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古文教学
第一板块:回顾白话故事
1、师: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这两篇小故事,都出自于——生(齐):《伊索寓言》
2、对,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伊索寓言》,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它饱含着人类的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3、师:读好了吗?(生点头)什么叫好?谁来说说怎样算读好了?
生:读通了。生:读熟了。生:读懂了。
师:朗读好又是什么标准?
生:有感情。生:文字通顺。生:读流利。生:读正确。
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生:读出故事中的情感。生:读懂故事中的启示。
4、师小结“读好的标准”:不仅能恰当地断句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还能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5、选取寓言中的相关句子,生试读。
师: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1)指名读,点评。(一生起来读,读书语气平淡。)
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你心中在想什么?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
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
(2)引导感悟语气的不同。
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二只是在欺骗蝉。
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生读,不是很到位。)
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听课老师鼓掌)
6、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
师(范读文言文):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听课教师掌声如雷,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
师: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
生:老狐狸说的话。(生笑)
师: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
生:古文。
师:古文又叫——
生:文言文。
师:有意思吧,我以前也觉得难,可后来读着读着就觉得有意思了。
第二板块:诵读文言故事
(一)初读,激发阅读兴趣,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课件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伊索寓言》的来历。
亲爱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读过《狐狸与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书。可你知道吗,这本书早在1840年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译名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2、课件出示文言文《狐与葡萄》,并下发文言教材,学生拿到教材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3、师巡视(稍作等待):读完了吗?给你什么感觉?
生:难读,读不懂。生:好玩。生:不太明白。
4、指名试读。
师:谁最有勇气?(一生读,没节奏,个别字音和停顿有误)
师:你自己评价一下如何?
生:有些地方不够准确,读得不流利。
5、师范读,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字音和停顿,拿出笔来,标注一下。
6、生自读,师再请第一个学生读,随机点拨指导。
师:孩子,你再读一遍好吗?(生读得不错,进步明显。)
师:只有一个小地方出了点小问题:“见人才德出众”,要在“人”后断句,“才德出众”是个四字词语。
师:谁再来试试?谁是高手之高手?(又有生读,绘声绘色,全场掌声,学生十分高兴。)
师激励评价:你就一直笑下去吧!
7、抓住重点词、难断句理解:“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的停顿。“大快朵颐”的意思。(借助注释解决)
8、师带读指导(语气肯定,打开口腔,字正腔圆),学生慢慢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节奏感越来越好,读得十分开心。
师:读到这会儿,我想知道,你对文言文又有什么感受?文言文还难吗? 生:白话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文言文真不难了,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文言文很有韵味。
生:中国的古文很妙。
师: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种感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啊,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韵律,我们怎能不喜欢呢。(板书:韵味)
(二)品味“之”字,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1、师(过渡):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为什么这么有韵味呢?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言文里哪一个字特别多?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全文)生:“之”字特别多。
师: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生圈出八个“之”。课件中“之”以红字突出,印证学生的答案。)
2、师: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们的耳力。(师范读,强调“之”字,学生认真倾听,听得津津有味。)师:听出来了?说说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说书。
生:“之”字读得快慢不一样。
生:“之”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些读得长,有些读得很短促。
师:哪个读得最长?
生:“垂涎久之”的“之”读得最长。
师:好,借用音乐的节拍来比方。如果这个“之”是两拍,哪么,有读一拍的“之”吗?有读半拍的“之”吗?
生:“贵重之品”“罕见之物”的“之”读半拍。
师: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师:对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贵重的东西,罕见的物品”,这里的“的”我们读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师读。(师带读: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卑鄙之辈、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师:有读一拍的“之”吗?
生:“方以之为食也”的“之”。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指的是它、葡萄。
师:对啊。“之”在文言文里经常用来代前文说的人或物。
师:那“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
生:垂涎了很长时间了。
生:口水流得很长了。
师:有意思,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生:垂涎久之——
师:听出来了,狐狸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长的吗?
(生又读,故意拉了很长的声音,大家笑。)
师:长是长了,可平平的,不太好听。我来创新一下。
(师吟“垂涎三尺”,夸张得把“之”读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生大笑,全场掌声不断。师打趣说,这就叫“垂涎三尺”。)
(三)读好“四字词句”,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1、师(过渡):要是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个什么味?(师读,读到“垂涎久”突然停住。生笑。)什么感觉?
生:少了一拍。
2、师:对啊,你看这句话,连续的四字句,读起来多有节奏啊。(板书:节奏)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四字句,你们发现了吗?(生圈四字词句,交流。)(课件出示):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师:有些四字词语,我们至今还在用。如“万紫千红”“庸夫俗子”“口是心非”等。(生练读,师要求各自找找节奏,有节奏地读。)
4、师生合作,打节拍齐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四字词读得琅琅上口,文言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5、全班齐诵背诵。(课件隐去红色词语,生再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背出。)
(四)听吟诵,感受文言的吟唱之美
1、师(过渡):读到这会儿,文言文在你唇齿之间留下什么滋味?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词语很多,像绕口令,好玩,很好听。
生: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生:文言文很有趣味,有意思。
2、师:是啊,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音乐性的文字啊。所以古人诵读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吟唱起来了。(课件播放:唐老先生吟诵《狐与葡萄》,让学生感受吟诵是怎样的一种诵读。)
师:谁来试着吟一吟。
(一生学着吟诵一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吟唱。全场掌声不断。)
师笑说:好啊,老先生吟的是唐调,你们这是真正的胡(狐)调、叶调……
3、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4、师:文言文好玩吗?(生点头)难读吗?(生纷纷摇头)。那《鸦狐》这篇古文,就请你们回去自己读一读。
第三板块:改写文言文
1、师(过渡):其实文言文还是有点难度的,只是同学们很善于学习,所以学得那么快。老师这有一个故事,一直没有找到它的文言版本,你们能帮我一下吗?
2、把课前读的白话文《蝉与狐狸》改写成文言文。每人可选一句改写。(课件出示要求):
(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句意不变。
(2)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写完了,读一读,推敲推敲,设法让句子有节奏,有韵味。
3、生改写,师巡视,随后交流。(学生的改写让在座的老师们十分惊叹,给予阵阵掌声。)
试举几例: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改写: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思之食也,设圈套之。
2)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
改写:狐与蝉,对面而立,谓蝉曰。
3)您的歌声多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改写:闻先生之歌,动人之心,此谓才德出众也。
4)蝉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改写:蝉觉有诈也,便摘叶掷与狐,狐为是蝉,扑与叶。
……
4、结课:《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寓言,其实中国古代的寓言也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喜欢文言文,爱上我们中国的文化。
第二篇:小古文教学初探
‚第二课堂‛论文——上栗镇新建小学 吴丽芳
小古文教学初探——《放风筝》
初识小古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暑假,闲来无事,便加了很多教学群,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绘本阅读教学群。作为教师的我,对于阅读甚是酷爱,国学经典尤为突出。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内涵‛些。我虽不是‚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却也因喜爱繁体字而对文言文兴趣盎然。小古文深得文言文意白言不白的精髓,晓畅通达,简明扼要,寥寥数语间,形象、情态、事件呼之欲出。学校正好在进行有关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急需编纂校本教材,小古文不正是国学经典的重要部分吗,而我有幸地加入了此行列,于是我顺势把相关内容编进去。虽然,我从未想过对小古文教学做什么研究,但现在,我想我得改变这想法了。几分好奇几分窥探,我决定把小古文引入课堂,看看我身边这群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于是,如下记述我的小古文教学初探:
某节课,教学任务后余下时间,我几句简介文言文:我们现在人会说话,古人也会说话,古人说的就是‚文言‛,写下来的就是‚文言文‛。到了高年级,我们会学习文言文,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认识认识,和它混个脸熟……继而引入‚小古文‛。我选择了很短的小古文开篇《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果然,下面开始小声议论。由于内容实在浅显,于是让孩子自己读,读后发问:提出的是‚汝‛。我请他们拿出字典,根据部首检字法,找出了这个字的读音。我圈出‚吾‛,问孩子。好几个孩子能够正确发音,我欣喜之余,问:意思呢?居然有孩子在下面叫‚我‛。表扬后,我说:‚对!古人叫自己为‚吾‛。你看‚吾‛记住上面的五就是了,张口为‚吾‛。那么古人说‚你‛,怎么说呢?‛随后,我让孩子再读,找找看,‚你‛的表达就在这句话中。不少孩子马上告诉我,他们找到了‚汝‛。我请孩子站起来问理由。
‚我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一对反义词。是前——后。所以我想‘吾’和‘汝’是不是也是对应的呢?‛班里爱动脑筋的某某说。
‚我看这个题目叫《放风筝》,放风筝,不就是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吗?‛又一个小机灵。
我冲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用红色粉笔圈出‚吾‚和‚汝‛。‚真聪明,‘汝’就是我们说的你。会观察的孩子就会有发现。‛我把‚汝‚和‚吾‛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读。强调第三声和卷舌。我让孩子们用‚吾‛和‚汝‛小古文可不能丢。于是我又带着孩子们读起《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放风筝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脱口而出。
‚那在哪里呢?‛ ‚青草地。‛
‚青草地么,长满绿草的平地。‛ ‚一片绿绿的草地。‛ ‚怎么放呢?‛
‚老师,我放过风筝,一个人举着,一个人放线。‛ ‚老师,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 ‚老师,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往后跑。‛
‚青草地,多美啊,放风筝时间长了会无聊,我们做点别的?‛我开始启发孩子们。‚老师,跳皮筋。‛‚放到句子里试试。‛
‚青草地,跳皮筋。‛‚青草地,采蘑菇。‛‚青草地,晒太阳。‛‚青草地,踢足球。‛……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青草地,采蘑菇——这孩子卡壳了,我启发,我们比比谁……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我知道了,青草地,采蘑菇,汝采多,吾采少。‛一个平时语文很好的孩子猛地站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青草地,跳皮筋,汝跳低,吾跳高‛
‚青草地,晒太阳,汝晒头,吾晒脚‛——真是有意思极了 于是我听到了好几个关于青草地的句子。闸门一旦打开,我可不想马上合闸。得让孩子们的思维如同汹涌的海浪奔腾起来。我又发话了:‚青草地,就是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在青草地上,换个场地活动下?‛沉寂片刻,一只只手举起来了。
‚在楼道,爬楼梯,汝上行,吾下行。‛ ‚超市里,买东西,汝买多,吾买少。‛ ‚操场上,踢足球,汝抢球,吾防守。‛ ‚在果园,摘果子,汝摘桃,吾摘李。‛ ‚在学校,接力跑,汝快跑,吾慢跑。‛ ‚课堂上,认真听,汝提问,吾抢答。‛ ‚课堂上,认真听,汝走神,吾专心。‛ ……
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见孩子们意犹未尽,就让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也可以走到我身边告诉我。我发现有孩子找出一张纸,动笔开始写,我便让孩子们把自己编的一句话小古文写在采集本上,有的孩子一口气写了好几句,那个满满的成就感显露在脸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放风筝》熟读成诵,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背着,念着,教室里恍然进入了一把戒尺,一间私塾,一位花甲老先生,一群摇头晃脑的学生……
这是我初探小古文的第一次教学,几分新鲜,几分欣喜,更多的是乐趣。起初担心的孩子置若罔闻和索然无味,以及低中段教学会不会有所困难,完全抛之脑后。小古文,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道理,却韵味无穷。孩子认识了常用的文言文字,会读,会背,还能自己仿写一句话小古文,相信会有很多孩子从此爱上小古文,直至爱上文言文,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调调,或许会失于耳畔。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们领略到更多小古文的韵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摸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改现代文加绘画的教学形式,持续教学,并让孩子们从一句话,到三句话,到一小段话地进行仿写。我坚信,我和孩子们在小古文的交流探索中一定会收获更多成长中的快乐!
第三篇:小古文教学反思
小古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上,我尝试地上了一节自己从未上过的小古文教学。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去年在乐清听了朱文君老师的《一人性缓》,老师的幽默、学生的灵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古文原来是这样的富有情趣。带着一种对古文教学的憧憬和挑战,10月15日我也在我们学校上了一节小古文课《猫捕鱼》。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受到朱文君老师的启发觉得学习小古文不能计较个别字词或逐句逐句的介绍它的意思,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整体的感知。因此我在这堂课上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换词法和组词法。在理解意思方面,我逐句出示文本,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你猜到的。大部分学生猜的都是八九不离十了。这堂课我的重点思考的一点是,这边小古文简短精炼,但是对于刚开始起步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古文太简练了,于是我就借助《猫捕鱼》这篇古文的平台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将古文扩写成一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如教学第一句话“缸中有金鱼”时,我让孩子们想象,缸中会有几条金鱼他们各是什么颜色的,在缸里干什么。如教学“欲捕食之”时说说这只猫美食当前它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想法等等。教育学生在习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把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加入到文中去,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饱满。
这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课堂上学生的爱学、乐学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模式对学生来说喜闻乐见,而一切让孩子自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是成功了。今后我的教学思考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第四篇:小古文《读书》教学设计
小古文《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2、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3、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读背小古文。
2、体会读书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图片,引出课题。
1、播放老人、成人、儿童在不同地点看书图片。
他们都在干什么?(读书)再给大家看一张图片(出示动物看书图片),你觉得新奇吗?对了,动物怎么会读书,这是与人的区别,其实很古很古的人们早已知道这种区别,用另一种形式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读书”(板书、读书)齐读。
2、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如此的重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学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些,请看大屏幕(指名读,齐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初读古文,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1、“读书”这篇小文章几千年前就写下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复印的内容自由去读读,感受下几千年前写的文章。
2、交流初读感受
古时候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1)篇幅短小(2)语言精炼(3)不太容易懂
师总结: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文言经典句段,这些都是古时候文章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板书)齐读,也叫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几把“金钥匙”,如果你使用了老师送你的金钥匙,就不觉得难了。
3、第一把金钥匙——读、板书;学法 读
(1)、古文比现在的文章要难读些,现在请自己练读,每个同学至少读到3次才能有资格参评“古文朗读能手”。
(2)、学生展示读
评价:字正腔圆,音全准了,一号朗读能手。
这位古人似乎气急了些,这古人说话慢条斯理的,要慢慢地吟诵,再练练。
停顿恰当,二号朗读选手
(3)、小古文也要像古诗一样读出节奏,看(大屏幕出示划的节奏)谁来挑战一下
读的通顺,读出了节奏,真是古文朗读能手。
(4)全班读。师评价:嗯,读古文就应这样,读通顺,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们能猜猜这则小古文的意思吗?
出示第一句:
(1)指名读(2)猜猜它的意思? 板书:猜
师:文中没有饥饿,没有知道,你怎么想到这个词?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这个有了饥,饥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生说:饥饿 了不起,组组词,很自然就理解了,如所可组场所,住所 这种方法就叫组词法,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第三把金钥匙。板书:组词法
(3)齐读这句话
(4)这些可爱的动物怎样吃食饮水的?你们看(配图)这就是:“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再读。
出示第二、三句 ①同样猜猜大意
②出示个别注释,理解其异者,能为人言
读懂文言文,看注释很重要,找到第四把金钥匙了吗?板书:注释理解法
③古文与学过的比较 板书:旧知识比较法 ④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奇特的本领能为人言吗? 出示图片或视频
⑤再读第二句、第三句 出示第四句
1、指名读出语气。
2、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哪种说法好(反问语气,强调,意味深长)齐读 意思弄明白了,相信你们会读的更有韵味,齐读一遍
这篇小古文,哪一句写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因为读书,人类学会了什么本领?
因为读书,人类有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课件出示 齐读)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这篇小古文我们已了解它的意思,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个游戏,老师说人的行为,你们说动物,要用文中语言回答。
师:人饿了就吃饭,渴了就知道饮水(大屏幕出示,说一句点一下)
生: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师:人,会建造房屋住在里面休息。生: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师:人,会用语言交流。生:其异者,能为人言。
师:人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生: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所以)人不读书,? 现在我们来男女生像老师刚才那样对答问
通过这种形式文言和白话对照读,让我们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我相信大家对这篇小古文是越来越熟知了,现在谁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呢?
读得好吗?谁有勇气再和他比一比? 我们一起来学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
五、积累背诵
读得真好,不知不觉我们已把小古文读会了,能背吗?(出示填空式背诵)指名背,齐背
真了不起,现在没有提示了,我相信你们会背的更好,一起背,大家真了不得!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古文,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结合板书说)
有读有猜有组词法,有注释理解法,有旧知识比较法,也是老师这堂课送给你们的第五把金钥匙。当然,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板书(„„)需要大家课下去发现、去总结。古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课下大家能用上这几把金钥匙读懂更多更好的小古文。
板书:
古文 学 法 读书 读 猜
组词法 注释理解法 旧知识比较法 „„
第五篇:塞翁失马小古文教学实录
读塞翁,说祸福
——第89课《塞翁失马》教学实录
(适合小学五年级)
【课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实录】
听过这个故事吗
师:(板书“塞翁失马”)同学们,听说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呢?
生:从前有个人,家里走失了一匹马,别人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是好事。过了一段时间,他家的马带着别人家的马回来了。大家都来向他祝贺。他说,这是坏事。后来他的儿子骑马时摔断了腿,别人又来安慰他。他又说,这是好事„„ 师评价:看来你知道得还真不少呢!
试着读读这篇小古文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古文版“塞翁失马”。同学们有信心读好吗? 生齐声:有!
出示《塞翁失马》前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请你们轻轻地练习读,把认为难读的字词标出来。生:(自由读、圈点)师:看你们读得这么认真,我也跃跃欲试。给我一次机会来读好不好?你们要听仔细,特别
是你们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一定不能放过,还可以给它注注音。师范读
师:听老师读过后,你们能比刚才读得更准确、流利吗?再试试看。生练读
师:我们分分工怎么样?这段话有六句,我们请六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好吗?(分句个别读,正音)
师:同学们都能把句子读准读顺了,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教学印象:小古文《塞翁失马》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讲显得有些“难”——音难读,句难通。所幸的是建立在已知的白话故事基础上,难度有所降低,再加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练习朗读,并自告奋勇读给孩子们听,潜移默化地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孩子们读来兴致盎然,勇于挑战的氛围已然滋生。】
这到底是祸还是福呢
*理解“善术”者心理
师:读古文故事,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不行,我们要是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就真的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靠自己和集体的智慧读懂它吗? 生:有!
师:好,有志气!读故事,要从读课题开始,你能读好课题吗? 生读课题
师:怎样的人被称为“翁”?(年老的男子),人们为什么称这个人为“塞翁”呢?你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吗?
生:我从“近塞上之人”知道。
师:真会读课文。文中还有一个字也表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父”,父,在这里要读第三声。这里就是指塞翁。这个人有什么本领呢? 生:我想应该会马术吧。
师:你觉得这个人在马术方面的技艺怎么样? 生:他的技艺一定很高超。师: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的?
生:我从“善”看出来的,善,就是善于,擅长
师:真好,你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词语,很会学习,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大家这个人的
马术特别高超吗?
生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师评价:读得真棒,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擅长马术的人英姿飒爽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一个个神情严肃,声音嘹亮)*感知“祸福”间转换
师:善术者对于自家的马,一定是—— 生:视为宝贝!生:爱护有加!
师:是啊,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生:他家的马跑了!生:他家的马丢了!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齐:马无故亡而入胡
师:你们很能干,“亡”在这里,确实是丢失的意思。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这人把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是现在马没有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 生:坏事!
生:让人难过的事!
师:你们能用课文里的一个字来概括吗? 生(不约而同地):祸!
师:是啊!这个故事里,大家认为是“祸”的,除了“失马”,还有一件什么事? 生(说不上来)
师:没有关系,请你们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找一找,一定能有所发现。生(自由读)生:我知道!还有一件事是他的儿子腿摔断了,我是从“堕而折其髀”看出来的!师:是啊,“堕”就是摔下的意思,古人把大腿叫做“髀”。这家人遭遇了失马,儿子又断了腿,你会怎么想?
生:我觉得他家太倒霉了。生:我觉得他家太失财了。
生:腿断了,行动不方便,一定很痛苦。我很同情他们。师:是啊,我们都认为,这两件事都是—— 生齐声:祸!
师板书“祸”
师:塞翁的亲朋好友也认为这是“祸”,于是都去—— 生:安慰他
师:哦,好一个“安慰”他!文中的哪一个词是安慰的意思呀? 生:吊
师:面对失马的塞翁,大家会怎么安慰?面对儿子摔断腿的塞翁,大家又会怎么安慰? 生:大家一定会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太难过了。
师:我们也来穿越一回——能学着古人说话的腔调说这句话吗? 生思索(笑着)说:汝勿难受。
师:好像生硬了一些,能再加个字,让话说得委婉些吗? 生:汝请勿难受!(师生都钦佩地笑了)
生(皱眉):汝遭不幸,吾必同情。生(痛苦状):鄙为尔苦
生(摇头晃脑作悲痛状):苦哉,苦哉,不可言传!众生大笑
师:真是性情中人啊!但是塞翁是怎么看待这两件事的?请你们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生(用笔圈划,小声读)
生:塞翁认为这两件事都是福!他两次说了“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何遽”是“怎么就”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怎么就不是福呢? 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说什么事呢?
生:第一句是讲“失马”,第二句是讲儿子“断腿”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不简单哪!塞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若无其事 生:不以为然
生:笑着、捋了捋胡子„„ 生:胸有成竹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短短十四个字,却给我们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就是小古文的
魅力啊!请大家练习朗读、加上动作表演,然后我们请同学上来表演。生练读,师指导
师读旁白,大多数学生扮演前来安慰之人,面露痛苦纷纷曰:“哎呀,真不幸啊,这么好的马就这样没了。”“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这匹马是你多年的伙伴,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训练这匹马,你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经历啊!再训练一匹,”“塞翁”捋着胡子笑言:“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塞翁说“失马”是福,对吗?(师板书:福)
生:塞翁说对了!我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看出来的——过了几个月,那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别人的马。
师:心爱的马突然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一匹别人家的好马,如果得马的人是你,你会怎么样? 生:我会喜出望外。生:我会欣喜若狂。
生:兴高采烈,家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师:是啊,塞翁的亲朋好友也这样高兴,他们都来祝贺。可是塞翁却说—— 生齐:此何遽不为祸乎?
练读、表演:师读旁白,全班同学做兴高采烈状,纷纷祝贺,独塞翁一人忧心忡忡道:“此何遽不为祸乎?”
师:事实再次证明,塞翁的话是对的—— 生:是啊,他儿子的腿摔断了!
师:孩子们,“祸福”两字,仅仅只是一对反义词吗?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看出来了,有时候祸会变成福,福也会变成祸。
师:你是一个“善思”者,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同样的道理,古人是这样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能相互转化,好事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话—— 生齐读
师(在“祸福”两字之间画上互相转化的箭头)那么儿子的脚摔折这件祸事之后是不是带来了“福”呢?让我们继续读下去。(出示后三句: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生自由读
师:带来福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父子相保”看出果然是福!
师:胡人大入塞——这是怎样的场景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生观看录像(两分钟)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很惨,真是家破人亡。生:老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生:抵抗的士兵大多数死了,惨不忍睹。
师:说得好,你从古文中那个词看出“大多数死了”? 生:死者十九。
师:这真是国之殇,家之祸啊!让我们一起读——
生(神情严肃)齐读: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师:这几句话,让我们领略了刀光剑影的残酷,感受了生离死别的痛苦,但是塞翁“父子相保”的幸运让我们不禁钦佩塞翁的智慧——面对生活,塞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总是那么从容淡定!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塞翁失马”—— 生齐读(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塞翁的故事总能让我们忆起这句话——(引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师:让我们再次一起来读这句话,把它牢记在心。生齐读、背诵
【教学印象:让孩子诵读小古文,应该从以往的“文白对译”老路上跳出来。这部分教学,“趣”字当头,以“读”为主,引导孩子在“读读”“想想”“猜猜”“演演”的过程中,感受文言的韵律,领略文字背后涵盖的意蕴。孩子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被点燃,朗读与思考中,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交织,“熟读成诵”则水到渠成。】
要是我们身边多一点“塞翁”就好了
师:岁月的长河,卷起文化的浪花。多少年来,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演变成了一个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常常用它来劝慰别人淡定看得失。你们能举相应的例子谈谈吗? 生1:上次我奶奶去菜场买菜的时候,自行车不见了,她很难受,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来安慰她。现在我知道了——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劝她,她一定会重新露出笑容。生2:前几天听我姑婆说,她一起搓麻将的朋友赢了钱,高兴得不得了,突然就晕倒了,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生大笑
生3:当同学因考试考得好而洋洋得意,或者因为考得不好而垂头丧气的时候,我也可以真诚地劝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若有所思地点头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精彩的典故在我们的生活中洋溢着盎然的生机;我们的生活也因丰富的典故而多姿多彩!像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条,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些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品读故事,积累成语,就是继承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希望你们课后能搜集这些故事,读一读,相信你们会有不小的收获。【教学印象:塞翁虽然是故事中的人物,但引得我们好一番深思。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更需要“塞翁”吗?当孩子们自告奋勇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时,课堂气氛再次推向了高潮——原来我们的小古文是如此有趣,不仅让我们读到字字珠玑的文字,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生活的大门。这时候教师推介典故,为成长中的孩子们开拓了另一方精彩的天空。】
【教学特色】:
《塞翁失马》字里行间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塞翁。他是如此睿智,如此有远见,他对待生活的那份淡定与从容,值得我们长久地细细咀嚼,津津品味。我们通过读、议、猜、演、背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领略了小古文文字之美,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打开了学习小古文的大门。小古文的课堂,是以读为主的课堂,在抑扬顿挫的音律中,在摇头晃脑的猜测中,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孩子们学习小古文的兴致日渐高涨,兴趣与情感得到了最好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