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特色农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乌牛特色农业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侯慧昀
调查地点:浙江省永嘉县乌牛镇
关键字:乌牛 农业 四乌 早茶
摘要:乌牛镇是永嘉县的东大门,东靠乐清市,南临瓯江,西接瓯北,北连上塘,104国道线穿镇而过,甬台温高速公路与温州大桥临镇,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全镇面积76.6平方公里,呈带状、南北走向,南低北高,北部为山区,其中山地占77.5%,水域面积占9%,耕地占13.5%。全镇辖37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6年总人口4.9万(其中外来人口1万)。2006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9.02亿元,同比增长11.2%;财政总收入7041.71万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企业55家,实现产值14.38亿元,同比增长24.51%;外贸出口3.4亿元。
一、乌牛农业发展总概括
乌牛市场繁荣,物产丰富,是著名的“中国乌牛早茶之乡”,有“乌牛早茶、乌牛米、乌牛酒、乌牛猪”这“四乌”土特产,形成了
一批乌牛早茶、柑桔、姜黄、杨梅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拥有有机茶认证商标3枚,绿色品牌3个。以东蒙工业区为依托的新兴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全镇行业
乌牛镇早茶基地
优势主导化明显,形成了以小五金、鞋服、机电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企业出现群体规模化,全镇产值超500万规模企业55家,规模企业中产值超亿元的有杰豪鞋业有限公司达2.1亿元,超5000万的4家,超1000万的有24家,中国无区域集团1家,县巨龙企业3家,县明星企业9家。
200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17.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2元,成为温州工业卫星镇。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采取了一系列保农、扶农、强农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乌牛早、乌牛米、乌牛酒、乌牛猪”四大产业,尤其是乌牛早茶叶开发取得显著的成绩。1999年该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国乌牛早茶之乡”称号,有力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二、乌牛农业的发展优势
乌牛镇位于永嘉县东大门,镇域面积76.60平方公里,下辖行政村37个,耕地面积15800亩,总人口3.95万,乌牛镇东邻乐清市,西连瓯北镇,南邻瓯江,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104国道线穿镇而过,勇台温高速公路与温州大桥临镇,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乌牛镇人民始终赶在大潮前列;已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乌牛镇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建设农业重镇、工业大镇、教育强镇、文明强镇为目标,带领全镇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200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17.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2元,成为温州工业卫星镇。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采取了一系列保农、扶农、强农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乌牛早、乌牛米、乌牛酒、乌牛猪”四大产业,尤其是乌牛早茶叶开发取得显著的成绩。1999年我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国乌牛早茶之乡”称号,有力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工业投资环境得到优化配置,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抓住建设东蒙工业园区为契机引进了16家企业,引资额达10亿元,特别是引进上市公司安徽海螺集团。开放中的乌牛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科教文卫事业蒸蒸日上,政府对科教和人才的投资逐年加大,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不久的将来,一颗璀璨的“浙南明珠”将在瓯江之滨,冉冉升起。
三、乌牛早茶作为特产典型代表
乌牛早是我国古代的名茶,曾经失传数百年,是1985年重新得到恢复。乌牛早茶永嘉乌牛早茶是近年的新创名茶,因主产于永嘉乌牛镇而得名。是我国茶类中特早发芽的品种,3月上旬即可采制。用它加工的“乌牛早龙井”,外形扁平,味醇气香,色泽翠绿,为茶中珍品。
乌牛早茶外型扁平光滑,肥嫩匀整,色泽嫩绿。内质嫩香高锐,滋味醇爽,叶底完整显芽,色、香、味、形俱佳的高档扁形名茶。该茶含氨基酸7.4%,咖啡碱3.8%,茶多酚26.6%,水浸出物46.4%。常饮该茶能起抗癌、减肥、消化、除腻、提神醒脑、利尿清热等多种作用。
乌牛早茶抗衰老
乌牛早茶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过氧化,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会使细胞受伤。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过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乌牛早茶中的儿茶素能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乌牛早茶抗菌
研究显示,乌牛早茶中儿茶素对引起人体致病的部分细菌有抑制效果,同时又不致伤害肠内有益菌的繁衍,因此乌牛早茶具备整肠的功能。
乌牛早茶降血脂
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表明,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人体的实验表明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功效。乌牛早茶含有黄酮醇类,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降低心血管疾病。
乌牛早茶瘦身减脂
乌牛早茶含有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因此达到减肥功效。
四、乌牛农业的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乌牛镇人民始终赶在大潮前列;已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乌牛镇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建设农业重镇、工业大镇、教育强镇、文明强镇为目标,带领全镇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第二篇:信用社特色农业调查报告
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力促特色农业发展
近年来,一个独具特色、充满绿色希望的农业产业项目生姜种植正在我镇蓬勃发展,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农业小镇由此变成了全市闻名遐迩的生姜基地,率先进入了小康镇的行列。特色农业为团结镇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社在支持生姜种植这个致富工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2001年3余额21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王洪章行长前来视察,对信用社因地制宜扶持生姜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团结信用社支农的路子是对的,经验值得推广。”
1996年以来,我社牢记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支持地方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与信用社良性发展的有机结合点,转变思想定位,调整信贷投向,以支农主力军的面貌对当地特色种植业生姜种植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01年,团结镇生姜种植面积达2100亩,产量达6300吨,总产值1260万元,2500户姜农全部实现盈利,获纯收入600万元,全镇人均获纯收入360元。信用社也实现了连续六年盈利的良好业绩。姜农们发自内心地说,信用社劳苦功高,是帮助我们致富的好“财神”。我们近年来支农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勇于探索,转变思想定位,牢固树立以农为本的支农观念近年来,我社同其他一些信用社一样,在支农问题上也存在过反复。在1996年以前,团结镇政府确定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民致富增收的指导思想,信用社在经营重点上也转移到支持当地乡镇企业发展、提高信用社资金周转率及使用效益的思路上来,为此,信用
社减少了对农业及种植业的支持,讲大量经历和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发展之中,农业贷款下降到全部贷款的50%。但在团结镇这样的农业地区,受客观条件、经营基础以及技术能力的限制,乡镇企业发展很快陷入困境,纷纷关停倒闭,信用社也陷入亏损境地。
在失败面前,信用社进行了认真反省,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开展调查研究,对当地经济优劣势进行认真分析对比,认识到信用社必须端正支农方向,支持农民依靠本地优势发展农业,特别是特色种植业走上致富道路,进而壮大信用社自己,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支农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起来。
二、因地制宜,调整信贷定位,以支持地方特色农业为信贷突破口
针对团结镇土地资源丰富、种植业历史悠久、种植技术基础好、特色种植业—早姜种植前景良好的自然、技术条件,信用社将信贷支持重点调整到支持特色种植业上来。从1996年起,信用社主动配合镇政府对全镇发展规划进行了统一调整,达成了共识,合力培育生姜基地。为此,信用社集中资金,逐年加大了对生姜种植的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地方特色种植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地方特色农业优势充分调动起来,生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为团结镇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6年来,累计投放生姜种植贷款1800万元,全镇生姜总产值达6000多万元,姜农人均增收6000多元。生姜种植成为团结镇的支柱产业,成为富裕一方农民的金钥匙。
三、埋头苦干,端正服务定位,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扶
持
在积极给与地方特色农业发展资金支持的同时,我社在改进支农服务上,更是做到了一切从农户利益出发,不遗余力,埋头苦干,确保对地方农业发展以全方位支持。
(一)开展民心工程,改进信贷服务。从1996年起,信用社提出了发展民心工程的思路:一是积极探索小额农贷的一些新的管理及发放办法,对生姜贷款采取了小额信用贷款等减低门槛的办法,未将弄生姜生产提供便捷的信贷服务。在人民银行要求农村信用社推行小额农贷后,信用社进一步完善了小额农贷管理办法,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农贷不需担保抵押,农户凭“二证一章”(身份证、贷款证、私章)即可办理,极大方便了姜农。二是为使支农服务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信用社深入农户开展调查,建立了将农经济档案,确保农时集中资金,满足将农资金供应。三是延长农时工作时间,集中投放姜种贷款。在生姜投放、姜农贷款高峰期,信用社从减轻农民生产成本、不误农时出发,为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主动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支持并满足姜农适时贷款资金需要。
(二)大力扶持示范户,全力引导贫困户。为更好帮助村民致富,信用社看准团结镇生姜种植这一优势,从扶持生姜种植大户入手,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形成良好的生姜生产格局。信用社在深入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后,对部分先期种姜大户给予适时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迅速致富,在村民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全镇生姜生产的迅速发展。1996年以来信用社定点帮扶了80户贫困户,共享他们注入
信贷资金105万元,是他们的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350元增加到2001年的1420元,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三)鼓励技术开发,推广科学种植。信用社认为科学种姜是村民致富的关键,只有走“特色+科技”之路,村民致富才有保障。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积极支持农户进行科学实验,开展科学种姜,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近两年,信用社每年投放专项科技种姜贷款100多万元,支持科学种姜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种姜技术在团结镇的广泛运用。
(四)搞好全程服务,保障农户利益。信用社时刻将姜农利益放在第一位,急农户所急,在对生姜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利用信用社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五保”,积极给与农户在生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在种子、肥料、农药、技术等方方面面的服务和支持,为全镇生姜生产提供了坚强后盾。
协购姜种保安全。1996年是镇里扩大生姜生产规模的第一年,因购姜种所在地犍为县离大安区较远,携带大量现金到外地购货对许多农户来说是头一回,心里不踏实,有后顾之忧。信用社便分三次用自己的运钞车为100多户姜农运送现金上百万元到犍为县购种基地,确保了人员、资金安全和姜种的及时购回。
联系农资保农时。在生姜播种高峰期,信用社及时调查了解农户对尿素、过磷肥及农药需求情况以及镇上库存情况,及时将情况通知供销社,调运化肥、农药,及时满足了生产需要。
技术服务保丰产。1997年,很多农户由于缺乏姜种储藏经验致
使入窖的姜种全部腐烂,血本无归,信用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每年储藏姜种时。三番五次到农户指导,使1998年江中储藏成功率达100%。
深入一线保抗旱。1999年,大面积生姜出苗后,出现了严重的春旱,姜农们心急如焚。信用社组织人员挨家挨户调查旱情,积极发放抗旱资金,帮助姜农抽水,缓解了旱情,从而保证了当年生姜的丰收。
监理协会保销售。1996年以来,凡生姜销售期间,信用社积极联络有贩运经验的个体商贩成立销售协会,并累计向他们发放生姜收购贷款近100万元,支持其定点收购鲜姜和老姜,方便了姜农销售,活跃了流通,解决了姜农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市场繁荣。团结镇已成为著名的生姜基地,产品通过重庆、成都等二级市场销往省外,还通过广州转销,打进了日本市场。
近年来,通过信用社全体员工的辛勤努力,团结镇形成了“农兴社旺”的良好局面,农户、镇政府以及信用社上级主管部门均给予了充分肯定。1996年—2001年信用社连续六年被评为市级、区级先进集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支农措施,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促进我镇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第三篇:(定稿)关于永靖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永靖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永靖县地处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农业综合扶贫开发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的重要移民县和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县辖17个乡(镇),总人口20.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2万人,总耕地面积54.39万亩。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在1500毫米以上。农业生产从地域特征上分为东西山区和川塬区,川塬区以灌溉农业为主;东西山区山大沟深,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为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州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依托区域优势,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经营发展。在黄河、湟水河沿岸的川塬区,发展“两高一优”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果品经济林;在东西山区着力发展旱作农业,东部山区重点发展百合和马铃薯,西部山区重点发展马铃薯和全膜玉米。目前,全县农业生产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方向迈进,初步建成了东、西山区以全膜玉米、脱毒马铃薯、优质百合为主,川塬区以特色蔬菜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蔬菜产业持续发展。我县川塬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是蔬菜产业发展的理想场所,蔬菜种植已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 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9万亩,其中温室蔬菜1.5万亩(3000座),拱棚蔬菜1.25万亩(13000座),高原夏菜1.35万亩,主要种植番茄、甜瓜等6个大类,120多个品种,其中以番茄、黄瓜、草莓、番瓜、茄子、甜瓜、辣椒等7类蔬菜为主。年产各类商品蔬菜17.05万吨,实现产值14217万元,蔬菜种植销售的收入占种植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8%。蔬菜产品除满足本县城乡居民需求外,主要销往青海、宁夏、陕西、新疆等周边省区和甘肃省兰州、武威、甘南等城市;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无公害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一是无公害认证规模逐渐扩大。在全县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7.5万亩,生产的西红柿、草莓、百合等14个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并取得了“刘家峡红枣”、“刘家峡西红柿”两个地理证明商标准用证书。二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针对历年检测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整检测重点和方向,扩大检测范围和频次,增加种类和数量,对产地、市场销售的蔬菜实行定点和随机抽检,每年检测蔬菜样品1000多个,平均合格率为99%以上。三是基地监管工作到位。按照“县上部署、部门指导、乡镇组织、干部带头、农户实施”的原则,全面建立了生产过程档案,制定了严格的产品追溯制度,生产的蔬菜产品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要求。
——脱毒马铃薯产业逐步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东西山区群众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来重点培育,以县良种场 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为依托,通过提认识、引良种、建基地、调结构、拓市场,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目前,扩繁脱毒苗125万株,在良种场、杨塔等乡镇建成防虫网棚原种田530亩、一级良种田8000亩、二级良种田9000亩,引进马铃薯示范推广陇薯3号、庄薯3号、新大坪等10个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筛选出适合我县的接班新品种。同时,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马铃薯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种植效益,确保群众用上放心良种。通过修建良种贮藏库,延伸壮大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链条,逐步实现马铃薯由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的转变。目前,已在县良种场、杨塔乡徐湾村新建1000吨马铃薯良种贮藏库3座。为农民增收和马铃薯的增产扩繁发挥了重要作用。
——百合产业规模化发展。百合是我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现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支柱产业。近年来,我们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把关山乡、徐顶乡、陈井镇百合产业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业百合示范基地,现种植面积已达2.9万亩,被列为“兰州百合”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主要销往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外销量达12.3万吨,外销额达11685万元。同时,培育了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效益,使百合产业成为市场竞争力强、产加销分工合理的支柱产业。今年,全县百合留床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到1.5万吨;百合良种普及率达95 %以上,100%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无公害产品质量标准;商品转化率达95%以上,逐步建立健全国内外百合系列产品销售网络,实现百合产品销售标准化、特色化、规范化、品牌化。
二、影响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县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仅在县内及周边地区相互调剂,少数进入省内市场,缺乏农产品创汇途径,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科技培训不到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目前,由于我县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的基础薄弱,应用新技术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包装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同时,基层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市场信息体系,仅仅注重产中服务,缺乏产前、产后服务。
3、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与资金投入缺乏。农业的特色化离不开信息化,农户信息不通,会导致生产趋同化。由于许多农户不了解、不熟悉市场,往往在生产安排上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而且,由于我县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积累少、生产周期长、气候变化大等原因,使投资特色化农业生产的资金不足,成为制约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影响了群众的收入。
4、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各农户在生产与经营管理中的“各自为政”,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使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更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特色农业 品牌。
5、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由于过去的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其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收入偏少。
三、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潜力
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尽管存在着以上一些制约因素,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依然很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单一化向质量型、多样化方向转变,注重健康需求。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传统的农业生产正逐渐丧失优势,其生产效益逐渐下降。农产品市场对特色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2、区位优势。我县距省城兰州市仅有40多公里,兰州市一小时经济圈。境内兰刘(兰州、刘家峡)铁路专线直通县城,国道213、309线和环县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折达(临夏折桥至兰州达川)公路即将开通。黄河水运连接临夏县、东乡县、积石山县。地理位臵较为优越,北靠兰州市,西邻青海民和县,南接临夏县、东乡县,东壤定西市临洮县。东进西出,北入南上都十分便利,对生产销售农产品具有十分便利的区位优势。
3、资源优势。从地理位臵上看——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气候属大陆性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气候温和、干旱少雨、热量适中;从光热资源上看——县内的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四季分明,温差大,年平均气温9.0度,日照时数26.2小时,光照充足,满足于农作物生长周期;从水域资源上看——境内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在三大水库,水质好,港湾多,无污染,水域面积达32.7万亩;从土壤性质上看——我县海拔2200米以上的东部二阴山区,土壤类型为白麻土类和黑麻土类,有机质含1%左右,氮、磷含量不足,土壤疏松,气候冷凉湿润,产地环境无污染,土壤既有水平分布又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独特良好的生态条件适宜特色农业生长发育和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生产。从土壤的分布上看——我县东西山区及塬台区土壤主要以黑垆土为主,山区零星分布有栗钙土,塬台区零星分布有黄绵土,川区土壤主要以灌淤土为主,这为特色农业提供了最基本的基础条件。
4、品牌优势。地理标志能为区域品牌产品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和无限商机,对提高地方群众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运用地理标志保护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成效尤为显著,在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县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源,探索区域品牌整合机制,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将特色农业产业链做深、做宽、做大,发挥协同合力。结合实际,打造品牌,优势互补,形成具有产业实力和区域特性的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
四、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培训,提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发展特色农业,要把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利用我县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因地制 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多方位、多效益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健康化的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趋势,目前,我县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生态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以便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目标。
2、加快结构调整,发展区域资源优势。按照“产业调强、质量调优、效益调高、规模调大”的基本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我县实际,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产业化升级。一是调整设施区域布局合理,发挥资源优势。由于县内光热资源比较丰富,日光节能温室采光、蓄热、保温性能好,生产的蔬菜产品产量、质量高,效益显著,但全县面积小,规模不大,政府应加大支持和引导,加快日光节能温室的建设和改造,形成规模;二是调整品种结构优化,积极推广特色种植。要以当地资源优势为前提,以提质增值为目标,注重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加快品种改良和更新,形成主导产品,增加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特色产品,突出价格优势,延长供应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3、扩大基地规模,增强规模整体效益。一是在稳定巩固现有的基地规模基础上,按照“设施化、标准化、无害化”要求,扩大基地规模,突出主导产品优势。二是着力建设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强力推动蔬菜产业上水平,加强对蔬菜质量全程监控,从源头把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关,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媒体宣传,扩大销售,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打响永靖蔬菜品牌。
4、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是特色产业经营赖以发展的导向和载体,要实现农业特色化经营,就必须培育市场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市场销售畅通。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营造充分的空间。一是在研究把握市场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召开农产品产销定货会、展销会等,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三是努力开辟多元化市场。借助州委州政府“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发展战略的东风,乘势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高效日光节能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和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现有的农业基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对周围的辐射带动能力,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5、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一是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 方式,逐步形成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龙头型经济。才能加快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立足资源优势 开拓创新 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XX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或唯我独尊。在世界上,一些比较典型的特色农业范例,如荷兰的鲜花、加拿大的小麦、美国的牛肉、日本的红富士苹果、新西兰的牛奶、哥伦比亚的香蕉、澳大利亚的羊毛、韩国的罗州梨、泰国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够世界闻名,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东施效颦”,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绝对不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一个技术不过关的产业是根本无法振兴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本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后发优势,紧随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国际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大趋势,我县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独特,潜力巨大。XX概况XX这座西部边陲重镇,国境线长148.07公里。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137公里,国土总面积5686.75平方公里。境内有国家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植物园”、“绿色宝库”、“动物王国”。2002年统计上报耕地面积39067公顷,土地详查耕地面积81262.4公顷,其中水田51032.4公顷;旱地30229.7公顷。全县2002年末农业人口55.33万人,乡村劳动人32万人,年末人均占有耕地0.07公顷,详查0.147公顷。具备充足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力资源。全县21个乡(镇)及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都通公路、电、程控电话,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城市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乡(镇)集市建设初具规模,电力供应充足,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就自然条件而言,XX县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偏西,为横断山脉与德宏低山的过渡带,东部高黎贡山与西部姊妹山、狼牙山形成屏障,向西南极急降低,呈向西南开口的马蹄形。因地质构造运动与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及其支流沿断裂带割切,使XX地形呈现为不同高度的山体和沿河分布的河谷盆地。县城海拔1638米,境内最高点为高黎贡山大脑子峰,海拔3780.2米,最低点为南部速庆江边,海拔930米,高差达2850米。XX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分区分带交错,具有“立体气候”、“立体农业”和火山地貌的特点。全境可分为三个地貌区,即:北部高山、中山狭谷区(海拔2000—3000米);中部湖盆、熔岩台地中低山区(海拔1600—2500米);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海拔1300—1800米)。境内有龙川江、大盈江二大水系,均属伊洛瓦底江上游,由北向南流。龙川江包括其支流明光河、瑞滇河、蒲川河、新华河,总长359.5公里,集水面积3585.2平方公里,年产水量51.29亿立方米,发源于高黎贡山火草地等地;大盈江由叠水河、槟榔江、缅箐河、勐连河汇流而成,总长136.5公里,集水面积2104平方公里,年产水量29.97亿立方米。地下泉水502处,年产水量4.4亿立方米。汽泉、热泉、温泉群80多处,热能储量约25—40万千瓦。小
(一)型水库6个,小
(二)型水库45个;小塘坝707个,蓄水量共计2006万立方米。天然湖泊青海、北海,水面积0.63平方公里。XX县土壤大面积是亚热带山地垂直带的土壤型。分为10个类型,主要的是:黄壤、黄棕壤、黄红壤、火山灰土、水稻土,依次为土地总面积的30.9%、16.7%、14.8%、12.4%、7.4%。XX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①立体气候明显;②雨季、干季分明;③山区、坝区,南、中、北部的光能有差异,呈南、中、北部气候分区;④光、热、水的分布协调;⑤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造成雨量大、湿度大、日照不足。年均气温14.8℃,最低元月平均气温7.5℃,最高8月平均气温19.8℃;日最高气温30.5℃,最低气温-4.2℃。年均降雨量1469.4mm,年均降雨180.4天,是云南多雨县之一。无霜期年均234天,初霜期11月17日,终霜期3月23日。年均日照2176小时,光照年总辐射130.6千卡/cm2。年均相对湿度79%,全年盛行西南风,平均风速1.6米/秒。XX农业发展情况一九九八年以来,在县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下,我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根据XX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工程,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五年来,我们克服了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态势。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2002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2961万元,比97年增
3口归经贸局和外经局,项目审批归计划发展局,投入归财政局,科技推广归科技局,分工虽细却协作弱化,造成条块分割、政府服务扶持跟不上等尴尬局面。六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由于过去的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其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七是农业关联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没有形成。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相互脱离,使农业产中环节仍处于仅仅为产后环节生产原材料的地位。不仅无法分得产后加工、销售环节产生的部分利润,反而是大量利润流向产后加工、销售环节,加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独自为政”,导致农业关联产业之间难以形成利益互补机制。XX特色农业发展潜力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存在着以上一些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县发展特色农业潜力巨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的需求——“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经有了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代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单一化向质量型、多样化方向转变,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传统的农业生产正逐渐丧失优势,其生产效益逐渐下降,生存空间渐渐缩小。农产品市场对具有特色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这一切表明,我国农产品市场水平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发展特色农业是适应新的形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2)、资源优势1.生物物种优势。生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大、经济利用价值高、利用程度低。2.土地资源优势。表现为土地总面积和土地人均面积大,草地资源总面积和人均面积大,耕地人均面积大。3.环境优势。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东部及中部地区。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的优势所在。4.农村劳动力价廉而丰富。全县2002年末农业人口55.33万人,乡村劳动人32万人,从农村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87.1%。5.空间优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导致农业立体条件复杂而多样。对于农业,特别是对于以资源、气候、立地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而言,空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3)、加入WTO后特色农业面临的新机遇作为当代最大的多边贸易体系,WTO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就农业方面而言,其实质就是农业资源流动的国际化,就是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以各国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各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出售用丰裕资源生产的农产品,买回本国难以生产或者即使能够生产也是使用稀缺资源生产的农产品,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中国加入WTO后,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调整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也为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配置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大力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适当缩减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实现在参与国际市场运作状态下的农产品供求平衡。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我国农业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会促进农业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分享到巨大利益。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基于以上情况,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认为推动腾冲的特色农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提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1、农业仍然是我县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任务,是实施“农业稳县”战略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2、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我县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县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4、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特色农产品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
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要加强领导,转变职能,搞好服务。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搞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重点,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卓有成效地搞好服务。要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和老作法,由不注重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向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转变,由只注重指导生产向既指导生产又指导销售转变,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产品能赚钱就发展什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农产品市场开拓和销售工作。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调查,选好项目;搞好论证,争取上级支持。要健全领导责任制,周密计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任务和目标一经确定,每个项目、每项产业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定考核奖惩办法,保证计划实施件件有着落。各级干部必须发扬求实务实精神,讲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反对形势主义,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农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解决农业中的问题,光靠农业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各部门都要把支持农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服务意识,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的效益不仅体现在农民收入上,还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上,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我们不能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就忽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因此,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计划,各乡镇、各部门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重点项目的投入,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资金,各相关部门必须服从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制定行业规划,搞好本职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发展特色农业,要把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突出环境特色、突出物种珍稀特色、突出气候特色、突出野生特色、突出旅游特色、突出文化特色。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面向市场,依靠科技,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
四、遵循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突出发展重点,培育主导产业。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按产业化进行开发。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五、制定发展目标、重点和发展规划。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如下:经过5年的努力,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并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特色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特色产业带区,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构建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使特色农产品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农业总产值年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5%,达到2050元。并培植企业与农民形成稳定的利益连结体,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收部分有6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县50%以上的特色粮油基地、经济作物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的农业增加值在全县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发展重点 :①特色种植业产品。腾冲特色种植业产品主要有饵丝米、荞麦、优质油菜、香料、中药材等,要注重品种改良和加工技术改造。通过新技术的采用、品种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中药材生产要加快人工栽培,建设生产基地,扶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水平,改进加工工艺。②特有园艺产品。腾冲县具有特殊的物种和气候资源优势,园艺产品品种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这些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发挥鲜切花、野生花卉的优势,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加强加工、保鲜等设施建设。优质反季节蔬菜实施精品战略,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品种结构,培育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园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③特色畜牧业。腾冲县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推广种草养畜,加快优质肉牛羊、奶水牛等草食家畜的发展。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畜群品种,提高优质肉牛、肉羊比重,改革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提高畜产品商品率。在外来有毒生物入侵区域及严重退化区域,加快草原植被恢复,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加快草业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带动草业发展。要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畜牧业质量和效益。④高效生态
特种水产养殖业。腾冲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具有较大潜力。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水库、坝塘水面资源和冷水性资源,发展水产养。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模式,发展稻田养鱼等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开发特有鱼种“上树鱼”,利用“三文鱼”移殖成功的例子,发展冷水性鱼类等特种水产品生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不断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饲料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⑤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着眼农村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传统技术生产。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木材制品、火山石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铺新摊子。要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规划粮油产业,要调新品种结构,调优区域布局,突出加工升值。一是在中和、腾越、小西、打宜、曲石、界先建立饵丝谷基地,使其发展到10万亩。三是在明光、猴桥、马站、曲石等地发展优质荞麦3万亩。四是在界头、曲石、龙江及大盈江沿线发展油料20万亩,双低油菜达100%,同时抓好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提高油菜种植科技含量。要用2-3年的时间,争取有较强势力的龙头企业入驻腾冲,带动油料、饵丝、荞麦加工升值,做大做强粮油产业,实现粮油产值2.6亿元。茶叶产业要合理布局,把茶叶集中在三个区域(高黎贡山、清凉山和热海)重点发展。采取发展一批,退出一批,换种一批,改造一批,建设稳定、优质、高产、生态的茶叶生产基地10万亩。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使两个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从目前的130万公斤增加到35O万公斤。加工销售量占总产的比例从目前的39%提高70%。同时提高茶叶的加工增值水平。平均单价要从目前每公斤10.5元提高到每公斤15元。要依托龙头企业,把品牌做大做强,使茶叶产值达7500万元。搞好林下资源开发。一是继续巩固发展草果,使之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二是开发林下山葵 0.5-1万亩;三是人工种植石斛1万亩;四是探索林下种植重楼及木耳等。抓好无公害蔬菜产业。建设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抓好野菜的人工驯化栽培,生产反季马铃薯;引进蔬菜加工企业,搞好于腌菜、腊腌菜加工,使之成为产值上亿元的产业。积极发展山葵产业。依托保山山葵发展有限公司,在适宜区积极发展山葵产业,今年抓好350亩,明年种植0.2万亩,2005年发展到1万亩,争取在腾冲建设一座初加工厂,形成农业产值6000万元,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产业,把我县打造成山葵种植的主产区。立足我县的林地和耕地资源优势,开发天然药物,打响腾药品牌,依托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建设高黎贡山天然药物资源基地,积极开发以重楼、石斛、茯岑为主的天然药物人工驯化种植,2007年达到1万亩,使之成为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各上 5 0 0 0万元的产业。培植亚麻产业。今年在南、中、北搞好100亩的示范,明年争取列入扶持加快发展,2 007年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同时在南、中、北建设三条初加工生产线,按亩产原茎500公斤计算,实现亚麻原茎总产1.5万吨,真正成为替代甘蔗种植及解决粮烟矛盾的新兴产业。开发绿化树木及花卉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我县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筛选、假植、分类,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绿化树种假植基地,开拓绿化市场,培植绿化产业。二是积极引进名、特、优、新鲜切花品种,开发旅游产品,做好技术储备,待机场建成后,把鲜切花培育成我县的新兴产业,使产值上5000万元。大力发展草食畜。重点采取农田种草、草山开发、秸秆利用、优质饲料生产四项措施,发展草食畜,实施农田种草20万亩,草山开发120万亩,秸秆利用30万吨,优质精饲料基地 26万亩。养牛 35万头,达到年出栏优质肉牛10万头,产奶1万吨,养羊30万只,年出栏肉羊20万只。突出特色,抓好20万亩山桂花蜜源基地建设,以山桂花蜜为主的蜂产品加工达到400吨。建设年出栏肉鹅及以雪鸡为主的土著鸡200万只基地;稳步发展生猪,按优质肉猪标准进行生产,努力提高出栏率,出栏率达80%;突破畜产品加工,依托保龙公司,整合县屠宰厂,加速鸡、鹅系列产品开发,建设乳品加工企业,提高畜禽商品率,使加工增值比例达到5 0%以上,抓好种、料、管、防措施,实现畜牧业产值年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一是扶持创建一个日处理油菜籽30至50吨、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我县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保持全省第二大油菜生产县的地位;二是扶持一户饵丝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饵丝专用米10万亩生产基地的发展,做大饵丝产业;三是继续扶持两个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扩大产业辐射面,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四是加大果脯加工扶持的力度,整合果脯加工,培植壮大果脯龙头企业;五是建设年加工6000吨鲜奶的乳品加工厂一座,突出水牛奶加工,促进腾冲奶水牛基地的发展;六是建设上规模的腾冲干腌菜加工厂,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七是依托科研单位及企业,加工银杏系列保健食品。同时积极筹建麻类加工企业,与基地建设相配套,建设初加工、精加工生产线。
六、制定各项措施保证计划的实施(1)、广泛开展产前信息与金融服务。目前,各种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关农业方面的信息不少,但这些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
w.yi35.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立足资源优势开拓创新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XX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或唯我独尊。在世界上,一些比较典型的特色农业范例,如荷兰的鲜
花、加拿大的小麦、美国的牛肉、日本的红富士苹果、新西兰的牛奶、哥伦比亚的香蕉、澳大利亚的羊毛、韩国的罗州梨、泰国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够世界闻名,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东施效颦”,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绝对不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一个技术不过关的产业是根本无法振兴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本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后发优势,紧随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国际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大趋势,我县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独特,潜力巨大。
XX概况
XX这座西部边陲重镇,国境线长148.07公里。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137公里,国土总面积5686.75平方公里。境内有国家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植物园”、“绿色宝库”、“动物王国”。2002年统计上报耕地面积39067公顷,土地详查耕地面积81262.4公顷,其中水田51032.4公顷;旱地30229.7公顷。
全县2002年末农业人口55.33万人,乡村劳动人32万人,年末人均占有耕地0.07公顷,详查0.147公顷。具备充足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力资源。全县21个乡(镇)及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都通公路、电、程控电话,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城市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乡(镇)集市建设初具规模,电力供应充足,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
就自然条件而言,XX县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偏西,为横断山脉与德宏低山的过渡带,东部高黎贡山与西部姊妹山、狼牙山形成屏障,向西南极急降低,呈向西南开口的马蹄形。因地质构造运动与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及其支流沿断裂带割切,使XX地形呈现为不同高度的山体和沿河分布的河谷盆地。县城海拔1638米,境内最高点为高黎贡山大脑子峰,海拔3780.2米,最低点为南部速庆江边,海拔930米,高差达2850米。
XX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分区分带交错,具有“立体气候”、“立体农业”和火山地貌的特点。全境可分为三个地貌区,即:北部高山、中山狭谷区(海拔2000—3000米);中部湖盆、熔岩台地中低山区(海拔1600—2500米);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海拔1300—1800米)。
境内有龙川江、大盈江二大水系,均属伊洛瓦底江上游,由北向南流。龙川江包括其支流明光河、瑞滇河、蒲川河、新华河,总长359.5公里,集水面积3585.2平方公里,年产水量51.29亿立方米,发源于高黎贡山火草地等地;大盈江由叠水河、槟榔江、缅箐河、勐连河汇流而成,总长136.5公里,集水面积2104平方公里,年产水量29.97亿立方米。
地下泉水502处,年产水量4.4亿立方米。汽泉、热泉、温泉群80多处,热能储量约25—40万千瓦。小
(一)型水库6个,小
(二)型水库45个;小塘坝707个,蓄水量共计2006万立方米。天然湖泊青海、北海,水面积0.63平方公里。
XX县土壤大面积是亚热带山地垂直带的土壤型。分为10个类型,主要的是:黄壤、黄棕壤、黄红壤、火山灰土、水稻土,依次为土地总面积的30.9、16.7、14.8、12.4、7.4。
XX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①立体气候明显;②雨季、干季分明;③山区、坝区,南、中、北部的光能有差异,呈南、中、北部气候分区;④光、热、水的分布协调;⑤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造成雨量大、湿度大、日照不足。
年均气温14.8℃,最低元月平均气温7.5℃,最高8月平均气温19.8℃;日最高气温30.5℃,最低气温-4.2℃。年均降雨量1469.4mm,年均降雨180.4天,是云南多雨县之一。无霜期年均234天,初霜期11月17日,终霜期3月23日。年均日照2176小时,光照年总辐射130.6千卡/cm2。年均相对湿度79,全年盛行西南风,平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