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城运动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0:3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国新城运动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国新城运动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一篇:英国新城运动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

英国新城运动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

应用科技学院,08汽车检测与维修,罗志宇,学号:080650010

英国新城运动,应始于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作品《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径》里表述的“田园思想”。霍华德先生认为,新城建设应是世纪之交摆脱英国拥挤不堪城市生活的最佳途径。

一、新城运动的起源

英国新城运动应始于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作品《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径》里表述的“田园思想”。霍华德先生认为,新城建设应是世纪之交摆脱英国拥挤不堪城市生活的最佳途径。城镇是一种完全社会和功能化的结构,它能为城里的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城市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城镇周围被绿化带环绕,并且不仅能为城镇人口提供农产品,而且能为他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许多个这样的小城镇彼此分开,但同时又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能满足几十万人口全部需要的“社会化城市”。为了实现他的预想,1902年霍华德开始在离伦敦30英里的Letchworth建立它的第一座花园城市,1920年又在Welwyn开始建立第二座花园城市。两座花园城市建设的成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它的设想的可行性。

二、新城运动的过程

1、丘吉尔首相成立城镇和国家规划部负责战后重建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温斯顿。丘吉尔首相指令LordReith开始研讨战后重建问题。LordReith组织了一批专家对战争赔偿、战后重建、农村地区土地利用等非常棘手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同时,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实例、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发展状况、战前数年有限的规模经验、战争结束后面临的问题都纳入了专家小组的讨论研究范围。1943年,一个为适应战后形势而建立的新的城镇规划机构——城镇和国家规划部——成立了,LordReith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一年之后,一项旨在重建战争受害地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的法案也获得了政府的通过,只等战争一结束,重建工作即可大规模展开。

2、确定新城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随着战争在欧洲大陆的结束,新任首相克莱门特。阿特利任命LewisSilkin担任城镇和国家规划部部长。随着成千上万的军队服役人员不断返回家中,住房严重紧缺的矛盾也随即显现出来,因此新城的建设成了一切工作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一个由有关官员和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制定出了新城规划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各种可能的建设方法。新任城镇和国家规划部部长LewisSilkin重新重用LordReith(BBC创始人,城镇和国家规划部第一任部长),让其出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对如何进行新城建设提供指导。在LordReith的指导下,委员会起草了一份十分详尽的计划提供给政府指定的负责新城建设的开发公司。这些政府指定的开发公司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并经过实践证明在大规模的综合开发项目方面很有经验的公司。政府对新城建设非常重视,除将新城建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项目以外,还在1946年通过了新城法案,这是新议会通过的最早的城市建设法规之一。

对于那些为解决伦敦等城市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的问题而修建的新城,如何吸引到工人和工厂的到来是成功的关键。没有工作做人们是不会愿意搬迁的;工 1

业家们也会犹豫:在离首都30英里的地方新建一座工厂需要更多的是信心而不是勇气。但随着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公布、道路的兴建、另外一些很有实力和前途的企业和工厂的不断建立,使他们开始增强了信心。一些厂址位于伦敦市中心狭窄地带,时常为缺乏空间和劳动力发愁的工厂抓住机会在城郊更阔的地带扩展自己的实力;那些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战后工业,对于城郊地区廉价的土地和政府为吸引工业而注入的投资非常欢迎。“涓涓溪流汇成小河”,仅仅几年之后,就不再有人对新城的前途感到怀疑了,而新城建设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三、英国新城建设对我国城镇建设的启示

1、政府应对新城建设高度重视,并制定统一的规划政策

由于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有关部门也未积极配合,英国新城建设从1898年霍华德先生在他的“田园思想”中提出新城建设思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将近40年的时间里基本上也只是处于一种谈论的阶段。伦敦和英国其他大城市的规划问题、住房问题、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的问题均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而当政府强力介入新城建设时,工程进展就会十分顺利。丘吉尔首相在二战尚未结束之时,就派人负责处理战后伦敦和其他大城市规划和重建问题,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城镇和国家规划部——负责城市规划和建设。克莱门特首相时期将新城建设确立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并通过立法NewRownsAct1946 ——的形式确立新城建设的方针和策略。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城运动才得以大规模的展开。仅在1946年至1950年期间就有14座新城先后开工建设。1951年出任城镇和国家规划部部长的HaroldMacmillian不仅对已开工建设的新城项目大力支持,而且还在1955年为缓解格拉斯哥住房紧缺的压力,决定在Cumbernauld新建一座新城。1961~1964年,新一轮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又开始了。位于SkelmersdaleTelfordRuncorn等地的新城建设项目不断开工建设,英国城市化建设从此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各地新城不断涌现。70年代之后,英国城市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在伦敦,100人以上的工厂约有70%迁移到卫星城,其他大城市周围也不断有新城涌现。城乡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从而使城市化的水平大大地提高。根据最新的人口和环境统计,英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过90%,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2、政府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城址的选定。任何一座新城的规划和兴建,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城址的选定。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整个城市(大城市,如大伦敦、大巴黎)的规划,而且还涉及到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新城的规划和建设都必然会对一些地方、一些特定范围的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英国,如果希望城市能满足各种设计功能的话,那么到底把这个城市建在什么地方,和建设多大的规模,能做出这个重要决定的只能是英国政府。因为它常常会面临很大的压力,甚至有时会有非常强烈的反对。因为这上面寄托着城市建设成功的希望、建设成本、吸引工业和人口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地方越适合大规模开发或者说吸引力越强的话,那么把一个新城规划和建设在这个地方招致的反对就会越大。因为有人会说这个地方已经这么好了,不能再被破坏;当地居民也不希望被打扰或改变他们现有的生活方式。英国很多城址的选址都遇到了激烈的斗争,甚至有些城市设计出来之后由于遇到了太大的阻力,而最后不得不选定在条件较差的地方。因此,对于一座新城的建设,城址的选定和规划只能由政府根据国家的需要,利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来完成。

(2)正确处理好政府职能部门和开发公司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部门是代

表国家对城市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而具体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只能由开发公司来具体实施。每个人都很清楚,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企业的人。对于一座城市的兴建更是如此,因此选定一个一流的开发公司十分重要。在英国,从事新城规划和建设的开发公司是由政府经过严格的选拨程序之后确定的,进行开发建设的大部分资金也由政府提供,因此工程建设的进度、工程质量的好坏,政府都担负着很大的责任。但政府也不能因此就对开发公司进行太多的管制,这反而会影响政府职能部门和开发公司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束缚了开发公司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提供必要的资金。选定城址和指定开发公司之后,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开发公司提供必要的资金。在英国,政府为负责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开发公司提供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政府直接投资;为开发公司提供贷款;为新城市寻找私人投资者。一般来产,政府直接投资和为开发公司提供贷款的数目一般都是根据政府的财力和城市建设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最好的一个方面就是为城市的发展寻找私人投资者。一般来说,政府直接投资和为开发公司提供贷款的数目一般都是根据政府的财力和城市建设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最好的一个方面就是为城市的发展寻找私人投资包括外资和国内资本。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私人资本愿意投资的项目是一些短期之内能够产生效益并收回成本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刚好是开发公司在初期阶段收入的重要来源,如果容许私人资本介入,势必会造成两者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新城建设的初期阶段,政府不得不在一些造价很高而短期内又无法带来收入和产生效益的项目方面为开发公司注入资金,而开发公司也不得不在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然后再依靠转让土地、出租房屋、商店和厂房等方式逐步收回成本。

此外政府的作用还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政府对开发计划进行审批,而这些计划在实行的过程中又会经常发生变化,政府同时必须对这些变化进行掌握;政府还必须对城市建设的规模进行控制和掌握;对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纠纷进行调解和协调;控制建设速度;决定城市中允许发展的工业,对工业布局进行指导。

第二篇: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等几条规律。“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而“能流物复”和“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保证。“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生态文明,“一般而言,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总结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

纵观整个世界,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有的地方还变本加厉,人类仍然面临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的威胁。但是,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举步维艰,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正是借助这一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深入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领域,从而展开了对“环境恶化”的深刻批判,而正是这一批判,“预示着许多当今的生态学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的高度体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行之举。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形式相当严峻。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12—1/10,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远远超过这两个因素。虽然中国政府加大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全国环境恶化趋势总体上开始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相当多的城市水、气、声、土壤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

我国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社会一经济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内容,以重建新型的天人和谐为目标的理论创新。我们应抓住机遇,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发现节约能源、消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一条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增长之路。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业化过程的经验教训,注重对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即按照地球生物圈动态平衡的客观要求来调控科技的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以减轻生产活动对 生态系统的压力,大力推行无污染的生产工艺技术,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而真正实现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前提下,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不超越环境系统涵容能力和更新能力前提下,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包含了深刻、现实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威视中把我了人与自然、历时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并以现实的实践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包含的物质变换概念、节约思想、环境再生产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马克思生态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揭示与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的批判,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导。

按照马克思人与自然、节约思想与环境再生产思想,并总结国际国内生态建设的长期实践和成功经验,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生态建设主要有三大措施,即保护、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

对现有未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进行保护是搞好生态建设的基本前提,要强化全面控制各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土地开发,城镇、工矿、道路建设和森林及草原的过度利用造成水土流失的增加和加剧,消除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和“破坏大于治理”现象,这对遏制生态持续退化和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工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快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需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我国生态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已很好的说明其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马克思生态思想不仅对我国甚至对整个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的启示,但我们在付诸行动时,还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从而使我国的生态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当前,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比较淡薄,应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是改变原有的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建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文明的思维模式;二是通过对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改变公民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拓宽公民的生态文明认识渠道,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最后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个人发展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对生态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提高科学执政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平衡,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科学执政始终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没有科学思想的指导,不运用科学的方法,建设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成功。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目前,我国政府依然以GDP论英雄,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行绿色GDP核算,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推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摒除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建立经济发展新范式。一要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努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二要发展低碳经济。其次,在生活消费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建立健康消费方式。我们应当倡导和建立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提倡节减的生活方式,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多地转向精神生活。

实现公众参与。重视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重视保障公民和民间组织的环境监督权;重视对公众的环保知识宣传和技能指导。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刻关注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社会发展又会为理论的发展创造物质力量,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篇: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在五合国际的设计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城市规划设计。从单纯的住宅区到旅游度假区再到大规模的新城开发,规划设计的尺度越来越大,项目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在保持这种增长速度的同时,我们对于设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合规划的发展方向也正在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要想做好一个规划设计,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规划设计,换句话说就是要提高对于规划设计方案的敏感性和评价能力。很多年轻的设计师甚至有些长期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规划师,经常感到困惑的事情就是看不出一个方案的好坏——不知道怎么评价,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进去分析和评论。针对这个问题,中规院的总规划师杨保军先生通过讲解5个国际竞标的评审过程,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规划设计评析课,消释了大家的困惑。

概括来讲,从杨保军先生的讲座可以得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启发,这是对于城市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即城市设计观、区位分析观、场地解读观、设计理念观、规划布局观和设计艺术观。

城市设计观:热爱生活,设计生活

城市设计究竟设计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不同的争论,一种很常规的误解就是城市设计是介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中间领域,就是把二维的规划方案立起来,也就是总平面规划加3维形体,说得白一点就是设计建筑。这种理解过于狭隘了,也有人认为城市设计是设计外部空间,这虽然比形态设计论进步一些,层次更高一些,但是还是未能真正阐明城市设计的实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很花哨的城市设计方案,拥有着奇形怪状的形形色色的建筑,拥有着很怪异华丽的构图,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很空洞很单调甚至有时候很幼稚。在杨保军的讲座里面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投标方案,而且五合国际以前的城市设计项目里面也不乏这样的“作品”,这是建筑师自恋情结的典型表现,思想根源就是城市设计形态论或者空间论。

对此,针对关于城市设计实质的理解误区,杨保军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建筑甚至也不是设计外部空间,“城市设计设计的是人的活动”。我们赞同这种看法,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城市设计设计的是生活,而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城市设计是要建立一种控制和引导的框架,城市设计师完全没有必要去取代建筑师的工作,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城市公共空间,重点是在这些空间里面设计人的活动。

因此,杨保军也主张设计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是他通过对于南京夫子庙商业街商铺销售活动的观察,得出对于不同类型商铺区位选择的直观感悟。只有热爱生活的设计师才可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活动,才可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才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城市设计作品。希望我们的规划师可以少做一点浮夸的 “面子工程”,我们的建筑师也少做点自己小小的“纪念碑”,好好关注一下普通人,关注一下普普通通的使用者吧,这才是设计中真正的“以人为本”。

区位分析观:承上启下,左邻右舍

从杨保军对于5个方案的评析可以看出,对每个方案的讲解都是从区位的分析讲起。区位,是项目在城市中的位置,对区位的特别关注是城市规划师的职业特点。

审视一个城市设计方案,不能就事论事,要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以城市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局部地段的设计,对此,杨保军用八个字来概括,即“承上启下,左邻右舍”。这是做一个城市设计乃至建筑设计都应该遵循的基本立场,设计中切忌追求自我表现而忽视城市整体形象的完整统一。“承上启下”就是指规划设计既要考虑项目所在位置的更大范围的、更高层级规划的指导和制约,又要考虑对下一层级的设计的控制和引导。例如做一个街区的改造规划,既要考虑所在片区的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这个地段及其周边的规划指导和约束,又要对下一阶段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做出引导和控制性的措施。“左邻右舍”就是指规划设计要考虑周边的环境,新的设计要和周边的环境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注意城市环境的整体完整,而不是强调自我表现、否定邻居。一方面要考虑体量、尺度、密度、肌理等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要考虑配套设施、公共空间等的统筹规划、综合利用。

场地解读观:运用资源,延续文脉

场地解读是设计师的基本功,一个好的规划设计方案一定是根植于基地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的。但是场地解读的工作却经常被人忽略,很多规划师在做设计的时候,根本不去看现场,或者也不仔细地去踏勘现场,上来就画图,而且经常上来就在电脑上画图。一方面抱怨项目平淡,没有什么特色;一方面却很干净利落地把有可能做出特色来的场地元素干掉,无视场地风貌和特质,特别是CAD画图更容易把地形简单化处理。

在讲到厦门旧城改造项目评标时,杨保军说“如何对待历史,常常是设计的分野所在;如何发掘场地特征和独有的资源价值,取决于设计师的态度、灵感和经验;在心动、手动的一瞬间,构思就已经开始了”。厦门评标最终胜出的方案,就是基于对场地和文脉仔细分析和评价的佳作。该方案采取了一种以少胜多、另辟蹊径的办法,提出“运用场地特色,提升项目价值”。保留和改造原有的建筑和空间肌理,老的传统的格局继续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历史的文脉得以延续,并重新构建了新的空间秩序。通过场地解读,发掘出场地资源的价值,然后运用这个价值做出了项目的品味,即“营造地方感和诗意”——以质取胜,而不靠容积率以量取胜。这个方案还特别排了一整版场地风貌的照片,这些风貌有的设计师可能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但是高明的设计师却可以从中构想出好的设计创意。

杨保军说,在历史风貌区做规划,就好比一个从珍珠到项链的过程。埋藏在泥土里的珍珠需要有人发掘,然后把表面的泥土灰尘清洗干净,但这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需要把珍珠串起来,串成项链。把珍珠串成项链,价值就要提升很多。做规划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需要把散落的文物建筑发掘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然后就要把它们串起来,串成一个珍珠项链。规划师有时候也需要做些这样的穿针引线的活。

设计理念观:实事求是,注意手法

看设计投标往往会看到很多纷繁复杂的设计理念,好像每个设计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常常让人感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到底他们说的是什么?谁得更好些?

参与过无数评标的杨保军也一定面临过如此的困惑吧。从他对于这5个评

标的讲解中,可以看出评委可能更看重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在哈尔滨的一个项目中,有一家提了一大堆理念,从场所的理念到生态、历史、现代、未来,好像无所不包,而且说的是样样都对。但是在这样大杂烩的理念下面,设计却做的十分平淡,而且漏洞很多。这样的方案就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好的设计需要理念,但是这个理念一定不能生搬硬套,这个理念是基于对于区位和场地的仔细分析,对于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对比研究而得出的针对性的对策。

同样,设计也不能只有理念,还要注意手法,理念的实施需要很好的设计技巧,特别是对于空间和细节处理的手法。这是设计师基本的专业修养,每个方案都可以看出设计师手法上的高下,也就是通常说的“手法老道”、“设计流畅”。注意基本功的训练,不要空谈概念,培养一种踏踏实实的作风,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讲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事情。

规划布局观:发现秩序,融入秩序

建筑布局、形式、风格,界面,交通组织,绿化系统,文脉保护,分期实施是规划设计评标时需要讨论的几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也是设计师要注意表达的几个方面,特别是规划的整体布局。

从杨保军对于这几个方案的讲解可以看出,关于规划布局问题,重点在于秩序的把握。在讲到哈尔滨的投标项目时,杨保军说,“任何方案要看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在设计中需要分辨的。当这个地区有秩序的时候,不要去搞乱,只需要融入,把原来的结构修理一下就可以了;当这个地方没有秩序的时候,需要去建构秩序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去建构。原来就存在秩序,只需要发现它、认可它;原来的秩序松散了,就要去把它整合好”。做设计要考虑周边的情况,注意“左邻右舍”,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什么所谓的“标志性”。

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构图很花哨的规划方案,比如一些很强硬的圆形构图,这样的构图本身就是特别向心的,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这样的规划设计往往显得很自我,很难跟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杨保军的讲解中也可以看到,评委们对于特别强调形式感的方案没什么好感,反而觉得华而不实、水平低下。对于我们五合国际这样建筑设计背景浓郁的公司而言,做规划时首先要忘记建筑师的自我表现欲,放弃对于形式、构图等特别强烈的追求,而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研究地区已经有的结构和秩序上,让自己的方案更好的融入到城市中去,努力创造和谐统一的城市形象和环境。

设计艺术观:大巧不工,大象无形

为什么中规院的总规划师在自己最成功的评标中,把第一名给了一个貌似很乱——连规划局都“看不出好在哪里”的方案?为什么这个很“乱”的方案最后能以9票全票中标?用杨保军的话说就是,“大巧不工,大象无形”。这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境界、一种修为、一种理念、一种追求。

也许我们看惯了中轴对称、圆形构图,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那样的东西那样的设计,看惯了拙劣的方案反而对于好的设计没有感觉了。这也就是规划局“看不出好在哪里”的原因吧。“乱中有序”是一种更高的把握能力,设计师很自然的把老的建筑和新的设计融在一起,处理的很平易,空间的转折与过渡没用什么轴线反而更显巧妙。别非所有设计师都有如此的功力,也不是所有的评论家都能发现设计之美,但是当专业的修养达到一定高度,很自然就会对此有所

感悟。我们的年轻设计师经常喜欢做一些很酷的设计,往往不厌其烦的表达对于“形”的追求,表达一种“设计味”。但是好的城市设计方案应该仿佛是从场地里面生长出来的一样,或者看上去像是经历很长的岁月自发自然形成的,这样的设计才会更有生命力。这样就要求设计师应当尽可能隐藏设计的痕迹,隐藏雕凿的痕迹,很自然地处理建筑形体和空间的过渡。从“有形”到“无形”,设计的感觉和品味实际上就提高很多了。

主讲人: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院总规划师(五合大讲堂)

第四篇: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摘要】我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表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的现实。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生态自然观内涵的把握阐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对生态自然观及其体现的生态伦理观的运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思考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途径,把生态自然观作为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自然观;实践;现实意义

在12月上旬,我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而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这次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和大气综合状况作用的结果,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工地扬尘都是污染源,是造成这次污染的“罪魁祸首”。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在成就巨大的背后也看到了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十八大报告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增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丰满、更加立体,而且更加有利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性。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无序破坏自然、全球温室效应的凸显等问题,作为一名当代硕士研究生更应当清醒意识到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当其冲,这次雾霾天气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由此应该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这一理念,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却内涵丰富,任重而道远。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努力的方向。正如专家解读所说: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政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其实,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国家采取经济、立法和技术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执法不严,缺乏道德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仍然淡薄。特别是一些企业、一些个人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急功近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导致了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3]。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4]。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况和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与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生态文明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2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在现实意义上,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5]。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总结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以及资源短缺三个方面[3]。

一方面要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提倡生态消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6]。我们要爱护地球,爱护家园,首先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例如: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少开车,不开车,步行或公交出行,公共自行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减少冬季燃煤烟尘污染,城市注重城中村改造,乡村推进节能燃气使用,拔掉浓烟滚滚的“大烟囱”;减少扬尘污染,施工工地、废物运输必须进行覆盖管理,城市街道定期洒水清洁,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养花种草,绿化自然环境,营造天然“氧吧”;减少工业污染,逐步淘汰污染严重、落后产能、不可循环的工业企业行业,改造或建设绿色环保新型可循环可持续的工业新环境;减少人为污染,人人有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乱丢乱抛焚烧生活垃圾,不吸烟等。

总之,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只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注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5]。

我想通过个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如何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如何转变我们的发展理念,如何让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每个人心中,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艰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作出自己的努力,并自觉地从现在做起。通过爱护

[7]环境、保护环境的多种措施,我们必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党和国家的承诺,“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涂晨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 [2] 庄祺:《从生态观角度谈生态文明建设》,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

[3] 叶耀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郭昭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兰州大学,2009年 [6]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资源科学, 2013年

[7] 赵树迪:《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第五篇: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经过了几次演替,原始文明:索取于自然,消费,废弃于自然;农业文明:索取于自然,加工,消费,废弃; 工业文明:索取于自然,加工,流通,消费,废弃;生态文明:生态建设,索取,加工,流通,消费,回收再利用,废弃,无害化处理。

生态文明有时候又被称为后工业文明,刚开始的时候是因为人类的过度强大已经影响到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才从人的利益角度被提出来的,后来随着反思的深入逐渐有人提出生态伦理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唯人的利益至上的传统思维模式。

所说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但生态文明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在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面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不管是在哪种语境任何情况下,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都是环境友好型的文明形态,都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索取于自然并无害化废弃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所谓天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在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不同但相近的表述。

儒家: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道家: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佛教: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佛教主张因果相依,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互为因果、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生命的网络;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然环境;一旦环境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佛教还主张和谐相生,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由于我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即使采用各种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说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还要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挑战是巨大的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和能力。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的高度体现,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举措。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行之举。

下载英国新城运动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国新城运动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中文摘要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并制约人类的发展,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出生态危机是非常......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现实指 导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阐......

    英国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进一步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提上日程。与此同时,电子政务的建设也逐渐成熟。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建......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传统意识形态、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和方法论的重要文本,其中包含着内容......

    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评析

    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评析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走势根据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2942亿元,同比增长7.9%,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这一......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信息工程系10级通信二班 姓名:付刚 学号:1041303058 我国古代相继出现了“兵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管......

    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5篇)

    【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 (一)剩余价值是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有力手段 从剩余价值的自然属性和商品经济一般的角......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规划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