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冤是司法的至高境界
断狱与军队杀敌有关系吗?这似乎是个伪问题,因为二者的联系仿佛真的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且慢,先请看《曹刿论战》,其中言道:庄公十年,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意思是说,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为庄公出谋划策。曹问:“凭什么迎战?”庄公说:“所拥有的衣食,不敢独享,一定与大家分享。”曹回答说:“小的恩惠不可能普及大众,民众不会随从效力的。”庄公说:“祭祀的牲畜玉石锦帛,不敢多报,必定诚实有信。”曹回答说:“小诚实不是信用,神不会降福的。”庄公说:“不管大小的犯罪案件,虽不能彻察,但必定判得合乎情理。”曹回答说:“这是国王忠于职守的表现,凭此可以召集民众开战。”
中学时习读古文,偏重咬文嚼字,却对其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不甚了了,对曹公将断狱与打仗直接关联颇为疑惑。后来研修律典又从事司法实务,渐渐领悟其中所蕴涵的精深道理,也明白曹刿在应答鲁庄公讨伐齐师策略时,为什么不把君王与大家分享衣食和诚实守信看作决战胜敌之关键,而却把公正断狱解读为军队能够克敌制胜的法宝。公正的法律给人生活以希望,公平的狱讼给社会以信心。万众一心,当然是胜利的真切原由。
然而,何以公正断狱?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对这个问题有大致的解答。剧情由一系列命案狱讼串联,通过提刑官宋慈对一个个疑难命案的查处,诠释法医术是勘验、检查、断狱的最佳通途,而无冤乃是司法公正的至高境界。命案往往错综复杂、疑团重重,宋家父子审案断狱,悉心翼翼,探知真相,以不冤枉无辜为要旨。两代推官不懈追踪蛛丝马迹,使一个个疑案水落石出,真相显现。真凶落入法网,无罪开枷释放,无辜洗冤得雪。
显而易见,断狱达至无冤其实并非易事。宋慈的父亲宋老推官一生断案数百起,三十年不曾出现过一件冤案,谁知年过花甲时马失前蹄,因检验勘察有错,误入歧途,铸成一起误判错杀命案。依常理,有昔日屡破奇案所形成的亮丽光芒的映照,人们或许会宽宥他仅有的这次差失。但是,让蒙冤者赴死,悖离天职,违背良知。老推官不肯原谅自己,哪怕是仅仅一次的错误,而甘愿以死谢罪。谁能想到,名噪一时的老推官会吞下自己造就的苦果,悬梁自尽?
这件事,留给宋慈的不仅仅是悲恸,而且使得他心里深深地刻下了“司法绝不能有冤”的烙印。是的,这是父亲用生命给儿子打下的心灵印记。多年以来,宋慈审案慎之又慎,每每遇到人命关天的案件,都仿佛觉得宋父站立身后,时刻警醒:人命关天,切莫疏意。宋慈所处的是凡胎肉身所组成的世俗世界,而非真空的洁净环境。宋慈不能畅意地游走于盘根错节的官场,终因查案得罪权势身陷囹圄。面对对其有知遇之恩的老岳父的软硬兼施,他虽不能超然置身世外,却依然怀有一颗滚烫的纯正良知,以及永远直直挺起的脊梁,由此也坚守了“无冤”的信念。最终,弄权者身败名裂,削职为民,法律胜利了。
宋慈查案,向来认案不认人,以洗冤涤屈、伸张正义为己任。他任职提刑官十几载,对每起命案皆能够说明前因后果,弄清来龙去脉,做到证据环环相套,丝丝入扣。他辗转各省经手几百起案件,都能激浊扬清,从未有冤假错案,即使被诬身陷监狱,仍以办案无冤来宽慰自己。在宋慈看来,如果让无辜蒙冤,让凶手逍遥法外,那跟亲手铸成冤案没有任何区别。诚然,宋慈清楚,纵凭他一人之力,实难澄清玉宇,平尽天下冤狱。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荡涤所处环境中的污泥浊水,保证所行至的一方天地间天朗水清。
法律应惩恶扬善,断狱当洗冤禁暴。宋慈做到了,而且,根据办案经验所撰写的法医检验专著《洗冤集录》,成为流芳千秋的不朽经典,也传承为现代刑侦法医坊间的必读之书。同时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广传欧美诸国,惠及世人。“美景并不总是那边独好”。洗冤录仅为代表,历朝典籍中不乏有可以与现代文明相媲美的文字性记载,亦闪烁着璀璨的法制之光,这是我国法制走向现代化所应仰赖的重要内容。
一言以蔽之,现代刑事诉讼理念中,保障无辜的价值居于首要地位,无罪推定原则为无冤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无冤止于至公,乃断狱之大道。“无冤”,有时被描述为现代司法应当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亦必须知道,这个标准是一副如同乌托邦一样的理想图景,它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永远不能至却不弃的求索。
第二篇:教师的至高境界——做幸福教师
教师的最高境界
----做幸福教师
是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来自哪里?参加工作8年,担任班主任也有8年,面对 幸福教师”这个主题的讨论,细想想,还真有很多感触,在此谈谈我对做幸福教师的理解,还是先看一个故事:《富翁与渔夫的故事》
一个迟暮之年的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到海边散步时看见了一个渔夫在晒太阳,就问到:“你怎么不去打渔?” “打鱼干什么?”渔夫反问。“挣钱买大渔船啊!” “买大渔船干什么?”
“打很多鱼,你就会成为富翁了” “成了富翁又怎么样?”
“你就不用打鱼了,可以幸福自在的晒太阳啦” “我不正在晒太阳吗?” 富翁哑然。
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
幸福与金钱、权力地位不一定成正比。富翁不见得就比晒太阳的渔夫更幸福,捡破烂的与大明星完全可以拥有一样的幸福。
幸福就是我们内心真正的需要,只要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并从中感受到快乐,那就是一种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我认为它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灵历程的感悟,这感悟来自于我们对教师岗位的理解,对教师清平,辛苦,甘于奉献的理解与坚持,对学生无私的宽容和真诚的爱,来自于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尊重,理解,关心,来自于学生一次亲切的问候,一个短信,一个电话;来自于学生对班级的自我管理,当你不在时,班级秩序井然,学生自己能把卫生,两操处理好,走进教师干净明亮,走进宿舍赶紧整洁,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次有一次以外的惊喜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幸福的源泉,所以教师的幸福不是以物质来衡量的,而是来自于教师本人的内心感受,其源泉是教师敢于平凡的奉献和学生对我们的态度。
教师对待自己的岗位,不仅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奉献,是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的默默的奉献,同时应该有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学生的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是教师的幸福,教师节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是教师的幸福,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电话是教师的幸福……
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当学生在难题面前时的豁然开朗,当学生精神的意气风发时,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时,教师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师的幸福。
课堂上,40多名学生一同起立,拉着长音喊:“老师好!”你微笑,点头。他们落座,静静地坐正,眼神明澈而专注。这时,你是这个知识殿堂的主持,你是一群飞翔的年轻心灵的引导者。你好像就要步入一片春天的小树林,小树鹅黄的叶片透明而洁净;你又好像要垦种一方肥沃的田地,泥土的清香悠远而醇美。谁能拥有这美妙幸福的感受呢?平常在校园的楼道里、操场上,不时有学生迎面走来,微笑着道声:“老师好!”细想起来,这司空见惯的场景也有颇深的韵味。也许你讲的某个词语使他们茅塞顿开,也许你的某句趣话使他们捧腹大笑,也许你的某次讲解使他们曲径通幽,也许你的某次批评使他们刻骨铭心……正是在这平静而又纯朴的交往中,他们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也以某种方式进入了他们的青春生命。这种幸福在慢慢滋生着。
教师的幸福要学会善待,会善待自己的学生,又一颗宽容的心,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往往你的宽容和无私会换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教师的幸福要善待自己,别更自己过不去,我们首先是人,放下我们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 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 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 有爱的地方,就会有自由; 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幸福
1、快乐是一种美德(不快乐是一种缺德)
2、微笑是一种力量(更多地微笑,微笑训练)
3、优秀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成功有方法,失败有原因,教师专业成长注重积累的习惯)
4、成功是一种心态(不与别人攀比)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从理解与尊重中来,从仁爱与豁达中来,从沟通与合作中来,从反思与研究中来。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兴趣得到维持,个性得到发展,师生关系得到融洽,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身上体验到教育的成就。教师得到理解和尊重,能使教师的个性得到张扬,理念得到提升,艺术得到锤炼,品性得到净化,心境得到调和,同事关系得到和谐,有助于教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身教育活动并捕捉到教育的快乐。仁爱与豁达是教师幸福的容器,沟通与合作是教师幸福桥梁,反思与研究是教师幸福的通道。
教师的幸福是相对的。它相对于教师的付出,相对于教育的辛苦,相对于微薄的收入,相对于社会发展的苛求,相对于教育改革的催促。教师的劳动是辛苦的、清苦的,更是细腻的、严谨的。因而,只有那些勤于思索的教师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尾巴;只有那些善于不断进取的教师才能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那么,亲爱的老师:让我们面带微笑,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快乐起来,自信起来,让学生的明天更灿烂更辉煌,那么我们的幸福就会永远伴随捉我们。
第三篇:方圆合一,人生的至高境界
方圆合一,人生的至高境界
方圆合一,人生的至高境界
作者:李昶烨
方圆合一,是指在纷繁变化的现象中能不忘本质,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不忘共性,在静态中不忘动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排除适当的灵活性,在遵守道德规范和礼仪修养的同时又能不失自己的天真和本色。
“方”,方方正正,泾渭分明,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融大度,灵活变通,做人、做事灵活多变,八面玲珑,不轻易得罪人。只有方圆相济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并由此引申出圆动方静的含义。《易经》研究中的六十四卦,有“方图”和“圆图”,方图和圆图结合起来,就可以用来分析、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问题。
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讲,圆为整体,为事物的全部可能性、多样性;方为个体,为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所有的“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圆”。
从体和用的角度讲,圆为事物的体,即本质,是抽象的、混一的;方为事物的用,即现象和应用,是具体的,分化的。
为人处世,效法方圆之道,尽量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辞劳苦,不计名利,秉承天地生生不息、长养万物的精神,只有施出而没有丝毫占为己有的意向,更没有要求回报。人们如能效法方圆合一的做人处世之道,这才是最高的道德风范。而计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便是与方圆的精神相违背。
三国时期,在曹魏阵营中有两个著名谋士,一个是杨修,一个是荀攸。杨修自恃才高,处处点破曹操的心事,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是在心里却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厌恶到了极点,终于以祸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荀攸则不然,他不但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堂20余年,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总能稳如泰山,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概括了荀攸的处世之道:“公达(荀攸,字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他参与谋划军机智慧过人,妙策频出;迎战敌军,他奋勇向前。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从不露半点锋芒,不争高下,把他的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使他在与曹操相处的20多年中关系融洽。荀攸深谙方圆合一的真谛,以圆融虚无的胸怀包容一切,一切为我所用,最终成了曹操的心腹重臣,并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古人说:“智欲圆而行欲方”,意思是说人的智慧要圆融无碍。不仅要看到事物静止的、不变的一面,还要看到事物运动的、发展的一面;不仅要看到各个不同事物的个性和局部的状况,还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和共性;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具体现象和应用,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仅能够坚守原则,以不变应万变,而且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具体分析此时、此地、此人的具体情况,以求得最佳的解决方式。这是从“智圆”的角度来讲的。
从行为上讲,人的智慧虽然应圆融无碍,但在具体的作为上却不能模棱两可。也就是说,做人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规则,以便立足于社会之中。这就是“行欲方”的含义。所以说,方是做人的脊梁。
“方”如“刚”,“圆”为“柔”。万物过刚则易折,过柔则难以成形。唯有方圆相得,才能生生不息。
人生其实始终处于一场“方”与“圆”的辩证运动之中,该方时则须方,该圆时则须圆。只有方圆互生互变,才能无往而不胜。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你学会用变通的眼光去看待你周围的人和事,综合运用方圆之术灵活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你将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你终将享受到惬意的生活和成功的人生。
第四篇:人生的至高境界美文
九十岁那年,杨绛把自己和丈夫钱钟书的七十二万元稿费,还有随后出版作品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用以鼓励清华大学家庭经济困难而好学上进的优秀学生努力学习,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履行协议,在享有钱钟书、杨绛作品由于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的同时,有义务负责全面维护两人的作品著作权和与著作权相关权利不受侵犯。十多年来,每年出版社都会直接把稿费寄给清华大学基金会,目前已經累计两千万元。
在杨绛简陋的家里,有不少珍贵文物字画,生前她已将文物字画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和其他财产,她也对相关人员作出安排交待,在她离开后捐赠给国家有关单位。
到一百零一岁时,杨绛向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提出:“我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受赙仪,至多七八亲友送送。”在一百零二岁时,杨绛亲笔撰写遗嘱,对后事办理明确嘱咐:“我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在遗嘱中指定,她授权认可的自传作者、钱钟书老师吴宓的女儿吴学昭态度端正,办事认真,由她担任遗嘱执行人。在杨绛去世后,吴学昭为她的后事忙碌,连续几天没有回家。
去世的第三天清早,杨绛的遗体从北京协和医院起程,永别的过程极其简单,没有举行仪式,没有设立灵堂,也没有花圈挽联,大家都按照杨绛的遗嘱,安静地送她走完最后的路程。
第五篇:思想深邃:领导讲话的至高境界
思想深邃:领导讲话的至高境界
口刘国明
古语云:“一言可以误国,一言可以兴邦。”语言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是因为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讲话是实施领导的重要方法,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代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一味讲究场面、气势,过分强调文采、铺排,而忽视了讲话的思想内涵、观点主张、谋略思路。一些领导早已习惯了这一“秘书写稿、领导念稿”式的讲话,讲究程式,凶循套路,缺乏深度思考和独特认知,导致讲话“水分”过多,“干货”稀少,缺乏真知灼见。为响应中央改进文风的号召,领导讲话不但要追求讲话的言辞优美、语调铿锵,更要讲究见解凝重、思想深邃,以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一、深邃思想是领导讲话的灵魂
古人写文章讲究“意在笔先”、“文以裁道”,领导讲话更重要的是讲思想、讲观点、讲见解,思想、观点、见解是领导讲话的灵魂,应贯穿整个讲话的始终。有人认为,会议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召开的,领导讲话只要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管用”、“好使”就行,不需深邃的思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领导以讲话的形式推动工作,往往先要确立一定的立场、观点或主张,进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出工作思路和措施。这些立场、观点或主张,体现着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个性素养,极富个性化色彩,造成了讲话的思想性差异。一篇讲话,只有系统充分地传达领导思想,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听众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感悟,从而付诸行动。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力量的源泉,它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是人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什么是领导?简言之,领导就是“领而导之”,走在群众前头,起带头、示范作用的人。这就要求领导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具有较强的预见力和洞察力。领导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讲活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表达出令人信服、鼓舞人心的意愿和倾向,具有思想穿透力,从而引发共鸣,唤起行动的自觉。眼下,一些领导干部借口工作忙,对工作缺乏深入思考,思想倦怠,思维停滞。有的甚至将讲话稿的起草全推给秘书或下属部门,不授意、不指导、不把关,讲话也就难见领导思想的光芒,从而成为“正确的废话”,令人厌恶,遭人唾弃。没有思想做主线,很多阱话就像断线的风筝,随风飘荡,漫无边际;虽洋洋万言,却难见实情、真意、硬招,毫无现实指导性。
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人一旦有了思想,就会心明眼亮,办法多、路子广,产生无穷的力量。纵观历史风云,超前的思想是成就英雄豪杰的基石。因为有图谋“天下”的霸业理想,李斯的《谏逐客书》虽有违君命仍能令秦王收回成命;因为有光复汉室的宏大志向,诸葛亮的《出师表》才说服了逍遥安逸的后主刘禅;因为有拳拳孝心,李密的《陈情表》虽忤逆圣意而同样能感化晋武帝。社会现实中,一些领导讲话虽篇幅不长、声音不高,却令人印象深刻,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与此相反,一些讲话虽洋洋万言,讲得振振有词、慷慨激昂,却难给人留下些许印象。讲话思想是否具有穿透力,是衡量讲话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其富有思想“含金量”的讲话,唤起了多少革命志士的英勇斗志;新时期,胡锦涛、温家宝在很多场合的讲话,传达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本思想,令多少人群情振奋、欢欣鼓舞,因为有了深邃的思想,讲话才增添了无尽的力量。但是,眼下很多领导讲话都是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立意不新,思想陈旧,只是局限于文字的辗转腾挪,虽做足了表面文章,却没有多少思想的光芒,缺乏感染力和震撼力,导致讲话流于形式,说者不疼不痒,听者无关紧要,成效更是无从谈起。
思想决定思路。思想是思路的源头,决定思路的性质和方向,给行动提供营养和活力:因为有了深邃的思想,人们才从平庸走向了伟大。1919年7月,26岁的毛泽东在长沙创立《湘江评论》,喊出了“由强权得自由”的口号,主张以平民主义打倒强权,由此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等著名论断,为建立新中国打下了理论基础。社会实践证明,思想观点是指路的明灯,率领众人前行,引领事业发展.因此领导讲话要以凝练的文笔,传达出清新的思想和鲜明的主题,给与会者深刻的思想撞击,从而凝聚人心,开启智慧,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观点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南辕北辙,跑得越快距离目标就会越远。为此,领导讲话必须把传达深邃思想放在首位,以深邃思想拓展工作思路,以完善的思路实现预期目标。
二、领导讲话要着力凸显深邃思想
思想是讲话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讲话如同一纸空文。讲话之初要牢固确立思想观点,讲话过程要紧紧围绕思想观点,并体现在立意、构思、内容、语言等方面,使纲举目张、收放自如,进一步增强思想厚度与张力,提升讲话的感召力。立意要新,新颖的观点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李渔说:“人唯求旧,物为求新;新也者,天下万事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领导讲话往往开门见山,一开头即亮出观点、表明立场,但要特别留意观点的新颖度、思想的先进性,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正确、鲜明、深刻、集中。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紧扣会议性质和目的,符合领导身份和针对听众对象,代表主流方向,让人确信不疑。所谓鲜明,就是在传达政策、宣传方针、发动群众的过程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直陈要害,清楚明白,不拐弯抹角,不似是而非。所谓深刻,就是思想观点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力求“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分量和厚度打动人心。所谓集中,就是思想观点要始终如
一、不枝不蔓,集中凸显一种思想或见解,避免观点纷呈,意多乱文。可以说立意是领导讲话的统帅,统帅端坐帐中,将士方各归其位。
构思求巧,合乎逻辑的布局能够圆满表达深邃思想。讲话就是围绕意图,讲思维、讲思路,要求构思布局匠心独运,符合逻辑,善于抓住主线、理清脉络,凸显深邃思想。否则,就会导致思维紊乱,影响内容的表达和思想的完美。要注意理清政策性思维,使思绪不因与政策和主流意识格格不入而混乱;要注意理清逻辑性思维,正确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使思想观点更科学、更合理;要注意理清语言性思维,做到语意连贯、文脉畅通、前后照应、风格一致,以流畅的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