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财政金融资产管理水平调研报告
结合我在XX市南山区的所看、所学,以及XX区的自身实际,我就如何提高蜀山区在财政资金的整合使用、扶持服务中小企业、资产管理及项目建设水平上,做以下概述。
一、目前两区在财政资金使用、扶持服务中小企业、资产管理和项目建设上的具体做法。
(一)XX区的具体做法
1、财政资金使用。XX区2012年财政总收入为XX亿
元,财政总支出为XX亿元。其中社会公共事业和民生投入XX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4.2%。在具体财政资金的使用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XX区通过网络平台,设立了专门的“专项资金管理平台”,辖区企业和个人通过网络,轻点鼠标即可了解扶持政策、资金额度、申报程序、已申报企业情况并办理申报等事宜,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绩效。
(2)注重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南山区充分利用自身在深圳市所具备的科教优势及金融产业优势,围绕构建以自主创新为先导的产业发展体系目标,加大产业发展扶持投入力度,自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不少于4亿元的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3年更是安排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8亿元,用于扶持科技型企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文化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支出。
2、扶持服务中小企业方面
XX区通过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担保资金”以及通过制定出台《XX区总部经济扶持专项办法》、《XX区金融企业评选办法》等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扶持中小企业、打造金融生态区、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将南山区打造成深圳的金融产业中心、创新金融中心、物流金融中心、金融配套服务中心、自主创新示范中心。2012年南山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深圳市全市总量的39%和41%,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量占全深圳市总量的51%。
3、资产管理方面
在国有资产管理上,通过制定《南山区区属国有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办法》、《南山区区属国有企业薪酬与考核管理办法》、《南山区区属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实现了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在集体资产的管理上,设立了直属区政府的事业单位“南山区集体资产办公室”,对全区的集体资产进行统一规范的、产权清晰的市场化公司运作管理模式。
(二)蜀山区的具体做法。
1、财政资金使用方面。蜀山区2012年财政收入为21元,财政支出近20亿元。其中人员刚性支出(主要为工资性支出)占比约为30%,专项项目支出约为70%。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有以下特点:
(1)资金支出刚性约束不强。财政预算编制虽然也实行了开门办预算、零基预算,但预算支出进度不够均衡,部分项目存在年底集中支出的情况;财政监督、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无预算、无支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2)财政资金的产业引导作用不强。虽然区财政也设立了工业发展资金、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但资金设立的规范性需要完善,对产业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2、扶持服务中小企业和自主创新方面。
蜀山区2012年12月底共有各类纳税工商企业约为17000余户,其中小微企业约占到80%以上,对区内的税收贡献接近50%。一方面区内中小微企业为区内税收收入、促进就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自身却在发展中又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发展瓶颈制约多等困难;但另一方面区内真正出台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政策、奖励引导政策,特别是金融扶持政策却基本没有。同时,虽然在我区区辖范围内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众多的高校,但自主创新的潜力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区内自主创新的潜力还有待从财政引导,产业扶持上进行更多的挖掘和提升。
3、资产管理和项目建设方面
我区国有资产目前在管理上存在着:城投公司管理了一批资产、工业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一批、商业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一批,教育、卫生等一些主管部门又管理着一批资产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国有资产的收益上,国有资产和国有经营收入还未全部纳入预算,国有资产的收益和收入,事实上还是谁家拥有谁家使用。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和收益,还缺乏一套动态的考核激励机制。在集体资产的管理上,特别是在集体资产的处置和收益上,更是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具体建议
1、整合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的引导作用。
可以通过设立和整合我区的科技经费、残疾人保障金、商务发展资金、城中村改造资金等,设立蜀山区“产业引导资金”或“城市发展服务资金”。通过奖补结合、市场运作、总量控制、专项扶持的方式,支持我区范围内的产业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改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等的需要,切实发
挥好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 “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也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扶持中小微企业,鼓励金融创新。
对于中小微企业,可以根据中小微企业每年的纳税情况,拿出百分之几的区级所得,设立区级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经过政府评审、资格条件限定等,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发放委托贷款、贷款利息补贴、、担
保贷款、担保费补贴等多种模式,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可以结合我区辖区范围内银行业态丰富,既有杭州银行、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等一批城市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和总行,又有省信用担保集团、皖恳小额贷款公司等一批实力雄厚的类金融机构,且我区交通条件便利、环境条件在全市最优等多种优势,可探讨借助已有优势,借势造势,支持金融企业发展,鼓励金融创新,打造合肥市的金融生态区。
3、整合资产管理,规范运营收入。
出于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目的。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满足资金筹集、融资的需要。区里应按照“整合一批、处理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做好我区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对政府行政事业单位拥于的门面房、闲置办公房、闲置地块等优良资产,可以通过划权确认的方式,由国资部门牵头尽快完成第二批和第三批的划转移交工作。对分属工业资产运营公司、商业资产运营公司等部门的国有资产,对不良的资产,通过合法合理渠道,进行剥离,优良的资产规范管理,市场化运作。对村居等集体资产可以探索委托管理、公司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将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管权相分离,切实提高集体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和管理过于松、失之疏的现象。
第二篇: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调研报告
关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12月19-27日,我调研组成员深入各中小学,就“如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教育发展现状
全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12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5所,初级小学4所。全县共有中小学在校生11256名,其中小学生7933名,初中生3323名。全县共有中小学教职工970名,其中政府督导室及教辅机构人员19名,城关幼儿园教职工16名(特岗教师2名,工勤人员4名),中小学教职工935名,其中专任教师674名(含特岗教师168名),工勤人员261名(含临时聘用工230名)。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受地方财政困难、教育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县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学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虽然在布局调整过程中,以推进中小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为目标,各中小学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2010年年底制定出台的《同德县中小学管理制度》、《同德县中小学教职工日常工作考核制度》、《同德县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趋于规范,但学校管理水平、校本调研活动的开展、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还不 能满足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愿望。
三是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依然不足。2010年省上针对我县在“普九”过程中学生迅速增加的实际,为我县增核中小学教师编制100名,使中小学教师编制达到640名,但根据现有在校生测算,我县尚缺中小学教师编制78名。因编制不足,2008、2009年招聘的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无法按期占编予以安置。
四是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学科教师短缺。根据现有教师专业(学科)分布情况,及《海南州中小学教职工岗位设置及工作量暂行规定》(南教[2008]155号)、《海南州中小学课程调整指导意见》(南教[2008]162号)之规定测算,全县共缺中小学专业教师179名,具体为:汉语文专业教师41名、数学专业教师11名、英语专业教师34名,化学专业教师11名、生物专业教师17名,历史专业缺5名、地理专业缺9名、政治专业缺4名。体育专业教师7名、音乐专业教师18名、美术专业教师10名,计算机教师12名。
三、思路与对策
(一)制定并开展“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专项活动方案
以促进学校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与科学化,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教学和学习风气,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强化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为突破口,以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为重点,制定符合我县实际与教育教学规律、易操作好落实的三年专项活动计划或方案,通过专项活动的开展,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以建立健全中小学日常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体系和中小学教职工日常工作考核制度为核心。推进适合县情的较为完善、规范、科学的中小学管理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形成,以此建设清正严格的校风,求真扎实的教风和奋发向上的学风。二是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较高,懂管理、善筹划,工作积极扎实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和责任心强、专业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为目标,通过提升校长教育管理水平、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向教研和课堂要质量,以建立校本培训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的学校教研机制为目的,为教师成长建设重要平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不断提高长效机制的形成,从而通过有效的校本调研改进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四是通过建设文化氛围厚重、具有学校特色、卫生整洁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学校面貌;通过建立健全学校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优化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教学服务环境为途径,为师生提供美好和谐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创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校园新风尚。五是向教研和督导要质量,教研室要积极协调政府教育督导室,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督导评估与检测体系,建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定期对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进行调研测试和考核评估,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二)推行校长竞争上岗制、校长负责制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灵魂,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班子就能带出一群好教师,所以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校长是关键,校长是核心。一是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现任中小学校长的管理理 论、方法措施的培训和指导,利用各种培训机会,选派校长或学校后备管理人才外出培训,提高其水平,增强其管理能力,有效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二是认真实行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强化对校长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对校长奖惩、续聘或解聘的重要依据。校长任期规定为三年,要对每个校长制定为期三年的任期目标,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校长任期责任目标及考核办法。三是强化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将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聘任权下放给校长,其由校长提名,教育行政部门考察、向社会公示后任命。强化对校长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岗位竞争机制,采取定期督导和随时检查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办法,对每个学校的管理及工作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将学校工作的考核结果直接作为校长的最终履职评价。对管理水平低,能力不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学校工作长期没有起色的校长要坚决予以免职。对腾出的校长岗位,教育行政部门一律要按照中小学校长实行公开聘任的要求,切实把热情高、干劲大、有能力的年轻教师选拔到校长岗位上来。
(三)建全完善教职工考核及评价体系,优化师资队伍专业结构
把建立并实行教职工日常工作考核制度作为强化学校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从制度上保证教职工工作作风的切实转变,全力解决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出勤不出力、在岗不尽责的问题。一是进一步突出教职工工作考核的日常化,强调长期性。整个考核要日记录,周汇总,月小结,学期总结,建档保管,使其成为学校评价教职工工作的有效形 式和可靠依据,作为教职工评先、晋级、续聘和评选骨干教师的主要依据。二是注重教职工工作评价的全面性,以教学工作为重点,从教师爱岗敬业及关心学生的师德表现,教学能力与实际水平的提高,出勤及平时的工作表现,教学及管理学生的实际成效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评价。三是教职工工作考核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既要突出教职工平时工作表现的考评,又要注重教学成绩和学生管理成效的评价,使评价体现贯穿教师班级管理及教学工作全程,突出教学实绩的思想理念。四是严格教职工考勤管理,按照《同德县干部职工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教职工请假手续和审批权限。要重点治理教师队伍中占编不在岗,占岗不到班,长期因病因事不上班现象。对在学校考核中成绩处于末位的教师,学校要提出批评警告,连续两年考核成绩末位的教师,学校要责成其脱岗培训。五是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因病连续请假一年或经常请假累计两年以上的教师,办理病退手续,清编腾岗,招聘紧缺的专业教师,缓解专业教师学科性缺编的矛盾。同时根据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与专业,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专业性结构调整,促进学校间师资的均衡配置。
(四)突出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要在开齐、开足并上好学校德育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是按照课标要求,各中小学开齐德育课程,并认真上好德育课。同时,将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放到学生的养成教育上来,从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生活小节抓起,在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上狠下工夫,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努力在教与学的 主次关系上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促进“遵章守纪、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良好的学习风气的形成。二是建立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齐心协力,共抓学生养成教育的德育工作新机制。把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抓手,使每个学生熟知“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中的每一项要求,切实用“守则”和“行为规范”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三是将教师抓学生德育的平时表现及成效纳入教职工日常工作考核体系,制定并完善教职工德育工作考核办法,促使每个教职工都来常抓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共同创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以此来推动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校本教研活动,建立学校自身培训教师的长效机制
按照2010年年底县政府下发的《同德县中小学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要求,一是教育督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在督促各中小学在切实落实教学常规的基础上,督促和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长期规划和执行计划,并认真贯彻执行。建立教师读书制度,开展“每年读一本有关教育的好书、订一本教育教学报刊杂志”活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加强自修与同事的交流,使校本教研与教师的学习活动成为教师学习业务,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成长的平台。二是积极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按照州教育局实施教育内涵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和“教学月”活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课题研究和业务学习活动,让教师在切磋交流中取长补短,得到提高。三是建立集中学习制度,坚持每两周利用教育网络组织教师进行一次收看教学实录、专家讲座等,或者以教研组为单位 举办一次教学心得、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的座谈会,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撰写教学案例分析、教学随笔、课堂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省不足,并促使其成为良好的习惯,从而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举办一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随笔、课堂教学反思评选活动。四是要结合上级部门组织的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各学科教师培训学习,不仅要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学习回来后,以汇报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汇报学习情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推广学习成果。五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六是结合全省实施“国培计划”、省级和州级以及对口支援教师培训项目,以中小学教师每5年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和5年内全体教师轮训一遍的目标,每年组织160名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
(六)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形成于常规教学过程之中,常规教学不仅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因一是各学校要制定具体的常规教学目标要求和办法措施,制定易操作、切合实际的教学常规考核评价方案,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坚持做到一月一查,对每个教师的常规教学进行跟踪督查,从严考核。在考核评定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落实教学常规的过程,更要注重其最终结果(即教学效果),要通过各种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对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在教学常规的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为基本目标,通过单元过关测试等办法,及时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巩固复习。同时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努力探究个性化 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40分钟要质量。三是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动班子成员,紧扣教学工作,建立学校班子成员联系班级制度,即每个成员要抓一个薄弱班级,联系3-5个学困生,参与并主持一项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四是要按照《同德县中小学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听课活动,通过听课活动,了解真实的课堂,感受教学的氛围,找出不足和问题,并做出基本的分析,教学科学细致的研判,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促使教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
(七)严格中小学开学及放假时间规定,保证学校开课时间
严格按照海南州教育局的有关放假和开学的通知精神,按时开学,按时放假,保证国家规定的上课时间。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或省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课程标准,开齐开全中小学各类课程,按照国家或省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工作。二是学校不得随意挤占教学时间或擅自放假。因特殊原因停课放假一天需报乡镇中心学校校长批准,两天以上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耽误的上课时间,学校要足额补上。对擅自放假1次的校长,要通报批评;2次以上的校长要给予免职并在原学校任教的处分。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周边环境的综合理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是重视校风校貌的建设,从硬、软件两方面着手,完善学校设施,改造和美化环境,加强制度和纪律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要重视校园、教室、办公室等场所的文化建设,营造浓烈的育人氛围。二是把学校卫生管理作为改变校风校貌的切入点,将教室、办公室、宿舍、大灶、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的卫生作 为重点进行治理,使学校卫生长年保持清洁。三是狠抓学校教风与学风建设,逐步使中小学形成校风正、教风浓、学风实,人人积极上进的良好风气。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消除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的不安定因素,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九)加强学校财务及校产管理,规范学校后勤管理 要严格按照《同德县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学校预算管理,坚持学校财务运行公开透明,学校开支实行校长审批制,上级下拨经费要专款专用,开支要合理,要坚决杜绝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巧立名目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违纪现象的发生。学校财产要认真造册登记,分类入库。实验仪器、药品、教学器材等贵重、易损、有毒物品,要专人保管。对电视、VCD等远程教育器材要严防失盗和挪作他用。学校要建立公物使用审批制度和公共财物损坏赔偿制度。加强对破损器具的维修,创建节约型学校。
(十)建立完善的中小学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中小学管理的督导与评估
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教研室要在全力促进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一要按照海南州《中小学校长任期工作目标及考核办法》、《海南州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制定并细化量化对学校管理及教学质量的检测与评价办法,采取定期督导和随时检查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办法,对每个学校的管理及工作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将学校工作的考核结果直接作为校长的最终履职评价。二要研究制定科学、完善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督导评估与检测体系,建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完善 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定期对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进行调研测试和考核评估,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三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与教研室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全程参与、指导、督促各学校开展活动。
(十一)实行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奖励制度
县委、县政府要从经济、生活、政治等各方面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给予关心和支持。对校长的提拔任用要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校长工作考核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做到组织考核与业务部门的具体工作评价相衔接,保证中小学校长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教师工作激励机制,每年投入20万元,建立教师奖励基金,重点奖励对工作业绩突出,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县委县政府予以重奖,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篇:提升管理水平
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做强做优---集团总经理佘鲁林在中国医药集团管理提升活动启动动员会上发表重
要讲话
2012-5-3 9:34:51 作者:网络来源 阅读数:69 4月5日,中国医药集团及其下属各级分子公司召开“管理提升活动”启动视频动员会议,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部门经理以上管理干部参加了此次会议。“管理提升活动”将从今年4月起开展,为期2年。
中国医药集团总经理佘鲁林在会上发表《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做强做优——建设世界一流医药健康产业集团》的重要讲话,从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意义、工作安排、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阶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一、深刻认识管理提升活动开展对中国医药集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在复杂宏观经济形势下保增长、保稳定的必然选择。从国际上看,现在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从国内看,经济增长速度也逐步放缓,今年GDP增长目标为7.5%,是我国GDP8年来首次下调至8%以下。宏观经济环境比2008年形势更为严峻。我们要稳中求进,进是必然的,稳是重要的基础。我们要看到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冬”即将来临,要主动变“熬冬”为“冬训”,练好内功,夯实管理基础,对我们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提早做出应对,要全力采取措施,扎实做好落实。
二是国药集团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发挥行业影响力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医药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但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医药行业正受着药品降价和成本上行的双重考验。我们要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增长,从而促进企业的科学健康的发展。
三是国药集团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市场竞争中,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更长久的生存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必然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营风险在累加,如管控能力不足等薄弱环节常常容易被忽视或掩盖。要通过管理提升找出风险点,止住出血点。
四是集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做强做优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平台的有力保障。医药集团人员多,规模大,业态结构复杂,管理链条的延长使得执行力还有待提高,领导班子和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主要工作安排及目标 此次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持续加强企业管理,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活动的主题为:合规经营,管控升级;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对标一流,做强做优。
活动的工作原则为:一是立足自我与学习借鉴湘结合;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二是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相结合;要扎实开展短板消缺和瓶颈突破相结合;三是效益提升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四是加强管理和深化整合相结合。
活动主要目标确定为:一是达到基础管理明显加强;二是达到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三是达到管理创新机制明显改善;四是达到经营绩效明显提高。
三、管理提升的重点任务
一是找准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在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优选提升措施,制定重点整改工作方案;二是强化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切实加强基础管理,牢固树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观念;三是统筹推进,专项提升,全面落实整改措施;四是总结固化成果,构建长效机制。
四、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4—8月,全面启动,自查自纠阶段;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专项提升阶段;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持续改进,总结经验阶段。
五、几点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开展积极推进;二是做好整体设计,确保活动开展有序进行;三是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将活动引向深入;四是逐级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会议最后,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开文总结说,湖南本部今年强调的“服务管理年”与总部的“管理提升活动”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趁此机会,将这二者紧密融合在一起,提升我们湖南公司的管理水平,并要求组建“管理提升工作小组”,尽快开展工作。
第四篇:财政所强化六种意识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财政所强化六种意识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为了适应新时期财政改革工作的需要,更好地为辖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进一步增强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财政所强化六种意识,切实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依法理财意识。财政所通过组织财政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财经法律法规知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办事。
二是以人为本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执政为民、廉洁高效”的思想融入到财政工作当中,自觉增强管理意识,自觉提升财政管理能力。
三是大财政意识。在全局出发,树立只要是财政资金,财政所就应该有责任、有义务进行管理、监督和规范,使财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的意识。
四是分管并重意识。树立分配与管理并重的观念,更多地在资金管理上下功夫;财政资金管理,变事后监管为事前、事中监管。
五是精益求精意识。从基础工作入手,重视技术性,力求达到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程序规范、管理过程透明。
六是开拓创新意识。根据新形势下财政管理新要求,创新思维,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树立敢于创新精神,创新各项管理制度,把财政资金管理好。
第五篇: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调研报告
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一、二道区基层法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层法治是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要素,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首先依赖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健全、完替,(一)立法方面,立法是法治的前提,立法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法的贯彻、执行、遵守、适用、关系到法的实现和实效,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程,1、一些基层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造成法律盲区的出现,2、一些法律、法规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基层的客观实际情况,造成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执行或难以执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基层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法治的成败.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二道区基层法治现状及原因分析
基层法治是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要素,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首先依赖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健全、完替。目前,在二道区基层法治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诸多要素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这些要素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顺利进行。
(一)立法方面
立法是法治的前提,立法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法的贯彻、执行、遵守、适用、关系到法的实现和实效,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程。由于立法观念陈旧,程序、体制不科学,技术落后,以及对立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基层立法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1、一些基层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造成法律盲区的出现。如目前我国基层集体经济中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形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有利于促进基层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导致其发展缓慢。
2、一些法律、法规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基层的客观实际情况,造成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我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可是在基层索要彩礼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一来,一但发生这方面的纠纷,如按法律规定办事,就可能造成农民对法律的不满,甚至对抗法律的执行。如按村规民俗办事,则又会损害国家法律尊严和权威,这就造成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3、一些调整基层事务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缺乏可操作性。在减轻基层负担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解决基层负担的问题由行政机关解决。而实际上,行政机关本身就是负担的制造者和实施者,减少基层负担就是要减少他们的财政收入,除非良心发现,否则很难想象这些机关及其领导能真正依法办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基层利益。
4、基层仍然存在大量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村规民俗。一些村规民俗规定:女子出嫁后,土地承包权将被没收,同村同姓不得结婚等。这些村规民俗的存在严重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权威,导致广大村民厌法、避法,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进程。
(二)司法、执法方面
司法、执法是法治的关键,没有严格的司法、执法,法律规定就是一纸空文,法治就不能实现。在基层,司法、执法也存在种种问题。由于司法执法体制不科学、不合理,司法执法人员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致使司法执法问题严重。
(三)守法方面
立法的目的是守法,就是要使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如果法制定出来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和执行,那将失去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的权威和尊严在基层,农民不守法比较普遍,主要表为:
1、基层群众缺乏法治观念。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以及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宗法伦理以及传统法律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基层群众普遍缺乏民主法治观念,没有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义务观念极强,权利思想十分淡薄,他们提倡重义轻利、安分守己、谦恭忍让、与民不争,要求个人绝对服从整体、国家,蔑视个人权利和价值。他们特权等级思想极其浓厚,缺乏平等和主体意识,把自我作为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客体,忽视自我主体身份,在态度上回避法律.在行为上被动地听由法律支配,不能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厌诉意识极其浓厚。他们没有抵抗恶法意识,没有法律至上观念,个人权威往往高于法律,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主要是依村规民俗而不是法律。他们对法律没有信任感、依赖感,人身依附、权力依附明显,祟拜权力,敬权畏官,清官意识以及官本位思想较浓.他们普遍不懂法、不知法或懂法、知法甚少,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法律。
2、基层群众和干部。部分基层干部不守法现象突出。由于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自身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加上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基层群众与基层领导干部不守法现象比较突出。近几年来,在基层,打架斗殴、盗窃、赌博、虐待老人、家庭暴力以及一些杀人、重伤、抢劫、强奸、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时常发生。一些基层干部非法干预基层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侵犯农民财产权、人身权、自由权等权利,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群众集体上访,甚至对抗政府和法律。
(四)其他方面
法律监督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基层法律资源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基层法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法治建设的成败和基层的发展与稳定。从目前来看,基层法律监督机构不健全、不完善,监督人员比较匮乏,同时加上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一人多职,工作压力大,处理问题经常是力不从心等问题已经凸显。除了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外,绝大多数地区的法律咨询机关、基层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都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
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对策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基层法治进程,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这些对策主要有:
(一)加快发展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
从根本上来说,基层法治中存在的问题都根源于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推进基层法治必须要首先加快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使人们产生法治观念,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所需要的主体法律意识和文化观念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激发广大人们群众的政治热情,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和法律至上观念,积极
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加强对国家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失控甚至异化和滥用,保障人民的权利及其行使,从而推进现代法治形成。法治需要以特定类型的文化为其文化基础,这种特定的文化就是理性文化。就实行法治的需要来说,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政治市场观念、思想市场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只有当这些文化要求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法治才能变为现实。
加快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现代文化就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的体制改革,为基层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加大对基层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基层经济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居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监督制度,改进决策机制,加强居委会的自治性,实行居务公开,推进依法治村。加大基层教育投资力度,发展基层文化教育事业,解放居民思想,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居民民主法治意识等。
(二)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
基层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推进基层法治就必须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和立法人员必须革新立法观念,改进立法程序,提高立法技术,确保立法的科学性;要及时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推进法律和法规的立、改、废,保持法律的连续性、适应性;明确立法权限,加强立法监督,废除一切同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土法规、土政策和村规民俗。
推进司法、执法改革,确保司法、执法机关及其人员能依法办案,依法办事,做到司法公正,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司法、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做到奖惩分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制约,避免干预司法、执法,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加强对
司法、执法人员教育,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素质,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自觉抵制腐败和违法乱纪行为;加大对基层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安定,为基层法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构,增强监督人员素质,规范监督行为,使监督法律化、制度化,提高监督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对违法乱纪行为提出批评,进行曝光。建立、健全基层司法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机关,大力培养法律人才,改善司法执法机关办公条件、设备,增加办公经费等。
(三)培养、提升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
群众法律意识的高低不仅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高低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到法治建设的继续推进。从根本意义上而论,法律精神和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乃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要实现社会法治,必然要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并作为现代法制的起点、依据、核心和实质的现代法律精神,形成社会主体普遍的现代法律意识。培养、提高基层群众与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需要做到:推进执政党率先垂范,党不仅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更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更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党法关系,严格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制度,克服党政不分,党法不分,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提高他们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明执法,公正司法,树立法律之重、法律之威,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依赖感、亲近感、正义感和神圣感。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开展法制教育,提高人们法治观念,使人们知法、守法和用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