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中地理新教材深度
浅谈高中地理新教材深度、难度、广度的掌握
自2004年9月新课程实施以来,时时都在提倡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地理教学方式。但如果不把握好高中新教材之深、之难、之广,是很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地理教学方式的。因此作为新新世纪的地理教师,应寻找新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一条新的教育教学思路,首先必须提高教学思想,明确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目的,然后认真学习“新纲”(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大纲),领会“新纲”精神,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的变化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 把握好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的放矢。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深度的掌握
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体现了我国高中教育中地理学科的任务及新的要求;二是贯 彻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的性质和任务。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紧扣“新纲”,掌握新教材 特点,完全按“新纲”要求教学,决不能简单地照以前的旧套路进行教学。否则,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转 轨就成了一句空话。
1.明确新时期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思想。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明确指出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 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 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 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讲透;而对于“了解”的 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 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 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对于 新教材删去的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只要简明扼要的讲清现象,而不再需要过细过深地探究其理,如 “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矿床的形成过程”等。
2.正确把握新教材的内容。新教材将原教材中的“圈层体系”更新为“环境体系”,按人们的认知规律,从“陆地→海洋→大气→宇宙”,或增删、或重组、或转变视角。一是教材内容的增删,如“海洋环境”和“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大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而在“宇宙环境”中则删减了有关恒星、行星等属于 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对有些知识重新组合,“陆地环境”对原教材的有关地球四大圈层的知识和地球的资 源和能源进行了有机的综合和统一,从而加强了教材的系统性;三是突出了新教材的新的主要内容。即原教材 主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而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从而更加突出了新教材的“可 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如“人类的生产
活动与地理环境”等,在这方面我们应加速观念转变,注意新知识、新 理论的学习,并贯彻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即形成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相协调的 新观念。
二、难度的处理
新高中地理教材在处理教学难点上较之以前有较大的突破,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尽量删减对学 生学习无所帮助的一些内容。如“大气环境”中的“大气的热状况”一节,就删去了旧教材中比较抽象难懂的 “热量盈亏问题”和与初中地理重复的“气温时空分布”等内容;二是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注重分析、推理,而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如“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从工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就可以看出工业地域和世界著名 工业区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条件,从而既教育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教育学生学会了适应 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三是注重挖掘新教材的启发性、趣味性和直观性。新教材在知识体 系、文字表述以及图文选择方面较之旧教材具有更多的优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来增强课堂教 学的实效性。
三、广度的把握
新《课程计划》的目标之一是要使中学教育从现行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因此,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新大纲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新的内容:
1.新教材除了突出旧教材的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外,还着重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从而使人与环境、环 境与发展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 重要意义。如“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增加了许多“资源、环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 力求完整地突出这一中心。
2.充分利用新教材每个单元的“自学园地”的内容(即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一方面适应不同智能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能力教育得到落实。
3.新增加了一些让学生动手(如制作地理资料卡片)、动脑(如季风的形成等)、动口(讨论问题)活动 内容,适当地应用这些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2009-7-3唐赟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新教材学习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新教材学习体会
随着地理新教材的不断普及,新教材越来越显示出其科学性、独特性、新颖性。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其教学目标、结构体系、编写手法、教学要求、版式设计等方面都焕然一新,这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的特点:
一、知识结构体系的调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地理教材按照地理科学体系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我们地理学科而言,科学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对于旧教材的选材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内容多、难点多,重点不突出,实用性差,往往给教与学带来诸多的不便。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逐步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地理新教材注重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做到了简化知识、综合考虑、突出重点。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从宇宙环境分别来概述地理相关地理知识。地理新教材注重实际,有很多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题目、讨论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又注重创新性,以全新的思维和方法建立一种崭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突出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次地理新教材,始终把人地关系放在首位,教材的编写,始终是在人地关系的思想指导下,不十分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选取教学内容,这次的新教材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方面的知识不再是系统的,整体的,而是作为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在提出问题时,始终离不开人地关系,从不同的浓度和广度来选取内容,地理新教材也突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问题,发展总是等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地球,关注未来。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三篇:浅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案例”教学
浅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案例”教学
王跃华
与使用多年的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不仅形式更加美观大方,在内容体系上更是做了重大调整。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教熟了旧教材、用惯了旧教法的众多地理教师来讲,如何尽快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用好新教材,以适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教材改革的需要,已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在使用新教材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感到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就是采取“案例”模式。所以如何搞好地理新教材的“案例”教学就成为用好新教材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下我就新教材中如何突显“案例”教学做一简单的分析,并对如何实施“案例”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教材突出“案例”教学,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一条重要教育原则,但在原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中,这一原则却很难得到落实。因为在旧教材中,每当学习有关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时,教材总是首先对这些原理与规律进行讲述,尔后才举例加以论证。这种“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编排模式,非常适合教师的讲授,但却不适合学生的自学。因为在学习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时,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教师必然会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就被淹没,各种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而最终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这样的教材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针对此种弊端,新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与结构体系的编排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面就是新教材用“案例”教学取代了原教材中的系统知识讲授,即在学习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之前,教材首先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对这一具体“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这种“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编排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自学。因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基础知识储备的过程,通过对个别具体“案例”的分析,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与规律,顺理成章,清新自然。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在使用新教材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用好教材中的“案例”,放手发动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自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新教材的思想,用好新教材。
二、实施“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案例”,了解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图 教材中的“案例”十分丰富,就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图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⑴用“案例”引述地理问题。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材首先安排了“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和“三江平原的种植业”两幅景观图,通过对这两幅图中所反映的景观差异的认识和分析,引导出“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对新课的学习;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教材首先安排了“鞍钢的区位”和“宝钢的区位”
~ 2 ~ 两幅图,然后通过对这两幅图的认识与分析,引导出“工业区位”的概念和对教材的学习;在学习“传统工业区”时,教材以“鲁尔区”为教学“案例”;在学习“新兴工业区”时,教材又选取了“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硅谷”为教学“案例”等。⑵用“案例”印证地理原理。如 :留民营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典型事例(必修下册P115),作为生态农业的典型个案,例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物质循环系统和能量集约系统。⑶用“案例”探究地理规律。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必修上册P20)、“南极臭氧洞”(必修上册P63)两例,通过一组图片,反映长江三角洲的生长发育和南极臭氧洞的消长过程,从而揭示出某种地理演变的规律性。另外教材安排在课本末尾的有些活动内容,也可以编成教学“案例”,引入教学流程之中。如“李守银家庭种植计划”(必修下册P13);“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的论题(必修上册P67),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小型课题进行专题探究。
2、适时、适势地展示“案例”,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展示“案例”是学生从个案到共性规律分析的开端,“案例”展示机智对课堂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不能将展示案例的功能简单化,要将“案例”展示和提高课堂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展示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法暗示对推导地理原理有重要作用的信息,使学生在“案例”展示阶段就能从教材中提取最有用的信息,进而缩短展示“案例”的时间和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使学生更从容地分析、探究地理原理和规律。
一般对引述问题的“案例”宜在导入新课后引入。这种“案例”
~ 3 ~ 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究目标,进入学习状态。对印证地理原理的“案例”常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呈现。应用这种案例,旨在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并为深入分析地理原理做好知识上的铺垫,起着承转起合的作用,顺利过渡到后续内容的学习。对探究地理规律的“案例”,可作为悬念在讲述开始时引入,再适时地引导学生探讨,也可在讲述中穿插呈现,让学生通过“案例”探索问题,总结规律。作为活动内容编成的教学“案例”的呈现,则十分灵活,因课因人而异,没有定规,具体呈现的时机决定于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认识,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水平和艺术风格,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3、据“案”析“理”
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分析、研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呈现“案例”时应营造分析“案例”的气氛,组织学生采用以下形式进行:(1)个人思考。对“案例”内容较少,相关知识和规律较容易或学生生活中多见的“案例”,以学生独立思考的形式完成规律分析,以培养学生的静思习惯和逻辑推理能力。如在分析“鞍钢的区位”和“宝钢的区位”时可采取这种形式。(2)小组讨论。有些“案例”内容复杂,涉及的地理现象、规律和原理容量大,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研讨习惯和合作精神。如在分析“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 图时,由于环节较复杂,适宜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3)分组辩论。有些“案例”及其所反映的规律具有开放性特点,甚至结论不唯一,可以通过分析辩论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 在辩论过程中去伪存真,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如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 这一论题,可给出大气保温效应正在增强,大气保温效应没有增强的辩题,分组辩论。
4、教师总结“案例”
同一个“案例”,对于每个学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有人只找到浅层的信息,有人则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中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内部特征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必然联系,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教学内容连接起来,以实现课程目标。
“案例”教学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实施能够很好地体现新教材的教育理念,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 5 ~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新教材学习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新教材学习体会
随着地理新教材的不断普及,新教材越来越显示出其科学性、独特性、新颖性。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其教学目标、结构体系、编写手法、教学要求、版式设计等方面都焕然一新,这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的特点:
一、知识结构体系的调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地理教材按照地理科学体系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我们地理学科而言,科学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对于旧教材的选材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内容多、难点多,重点不突出,实用性差,往往给教与学带来诸多的不便。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逐步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地理新教材注重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做到了简化知识、综合考虑、突出重点。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从宇宙环境分别来概述地理相关地理知识。地理新教材注重实际,有很多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题目、讨论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又注重创新性,以全新的思维和方法建立一种崭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突出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次地理新教材,始终把人地关系放在首位,教材的编写,始终是在人地关系的思想指导下,不十分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选取教学内容,这次的新教材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方面的知识不再是系统的,整体的,而是作为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在提出问题时,始终离不开人地关系,从不同的浓度和广度来选取内容,地理新教材也突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问题,发展总是等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地球,关注未来。
三、密切结合实际
地理新教材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多方面合格的人才,很注重其实用性、新颖性,把学生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密切联系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地理新教材十分注重个案分析与研究,将地理学的知识与具体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阐明了地理的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地理新教材也注重对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的剖析,对于现象过程从时间、空间来进行分层、分角度剖析,培养学生学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联系国内、国际多种重大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
四、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地理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把教和学有机结合起来,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装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要非常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编写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为教师提供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材在选材时,在主体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提供很多趣味性、阅读性的材料给同学们学习,同时在习题的设计中也十分巧妙,练习安排了很多活动、问题可供大学分析、讲座从不同方面来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五、增加了图像信息功能
地理新教材中,一改以往老教材图像信息的功能,增加了很多的插图、附图、图型等等,对于地理事物有些难的用语言文字来完整形象的表示出来,有些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过程运用合理的示意图,能够很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新教材在图形方面的运用比较合理,合理设计安排了很多图像信息,围绕图像,编排文字,地理新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示意图、地图、统计资料图、景观照片、框架图等等,设计多种新颖的图像,来很好的说
明课文内容、知识,起了鲜明,直观的效果。对于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愉快,教师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这些图像信息,对于学生牢实的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次地理新教材的编写,确实从多方面体现了“新”的特点,无论是从内容、结构、要求,还是目的、设计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当然新教材中还有许多值得去研究,去学习的地方,需要全体师生去共同探讨研究!
第五篇:对新教材深度与广度的理解
对新教材深度与广度的理解
肖村中学
李贺然
增加内容:
1、增加提示性边框栏
新版教材增加“方法导引”栏目,如“观察方法(实验)、”“数据处理”“配平方法(技巧)”“分类方法”等。
2、内容顺序调整
原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和第四单元“物质结构的奥秘”顺序调整、整合,尽早介绍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概念。强调利用微观粒子的概念和有关原理,提高对化学物质(水)、单质、化合物等的理解水平,强化化学用语、符号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3、规定了至少应该完成的学生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燃烧的条件
(4)金属的物理性质与某些化学性质(5)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6)酸、碱的化学性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8)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
强化安全规范操作,如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改为描述、老师演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增加“连接仪器装置”。
删除内容:
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删去了5个难度较大的实验活动:
①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
②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③分离氯化钠固体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
④用实验证明: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生成了新的物质;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铜溶液用石墨电极通电分解;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对于新课标和教材修订版,我个人有以下肤浅的见解: 降低要求内容: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5个实验活动降低了要求:
①“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降低为“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的差异”。
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降低为“„„检验„„”;
③“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降低为“常用铵态氮肥的鉴别”。
④“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降低为“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
⑤“观察硫酸铜溶液(或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快慢的影响”降低为“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不设“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物质的分类。个人对新教材的一些认识:
新人教课本中明显的优化点有:多增加了化学史、方法导引、化学.技术.社会、实验提示、资料卡片等信息;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意识,正确看待环境问题 ;把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燃烧条件的探究这三个重点实验放在单元末单列为“实验活动”,显得更突出详细;调整了部分探究实验的步骤,修订了分子运动现象等实验;更换了更好看的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单元图片如第六、七单元;新增加了生活用水水费单、污泥处理,家庭燃气燃烧、可燃冰等照片。特别是全书在留用了旧版课本中的部分图片外,对更多的实验等图片进行了更换,新换的图片更为清晰、美观、真实。
人教版上册将“碳和碳的氧化物”设为一个单元,把跟碳有关的单质、化合物的相关内容都有详细介绍,其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及温室效应等内容都在其中,内容上有很好的关联性,便于学生的学习。
在某些教学点上的要求也不同。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 降低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降低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
重视第一节化学课,并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重要性,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极大地提升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兴趣,解决低分率这一难题。
在教学中还原化学面目,突出正面教育,让学生知道即使是污染等诸多问题最终还是要依赖化学来解决,正是因为化学的功远远大于过,才使得我们的人类社会得以如此快速地不断向前发展。同时教学中要向学生传达“资源危机意识和能源危机意识”,从化学角度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注重实验探究的层次性,了解探究实验教学的困惑和问题,初中阶段要做就做“有探有究”的实验。
课程内容加强探究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新教材更贴近普通学生,对于探究性问题是在有条件的、引导下的,探究是适度、有目的的。而以前的课本,就非常的笼统,只有成绩很好的学生才能领悟,打击了大多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进行探究是要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突出基础性和时代性。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如PM2.5的引入,可燃冰的照片等。
在标准中特别强高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通过对新教材的解读,让我了解到新教材的编写确确实实落实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教育理念。新教材相对实验教材更符合教学逻辑,知识相对跳跃不大,特别是第三和第四单元的编排,新教材按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循序渐进,促建学生的微粒观。对于初三学生,他在已有的知识上已经知道分子、原子,但对于微粒的特性不了解,只知道很小很小,而上版教材将这条线打断,打乱,先出现了元素,再让学生使用分子、原子,中间还插进去水的知识,几种知识,几条线混在一起,要让学生将知识理顺,理解,掌握,难度太大,往往打击了许多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只是觉得好难,好乱。以前老是纠结要不要将原子分子元素化学式先挑出来讲,讲嘛学生在课本上翻来翻去,脑子都翻乱了、不讲嘛,上课中老是留一些学生疑惑的问题。学生糊涂,自己也不甘心。
教材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删减了其它学科中学生学会了和知识内容。如密度、天平的使用等。
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方面:
1、重视化学学科的“正面”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如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在弊之外还有其利的一面。
2、重视化学史的教育意义在对学生科学思维及精神上的积极影响。
3、重视化学在社会、生活、科学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4、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特别是八个必做实验。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意识。
5、重视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以此指导实际教学。吃透课标、教材,灵活实施教学。
6、用心上好每一节化学课,勤写教学反思、心得,大胆写教学论文。
7、“让思绪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多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多听、多接触,才有可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地从无序到有序。
8、拓宽视野,用好资源,防止自己知识的矮化和老化,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9、重视精选习题,力争做题高效。在试题讲解时也要挖掘题目本身可能存在的情感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10、发现并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记录、研究、处理自己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