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定义:历史评析与科学重建

时间:2019-05-13 10:5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定义:历史评析与科学重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定义:历史评析与科学重建》。

第一篇:新闻定义:历史评析与科学重建

新闻定义:历史评析与科学重建

“新闻”是新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从19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给出的新闻定义不下100种,如此众多的定义既凸现了新闻定义的重要性,也暗示了新闻定义中存在的非科学性。面向大众的描述性定义

在《新闻传播导论》一书的引言中,我曾打了一个比方:将新闻比作冬日里纷扬的雪花,而且,“在雪中,无论我们穿多厚、裹多严,机灵的雪花都能钻入我们的脖颈,浸入我们的肌肤,因为我们躲不开它。”在实际中,“没有人能够躲开它,也没有人愿意躲开它。”现在,当我们讨论新闻定义时,这一比喻依然有着很贴切的说明意义。

如果问及某人“什么是新闻”,那就跟问“什么是雪花”一样,得到的答复肯定是简单而多样,简单是因为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回答,多样源于每个人接触到的雪花都是不一样的。

看电视的人会说《新闻联播》里放的东西都是新闻,听广播的人会说《报纸摘要》里播的东西都是新闻,看报纸的人会说《人民日报》头版登的都是新闻。这种说法都抓住了某些具体的新闻形式,成为大众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定义,因此,在辞典中的新闻定义就是按照这种思路确定的。由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的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对新闻的定义就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

这一定义描述的是新闻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会有一种疑问:新闻是要通过新闻媒介来传递的,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可一定是充分条件吗?换言之,难道凡新闻媒介上报道的消息就都是新闻吗?

1998年上半年,北京许多报纸上都刊登了一条消息,说“大富翁李晓华向张瑜求婚”。这一消息很快传开,搞得沸沸扬扬,这使得消息中涉及的当事人李晓华愤怒异常,称该报道“捏造、歪曲事实,公然丑化和诋毁他的人格,严重损害了他的名誉,给他本人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损害和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并因此诉诸法律。后来,这篇报道的始作俑者海讯(笔名)承认此事没有经过核实,私自向多家媒介散发,应承担很大责任。如果这样的消息也能定义为新闻的话,那么新闻的客观、真实的形象和属性又从何谈起呢?

在国内,我们常听到许多人抱怨说我们的新闻媒介报道的不是新闻,有好多是旧闻,还有好多事件并不报,因此只有美国之音、BBC等西方媒介中播的内容才是真正的新闻。这种抱怨的前半部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确实有一些国内报道不是新闻,象上面提到的“李晓华向张瑜求婚”的报道,但是不是说西方媒介报道的就是纯粹的新闻呢?也不尽然,在1995年于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西方一些主流媒体的表现就根本违反了新闻原则。比如8月24日美国之音的长篇消息称:世妇会要举行“裸体游行”,“妓女在所在宾馆接客”。8月30日,美联社的一则消息中称:在(北京)城市四周的重要地点集中了毛毯和浴袍,以用来裹住那些计划举行裸体游行的妇女。还有报道说,天安门前女警察每人身上带两匹布,并调侃道:“天这么热,难为女警察身上缠两匹布。”但事实是既没有“裸体游行”,“妓女在所在宾馆接客”,也没有“女警察身上缠两匹布”。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即便是通过这些大的国际媒体报道的消息,依然不能说全都是符合事实的真正的新闻。

因此,这种面向大众的描述性的定义并不科学。

面向新闻界的描述性定义

上述西方媒体有关世妇会的报道印证了西方新闻界实用派的两个经典的新闻定义。一个是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室主任约翰·博加特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再一个是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新闻是三个“W”:women(女人)、wampum(钱财)、wrongdoing(坏事)。

类似的定义还有:

美国堪萨斯州《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贺提出的: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美国《纽约太阳报》主编查理·德纳提出的:

新闻是一种令人惊叫的事情。

美国《旧金山考察报》主编阿瑟·麦克尤思

读者看后说“哎呀”的是新闻。

这些定义的本质就是美国杂志作家威尔·艾尔温提出的:

反常的事情就是新闻。

美国学者乔治·莫特在《新闻学纲要》一书中曾经给出过一些形象的公式:

常人+平凡生活=0

常人+不寻常的成就或冒险=新闻

常人+活了79岁=0

常人+活了100岁=新闻

1名歌剧女演员+1个银行行长-10万美元=新闻

1个男人+1辆汽车+1支枪+1瓶酒=新闻

这些定义并不是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定义,它们涉及的仅仅是新闻事实的选择,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事实应该成为记者报道的对象,其根本评价标准是市场原则。

这类定义的起源与普及有三点原因:

第一,早期“便士报”形成的传统深入西方媒介。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法、美先后实现了工业革命,报业进入了“大众化”时期。这期间的报纸从销售价格上非常低,一份报纸甚至只卖一便士(一分钱),被称为“便士报”;从内容编排上尽量迎合大众口味,突出人情味、离奇性,只要是大众喜爱看的就可以成为报道内容;从政治立场上标榜“超党派”;从经营上逐渐趋于企业化管理。而且,“廉价报纸(商业报纸)是现代资产阶级报纸的先驱。它们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政党报纸称为资产阶级报纸的主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涌现出两名著名的报人:普列策(Pulitzer,1847-1911)和赫斯特(Heearst,1863-1951)。前者被认为是美国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由他名字命名的“普列策新闻奖”至今已成为全美最著名的新闻奖。普列策最成功的办报成果是《纽约世界报》。他于1883年买下该报,以煽情性的新闻刺激销量,比如创刊号的头版头条是新泽西州特大风暴造成的百万元损失,其它新闻还有一名判刑的杀人犯的访问记,华尔街的跳楼自杀事件等。以后的报道中,还有大量这样的内容:“是新娘但不是妻子”、“爱情与毒药”、“一个传教士的背信弃义”等等。这种办报方针确实使得报纸销量直线飚升。

赫斯特于1887年办起了《旧金山考察报》,他学着《纽约世界报》的办报方式,在煽情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并很快让自己的报纸成为畅销报。1895年他又获得《纽约日报》经营权,进一步与《纽约世界报》展开竞争。当时,《纽约世界报》星期刊中有一个漫画栏目,描写下层人的生活,中心人物是一个穿着肥大的黄色衣服、没有牙齿、咧嘴而笑的小孩,人们称这一人物为“黄孩子”,很受读者欢迎。赫斯特就把其编采人员、作者等挖过来在自己的报纸上开设相同栏目。一时间,两份报纸的“黄孩子”大出风头,专讲离奇古怪、危言耸听的事件。“黄孩子的新闻”逐渐被称为“黄色新闻”。当然,这与今天的“黄色新闻”不是一个概念。

第二,激烈的市场竞争突出了新闻的商品属性。

美国著名传媒评论家本·巴格迪坎在1983年出版了一本震动美国乃至世界新闻界的著作《传播媒介的垄断》。书中描述了美国的50家大公司如何控制了美国的传媒,并与其它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在经济上形成了密切的连锁联系。作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让我们知道这些媒介管理者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秘书长和全国广播公司的业主乔治·莫里斯说:“你确实必须与那些大投资者们打成一片……我办公室有一个人终年除了跟掌握美国无线电股份的许多机构打交道以外,什么事也不干。”美国最大的报团甘尼特公司董事会主席纽豪斯说:“华尔街不在乎我们是否在尼加拉瓜瀑布城出版了一份好报纸。他们只想知道我们的利润是否会在15-20%之列。”

美国工商新闻记者汤玛斯·麦尔在1996年写了一部《媒体帝王-美国最富有的传媒大王纽豪斯传》,很快称为全美畅销书。作者在书中详细记述了纽豪斯帝国及其本人的成长经历,其间对编辑政策、经营理念的介绍尤为深入。作为总资产达120亿美元的媒体帝王,纽豪斯创办任何新刊物,“主要取决于生意的观点--市场研究和人口结构分析,而不在于发扬新闻自由推展文化建设。”“纽豪斯出版事业堡垒的四周是他旗下的报纸--拼命赚钱保卫堡垒的壕沟,要设法消灭竞争对手,争取独占市场,才能确保可能的最大盈利。”

第三,“自由主义论”是西方新闻界的基本理念。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是世界新闻自由的先驱,也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论家之一。他在1649年出版了《论出版自由》一书。在书中,作者强烈地宣扬维护自由的基本人权的重要性。他猛烈抨击出版检查制度,“像一个晚辈由自己的保护人领着一样,让检察员在他的标题页后面签署,以保证他不是白痴或骗子--这种作法,对作者、对书籍、对学术的庄严与特权,都是一个莫大的污辱。”弥尔顿在该书中的一句话300多年来一直广为争取新闻自由者引用,“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弥尔顿“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维护人类天赋权利的出版自由观念。这种观念为后世报人、学者所继承,并被发展为自由主义报业理论。而这一理论,又是18至20世纪200多年间近代资产阶级新闻传播的思想基础。”

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 ,1758-1794)是法国大革命后雅各宾派领袖,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新闻立法自由思想的政论家。”他在《革命法制和审判》一书中鼓吹自我自由,批判新闻检查,他认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全社会的福利;这是人对自

己理智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益处的运用。这是具有为教育他人所必须的才干的人能够对他人履行的最神圣的天职。”他强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应该是绝对的,“必须把这种自由百分之百地给予每一个人,不然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能使真理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一开始就是十分纯洁地和毫无粉饰地产生出来。”他还建议国民议会为新闻自由立法。1789年6月27日,法国国民议会成立,8月,通过《人权宣言》,其中第11条规定:无拘束地交流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只要他对滥用法律规定情况下的这种自由负责。“此后,其他许多国家的宪法、《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人权公约》、《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等约法中涉及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以及《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在它们的制定过程中都以《人权宣言》第11条的表述为基础。”

在法国通过《人权宣言》的同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宪法前10条的修正案,即人权法案,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这些新闻自由思想在西方新闻界根深蒂固,导致新闻媒介拥有近乎绝对的自由权利,而在市场主导的前提下,这种自由权就会演变为毫无责任感的、违背新闻真实原则的新闻选择和制造习惯。

新闻理论界的定义

尽管西方新闻业界对这些定义乐在其中,但是西方新闻学界并非都是这样以简单的实用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新闻理论界根据各自对新闻的理解,还是给出了很多严谨的定义。

德国柏林大学新闻学教授道比德特

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的现象在最短的时间距离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

日本新闻协会会长小野秀雄

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出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经济范畴的东西。

法国巴黎新闻学院教授贝尔纳·瓦耶纳

新闻是刚发生和刚发现的事物。

美国报纸主编人协会会长卡斯柏·约斯特

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

新闻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情的情况。

美国《纽约时报》编辑马克尼尔

报纸和读者所关心的当前事物,经过记载和编辑,即成新闻。

日本新闻学者俊藤武男

把最新的事实,精确而迅速印成了使多数人感到有兴趣而实益的,都是新闻。

艾弗雷特·丹尼斯和梅尔文·德弗勒,《认识大众传播》,1981

新闻是就某个具体问题、事件或进程提出现实看法的报道。

丹尼尔·麦道格尔,《解释性报道》,1982

新闻是对事件的报道,而不是事件本身固有的什么东西。

这些定义分别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定义者对新闻本质的理解,都有一定道理。但众多定义也说明还没有一种定义能够得到普遍认可,将各种认识统一起来,因此,其缺陷也是必然的。由于这些定义与我国新闻理论界给出的定义有许多类似之处,再此,我们先不做具体评述,留在后面作全面分析。

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与教育始于本世纪20年代。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起成立新闻研究会,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第一批会员共55人,包括毛泽东、谭平山等。同年,北大政治系开设新闻学课程,由徐宝璜教授任导师。

1919年12月,徐宝璜教授著作《新闻学大意》(后改名《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在徐先生的这本著作中,他给出了我国近代新闻学研究中最早的新闻定义:

新闻者,乃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在这之后,有关新闻学的研究逐渐增加,新闻定义也就日益丰富起来。

1922年2月12日,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给出一个新闻定义:

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1924年,邵飘萍的《新闻学总论》出版,在书中,他给出一个新闻定义:

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于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

这些研究使得新闻学学术领域显现出勃勃生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革命实践的深入,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也逐步丰富起来,这点在新闻定义中也得到体现。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撰文《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全面阐述了党对新闻学一些基本问题的观点,文中给出的新闻定义成为50多年来我国新闻理论界最广泛认可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之后,胡乔木于1946年9月1日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提出新闻定义是: 新闻是一种新的事实。

范长江在1961年的《记者工作随想》中提出新闻的定义: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文革”间新闻机构为少数野心家控制,新闻理论研究也近于荒芜。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头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人们、尤其是理论工作者的思考原则。

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王中于1981年5月在《新闻大学》第1期上撰文《论新闻》,针对陆氏定义提出修改后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甘惜分在1979年出版《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书中提出新闻定义是: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宁树藩于1984年12月在《新闻大学》第8期上撰文《论新闻的特性》,又提出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信息论的兴起,一些学者又引进信息概念来定义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成美、童兵在1993年出版的《新闻理论教程》中提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胡正荣在1995年出版的《新闻理论教程》中提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信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在1995年出版的《新闻学概论》中提出:

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传达事物变动最新状态的信息。

科学的定义

从国外到国内,从19世纪到20世纪,如此繁多的新闻定义让人们不禁感慨万端:有人怀疑新闻学是否有其学术意义,认为连基本概念都不能统一,又何谈学术体系;也有人因而对新闻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认为正是学科体系不完备造成基本概念的不明确。

笔者持有的是后一种观点,即新闻学学科体系自身的不完整、不规范使得目前在新闻定义上始终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或者是简单地描述一个具体的事实来充当定义,或者是站在政治的、经济的立场上来定义新闻,或者是完全凭感性经验来拍脑袋,但都没有很好地引进科学的方法,因此才给现存的定义留下很多漏洞,换言之,站在定义者的角度来看是有道理的,但换一个角度就不行了。

笔者希望在这篇文章中来尝试探讨一种科学的新闻定义。

定义是对概念的界定。概念是科学抽象的最小元素,对概念下定义,就成为逻辑思维的起点,如果概念错误或者模糊会给整个科学思维带来巨大混乱,背离正确的客观的规律。“下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内涵。亦即指出它所反映的对象所共有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活动。”也就是说,下定义的根本任务是将概念中最重要的本质属性找出来。

列宁指出,“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其实,对社会科学也是如此,一个个崭新的概念揭示着一个个崭新的社会规律,解释着一个个新鲜的社会现象。因此,准确的定义概念非常重要。形式逻辑下定义的方法通常是“将一个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指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的差别,即'种差'。”表述为公式就是:定义=属+种差。

科学的定义方法有四条规则:第一,定义应当相称,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有相同外延;第二,定义不应当循环,如果甲概念借助乙概念来定义,就不能反过来再用甲概念定义乙概念;第三,定义不应当是否定的,应说明对象是什么,而不是说对象不是什么;第四,定义应当简明清晰,不应当用批语或描述式的说法。

按照这四条规则,我们来检验前面提到的众多定义是否科学。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西方新闻界中实用派给的描述性的定义,这些定义违背了第四条规则。

之后可将其余定义按照属的不同确定划分为三类:以事实为属概念,以报道(写真)为属概念,以信息(讯息)为属概念。

我们先看“事实”与“报道”的定义。由于这两个词没有特定的学科定义,因此我们依据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的、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的解释。事实的定义是“事情的真实情况。”

报道的定义有两种:一是作动词用的,一是作名词用。前者的定义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后者的定义是“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事实与新闻的外延并不相同。事实是指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新闻是指引起人们关注的事实的信息,比如清华大学要建成“绿色大学”,这是一个事实,一种客观存在,但并不构成新闻,只有当它通过某种媒介的渠道传输出来后,才能成为一条新闻。这也就是说,以事实作为新闻定义的属概念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科学的定义方法的第一条规则。

在报道的定义中,不论是作为动词还是作为名词,都使用了“新闻”,这就成为一种循环定义,没有任何新的内容,因此,这种定义违背了科学的定义方法的第二条规则。而且,即便是以一种不使用“新闻”一词的方式来定义报道,也不准确。如果作为动词使用,而“新闻”是名词,那么显然这种以动词来定义名词的句子从语法上都是不通的。如果是作为名词使用,而“报道”与“新闻”基本上是同义语,不存在前者是后者属概念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以“事实”或“报道”作为新闻定义的属概念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以“信息”作为新闻定义的属概念是否科学呢?首先我们还是应该来看“信息”的定义。有关信息的定义很多,常见的有六种:

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定性的度量,从而把信息看作是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信息作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差异的表现;

4、信息表现了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5、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

6、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在这诸多定义中,第1条定义得到多数人认可。这一定义最早由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数学研究员香农给出,即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信息可以消除人们的不确定性,而新闻也可以消除人们的不确定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偶然性进行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地生活着的过程。”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认为人类社会的联系是靠信息的共享建立起来的,而“大众媒介是了不起的信息增殖者,也是信息的很长的输送管”,“传播机器能够收集大量信息,能很快增殖和被极其广泛地利用,以致使控制和扩散信息的能力出现了量变,聚集了人们的注意力。”

新闻是通过大众媒介传递的,而大众媒介又是信息增殖者、信息输送管,这正说明新闻就是一种信息。

以信息作为新闻定义的属概念,可以说科学地揭示了新闻的本质。

从新闻的起源上看,李良荣教授认为,“人类对于信息的需求,是人类新闻活动的起源和发展的原动力。”

从新闻的传播模式上看,由香农提出的信息传递模式对大众传播模式的影响异常深刻。“今天,在所有促使人们普遍对模式发生兴趣的贡献之中,要数香农的贡献最为重要。就传播研究的技术方面来讲,后来在这方面所作的许多努力,都是由香农的数学公式激起的。”该模式如下:

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

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

|

噪源

从新闻的社会功用来看,通过传播信息促进社会进步是其主要职责。1984年9月19日,邓小平同志给《经济参考》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这正是提出了新闻的信息价值。事实上,许多新闻的信息价值可以迅速转化为实际的物质或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新闻的认识论意义上看,新闻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受众通过新闻勾勒出自己并未直接接触的物质世界的景象,而“在客观现实中,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变化。这些特征和变化就是关于该事物的信息。人们正是通过获取和识别这些信息来认识不同事物的;而获取这些信息的过程则可以看作是某种通信过程。”

胡正荣教授认为,“从理论上看,确定新闻是一种信息,揭示了新闻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回答

了新闻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把握、研究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为研究新闻理论的其它问题,如新闻的本源、特征,新闻活动的主体、受众,新闻事业的性质及规律等奠定了基础。”

在明确了新闻的本质属性是信息之后,我们找到了新闻定义的属概念,但对于种差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换言之,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新闻。

对信息进行限定,要从两个层次入手:第一层次,事实信息和非事实信息;第二层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与无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主观的认识是依据客观的存在产生的,没有客观的事实而完全由主观意识引发的信息不能构成新闻。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就鲜明地指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

客观世界的事实纷繁复杂,新闻媒介报道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存在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而且,对受众来说,也不是所有由新闻媒介报道的东西对自己都有吸引力,也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这种选择的标准就构成了新闻价值。

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很多,比如接近性、趣味性、离奇性、重要性等,中西差别也较大,但在新闻定义中,要找的一定是新闻这种信息相对其它信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差别。

分析前面提到的大量新闻定义,比较国内外成功的新闻报道,我们会发现:新闻最最主要的是要能够反映最新的事实,也就是说,新闻要有新鲜性。徐宝璜先生认为,“新闻如鲜鱼,登载稍迟其价值不失亦损”。在陆氏定义中也强调,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西方新闻界称新闻为“易碎品”,意即新闻的价值极易丧失,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可能就没有人关心了,因此,赶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传播出去是新闻媒介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在任何国家的新闻界,新闻姓“新”的观念最为重要。而在当代新闻界,抢时效更是已经成为记者、新闻媒介之间竞争最主要的手段。哪个新闻媒介总能在最早的时间将同一事实的新闻发出去,哪个新闻媒介就能在受众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在国外的新闻工作中,记者为了抢发一条新闻而大打出手的事件都屡见不鲜。

那么,有了新鲜性的事实的信息,是不是就构成新闻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徐宝璜先生给出的新闻定义: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这一定义可从四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新闻是事实,凡新闻必有根有据,曾经或即将发生,不能扑风捉影,道听途说,更不能“有闻必录”;其次,新闻是最近事实,新闻的时效性强,任何事实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成了旧闻,成了历史;再次,新闻是为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比如说张家生了个儿子,李家买了台彩电这些事实,不会引起阅者注意的,那它们就不是新闻;还有,新闻要成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一个报纸的阅读面是很大的,士农工商,男女老少,报纸不能仅以少数人之兴趣为主。

今天看来,徐氏定义除了对属概念的选择不当以外,基本上概括了新闻内涵的最重要的几个方面,而且从受众的立场来定义新闻,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客观的定义,因此,如果再给新闻下一个定义,我以为,可以将徐氏定义略作调整即可。

新闻是多数受众注意的最近事实的信息。

这一定义的优点有四:第一,抓住了新闻的本质属性是信息;第二,强调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第三,明确了新闻选择中最重要的真实性、新鲜性原则;第四,突出了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动地位。

这四点,不但从理论上有着较充分的论证支持,对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有基础意义,而且对实际工作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简明而深刻地阐明了提高新闻工作的报道质量、传播效果的根本原则。

第二篇:酒店来源定义历史

来源

酒店(HOTEL)一词原为法语,指的是法国贵族在乡下招待贵宾的别墅。后来欧美的酒店沿用了这一名词。在我国,由于地域和习惯上的差异,有“饭店”、“酒店”、“宾馆”、“大厦”、“度假村”、“休闲山庄”等多种不同的叫法。酒店是以建筑物为凭借,主要通过客房、餐饮、娱乐等设施及与之有关的多种服务项目,向客人提供服务的一种专门场所。换言之,酒店就是利用空间设备、场所和一定消费物质资料,通过接待服务来满足宾客住宿、饮食、娱乐、购物、消遣等需要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经济实体。

定义

我们从酒店的称谓与功能,可以找到对酒店的定义。然而,时至今日,对酒店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的。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酒店首先,要有舒适安全并能吸引客人居住的客房,具有能提供有地方风味特色的美味佳肴的各式餐厅,还要有商业会议厅,贸易洽谈时所需的现代化会议设备和办公通讯系统,旅游者所需要的康乐中心。游泳池、健身房、商品部、礼品部,以及综合服务部,如银行、邮局、电传室、书店、花房、美容厅等等。同时,各单位要有素质良好的服务员,向客人提供一流水平的服务。如今的国际酒店业被称为“旅游工业”。所谓工业,它该表达式大量的、科学的、专业以及有效率的事业。归纳起来,现代所谓的酒店,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它是一座设备完善的众所周知且经政府核准的建筑。

2、它必须提供旅客的住宿与餐饮。

3、他要由为旅客以及顾客提供娱乐的设施。

4、还要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上的理想服务。

5、它是营利的,要求取得合理的利润。发展历史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酒店行业的发展。首先是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易及商人的商业活动,这种活动的产生是酒店开端的必备条件,后来随着商品活动使人类扩大活动的范围,从而产生居住等更多的需求,也就使酒店的基本功能日益增加,这从酒店的四个发展阶段不难发现。

第一时期:客栈时期

产生于十八世纪前,当时名称是客栈,设备简陋,安全性差,仅能提供住、吃,服务质量差。

第二时期:豪华酒店时期

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当时英国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第一家豪华旅馆别墅在法国建成。此时酒店的接待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商人、上流社会度假者,接待目的为非盈利,常建于城市,铁路沿线。同时由于蒸汽机的出现,商品的进一步丰富,交通也开始发达,从而导致酒店的开设位置有所变化。

第三个时期:商业酒店时期

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第一家商业酒店在美国出现,其位置在于城市中心或公路旁,此时的酒店已能提供舒适、便利、清洁的服务,安全为服务宗旨,价格合理。此时汽车酒店已开始出现。

第四个时期:现代酒店时期

始于20世纪40年代,直到现在。此时的酒店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如酒店连锁经营用高科技(在客房装上互联网、使用新型的装饰材料等);同时宾客要求酒店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酒店的市场定位更为专业化、各类型酒店充分。国内国外

中国旅游酒店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殷商时代的驿站(官)逆旅(民)——(周)馆舍——(秦汉)旅馆——(魏晋)四夷馆(外宾)——(唐元)蕃坊、四方馆、会同馆——(鸦片战争后)现代饭店。

20.30年代(北京饭店)最早——50、60年代(广州东方宾馆)(招待所)只提供吃、住——70、80年代酒店开始(长城、白天鹅)功能齐、设施豪华、几乎什么服务都有。

国外酒店的产生和发展: 商业发展促进酒店业的发展。

客栈<古希腊、罗马>——饭店<十九世纪>

客栈——大饭店(十九世纪欧洲)(法)巴黎大饭店——商业饭店(二十世纪初)(美)斯塔特勒饭店——新型饭店时期(饭店联号阶段)(美)希尔顿喜莱登假日。

第三篇:定义与命题

《定义与命题》的教学反思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二、题设与结论的关系

在题设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让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定义、命题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关系

定义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的基本方式.而命题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两者都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定义的必要性、命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推理价值,来突出和强化这种关系.本课以黑洞数的数学游戏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观察发现-----科学定义----大胆猜想----执着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第四篇:定义与命题

命题与证明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definition)。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statement)。

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condition),“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conclusion)。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true statement);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false statement)。

数学中通常挑选一部分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的依据,这些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前面学过的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那些用黑体字表述的图形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定理。例如“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注:不论证明的思路是从已知出发,还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在探索证明途径的思考过程时,都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不断地尝试推出一些正确的结果,并鉴别其中哪些对完成证明是有用的。

在证明一个命题时,人们有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proof by contradiction)。

第五篇:刘秀重建汉王朝历史故事

昆阳大战以后,刘縯和刘秀名声越来越大。有人劝更始帝把刘縯除掉。更始帝借口刘縯违抗命令,把刘縯杀了。

刘秀一听到他哥哥被杀,自己知道力量敌不过更始帝,就立刻赶到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向更始帝赔不是。有人问起他昆阳大战的情形,他也一点不居功,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他也不敢给他哥哥戴孝,照常吃饭喝酒,有说有笑,一点也不流露出他忧伤的心情。

更始帝以为刘秀不记他的仇,反倒有点过意不去,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但是毕竟不敢重用。后来,长安攻下来了,王莽也给杀了。更始帝到了洛阳,才给刘秀少数兵马,让他到河北去招抚河北郡县。

这时候,各地的豪强大族有了武器,有的自称将军,有的自称为王,也有自称皇帝的,各据一方。更始帝派刘秀到河北去,正好让刘秀得到一个扩大势力的机会。他废除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释放一些囚犯,一面消灭了一些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农民起义军。整个河北差不多全给刘秀占领了。

公元25年,刘秀和他的随从官员认为时机成熟,在鄗(音hào今河北柏乡县北)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

更始帝先建都洛阳,后来又迁到长安。他到了长安以后,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定,开始**起来。他滥封官爵,自己不管政事,成天在皇宫里喝酒作乐,还纵容他手下的兵士抢劫。原来一些绿林军将领,对他十分不满。

赤眉军的首领樊崇眼看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领二十万人进攻长安。更始帝派兵抵抗,接连打了几个败仗,急得他不知怎样才好。绿林军中有些将领劝更始帝离开长安,反而遭到更始帝的猜疑、杀害;还有一些起义将领投奔了赤眉军。更始帝内部一乱,赤眉军就顺利地打进了函谷关。

赤眉军决定推翻更始帝,但是樊崇他们不能摆脱汉朝旧贵族正统观念的影响,定要找个姓刘的做皇帝。当时赤眉军姓刘的一共有七十多个,其中有个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据说跟西汉皇族的血统最近,就硬把刘盆子立为皇帝。天绝战体

赤眉军打进长安,更始帝逃到城外,樊崇派使者限令更始帝在二十天内投降。更始帝没法,只好带着玉玺向赤眉投降。

赤眉军进了长安,声势浩大。可是几十万将士的口粮发生了困难。富商和地主趁机屯积粮食,长安天天有人饿死。这样一来,长安的混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

樊崇带着军队离开长安向西流亡。但是别的地方的粮食也一样困难;到了天水(郡名,在今甘肃)一带,又遭到那里的地主豪强的拦击。樊崇只好又带着大军往东边来。

汉光武帝趁着赤眉军进长安的时候,占领了洛阳。他们一听到赤眉军向东转移,就带领二十万大军分两路埋伏在那里。

汉光武帝派大将冯异到华阴,把赤眉兵引向东边来。冯异用计把一队赤眉军包围在崤山下。他下了战书,跟赤眉军约定时间和地点决战。老实的樊崇不知道敌人的计策,派了一万多赤眉军发动进攻。冯异先派出少数兵士对敌。赤眉军看见汉兵人少,就全军出击。没想到冯异的伏兵上来了,打扮得和赤眉军一模一样,双方混战在一起,分不出谁是赤眉兵,谁是汉兵。

赤眉军正在为难的时候,打扮成赤眉军的汉兵高声叫嚷着“投降!”“投降!”赤眉军兵士一看有那么多人喊投降,没了主意。军心一乱,这一支赤眉军就被缴了武器。

公元27年1月,樊崇带着剩下的赤眉军向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方向转移。冯异火速派人报告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亲自率领预先布置好的两路人马截击,把赤眉军围困起来。到了这步田地,樊崇只好派人向汉光武帝求和。

汉光武帝把刘盆子他们带回洛阳,给他们田地房屋,让他们留在洛阳。但是不到几个月,就加上谋反的罪名,把樊崇杀害。

下载新闻定义:历史评析与科学重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定义:历史评析与科学重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马睿重建晋朝历史故事

    公元四世纪初,在内乱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西晋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都城一度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但迁都并不能挽救它灭亡的命运。公元316年,匈奴人刘聪率兵攻下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一)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

    商业模式定义与内涵

    商业模式定义与内涵 什么是商业模式? 很多企业,靠80年代的胆大妄为,即“胆商时期”,90年代靠的关系,即“情商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21世纪是X倍速变化的时代,原来的模式已......

    2017定义与命题教案.doc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7.2 定义与命题(一) 总体说明 在了解推理的重要性以后,从本节课开始的连续两节课将向学生简单介绍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定理等一些术语和名......

    企业文化定义与功能

    企业文化定义与功能 一、企业文化师中什么是企业文化? 社会文化给出的定义是:组织成员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达成的共识,以及形成的能力和习惯。 美国麻省理工......

    第十四个记者节 重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品格(共五则)

    第十四个记者节 重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品格 近来,用“愁云惨雾”来形容一些媒体人的心情,恐怕并不为过。引起广泛争议的“陈永洲事件”阴影挥之不去,受贿丑闻如同雾霾天气让很......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信仰,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提的信奉和遵行。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时间活动和精神......

    礼仪的归隐与重建

    礼仪的“归隐”与重建 ——从弑师事件谈起 内容摘要: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近代以来,礼仪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淡化,而在为人处事中也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