短期负债的治理效应。因此,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提升空间较大,尤其是在目前流动负债率偏高(样本均值为43.34%)而长期负债不足(样本均值仅有9.2%)且长期负债治理效应较大的情况下,应该提高长期资产负债率,从而提高公司财务健康程度,进而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四、研究结论。
对于负债融资是否存在治理效应以及治理效应为正还是负目前还没有形成定论。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不平衡的特征,将债务分为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分别考察其治理效应,以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做出一点贡献。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7——2008年数据研究负债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公司的长短期债务均与总资产报酬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负债融资可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但由于债务的融资期不同,会导致债务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作用程度不同,即长期债务的作用大于短期债务。
第五篇:投资合作框架协议
投资合作框架协议
甲方(投资人):
乙方(原股东):身份证号:
本着“真诚合作、携手共赢”的投资原则,甲乙双方经平等自愿协商,就甲方参与投资、合作经营乙方“”项目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思,订立本框架协议如下:
一、鉴于
乙方于2012年7月19日投资成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500万元,经营范围以制造为主,目标公司主要生产基地位于路号,规划占地面积亩。目前生产基地所用土地已进行厂房、仓库、科研办公楼工程建设,因资金紧张,上述工程建设处于暂停状态,为此,乙方愿意在现有基础上引进甲方作为投资人,利用双方优势和资源,合作完成目标公司工程建设以及实现正常投产运营。
二、投资人进入方式和持股比例
1、甲方与乙方以股权转让的方式进入目标公司,甲方受让%股权成为目标公司股东和法定代表人,并办理相应的公司股东变更登记和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双方约定在工商登记处登记甲方持股%和乙方持股%的持股比例为名义上持股比例,实际持股比例为甲方持股51%和乙方持股49%,双方在目标公司进行工程建设、实现正常投产运营前按实际持股比例享有股东权利和义务。
2、甲乙双方应在2014年5月1日前到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前述第1点项下公司变更登记。
3、甲方成为公司股东后,应当以万元为限对目标公司进行现金投入,甲方现金投入主要用于解决目标公司现已停工的建设工程已完工部分的验收结算和后续工程的招投标复工。
4、双方约定:目标公司实现正常投产运营后的60日内,甲方应将实际持股比例减持至49%,转让2%股权给乙方,届时双方按照甲方持股49%和乙方持股51%的持股比例到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相应公司变更登记。本条所称“实现正常
投产运营”的条件为:目标公司连续三个月生产产值达到万元,销售收入达到万元。
三、双方权利义务
1、乙方应保证甲方受让乙方股权已获得公司其他股东的同意,且其他股东已放弃优先购买权。
2、双方应当按照本协议约定及时、积极地到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相应公司变更登记。
3、甲方负责与目标公司现已停工的建设工程原施工方商谈施工合同终止退场,以及施工合同终止后对已完工部分的质量验收和工程款结算支付;甲方负责原施工方终止退场后对目标公司后续厂房、仓库、办公科研楼和宿舍楼等工程建设的新施工方招投标选定和复工。
4、乙方负责目标公司投产后的产品生产销售。
5、甲方负责目标公司后续建设所需的资金融入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银行信贷或民间借贷等),在资金融入过程中需要乙方提供协助的,乙方应当积极给予配合。
四、本框架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一致后订立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框架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五、本框架协议经双方盖章签字后生效,一式两份,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签名):
2014年4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