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程精品”是建设新农村的要害
在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民的生命、财产才不会受到损失。迄今为止,这一理念仍风行于大批工程建设中。建设新农村也需要打造“过程精品”
从今年“两会”过后,近半个月来,我们不难发现各地方政府为建设新农村积极预热、动作频频。“两会”刚落幕,四川就携手国家质检总局,预备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时成为传媒看
点。根据四川省与国家质检总局签署的合作备忘录,质检总局将从农业标准化、促进食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和出口、扶持食品农副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强化食品农副产品质量监管、提升质检事业发展水平等5个方面重点支持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四川省迅速出台“1号文件”,为整个“十一五”时期建设新农村画好蓝图,确立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的具体目标。
接下来,山东拿出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探索路径——以土地置换作为建设突破口。对所谓的“希森模式”进行细致的剖析,新华网对此也大篇幅进行报道。虽然时下对于用大片农村土地(耕地、宅基地)建别墅是否该推崇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当地市委书记在谈“希森模式”时仍强调其中最具实质的内容:一是以生产发展为龙头,形成生态产业链,让农民就业,改善他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二是对土地的置换,并肯定认为,这个突破口是个创举。
针对城乡接合部如何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天津市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要打造“8大体系”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如就业服务体系、农民增收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村容整治体系、治安防控体系、思想文化建设体系和民主管理监督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民增收体系,力图使农民在新形势下拥有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然而如何落实这些体系建设,当地还没有细化方案。
农业大省黑龙江近日专门出台《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大力支持“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共5方面、涉及40条具体内容。包括:对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地方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于工商登记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收费;鼓励并支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及地理标志及时申请注册商标等具体意见。
此外,不少省份还投重资建设新农村。甘肃计划5年投资40多亿元解决当地农民看病难问题;河北省要在“十一五”期间投资180亿元改建农村公路50000公里;陕西拿出60亿元在未来5年中改造低产田550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60个;内蒙古也宣布今年拿出6.6亿元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有记者就新农村问题走访福建农民时,当地农民明确表示他们的担心:最怕基层干部“胡来”。正如南平市岭炳洋村一个农民所说,“中央和省级部门的政策很好,但有时到了基层就走了样。”这也是中央农村领导小组主任陈锡文担心的“误读新农村”。
实际上,这种担心不仅来自中央领导和基层农民,行业主管部门也感到压力异常。针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最敏感的土地问题,国土资源部门几经思量后,日前正式下发《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并要求各地方全力贯彻执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表示,下发《通知》的意义,是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下要更加重视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于仍发生的“圈地”、“以租代征”以及违反规划私建别墅行为,要严厉查处、抓典型。
任何一项政策要落到实处,最难的恐怕就是“贯彻”和“执行”,正像工程建设孜孜以求的“过程精品”,只有把握好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才能避免产生贻害无穷的“豆腐渣”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的一项大工程,要完成这一伟大工程最关键的仍是“贯彻”和“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好这些细节,需要的不仅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基层农民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正确理解、全力贯彻和稳健执行,进而从上至下打造新农村建设的“过程精品”。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
众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聪明。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就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这种首创精神,才促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非凡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非凡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的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谋划福祉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从当前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熟悉上的问题。对农民的熟悉上,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轻易形成对人的依靠和对物的依靠,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二是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熟悉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三是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熟悉。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非凡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熟悉水平,将党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建设**村等__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三、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积极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治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1》《2》
四、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日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度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体系。
第三篇:建设新农村村干部是关键
建设新农村增收致富是基础
农历正月十五,伴着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来到容城县北部的城子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旁,一排排白色的大棚一望无际,天气虽然依然寒冷,但吃完早饭的种植户们已经开始施肥、翻地,为移栽西瓜苗做准备。
城子村有3000多人口,全村3447亩耕地,瓜菜大棚面积达到3100亩,村民个个都成了瓜菜种植的行家里手,2011年人均收入12000多元。依靠瓜菜种植,城子村由十年前的穷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
谈到村子的变化,市人大代表的村支书刘建乐说:“村干部只有让村民有了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农村才会有新变化,建设新农村,增收致富是基础。”
为带领村民致富,2000年,身为建筑公司老板的刘建乐为村民引进了大棚葫芦嫁接西瓜项目。为消除乡亲们的后顾之忧,村“两委”成员带头种植,并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如今该村的大棚采用瓜菜间种的模式,集中采摘,统一销售,一个大棚的纯收入达到7万余元。“因为大棚管理时间相对集中,到忙时,村民们自发的结成互助组,建棚、整地、施肥、栽苗、采收统一行动、分工合作,大棚经济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增加了村民们的感情,让家庭变得和睦,村风和谐,乡亲们就把大棚亲切的称为“互助棚。”谈到让人们富起来蔬菜大棚刘建乐说。
生活富裕了,村内环境就要有新变化。为了改善村内环境,村里硬化了包括田间地头的所有道路,成立了村内保洁服务队,建立了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前柴草乱堆、粪便遍地的现象再也看不见了,真正有了新农村的样子。
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2010年,村委会建起了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和健身器材齐全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春节农闲时,村里的人们有的到农家书屋读书,有的到活动中心打球、下棋、扭秧歌,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近几年,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和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的推进,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农民们幸福感越来越强。
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按村民们说法:没有村支部的带头,就没有城子村的大棚西瓜,没有党员干部们的多年扶持,就没有城子村今天的新面貌。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目
录
1人民是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体„„„„„„„„„„„„„„„1 2在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农民占据的主导地位„„„„„„„„„„„1 2.1、政府的政策导向„„„„„„„„„„„„„„„„„„„„„„„„„„1 2.2、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挥重要角色„„„„„„„„„„„„„„„„„2 3 尊重人、理解人----从农民意愿出发„„„„„„„„„„„„„„2 4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5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 6 结论与建议:„„„„„„„„„„„„„„„„„„„„„„„„4 参考文献„„„„„„„„„„„„„„„„„„„„„„„„„„4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农民不仅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主力军,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关键词:主体 主导地位 角色 意愿 城市发展 治理
一、人民是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理应是社会财富的所有者和享有者。“发展为了人民如何体现?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民享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其中的主体思想。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从古至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
二、在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农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1、政府的政策导向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职责是:一方面,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扶持。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提供有关服务,例如规划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示范服务,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丰富,任务复杂,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总体上,新农村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起主导作用,但在每个不同的具体问题上,由于作用的主体不同,政府的职能不同,因此,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所不同乃至非常不同的。根据主体性质和对政府职能要求的不同,新农村建设问题领域可以分为三大类:政府为主,城乡统筹;合作为主,政府扶助;个人为主,政府服务。
2、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挥重要角色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起重的作用。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成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国家的法律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发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简朴的中华美德。
三、尊重人、理解人----从农民意愿出发
人民日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报道,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新农村的受益者是农民,因此农民有足够的愿望和动力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权衡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个体需要与整体情况等各种关系,作出合理决策。同时,我国各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和自己的真实需求以及决策的限制条件,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因而更有可能因地制宜地作出适当决策。所以,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搜狐网报告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40多幢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130多万元贷款,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建了5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贷款修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这就是好多官员将中央的新农村建设误读,导致农民享受不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福利,相反成为一种负担。嘉禾县法院网报告新农村建设出现土地犯罪,该院2010年以来共审结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土地引发的犯罪案件6件13人。其中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土地引发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5件11人,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罪案件1件2人。涉案金额基本以二、三十万元为主,最少的一起涉案金额为9万元,特别巨大的案件涉案金额达到341.5万元。这说明此类犯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应予以关注。
新华网2005年调查的有关资料显示,至今全国仍有167个乡、近5万个村不通公路;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有1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有待解决;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全国农业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左右; 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等等这些就是中国农村之现状。可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艰巨。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把建设新农村这件好事真正办好。
五、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紧紧依靠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地位是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尊重和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各项农村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民意表达机制,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的合理意愿和要求体现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中。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他们能够完全自主地根据市场情况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切实维护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我国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要鼓励农民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允许农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都要允许农民去试、去干、去闯,并及时总结和推广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并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工商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第三,要充分尊重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农民合法权益包括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特别是农民的物质利益是农民积极性的支撑,是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内在动力,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因此,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必须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经济上切实尊重和维护农民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使农民愿意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第四,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发挥的程度。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才能促进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民培训,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经营技能,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他们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本领。
五、结论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其中,要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同时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首先要从基础性、公益性领域或项目入手,政府农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只有这样只能让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无后顾之忧。参考文献:
[1]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 农村网查询查阅相关文章3~5篇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内涵是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内涵是: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会议代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主要建设内容和农业部门的工作着力点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概念。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一次引起普遍关注,相比而言,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农村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从不同区域来看,由于现实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结合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代表们认为,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应体现“六个新”,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规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也就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生产力第一的原则。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必须始终将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二)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哄而起,盲目推进,必须以规划引导发展,合理高效利用各类资源。当务之急是要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用地规划,加快农村中心村镇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向中心村镇迁移。
(三)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依法推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发展模式也不应该“一刀切”,应该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考虑各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思路,建设体现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新农村,逐步形成县城—县郊—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的梯度形式。要坚持依法推进,避免出现房屋推倒重来等行政强迫命令的做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建设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重点围绕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组织、新福利、新风尚等方面展开。
(一)新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时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二)新村镇。就是要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改善交通、街道、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三)新农民。就是要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重视培育新农民。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这不仅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需要,更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
(四)新组织。就是要探索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重点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改善生产营销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生产效率,抵御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五)新福利。就是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重点是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完善和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使农民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
(六)新风尚。就是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应继续搞好文明村镇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在广大农村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使农民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新型生活观,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四、农业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着力点
代表们认为,农业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产业规划,重视和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部门应充分根据各村镇不同的农业资源情况,帮助其明确农业主导产业,制定“一村一品”、“一县一品”的发展规划,大力开发和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经济。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研究推广突破性的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深入做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通过积极宣传、咨询服务、责任帮扶、挂钩指导等方式,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适用新技术,为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机耕、机播、机收和产后干燥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是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积极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民书屋”等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五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经营,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到优势产区建立原料基地,密切企业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增强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特别是要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带动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六是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品质。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农产品分等分级管理,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完善检测和管理手段,提高检测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
七是加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技术指导、示范和培训,加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抵御灾害能力。
八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大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力度,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的沼气建设模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探索开发利用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富民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