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新农村要在“六到农家”上下功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结合菜子镇实际,应根据当地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创新载体,找准切入点,在“六到农家(富到农家、学到农家、乐到农家、安到农家、新到农家、和到农家)”上狠下功夫,务求实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生产,让“富”到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从菜子镇实际出发,只有通过项目拉动、城镇带动、劳务助动、组织推动,才能真正构筑起推动农村发展的新经济体系。一要大抓项目促发展。近两年菜子镇坚持发展大抓项目,先后争取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等25个总投资3800多万元的项目,论证上报了一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镇域经济发展。要继续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时代要求,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不松手,抓产业开发项目、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抓财源建设项目、抓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以拉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要主抓城镇带发展。2003年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以来,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激活民间资本和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大文章来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先后从各方面投入资金3396.9万元,建成商住楼78套,地下管网和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正在建设当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向镇区加快聚集,小城镇初见端倪,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要继续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工程加快推进,切实发挥小城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当地新农村示范区,以引领、示范推动新农村建设。三要狠抓劳务助发展。近两年,全镇上下把劳务输转工作作为助农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在政府的积极组织和引导下,劳务输出越来越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每年平均每户输出1个剩余劳力外出打工创收。据不完全统计,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创收3000元以上,全镇劳务收入达到2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来自劳务产业。要继续按照“增收抓劳务”的要求,在拓展输出基地、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上下功夫,依托现有的培训资源,开展业务技能、务工常识等岗前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使输转的劳务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实现劳务产业的跨跃式发展,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四要常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发展。“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增收问题。为此,我们要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撑点常抓不懈。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组织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积极探索和深入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因为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在最近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首次提交审议,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大量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和规范。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定位;二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部门协作;三是加强示范引导,促进规范发展;四是强化服务观念,营造宽松环境。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引领作用,组织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注重引导,让“学”到农家。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善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一项根本举措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一要重视农村教育。要继续巩固提高“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农村事业发展的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二要强化引导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把学政策、学科技、学文化作为一种追求和时尚,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活动,养成自觉读书看报、收听收看新闻的良好习惯,在主动学习中增长见识,提高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识和本领。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在农村形成学技术、争致富的新气象,转变小富即安、温饱即安的观念,增强群众谋求发展,快速致富的欲望。三要加强技能培训。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分期分批举办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尤其要加强初、高中毕业返乡青年培训工作。把新知识送到农家,把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全民学习创业的时代要求引入农家,提高广大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三、树立新风,让“乐”到农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和谐村组、“五好家庭”、“好媳妇”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引导教育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遵纪守法,争做诚实守信的公民。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逐步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深入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邻里和睦、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社会公德实践活动,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勤俭持家”为主题的家庭美德实践活动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村社干部和党员要带头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不招赌、不参赌,不吸毒、不贩毒,不信谣、不传谣,讲文明礼貌,学科技文化,带群众致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发展节假日文化,多举办诸如农民篮球运动会、科教知识大奖赛等文体活动和书画展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树立新风尚,欢乐到农家。同时,要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老年人协会和妇联组织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做好老年人和妇女工作,保护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各适其所、各尽所能。依托各村文化卫生活动室,建立老年人活动场所,对广大农村妇女群众开展扫盲和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满足老年人和妇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四、维护稳定,让“安”到农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严打整治斗争和禁毒专项斗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建设平安乡村,维护社会稳定。抓好防火、防爆、防汛等工作,保障全镇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真正让“安”到农家,让群众安居乐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五、整建村容,让“新”到农家。以营造“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和人有厕、畜有圈,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无柴草乱堆、无粪土乱堆、无垃圾乱倒、无污水乱泼、无畜禽乱跑”的“一厕、一圈、四改、五无”的优美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达到村容整洁。重点抓好“六改”:一是改房,做到房屋整洁。坚持“一户一宅”和注重节地、节材和节能的原则,引导群众逐步拆除“土坯房”,建设经济实用、安全美观的住房。二是改圈,做到人畜分离。对畜禽圈舍进行改造,改善居住环境。三是改水,改善饮水条件。通过项目建设,让群众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四是改厕,提倡用水冲厕。逐步推广使用与沼气池相配套的水冲厕,改善卫生环境。五是改路,做到道路硬化。逐步做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改善通行条件。六是改通信,畅通信息渠道。在努力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加强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建设,提高电话普及率和网络覆盖率。抓好“六改”的同时,在邻里之间、社与社之间、村与村之间开展比卫生、比面貌活动,增强群众自觉整建社容村容的主动性、积极性,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摒弃传统乱堆乱放的不良习惯,改善村容村貌,逐步达到院落整齐、村容整洁,让“新”到农家,让广大农民过上整洁舒适的生活。
六、推进民主,让“和”到农家。按照“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让“和”到农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表现。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看,它是对党的“三农”政策的完善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理论上的先进性;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看,它是对党的“三农”政策的集成和创新,体现了我们党政策上的先进性;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看,它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发挥好“六种能力”,一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二是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引领农村新风尚的能力;四是推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能力;五是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六是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的能力,通过“六种能力”的发挥,不断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建设新农村要在“六到农家”上下功夫
建设新农村要在“六到农家”上下功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六到农家”上下功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结合菜子镇实际,应根据当地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紧紧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创新载体,找准切入点,在“六到农家(富到农家、学到农家、乐到农家、安到农家、新到农家、和到农家)”上狠下功夫,务求实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生产,让“富”到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从菜子镇实际出发,只有通过项目拉动、城镇带动、劳务助动、组织推动,才能真正构筑起推动农村发展的新经济体系。一要大抓项目促发展。近两年菜子镇坚持发展大抓项目,先后争取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等25个总投资3800多万元的项目,论证上报了一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镇域经济发展。要继续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时代要求,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不松手,抓产业开发项目、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抓财源建设项目、抓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以拉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要主抓城镇带发展。2003年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以来,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激活民间资本和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大文章来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先后从各方面投入资金3396.9万元,建成商住楼78套,地下管网和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正在建设当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向镇区加快聚集,小城镇初见端倪,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要继续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工程加快推进,切实发挥小城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当地新农村示范区,以引领、示范推动新农村建设。三要狠抓劳务助发展。近两年,全镇上下把劳务输转工作作为助农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在政府的积极组织和引导下,劳务输出越来越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每年平均每户输出1个剩余劳力外出打工创收。据不完全统计,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创收3000元以上,全镇劳务收入达到2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来自劳务产业。要继续按照“增收抓劳务”的要求,在拓展输出基地、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上下功夫,依托现有的培训资源,开展业务技能、务工常识等岗前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使输转的劳务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实现劳务产业的跨跃式发展,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四要常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发展。“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增收问题。为此,我们要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撑点常抓不懈。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组织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积极探索和深入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因为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在最近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首次提交审议,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大量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和规范。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定位;二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部门协作;三是加强示范引导,促进规范发展;四是强化服务观念,营造宽松环境。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引领作用,组织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注重引导,让“学”到农家。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善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一项根本举措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一要重视农村教育。要继续巩固提高“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农村事业发展的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二要强化引导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把学政策、学科技、学文化作为一种追求和时尚,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活动,养成自觉读书看报、收听收看新闻的良好习惯,在主动学习中增长见识,提高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识和本领。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在农村形成学技术、争致富的新气象,转变小富即安、温饱即安的观念,增强群众谋求发展,快速致富的欲望。三要加强技能培训。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第三篇: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实用”上下功夫
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实用”上下功夫
企业文化建设开头容易深入难,造势容易取得实效难。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答案。看其是否成功不是看企业的口号有多么响亮,而是看是否将口号落到了实处;不是看企业的理念有多么超前,而是看是否将先进的理念转化成了全员的自觉意识;不是看文化手册有多么漂亮,而是看是否能化文本为实践、化文字为行动;不是看内容有多么丰富多彩,而是看到底管不管用、有多少实际使用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实用”。“实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只有坚持以“实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文化建设才不会偏离方向,路子也才能越走越宽。建设“实用”的企业文化,要在以下五方面下功夫。
在培育凝聚力上下功夫。强大的凝聚力是企业获得成功的法宝。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将员工作为客体进行强制性的单向灌输,而是让广大员工共同参与到活动中,从内心认同企业的价值理念,认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从而使其自觉地将企业文化要求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积极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工作中。烟草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大讨论活动,紧密联系实际,宣传贯彻企业的工作思路、价值理念、企业精神等,让其深入人心,进一步统一员工思想,增强企业凝聚力,使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得到持续不断的升温。
在培育企业的文化特质上下功夫。企业如人,企业的文化特质从根本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水平和社会形象。要形成鲜明的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特色,就应当充分调研,认清企业实际情况,并抓住时代特点,培育出符合企业实际、具有时代特点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也应注意地域文化对文化特质的影响,深入研究地域文化。
在提高员工的个人修养上下功夫。企业的文化特质是通过员工的个人修养体现出来的。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养需要企业通过训练来不断提高。要选择利于被员工理解、认同的训练方式,使先进的价值理念转变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同时,应把企业文化特质的要求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细节,落实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逐渐明晰提高员工修养的思路。
在向管理工作或管理行为的渗透上下功夫。优秀的文化理念,包括很多分支文化理念,提炼不容易,更难的是如何贯彻落实到行为中,尤其是落实到管理工作和管理行为上。文化理念中的内容大部分源于管理的实际需要或实践经验,有着深厚的管理实践基础,依靠管理工作或行为来支撑。管理工作或管理行为的跟进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自觉地用先进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来审视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审视管理意识、管理行为和习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如果企业文化不能渗透到企业的管理环节中,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推进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具体化、生动化上下功夫。对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和理念系统,企业不仅要让员工耳熟能详,明其理、知其意,更要将价值理念具体化、生动化。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历史传统和管理实践中、从员工的工作实践中挖掘案例和文化故事,丰富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的实际内容。有历史故事或先进模范人物事迹作支撑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会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增进员工对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理解与运用。
第四篇:关键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关键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15:42 作者:段名钰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能否解决问题,是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质量高低、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能否实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目标要求的关键所在。
总结淄博市第一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部门和单位的有益做法,解决党组织和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注意搞好“四个结合”:
一要坚持学习提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学习提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一方面,通过学习,努力提高广大党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坚持把加强学习贯穿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防止和克服把学习当作“软任务”,甚至当成负担,被动应付、敷衍了事的错误倾向。我市通过组织党员开展大讨论、学习相关政策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上党课、做形势报告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对解决问题不重视、存有消极应付心理等问题,切实把党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来,增强党员对解决问题的信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努力提高广大党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们坚持和完善已有的学习制度,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组织广大党员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优良传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广大党员在学习中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问题提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要坚持个人解决与组织解决相结合。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淄博市委明确要求党员个人要把解决自身问题、落实先进性要求与履行岗位职责统一起来,既要解决长期以来个人存在的缺点毛病,又要解决新发现的突出问题;既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又要在本职岗位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市委结合淄博的实际情况,强调党政机关的党员要重点解决宗旨观念淡薄、工作作风飘浮、廉洁自律松懈等问题;事业单位的党员要重点解决爱岗敬业意识淡薄、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企业的党员要重点解决主人翁意识淡薄、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等问题;流动党员及下岗失业党员要重点解决组织观念弱化等问题。
为了发挥好组织的优势来解决问题,淄博市委重点实行了“三制”。一是实行责任制。对183个需要市委、市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110个需要市直部门、单位联合解决的问题,293个需要市直部门、单位自身解决的问题,169个需要区县自身解决的问题,都由各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做到目标、措施、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五落实”。二是实行销号制。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明细台账,采取“一事一表”、“一事一报”、“一事一销”的办法,坚持“一改一销,不改不销”,只有解决问题成效明显,并得到党员群众认可后,方可销号。三是实行追究制。逐个单位、逐个问题进行认真检查,使解决问题的情况与单位和个人的考核紧密挂钩,对解决问题不力、党员群众不满意的,予以通报批评,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取消先进单位和优秀等次的评选资格。
三要坚持自觉解决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淄博市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主动查不足,认真找原因,深入挖根源,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自觉把问题解决好。同时,坚持“开门”搞教育,存在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满意不满意都要由群众说了算。按照“深入找问题、重点找原因、关键查主观”的要求,全市共发放征求意见表23万多份,召开座谈会3070个,设置意见箱857个,建电子邮箱516个,开通专线电话756部,共征求到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9.3万多条次。
淄博市委在解决问题的每个环节,都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评价,建立并实行了“四项制度”。一是建立通报公示制度,让群众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各单位拟解决的问题,采取召开通报会和在公开栏、新闻媒体进行公示等方式,接受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强各单位解决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二是建立听证辩论制度,让群众参与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各单位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和本单位的党员群众,对整改方案进行听证辩论,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增强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监理问责制度,让群众监督落实解决问题的措施。由督导组牵头,从本单位党员群众、服务对象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挑选部分同志组成监理小组,通过参加单位有关会议、调阅相关文件资料、对现场进行视察、对有关情况进行书面或口头质询、电话或登门走访等形式进行监督问责。四是建立上下结合考评制度,让群众评判解决问题的效果。建立“上考下”与“下评上”相结合、以“下评上”为主的考核评价制度,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及单位的普通党员和群众代表,对各单位解决问题组织领导是否得力、责任人员是否尽责、解决问题效果是否明显、党员群众是否满意等进行评议。群众不满意率高的,责令推倒重来,直至群众满意为止。
四要坚持解决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淄博市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从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关心最希望办的事情做起,尽最大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市里全面实施了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群众权益保障、安康居住、人才培训、社区便民服务等“十大民心工程”,立说立行,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比如,我市确定每年从市直部门办公经费中节省1000万元,连续3年节省3000万元,建立政府助学基金,解决困难家庭中小学生上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举一反三,由表及里,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规律,努力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效、创造的经验转化并形成为长效机制。一是按照“入口”要严、“出口”要畅、“中间管理”要加强的思路,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工作的推荐、公示、组织谈话、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预备党员考察、党员转正审核等制度,严把发展党员的“入口”;坚持从严治党原则,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畅通党员的“出口”;健全完善党员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激励引导、组织保障等机制,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二是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目标,建立保持基层党组织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具体措施,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的议事范围和决策程序,明确执行责任,加强考核监督,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效能;深入开展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活动,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活动内容和工作载体;按照责任制管责任人、责任人管一班人的要求,健全完善上下结合、常抓不懈的党建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三是建立提高机关效能和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争创“学习型、干事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活动,建立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开展“结穷亲、解民忧、受教育、促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上级党组织关心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关心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等活动并形成制度,做到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慰、难时有人帮。
(作者:中共山东省淄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第五篇:美丽乡村建设要在“美、富、和”上下功夫
美丽乡村建设要在“美、富、和”上下功夫
“十三五”期间,海南要建成10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海南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和新载体。笔者以为,美丽乡村建设要着重在“美、富、和”上下功夫。
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表现乡村“美”。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是突出科学规划布局美。要在“多规合一”引领约束下,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注重体现农村特色、乡土味道、民族风情,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资源集约、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突出村容整洁环境美。要以治理农村垃圾、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环境卫生整治,完善村道硬化、垃圾分类,提高村庄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水平。三是突出乡村生态文化美。要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生态文明素养,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农村传统特色文化,培育特色文化村庄。
美丽乡村建设,要着眼实现农民“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美丽乡村建设要把民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产业支撑,推动村民脱贫致富。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深入推进循环农业、品牌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打造海南特色农产品电商品牌。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打造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为基础的旅游目的地。三是发展特色民宿业。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以市场为导向,以文明生态村、美丽宜居村庄、特色旅游名村、民俗风情村等为载体,发展健康、人本、精致、温暖的乡村特色民宿。
美丽乡村建设,要大力促进乡村“和”。社会和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一是抓好乡风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制定完善乡规民约,形成正确价值导向,使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为重点,把志愿服务做进千家万户,营造互帮互助良好风尚。
二是抓好村风建设。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四化一核心”机制,合理调节村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合理诉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三是抓好家风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以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民风。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和寻找“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