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新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及解决的基本思路范文
浅析新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按照“竞争力强、规模大、服务优、环境美、建筑高”的总要求,建设20座“新城”的重大战略构想,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国际化提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高起点、多层次、宽领域实施大杭州区域一体化,打造 “紧凑型国际化城市”发展模式的样板。围绕市委市政府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桐庐县近年发展实际,对新城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简要阐述如下。
1、新城规划与发展战略决策问题。
如何诸多新城建设的方向,要建设什么样的新城,社会各界有不同的判断和理解,要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详细调查和充分论证,且必须把新城放在杭州国际化城市的大范围中,从国际化战略高度去解决这个问题,避免简单的、盲目的建设新城,造成新城不新,功能紊乱,或者小而俱全,真正意义上仅仅是扩大了城区规模,无法满足国际化城市建设要求。我认为,20大新城必须通过全市统一规划,明确各个新城的发展战略目标、城市规模、发展时序和建设分期,因地制宜,因地而异,发挥各自优势,各个新城突出建设一种或几种主导功能,并与现有城区有机融合,高度一体,发挥杭州国际化大都市整体效应。如商业金融办公类新城、科教文新城、高科产业新城、制造业新城等。
桐庐凤川—江南新城作为大杭州20大新城之一,且是战略中桐庐唯一的新城,其功能定位将对整个桐庐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凤川—江南新城的发展必须充分融入区域环境,并在杭州国际化大都市、长三角区域性合作与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凤川—江南新城的规划建设要从大杭州整体战略决策的高度,适应和推动杭州市国际化大都市整体前进步伐,积极参与大区域职能分工,因地制宜、争时而建、迎难而上、主动发展,摈弃急功近利或消极等待心态,在大区域差异化、协作化、依存化发展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路,找准桐庐新城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尽快将“凤川—江南新城-桐庐县城”建设成为杭州国际化大都市西部重要重心城区。建议将凤川—江南新城定位为:杭州国际化大都市西苑,以先进制造产业、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导,融合锦绣富春山水的生态型现代产业新城。
2、新城建设规模和土地指标问题。
各个新城的建设地点的自然环境情况差别较大,经济基础条件不一,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各异,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也有差别,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新城的合理建设规模是一项重要课题,建设规模主要包括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两方面。新城范围内涉及的相关土地指标报批问题是新城有序推进的重大障碍之一,确保新城建设进度就需要快速取得用地指标,全市土地管理部门应提前行动,尽快报批。
从桐庐新城设想的实际情况看,新城的建设规模受到自然条件影响较小,桐庐新城建设的用地条件和社会环境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从
发展需求角度考虑,根据桐庐县域适宜建设用地情况分析,桐庐凤川—江南新城的规划规模宜大不宜小。建议可按照大范围统筹规划,基础建设先铺框架,设施配套逐步完善,产业组团分期集约建设的紧凑型分步发展模式进行建设推进。
3、新城建设与现有城市、各类开发园区、乡镇的协调整合问题
新城的选址往往处于现有城市附近,由若干各类园区、乡镇的用地组成,新城建设必须妥善处理与现有城市、各类园区、乡镇的关系。我们从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入手,一要在新城规划建设中充分联系和依托现有城市,倚老建新、以新促老、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二要充分借助和运用各类园区相关建设经验、开发建设政策,研究新城科学建设模式,充分依托和整合现有园区建设新城;三要统一规划,整合现有乡镇各项资源,在规划设计和新城建设中应科学利用和改造现有城镇区域,节约建设资金,保护、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
桐庐凤川—江南新城通过省级开发区与县城相接,用地上为江南、凤川两镇部分区域。
新城与县城的关系应是一体化和谐同城的关系。新城是桐庐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城与县城在给排水、道路交通、电力电信、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类基础配套设施,以及城市区域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新城建设启动阶段,要充分依托县城建设新城。
新城与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关系是相益互补有机联系的关系。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建设资金筹措、税收分成等方面享有专门政策,但鉴于
目前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区应暂不划入新城建设范围,但应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与开发区的功能对接、设施对接和共享。
新城与江南镇、凤川镇的关系应是合理利用统筹安排的关系。江南镇镇域是新城建设的重要区域,原江南镇总体规划已无法指导新城建设,应尽快按照新城规划实施城市空间管制和安排近期建设,原规划镇区处于新城中心区域,其城市功能需要进行重大调整。考虑到凤川老镇区在杭千高速以南,公共设施对接困难,且现状功能布局较为混乱、层次较低,建议列为后期整治改造区域,其高等级行政、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均由新城统一建设配套,老镇区逐步进行整治,提升和完善其区域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区域配套服务功能。
4、新城建设资金和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问题。
新城建设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资金巨大,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筹资渠道不宽,资金比较困难,为解决新区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应建议市政府把新区土地收入和税费收入作为新区投融资的主要支撑点,同时给各县市下拨一定建设资金,并鼓励采取多种模式、筹集社会资金参与新区的开发。招商引资方面,应实施全市新城市级整合招商,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和制定相关投资优惠措施,根据各新城规划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新城建立和规范“熟地招商”、“规划招商”、“产业招商”、“环境招商”等机制,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效率化,积极鼓励企业来杭州各新城落户,多渠道筹集新城建设资金,做大做强新区产业支撑。在投资优惠政策上,应合理向新城建设条件稍差的地方倾斜。新城的产业
发展是支持新城科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支柱产业的城市新城是没有活力的。各新城应立足实际,拉开差别,相益互补,虽各自形成国际性的优势产业,拳头产业,但都是杭州国际化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高教新城为高科产业新城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创新保证,高科产业新城的各企业总部又可能设置在商业金融商务新城。
桐庐凤川—江南新城有较显著的环境优势、交通区位优势、政策服务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较适宜发展现代化生态型产业新城。我们必须不断挖掘和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和优选外部资金和适宜产业进入,推动新城快速发展。
5、征地拆迁和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新城的建设必然涉及大量征地和拆迁问题,如何稳妥快速做好征地拆迁,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是新城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问题,当前,拆迁成本日益增加,因拆迁引发的矛盾也屡见不鲜。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快新城建设进度,我们应积极筹划,合理安排,在征地拆迁工作推进前,加强村建设管理,坚决制止私搭乱建行为,并详细制定各项保障措施,如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金机制,实施以财保障,预留部分村的发展用地,实施以地保障,实行拆房补房政策,实施以房保障等。
6、人才引进与人口增长问题。
新城建设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没有人新城的建设就举步维艰,在新城建设中必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锻炼人才,这就需要在新城的用人体制上下功夫,建立尊重人才,唯才是举的引人用人体系。
另外,新城的人口数量是一个重要问题,要研究如何吸引人来新城创业就业,以达到规划预期的新城城市人口数量,并逐步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着力营造以大有可为的事业吸引人,以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和收入留住人,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人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解决春耕难题
钟鸣乡:领导走基层一线解难题
烤烟预整地是否完成?玉米育秧开始没有?农业科技样板规划地块在哪儿?农用物资到位没有? 4月11日,钟鸣乡政府乡长陈云富,带上办公室干部,深入各村查看春耕备耕生产情况。
到钟鸣村乌鸦社,陈云富掀开育玉米秧的大棚,查看泥土适度秧苗长势。并亲切询问他们购买种子没有,都有哪些品种,得知百姓都买了新品种,他放心了。发杜社是钟鸣的钟烟大社,正遇老百姓进行春耕播种的热闹景象,各家各户正在墒地。陈云富走到他们中间,讲解栽种技术,鼓励他们种出好品质,高质量的烟叶,告诉老百姓刚下雨,要赶紧盖地膜,保住水分,一边给百姓讲解,一边掏沟划线,做示范,并召集老百姓召开烤烟培训会议。
他顾不得汗水湿透衣衫,泥巴灌满裤腿,把农家肥和化肥拌匀放在窝塘里,边盖地膜边堆土,乡长娴熟的动作让人让百姓称赞,他耐心细致的讲解群众听得入心入耳,时而迎得群众阵阵掌声,气氛其乐融融。
有的群众对种烟不难卖烟难心存疑虑,担心烟种好了卖不到好价钱,有的认为科技种植不如传统种植……面对休息时群众提出种种疑问和难题,乡长诚恳而谦和地向大家说:“请大家向去年一样相信我,如大家如什么困难和问题,随时可以打我的电话”。群众听了他的政策宣传和讲解,犹如心里吃了一颗“定心丸”。
他还来到麻窝村铁匠社、麻元、石院、大坡等社,了解群众生活、饮水、路面建设等,查看今年栽种的竹子和核桃成活情况。看到核桃始冒出嫩绿的新芽,他高兴的笑了。
有的群众调侃地说:“我们就需要这样的领导,为我们办实事解难事。”
通联:朱芹彝良县钟鸣乡政府电话:***
第三篇:经济学--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改善民生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广辟就业渠道促进群众充分就业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风险的监控与监管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健全为民惠民机制。【关键词】改善民生难题对策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因此分析当前改善民生问题面临的主要难题并探讨科学、有效的对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主要难题民生问题是本届政府关注的重点。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调查的数据资料显示由于近几年政府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环境保护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当前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持续得到改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压力有所缓解。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的功效。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明显、物价上涨和就业压力增加、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贫富矛盾和干群冲突等问题仍然是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主要难题和挑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然明显中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农村居民的受益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这种趋势说明自年以来取消农业税、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保农、惠农、助农、富农的政策。使得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但也应该看到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十分明显。根据调查年城乡家庭的恩格尔指数为有近的家庭的生活已经达到宽裕及以上的水平但也有的温饱及贫困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以上。据此次调查数据测算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收入组的家庭平均收入是最低收入组的倍。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明显东部地区的居民家庭收入平均是西部与中部的倍和倍。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在城乡之间在不同家庭收入等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中城市中家庭人均收入属于低端的人群比大中城市的平均水平低了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也低于平均水平约平米。收入差距过大就会危及到一部分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就可能引起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物价上涨和就业压力增加与年的第一次调查相比老百姓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压力有所缓解但是城乡居民面临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压力却有增无减。据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居民认为目前面临最主要的生活压力是物价上涨有近的被访者声称其家庭生活水平受到了物价上涨的影晌。在调查组给出的个社会问题中公众认为最为严重的是“物价上涨”排位第四的是“就业与失业”。相当多的城乡居民感到有生活压力认为。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建不起房或买不起房。、。家人无业失业、工作不稳定。等。本次调查失业率高达。另据测算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万人另外还有万下岗失业人员。即使我国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至左右的速度每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万人左右。与此同时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公共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中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的调查中对城乡居民询问了人身、个人和家庭财产、个人信息隐私、交通、劳动、医疗、食品等个方面的安全感其中人身方面的安全感最高很安全和比较安全合计而食品和交通方面的安全感最低分别只有和认为不安全的人达以上。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年和年两次调查中食品安全状况都在各类安全感中排在倒数第一这说明公众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有着长期的担忧。这种担忧在年月份以来曝光的三聚氰胺掺入牛奶和鸡饲料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环境保护也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工作评价最差的方面有近的城乡居民表示不满在城镇居民中甚至达到了。中国近年来水污染恶性事件频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年月的松花江有毒化学品污染重大事件和年月的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饮用水源被污染事件。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污染损失》估计水危机导致的损失已经占到中国的约。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明显增加。、贫富矛盾和干群冲突日益尖锐调查组用。中国
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这个问题来考察民众对社会棼体利益冲突白现实感知。结果表明只有的人认为“没有冲突”的人认为。有一点冲突”的人认为“有较大冲突。还有的人认为存在。严重冲突”后三项合计占到。这一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状况给予了肯定但也有的入认为存在较大的或严重的社会群体利益中突。向公众询问。哪两个群体差异最大。“哪两个群体最容易产生矛盾”。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差异的角度还是从容易产生冲突的角度。穷人和富人之间”与。干部与群众之间”都排在前两位年的贵州瓮安、云南孟连、陕西府谷、江西铜鼓、重庆开县等地相继发生的冲击党政及公安机关的群体性治安事件让全国为之震动说明目前我国不论是经济形势还是社会矛盾都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学者大都认为多数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尽管有偶然性因素但根本上还在于群众利益诉求遭遇体制性迟钝。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认为“其合理诉求的表达、反馈渠道不畅。长期得不到地方政府党政部门的有效回应以致干群矛盾、商民矛盾持续累积最终酿成冲突和对抗。”
二、改善民生问题的主要对策民生是和谐之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个重要举措。当前改善民生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经济发展奠定改善民生基础发展是改善民生之基。只有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改善民生才有坚实的物质皋础。否则改善民生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如不随着生产力发展而相应地改善民生问题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也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而也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大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依靠人民致力于做大蛋糕。另一方面要科《新西部》期万方数据弄。谐社会建设、’前政善民牛而临的难题硬解决对策学地运用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合理地分好蛋糕以化解利益矛盾凝聚人心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广辟就业渠道促进群众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解决我国。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创业者在资金、产品、技能、税收等方面的援助。扶持群众积极创业、鼓励群众自主就业二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三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培训增强其就业的适应能力。当前存在的农民工问题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农民工素质不高、就业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因此根据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和不同层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有计划地对转移的劳动力开展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四是教育应当更好应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训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疏通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流向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等。、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民众切身利益的。托底之网”对落实民生举措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今后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医疗、养老保险的城乡覆盖面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二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面制定全国统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解决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三是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四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切实解决好城市低收入群体居民买不起房的问题五是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是民生问题的核心要素也是激活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进程通过立法使公共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的措施落到实处让义务教育真正回归。义务”其本源决不能让适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形成支持困难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支持体系保障他们能上得起大学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解决好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分配是民生之源。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机制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使经济发展的成果用到改善民生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应做到三管齐下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
注重社会公平调整二次分配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使国家财政更多地向欠发达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向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救助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特别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三是完善税收制度。通过税收调节收入过高者的收入同时取缔非法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通过。扩中”形成最有利的“撖榄形”的分配格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分配不公逐步扭转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上接第页、加强社会风险的监控与监管频发的公共安全事故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恶劣影响同时也暴露出长期以来对产品安全监管的缺失。对此。应该尽早建立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诚信体制通过强制力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应该强化对产业的监管职能加强安全生产治理整顿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严格规范企业安全行为深化隐患治理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严肃查处各类安全事故坚决惩处安全事故涉及的失职、渎职和各种腐败行为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健全为民惠民机制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政府在观念上必须像对待经济发展一样常怀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策常办惠民之事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国家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改变过去考核政府及其官员政绩时只把增长作为唯一标准的片面做法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政绩考核体系把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重视和解决了教育、住房、下岗失业、分配不公等民生问题也作为考核标准从而促使各级政府和官员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更加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各级政府要把群众利益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定期开展接访、下访和蹲点调查倾听群众呼声要保证人们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让不同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的诉求的平等机会要完善决策听证制度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要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及日寸了解保障人们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密切干群关系树立高效、亲民、廉正、公开的政府形象。【参考文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吴忠民《重视民生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大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刘天喜《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转变三大观念》路江通《从关注民生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蓝皮书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黄展涛《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简介】薛宗梅一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而齐心协力奋发进取。二是情感激励。要关心爱护职工。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三是竞争激励。将竞争机制引入所有的岗位、工种竞争上岗奖优罚劣为职工人尽其才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四是荣誉激励。对职工的典型通过各种形式给予表彰奖励。、抓领导靠健全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首先要腱全领导体系。企业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思想政治工作班子的其他成员也要实行。一岗两责”。其次要健全教研体系。通过举办读书会、政治理论学习日、研讨会、脱产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政工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并在实践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的途径。其次要健全网络体系各部门齐抓共管特别是党、政、工、青、妇等部门都要从全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头把关从不同角度开展工作形成一个思想政治工作大网络以增强其战斗力
第四篇:家族企业面临传承难题
(基层反映)家族企业传承面临问题亟需关注
近年来,我国家族企业创一代完成资本积累后,创二代中,愿意接班的占到60—70%,但是符合接班条件的,比例仅为20~30%。截至2013年底,宁波家族企业、工商户等占市场主体总量达55.76万户,这些家族企业连同个体工商户,预测平均运营寿命仅为3.67年。在平均寿命几年内如果不顺利解决企业传承问题,将会前功尽弃。我国家族企业在未来十年中,将有80%以上面临着传承难题。目前,我国家族企业传承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缺乏权利传承规划。家族企业权利传承规划是一个有步骤的系统化过程,在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家族企业领导者之前,继承者和前任需要面对情感角色和沟通模式等关键因素的转变,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家并不精通公司多代维系的规划。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企业所有者死亡或无法工作的情况下有详细权利传承应急预案的占59%;管理层发生变动,要求审查继任规划时才会被动去物色传承人的占49%;未担任高层管理者的家族成员对企业继承不知情的占42%;只已有某个家族成员或由创办人在管理层表达了企业如何继承给下一代想法的占67%。缺乏长远权利传承规划,对下一代领导层的继任或有阻力。(来源:浙江在线)
二是接班候选人之间的冲突。大多数家族企业设有以家庭内部成员为主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对公司发展缺乏看法。浙江省经信委调查显示:董事会中家庭成员在年龄、任期上没有限制,对于企业接班候选人的任用也是各执己见。以浙江百强家族企业双林股份为例,2014年2月末就出现过董事会成员为接班候选人出现不可调和争执场面,在集团内引起不好的影响。(来源:世界浙商网)
三是聘任职业经理人的风险。职业经理人是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并承担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然而现实中往往出现职业经理人变动大,对企业缺乏忠诚,与老板发生矛盾情况,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对家族企业继续维持运营和效益增长将造成不利影响。浙江省经济信息统计中心调查显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缺乏忠诚度的占47%,三年内流动的占68%,与老板发生矛盾的占87%。(来源:舟山网)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
[2006-03-13] ·来源:新华社
据新华社信息合肥3月10日电(记者杨玉华 姜涛)由于缺乏规划,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布局散乱差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相继开始意识到科学开展村镇规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和相关政策不完善,农村规划还面临着不少难题亟待解决。记者在安徽、江苏农村采访时感受到,必须注重实效、循序渐进地推进村镇规划工作。
--新一轮村镇规划面临三大难题
在安徽、江苏两省农村采访时发现,长期以来,不少农民受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影响,“单门独院”、“风水宝地”意识浓厚,请风水先生“看门相、选宅基”的现象十分普遍,建房随心所欲,布局杂乱无章。这也造成村庄建房各盖各的,缺乏统一规划,村庄布局乱,规模小。
严重滞后的村镇规划给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户均占地面积较大,土地浪费严重;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各项基础设施也很难配套;居住分散零乱,人气难以集聚,还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农村消费的挖掘。在安徽省霍山县与儿街镇,记者了解到,规划未实施前,全镇1834个自然村庄,10户以下高达1631个,其中仅有一户居住的“单庄”396个。农村集镇大多沿公路 “一字长蛇”排开;村庄布局如“天女散花”,遍布山上山下、冲内冲外;房屋住宅“横七竖八”。
在新一轮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和基层干部都意识到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各地陆续开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村镇规划工作。但是,由于规划工作普遍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着三大难题:
一是认识冷热不一的问题。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市于近日在所辖县区启动了8个农村改造试点工程,试点改造旨在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整理以改善农村面貌,加强集约用地。同时把原先分散的农户集中到统一规划的新居民点,形成中心村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谈到目前的村庄规划工作,合肥市建委村镇规划科的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村庄规划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部门,需要大家相互协调,齐心合力才能抓好。”这位负责人说,现在村镇规划中部门和地方间的配合不尽
如人意,不少地方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情况。即上头主管部门急、底下农民急,可中间的乡镇却不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村庄规划工作的推进。因此,亟需由政府牵头成立一个总协调部门。
记者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了解到,全区160个行政村,3572个村民小组,近33万人口,共有自然村庄6500多个,有的自然村庄甚至只有几户居住,布局分散、建设凌乱。不少村镇干部都反映,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爱单门独院、前庭后院的居住环境和模式,很难接受进社区集中居住,守故土,恋旧家的传统思想制约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程。二是政策完善问题。据介绍,当前村庄规划中涉及的土地征用和置换问题最令人疼,亟需细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对集中居住区建设所需土地在不同村组之间的置换、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后新增土地指标的分配使用等问题还要研究制定相应的细化政策。许多基层干部表示,由于目前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如何利用村庄规划置换出来的土地、进一步简化报批手续等问题亟待在政策上加以明确和规范。虽然《安徽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已明确规定:“因实施村镇规划需调整农户宅基地,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承包地的承包方应当服从”,但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的限制。因此,一旦遇到规划用地与农户利益相冲突,仍缺少调整宅基地的有效手段。而且村庄规划征用土地没有明确政策指导和相应的指导价,特别是小城镇公用设施土地占用没有明确法律保护,如果要实施只能靠基层干部动嘴皮子,做思想政治工作。
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从2003年规划建设了一个120户的农民康居工程,该镇建设所的负责人陈正学举例说,如果一个规划点有300户建房,假设有90%不需协调,仅有10%需要协调,那就是30户了。“这30户要一户一户跑,一户一户说服。我们就那几个人,你想想要牵扯多大的精力?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协调找不到可操作的政策法律依据,对于土地征用置换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把握。”
三是人力资源和资金筹措问题。进行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投入和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目前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人力不足,缺乏稳定的项目、资金支持。安徽省霍山县建设局负责人说,村庄规划按要求需专业规划设计单位来做,但是这些单位的设计费用往往很高。而且一个乡镇100多平方公里,让规划设计院全跑遍不现实,规划要反映农民问题,听取百姓意见,完全靠理论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本地建设部门的技术人员和基层乡镇的工作人员来做。而以该局来讲,只有五、六个技术人员,要做全县村镇规划线的人手紧张;而基层工
作人员技术素质也跟不上,因此,要科学编制村庄规划还需要尽快加强队伍建设。不少基层干部还无奈地表示,即使规划好了,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投入,但目前还缺乏稳定的项目、资金支持,光靠乡镇的吃饭财政有些力不从心。他们希望国家给予相应的配套项目或资金支持,结合地方力量,使村庄规划不至于因为资金缺乏而停留在图纸上,只开花不结果。
--科学规划关键是引导农民参与使农民受益
采访中记者发现,村庄规划要避免以往“建一片,荒一片”的老问题,离不开尊重农民,让农民参与。2004年,结合全县村级规模调整,安徽省霍山县与儿街镇通过编制村庄规划,将1834个原始自然村庄合并为670个,农户宅基地占地面积由户均460平方米调整为220平方米(该镇地处低山丘陵区),规划全部实施后,可退宅还耕新增耕地3300亩。该镇党委书记高若愚说,让农民参与使农民得益是搞好村庄规划的根本。
在村庄规划编制中,该镇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维护好农民的权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规划编制分三步走:第一步,草案形成后,征求群众意见;第二步,各村的规划草案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第三步,各村的编制方案汇总后,提交镇人代会表决通过。在规划编制之初,该镇通过村民代表会、群众座谈会、村广播会,利用宣传栏、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将村庄规划的意义向每户农民宣讲,征求意见。在编制草案形成后,对所有村民公布,征求意见,并加以修改,之后再交村民大会讨论表决。这种做法使得村民对规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提出大量的修改意见。
记者在该镇山五河村关于规划方案的决议书上看到,上面清楚地写着同意30人,不同意0人,弃权2人,决议书上还有村民代表的签字。据了解,在规划过程中,该镇共召开群众座谈会86次,村民代表会11次,镇人代会1次,使规划方案既符合民意,又符合规划的技术要求。
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以来,截至2005年6月底,全镇共有175户依照规划新建了楼房。这些集中连片,样式美观,功能齐全,交通、电力、供水、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显著改善,群众十分满意。
而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有一些经济强村开展了农村宅基地归并试点,拆除零星小村庄,像南丰的永联村、金港的长江村、东山村等,都建设了早期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使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1998年以后,张家港市又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发展资源的整合力度,连续三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市城镇数由26个减至8个,行政村从原来的436个减至183个。
张家港市规划局副局长徐晓立说,张家港市每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和零星小村庄规划都十分注重吸引群众参与,通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反复比较、多次调整和完善,确定全市村镇布局规划。1990年以来,张家港市已有6.3万户农户通过自然过渡和拆迁,进入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公寓房或联体房内,共腾出宅基地面积4.7万亩,扣除新建集中居住区用地2.4万亩,实际节约宅基地面积达2.3万亩。
安徽省建设厅村镇处处长陈东明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村庄规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村庄规划中的任何决策都需要建立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听群众的不同意见,使决策更符合农民意愿,最终让农民受益、让农民满意。
--推行规划应注重实效循序渐进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伯达告诉记者,该区164个行政村,2004年村级集体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有51个村,20万-30万元的有14个村,10万-20万元的有47个村,10万元以下的有52个村,其中5万元以下的就有20个村。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新一轮村镇规划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
当前,邗江区农民住房楼房率已达80%左右。同时,随着近几年的农村实事建设,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今后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极大,建设成本无法估量。
张伯达表示,推行规划应注重实效循序渐进,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先导,不断集聚农村发展资源。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的思路进行规划,科学安排农业种植区、农民居住区、二三产业集中区,积极推行工业向集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或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种植集中,合理确定路网、线网、管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城镇与农村融为一体。同时,要衔接好城乡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乡工业化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规划和城乡社会保障规划要相衔接。
张家港市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了
15个小区作为全市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示范和试点区,高标准建设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进行示范,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户进入集中居住区的积极性。
在推行农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张家港市坚持“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刮风运动,不损害农民利益”,规定今后新建农民居住区内一律以联体住宅、公寓房为主。农民拆建房屋完全按照城市的设施标准,面积基本不减,拆迁后每户可以拿到两套房子。
为确保农民平稳拆迁,张家港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一是对因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中涉及到的规费,全部给予减免;二是对符合使用宅基地条件的农村居民,入住集中居住区公寓房,拆除农村原有住房后,按每人4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市、镇两级财政各承担3000元、1000元;三是对入住国有土地上新建集中居住区公寓房的农村居民,待其农村住宅拆除后,由镇财政按4万元/亩的标准,对其进行宅基地补贴;四是对在城镇另有住房的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如在农村有住房但已不再居住的,鼓励其拆除农村住房,政府予以补贴,补贴标准为房屋重置价的50%,资金由市、镇财政各承担50%,同时对符合享受宅基地条件的,按同样标准给予宅基地补偿。
张家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陆新玉告诉记者,为解决集中居住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从2003年起,张家港市推出全新的纯农民养老保险,将全市18周岁以上的纯农民全部纳入农村保险范畴,保险费由市、镇和个人三方承担,实行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目前,全市已有15.8万名农民参加了新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