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党建工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三大保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既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成为摆在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如何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建设新农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当前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班子保障作用,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
村两委班子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关系是否密切、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巩固、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抓农村党建首先就要抓班子建设。
1、要切实加强村支书的能力建设。村支书是农村工作的领头雁,是农民群众的主心骨,在村级党组织中居于重要位置,加强村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就要加强村支书的能力建设,促使他们增强“三力”:一是要增强驾驭班子的能力。村支书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一方面,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决执行者,将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学会协调与沟通,处理好与班子成员的关系,维护班子的团结稳定,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工作积极性,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二是要增强开拓创新的能力。作为一个村支书要对本村的情况清清楚楚,对本村的优势一目了然,并能结合自身的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这就需要有创新的能力,试想一下,如果村支书都是满足于现状,都是看摊守业,那工作怎能有起色,创新的思维要宽,不单是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也要创新,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开创新的农村工作局面,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要增强激励群众的能力。要引导村支书增强能赢得群众信任的感染力,为人正派,处事公道,始终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要组织他们加强理论学习,不继增强自身的政策法律意识,提高政策水平和按政策办事的能力,用政策来凝聚人心,用政策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启发他们用好宣传发动手段,在宣传发动群众的时间、方式、方法上,都要尊重群众、方便群众,让群众听得到、听得懂、记得牢、做得来。
2、要妥善理顺村两委班子的关系。村两委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理顺村两委班子的关系,让其能充分履行各自职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是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绝不能动摇。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是由法律规定的。《党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农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实践也证明,在农村确定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是成功的、必要的。村党支部作为村里的领导核心,应定期研究村委会的工作,认真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村委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为村委会顺利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村委会的积极性。二是村委会的自治地位绝不能降低。村党支部对村委会实施领导,不能搞家长制,“一言堂”,更不能由村支书一个人说了算,包办代替村委会工作。村委会及其他配套组织,在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同时,也要根据法律制度,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村委会要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满足村民的自治性要求,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中来。三是为民服务的宗旨绝不能含糊。村两委班子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关心群众,把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要带领群众致富,帮助农民选准致富项目,促进农民增收。要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满意。
3、要充分发挥村班子的主体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各工作组要注意处理好与驻点村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村班子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引导扶持,绝不包办代替。工作组要在充分尊重村班子和群众的意愿下,在工作中给予引导和扶持。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方法、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扶持,切实为驻点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对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取代村班子的主体地位。二是要民主协商,绝不强迫命令。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务,工作组必须与村班子协商处理,发挥好参谋指导作用,变“要他们做”为“他们要做”。特别是对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大事,必须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投票表决,切实提高村级事务科学决策的水平,增强群众对决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三是要摆正角色,绝不喧宾夺主。驻村工作组必须正确认识与驻点村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搞好服务,改善环境,工作不“越位”,更不错位,充分发挥驻点村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并让驻点村班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接受锻炼,增强能力,形成更强的凝聚力。
二、强化队伍保障作用,切实加强党员队伍的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由党员组成,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如何取决于每个党员的作用。所以党员队伍建设对于党的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否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至关重要。
1、要加强党员的“双带”能力建设。一是要强化“双带”意识。增强广大党员“带”的意识,要着力解决个别党员党性不强,思想落后,观念狭隘,小农意识作作祟,不想带或部分基层党员自身素质不高,致富能力较弱,不能带的问题。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扎实细致的思想教育,激发广大党员发挥“双带”作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二是要增强“双带”能力。要狠抓党员队伍的培训提高,指导党员在增强个人致富能力的同时,学会综合运用自身懂得的市场经济规律和具有的党员的政治优势,来引导群众,充分发挥好“双带”作用。三是要树立“双带”典型。要用群众身边的典型来教育群众,将培育“双带”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资金、政策上有所倾斜,培育一批立得起、站得久、叫得响、推得开的“双带”示范典型。同时,要深入宣传和推广优秀示范典型,扩大覆盖面,真正发挥示范典型的带动作用,促进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
2、要加大党员发展的工作力度。发展党员工作是向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必要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把优秀的村民吸收到党内来,不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要做好“三培养三提高”工作。所谓“三培养三提高”就是要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发展为党员;把致富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致富的村干部培养成当地致富带头人,从而不断提高党员素质,提高村支部战斗力,提高农民文明程度。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或请科技人员下村开展集中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本领,使他们成为致富能手;要建立党员干部联系致富能手制度,实行一对一跟帮带,对政治素质较高、热心公益事业的致富能手,要通过严格的考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要在村支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将政治过硬、懂技术、会管理,年龄在40岁以下的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提高村班子的“双带”能力。二是要逐步消灭党员发展“空白组”。要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对党员空白组优秀青年的培养要加大力度,做好对党的知识、政策、方针路线的宣传,增进群众对党的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做好党员“空白组”的党员发展工作。三是要规范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要切实实行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培养备案制、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考试制、发展党员票决制、发展党员公示制、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严把党员“入口”关,着力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
3、要严格党员队伍的管理。党员队伍管理工作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不强,关系到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加强党员的管理,一是要推行“党员明白义务墙”的做法。通过设立“党员义务明白墙”,定期公布党员履行义务的情况,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做到党员教育大家知、服务群众大家做、身边党员大家评,疏通群众监督党员的渠道,激发群众监督党员的热情。二要规范流动党员管理站的管理。流动党员管理的总体要求是要健全组织,让党员“流”有所系;强化措施,让党员“流”有所学;注重监督,让党员“流”有所束;突出实效,让党员“流”有所为。重点是要依托已设立的流动党员管理站,切实加强对在外务工人员的有效管理,使其不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进一步增强当地党组织的凝聚力,并充分发挥好外出务工党员对家乡新农村事业的推动作用。三是要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在实行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党组织的基础上,也可以以农村专业协会和小城镇为依托,在本乡镇范围内组建跨行政村的专业协会和社区党组织,增强党组织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导和服务功能。
三、强化素质保障作用,切实加强新型农民建设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的推进步伐,因此,我们应将打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作为生产力三大要素之一的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一是继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实践证明,我市组建农村实用技术讲师下乡送科技的做法是成功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深受群众的欢迎,我们建议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送科技下乡这一活动,通过组织农技专家向群众传经授业,为群众排难解惑,丰富广大农民的科技知识,帮助他们走上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道路。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积广,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的优势,组织广大农民进行政治理论、生产实用技术、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信息含量,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致富能力。三是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
随着我国的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企业对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农村在输出劳动力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要通过劳动部门对农民工进行相关的务工技能培训,并颁发培训证书,增强农民工在外务工的竞争力,同时要尽可能的将培训班办到农村中去,方便农民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文明新风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党员群众除去陋习,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一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誉观。要引导农民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的荣誉观,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二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继续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通过发挥典型导向作用,纯化社会风气。要主动为驻点村订阅党报刊物,帮助建立和完善活动场所,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要倡导生育新观念。要加大对计划生育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大力倡导优生优育,晚婚晚育,帮助农民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树立“男女平等”、“只生一个好”的生育观念。
第二篇:加强基层党建推进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加强基层党建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勾画出了未来农村社会的发展蓝图,为当前和今后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成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建设成为带领广大群众发展农村经济、树立文明新
风、遵守法律法规的领导核心,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一、农村基层党建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情况
1、党员队伍素质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不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二是年轻党员组织观念不强。三是党员作用发挥不够。
2、村干部能力弱,为群众服务的后劲不足,不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干部结构不合理。总体上看,村干部的主体是36岁以上,初中文化以下,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二是工作方法简单。三是村级集体资金不足。
3、基层组织设置不合理,组织活动不正常,不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基层组织建设与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理顺村“两委”关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两委”职责权限,理顺村“两委”关系,从制度上保证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村民委员会的从属地位。同时,可以逐步推行村党支部成员和村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从组织上保证“两委”关系的协调。
(二)落实村干部责任制,完善村干部管理机制。必须提高村干部工作报酬,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全面实行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绩效工资制,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改善党的组织设置,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村专业协会等新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分布和发展状况,改进党的组织设置方式,改变过去按照村民组或居住区域设置党小组的做法,尽可能把支部或党小组建立在新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在产业链上,建立在项目服务工程上,便于党组织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凝聚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农村“双带”型党员。要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特别要抓好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学习。通过请专家、科技人员讲课等方式,有针对地对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知识进行重点学习。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时节,有针对性地对党员群众进行科技知识培训,组织致富能手到外地参观学习,增强了农民大搞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致富的愿望和决心。
(五)县乡机关选派工作队员,帮助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县乡机关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按照“三级联创”的要求,切实加大机关帮扶农村工作力度,通过派驻党建扶贫工作队员、金融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文教特派员等方式,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特别是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到相对贫困、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助理等职务,帮助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努力把村级班子建设成为带领本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六)扎实开展“三创三强”活动和“六个一工程”,努力提升“三级联创”水平。要根据近期召开的全国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努力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和探寻新的载体,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溶入到“三级联创”活动之中,扎实推进“三创三强”活动和“六个一工程”,进一步落实机关帮扶农村工作责任制,努力提升“三级联创”活动水平。
(七)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的精神,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当前,一是要实行村级组织一事一议制度,完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保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落实,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要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党内和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只要不违反党的组织原则,只要群众关心关注,不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都可以向群众公开;对直接或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村级事务,都要向老百姓公开,既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又推进村级民主进程,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加强基层党建推进新农村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强基层党建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新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浅谈作业站新农村建设中的党建工作
作业站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作业站党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方针路线落实到作业站的的重要责任。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对农场作业站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去进一步加强作业站基层党组织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以宏观政策为武器,舍小家建大家,新农村面貌促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十分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对把握中央精神,沿着正确道路进行新农村建设,意义特别重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出的新举措,它具有不同于以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特点。学者们对新农村“新”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比,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它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更强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第二,它是一个新的行动纲领,而不仅仅是目标;第三,它不仅包括多方面内容,更强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投入不仅包括对农业的投入,还包括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职业的投入。柯炳生认为,新农村“新”在六个方面,一是新设施;二是新环境;三是新房舍;四是新公共服务;五是新社会保障;六是新精神风貌。曾业松认为,现阶段进行新农村建设有“八”新,即背景新、理念新、方针新、目标新、任务新、机制新、措施新、要求新。在农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是了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农民推动型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的基本做法是改善其管辖的所有作业站的发展环境和扶持被其认定的一批重点作业站。企业主导型的基本做法是扶持与其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作业站,农民推动型基本做法是共同打造其所在的作业站的品牌意识。上述三种模式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所不同的是,前两种以拉力为主,后一种以推力为主。作业站要本着这一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把大局意识深入人心,让这个群众对新农村有个深入的了解,更能展望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和谐,惬意、与幸福。确实能够提高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以顺民心为主要宗旨,不卑不亢,新农村党建落实处: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型式下党建工作要顺应民意扎扎实实做到实处做到职工群众的心上。①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②营造公平的医疗环境;③公平的就业环境。以实施“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工程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使职工群众持续增收。进一步改善职工群众的居住环境整体规划,统一管理,建设新型居住小区。
农场投资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但值得推广的是农民自己做出来的典型。作业站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决策、筹资、建设和管理,建设特色农业水田以优质稻米为主要特色大力发展农场大农业发光旅游。旱田以高产玉米为主为职工群众创产创收。
总体来看,在新农村建设中,用于农场基层的财政支付大幅增加,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较快进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组织作用加强了。与此同时,作业站基层党组织要妥善处理好干群关系,提供好公共物品,引导作业站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带动农场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安排部署,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建设新农村,基层组织是关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着力“五个创新”。[范文大全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范文大全]
创新支部工作领导模式。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如何实现支部工作与经济工作良性有机互动,成为村级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一要创新组织设置。坚持“产业集中、行业就近、突出特色、利于管理”的原则,打破组织设置行政化倾向,探索按照产业链条、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形式,积极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支部+信合+协会”等模式,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引导建立专业协会,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使基层组织设置更加符合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符合广大农村基层党员的愿望和要求,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抗御风险的能力。二要创新管理方式。随着农村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党员流动性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按照党员特长和服务功能设置党小组,在务工人员聚集地建立党小组,实现党员“无缝覆盖”,使党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三要创新领导方法。村级党组织必须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在领导和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协调、服务职能,抓大事、谋大局、促发展,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亲民,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行为为民,以丰硕的工作绩效富民,尽快由大包大办、行政命令的指挥决策型转变到协调服务型领导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积极高效的服务上来,扎扎实实抓好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教育卫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导产业基地培育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引导,以“五星级”创建活动、弘扬“孝道文化”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重点的民主法制建设。[范文大全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范文大全]
创新基层干部选育机制。“政以业兴,村以才治”。目前,村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和领导发展经济能力与农村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而农村留守的大都是“386199”人员,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迫在眉睫。一是坚持选育标准。要始终坚持围绕发展选人用人,紧扣发展主题,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把关键的人选到关键的岗位作关键的工作,把那些“组织能力强、奉献精神强、作风公道正派”的人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选好领头雁,才有群雁飞。二是扩大选育视野。抓好“双向培养”,努力把退伍回乡青年、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农村发展能人等发展成为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有计划地从乡镇、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改善基层组织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基层组织的整体活力,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三是创新选育方式。当前,农村组织形式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社会组织和成员关系由行政归属向利益归属转变,行为导向由政治推动向利益驱动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选人时要顺应这种变化和需求,大胆推行“村支部”(居委会)班子党内直选,扩大党内基层民主,落实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让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推选自己的领头人。四是抓好干部培训。把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整合党校、行政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资源,实行分层分类培训,提高分析判断复杂局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疏导群众情绪的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从财政转移支付、留存党费中预先安排专项资金,解决村党员干部培训经费“缺口”问题。
创新党员先锋作用实现途径。农村党员是党在基层的细胞,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是在培育主导产业中发挥引导作用。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没有产业,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村干部要善于围绕支柱产业建基地、引业主、育大户,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向大户和业主集中,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大产品规模,实现增收富民。二是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监督作用。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大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无职党员,如果充分发挥好无职党员的作用,建立科技示范岗、文明新风岗、环境卫生岗、村务监督岗等,既让无职党员有事可做,又较好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推进全民创业中发挥示范作用。大力开展以党员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创业的“双带”活动,树立抓保障不如抓就业,抓就业不如抓创业的观念,通过建立党员示范,推进农村人才市场化配置,实施“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干事业”的全民创业行动,实现党员、群众共同发展。
创新农村民主管理监督机制。人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一是要加强村民自治
。要正确处理乡、村关系,县、乡镇对村重点实行宏观管理、目标管理和任期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对村的“规定动作”,引导各村增加“自选动作”,取消对村无关大局的行政指令性任务和评比考核,尽可能为乡镇干部“松绑减负”。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切实指导好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民间组织、经济中介组织建设,村级党组织要善于广泛凝聚“民智、民力、民财”,健全村级工作制度,理顺村“两委”工作关系。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村级议事制度,重视和发挥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村级重要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规范议事决策程序,真正做到关系村级发展的大计,由群众“拍板”,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由群众自己定夺,充分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把党务公开作为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对村级重要决策、重大事务、重点工作等应当向群众公开的必须公开,落实群众知情权;对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群众“一事一议”自筹资金、国家项目投入资金的作用情况必须全面公开,落实群众监督权。三是要切实加强利益协调。新形势下,农村利益矛盾增多,层面扩大,农村利益关系逐步变得复杂化,这就要求村支部善于把握利益协调这个要害,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农民这个利益主体的正当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协调平衡好其它利益关系,积极妥善化解各类矛盾,避免矛盾激化升级。尤其要建立完善偿债机制,落实偿债措施,避免因债务性矛盾引发行为性冲突。创新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机制产生活力,机制决定效益。稳定村干部队伍、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必须创新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配齐配强村“三职”干部,解决好“三职”干部的待遇,做好农村30年以上工龄“三职”干部养老保险工作;积极鼓励年轻有为的“三职”干部报考国家公务员;设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奖”,分表彰一批优秀村支部书记、优秀村主任,让有为者有位。二是强化经济保障。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村“三职”干部基础工资由县财政直发,乡镇设置绩效工资并按月发放。绩效工资与村党支部任期目标承诺结合,由村民代表与乡镇共同考核。多渠道提高村干部待遇,切实解决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免除后顾之忧。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从产业发展、基地培育、公益设施改善、招商引资、党员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对村干部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充分利用考核结果,以绩效论英雄,按成果行奖惩。第五篇:党建工作对接新农村建设
党建工作对接新农村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要深刻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找准定位,用好载体,发挥优势,实现党建工作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推动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抓住一个核心。就是要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致富这个核心。要始终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增加集体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要发展工业促增收。蔡庄、姚庄、后陈家等基础好的村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高标准看齐,向高目标迈进,用工业化的理念、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努力在新上工业项目上求突破,不断开创新局面。二要壮大支柱产业促增收。杨村乡徐庄、张果屯乡朱庄、千口乡赵庄等产业特色比较明显的村,要立足本村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本村产业发展规划,培植产业发展,组织引导千家万户参与产业开发,向规模要效益。三要发展劳务经济促增收。依托市第二技工学校,强化业务技能培训,造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农民由“打工型”向“老板型”转变,由“在外创业”向“回乡创业”转变,把更多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城市文明带回家乡。
二、制定一个规划。就是要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适度超前,综合配套,突出特色,群众认可”的原则,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美化绿化环境,节约保护耕地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远、实、快、特、严”。“远”就是统筹城乡,长远谋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县总体规划,与全县“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实”就是结合实际,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宁可少些,也要实些,宁可慢些,也要好些,特别是住房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建好房,没有条件的等到条件成熟后再建房,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快”就是抓紧时间,制定规划。市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扶贫开发重点村都要具备“八图一书”,即村庄建设规划总体鸟瞰图、村庄建设详规方案图、产业布局规划图、供排水规划图、道路交通和电力通讯规划图、村民住宅户型透视图、住宅单体方案图、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和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特”就是集思广益,突出特色。“严”就是严肃执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新村庄建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三、打好一个基础。就是要打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基础。要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投资取向,抢抓国家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机遇,科学合理地储备好项目,编制好项目申报,争取更多的安全饮水、沼气建设、土地整理、道路硬化等项目。按照“盯紧、靠上、抓牢、办成”的原则,利用一切关系,赴省进京争取项目资金;要敢于争取,善于争取,不仅要争取一般项目,更要有勇气争取大项目。充分发挥发改、财政、农业、交通等部门的优势,将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起来,实行捆绑管理和使用,综合配套投入,实现资源整合,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基础设施上来。今年,我们通过项目整合和招商
引资,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5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5个,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家,工业企业增加值38125万元,增加了农村发展后劲。
四、着眼一个关键。就是着眼提高农民素质这个关键。紧紧围绕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建设好文化大院等综合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继续开展“五好”(好媳妇、好公婆、好青年、好学生、好家庭)评选活动。扎实推进文明村、文明户、信用村、信用户创评活动。二是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开展“一池三清五改五化”(建沼气池,清理粪堆、清理垃圾、清理柴草,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陈规陋习,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活动,引导农民积极投身治理乡村环境。三是开展“农民致富能手”评选活动。每年进行一次“农民致富能手”评选表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上的,授予“乡级农民致富能手”、“县级农民致富能手”称号。对当选“致富能手”的农民,要给予鼓励,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让先富起来的农民有光荣感、自豪感,引导广大农民学先进、争致富、当能手。
五、建好一支队伍。就是要建设好乡村党员干部队伍。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构筑坚强堡垒。实施“领头雁”工程,注重把那些“三强”型村干部推到“一把手”岗位上。二是发挥党员作用。积极开展争创“党员责任岗”、“党员科技示范户”等活动,为农村党员干部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实施“四个培养”,坚持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支部书记人选。
六、强化一种机制。就是要强化驻村帮扶这项工作机制。把驻村帮扶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组织、动员帮扶单位选准切入点,找准突破口。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全方位关心、支持、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本着“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方针,制定全面、具体、切实可行的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规划。
创新“3+”农村党建模式
近几年来,湖南省祁阳县在农村党建工作中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经济合作协会为纽带、以广大党员为骨干,以经济致富项目为依托的“党组织+协会、党小组+基地、党员+项目”“3+”农村党建新模式。
具体做法是:
1、对覆盖面广、项目多、党员多的综合性经济合作协会采取“党组织+协会、党小组+基地、党员+项目”的三位一体复合模式;
2、对覆盖面广,项目较单一的经济合作协会采取“支部+协会、党小组+基地”的简易模式;
3、对覆盖面窄、项目单一的经济合作协会采取“支部+协会”的单一模式。对协会党组织实行属地领导,未跨镇协会党组织由所在地镇党委领导;跨镇协会党组织由协会成立或中心所在地镇党委领导。
至2005年底,全县共成立经济协会党组织68个,党小组126个,共有协会党员1562人,党组织在经济协会的覆盖率达39%。由于党组织对协会充分发挥了组织、服务、引导、协调等作用,促进了协会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据统计,2005年该县各类经济合作协会销售额达10余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量23%,农副产品价格较去年整体上扬16%,协会农户年均增收1000余元,新增种养加大户2600余户、龙头企业50余家。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经济协会这个有效载体,广泛开展“三培养”和党员技能培训等活动,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党员队伍中存在的“身份麻痹”、“本领危机”、“作用弱化”和“青黄不接”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党组织和协会的互动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