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执政规律的追求
执政规律的追求
——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为视角
黄海 《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0日16 版)
执政规律是反映执政要求内在的、本质的普遍现象。把握执政规律是执政党实现良性执政的前提和条件。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执政规律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突出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开展了整党活动、“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党从执政理论、执政基础、执政能力、执政安全和执政效果等方面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探索和把握。
巩固执政理论。执政理论是执政价值取向的本质性规定,理论思维的成熟是政党成熟的前提,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作为一个政党,必须要有明确和坚定的理念和思想体系指导全党,这是一个成熟执政党的必备素质,也是一个执政党对执政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这面光辉旗帜,以此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都是基于马克思主
1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在全党进行的学习、宣传与践行过程。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以及概括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武装和教育全党,使指导思想真正成为全党共同的思想基础,有效防止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冲击,不断坚持、发展和完善了执政理论。
打牢执政根基。执政时间的长短,与政党内部的组织程度及政党在民众中获得的认同程度成正比。因此,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除了有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还必须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同时,“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有坚实的执政根基,就必须具有坚强的组织战斗力和广泛的民众代表性。我们党对这一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深刻而全面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尽管根据不同时期和任务要求,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主旨却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一方面,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党的思想,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我们党聚焦密切党群关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践行群众路线,执政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强化,有力促进了我们党巩固执政根基。
提升执政能力。执政生命在于执政能力,执政能力是一个政党的力量所在,生命所系。任何政党为了求生图存,都必须使自己保持活力、处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相比,应该具备更为强大的执政能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对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始终注重执政能力的提升,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内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我们党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全党正确分析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而制定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能力不断提升。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是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我们党不断提升执政能力的重大部署。
关注执政安全。执政安全是任何执政党都面临的问题。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执政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执政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思想意识形态遭遇多元化冲击,经济良性运行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这给我们党的执政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考验。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教育活动,立足主动,从容应对,聚焦执政安全。通过集中教育活动,我们党在各种复杂局面和复杂环境中通过系统分析坚持科学地研判形势,通过理论教育坚守意识形态,通过党的建设坚定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群众路线坚实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承受住了各种思想、经济和政治上的冲击、风险和考验,有力地维护了执政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组织体系安全、执政根基安全和发展环境安全。
追求执政效果。政党的功能要通过实际的执政效果来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是具有担当精神、敢于面对实际问题、追求实际执政效果的政党。毛泽东曾经说过,“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对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社会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和解决,是执政党把握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应,目的就是针对当时的中心任务和时代诉求,促进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突出的实际问题,达到实
际的执政效果。比如整党运动针对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了当时拨乱反正后党内思想意识的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针对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解决了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反对“四风”,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等。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有效回应了时代诉求,推进了问题的逐步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执政效果。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第二篇:贫困地区乡镇党委执政规律探析
执政规律,是指执政党在掌握和行使政治权力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乡镇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乡镇处于贫穷落后的特殊环境中,这些乡镇的党委,由于长期受到贫穷的困扰,其执政活动疲于脱贫,执政思维、执政环境、执政理念、执政要求等方面凸显出准科学、欠民主、难依法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东北片区开县、巫溪、城口等国家重点扶持县部分乡镇的调研,力图探索贫困地区乡镇党委执政的特殊规律,旨在为贫困地区乡镇党委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提供借鉴。
一、贫困乡镇党委执政思维有其局限性
由于贫穷的严重困扰,贫困乡镇党委的执政思维囿于封闭状态,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
(一)习惯于用高度统一的思维方式来规范全局事务。贫困乡镇一般地处深山峡谷,交通极其不便,经济持续贫穷,发展相对缓慢,人们的观念相对落后,商品意识、民主理念、文化氛围尚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从而制约着这些地方乡镇党委思维方式的开放度,在规范全局事务时不得不采取高度统一的办法。据400份问卷调查显示:认为乡镇党委统筹全局事务应该采取高度统一方式的占51.25%,是个人行为的占3%,应该采取民主方式的占45.75%。可见,用高度统一的思维方式来规范全局事务,是贫困乡镇党委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表现形式是,在领导经济发展上,偏重于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行动;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上,侧重于用行政手段,强调统一模式、统一程序、统一要求;在农村文化建设上,按文件规定统一设施、统一载体、统一部署。
(二)习惯于用党内管理模式来处理具体事务。贫困乡镇由于受人文、自然环境和执政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影响,在执政中施行宽松、粗放、间接的做法往往难以凑效,不得不采用党内管理的办法。据对贫困乡镇党委处理具体事务的问卷中调查显示:倾向于宽松、粗放、间接方式的占24%;赞成党内管理方式的占50.25%;偏重于两者之间的占25.75%。可见,用党内管理办法来处理执政的具体事务,不仅能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所接受,而且是贫困乡镇党委处理执政事务的习惯做法,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
(三)习惯于凭借个人威信来推动工作。在贫困乡镇,权力集中于“一把手”的现象尤为突出。班子成员围着“一把手”转,说话看“一把手”的眼色,办事看“一把手”的好恶,决策看“一把手”的态度。群众认为,“一把手”是他们的“父母官”、“大老板”,办事非“一把手”不谈。贫困乡镇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而且也存在着人才上的贫困。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经过组织考核推荐的乡镇“一把手”,在群众中声望较高,在班子中能力较强,在工作中魄力较大,“一把手”也就以“救世主”自居,单凭个人威信推动工作,这已成为思维定势。“一把手”常常是大包大揽,事必恭亲,不大愿意听取其他党委成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担心“杂音”烂事,“歪点子”烂菜,把事情办栽了。据调查,靠个人威信推动工作、创造政绩的占60.25%;靠党委集体推动工作、创造政绩的占25.5%;由党委决策、政府执行推动工作、创造政绩的占14.25%。这不仅反映了贫困乡镇干部群众的心理状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贫困乡镇的人文水平相适应的。
二、贫困乡镇党委的执政环境有其特殊性
执政环境是执政党执政所处的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文明方面的经济生活环境、政治文明方面稳定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精神文明方面奋发向上的人文环境。贫困乡镇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较为特殊,其执政环境有其明显的特殊性。
(一)群众的“三种意识”形成缓慢。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是我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决定着执政的成败。在贫困乡镇,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封建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封建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中要求农民重义务、轻权利的观念在贫困乡镇具有深刻的影响,许多农民群众民主、法制、权利观念匮乏,往往对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侵犯农民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以粗暴手段对待农民群众等现象感到无奈,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能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政治环境,必然导致贫困乡镇党委在执政过程中偏重于“人治”。
(二)党群、干群矛盾较为突出。由于贫困乡镇农村改革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民群众收入的增长多为负数,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明显,导致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党群干群矛盾大量增加。加之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农民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展,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社会层次、不同领域群体的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使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乡镇党委要用大量的精力来化解和处理这些复杂矛盾,难以集中精力抓发展。一方面,这些地方农村的改革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继培学院党总支:段远
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90年的成长历程。在这90年里,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执政理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的治国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党的执政史就是从1949年至今的。事实上,党的执政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以来的执政实践,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坚持这些经验与理论,从而进一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在长期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三代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与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行,不改革、不完善社会主义也不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放开以来,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加强党的内部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
一定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整个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这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进行理论、制度、体制创新,我们就能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落实从严治党方针,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管理和监督是关键。三管齐下,必能取得成效。首先要从严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体现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体现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还要坚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其先进性也在发展。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同时,我们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必须根据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新变化,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党的十六大确定,我们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同时,要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样必将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四、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古语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政权和政党,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共产党执政以后,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兴亡。特别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十分警惕党长期执政可能带来的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不脱离群众。近年来,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并告诫全党:我们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三个代表”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从多方面强调了执政为民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群众的亲密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这要求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鉴于历史上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而影响党群关系的教训,必须强调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平等关系。
共产党执政为民,“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利益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对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暂时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同时,要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
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得。
以上所述归结起来,就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始终遵循的治党治国之道。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关键在于掌握好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务必牢记。
第四篇:在探索规律中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和党的执政能力之间的关系,更科学、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进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能力,是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是指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表示具备某种本领以及能够达到的程度和效率。能力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具有鲜明实践性,是在实践中造就和积累的,并运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这说明,规律与能力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遵循规律,就能提升能力,就能进步,就能成功;违背规律,就会削弱能力,就会倒退,就会失败。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自觉运用客观规律,特别是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出色地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应当科学把握尊重党的执政规律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遵循规律、运用规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有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共产党的执政同当今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环境和目标任务出发,从新的视野和新的高度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真谛:共产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归根到底,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不断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既阐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集中概括了我们党治党治国的战略思路和战略方向,又概括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长期执政对执政主体的客观要求;既揭示了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明确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内在联系,又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标准,明确了保持党的活力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遵循客观规律特别是遵循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关键是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自觉地把遵循客观规律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真正当好“三个代表”,就必须正确认识、努力把握和善于运用生产力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执政能力的提高真正建立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
其次,一切工作都应讲求科学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明确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主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全局、把方向、抓大事上,集中精力解决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从体制和机制上实现党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再次,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我们党执政已经55年。在这55年里,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但是,实践没有止境,探索也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在继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还将碰到许多新的课题,还有许多规律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五篇:建国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
建国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
建国以后,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自身状况和所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怎样建设执政党,怎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新课题,必须进行新的探索。
我们党对执政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有一定思想准备的。1949年,毛泽东明确提出,因为胜利,党内可能产生骄傲、以功臣自居、不求进步、贪图享乐等情绪;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对党的主要考验;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论述表明,党重视执政条件下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标志着党在把握执政党规律的问题上,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从1949年建国到1956年党的八大,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这一阶段是党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党的执政理论得到重要发展时期。由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由于党在几十年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成功地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党的组织得到空前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党员朝气蓬勃,努力工作,党风很好,党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很高,这是后来能够战胜“文化大革命”那场大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当时党内也发生了不少问题,有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而腐化堕落,一些党员干部滋生了官僚主义作风。但是,这些问题一经察觉,一般都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并能从中引出必要的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这一时期开展了整党整风、三反五反,以及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行为的斗争,在这些运动和斗争中,毛泽东等同志提出的一些意见,党中央发出的一些文件、指示,都及时总结了党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至今仍然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原则。到八大时,党在如何领导国家,如何处理党群关系,如何进行组织建设,如何防止和克服不良思想和作风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执政经验。八大根据当时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虽然还有阶级斗争,但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还把加强民主集中制
与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的纪律,使党不犯与少犯错误联系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可以说是我们党执政初期的经验总结。
1956年到1966年,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在这一阶段,党的建设成绩是主要的,缺点错误也不少,党的建设理论和党的执政理论在曲折中前进。一方面,毛泽东曾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另一方面,政治上、组织上“左”的错误也逐步发展。1957年以后,毛泽东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不断发展,给党的建设和党执政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从1966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是党的建设遭受空前破坏的时期,也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和党的建设理论出现许多混乱和迷误的时期。
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以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二大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正确道路。历史的代价是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的,“八大”以后20多年的曲折发展,深刻教育了全党。和八大时相比,十二大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理论成果主要有:进一步明确了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从而正确解决了党的领导的含义和领导方式。提出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重要原则。还明确指出,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坚持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改革干部制度,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必须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等。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这一阶段,我们党领导全国人
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我们党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东欧共产党执政的经验和教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不断探索执政经验、方法和规律。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们党进行自身建设和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纲领,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概括。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的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执政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具体部署。同时,为了使全体党员保持先进性,中央决定自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3月4日,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总结党执政60年建设和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以下执政经验和规律: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过去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而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在新世纪,党要巩固执政地位,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仍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二)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才有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教育科学文化的繁荣,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政权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才能不断增强。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体现。纵观人类历史,进步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根本原因是它的理论和实践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反动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径和目的之所以失败、流产,根本原因是它的理论和实践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和愿望。在新世纪,党要避免脱离人民群众,避免失去政权,就必须时时刻刻像自己在过去80年奋斗历史中已经做到的那样,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四)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消除腐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是对客观世界不断进行改造和对自身不断进行改革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不仅要领导各方面的改革,而且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要有领导、有步骤、积极稳妥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整顿党的作风,惩治腐败,纯洁党的队伍,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党的作风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切入点。在作风建设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反腐倡廉,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的要求。
(五)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障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实现;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的实现;才能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保障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的实现。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执政方略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