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南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来自对吴江、宜兴、金坛三市的调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江苏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有力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一、基本情况
吴江、宜兴、金坛分属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吴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端,东接上海青浦区,南连浙江嘉兴市,西临太湖,北靠苏州吴中区,总面积117616平方公里,共1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8万人,外来登记人口39万人。全市有农业人口54万人,农村户数1614万户。共有9个建制镇, 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省级开发区, 250 个行政村, 3338 个自然村;宜兴全市总人口10517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8106万人;金坛全市总人口2113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4172 万人,土地面积9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133千公顷。
二、成效
(一)面上的成效。
从调研的情况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了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把它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做到有领导、有规划、有措施、有目标。一是思想动员成效显著。调查的有关市都充分认识到按照“20字”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二是组织领导有力。各地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加强了组织领导,大多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充实了力量。三是规划试点开始推进。各地和部门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如吴江市共确定375个新农村规划布置点,其中新建点20个,改造点341个,公寓点14个,对20个苏州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施了详细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金坛市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小区159个,启动了20个农民居住示范点建设,并着力推进5个重点居住示范点和1个现代化示范镇建设。
1.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把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作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吴江市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创业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带农户”的技术指导示范网络,每年推广新品种达30多个,新技术10多项,辐射指导农户10万余户;全市亩均产值2000元以上的农田面积达1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35%;增加了农民就业培训资金的投入, 2005年共投入财政资金600万元,对115万人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改善了农民创业的环境,通过信息服务、政府搭台、发展物业等促进农民创业。宜兴市依托宜兴观光科技示范园,创建成功苏南地区首个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搭建了新的平台,同时市财政列入预算400万元专门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金坛市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新增了台商投资1亿美元的常州尧塘公路花园项目、投资300万美元的杏鲍菇工厂生产项目,江南农耕园、长荡湖生态观光渔业科技园等观光农业也在加快发展。
2.项目安排切实解决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使农民真正受益。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地都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生产条件为工作重心,从村镇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大力支持“三农”工作,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进一步改善。吴江市建立了“三清”、“三绿”、“三改”等一整套长效管理机制。2005年共完成疏浚河道297条,疏浚土方304万立方米,同时市镇两级财政每年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公交等)、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均不少于2个亿。宜兴市结合环境优美镇、卫生镇村、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全面加强了农村绿化、河道清淤等农村环境建设。金坛市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千方百计筹
措资金,加快实施了农村五件实事和“三清”工作。农村五件实事共计投入约5118亿元,其中市镇两级财政投入17 65412 万元,“三清”工作累计投入资金达到217亿元(其中道路115亿元、绿化4994万元)。
3.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地都结合实际加大了对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低保等的投入力度。吴江市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6116%;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低标准、广覆盖、有补贴”的原则快速推进,全市715万人参加保险,有4126万人可直接享受80元的养老金;全市农村低保对象8554人,市镇两级共支付低保资金618162万元。宜兴市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11%, 37万农民进入了养老保险网(其中16146 万老年农民已开始领取基本养老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由1200元/人年提高到了1600元/人年。金坛市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16%;在农村低保方面坚持逐年调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启动了利用慈善资金对重大疾病困难家庭规范化救助工程,共计发放救助资金19216万元。
(二)典型模式分析。
1.新农村建设典型简介。
(1)吴江市盛泽镇圣塘村(民营企业带动型)。圣塘村位于杭州与嘉兴交界处,全村现有人口4554人, 48个村民小组,占地7548亩,现有耕地800 亩。几十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2001年12月投资700多万元的圣塘新村一期204套农民别墅已全部入住。由于小区内道路畅通、绿化到位、卫生整洁、购物方便、就医方便,没有安排到搬迁的其他群众纷纷要求搬迁进来。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三期工程也已规划公示,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即将建成。
(2)宜兴市官林镇都山村(大型企业带动型)。都山村现有总人口6200人,农产1968户,种植面积5258亩,养殖面积2023亩。1989年,都山村依托三木集团的经济支持,已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大胆决定逐步拆迁原都山村九个自然村,建设一个起点高、设施全、环境美的中心村。几年来,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了2个别墅区(154幢)、10幢商住楼,入住448户的中心村,并配套建设了休闲广场、影剧院、篮球场、网球场、老年活动室等公用设施,目前的中心村整齐、洁净、美观。同时从1996年开始该村就成立了农业车间,将村民承包的耕地统一有农业车间种植,农产每人每年补贴购粮款500元,蔬菜款180元,液化气款150 元, 医药费50 元, 自来水费20元。另外,他们还对年满60周岁的男村民, 55周岁的女村民每月发放100元养老金(市统一办理的农村基本养老金也一并享受),年终发过节费300~2000元/人,对中小学生每学期补贴学杂费70 ~ 150 元, 2005 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0 368元,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长了50倍。
(3)金坛市湖头村(旅游业带动型)。金坛市儒林湖头村委会位于江苏省金坛市东南部的商贸重镇儒林,毗邻长荡湖畔,是宜兴、武进、溧阳等市的交汇处,具有明显的区域中心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这些年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以水产为导向,发展出旅游、餐饮、观光一体化的农业特色。湖头的餐饮业经过几年的开发,已经在周边城市有了较高的声誉。湖头村,土地肥沃,水网密布,物产丰富。水产业尤为发达,是久负盛名的水产之乡,村内“处处是围网,户户搞养殖”,主要以螃蟹、甲鱼、青虾和鳜鱼为主,该村被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其河蟹以规模大、产量高、品质优而著称。现已成为长荡湖绒鏊蟹全国养殖基地。村内建有水产品饲料厂,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业已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年交易额屡创新高。
2.共同特征。
(1)有一个好的产业支撑。以上新农村建设实践证明,农村没有产业、没有雄厚经济实力做支撑,发展新农村只能是句空话。仅以宜兴市都山村为例,三木集团现有资产15亿元,村集体留有1%的股份,不但增强了村集体实力,而且促进了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达到农民增收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集体经济实力越强,在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方
面就有条件走得更快一些,在资金分配上也才能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也才能迈出更大的步伐。
(2)有一个好的领路人。新农村建设要选好村子的领路人,要使村班子成为能为民办事、发扬民主、有威望的组织。另外,这些村的领路人都是连续多年执政,没有临时想法和短期行为,都是科学统筹、规划建设、负责到底。例如,都山村近二十年来在杰出的农民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刘洪林同志的带领下,通过走艰苦创业之路,将几万元产值,仅有简陋设备的都山乡第二化工厂发展到目前的大型化工集团。通过走改革发展之路,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的二次改革,保留村集体占有一定量的股份,并确保董事长控股,这样既明确了产权关系,确保村集体资产不流失,并稳定保障村级经济收入,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极大的动力,提供坚实的保障。
(3)有一批新型的农民队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把广大农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见实效。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另外,政府部门要注意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政府的一些包保工作要有尺度,要能通过带给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与农民广泛交流,焕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更高热情。圣塘村不但有知名度较高的中医专家,而且多数农民思想开放,敢于创新,目前有近1 /3都成了农民企业家。
三、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三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还不完全一致。有些地方对中央、省市的精神理解有偏差,在执行中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许多问题还处于讨论研究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少数地区不顾自身实际,搞统一命令式的行政推动,存在一刀切、一阵风的现象。
2.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政府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调动一切资源来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或任务,而对于公共事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功能却没有发挥出来,也无暇顾及。即使提供了服务,也是热衷于见效快、显易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不愿提供一些见效慢,但具有战略意义的纯公共产品;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不愿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系统等“软”公共产品。如某村在规划中提到用3 年(2006 ~2008年)的时间建成新农村,完成11 个自然村1968户农户(已入住448 户)向中心村社区集中,在住宅建设的同时还要建设农民公园、购物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项目。
3.相当一部分存在畏难情绪,有等、靠、要思想。有的干部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时间要求急,工作难度大,思想有所波动,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厌战情绪,这将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工作进程和工作效果。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建设主要靠推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制度,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在调研中我们常听到基层干部说“以前我们集体经济主要靠的是„以地生财‟,现在土地调控采取收支两条线,严重影响了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另外,省政府把多数的建设资金转移支付给了苏北,这样一来,苏南经济较落后的村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我们还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对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不少人却表示要等上级布置。
4.个别地方规划不顾客观条件,有些也不具有长远性。调研中,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是上级的考核指标压出来的,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
况。某市有3800个自然村,但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却下指标要求建成111个居民集中点。另外,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试点与整体工作严重脱节,在提高实效上没有下太大的功夫。上级政府(市、镇一级)对搞好试点都是雄心勃勃,而对如何推广、如何挖掘落后地区的潜力等方面考虑得不多;村一级也是着力于搞新农村建设前期的规划工作,对如何充分提高公共产品的利用价值、如何促进低收入户尽快入住新村没有长远打算。
5.苏南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治安管理还需进一步强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安全和谐的社会氛围。吴江市盛泽镇现有30多万人口,其中近20万外地人口,尽管该镇连年增加治安防范方面的人力(各村配备了一名以上联防人员)、物资投入力度,但“小偷小摸”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不良社会风气使农民失去了应有的“安全感”,即使是高高的围墙也还是提心吊胆。
四、启示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既有成功的典型经验,又有需要纠正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调研情况的深入分析,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要立足现有自然村,做好长远规划,培养一个过硬的领导班子,建成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配套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新农村的目标应是自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以现在已经形成的,在耕地附近的自然村为建设对象,而不是拆并自然村,集中建立远离耕地的新村。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给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而农民的房子是农民自己的私有品不是公共产品,因此,不能为了达标而要求农民拆屋建新的标准房。对于其他一些私有品,比如沼气和厕所,因为会影响公共卫生,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也只能通过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进行改造,如果农民财力不足或者没有意愿政府也不能强迫。
2.新农村建设应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分布实施,扎实推进,一以贯之。同时在推进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农村建设运动进行规范,确保农村建设运动沿着规划设计的方向发展。
3.新农村建设应着力建成一个过硬的村级领导班子。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文化上,也体现在政治上。首先要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基层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组织协调与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及本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农村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以“五老”为骨干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重要作用。通过理事会组织的自我管理来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宣传到位;在综合协调、化解民事纠纷上充分发挥作用,做到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运作正常,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
作为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靠急急不来,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引向深入。如要通过建立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设立文明卫生评比栏,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卫生评比活动等措施,使农村各家各户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
5.新农村建设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首先是农民。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能违背农民意愿,要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禁止乱摊派,绝不能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变相向农民要钱要物,要建立严格的对农民筹资投劳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制度,防止增加农民负担。其次是政府。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物力财力要求由农民提供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些物力财力绝大部分必须由政府支持提供。再次是“三资”资本。鼓励企业投资农业产
业开发项目、扶贫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有些地方民营企业主有实力,愿意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对此我们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切实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6.新农村建设要配套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的作用,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公民道德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农民的头脑。二是把普及科学文化、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移风易俗,除旧布新,让农民尽快掌握致富本领。三是要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守法的自觉性。
第二篇:关于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大主题,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梯次推进,通过典型引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市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及成效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用科学观指导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支农惠农政策有了充分了解,农民对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热情格外高涨。目前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正健康有序、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和运行着。
二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市委、市政府认真实施“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战略,坚持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去年全市粮食总产102.12万吨、油料总产15.13万吨,生猪饲养量达到604万头,茶叶产量10280吨,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42万亩,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文秘杂烩网80多家。全市农业总产值150.49亿元,其中猪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5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0元,同比增长22 %。
三是农村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委、市政府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编制完成了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共建成通村水泥路3910公里,农村户用沼气池5.59万口、人饮工程865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www.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步建立,一些长期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实现我市率先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以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和科普“双百”工程,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 “文明新村”、“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系列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场所635个,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尽管三年多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底子薄,增收后劲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农村规划建设滞后,城乡环境反差较大。四是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市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实践论证,制定了××××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17个专题规划,确定了××××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十大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重点镇、村实现新农村阶段性建设目标,建设新农村示范户1.5万户。到2020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积极实施四大战略:
(一)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定位上,一定要从市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在规划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建设速度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积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在工作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既要加强农村基
三是农村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委、市政府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编制完成了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共建成通村水泥路3910公里,农村户用沼气池5.59万口、人饮工程865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步建立,一些长期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实现我市率先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以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和科普“双百”工程,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 “文明新村”、“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系列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场所635个,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尽管三年多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底子薄,增收后劲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农村规划建设滞后,城乡环境反差较大。四是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市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十大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重点镇、村实现新农村阶段性建设目标,建设新农村示范户1.5万户。到2020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积极实施四大战略:
(一)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定位上,一定要从市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在规划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建设速度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积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在工作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既要加强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条件的改善,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走上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融合,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基础设施较差,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遍地开花,要采取抓点示范、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办法,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要选择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建设效果较易显现的村,集中人力、物力、才力,用上3到5年时间进行重点建设,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达到阶段性标准后,经过验收,再实施下一批试点村镇建设。通过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辐射带动全市整个农村,做到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力争在30—50年内,使××××的2400多个行政村的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在实施四大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的关系,从长远着眼,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同时要围绕改善民生,解决好农民最急、最盼的问题,使长远发展和当前工作统筹兼顾。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真正使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处理好坚持标准与突出特色的关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城郊型、产业带动型、旅游景区型、文化生态型等各具特色,各种类型的新农村。四是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也要抓好教育、文化、社会治安和民主法制建设,更要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让他们尽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五是按政策办事与创新工作机制的关系,在认真落实中省政策的同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三、××××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素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各级干部和农民的培训,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正确处理好发展、建设与群众可承受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建设和受益主体作用,稳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群众支农惠农政策、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抓好规划编制,推进以60万亩茶叶、60万亩柑橘、600万头生猪为重点的“三个六”、“四个优”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切实抓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专业乡镇、专业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为重点,继续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实施绿色“汉”字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品牌重组和整合,打响大品牌,开辟大市场。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和十(十堰)——天(天水)高速公路、城(成都)——西(西安)高速铁路近年将开通机遇,大力发展山水休闲、田园休闲、古镇休闲、文化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抓好劳务输出,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善和发展农村民生。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抓住八大民生工程、“十大工程”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力争3年内完成全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着力抓好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旅游活市”。战略的实施,抓好高速公路及境内交通干道沿线、景区周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通讯等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积极实施“绿色家园”和农民安居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年”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建设文明、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四)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针对我市农村基础薄弱、投入需求量大而资金来源狭窄的实际,在认真执行政策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以“五个三”为主要内容的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省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确保宽覆盖、多投资、快建设。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市县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生猪、茶叶、柑橘产业发展资金各 500万元,西乡、宁强、南郑、城固等县区每年分别配套不少于200万元,镇巴县不少于1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三农”的资金要达到103亿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农村资源、筹措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研究制定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抓好资源项目整合。以县为主,以项目为平台,尽可能地归并整合资源项目,统筹安排,重点投入,发挥资源资金聚合效应,推动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平台试点,引导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做好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行“双议”(“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形式的议事形式,探索兴办公益事业项目申报制和农村劳力外出信函议事。积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切实抓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探索农民以林权、农机具、主导产业和《土地承包合同》、《土地经营权证书》进行抵押的有效方式,推行贷款“一证通”,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
(五)坚持抓点示范,进一步加大新农村示范村镇建设力度。抓住新启动新农村重点示范村镇建设被省、市纳入目标责任考核的机遇,按照“试点先行、基础突破”的思路,继续抓好示范村镇建设,每年新启动示范村85个。一是继续抓好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二是抓好项目建设。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整合资源、项目,集中支持示范村建设,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力争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成效凸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民生建设不断强化,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四是在抓好当年示范村启动建设的同时,编制新启动示范村建设规划,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协调衔接、有序推进。
(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各方面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按照十七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市县区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市、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政府涉农部门为成员,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探讨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二是坚持试点试范,以点带面,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工作机制。选取各具特色的典型,重点抓好示范村镇建设,推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三是实行市县领导包抓、部门包建、企业帮扶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市级领导、部门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四是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督查考核力度,实施示范村镇的动态管理,以奖代补的工作促进机制。坚持每年对示范村镇以及成员单位进行量化考核,对建设任务完成较好的试点村镇和成员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未能完成建设任务的试点村镇进行处罚,取消资格。充分激发和调动试点村镇和成员单位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抓好督促检查工作,严格考核奖罚,努力促使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不断充实完善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健康、有序地开展。
第三篇:关于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大主题,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梯次推进,通过典型引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市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及成效
一是牢固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用科学观指导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支农惠农政策有了充分了解,农民对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热情格外高涨。目前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正健康有序、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和运行着。
二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市委、市政府认真实施“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战略,坚持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去年全市粮食总产102.12万吨、油料总产15.13万吨,生猪饲养量达到604万头,茶叶产量10280吨,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42万亩,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文秘杂烩网80多家。全市农业总产值150.49亿元,其中猪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5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0元,同比增长22 %。
三是农村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委、市政府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编制完成了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共建成通村水泥路3910公里,农村户用沼气池5.59万口、人饮工程865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www.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步建立,一些长期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实现我市率先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以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和科普“双百”工程,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 “文明新村”、“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系列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场所635个,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尽管三年多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底子薄,增收后劲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农村规划建设滞后,城乡环境反差较大。四是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市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实践论证,制定了××××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17个专题规划,确定了××××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十大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重点镇、村实现新农村阶段性建设目标,建设新农村示范户1.5万户。到2020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积极实施四大战略:
(一)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定位上,一定要从市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在规划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建设速度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积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在工作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既要加强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条件的改善,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走上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工促农、以
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融合,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基础设施较差,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遍地开花,要采取抓点示范、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办法,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要选择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建设效果较易显现的村,集中人力、物力、才力,用上3到5年时间进行重点建设,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达到阶段性标准后,经过验收,再实施下一批试点村镇建设。通过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辐射带动全市整个农村,做到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力争在30—50年内,使××××的2400多个行政村的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在实施四大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的关系,从长远着眼,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同时要围绕改善民生,解决好农民最急、最盼的问题,使长远发展和当前工作统筹兼顾。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真正使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处理好坚持标准与突出特色的关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城郊型、产业带动型、旅游景区型、文化生态型等各具特色,各种类型的新农村。四是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也要抓好教育、文化、社会治安和民主法制建设,更要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让他们尽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五是按政策办事与创新工作机制的关系,在认真落实中省政策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三、××××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素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各级干部和农民的培训,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正确处理好发展、建设与群众可承受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建设和受益主体作用,稳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群众支农惠农政策、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抓好规划编制,推进以60万亩茶叶、60万亩柑橘、600万头生猪为重点的“三个六”、“四个优”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切实抓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专业乡镇、专业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为重点,继续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实施绿色“汉”字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品牌重组和整合,打响大品牌,开辟大市场。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和十(十堰)——天(天水)高速公路、城(成都)——西(西安)高速铁路近年将开通机遇,大力发展山水休闲、田园休闲、古镇休闲、文化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抓好劳务输出,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善和发展农村民生。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抓住八大民生工程、“十大工程”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力争3年内完成全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着力抓好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旅游活市”战略的实施,抓好高速公路及境内交通干道沿线、景区周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通讯等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积极实施“绿色家园”和农民安居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年”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建设文明、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四)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针对我市农村基础薄弱、投入需求量大而资金来源狭窄的实际,在认真执行政策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以“五个三”为主要内容的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省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确保宽覆盖、多投资、快建设。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市县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生猪、茶叶、柑橘产业发展资金各 500万元,西乡、宁强、南郑、城固等县区每年分别配套不少于200万元,镇巴县不少于1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三农”的资金要达到103亿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农村资源、筹措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研究制定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抓好资源项目整合。以县为主,以项目为平台,尽可能地归并整合资源项目,统筹安排,重点投入,发挥资源资金聚合效应,推动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平台试点,引导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做好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行“双议”(“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形式的议事形式,探索兴办公益事业项目申报制和农村劳力外出信函议事。积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切实抓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探索农民以林权、农机具、主导产业和《土地承包合同》、《土地经营权证书》进行抵押的有效方式,推行贷款“一证通”,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
(五)坚持抓点示范,进一步加大新农村示范村镇建设力度。抓住新启动新农村重点示范村镇建设被省、市纳入目标责任考核的机遇,按照“试点先行、基础突破”的思路,继续抓好示范村镇建设,每年新启动示范村85个。一是继续抓好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二是抓好项目建设。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整合资源、项目,集中支持示范村建设,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力争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成效凸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民生建设不断强化,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四是在抓好当年示范村启动建设的同时,编制新启动示范村建设规划,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协调衔接、有序推进。
(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各方面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按照十七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市县区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市、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政府涉农部门为成员,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探讨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二是坚持试点试范,以点带面,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工作机制。选取各具特色的典型,重点抓好示范村镇建设,推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三是实行市县领导包抓、部门包建、企业帮扶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市级领导、部门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四是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督查考核力度,实施示范村镇的动态管理,以奖代补的工作促进机制。坚持每年对示范村镇以及成员单位进行量化考核,对建设任务完成较好的试点村镇和成员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未能完成建设任务的试点村镇进行处罚,取消资格。充分激发和调动试点村镇和成员单位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抓好督促检查工作,严格考核奖罚,努力促使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不断充实完善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健康、有序地开展。
第四篇:关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遵照**指示,元月18日至21日,我们赴***市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调研。除了听取市里及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外,我们实地考察了陈场、三伏潭、张沟、沙嘴等四个乡镇及所属的园艺场、栗林嘴村、青年村、先锋村、杜柳村,采取参观现场、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市而言,2005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村庄发展建设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干部争取不到政策资金扶持,没有找到致富门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没有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
购,产品供不应求。全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在生产发展、村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上,支部开始谋划村庄改造、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并在逐步实施。完成了2.5公里的通户公路建设,有楼房户达80%。村容整洁,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
四是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模式(项目+业主+农户(农家乐)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农家乐项目为载体,吸引外来业主投资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杜柳村位于沙嘴办事处西部,***城区宜黄高速公路出入口处,是***城区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较好,村民住房规划有序,村级道路四通八达,且全是水泥路面,给排水设施齐全,有“***脸面”之称。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借鉴成都、长沙城郊“农家乐”的基础上,决定在杜柳村发展该项目。杜柳农家乐园依托“两近”(离城区近,离高速公路出入口近)的区位优势,利用庭院、堰塘、苗圃、菜地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改造后的民居参与农家乐园的经营活动,采取自营和租赁经营相结合的办法,农民既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也可依托宅基地的区位优势,将房屋租赁经营。据预测,杜柳农家乐首期工程完工后,年接待能力可达150万人次,解决富余劳动力1000多人就业,户平可增收1万元。二期工程完工后,年接待能力可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6000多万元,户平增收5万元。“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己在全国各地逐步兴起,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更呈兴旺繁荣之势。“农家乐”的兴起,既为城里人找到了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又可为村民增加收入,使农民融入城市的新生活;既可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又可提高农民文明程度。
3、思路清晰,措施可行。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市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四个一起抓”,即坚持完善基础设施与发展特色农业一起抓、整体规划与试点先行一起抓、村庄改造与提高农民素质一起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与调动群众积极性一起抓,力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重点是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板块经济。具体来讲就是抓好“六个一”:一条鱼、一头猪、一只鸡、一棚鸭、一只鹅、一棵树,即以张沟为核心区,建设网箱养鳝特色园区;以郑场、毛嘴为中心,建设科技型养猪示范核心区;以郭河、陈场、等地为重点,建设家禽养殖产业带;以三伏潭、杨林尾、沙原为重点发展养鹅专业户;以沙嘴办事处等城郊区为重点发展“农家乐”和花木板块建设。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全力支持金威麦芽、外婆家水产、万荷堂莲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向农村延伸,重点抓好张沟先锋村、沙嘴杜柳村、三伏潭雷家垸、陈场园艺场等4个核心区改造试点。四是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五是继续落实“一免”“三补”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三、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653个村中,负债的村就有573个,到2005年底止,累计负债3.6亿元,其中负债200万元以上的村34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77个。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据测算,***市村平“一事一议”筹资仅为2.3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市计划2006年完成通村公路200公里,按每公里25万元左右概算,需投资5500万元左右,国家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只能解决2500万元,资金缺口3000万元。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2006年***市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总额比2005年增加近6700万元,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
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第五篇:关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遵照**指示,元月18日至21日,我们赴***市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调研。除了听取市里及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外,我们实地考察了陈场、三伏潭、张沟、沙嘴等四个乡镇及所属的园艺场、栗林嘴村、青年村、先锋村、杜柳村,采取参观现场、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市而言,2005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