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
目前,本系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非成熟性及教育投资的局限性,导致了我们的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发展因素考虑的少。
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从而限制了专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较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教育“理论化”。受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我们的专业教学较为明显的表现出,脱离实践空谈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旅游业是一个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开放性强的产业,因此,旅游本科教育也要紧密结合旅游业的实践。二是本科教育“专科化”。本科不专,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专业灵活性和自主性,从理论到理论,过分强调课堂教学,所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的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培养的旅游人才“高不成、低不就”,适应岗位要求的上手能力差。专业课程设置盲目且缺乏灵活自主性,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教学思想、学习方法手段
滞后
由于缺乏课程设置的自主性,大多数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循规蹈矩,未能与其他旅游高等院校形成差异化特征,也未能体现本土化发展的优势。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获得的知识信息量小,理解不深,导致难以灵活运用,不能达到教与学“共鸣”、“共振”的效果。这种传统模式培养的人才最终只能是在创造性和开拓意识方面存在缺陷的继承性人才。如: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受实践课时、实践条件等的限制,使得学生在学习后对旅行社这一非常重要的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仍然大多停留在书本上,大部分学生也反映毕业后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旅行社管理岗位的工作入门上。旅游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师资和教材仍是制约旅游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这也使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质的飞跃。同时,专业教师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大多又不能及时进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理论的实践理解明显不足。部分有本地特色的专业课
程在教材选用上,一是可选教材少,有些甚至无系统教材可选;二是专业教师自编教材缺乏资金、时间、工作量等方面的支持。这也限制了专业课的顺利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缺乏
旅游管理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又必须特别重视该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实践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仅仅挑出几门技能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其它一些专业课程如管理性课程基本上是纸上谈兵,且实习大多安排在最后一年,没有见习基础,使得学生在校二年或三年对实践知识非常欠缺,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极为不利。同时,也出现了有理论知识时,无实践强化;有实践强化时,理论巩固学习的时间已过的矛盾。而直接后果是高分低能的学生毕业后到旅游单位工作,遇到实际问题手忙脚乱,产生思想障碍,畏惧本职工作或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5 校企、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深入
高等旅游教育要通过与业界包括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等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不断的调整教育教学,以提高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在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与行业的实际接触仍然较少,有些方面尽管和业界有些合作,但并不紧密,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科研方面,大多集中在了理论研究方面,较少参与
地方经济建设与应用型研究。另外,不少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仅仅是作为一种学术范围内的交流材料,得不到业界的认可和支持,更不用说影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决策了。同时,本专业教学也没有很好的整合自己的培训资源优势,发挥行业间的培训作用。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矛盾
旅游业界还普遍存在着对大学教育的误解,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也存在矛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从近年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人才市场供求呈现出非均衡态势,其表现之一是业界普遍认为本专科生不如中专生和职高生“好用”,表现之二是面试时,企业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工作或实习经历,总希望毕业生一报到就可以使用,企业不必再培训。孰不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企业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只能是一种“近视”。但我们的高等旅游教育还是应从中吸取教训,把培养精通业务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旅游业人力资源结构上尚存在着不容乐观的客观现状。第一线服务员大多数是文化素质为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的业外人员,如何使这些酒店行业的服务素质提高到一流的水准?旅游服务的实施型人才供方市场生意兴隆,成绩可人,但就在其它专业的学生因为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发愁时,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其心态又是怎样一番情况呢?出乎意料地,他们在择业时,只有不到20%左右的同学能真心实意地到旅游或酒店中去,品尝其中的苦与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发展旅游业时,所需求的人才结构中存在着一种潜伏的危机,大批的第一线优秀技能选手正悄然流向其它领域,而旅游业本身员工流失率又较高,这就为岗位培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观念影响,对服务行业的工作缺乏持久的荣誉感,进入岗位后则距离管理层又是个未知数,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信心;二是学习过程中,专业教材的内容及科目编排未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三是实习生活与想象偏差,这是产生逃离该专业心理的最直接导火线。因此,“培养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应当是旅游教育和业界的共同首要任务。研究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不高
目前,本系的旅游管理研究缺乏学术带头人,学科研究相对独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其次,本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实践和资源去从事研究工作;还有一些转到旅游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对旅游学研究文献和其科学的深度及广度都不够熟悉,主观缺陷明显。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科研机构,教师只能分散申请有限的旅游研究课题,这极大的影响了本专业科研工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1.导论
1.1研究背景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过往依赖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无法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已迫在眉睫。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活动计划,国民旅游计划对扩大内需具有最直接推动的作用。无论是发放旅游券,还是提供带薪假期都给整个经济实体注入巨大的能量,一方面能够提升其他众多相关行业的景气度,另一方面也会为经济的复苏带来希望。
1.2研究综述
旅游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扩大器,旅游业的直接收入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旅游业是
社会就业的稳定器,现在面对金融海啸,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毕竟有就业的压力。旅游业是门槛相对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关联度比较大,因此,旅游对劳动就业的拉动是非常大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力推行国民旅游计划,对就业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旅游推动内需拉动经济的作用是显著的,因为旅游的消费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可以重复性的消费。经济强势增长的时候,在经济处于稳定上升阶段时,房地产、汽车、传统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是强劲有力的;然而当市场低迷期,重复的旅游消费对整个市场的拉动是直接和明显的。旅游时间可长可短,距离可远可近,消费可高可低。不是说旅游就是要花成千上万,可以花几十元一日游,也可以打开门在公园里面逛一逛。旅游这种特殊的作用一定会给疲软的经济带来良好的刺激效应。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国民旅游计划,其实不仅仅是经济的拉动计划,也是产业升级的计划。一方面,有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依赖,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国民旅游计划的提出对当前信心的恢复具有很大的意义。启动内需的核心,就是投资和消费,同时拉动互动发展,因为现在没有办法看外国人的脸色,他们不购买我们的东西,他们外需减少的时候,就需要13亿人的消费,需要投资和消费双向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旅游业的拉动。
意义:拉动旅游业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要同步地增加社会福利,现在旅游就是一个生活要素,而生活要素是我们都离不开的。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休闲旅游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供给体系,再加上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使休闲旅游质量本身更加提高,国民旅游计划更多应该是这方面的内容。
2.政策因素对主体的影响及对策
2.1政策因素的重要性
一方面拉动需求、挖掘需求,另一方面提高需求质量、生活质量,两者应该紧密相联。政府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着手解决老百姓所担心的问题,比如老百姓的出行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政府应该注意的,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就水到渠成了。而在具体的衔接上,通过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老百姓才能享受到实惠,如果靠政府来补贴,恐怕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国民旅游计划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从政府来说,是创造一个好时机,从老百姓来说,是在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整个旅游发展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老百姓的出游质量,还要从老百姓的本质需求入手,满足其真正需求,减少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
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消费方式应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把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2.2有关国民旅游计划实施的相关对策
2.2.1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
2.2.2要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
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2.2.3要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2.2.4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应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窗体顶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结论与展望
3.1总结
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推行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政府在做规划和统筹时,是否切实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并与企业协商,形成操作性强、吸引力强的旅游措施和旅游产品,才是能否惠民的关键。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为老百姓出游打好基础,使得老百姓能快乐出游提高生活的质量。
3.2展望
综上所诉,国民旅游计划的长远发展需要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兼顾经济发展,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避免盲目发展。只要有目标,有方向就能够确保整个国民旅游计划顺利实施,为经济发展鼓劲,为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作贡献。
第二篇: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范文
我国的旅游人才培养开始于xx世纪xx年代,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也变得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旅游管理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的完整培养体系。然而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具体表现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之后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养,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等现象,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人才的培养中存在问题。在xxxx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殷红梅建议将旅游管理学科升级为国务院学位办《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一级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x]。而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其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等基本技能。
OBE教育理念
OBE是产出导向教育的英文简称,由美国学者威廉·斯派蒂于xxxx年提出。该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的产出进行分析,反向设计学生的教育结构以及相关评价体系,从而快速提高教学质量[x]。OBE理念主张“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教育的过程是为了完成既定的学习成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最终应达到的标准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和学习成果评价。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理念,OBE理念强调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中,这种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很多高职旅游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加酒店或旅行社实习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缺乏岗位实践技能,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大部分企业还需花费两到三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二次培训,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然而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一部分学生会由于各种原因离职,企业先前所花费的培训成本付之东流。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不稳定性,企业更倾向于招募具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对学生的培训流于形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很难真正学到知识[x]。第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以x某高职旅游院校为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的旅游业基础知识和旅游企业运行与操作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院校对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表达比较宽泛,不够精确。旅游管理人才的就业方向包括旅行社、全职导游、兼职导游、计调、企业内部职员,其毕业所需的职业能力、素养、基本技能都不一样,而学校并没有进行具体要求。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清晰的、可量化的目标,造成学生知识的掌握范围虽然广但不够专和精。第二,专业型教师队伍缺乏。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教师时更倾向于青年教师,要求硕士及以上学位,对所聘任教师的旅游从业经历要求较少。由于一部分年轻教师缺乏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验,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学校任教,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的真实经验,对于旅游行业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了解甚少,造成培养出的旅游人才很难满足旅游企业的需求[x]。第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的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目前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卷面考试成绩为重要依据。旅游服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学生仅掌握书本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良好的服务能力。现有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不适用于该专业。教师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片面,就会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不能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面评价,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基于OBE理念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结合OBE理念,有助于实现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转变,使旅游人才的培养真正满足社会需要,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目标。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和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对市场的旅游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调研,分析社会对旅游人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另一方面,立足于地域的优势和特点,与旅游企业进行沟通,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旅游人才的就业情况和未来发展。依据OBE理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制定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即从社会、学校、个人的需求出发,了解需求之后再制定培养目标,使旅游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由培养目标出发决定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要求,再据此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确保目标和结果具有一致性。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者,是学生完成培养目标的帮助者。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实行校企共建,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工作、实践机会,使其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特点以及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对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向有一定展望。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可以对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双师型”教师认证,在晋升和薪资方面给予优待。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面向社会招聘具有大型旅游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来学校讲课,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应的讲座,进行实践类课程的演示和讲解。最后,创新和完善学习评价方式。在OBE理念的实施要点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评价可以采用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方法,对知识的考察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期结束之后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报告、论文、实物展示等。学生技能型的成绩评价结果采用达成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掌握和运用相应的实践技能。在评价中强调学生的自我比较,而不是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评价要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标准,根据以往的发展情况来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使理论知识分数和实践操作能力分数占比更均衡,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人际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会研究、能创新。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促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基于OBE理念进行教学,可以帮助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方式进行完善和优化。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所要达成的目标有清楚的认知,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教的内容对目标的实现有何作用,学生要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未来发展有何意义,增加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完善,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旅游行业,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评价方式的创新可以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也具备实践应用技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第三篇: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模版)
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旅游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在提升旅游业经济地位,为旅游业提供前提条件、改善发展政策环境的同时,也对旅游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
在新时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这包括大量的服务人才、技能人才、学术研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在短短几年内,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跻身旅游大国行列,2013年旅游外汇收入超500.2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22706.22元,旅游营业总收入总额超过2430亿元,几乎是2009年的1290亿旅游总收入的两倍。同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超过1.32亿人次,国内游客总数达29.57亿人次,相比2009年我国20亿旅游人次总数,增长率达50%。同年星级饭店11367家,其中5a级景区达147家,景区总数超过6042个,旅行社超过24944家。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而相关的从业人员配备缺口较大,且呈增速趋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人才数量的增加是首要条件。
(二)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知识密集型人才。我国旅游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阶段向劳动密集及知识密集型并存阶段发展,在这个转型阶段不仅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与技术人员从事基层工作,更需要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目前旅游人才结构来看,旅游管理类人才占旅游人才总数的比例较小,特别是旅游经营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与旅游公共管理人才。而市场对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却非常旺盛,市场需要这些新型人才在旅游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规划布局与产业引导等方面从事重要工作。人才的短缺直接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转化升级,这要求我们尽快对原有人才结构进行调整
(三)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与设施为载体,为游客提供文娱与旅游体验及衣、食、住、行等服务。而旅游作为多产业融合的产物,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其是由许多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较为复杂的产业整体。因此,旅游业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旅游人才,这包括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多学科与多产业的相互融合和深入渗透,我国旅游业的服务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国际化,这对旅游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知识转换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人文教育的质量。旅游业具有现代服务业的显著特征,近年来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人格魅力越来越重视,与理论知识相比,更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执行力、注重细节的动手能力、善于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处事不惊的灵活变通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等。相对于理论课堂教学,这些能力学生往往更能在实践锻炼与人文教育中获得体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面,将重心放在了经营与管理方面,更多的是给学生输出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重视,相对地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的人格有欠缺、人文素养较低、性格较为死板、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忽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在现有的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注入式的知识吸收方式让学生成了学习知识被动者,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市场教学、交流教学的缺失直接导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接受的知识因没有通过实践的过程强化,不再反复记忆或使用,容易在短期内遗忘;第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表面,往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第三,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脱节,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较弱;第四,教育与旅游行业的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不再符合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参与工作后往往缺乏旅游业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思维已难以适用于目前新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难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以及对创意、主题、体验等新型旅游方式的需求。
(三)忽视跨学科融合学习。旅游作为新型的社会消费形式,是由许多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整体,其产业体系的复杂性较强,涉及的相关产业与行业较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为全面。这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例如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虽然许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培养时都开设了以上相关学科,但学生对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利用能力较差,知识未能形成体系,怎样使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旅游所用是目前各地高校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四)忽视小领域现实教学。各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将学生培养方案设计为全方位、全方面、厚基础、宽口径综合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涵盖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却忽视了学科专业下因人而异的小方向的专业教学,学生往往是什么都懂一些,但什么都不精。不管是酒店、旅行社、会展、餐饮、娱乐或是景区、自然保护区、温泉休闲会所的经营和开发等领域,行业特性都较强,而非宽口径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所可以胜任的。当学生在参与激烈的小领域具体岗位就业竞争时,与经验丰富的人才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第四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论证报告
2015年涉外旅游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总结报告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涉外旅游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技能,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第一线所需的基层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等职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从行业来说,涉外旅游需要那些既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具备多种技能,善于交际和表达,务实创新,长于推销,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从业人员。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本专业面向旅行社各部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牢固掌握现代旅游服务、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服务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能较快适应现代酒店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对学生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方面的培养,并着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
培养目标明确,以培养涉外旅游应用性人才为主,适应行业、地方人才需求。在培养规格上任务目标明确,对本专业的基本素质做出了详细说明,对专业知识做了充分的分解,同时对各项专业能力分解到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涉外旅游专业以培养旅行社、旅游服务企业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校企一体、成果共享、人才互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集团化”办学模式为依托,按照产教研一体化、理实一体化、仿真实景一体化的理念,推进“工学结合、定岗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校外10多家企业合作密切,深度融合,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内容共建、实训实习对接等方式开展“校企一体、成果共享、人才互用”培养模式,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本专业构建了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树立了“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实行了“企业化与院校式”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密切了院校与业界的联系,保证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悉的酒店人才的来源与出路通畅;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际、国内横向合作。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涉外专业针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按照专业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应的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特定能力,涉外专业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以便各模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但同时为了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对于数学及语文的课时数作教学重点的转移,如数学课中教一些会计知识,及成本核算等财务知识;语文学一些怎样导游词创作、写备忘录等应用文写作;而对于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则侧重于酒店方面专业课程的开设,如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等。
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设,并且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从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技能课程到实践实训课程的开设,以及学时的分配都比较合理,且体系完整,明显增加了实训课所占比重。另外新增设了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主要培养相关的专业能力。优化了“双证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课程标准,实行双证书制,100%的毕业生持有双证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加不同种类的技能培训和考证,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实践教学环节
从当代职业教育发展来看,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当前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专业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项目通过模块化实践教学来完成,并结合本专业特点,开展了整周的职业资格考级综合实训、实景教学等,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
通过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学校与导师共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解决企业常见问题,符合企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最终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受益。
附:专业指导委员会名单
魏向东(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系)李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沈洁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严巍(苏州康辉旅行社欧亚部经理)
黄春勇(苏州夕阳红旅行社总经理)方萍(苏州金桥旅行社总经理)张华明(苏州文化假日旅行社总经理)胡明洋(苏州艺海假期旅行社副经理)
沈洋(苏州八爪鱼在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第五篇: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情况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力培养旅游管理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模式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旅游业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的发展。旅游教育通过它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等的辐射、带动,对在经济建设中实施旅游发展战略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来看,应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高层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宜昌经济规划要求,从原来注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阔的视野、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能胜任各类旅游企业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定位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关于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宜昌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五年中,宜昌将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大力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因此,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熟悉旅游管理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旅游教育专业设置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坚持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为确定专业主体构架的依据。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兴职业,如茶吧经营管理、酒吧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康乐服务、多语种导游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设置、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
三、关于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和实践并重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综合化的特色,为学生终生学习、终身发展做准备,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做到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旅游专业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在二、三两个学期安排课程实习,五、六两个学期安排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附:旅游管理专业三大课程模块学时分配表:这种课程模式,充分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服务于技能的有效掌握,充分体现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学生尽早(第一学期)进入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多层次设置教学(学习)目标,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实践课程体系突出,技能课占总学时的43%,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技能的程度,确定学习方式和把握学习进程,并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