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文言文的基本特征

时间:2019-05-13 10:1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照文言文的基本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照文言文的基本特征》。

第一篇:依照文言文的基本特征

依照文言文的基本特征确定科学的施教方法

文言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自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根据文言文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中要确定科学的施教方法。

(一)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在肢解分析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文言文教学过程不顾学生实际,不顾课文难易深浅,一律被处理成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一律被强化为外在知识和认知的输入,所以文言文越发变得“面目可憎”,遥不可及。基于上述认识,调动学生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

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二)重视朗读,以读带讲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喜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地位。

诵读要有语感。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诵读时从字词运用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一位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时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竞至“动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能力,能让学生通过感觉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呜,使学生不同等待老师课解,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让学生通过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诵读是一门艺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落实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逐步的。它表现为,诵读要通畅,诵读要有语感,诵读要有情感。

(三)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加入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文言文阅读就是融入学生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因此,传统的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应当打破,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重新反思,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文言文教学。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以《五柳先生传》为例,学生通过交流反思,思辨讨论,理解了中国传统文人那份特有的自赏自嘲的“味”,从中国传统文人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背后领悟到个性张扬、傲骨独立的精神。

文言文教学仅仅传授或让学生学会基础的字法、语法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它们都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还得更深一层。拿《陈情表》来说,这篇课文的解读方式有好几种: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封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大“请假条”,并由此生发出“如何与上司相处”的教学命题;另一种观点是就本文的行文艺术而言的,认为李密至孝,“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所以文章极尽说话的艺术委婉之能事,让人读后,不禁为作

者的至情至性所感动,从而不得不同意他的请求,由此延伸出说话的艺术问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文的写作虽有种种意图,但全文洋溢的感情主要还是李密对祖母的至亲至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借鉴了后一种观点,把教学重心放在了李密对其祖母的至亲至爱之情上。这篇文章直抒真情至性,不假雕饰,情深理切,感人至深,是弘扬民族“孝”之美德的至极之文,并由此生发“孝顺父母”的命题。当下学生大兴铺张、浪费、攀比、浮夸之风,拿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甚至有的学生还对父母有着极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结合这一现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先让学生明白“孝”是美德,更是责任和义务,接着让学生即兴发言,叙说一件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摩擦,并从“孝”的角度加以反思,结果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表述生动感人,有些同学的反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也有一些同学的表述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父母总是无私的而孩子总是自私的,孩子总是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才想起父母,而父母却无时无刻不把儿女的冷暖挂在心间”,“孝敬父母不是长大成人之后的事情,父母不可能陪我们一辈子,趁着有机会、有时间,我们应从现在做起”„„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倡议:孝敬父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答: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文言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有的文言文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文言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

旧的教学方法,阻碍和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阻碍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扬弃旧的教学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有效,学生就可以更多、更快、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就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文章、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都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九年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一些经验,浅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个人体会:

一、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

在《桃花源记》(初中人教版第三册)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导学案”中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先去寻找答案。叫学生首先简单翻译文章,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勾画好,在老师上课时再逐个提问、解决。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能流利朗读文章。“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发生。习惯成自然,引导学生自读多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导学案”,教师上课就容易驾驭课堂,学生为主体就会显示出来。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如在《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初中第三册)的教案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彩色图片、录音、影像等结合到教案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孔子的图象、和谐社会的一些图片或影像、朗读录音播放等,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口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不再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三、善于引导,以教学提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提纲只是主线,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以后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言文词语的。1

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提纲去归纳是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大课题。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教师范读、听录音机,让学生在“三读”(早读、午读、晚读)的时候能多次、反复朗读文言文,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和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让学生能在准确朗读是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2、让学生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掌握。

3、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积累。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

4、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去分析文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文章的主要提纲,让学生据此去分析文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纠正后再让学生自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把归纳的内容系统化,形成课堂内、外一条龙。

5、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

文言文的训练主要有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掌握重点的词类活用、背诵默写、读后感等。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去训练,内容容易理解,翻译也比较简单,词类活用也能互相结合运用,背诵默写也能迎刃而解。读后感可以利用作文训练来完成,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写作、教师讲评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读后感的训练效果。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作业训练、作文训练、单元测试或月考等形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争取能“日日清”(当天问题当天解决)、“月月清”(当月的单元测试或月考发现问题当月解决)。

文言文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永远停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的浅见只代表我个人观点,相信会有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加入到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大潮中,让文言文的芳香能飘散得更远。

如何做到省时高效的文言文教学?

答:首先必须对上文提出的“以言为先,以言领文”作一个说明,这并非非此即彼的概念,“以言为先,以言领文”并非舍弃文,而是从宏观上,先给“言”与“文”一个准确的定位,那就是文言文教学必须文言兼修,不管实际操作方式或流程有何不同。只有在实际教学前明确认识,才能做到心中有底,游刃有余,不人云亦云。

其次要通过以言领文的方式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有必要对这其中的“言”作一个范围上的界定:应涵盖文言现象(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诵读方法、文言关键词句及文言语感。这就纠正了一直以来对文言文的“言”专指文言语法知识的狭隘认识。

在达成以上两方面认识的前提下,我就自己多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考试大纲,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通过以言领文的方式提升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以言领文,学生自主反复诵读,不求甚解把握文意。课程标准要达到的目标是学 2

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如果一篇文言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反复诵读,能基本理解大意,这时对文本中无关痛痒的个别语言障碍,教师大可直接过滤,无需吹毛求疵、面面俱到,徒增学生负担。比如教授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这一篇课文时,因注释非常详尽,再加上先叙事后说理的写作手法,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故教师无须过多讲解。但需强调的是文言文作品因其年代久远,即使是对语文感觉甚好的学生也仍须诵读多遍方能把握大意。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之前,我总要求学生们反复诵读文本,或利用早读时间,或利用傍晚夕阳西下时分,放声诵读。但千万不要强求背诵,从学生所能接受的心理空间来说,在他们对费解的文言文产生好感之前,不要令他们因文本之外的因素对文言文拒而远之。在自由宽松的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能以对言的理解来带动对文本基本意思的把握,初步达到以言领文的目标。这恰恰是新课程要实现的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但对于诸如《逍遥游》和《苏武传》这样的不借助注释,存在阅读难度,影响对文本意思的判断和理解的课文,那就需要学生圈画并进行探讨。学生经过自主阅读、反复诵读、认真思考后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方便教师集中突破,同时学生经过了自主学习,既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之初,让学生自主反复诵读,能使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完成由古籍向时文转变的过程,即俗称的翻译,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渐渐融入文本的关键,文本大意把握了,才能生发出对文本“文”的深入思考。

(二)以言领文,教师率先示范,轻松自如地攻下文言难关。文言文教学的难关在于古今差异的语法知识,特别是文言实词的推断与积累。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提升文言文教学实效,教师就要起到以言领文的示范作用,教会学生轻松攻下难关。具体做法如下。

1.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高中生,一般采用教师范读、主讲的方式。

首先,学生纯文本地反复诵读;其次,教师要范读文本,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目的是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言文的句读,从而更轻松、更形象地了解古今语法的同与异,这相较于直接进入文言语法的讲解更易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对他们所认为的“古董”文言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句读,在课堂上放慢速度地放声朗读,这样能克服大部分学生诵读时只求速度,无视其他的无效付出的陋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实际中,并非不用理解“言”,不用教师的指导,单靠学生自己去领会即可。教师在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初,能以科学有效地诵读(“言”的组成部分)来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对文言语法的直觉感悟,那么之后文言知识的理解、文本思想情感的体悟,甚至是功利的应试,学生均能轻松应对。许多学生惧怕文言文,众多教师疲于讲解文言现象或分析文本思想,但均收效甚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忽视了入门时这一简易高效的以言领文、以诵读引领阅读的方法。当然,这一方法需要长期坚持,以使学生养成抑扬顿挫朗读文言作品的习惯。

2.以今推古、联想比较,是化解晦涩难懂文言知识理解与积累难题的法宝。

教师以言领文的示范作用,更突出地体现在对作为学生阅读障碍的文言知识的讲解上。

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首先需要做好分内之事——掌握“言”(文言知识)的积累,进而才能实现以言领文。

对于在初中阶段较少涉及语法知识的现代高中生而言,他们对现代汉语知识尚且一知半解,更何况是年代久远的古典文化,因此,在讲解文言知识时,我一般不教条地罗列众多的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也不作具体详细的解说,但这并不等同于不重视,真实的做法是思想上重视、言语上淡化、实践上强化。这样既实现了在 3

具体语言环境中强化同一类型语法现象的目的,真正做到让学生能见其形知其理,即使有时不知所以然,也能读懂,又保护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

晦涩难懂的诸多文言实词是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也是文言文教学中着力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运用“以今推古、联想比较”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帮助学生轻松完成了对一篇文言文的阅读,并实现了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的梦想。具体做法是让现代的学生见古思今,顾名思义,就是读到文言文中不解的词语,联想身边熟悉的汉语,进而结合语境推知该词的意思。

比如在解答《诗经·氓》中学生提问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中“咎”的意思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现在仍在用的关于“咎”的词语,学生马上想到“咎由自取”“既往不咎”“引咎自责”这些词语。再让学生自主思考出这些词语中“咎”的词性和意思,分别为“名词(灾祸)”“动词(责备、追究)”“名词(过失、罪过)”,继而联系文本中“体无咎言”的语法,判断出词性,并结合语境得出意思,为“名词,灾祸之意”。

古今异义的词义的推断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古今联系比较,加强印象,方便记忆。如《游褒禅山记》中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中的“非常”的意思,学生就条件反射地联想到《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为“意外的变故”之意,在前一语境中,这显然是解释不通的。此时我巧妙地引用学生们都很熟悉的一句广告语“非常可乐”,让他们进行古今比较分析,先提出质疑“非常”在现代汉语中是“很,十分”的意思,显然“很可乐,十分可乐”是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的。我及时提醒学生关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是以“字”为单位的基本常识,学生马上悟出了“不寻常”的解释,我再对“非常”词义进行归纳总结,巩固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再如对文言文中偏义复词的讲解,以今推古、联系记忆的方法可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如上例中的“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之意,学生基于“字字落实”原则的理解,理解为“防备盗贼的进来和出去”,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偏义复词所谓的“偏指一方”,我联想到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国家”“窗户”,就是典型的两个语素构成,但却实指“国”和“窗”一方,另一字则只是起陪衬作用。这两个词一解说,学生马上领悟这一概念的核心,根本不用费力地解释概念。

以今推古、联想比较的方法拉近了学生与古文的距离,让学生明白古代与现代之间既存在差异,又有相通之处,从心理上消除对文言文的担忧与恐惧;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对现代文明所起到的基石作用,从而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乐意阅读品味。

这种推断、联想比较方法的运用,能够高效地突破文言文教学文言知识这一难点。随着阅读篇目的增多,学生就能自主归纳整理,悟出文言文阅读的“潜规则”,从而实现对文言文以言领文、文言兼修的阅读目的。基础年段若能将基本功练到家,到高三总复习时,就能以课文中学过的字词作为范例,新旧联系、比较运用,而不用再过多地联系印证了,即使是陌生的文言字词,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

(三)教师以言领文,善于在“言”“文”中周旋,充分挖掘文本多方价值,实现读写结合。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就要帮助学生摒弃文言文学习只是单一的文言知识讲解的想法,这需要教师巧妙地以言领文,善于在“言”与“文”中周旋,深入挖掘、利用文言文文学和写作资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言文学习带来的多重收获,既有阅读文言文这一工具的获得,又有精神情感上的熏陶和写作上的借鉴。

比如在教学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关键句,以这一“言”为核心进行突破,结合具体文句,分析作者因何而喜,因何而悲,为何时喜时悲。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很快在“言”中找到了兰桂竹木植于庭,栏楯增胜的雅致,发现了“三五之夜,桂影斑驳,珊珊可爱”的清 4

幽,作者身处其中能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因而深感欣喜;但为何喜之而后悲呢?学生又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中感受到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苦楚,在“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等亲切可感的生活化的语句中,感受到物是人非、三世变迁的感慨,进而体会到作者在家道中落的艰难环境中,对家人的强烈的怀念之情。而文本中的所有这些细腻真挚情感的体悟,靠的正是以言(文句)领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对文的赏析,真正实现了文言文教学文言和谐统一的初衷。

基于文本的特点,教师可将文言文阅读与学生的写作实际相结合。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散文的典范,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特色:文章以项脊轩的兴衰(某一具体物象)为线索,通过几个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的描述,表达对家人深厚的感情。这种记叙与抒情兼而有之的散文,很适合文科班学生模仿,可操作性强。文中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又与新课改对高中生写作提出的“我手心我口,我手写我心”的抒写真情的理念不谋而合,因而教师切不可错失以言领文、读写结合来提升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的良机。类似的抒写真情的文章还有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等等。

如果说散文更适于文科生借鉴、模仿的话,那么在历册文言文篇目中,也有适于理科生议论文写作借鉴的范本。如必修2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先叙褒禅山名称的由来、读音的争议,再详细记叙游洞经过及所见洞中景色。最后借助“于是余有叹焉”这一过渡句,由记叙转入议论说理,由游洞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感悟,继而由“仆碑”“音谬”得出“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道理。这种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是很值得现代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学习的。类似的文章还有如具有讽谏意义的《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议论文佳作,高中学生都可在言的带领下,获得素材、分析论证、布局谋篇等写作上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要提升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在思想上需以言为先,以言领文。在具体实践中,从课标、考试大纲出发,根据文本特点,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采用自主诵读、以今推古、以言领文的方法,将“难懂”“费解”的“古董”文言文以简易通俗的方式传递给现代的学生,最终实现文言文教学“文”“言”兼修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乐意地享受“古文”这一“盛宴”。

探究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和途径? 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文言,使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在书面语言上取得了统一。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自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 5

度。

一、出路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一些错误的做法依旧存在。

(一)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大纲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要求,古人提倡:“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要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可是在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总以为高考又不考“读”,以至“读”并不象“讲”那样受人关注,许多教师仍热衷于“一人讲,众人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他们深信“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即使是课文的理解,也只满足于疏通文字,唯有这样,他们才放心。殊不知,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讲的多了,势必会减少读的时间,这种“满堂记”的枯燥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完全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死记硬背一些字、词、句,其效果肯定不如人意。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整个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以应考为目的,一味强调记忆;以串讲为中心,学生感悟少。

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了文言文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

什么是“悟”?“悟”是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即自己去实践、去探寻、去体会、去品味,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为“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力有多种,“悟”是其中之一。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课文这些例子的分析之上。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成为他们讲解的重中之 6

重,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也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但不管教师教的如何费力,常常会出现在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在下节课再讲时学生一问三不知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动记忆、被动接受,失去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对文章的理解全是老师给的,自己根本就不会进行分析、总结,更不用说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这就启发我们文言文教学要少讲精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释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文,自己去总结经验,自己去把握规律,自己去联系现实。所以说,学生悟不出来,教师多讲无益,学生悟出来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也就从“析”的牢笼中解脱了。

(三)以教材为中心,联系课外少;重知识,轻德育。

我们现在的教学,教师为了适应考试,让学生整日局限在教材和习题之间,使学生没有时间关注课外,关注生活,文言文教学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教师以例讲例,要求学生熟记字词句的用法,并用习题巩固训练。课外的东西学生看不懂,也不想看,甚至在有些教师眼里也认为课外阅读是消谴、是浪费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来得实在。其实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我们认为若要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就必须既重课内积累又重课外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大量内容比较丰富,写法比较生动的读物,才能感受到触类旁通的乐趣,读过之后便会产生再读同类其他读物的愿望,这样他们在自我阅读中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识力,不但课内知识更加巩固,而且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对课堂的要求自然会提高。高中语文读本编排的初衷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如果我们能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必将推动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提倡以人为本。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局限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的出版说明中指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则成为教学的另一任务,而文言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不可避免的要承担起这个任务。我们知道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经过历史洗涤的古代文章大家的典范之作。它们或赞美山川、或记叙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情言志,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长期

吟咏会使人在无形中受到熏陶。例如学了《秋水》后学生会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明白谦虚是一种美德;学了《劝学》后学生会懂得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明白积累、持恒、专一是提高学习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能领略到名家的精神典范,如《爱莲说》暗喻了周敦颐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示了杜甫道德情操,《过零丁洋》凝聚着文天祥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闪耀着古人的聪明睿智„„诸如此类的作品短期学习必将会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长久学习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理想必定会产生积极作用。文言文具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教师只有从日常教学中那种只重语言材料的分析,将文章的思想性束之高阁,忽视品德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二、途径

(一)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在肢解分析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文言文教学过程不顾学生实际,不顾课文难易深浅,一律被处理成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一律被强化为外在知识和认知的输入,所以文言文越发变得“面目可憎”,遥不可及。基于上述认识,调动学生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二)重视朗读,以读带讲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喜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凡读书须整顿儿 8

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干遍,其义看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地位。

诵读要有语感。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诵读时从字词运用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一位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时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竞至“动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能力,能让学生通过感觉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呜,使学生不同等待老师课解,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让学生通过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诵读是一门艺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落实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逐步的。它表现为,诵读要通畅,诵读要有语感,诵读要有情感。

(三)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加入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文言文阅读就是融入学生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因此,传统的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应当打破,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重新反思,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文言文教学。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以《五柳先生传》为例,学 9

生通过交流反思,思辨讨论,理解了中国传统文人那份特有的自赏自嘲的“味”,从中国传统文人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背后领悟到个性张扬、傲骨独立的精神。

文言文教学仅仅传授或让学生学会基础的字法、语法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它们都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还得更深一层。拿《陈情表》来说,这篇课文的解读方式有好几种: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封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大“请假条”,并由此生发出“如何与上司相处”的教学命题;另一种观点是就本文的行文艺术而言的,认为李密至孝,“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所以文章极尽说话的艺术委婉之能事,让人读后,不禁为作者的至情至性所感动,从而不得不同意他的请求,由此延伸出说话的艺术问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文的写作虽有种种意图,但全文洋溢的感情主要还是李密对祖母的至亲至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借鉴了后一种观点,把教学重心放在了李密对其祖母的至亲至爱之情上。这篇文章直抒真情至性,不假雕饰,情深理切,感人至深,是弘扬民族“孝”之美德的至极之文,并由此生发“孝顺父母”的命题。当下学生大兴铺张、浪费、攀比、浮夸之风,拿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甚至有的学生还对父母有着极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结合这一现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先让学生明白“孝”是美德,更是责任和义务,接着让学生即兴发言,叙说一件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摩擦,并从“孝”的角度加以反思,结果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表述生动感人,有些同学的反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也有一些同学的表述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父母总是无私的而孩子总是自私的,孩子总是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才想起父母,而父母却无时无刻不把儿女的冷暖挂在心间”,“孝敬父母不是长大成人之后的事情,父母不可能陪我们一辈子,趁着有机会、有时间,我们应从现在做起”„„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倡议:孝敬父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诗人流沙河写过:“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文言文是整个中华民族内心的一根弦,拨动它就能自然的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现 10

实的文言文教学已经走入了种种误区,语文教师惟有改变错误的做法,才能真正发挥文言文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第三篇: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命题讨论,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发现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行为与创新

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的特征。

三、教学背景分析

“任务驱动”是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一所学知识的建构[1]。同时,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是复杂的、非良构的,单靠学习者个别化学习方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而协作学习方式就可以达到这种学习目标。因为协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协作学习被看作是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这种机会将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高大有裨益

[2]。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将知识隐含于任务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学习目标,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3]。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信息打交道,通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及特征。

四、教学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书中的知识点几乎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操作,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未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所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能有效的给学生施加任务的“负担”,让学生能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和操作,直至完成任务。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为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相对其它章节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1课时。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在这个开始时就要把方向摆正,让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课程就是要这样上课。因此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将本节分为两个相对单元,一是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二是信息的概念及特征,通过日常事例,让学生体会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以《10余名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落水少年3人溺亡》让学生知道语言、文字、符号、指令、代码等都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从而引出信息的定义。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信息的特征,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进行归纳。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新课引入

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个新学校。以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你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上课的题目是信息及基本特征,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得很多的信息,比如: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小草发芽隐含着春天的来临的信息;树叶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每天的天气预报可以得到天气的信息,红绿灯指示着交通的信息;打开电视,看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全球的信息。

师:同学们,除了我刚才讲的例子外,你还能想到哪些属于信息的例子?请试着说一说。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

生:网络、报刊、电视、广播、书本上的内容……

师:由此可见,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师: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外界的信息会怎么样呢?请看材料一。

材料一:意大利洞穴学家毛里奇?蒙塔尔的洞穴生活

2003年7月29日,40岁的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塔尔只身到意大利中部内洛山的一个地下溶洞里,开始长达1年的命名为“先锋地下实验室”的活动。

“先锋地下实验室”设在溶洞内的一个68平方米的帐篷内,里面除配备有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外,还设有起居室、卫生间、工作间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在洞外山顶上的控制室里,研究人员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观察蒙塔尔一个人在长期孤独生活的情况下生理方面会产生哪些变化。

在2000多米深的溶洞里,周围死一般的寂静,刚开始20天左右,由于寂寞与孤独,蒙塔尔曾感到害怕,怀疑能否坚持到底,但是后来还是顶住了。他给果树和蔬菜浇水,看书、写作或看录像。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像片。实验室内还备有一辆健身自行车,他共骑了1600多公里。

度过了1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蒙塔尔于2004年8月1日重见天日。这时,他的体重下降了21公斤,脸色苍白而瘦削,人也显得憔悴,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如果两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乱;他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虽然他渴望与人相处,希望热闹,但他的确已丧失了交际能力。

师:通过这个材料,你们有什么感想?

师: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同学们只有友好的相处,相互之间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能有利于你们的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在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事例,让学生体会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共同讨论,学习新课

1.命题讨论,理解信息的含义

师:有些同学就问:老师,你今天讲的是第一章第一节,没有电脑操作的内容,为什么不在教室上?怎么还到微机房呢?老师在这里告诉你,通过电脑,我们可以更直接、更方便的获取信息。

师:同学们听说湖北荆州长江大学有三名大学生,为了救两名小学生而献出年轻生命的英雄事迹?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幻灯片展示三个大学生的照片)

生:听说过。

师:你们是怎么听说的?

生:电视、网络、听朋友、家里人说的等等。

师:请同学看一段文字,打开桌面文件夹——上课内容,打开材料:救落水少年经过师:再请同学看一段视频。通过视频和材料你们有什么感想?

材料二: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落水少年

2009年10月24日,为了抢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十多名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男孩获救,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三位不幸被江水吞噬的大学生刚刚入学一个多月。10月24日,他们相约去集体野炊。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徐彬成同学很快救起了一个男孩。同时,其他几个同学也跳下水去救另外一个男孩,但施救并不顺利。情急之下,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帮忙,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情况危急,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这时,正在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3人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

经过紧急搜救,三名同学的遗体先后被打捞上来。大学生、冬泳队员救人的英雄事迹很快传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生:(讨论)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老师在这里也想说几句:这几名90后的大学生,让我们看到90后很有责任心,敢担当,肯奉献。在座的同学都是90后,你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在这里老师想说一句题外话:我们在感动之余,还应多做点的思考。假如我们能多学点考试以外的生存技能,救生技能,那么在紧要关头,我们既能挽救别人,又能保存自己。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文字、图像、声音、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师:我们在看战争的电影时,地下情报人员,通过发电报,把一些信息传给对方,有同学知道电报的内容是什么吗?

生:就是一些代码。

师:说明代码也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师:同学们知道SOS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生:(学生回答)

师:由此可见,符号也可以传递信息。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哪些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生:文字、图像、声音、代码、符号。

师:表达和传递信息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指今等等,这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师:有一份报到: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通过上面的几组数据,我可以知道目前我国互联网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数据也可以传递信息。

师:什么叫信息呢?其实信息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小学课本里,信息就是对人们有用的消息。那初中课本是怎么定义的呢?请看课本第2页,信息通常就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思。

设计意图:对10余名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落水少年3人溺亡材料和视频分析,同时让学生知道语言、文字、符号、指令、代码等都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这一环节以命题讨论为主导,师生共同分析,理解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的普遍性

信息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是信息的普遍性。

(2)信息的传递性

师:三名大学生英勇救人的信息从湖北荆州传到江苏滨海实验中学,说明信息具有什么特征

生: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

师:上面的信息我们同学是通电视、网络、朋友、家里人知道这则信息,说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需要——载体。

(3)信息的可加工性

师:三名大学生英勇救人的信息的学习,我们很感动,同学们也学到了很多,经过我们的头脑加工,我们获得这么多的知识,说明信息具有可加工性。

(4)信息性的可共享性

中央电视台每晚播放的新闻,全国可能有好几亿的人都在观看、共享着,而播报人员却不会因为播放这些信息而失去了它们。物质和能源一旦被人占有,其他人就得不到了,而信息则不然。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共有两个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具有共享性。

(5)信息的可存储性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众生:看过!

师:好,请听题:武侠小说里的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在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生1:思过崖山洞的壁上。

师:不错!令狐冲发现时,这些信息在墙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幸好没有火山喷发或是大地震,否则墙作为信息的载体碎了这些剑法信息也就没有了。

师:请听下一题,有的同学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你们的座右铭通常写在哪地方?

生2:写在日记本里!

生3:写在铅笔盒上!

生4: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看到!

生5: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

生6:刻在课桌上!

师:刻在课桌上是不对的,要爱护公物!鲁迅当年刻在课桌上也是不对的,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就不追究他老人家了。但是现你如果随处乱写乱画,为你的座右铭这条信息的乱找载体,我们就追究你的责任的!

(6)信息的价值

师:人们说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具有价值性。信息给我们提供的价值却与物质、能量有很大的不同,请问下面哪些不是说信息的价值:

A.读书以明理 B.知彼知已,百战百胜 C.春雨贵如油

生:C。

师:“读书以明理”,这是说信息可以让你有知识,能知道一些道理,所以是有价值的。“知彼知已,百战百胜”,是说战争中信息(情报)可以决定胜败,是信息的价值体现。“春雨贵如油”,这说的是春雨的可贵,也不是指信息。

(7)信息的时效性

师:有件高兴的事想向大家宣布一下,我看到一个报名通知,学校拟在2008年12月30日组织同学样去国家级森林公园考察植被资源,乐意去的班级与个人务必在通知下发当日去教务处报名。

生:耶!我去!我去!

生:是真的吧?不会骗人吧?

师:通知我带来了,有同学想报名参加吗?可是免费的哦。

生:呀!老师你看“学校拟在2008年12月30日组织……”,是几年前的事了,早没用了啊!

师:我看看――的确是过期了,这么让人振奋的信息已经成为一张废纸了。生:(失望~)唉!

师:所以,以后我们可是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板书),时效性会影响对信息价值的认补充内容:

师:例1:当你坐车时,有人打开饮料,喊到,“中奖了”,他愿意以很便宜的价格卖出,旁边有人争着要买,看到这个中奖的消息,你应该怎么办?

例2:有一条短信,是恭喜你中了500万元大奖的信息,让你先汇500元手续费到……,你信吗?你汇500元吗?

(学生讨论)

师:从这二个事例中我们可看到:当你看到、听到信息时,不要轻易相信它,你应该考虑这个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信息本身存在真假之分。

师: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上有些信息有时由于缺少督促力度,我们也不能轻易的相信它。

师:信息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总结)

生:普遍性、加工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还具有价值性和时效性。引导学生看课本:P4

设计意图: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本节课所要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进行归纳。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采用这种形式,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从你们灿烂的笑容中,老师知

道你们已经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其实电脑就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向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只要你愿意走进去,你就可以了解世界,获得更多的知识。感谢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感谢同学们的合作支持!

教学反思

由于信息、信息的概念比较抽象,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如何让学生对此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成为开学之初最关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础,避免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误识,在学习中自主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来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服务。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开展师生一起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几个环节的讨论。每个环节都选取贴身的问题,讨论过后,及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课业,以巩固所学,从整体上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起到了较好的总结作用。

由于本节课并不想给学生非常科学的概念,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活泼、宽松,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学习更加民主化,活动更加主动。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深化概念的理解非常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赵永锋 谈任务驱动教学法[N]甘肃人民日报,2008-5-08(6)

[2]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9

[3] 柳素霞,武法提 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及实验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6(2):37-40

第四篇:依照学校的要求

依照学校的要求,暑假我深入XXX计生所、部分村室及计划生育服务站,对XXX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调研。

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入户调查等方式进行。每到一处,我都认真听取乡镇负责人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计生委能够认真贯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继续提高,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本保持了健康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一定成绩。2007年以来,全镇计生率逐年提高,违法生育量不断减少。今年1—5月份,全镇各项指标执行情况较好,其中计生率达到87%。

(一)注重宣传,计生氛围不断浓厚。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

育活动,加强对各级党政干部和乡、村计生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在广播、电视、报纸上开设专栏,开辟乡镇(街道)领导计生论坛,设立大型计生公益广告,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计划生育氛围。

(二)加强管理,措施方法不断跟进。一是加强孕前管理。采用多种方法和措施,提高“三

查”率。二是加强依法管理。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加强计生执法力量,开展集中执法活动,充分发挥司法震慑作用。强化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对违约者及时追究违约责任。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采取“内紧”、“外联”加强外出流动人口管理。

(三)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落实。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先优惠政策,向自愿放弃二

孩生育的计划生育家庭发放了奖金。

二、当前我镇计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一是生育观念比较落后。当前,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的生育观念与现行的生育政策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求生育二胎的意愿还比较强烈,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还依然存在,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群众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了解不够全面,存在认识偏差。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还比较薄弱。

2、计生工作综合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乡村对流动人口管理弱化,城区相关单位没有起到协管职责,使流动人员管理工作存在死角。有些地方没有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状况底子不清,情况不明。二是在节育手术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两非案件查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等方面,部门协调不够,落实不力。

3、出生统计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中发现,农村先生小孩后办理结婚登记的现象时有发生,瞒报、漏报出生的问题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生统计准确率。

第五篇: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

秘书工作是辅助性的工作,然而又不是一般的辅助性的工作,因为辅助性的工作很多,秘书工作是综合性的辅助性的工作,秘书人员是领导眼、耳、手、足、口、脑等器官的延伸,秘书工作是领导工作的延伸。主要表现在:

(一)秘书工作贴近领导,同领导同步运转,同心运转。

(二)秘书必须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和高度来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

(三)秘书工作成果具有潜隐性,就是秘书的劳动成果不单独表现出来,而是包含在或是隐藏在领导的劳动成果之中。秘书工作具有幕后台下的性质。

下载依照文言文的基本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照文言文的基本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

    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 秘书工作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秘书学 界很不一致。目前,比较流行和影响面较广的有如下几种观 点: 第一种是“四性”说。即认为秘书工作具......

    申论基本特征论文

    摘要:申论已于去年被纳入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正式科目,并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工作中首开申论考试的先例。申论考试虽然刚刚破土而出但是,由于它大多用于中、高层公务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

    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之我见

    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之我见 1、传统文化的主体属农耕文化。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中国的传统经济特点是农耕经济,它的文化就必然是农耕文化。诗歌是中国......

    广告的基本特征

    广告的基本特征 一、广告的对象是公众。广告的信息不是传播给某一个人,而是传播给全体公众或某个特定的人群。。广告提供的所有信息,对公众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即能起到传播信......

    网络广告的基本特征

    尚杰网络工作室shjseo.com 网络广告的基本特征 电子网络广告是新生代的广告媒介,它是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它有传统媒介广告的优点,又有传统媒介 所无可比拟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