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意见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小新型朝阳产业,加之受宏观调控影响低,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2011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县委、县政府把2011年确定为“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突破年”,为了充分挖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实现创建“红色旅游大县”的目标,现提出2011年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意见: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国家实施红色旅游开发的良好机遇,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为载体,突出“陕甘苏区创建地、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宣传主题,实现创建红色旅游大县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全面构建旅游产业,形成旅游产品体系,树立旅游形象,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实现我县从红色旅游大县向红色旅游强县的跨越,为全县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目标
围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四张名片,编制《**县旅游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审批的红色旅游开发建设方案,完成南梁革命纪年馆、列宁小学后续工程的同时,完成新馆布展及停车场、红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建抗大七分校、寨子湾、军民大生产基地、阎洼子会议旧址四个景点;完成南梁王大沟门至义正、林镇小河沟口至义正、东**至大凤川3条景区公路铺油工程;开发香包、刺绣、文化衫、十二生肖小贴士、木质小纺车、扑克牌等10种旅游产品;在县电视台开办《走**》旅游系列短片,加强行业管理,制定《**县农家乐评定标准》及《实施办法》,确保全年旅游生产平稳,力争使各景区(点)完成旅游接待人数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万元。
工作措施
(一)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继续坚持红色旅游为主,生态、文化历史、民俗旅游共同发展的模式,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在规划上要着眼长远、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搞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建设上要全民参与,彰显红色、突出优字,尽快建设一批好景区、好景点,在管理上要着眼需要,彰显特色,突出安全,积极引导更多企业加入旅游服务大军,在服务上要着眼顾客,彰显人本,突出周到,吸引更广泛的人士来**旅游观光,休闲渡假,努力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强化宣传促销措施,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宣传就有市场,客源就是财富。年内要尽最大努力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参与省、市旅游推介会。完善充实《**县人民政府网》、《**旅游网》,通过网络将**旅游资源、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来了解**,让**走向世界,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并在县电视台开办《走**》旅游系列短片,积极向各大媒体报送旅游信息,拓展并巩固外界对**旅游的注意力,提升**对外界的吸引力,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目标。
(三)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重点围绕红色革命历史和民俗文化等具有**特色、有市场需求的刺绣、剪纸、香包、军鞋、文化衫、十二生肖小贴士、木质小纺车、扑克牌等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扶持创办一批手工艺品加工企业,开发富有我县文化气息、凸现地方特色和实用价值、有纪念意义的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年内要开发出10种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等旅游产业发展经济主体,增强我县旅游业发展后劲和动力。
(四)深入持久地抓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我县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把旅游培训作为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和激励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优胜劣汰的环境,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提升景区的讲解水平和酒店的接待服务水平,让游客进的来、吃的好、住的适。
第二篇:产业实施意见
产业实施意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产业实施意见》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加快各个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提出了产业的一些实施意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产业的实施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文一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育...为了加快各个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提出了产业的一些实施意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产业的实施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一
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张政发〔2016〕48 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加快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牢树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主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政府扶持”的原则,采取“基地布局园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菌种生产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销售加工专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栽培基地,逐步走出一条“种养产业+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道路,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6 年培育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 1 个,建立标准化栽培生产基地 1-2
个,生产食用菌菌棒 500 万个,栽培食用菌菌棒 500 万个。以高台县智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新坝镇、南华镇、骆驼城镇各落实香菇栽培试验示范基地 5 亩,企业同基地农户签订栽培合同和产品订单,进行香菇栽培加工销售的试验示范,为发展壮大全县食用菌产业提供有效借鉴。到2020 年,全县培育 3 个以上食用菌栽培经营主体,发展 5 个以上食用菌栽培基地,食用菌栽培基地面积达到 1000 亩,年栽培各类食用菌菌棒 3000万个,年产鲜菌(菇)2200 万公斤以上,总产值达到 1.5 亿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产业布局,逐步扩大发展规模。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创新“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祁连山沿山冷凉地区的新坝镇为重点区域,发展中低温型草木腐食用菌,利用夏秋季的低温优势进行生产,辐射带动其他镇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
(二)强化质量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食用菌生产标准,突出抓好食用菌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生产过程记录、产品质量追溯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健全县、镇、基地三级检验监测体系,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营销队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食用菌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营销大户、中介组织和加工企业的作用,健全完善促进食用菌产品营销的政策体系,为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将分散的栽培户组织起来,形成“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
共担”的食用菌产业经济联合体;引导和鼓励食用菌栽培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增值空间。积极鼓励支持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民间资金、工商资本投资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针对不同区域人群研发不同口味、不同类型的食用菌产品,逐步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等延伸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食用菌菌渣回收综合利用体系,充分利用菌渣生产动物饲料、育苗基质、有机肥等。力争到2020 年全县食用菌生产所需培养料基本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菌料循环化利用。
(五)创建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创建食用菌名优品牌,到 2020 年,创建省级以上食用菌名优品牌 1 个、认定食用菌有机食品 1 个,绿色食品 2 个。鼓励支持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到国内外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展销会,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提高我县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和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重点产业来抓。县上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工信等单位领导为副组长,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各镇、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区域特色和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
来抓,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计划,认真研究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拉动作用,重点对在本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及科研实验推广的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栽培户等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扶持,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2016 年,县政府将从支农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布局,扩大规模。
1.扶持建设食用菌设施棚室。
①对新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栽培食用菌的,每座日光温室以实际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 50000 元)给予同期银行基准利率 50%的贷款贴息。每座钢架大棚以实际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 20000 元)给予同期银行基准利率50%的贷款贴息。
②对在蔬菜产业园外连片新建 30 座以上(含 30 座)高标准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发展食用菌的,每座日光温室(60m×9m)补助 5000 元;每座钢架大棚(60m×9m)补助 2000 元。优先解决供水、供电、通路等配套设施。安装自动卷帘机的,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
③在日光温室、钢架大棚配套层架式设施发展食用菌的,享受 2016 年县委一号文件奖励扶持政策。
④对新建连体钢架大棚(5 亩以上)并配套层架式设施发展食用菌的,每座连体钢架大棚奖励资金 5 万元。
2.扶持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从事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企业,按照《高
台县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若干扶持办法》和《高台县小微企业两创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办法》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县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优先向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倾斜。
3.扶持发展食用菌栽培农户。对在日光温室或钢架大棚(1 亩以上)发展食用菌(香菇)的农户,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企业和农户签订食用菌生产和产品收购合同,企业提供菌棒,回收合格产品。农户按规程和标准生产食用菌,按订购合同交售合格的食用菌产品。
(三)加强科技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在菌种选育、高效栽培、菌棚建造、菌渣利用、加工工艺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科技贡献率。
(四)加强人才培育。加强食用菌产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业务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队伍,指导食用菌栽培农户按市场需求、菌种特性生产、加工销售食用菌。
(五)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营造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舆论氛围,宣传食用菌栽培设施建造、菌种生产、栽培管理、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信息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典型企业和农户,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升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水平。
(六)加强监督考核。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创新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开展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研发,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关镇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食用菌产业发
展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县督查考核局把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大各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检查考核力度,促进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高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 年 8 月 31 日
范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央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山西省政府《关于推动全省动漫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意见。
根据晋城城市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城市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现代传媒、艺术品、文体娱乐、动漫影视和教育培训这 6 个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进一步加强对太行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以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旅游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
---发展与大众文化、体育、健康消费相结合的文体娱乐产业。加快孙悟空主题公园、文化艺术中心、印刷工艺园区、太行山文化产业园建设,利用现有的文体宫、游泳馆、跳水馆,大力发展文艺娱乐业,积极申办较大规模的体育竞赛,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
---发展具有晋城特色的会展业。结合晋城的人文资源、社会环境和经
济特色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建的会展中心和已有的文体宫等有利条件,以及对一些破旧工厂进行改造利用,形成多元的会展场馆和独特的会展环境。采用补贴、奖励等措施,吸引和举办各种具有国际、国内品牌效应的会展,形成会展、住宿、接待、旅游、购物、交通、休闲、娱乐的会展产业链,打开对外开放窗口,提升城市品位。
---发展与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或独立办学,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终身教育。大力发展专业知识、实用技能的各类培训业。
三、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文化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品牌为龙头、资产为纽带、企业为主体,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全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树立“只求所在、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的观念,积极争取并支持省级部门、省属企业在我市投资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各方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来我市落户。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具有晋城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骨干企业。
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太行山、赵树理、上党梆子等品牌优势,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培育一批名牌单位。充分利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白马拖疆、二十八宿等文化遗存,推出一批精品名作。扶持《白马少年》《二十八宿传奇》等动漫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鼓励其形成相关链。
推进文化企业集团化发展,改变目前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状况。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山水、人文、地理等资源优势发展一批文化企业。在出版、文艺演出、体育、文化旅游、娱乐休闲、艺术品生产等行业中,扶持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骨干企业,并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企业集团。
四、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每年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文化艺术专项经费 500 万元,重点用于市级文化单位的艺术创作和精品生产。“十二五”期间,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要有明显提高。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政府每年从煤炭可持续发展本金中拿出 5000万元作为基本金,以此吸收社会资金,滚动发展,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理,用于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用于对文化产业投入,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奖励优秀文化企业,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使用范围如下:
(一)经市政府审定,每年公布 10 家优秀文化企业,连续 2 年按企业对财政贡献额的 50%奖励该企业,按第一企业对财政贡献额的 2%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次性奖励。
(二)鼓励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对市政府审定的优秀文化创意企业,给予每家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创新奖励。
(三)建设符合规定条件的文化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项目(试验)
基地,给予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研发资助。
(四)对原创动画片给予奖励。在中央电视台主要频道、省级少儿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二维原创动画片,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200万元。在中央台播出的二维原创动画片,按片长每分钟 1600 元给予奖励;在地方台(省级电视台)播出的,按片长每分钟 1000 元给予奖励;在市级电视台播出的,按片长每分钟 500 元给予奖励。三维在二维的基础上给予加倍奖励。同一产品在多个电视台播出,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五)我市原创影视动画片获得国际知名动漫节(展)、国际 A 类电影节的主要奖项和国家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50万元;获得省级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30 万元;获得市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10 万元;同一产品在多个获得多个奖项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六)对我市数字出版产品、图书报刊出版产品、音像出版产品等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
(七)从事电影发行、放映的电影公司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适用 13%的增值税税率,文化企业发生的广告费用,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范文三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旅游、文化产业内涵,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
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县在大力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体育产业新发展,体育彩票销售快速增长,体育旅游市场培育与开发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围绕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目标,我省体育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云政发〔2011〕43 号)文件精神,现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体育惠民方针,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完善
体育功能、提高体育整体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活动场所,提高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完善政策措施,广泛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培育体育产业市场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提升体育产业内在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体育经济发展的产业基地、产业带。
——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充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以中国云南高原体育基地建设为主轴,积极加强体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拓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具有永平特色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努力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做到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形成以全民健身服务业和重点,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新格局;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阶段目标:
2011 年—2015 年,打牢基础阶段。整合体育产业资源,提升体育产业内在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体育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培育形成多样性、多层次、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体育消费产品。基本形成多元投资体育产业体制和全民广泛参与体育消费机制。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和统计体系。体育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十二五”期间,力争体育及有关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增均增长 5%左右。
2016 年—2020 年,巩固提升发展阶段。体育市场投资及消费主体进一步成熟,体育消费市场不为扩大,全民体育消费水平显著增加,一批现代体育企业成为体育市场主体,形成特色鲜明、在省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体系。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较为完善。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二、发展重点
结合我县实际,突出特色,重点支持以下产业领域:
(一)体育健身服务业。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健身消费。紧密结合我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一批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县(市、区)、一批旅游小镇、一批旅游特色村、一批国家森林公园、一批旅游
休闲度假类重大项目”的机遇,推进体育产业进入“五个 一批”开发建设。进一步开发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体育健身项目,加强群众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功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加强我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市场开发、推广。
(二)体育旅游。协调推进体育与旅游等有关产业互动发展,不断创新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体育旅游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旅游文化产业优势,以旅游业为依托,强化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互动与互补。抓住我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推进体育产业进入服务业规划和旅游产业“五个一秕”项目规划。加大力度开发网球、登山、攀岩、探险、定向运动、自行车、民族射弩等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充分发挥我县户外运动资源优势,积极稳妥开展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项目经营活动,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积极开展体育特色旅游、全民健
身旅游、赛事专线旅游、民族民间体育旅游等服务。
(三)体育竞赛表演业。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运作。支持各乡镇根据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竞赛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承办或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和举办大型体育竞赛表演,大力培育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逐步建立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带动有关传媒、广告、赞助等行业发展。
(四)体育用品业。利用我县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抓住我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健身绿色健康营养食品,积极承接省、州内有关产业转移,培育一批体育用品销售企业,创立本省知名品牌产品。
(五)体育彩票业。不断研究探索我县体育彩票市场发展规律,健全销售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益,促进我省体育彩票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措施
(一)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导。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发展体育产业的综合协调作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运用经济的手段管理体育,把体育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体育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来抓实抓好。
(二)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会分开,营利
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加快有条件的体育经营事业单位的改制进程,加大体育项目市场化动作力度,促进体育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调整体育产业投资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财政资金重点投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教育、体育科研和难以产业化的竞技体育项目。发挥体育产业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电子信息等有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有关业态发展。
(三)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利用省人民政府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 2000 万元作为全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县、乡镇人民政府也要通过安排补助资金等方式,对符合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给予扶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体育类基金会,鼓励境内外组织与个人向基金会提供捐赠和资助。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通过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参与体育设施改造、建设和经营,参与兴办各类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信息咨询等经营性实体,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新格局。
(四)完善和落实体育产业税费优惠政策。
1.认真落实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确认的新兴体育项目的经营,以及新办独立核算体育经营企业和租用体育设施从事体育服务单位,按照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减免税费。
2.认真落实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体育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房、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为安置体育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及下岗人员兴办的体育健身服务业,符合政策规定的实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3.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性收费和有关税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体育训练、竞赛、科研、教育以及直接为群众健身服务等公益性体育设施、承担国家培训优秀运动员任务的训练基地,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4.凡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出资举办面向青少年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和兴建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按照国家和我省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5.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在利润总额 12%以内的部分,准予规定在税前扣除。
6.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体育产业广告费支出,允许按照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
7.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性组织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可按照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有关优惠政策。
8.政府对用于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并根据其向群众开放的程度,在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二○xx 年六月二十日
第三篇:2013年全县旅游产业开发工作要点
2013年全县旅游产业开发工作要点
2013年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立足“宜居宜游区域首位产业”的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思路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创建提升、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为重点,着力改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优化旅游环境、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倾力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旅游名片。全年接待游客量力争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65亿元。为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旅游节点及充满活力和富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奠定基础。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编制旅游规划,完善旅游规划体系
积极请示汇报、主动衔接沟通,编制完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双泉湖景区总体规划暨重点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南台村旅游小镇发展规划》,形成定位准确、系统科学的旅游规划体系。
二、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重点景区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丹霞经营权整合。积极协调配合做好丹霞景区经营权整合资产验核移交、人员安置等相关工作,理顺经营管理体制,确保丹霞经营权平稳过渡,正常运营;积极配合新组建的丹霞旅游开发公司做好景区开发建设征地拆迁等相关事项,确保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地质博物馆、景区
大门、停车场等项目工程,游客接待中心投入使用。积极配合,完善大沙河景区旅游功能。配合相关部门实施“一区两园”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开发丹霞山、丹霞广场文化服务经营项目,配套文化景观设施;继续开发水上游乐项目,指导脆香四合院业主开发建设五湖星级大酒店;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建设占地200平方米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
三、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旅游新业态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大沙河、双泉湖等品牌景区及县城城郊和乡镇集镇,引导城乡居民发展特色“农家乐”等休闲旅游服务项目,配合相关部门、乡镇建设2-3个集科技示范、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果园。按照《南台村旅游小镇发展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建设,引导20家左右的农户修建标准化农家乐,激励现有“农家乐”改造提升服务设施档次;制定“农家乐”管理运营办法,指导旅游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农家乐”经营、安全、服务及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监督,协调督促办齐“三证”(从业资格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加大对农家乐经营业主、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推广特色饭菜,规范服务行为,改善卫生环境,营造文化氛围,提高经营服务质量。加快发展红色旅游。配合民政等部门完成汪家墩战斗遗址纪念广场、缪家屯庄红西路军总指挥部等红色旅游纪念设施的改造提升,不断完善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功能。大力开发旅游文化商品。积极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引导开发葫芦雕刻、水晶制品等5种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投放市场,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经济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制定宣传促销计划,以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四张名片、提升**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采取“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动”的手段,整合资金,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强化主流媒体宣传。积极配合省、市旅游部门做好央视、甘肃卫视、《读者》杂志等传媒广告宣传工作;做好**旅游网及3A级旅游景区和三星级宾馆旅游网与旅游专业网站的联网对接,积极开展联网营销。强化户外宣传。做好国内重点城市机场、车站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张掖丹霞及**旅游宣传广告,积极协调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地段设置游客咨询服务点,在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沿线设置旅游交通指示牌,为游客提供咨询和指引服务。强化节会宣传。精心设计制作一本《**风光》画册、一张《**自驾游地图》和一张《**旅游指南》明白卡,参加国内“旅交会”、经贸洽谈会等宣传推介活动,配合做好第三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及第三届“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和第四届“中国枣乡•魅力**”旅游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空间,提升**整体形象,扩大知名度。
五、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认真做好旅游创建工作。积极指导丹霞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梨园口战役纪念馆、香古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创建工作;指导丹霞山庄创建星级旅游饭店;指导沙河镇创建省级旅游示范乡镇、南台村创建省级旅游专业村;组织开展全县第三届星级“农家乐”评选活动,命名表彰一批星级“农家乐”,推荐申报创建一批市级星级“农家乐”。加强旅游业务技能培训。举办全县旅游餐饮服务、旅游餐饮管理、旅游接待讲解、南台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各1期,培训550人次。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参加上级旅游部门举办的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管理暨从业人员和导游讲解员培训及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技术比武大赛活动,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强化旅游市场监管。签订旅游安全责任书,制定旅游景区、星级旅游宾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星级“农家乐”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办法,注重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旅游旺季和黄金周等重点时段、环节的旅游安全监管;开展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整治活动,认真开展旅游服务公共问卷调查,及时处理旅游投诉,扎实做好A级景区、星级宾馆旅游统计月报和旅游动态信息报道工作。
六、宣传贯彻“一法一纲要”,优化旅游业法制环境 面向社会、面向旅游行业,加大《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宣传力度,协调宣传、司法等部门纳入“六五”普法宣传教育计划,对“一法一纲要”进行专门的宣传贯彻安排部署,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充分利用“5•19中国旅游日”、“全国安全生产
月宣传咨询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时机,采取印发宣传单、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教育社会覆盖面,提高人民群众知晓率。组织旅游企事业单位,分层次开展学习培训,教育引导全体旅游从业人员领会《旅游法》实质内容,全面提高依法管理、守法经营的责任意识。加强旅游行政机关干部职工依法治旅学习教育,组织开展执法专项整治行动。
七、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和履职能力
深入推进“效能风暴”行动。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大力倡导“三查三比三看”(即查精神状态、查工作差距、查落实力度,比干劲、比位次、比成效,看亮点、看变化、看后劲),推动机关干部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能。修订完善丹霞、大沙河等重点景区导游解说词,着力抓好局机关讲解人员岗位培训,提升旅游接待讲解水平,做好旅游接待讲解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双联”行动。制定“双联”行动工作计划,立足帮办实事、促进发展,引导南台村农户积极融入景区发展,培育“农家乐”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增加农民收入。认真履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主动请示汇报,积极衔接沟通,认真落实县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议事协调、任务分解、责任交办、督办问责、绩效考评等工作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第四篇:旅游产业开发几点思考
旅游产业开发几点思考
——赴宁蒙陕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4月26日下午,县上组织宣传理论工作者一行十五人前往周边地区的吴忠市、银川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延安市等七市18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大家带着借鉴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如何才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扩大开放,加快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的考察学习目的和任务,对每个考察学习点都进行了认真的观摩考察学习。在11天紧张的考察学习中,一路走来,一路惊叹,一路感慨,一路深思。看到它们今天的发展,今天的巨变让人惊叹;了解了它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发展、创业历程令人感慨;同喝黄河水,同是西部人,过去同在一个发展水平和起跑线上,将我县的发展水平和周边地区进行比较,令人汗颜,令人深思。
此次考察学习,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学到了经验。考察团所到的这7市18个县区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方位的,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
我是台里《周祖文化》节目的主编和制片人,开播时大家对这档栏目的定位是:弘扬周祖文化,打造旅游品牌,介绍风土人情,推介美丽庆城。那么作为节目的主编和制片人,我有义务、有责任把庆城的文化、旅游、风土人情等人文旅游资源全面,细致的推介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庆城,热爱庆城,前来投资建设庆城。也就是带着这些任务,我在此行十一天的考察学习中,每到一个点除了认真参观考察学习它们的成功经验外,我还要了解这里的文化,历史以及如何开发和推介这些无形资源,从而更好的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品位。
现在,我从此次考察学习中如何做大旅游产业,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认识和启发。
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笔无形资产,它也是一个城市向外推介自己的名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精彩的一笔。许多人是因为记住了这个城市灿烂的历史,独特的文化而更加加深了对整个城市的了解。
对于庆城而言,这里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桑梓,大文豪李梦阳的故里。县城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城池之一,又是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
做为庆城人,拥有如此巨大的一笔历史财产是我们自豪和骄傲的资本,但是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没能让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这些历史,做为庆城人我感到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我认为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比较,我们缺乏的不是旅游资源,缺乏的是大手笔,大规模开发建设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建设的力度和气魄。在庆城旅游资源开发上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要在“大”上求突破
例如:举周祖陵森林公园做为例子进行比较说明:
我们在银川的西夏王陵和鄂尔多斯市的成吉思汉陵进行考察学习时注意到,无论是西夏王陵还是成吉思汉陵在旅游资源开发上,都重点突出陵墓主人的主体地位,重点介绍陵墓主人一生的经历,生活习惯,主要贡献和经历的大的历史事件,同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穿插有当地的民俗风情介绍,这样在推介旅游景点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向人们推介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味特产。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在成吉思汗陵考察的小小的例子:在成陵中有蒙古人吃羊肉如何吃,先吃什么,后吃什么,为什么这样吃的当地风俗介绍,这个小小的细节让人们既了解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又推介了蒙古特产——羊肉。我认为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组织起来构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游人的因素。相比较,我们的周祖陵景点太多太滥。无序引进的天宫殿、王母宫、仙姑殿、巧匠亭等许多与周先祖不没有联系的人文景点冲淡了陵墓主人周先祖不的地位,这些人文景观在庆城不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人们了解周先祖在庆阳的历史、经历,贡献毫无任何作用。相反,让游客有了这样一种错觉:周祖陵山有许多庙,是个烧香拜佛的地方,而很少有人记住周先祖,更好的了解周祖陵这样一个享有圣誉的华夏第二祭祖圣地。
我们在开发建设周祖陵森林公园中这种小而全,小而杂的规划建设思路和理念是导致我们的旅游产业不能提升品位,亮出品牌的根本弊端。
二、要在“特”字上继承传统
走进成吉思汗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笼罩着神秘色彩、完全不被外界文化所影响的古老的马背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历史。这就是成吉思汗陵区别于其它旅游景点,被游人们一致认可的自己的特色——原汁原味的蒙古王陵特色。
相比之下,我们庆城的周祖陵也有自己的特色:神秘的先周农耕文化、悠远的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黄土风情。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是我们深挖旅游资源、做大做活旅游产业的坚强基础。
我们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可以借鉴成吉思汗陵将特色做大,将特色做细的经验,兴建后人传承周先祖“陶复陶穴”的窑洞文化,和“教民稼穑的周祖农耕民俗文化一条街,将这里独特的地坑院,香包拙拙、饮食文化做为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将庆城原有的鹅池洞吃水不用舀等八大景进行重修恢复,吸引更多的游客欣赏观光品味。
三、要在“说”上细下功夫
在此次考察学习中,无论是在成吉思汗陵还是在延安枣园,杨家岭的红色旅游这两大景点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景点的讲解员“说“功令人非常佩服和欣赏。尤其是在延安的枣园,讲解员不但了解各个点的历史、人物,而且对解放前共产党在延安的13年历史倒背如流有问必答,在真实再现历史讲解历史的过程中将历史与延安的发展结合起来并将其上升成为一种延安精神介绍给游客,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我们的导游得赶紧提高自身素质了。
导游是向游人推介旅游景点的一个窗口,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要想最完美,最精彩的将旅游城市推介出去,要求导游要精(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通历史,了解乡土民俗,注意个人气质形象,导游讲解不仅仅单一的介绍景点,而要将历史、民俗、传说故事巧妙的穿插在一起,把历史、文化、民俗贯穿起来,从另一个侧面把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丰富特产,不断发展的庆城推介给大家。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产业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旅游行业秩序,使旅游产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以上这些仅仅是我将庆城的旅游业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相比较,形成的一些浅显、粗陋的认识。
这次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思想上最大的收获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胸怀决定规模,时机决定成功”。此次考察学习让我认识到:首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环境。
第五篇: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hsz.lhk.gov.cn 2010-3-31 admin
中共老河口市委 老河口市人民政府
为把握当前全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把老河口市建设成为鄂西北的“浪漫之都、休闲之都、文化之都”,促进我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先导型的朝阳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强,产业链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我市历史积淀深厚,丰富的文化遗存与秀美的山川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老河口的重要举措,全市上下务必要提高思想认识,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乃至整个地方经济互促、互补、互兴发展格局,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古城、名人、名胜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文化旅游产业和城市建设相互融合,全面发展,打响老河口市文化旅游品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定位,以省级旅游经济强市为目标,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自然景观旅游为依托,加快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保护和利用。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构筑以滨江风情文化景观带和城区历史文化景观为主,近郊儒学文化观光园景观为辅的文化旅游基础框架,努力将我市打造成集文化教育、观光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75万人次,年均增长13%;旅游总收入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14.2%。力争创建1至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把老河口市建成中国著名的休闲之都和宜居城市,使老河口市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北大门和核心景区之一。
二、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开发建设项目
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建设任务繁重,应按照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先期以梨花湖生态风景区、张光年文化广场、光化黉学文化旅游观光园等3至4个重点项目为龙头,采取示范带动、由点及面的方式,全面推进我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1、推进梨花湖生态风景区及滨江景观带建设。在梨花湖生态风景区建设中确立“休闲之都,宜居城市”的旅游形象定位,高标准打造滨江景观带,在规划和建设中要融入老河口人文历史元素,以微缩景观、碑刻、群雕、雕像等形式,体现出历史文化、码头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历史主题;修复翔鹤楼和望江楼;在胜利码头复建汉江渔船码头,体现“小汉口”历史风貌;在洋油栈码头附近建设汇集茶馆、歌厅、酒吧等休闲娱乐一条街,把梨花湖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
2、推进张光年文化广场建设。张光年文化广场要全面整合老河口历史上伍子胥、欧阳修、张宗逊和近现代张光年、李宗仁、恽代英、袁书堂等人文资源,体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在文化广场中规划建设几组大型群雕,题材以黄河大合唱、抗战文化名人(老舍、胡绳、碧野、臧克家等)风云际会老河口、老河口保卫战等内容为主,同时对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的对外开放进行提档升级,使张光年文化广场与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融为一个整体,打造老河口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核心景区。
3、加快光化黉学文化旅游观光园开发。强化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和社会捐助等方式,全貌修复光化黉学,彰显光化黉学这座鄂西北最大的庙校合一建筑群的独特魅力,加快光化黉学文化旅游观光园项目建设步伐,把该项目建设成为河南内乡至襄樊隆中、武当山旅游线路上的亮点,形成“北有内乡吏治文化、南有河口儒学教育文化”的格局,完善和丰富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
4、开发建设太平街。太平街是老河口市清末民初繁盛一时码头商贸的缩影,在196米长的街道上分布着以天生行、鸿昌行、万昌行等商行、货栈共计38家。合理规划复原太平街,再现鼎盛时期太平街商贾云集的历史风貌,形成一个集古建筑群观光和特色地产品展示为一体文化旅游景区。
5、抓好乡村旅游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李楼办事处方营村和朱楼村为龙头,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农家、生态农庄和“农家乐”。在此基础上指导一批不同特色、不同类型的旅游型村镇建设;重点发挥洪山咀百里梨桃基地的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付家寨至陈埠梨花湖沿线,建设梨花渡码头、梨花碑林、桃花山庄等几处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将牛郎织女传说、汉水连天河故事与现代农业景观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区。
6、建设大型湿地公园。我市沿汉江全部是淹没区及滩涂组成的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在梨花湖望江楼区段建设湿地公园,打造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7、抓好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整合我市红色旅游资源,加大投入,挖掘袁氏姐妹人文资源,以扩建袁书堂纪念馆为核心,争取早日将袁冲乡革命老区建成本地域内知名度较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向游客开放。
8、抓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我市是一座宗教文化悠久的城市,修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清真寺,是鄂西北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是新教在中国传播最早的地区;在民国初年,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流传到老河口,在我市均留有遗迹。对清真寺、天主堂等历史遗迹加以开发、利用,可以形成伊斯兰风情等宗教特色旅游。
9、抓好水利工程旅游的开发。我市分布有大中型水库57座,赵岗乡杜槽河“西瓜秧”式灌溉法在建国初期曾经得到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王任重曾撰文“伟大的创举”;清泉沟泵站3号洞是我国大兴水利建设的典型代表;以孟桥川水库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自然风光秀丽,水产资源丰富。利用这些水利工程资源,做好与淅川南水北调源头的对接,整合宋长城历史景观资源,形成集南水北调源头游、水上游玩、库区垂钓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旅游。
10、抢救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陈义文木版年画、老河口丝弦、国乐锣鼓、抬妆故事、曹桂英剪纸、玩梆等民间传统文化,借鉴南昌赣江市民公园中用铜雕塑表现掏耳朵、接新娘、打箍、打陀螺、踢毽子、磨剪刀、滚铁环等往事的方法,用群雕形式在滨江景观带立体展现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1、开发马窟山自然生态资源。马窟山(又名百花山)自然风景秀美,流传着“神马出山”的美丽传说,为纪念宋代欧阳修任光化县令而修建的欧阳文忠公祠,曾经是马窟山上的一处胜迹。对马窟山环境风貌加以整治,重修欧阳文忠公祠,利用自然山洞展现“神马出山”传说,开发打造一处人文历史景观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风景旅游区。
12、加强特色餐饮文化的开发。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林果产品等资源优势与老河口市独特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开发以老河口地方名特食品、汉水菜谱、风味小吃等为主的饮食文化旅游商品。采取以政府牵头、民间自主搞研发,收集、整理民间食谱,开发地方特色餐饮文化。推荐一批信誉好、设施配套完善的餐饮企业,形成规模化旅游餐饮中心区。定期组织老河口名特美食展示、烹饪技艺表演及品评活动,提升旅游餐饮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13、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推介。鼓励和指导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经济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推介。认真研究具备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以木版年画、赞阳八景、民间手工艺、地方特色食品等为主的旅游商品,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老河口特色和城市文化内涵,又便于携带、实用性强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全力扶持二到三个以汉水文化为核心,集设计、生产、加工、展示、推介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提高文化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
14、加强旅游节会的开发。对“中国老河口梨花节暨《黄河大合唱》艺术节”进行提档升级,全力打造“中国老河口七夕爱情节”,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创新节会主办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节模式,通过广泛的宣传、展演和文化交流,增强地方群众的凝聚力、展示地方特色,不断塑造老河口市文化旅游的鲜明特色,让节会成为旅游者了解、感受、体验老河口独特文化旅游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的载体和平台。
近三年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举全市之力,加速滨江景观带、张光年文化广场、太平街、光化黉学、百里梨桃基地农业观光园和农家乐风情游建设,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将我市现有历史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全力推出“老河口一日游”精品线路:“赏梨花湖滨江美景、观张光年文化广场、品梨桃园农家风情、游马窟山秀美风光”。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科学修编规划。按照保护生态、突出特色、挖掘文化的总体要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按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高起点修编和完善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各景区(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
2、扩大对外宣传。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项目市场开发。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省内外主流媒体,加大老河口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品牌塑造、推广的力度,2009年推出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推出《毓秀老河口》旅游画册和《汉水连天河》旅游风光光碟。借助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宣传。把文化旅游推介作为全市旅游宣传促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外宣、招商、对外交往交流活动都要与文化旅游宣传密切结合。
3、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快启动老河口市博物馆、张光年文化名人广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确保早日建成使用。同时抓好中山公园、马窟山的综合开发,加快建设滨江茶馆酒吧街、太平街仿古商业街等一批休闲街、特色街,集中交流展示民间传统歌舞、音乐、健身、饮食文化,丰富游客和群众的文化生活。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启动机场、铁路复通项目,发展旅游观光交通营运网络,加快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在梨花湖修建专用码头,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标志标识,在主要公路及通往重点景点的道路设置国际化标准的中英文交通指示牌,确保旅游交通快捷畅通。
4、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根据国家、省、地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做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和规划包装,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支持。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开展资本运作,大力开展文化招商,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市内外各类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形式,来我市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市政府将研究出台旅游招商项目优惠政策,对重点旅游项目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旅游、文化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统筹指导、具体负责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好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日常工作。今后凡是我市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必须增强文化内涵和体现文化元素,所有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项目,必须有文化旅游办公室参与规划、参与论证、参与实施。
6、严格目标考核。各部门要强化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识,建立协调、协作、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发展和改革部门要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政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旅游、财政、建设、国土、林业、水利、文化、宗教、体育、环保等部门,要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管理。公安、交通、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安全、商品价格、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共同营造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坚持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和乡镇办事处,把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办事处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明确分值考核比例,每年进行督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