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策探究

时间:2019-05-13 21:5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策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策探究》。

第一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策探究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策探究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010020都叶利纳

摘要:尽管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游专业高校毕业生,但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选择和毕业生去向上来看,高等学校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和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间仍然存在严重脱节现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比较低。本文对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低下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策探究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概述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教育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各大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生力军。然而在人才使用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竞争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正比。一方面,企业招聘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后发现,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开展业务方面与实际有差距,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还需要在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较大的代价;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因而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致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这实际上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一直以来,旅游管理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与其它一些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相比缺乏竞争实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的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中旅游业所需求的人才严重错位,一些旅游企业宁愿花高薪聘请同行企业中有经验的管理人才,也不愿意招聘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相脱节现象越

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较低,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些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切实际。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定位“过高”的问题,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能够做到对旅游企业较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的管理只能是空谈。而事实上是,学校模糊的定位导致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人才毕业后大多想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这就使得学生的“管理”只能停留在空谈和梦想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重新确立专业内涵

对于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定位不切实际的问题,学生俨然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对于学校来说,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市场需求作深入而细致的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这种对专业设置的准确定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做深入的调研;一方面,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师需要深入旅游企业一线,与企业的领导及其他人事需求单位进行多方、反复沟通,了解旅游职业岗位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对在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他们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及相关建议,通过调研和反馈,学校将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更加符合实际的定位,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

(二)科学配置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性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需要听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及本校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反馈,他们才是最有资格发言的群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能够让他们对该专业未来的需求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本校的毕业生也非常乐意看到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为母校的教学改革及其它学生的培养作出贡献;从学校的角度上说,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一线的意见能够使原本不甚合理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完善,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各高等院校应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与旅游企业、旅游行政机关及其它部门间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三)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派遣到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授,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除此之外,由于旅游业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特殊要求,还需要使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具有与旅游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的教师,与纯粹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相比,他们更能够抓住旅游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精髓,摆脱“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旅游管理专业把培养人才的基础由纯理论改为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专业实践课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也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能力的基本保障。参考文献:

[1] 唐跃工.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技教育创新.2007.19

[2] 曹丽娟.关于旅游专业教学方面的几点思考[J].人文社科.2006.2

[3] 钟扬,覃峰,王雪莲.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反思与交流.2007.7

第二篇:论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旅游管理是一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行业之一,那些素质高、知识广、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我国旅游管理所需要的人才。当前,虽然我国旅游管理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旅游管理人才与旅游行业的需要出现了严重脱节现象,使得了我国旅游管理专人才的竞争能力比较低下,适应性不够强。本文对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并提出了做好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措施。

1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开始起步了。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也逐渐热闹起来,并开始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全国的一些大专院校纷纷在开设其他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为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专科和本科为基础,包括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新体系,这些旅游人才并逐渐成长为我国旅游管理的生力军。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如何,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我国旅游管理的整体状况。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并没有与我国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形成正比。

这是因为,旅游企业通过招聘旅游人才以后,发现所招聘来的旅游管理人才在开展工作时眼高手低,根本不符合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还需要对其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比较大的时间和经费,代价一般比较大。另外,一些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普遍感到不太适应,总认为岗位不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也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发展目标,因而选择转行的现象极为普遍,致使了旅游企业的人才流动极为频繁。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严重错位。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都是立足于理论知识教育,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使得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缺乏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经验,不仅竞争能力弱,而且实践操作能力极为低下。

2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1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目前,我国一些院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上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够明确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由于旅游产业是一项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做到对旅游企业较好的管理,就必须要熟悉旅游企业的性质、工作、内容和方法等。反之,所进行的一切管理都只能是空谈,成效不会很好。实际上,由于学校定位的模糊,导致了培自然的会出现各类小吃一条街,其原因,就是这种餐饮在空间布局上符合外地旅游者降低餐饮供给信息搜索成本的内在要求。最后,是餐饮环境的创新。

它包括将餐饮空间与博物馆等人文空间的整合,形成人文空间的整合。在当前各地旅游景区的公益化发展及其旅游向休闲转型的大趋势下,这种基于就餐环境的餐饮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之所以在旅游目的地购物,其原因并不仅在于价格,即便对那些有“购物天堂”美称的旅游目的地也不例外。人们之所以购买这些物品,根本还在于这些购物商品是体验延伸的载体,要想推进购物商品的销售,第一,必须从体验优化的角度来考虑,这才是从根本解决购物发展问题的途径。第二,旅游购物商品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纪念意义和实用性的结合。第三,旅游购物商品要突出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第四,旅游购物产品销售的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待写论文www.86000531.com

第三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为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但从旅游企业的选择和毕业生的去向上来看,高等学校培养的旅游管理毕业生和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间出现了严重脱节现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比较低。本文对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低下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旅游教育也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蓬勃发展起来,各大专院校也分别在地理、历史、经济、英语、管理等专业的依托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或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生力军。那么,作为这支生力军的中坚力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状况如何呢? 本科学生的竞争力状况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调研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竞争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正比。一方面,企业招聘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后发现,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还需要在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较大的代价;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因而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致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有数据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初次在本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 ~20%之间,造成了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又有着较高的流失率(两年后仍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不到20%)。人们渐渐觉得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理论能力不如研究生”,这实际上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一直以来,旅游管理的本科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与其它一些旅游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主要是实践操作能力)低下。

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只有那些基础厚、知识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才是未来旅游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脱节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的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中旅游业所需求的人才严重错位,一些旅游企业宁愿花高薪聘请同行企业中的高管、去“挖墙角”,也不愿意招聘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正规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相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发现,旅

游管理专业“正规军”毕业生的竞争力较低,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切实际。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定位“过高”的问题,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能够做到对旅游企业较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的管理只能是空谈。而事实上是,学校模糊的定位导致培养出的旅游管理本科生毕业后大多想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工作,这就使得学生的“管理”只能停留在空谈和梦想上。

纵观一些开设有旅游专业的学校,从“985”、“211”院校到省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很少能从塑造特色品牌出发,而大多都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课程设置安排开展教学活动。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特色性和差异性,竞争力趋同。

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模式,这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却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其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此外,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呈现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各个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有些课程内容甚至有重复开设之嫌,有些则是将专业课与基础课同时进行、或由于其它原因将先后顺序进行颠倒,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无所适从;此外,教学进度设置也缺乏梯度和层次,完全随心所欲或机械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没有以专业建设、以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品牌塑造以学生专业学习为中心。[论/文/网 LunWenNet/Com]

最后,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尚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二级学科,同时在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方面也一直滞后于其他经济类、管理类,许多学校的旅游硕士点仅是挂靠在诸如生态学、地理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下的一个方向,而真正拥有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内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来自于历史、地理、经济乃至外语等专业,对于系统的旅游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一些院校更缺乏能够供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模拟实验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前台实验室等),使得教学活动脱离实际,限入从书本到书本的“空对空”境地,这种“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学人才及旅游专业教学实验室设施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所需严重脱节,降低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以广西为例,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泛北部湾及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对实践操作技能较强和极富管理经验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还很大;然而,从近些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统计上来看,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或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与社会对旅游人才潜在的巨大需求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不仅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科体系及广西区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某种程度

上也阻碍了广西区乃至中国-东盟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塑造和培养旅游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3.1 对毕业生进行准确定位。

对于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定位不切实际的问题,学生俨然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对于学校来说,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市场需求作深入而细致的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一些学校已率先尝试的“定单式培养”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长,准确地把握区域环境和评估优势师资力量,即集中和整合自己最优势的资源去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这也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种对毕业生的准确定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做深入的调研;一方面,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师需要深入旅游企业一线,与企业的领导及其他人事需求单位进行多方、反复沟通,了解旅游职业岗位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他们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及相关建议,通过调研和反馈,学校将对本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工作情况有较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修订以往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及模糊的定位,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3.2 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实践操作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需要听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及本校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反馈,他们才是最有资格发言的群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能够让他们对该专业未来的需求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本校的毕业生也非常乐意看到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为母校的教学改革及其它学生的培养作出贡献;从学校的角度上说,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一线的意见能够使原本不甚合理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完善,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此外,从目前的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较多的实习岗位集中在酒店,而在旅行社、景区、旅游行政机关及其它旅游企业等部门的教学实习则较少,这对于综合性、复杂性较强的旅游业来说显然实习的范围过于狭窄了。各高等院校应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与省(区)内外的著名旅游企业、旅游行政机关及其它部门间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合作共建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实践基地。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派遣到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授,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除此之外,由于旅游业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特殊要求,还需要使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由于具有与旅游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与纯粹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相比,他们更能够

抓住旅游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精髓,摆脱“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能够有实质性的提升。这种实践能力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通过让专业实践课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也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第四篇: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范文

我国的旅游人才培养开始于xx世纪xx年代,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也变得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旅游管理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的完整培养体系。然而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具体表现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之后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养,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等现象,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人才的培养中存在问题。在xxxx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殷红梅建议将旅游管理学科升级为国务院学位办《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一级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x]。而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其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等基本技能。

OBE教育理念

OBE是产出导向教育的英文简称,由美国学者威廉·斯派蒂于xxxx年提出。该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的产出进行分析,反向设计学生的教育结构以及相关评价体系,从而快速提高教学质量[x]。OBE理念主张“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教育的过程是为了完成既定的学习成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最终应达到的标准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和学习成果评价。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理念,OBE理念强调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中,这种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很多高职旅游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加酒店或旅行社实习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缺乏岗位实践技能,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大部分企业还需花费两到三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二次培训,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然而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一部分学生会由于各种原因离职,企业先前所花费的培训成本付之东流。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不稳定性,企业更倾向于招募具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对学生的培训流于形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很难真正学到知识[x]。第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以x某高职旅游院校为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的旅游业基础知识和旅游企业运行与操作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院校对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表达比较宽泛,不够精确。旅游管理人才的就业方向包括旅行社、全职导游、兼职导游、计调、企业内部职员,其毕业所需的职业能力、素养、基本技能都不一样,而学校并没有进行具体要求。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清晰的、可量化的目标,造成学生知识的掌握范围虽然广但不够专和精。第二,专业型教师队伍缺乏。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教师时更倾向于青年教师,要求硕士及以上学位,对所聘任教师的旅游从业经历要求较少。由于一部分年轻教师缺乏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验,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学校任教,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的真实经验,对于旅游行业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了解甚少,造成培养出的旅游人才很难满足旅游企业的需求[x]。第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的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目前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卷面考试成绩为重要依据。旅游服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学生仅掌握书本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良好的服务能力。现有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不适用于该专业。教师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片面,就会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不能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面评价,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基于OBE理念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结合OBE理念,有助于实现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转变,使旅游人才的培养真正满足社会需要,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目标。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和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对市场的旅游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调研,分析社会对旅游人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另一方面,立足于地域的优势和特点,与旅游企业进行沟通,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旅游人才的就业情况和未来发展。依据OBE理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制定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即从社会、学校、个人的需求出发,了解需求之后再制定培养目标,使旅游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由培养目标出发决定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要求,再据此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确保目标和结果具有一致性。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者,是学生完成培养目标的帮助者。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实行校企共建,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工作、实践机会,使其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特点以及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对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向有一定展望。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可以对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双师型”教师认证,在晋升和薪资方面给予优待。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面向社会招聘具有大型旅游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来学校讲课,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应的讲座,进行实践类课程的演示和讲解。最后,创新和完善学习评价方式。在OBE理念的实施要点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评价可以采用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方法,对知识的考察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期结束之后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报告、论文、实物展示等。学生技能型的成绩评价结果采用达成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掌握和运用相应的实践技能。在评价中强调学生的自我比较,而不是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评价要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标准,根据以往的发展情况来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使理论知识分数和实践操作能力分数占比更均衡,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人际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会研究、能创新。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促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基于OBE理念进行教学,可以帮助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方式进行完善和优化。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所要达成的目标有清楚的认知,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教的内容对目标的实现有何作用,学生要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未来发展有何意义,增加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完善,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旅游行业,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评价方式的创新可以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也具备实践应用技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第五篇:奖励旅游发展对策探究

内容摘要:奖励旅游作为一项现代化的治理工具和高级的旅游业务,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本文从分析目前我国奖励旅游存在的题目进手,提出了发展奖励旅游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奖励旅游 拓展培训 创新世界奖励旅游协会(SITE)将奖励旅游定义为:一种现代化的治理工具,目的在于协助企业达到特定的企业目标,并对于达到该目标的参与职员给予一个非比平常的旅游假期作为奖励;同时也是为各至公司安排以旅游为诱因,以开发市场作为终极目的的客户邀请团。奖励旅游包括两方面含义,对客户企业而言,是一种现代化的治理工具,面对的对象包括企业的精英和和重要客户;对旅游企业而言,是一项高级的、特殊的综合包价旅游业务,消费水平高,效益好,参与成员素质高,便于治理。奖励旅游的本质特征是非比平常性,并不是简单的以旅游作为奖励,保证奖励旅游内容的非比平常性,是奖励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奖励旅游存在的题目

(一)客户企业对奖励旅游重视不够我国的奖励旅游机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发展,由外资企业首先将其纳进到治理体系中,随后国内企业和组织相继采用。奖励旅游及其优越性在我国的企业界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同。我国企业从计划指导型到现代开放治理型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对西方现代企业治理理念的接受、消化,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奖励旅游产品日趋大众化外出旅游已是平常。我国的国民经济在长时期内保持着7%左右的增长速度,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用于享受与发展方面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居民能够将更多的钱用于非生活必须品的消费。随着可自由支配收进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普通工薪阶层出游已成平常之事。出境旅游不是奢看。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进,世界开放度的不断增加,政治阻隔、贸易壁垒逐步被打破,全球范围内旅游目的地的可进进性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这些旅游目的地令人兴奋的神秘感正在消退,无法给旅游者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国公民自费组团可以前往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从西亚到欧洲,从南美洲到非洲,极大地推动国内出境游市场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人们实现到域外观光、休闲、度假的愿看,不再困难,只能依靠企业或组织的气力才能实现,这意味着可供奖励旅游选择的目的地空间范围将越来越小。

(三)税收政策的影响我国目前对奖励旅游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无疑会使那些实行奖励旅游的企业激励本钱增加,客户企业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必然要重新权衡激励效果与激励本钱之间的性价比,对奖励旅游课税,使得奖励旅游与其它激励方式的本钱比较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发展奖励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采取扶持政策政府应该为奖励旅游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奖励旅游并不等同于“公费旅游”,奖励旅游与“***”现象联系在一起,并不具有必然性,主要是由制度上的漏洞所造成的。制定行业准进资质,产品的非比平常性特点,决定了奖励旅游的高门槛性,那些“一张桌子一把椅,一部电话一支笔”的小公司的蜂拥而进,只会加剧奖励旅游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影响并降低整个行业的均匀利润率,终极损害了行业、沉没了自己。我国缺乏专门的经营奖励旅游业务的公司,少数实力较强的旅游企业开展奖励旅游业务,基本上由会展旅游部分兼管,政府要鼓励并扶持全方位服务型奖励旅游公司和完成型奖励旅游公司等类型的专业奖励旅游公司的建立,奖励旅游市场的高端性,客观上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市场主体的出现。增强企业界对奖励旅游这一现代治理工具的熟悉,北京、上海旅游主管部分先后通过聘请国外专家开展奖励旅游培训讲座的形式,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

下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策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策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推动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本文就教育和社会......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论文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已连续招生11届,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8届、1760名毕业生,......

    论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论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旅游业发展极其迅速,人才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为满足社会需求,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和就业率,需超越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走多渠道......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的探究(大全五篇)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的探究来源: http://paperzhan.com/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产生和发展,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

    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模版)

    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旅游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

    1培养目标的比较人才定位不同。中职学生定位为旅游行业基层服务和管理人才,高职学生定位为初中级旅游管理人才。覆盖范围不同。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景......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以中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