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执政经验 深刻把握执政规律

时间:2019-05-13 01:0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党的执政经验 深刻把握执政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党的执政经验 深刻把握执政规律》。

第一篇:坚持党的执政经验 深刻把握执政规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治国理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些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党执政的主要经验,需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进一步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是它与生俱来的理论品质,也是它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们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三个重大问题: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锐意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积极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在发展理念、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与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行,不改革、不完善社会主义也不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放开26年来,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动力,三者必须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三者相辅相成、全面推进。处理好“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基础。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体制上的障碍。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搞好“五个统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扩大民主和健全法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三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文化等各个方面。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与发展并重,繁荣与管理齐抓,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要求。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的最大危险。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实现了人民的意愿,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来,意义重大而深远。科学执政,讲的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执政,讲的是依靠人民群众办事;依法执政,讲的是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三者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的与时俱进,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通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问题。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三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党对立法和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防止和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当前,我们党的队伍状况总体上是好的。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求真务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指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核心地位进一步增强。但是,也存在一些与形势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抓好“一个指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个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个关键”———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个重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个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把党的执政基础夯实打牢。只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项根本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我们就一定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篇:深刻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

深刻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

2013-4-19 6:17:51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9日 07 版)原题:《“三型”目标: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三型”目标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对于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意义。本期“大家论道”的3篇文章,围绕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编者

提出“三型”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提出“三型”目标,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

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但是,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如何才能与时俱进?靠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服务、不断创新。我们党是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背景下,容易出现精神懈怠和能力不足的危险,容易出现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比如,在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思想信仰、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呈现逐利化趋势,看事情、想问题、干工作不再是比奉献、讲付出,而是追名逐利。这些情况显然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针对这些问题和考验,我们党及时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从学习型这一目标看,由于我们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无论是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调适,还是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改进,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同时,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增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引导党

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构筑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增强党的肌体的自我免疫力。从服务型这一目标看,这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我们党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需求,更加充分地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通过切实有效的服务赢得民心。从创新型这一目标看,这是我们党应对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制度。总之,只有实现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这“三型”目标,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党的建设中起牵头管总作用。上世纪末,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顺应社会的变化,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没有根据执政条件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没有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执政成效。从实践经验和逻辑联系来看,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建设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加强学习型执政党建设,可以在加强理论创新、理论武装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学习型目标的提出,既是发挥我们党传统思想政治优势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党应对自身变化和社会诉求,在思想层面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在学习型执政党建设中,可以通过理论创新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可以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等突出问题;可以克服党员干部的本领恐慌问题。其次,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可以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只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只有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和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后,加强创新型执政党建设,可以在完善执政体制机制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效率的提高、执政形象的维护、执政权力的约束,都离不开执政体制机制的创新。创新型目标的提出,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了不竭动力。可以说,“三型”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传统党建的思路,可以有效克服在执政党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自我封闭趋向和自我耗竭情况,在开放环境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政党政治的一个根本规律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在执政过程中不断改进领导方式,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

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不断回应、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目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领导方式上还存在误区。比如,重命令、轻沟通,重管理、轻服务,名义上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实际上往往变成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类似的领导方式看似加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实质上是疏远了党群关系,背离了执政规律。大包大揽的后果必然使执政党成为所有矛盾和问题的焦点,陷于烦琐的具体事务而无法脱身,无法考虑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决策和制度设计。“三型”目标的提出,牢牢把握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秉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主动适应执政环境变化、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比如,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把领导意图的实现同服务人民群众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从强权型领导转向平民型领导,从命令型领导转向沟通型领导。再如,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要求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背景下,适应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适应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不断改进领导方式。

(执笔:王懂棋)

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

吉林省委党校教授赫雅书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的相互关系。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既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同时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

学习型是服务型、创新型的前提和基础。有的人对“学习型”只作表层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就是重视学习。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当然要重视学习,但并非仅仅如此。所谓“型”,强调的是制度化的组织状态。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已经不是一般地强调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不是一般地倡导某种学习方法、弘扬某种学风,而是要创造出一整套与现代学习理念和模式密切联系、反映新的时代条件对执政党建设基本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载体、学习机制以及学习风气等,从而大大提升党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形成以“学习”为特征、能力和优势的执政党建设基本模式和长期战略目标。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是对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继承,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前提条件。学习型执政党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增强先进理论和科学知识储备、提高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学习型执政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实际来展开。解决好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是学习型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学习型执政党建设如果脱离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实际,就会失去方向目标。反之,离开学习型执政党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很好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工程,学习型执政党建设状况极大地影响着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水平。

服务型是学习型、创新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不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而且具有丰富的现代政治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要义在于通过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聚焦服务理念,彰显服务特征,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从而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对而言,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具有直接而深刻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掌握科学理论和丰富知识,还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要服从服务于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以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作为价值取向。应在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过程中,认真研究和解决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成效,也要通过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成效来检验。

创新型是学习型、服务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日益更新对我们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创新,我们党就无法走在时代前列;不创新,我们国家就难以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执政党的着力点在于: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机制。事实上,学习型、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其中,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和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重大问题,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学习和服务在内容和方式上的变化内在地包含着创新要求,都需要通过创新型执政党建设加以破解。只有将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融入学习型、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善于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破解新难题,才能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而把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服务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山东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安世银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新形势下我们党建设目标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其中,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党的根本宗旨紧密相连,在“三型”目标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深刻理解服务型的丰富内涵,把握服务型的实践路径。

提出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彰显党的根本宗旨。一方面,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传统,更是我们党始终赢得人民支持、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中服务型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执政条件下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彰显。另一方面,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展现。党的全部执政历程告诉我们,只有人民才是党的全部根基、血脉、力量所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历程的规律凝结,也是党的执政行为的基本遵循。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我们党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最佳路径和方式。只有秉承服务意识、践行服务行为,党才能真正做到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深刻理解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丰富内涵。首先,应把服务型放到“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全局中去理解和把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学习型为服务型、创新型提供素质和能力支撑;服务型是学习型、创新型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指向;创新型为学习型、服务型提供方法保证和不竭动力。只有这样去理解,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其次,应牢牢把握“服务”这个关键词。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服务应该是全方面的,要把服务贯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体现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服务的主体是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其中,党员个体对群众的服务是党组织服务的一部分,党组织服务以党员个体服务为基础,又以组织的目标要求对党员个体服务进行引导、提升,最终达到从个体服务、组织服务到服务型组织的目标。党员干部的服务,首先应体现为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尽职尽责,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此同时,还应尽力体现在岗位之外的社会生活中。最后,应切实把握“型”的内涵。这是深刻理解服务型的基础和起点。“型”这个要求是对服务在稳定性、规范性上的规定,要以服务为核心形成系统、稳定、长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此,应努力构建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主动地、创造性地服务的良好体制机制,用制度营造服务风气、规范服务行为、养成服务习惯,从而实现服务型的目标。

牢牢把握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着力点。一是强化主体建设。强化主体建设,要以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只有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把服务作为关键,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到位的服务推动管理的加强,凸显服务在基层党建中的分量,才能真正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真正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二是突出内容建设。突出内容建设,应围绕群众利益,以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所求来确定服务方面的主要工作、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改进服务。惟有如此,才能使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三是做好分类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总体要求。要把这一原则性、总体性、综合性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具体特点,设计出符合各自实际的具体服务要求和标准,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服务型”行为准则。总之,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关键在于抓落实、求实效。应以量化服务内容、公开服务承诺、严格督查考核等为抓手,建立一整套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员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并切实在实践中去运用、去发展、去完善。

第三篇: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半个多世纪党的执政实践中,总结出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是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长期实践、艰辛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站在时代高度把握历史的光辉结晶。它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再一次表明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汲取经验,努力认识和把握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

这六条主要经验,深刻阐述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的坚持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依据和重要遵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党55年执政的历史反复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顺利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逐步实现,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正确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首要的执政经验。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的彻底性,反对任何封闭的终极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学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具有革命的实践性。它强调,正确的理论总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用来指导新的实践,同时又为实践所检验、所证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不能凝固静止;彻底的科学的理论,应当是随实践而发展创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与时俱进是它最根本的理论品质。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了这种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就可以“自发地”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只是在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后,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多次失败的局面,使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进入到一个不断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党又以苏联为鉴,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正确的或有价值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在探索中,党在指导方针上也有过严重失误,一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纵观党8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55年的执政历史,我们党正是坚持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的指导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才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永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站在时代前列,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坚持把新理论、新思想变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人民群众的新实践,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作出的基本结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党长期执政的又一条主要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和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继续发展完善,人民司法制度逐步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明显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逐步树立,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涵盖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多方面事业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基本建立。这些上层建筑方面新的政治、文化制度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综合,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此后,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当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与一切旧的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体上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着这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相矛盾”的状况,是非对抗性的,因而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到自我完善的客观依据。这就要求党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国情,根据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状况,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环节,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既有不断完善的需要,又有能够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正是这种“相矛盾”状况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成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正确思想,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重要探索。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后,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领导全国人民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进行了全面、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制度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特别是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司法制度,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改革的同时,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为不断开辟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注入了强劲动力。

党的执政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内在的自我完善的功能,这使我们在实践中能够使之不断完善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最好的坚持,也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改革是增强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改革,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在积极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努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只有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的确立十分不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党的八大,我们党提出了许多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指导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展现出新中国的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在初步探索之中,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加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党的八大之后,我们党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发展这个主题,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即使在发生国内政治**和苏东剧变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仍然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避免了重蹈历史覆辙,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实践证明,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是当代中国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前进中的一切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措施和关键所在。这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政治上保持高度清醒的表现。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不断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保持对发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坚决排除一切干扰,任何时候都不偏离这个主题。必须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放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当然,我们所讲的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指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总结发展的新经验,开拓发展的新思路,丰富发展的新内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属性和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根本目的,是党的全部历史所表明的基本结论,也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最本质的把握。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奋斗的历史。我们党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长期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党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与群众同甘共苦,才能生存发展。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战胜国内外各种敌人,建立新中国,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全国执政后,党掌握着国家政权,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产生了脱离群众的可能性。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仍然像战争年代那样,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要求全党经受住执政考验,防止因脱离群众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后来,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这一思想,并开展了“三反”、“五反”和多次整党整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对这一问题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同志就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再一次向全党提出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

我们党执政55年来,正是由于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标准和依据,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衡量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党才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并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形势面前巍然屹立。历史证明,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长期执政才有根本的保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对国家政权、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进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式。它具体表现为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如何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如何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如何通过科学民主的方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等等。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曾提出“凡属政府职权范围的事,应由政府讨论决定并颁布实行”等重要思想,并通过在国家政权机关中建立党组、推荐干部、提出政策主张和实行监督等富有创新精神的措施,实现了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但由于执政初期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也由于受苏联模式及战争年代领导方式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得到强化。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领导体制对于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全面建设的展开,其固有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发扬,影响了国家政权机关效率的发挥,也影响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这种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及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必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同时,依据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强调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方式,主要是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明确提出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重申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强调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水平不断提高。这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结55年来的执政实践,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结论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坚持民主执政,就是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依法执政,就是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这是被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法宝。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了党的团结。党的八大第一次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在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向前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正面临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为适应新情况、新变化,保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就必须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我们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科学地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等重大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它科学地揭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六条主要经验强调,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深刻地揭示了能否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决定执政成败的规律;强调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揭示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规律;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揭示了只有加快发展、全面发展才能完成执政使命的规律;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揭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执政基础和必须始终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规律;强调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揭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实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规律;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共产党作为执政的主体,在长期执政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

我们党执政55年来,成功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六条主要经验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出发点,既全面、深刻、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55年执政的成功经验,又站在时代高度,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现实和未来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回答。这些经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得出的新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长期坚持、运用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

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继培学院党总支:段远

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90年的成长历程。在这90年里,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执政理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的治国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党的执政史就是从1949年至今的。事实上,党的执政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以来的执政实践,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坚持这些经验与理论,从而进一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在长期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三代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与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行,不改革、不完善社会主义也不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放开以来,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加强党的内部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

一定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整个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这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进行理论、制度、体制创新,我们就能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落实从严治党方针,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管理和监督是关键。三管齐下,必能取得成效。首先要从严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体现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体现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还要坚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其先进性也在发展。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同时,我们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必须根据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新变化,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党的十六大确定,我们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同时,要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样必将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四、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古语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政权和政党,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共产党执政以后,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兴亡。特别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十分警惕党长期执政可能带来的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不脱离群众。近年来,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并告诫全党:我们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三个代表”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从多方面强调了执政为民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群众的亲密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这要求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鉴于历史上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而影响党群关系的教训,必须强调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平等关系。

共产党执政为民,“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利益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对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暂时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同时,要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

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得。

以上所述归结起来,就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始终遵循的治党治国之道。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关键在于掌握好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务必牢记。

第五篇:4-深刻把握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深刻把握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八大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确立,有其深刻的实践基础。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是亿万人民在10年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最大共识。这1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丰硕的实践成果、生动的发展事实,充分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确立,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刻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个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党提出了“四个必须更加自觉”的实践要求。强调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党的建设各方面落实这些实践要求,党和国家的事业必定实现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好质量的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要务必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务必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务必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务必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下载坚持党的执政经验 深刻把握执政规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党的执政经验 深刻把握执政规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总结经验 把握规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我们党55年来的执政经验作了科学总结。《决定》所总结的六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党长期艰辛探索、实......

    执政规律的追求

    执政规律的追求——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为视角黄海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10日16 版)执政规律是反映执政要求内在的、本质的普遍现象。把握......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5篇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 人民网记者 谢磊 整理 2009年07月24日15:39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60年的执政历程。在这60年里,......

    深刻把握新时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范文大全 (可编辑) 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深刻把握新时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 山 课 件 5 k J.om 7 深刻把握新时代坚持总体国家......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执政能力心得(合集5篇)

    践行胡锦涛同志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不断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是摆在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形势下,落实好、实现好、坚......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摘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与党所在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连,与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担负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加强党的执政......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一项根本建设修改后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摘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与党所在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连,与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担负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

    贫困地区乡镇党委执政规律探析

    执政规律,是指执政党在掌握和行使政治权力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乡镇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乡镇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