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教育学会系统初中教育研究先进集体
2010江苏省教育学会系统初中教育研究先进集体名单
常州: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初级中学、常州市同济中学、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金坛市第五中学、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淮安:淮安市徐杨中学、淮安外国语学校、淮安市朱桥中学 连云港:灌南县汤沟中学、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灌云县穆圩中学、东海县西双湖中学南京: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南京市上元中学、南京市江宁区上峰初级中学南通: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海门实验学校初中部、海门市树勋初级中学、海门市正余初级中学、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海门市东洲中学开发区校区、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启东市南苑中学、南通市北城中学、海门市海南中学苏州:吴江市梅堰中学、苏州市景范中学、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常熟市沙家浜中学、吴江市同里镇初级中学、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太仓市实验中学、常熟市孝友中学、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常熟市辛庄中学、太仓市第二中学宿迁:沭阳县怀文中学、沭阳县北丁集初级中学、沭阳县耿圩中学、宿迁市宿城区第一初级中学、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宿迁市宿城区马陵初级中学、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沭阳县七雄中学、宿迁市宿豫区陆集中学、宿迁市宿城区埠子初级中学、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宿迁市宿城区洋河中学泰州:泰州市海军中学、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姜堰市溱潼第二中学、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姜堰市第二中学附设初级中学、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姜堰市第四中学、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无锡:无锡市石塘湾中学、江阴市周庄中学、江阴市第二中学、无锡市阳山中学、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无锡市华庄中学、无锡市金星中学、无锡市胡埭中学、无锡市安镇中学、无锡市新安中学、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初中部、宜兴市张渚桃溪中学、无锡市东亭(隆亭)中学、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无锡市山明中学、无锡市硕放中学、无锡市钱桥中学、无锡市雪浪中学、无锡市广丰中学、无锡市新城中学、无锡市西漳中学、无锡市玉祁初级中学、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阴市峭岐中学、宜兴市洋溪中学、无锡市羊尖中学、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无锡市鹅湖中学、无锡市新区第一实验学校、无锡市甘露学校、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无锡外国语学校、无锡市前洲中学、无锡市刘潭中学、无锡市藕塘中学、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无锡市蠡园中学、无锡市堰桥中学徐州:徐州市第八中学、沛县第三中学、邳州市港上中心中学盐城:滨海县正红初级中学、大丰市草堰初级中学、大丰市刘庄中学、滨海县坎北初级中学、建湖县芦沟中学、大丰市白驹中学、大丰市草堰第二初级中学、大丰市西团初级中学、大丰市新丰初级中学、扬州:扬州市梅岭中学、江都市邵伯镇昭关中学、江都市永济中学、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高邮市南海中学、扬州市文津中学、江都市第三中学、江都市邵伯镇中学、扬州市竹西中学、扬州市翠岗中学、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镇江:镇江市实验初级中学、镇江市第三中学、丹阳市实验学校
2010江苏省教育学会系统初中教育研究先进个人名单
常州:丁国荣、江建林、吴伟星、张秀娟、潘杠淮安:王育华、朱建文、马标、高云海连云港:赵大中、赵莉蓉、郝志刚、王明伟、胡洪光、庄冬梅、郭凤霞、骆海蓉、赵士勇、江新、乔嫦美、谢兆占、陈勇、夏兴善、潘扬海、张春、李方德、陈洪霞、李刚、纪艳、赵俭丰、陈政均、尹曙文、刘继平、王成兵、王海军南京:史金花、李荣、张长才、陈政平、李文庭南通:刘兰、顾迎海、何陈、单小燕、吴春园、郁大秀、陈健、裴友军、张燕、蔡勇军、孙烨、冯霞、赵卫平、张陶康、李荣华、张健 苏州:王七林、丁震、洪家平、张丽峰、沙新红、张莉园、瞿长华、陈坤元、汪野春、周先荣、吴燕、王建新宿迁:沈权、陈子祥、张凡、马凌军、陈涛、黄金城、卢耀东、王耀武、吴士春、孙玉丁、胡长军、徐春山、李仰志、沈新良、魏家宇、刘克届、田作明、陈伟、王杰、张同明、贺玉山、张红星、王红军泰州:李呈霞、杨丙才、刁平、马桂金、曹荣、刘金玉无锡:万赞梅、华昭君、张卫芬、曹丽红、王强、周纯坚、承国萍、任艳、陈静、黄陆金、李晓华、张文胜、何心芳、艾远进、蔡亚萍、浦志芳、谢骏、肖国宝、张志伟、钱群娥、朱小红、吴卫红、文英、黄永明、林军其、惠明、韩建芳、许秋菊、高小芳、许昌良、王奕、胡志衍、王陆雁、邱华国、沈建清、周敏君徐州:刘清国、刘立平、郑恒文、宋志伟、吴绍虎、王胜永、苏振堂、张希营盐城:朱乃勤、于亚鹏、束长军、杨华、陈孝琴扬州:侯燕新、陈翔、陈涛、许吕松、周杰、胡玉林、吴桂忠、李志星、徐艾驯、汤万军、彭文明、沈振斌、孙勤、王军华镇江:章云梅
第二篇:江苏省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
江 苏 省 初 中 教 育 专 业 委 员 会
关于评比2011年优秀教育论文的通知 各市初中教育专委会、各《初中教学研究》协办理事学校:
为推动我省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总结新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新鲜经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本专委会特向全省初中校发出评比2011年优秀教育论文(以教学类论文为主)的通知。
一、征稿对象:
《初中教学研究》各协办理事学校领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者。
二、论文要求:
1、要有一定理论认识,并注意理论的先进性与创新意识。
2、要有自己的实践,有自己的思考、研究与创见,要有一定的原创性,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3、论文提出和论述的问题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4、论文题目要简短、凝练、明确;论点要集中、鲜明,论据充分、真实;文字表述规范、正确、简洁、流畅;字数以三千至五千字为宜。
5、送评的论文一律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打印(复印件亦要求此规范),每篇论文以我会统一制作的论文送评申报表作为扉页,并按装订线装订好。一式两份。(格式附后)(论文申报注意事项:鉴于近两年来我会在论文评选中发现有论文抄袭现象,故特别地强调:一旦在评审中发现参评论文中有严重抄袭现象的,不仅取消参评资格,而且还将曝光批评,通报到有关市、县教育行政部门)
6、文章格式顺序:①标题;②作者单位、姓名、邮编;③参考文献(如有,置文后);④文后写100字以内作者简介。
三、活动步骤:
1、即日起至2011年8月31日(以邮戳为准)。
2、我会将聘请有关专家对教育教学论文进行初评,评出一、二、三等奖,然后送省教育学会终审,最后由省教育学会统一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在《初中教学研究》杂志公布。部分获奖论文将在《初中教学研究》杂志上发表。
四、注意事项:
1、教育教学论文以学校集体寄(送)为主,寄(送)地点:无锡市通扬路15号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联系人:秦英。邮编:214021。联系电话:(0510)82763033。
2、教育教学论文须缴参评费50元/篇,不缴参评费者不予参评,汇款地址同上,收款人:宋洁。
3、本通知同时发布于省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站(点击“组织建设”——“文件通知”栏目,可下载)和《初中教学研究》2011年第五期,请各校教科室将此通知复印或下载后转发给全体教师,为其搭建发展、提升平台。
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
2011年4月9日
第三篇: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会2003—2004教育研究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会2003—2004教育研究
获奖论文篇目
一等奖(排序不分前后)基于“和谐教育”的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和实践
宝山中学
李思民 将“EPD”教育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吴淞中学
冯兰萍 价值多元背景下政治教学中学生价值认同感的培养
行知中学
王莉莉 “类”化处理教材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和衷高级中学
席时焕 中学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的探索
顾村中学
马一心 让幼儿在充分表征与自主探索的游戏中得到德性的培育
教师进修学院
王
菁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
高境二小
贾敬喜 使课堂充满活力的“对话教学”
永清路小学
王
先
二等奖(排序不分前后)与时俱进的真人教育
行知中学
诸雨谷
赵锡麟 课改环境下母语学习的策略
高境三中
赵利强 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研究
行知初级中学
陈志建 在学生的需要中寻找教学的立足点
行知二中
梁
英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宝山中学
黎
杰 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过程评价初探
和衷高级中学
吴逸民 高中化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实践
吴淞中学
边飞燕 历史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四步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罗店中学
陈
兵 “故事时间’教学实践初探
淞谊中学
陈向青 传承创新
再生教学
行知二中
王玉玲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泗塘二中
高星云 在新课程改革中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
呼玛中学
徐智强 师生共同开发实验平台
构建人机交互式数学课堂模式
上大附中
沈
伟 斟字酌句的语言训练
淞浦高级中学
杜炜侃 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实践与反思
淞浦高级中学
马
俊 新世纪教育的思考
刘行中学
卢惠江 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现个性化阅读
泗塘中学
陈鸿军 谈谈中学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思维作用
和衷中学
刘胜昌 张扬教育的活力与灵性
少科站
俞惊鸿 以主体教育思想为音乐教育的核心
锦秋学校
郑金蕴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新思考
泗塘中学
俞成勋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行知二中
陈剑波 校外科技活动课程化的研究
少科站
徐
群 上海市高中生物学教育(教改一期)的回顾与现状分析
吴淞中学
张
治 试议生物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顾村中学
张
琴 开展“教学做合一的研究性学习”
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成长
行知实验中学
黄治民 祁珥城 王建华 优良品格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
虎林中学
苏
竞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谈初中德育工作
大华中学
石林仁 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
行知中学
赵锡麟 素质教育与教师行为变革
盛桥中心
严承德 从模仿到建构探索双语教学新模式
宝林三小
张如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矫治学生不良情绪
王时松 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宝林二小
赵文敏 小学语文各年级段想象作文阶梯性目标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高境二小
黄
珏 创建小班化教育特色
促进师生个性和谐发展
高境三小
吴凌凌 转变学区管理职能
推动二期课改深入发展
泗塘学区
陶培华 “金字塔式”英语教学管理框架
红星小学
须建瑾 曹海莲 新时期学校师德培养的实践研究
泗塘小学
刘小英 “乐思 多思 深思”——培养农村学生思考能力的研究
菊泉学校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一一个性化学习初探
虎林小学
卞德华 施卫东 通过主题网络化教学促进学生拓展性学习的研究
同泰路小学
李
瑾 基于网络的整合教学中教师教学策略探索
实验小学
金云琼 社会实践提高中度弱智学生劳技学习效果初探
培智学校
沈志萍 在拓展型剪纸课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实践
大华二小
赵妙珍 戚泰富 任
黎 充满自信
敢于探索
勇于成功
第三中心
张
瑜 心理辅导活动模式在思品教学中运用的探索
大场中心
宗平萍 以美激趣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淞南中心
姜红春
三等奖(排序不分前后)理解 尊重 宽容学生
高境一中
徐玉斌 优化德育环境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泗塘学区
杨
忠 初中化学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初探
大华中学
徐
贇 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求真中学
肖淑珍 充分发挥现代学校图书馆的功能
吴淞中学
顾详祺 注重情感教学实施策略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吴淞中学
汪涤瑕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对教师能力要求的思考
教师进修学院
陈
红 语言学习中美的艺术
上大附中
周晓岚 走科研兴校之路
吴淞实验
徐
敏 科技活动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少科站
蔡利华 初中学生“自我教育”的管理与评价研究
泗塘二中
方泽武 对高中数学教学中“不教”的一点探索
顾村中学
李秋波 在教学中巧用平衡策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能
顾村中学
钱立柱 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行知实验
周崇英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上大附中
王敏杰 科技特色学校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吴淞初中
邓立新 “育人”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与对策
海滨二中
薄惠娟 与“二期课改”俱进的作文写作
高境一中
龙
文 浅谈高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辅导
高境一中
张敏枝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和衷高中
何
敏 数学教学中通过“读”与“想”实施素质教育
大华中学
杨红芳 中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方向的探讨
泗塘中学
孙晓忠等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罗店中学
申锦明 物理规律习得方式研究
行知中学
张
懿 在历史新教材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虎林中学
龚
琴 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顾村中学
张敏荣 数学概念教学中创设情景的艺术
宝山中学
贾庆文 集邮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行知初中
钱东宇 师生情感交融的艺术
海滨二中
张红梅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和衷中学
周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求真中学
李
靓 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
庙行中心
黄景娟 赵薇薇 探究深层情感
矫正不良行为
培智学校
张
华 信息技术在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作用
给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INTERNET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浸润心灵深处的德育
学生思品课的主动参与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学英语教学情趣教育初探
小学语文课堂“合作一参与”小组学习模式初探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识字教学要加强识字能力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说话训练的尝试
运用激励机制推进学校师德建设的研究
新世纪初本区小学师德建设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开发潜力
培养自信
追求成功
学校党支部与二期课改
情景化
生活化
活动化
少先队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四步操作法
红星小学语文教学管理的几项建设
演绎“流行”——谈少先队活动的创新
团结路河的污染调查与整治方案
美术课改之教学模式初探
营造最优化的管理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自主性发展评价研究
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实践
学得轻松
学得有效
学得扎实
在建构互动学习场中协商学习的教学策略
聆听学生“异口同声”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造能力
校长的职业追求
“协商—选择”学习与学习主体差异需求的满足
利用自学提纲
促进自主学习
运用陶行知“六解放”理论培养幼儿独立能力
“手脑并用”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中的价值研究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研究
高境二小
顾晓红
江湾中心
李永群
江湾中心
朱海兵
进修附小
陈
纬
泗塘小学
龚月华 呼玛小学
王
英 徐妹兰
第三中心
张燕萍
盛桥中心
申永珍
虎林小学
朱国基
泰和新城小学
姜倩萱 杨行二小
顾东芳 顾益群
实验小学
仇彩萍
永清路小学
陶
云
第三中心
苏
艺等
通河小学
李美萍
通河三小
吴国风
通河二小
顾欣蓉
红星小学
袁旭东
宝林三小
潘丽华
实验小学
张伶俐
大场中心
吴
敏
大场中心
吕朝红
长江路小学
楼健萍
通河新村小学
张伟峰
呼玛小学
王
英
泗塘小学
沈菊萍
虎林小学
金蓉琴 杨行二小
顾益群 黄
莹
通河新村小学
金小莺
呼玛小学
韩国芳
进修附小
林
萍
江湾中心
雷桂珍
山海幼儿园
史雪琼
山海幼儿园
王红敏
刘行中心幼儿园
王
姝
第四篇:教育学会
第 七 届 全 国 中 小 学 教 师 论 文 大 赛
稿 件 征 集 方 案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会
官网支持:www.xiexiebang.com
活动地点:中国·北京
论文征集:2011年5月1日-2011年6月16日。
主题:新课程、新领域、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
主旨:
繁荣普及全国校园学术研究氛围,搭建中小学教师学术环境的多元交流平台;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自身学术修养,并将优秀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参考资料,落实学会服务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主旨。
参赛对象:
1、全国小学全科教师、小学教育管理者;包括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
2、全国中学全科教师、中学教育管理者;包括初级中学、高级中学、职业中学的全科教师。
3、各级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室、教育辅导站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工作人员。
论文征集:
1、论文分类:各学科教育教学论文、教案、课件等;包括教育管理、教育理论、教育经济、德育教育、教育心理、教学改革、教育技术、教学评估、名校与名师、教育信息、人文与管理、新课改、校本教材开发等范畴。
2、论文方向:各学科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与探讨教学规律的学术作品;关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和班级管理,教育管理现代化;凸现新课程理念下最新的教学策略、最新的教学方法、最新的评价方式以及全国最新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等。
3、综合领域:各学科教学、教育教学评价、德育教育、心理教育及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新理论探讨、经验总结、失败教训及其反思;解决运用新课标、新教材出现的新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同行关注的热点、争论的焦点问题的探索;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等。
论文要求:
1、紧贴教育教学实际,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案例典型,结论合理,文稿无政治性错误。文字稿件一式一份。
2、作品具备创新性、科学性以及可读性;资料翔实,层次清晰,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有事实、数据或典型案例,有较强的说服力,有借鉴或推广价值。
3、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有一定的创新性;主体语言应为中文。文中涉及的引文和数据须在文尾注明出处,文章内有图片的请附光盘。文中图、表应选择最必要的,一般不超过6个,需配有电子文件(图用TIF格式或JPG格式)。
4、参赛作品字数应在5000字内为佳。文章封面最好附主办单位提供参赛明细表,见附件二(此表可复制,也可网上下载。)并按表格所列注明相关内容。
5、正文要求用A4纸单面打印,字体、字号、格式不限,来稿请用WORD排版。论文摘要应包括目的意义、方法、结果或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如引用他人学术研究成果请列出参考文献;摘要(不超过150字)、关键词(3-5个)。(多作者稿件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并将第一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电子邮箱等另行标注。)
6、参赛作品也可是近期公开发表、出版、获奖的作品;获奖作品请注明举办单位及所获奖项;若是课题项目,请注明课题全称和批准文号。每人最多报送两篇论文,报送者必须是文章的惟一作者或第一作者。
7、课件为教师教学课件,参赛载体为光盘,并请附课件使用说明一份。为避免邮寄途中损坏,课件光盘建议使用硬包装邮寄。
8、英文类参赛作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作者单位(应注明所在地及邮编)、摘要正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摘要撰写应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
选送方式:
1、集体选送:以单位名义同时选送5篇以上含5篇作品参赛的视为集体参赛。集体参赛稿件需由组织者将稿件汇总,并填写集体参赛明细表后,统一从邮局邮寄。(集体参赛明细表,见附件三)
2、个人选送:个人稿件请认真填写个人参赛明细表并按要求通过邮局邮寄。
3、不论集体、个人选送的参赛稿件,参赛作品原则均需填写《个人参赛明细表》,并将此表作为参赛作品封面装订在一起后寄出。
4、集体参赛稿件请注明组稿联系人,并附集体参赛明细表。如有特别说明的事项,也一并注明。
5、个人参赛明细表、集体参赛明细表均可复制、网站上下载,也可自制。论文征集期间,不收电子投稿。
论文评审:
1、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本着作品质量第一,认真严格的对待每一件作品,做到全面、客观、科学的评审。
2、论文评审由中学会及下属相关专业委员会并邀权威的教育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参赛稿件进行分组、分类评审。
3、往届参赛的获奖者,请将获奖证书编号标注在参赛作品的右上角,查实后其作品直接进入等级评审。
4、为避免重复工作,参加过学会活动的往届获奖作品,不再进行评审。参赛论文、课件等的评审如需附主办单位评价表,参赛者可在来稿时注明。
证书颁发:
1、所有获奖者都将获得主办单位制作精美的获奖证书。获奖证书由主办单位统一编号免费颁发。为了保证所发证书的权威性、学术性、真实性,每份证书都可在网上查找编号、等级、作品名称等。
2、获奖证书都将以挂号或快递形式寄发到参赛单位、个人,确保证书准确及时寄达。
3、获奖证书将于9月10前全部寄出,9月30日前都将寄达参赛单位、个人。
奖项设置:
1、参赛作品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四个奖项,所设奖项不限定数量,设定获奖概率为100﹪。参赛稿件每稿必复。
2、在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中评出“2011年全国中小学国家级教研作品”(论文/教案/课件)100篇。由主办单位免费颁发荣誉证书及奖牌。
3、集体参赛的稿件根据其来稿的质量和数量(30篇以上含30篇),可参评“全国中小学百
佳教育研究单位”,评选通过后由主办单位免费颁发荣誉证书和铜牌。
4、集体稿件(组织10篇以上含10篇)的组织者,可参评“全国中小学百佳学术研究带头人”评选,评选通过后由主办单位免费颁发荣誉证书及有个人照片的精美奖牌。
论文征集时间:
1、2011年5月1日—2011年6月16日。参赛稿件的交寄时间以稿件寄出的当地日期为准。
2、参赛单位、个人请合理安排好稿件寄出时间,以免延误。(如因特殊情况导致学校收到通知的时间较晚,而需要向后推延交稿时间的,请拟定好交稿时间并与主办方联系。)
综合费用汇寄:
1、参赛者每人每件作品需汇寄50元综合费用。费用从邮局按地址汇款的方式汇寄。(所收取的费用为活动全程的全部费用,集体参赛费用如需发票请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
2、论文参赛费用为对公款项。为便于登记参赛单位、个人,请参赛者从邮局按地址汇款汇寄费用即可(不需要账号汇款)。费用勿寄个人,也不要在稿件中夹寄现金。
3、集体参赛10人以上(含10人)的稿件邮寄费用、汇款费用可按实际发生的费用自行扣除。(集体汇寄稿件可扣除费用范围为:汇款费用,参赛作品以信件、印刷品、包裹等方式邮寄的费用,含特快专递(EMS)邮寄作品费用。)私属快递发生的费用不在自行扣除的范围之内。
稿件邮寄及汇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81号-10号
邮编:100011
收款收稿人: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会 / 收
咨询电话:010-5701 1808(参赛事宜咨询)
查询电话:010-5129 4563(稿件、汇款、获奖查询)
咨询负责:王加中
E-mail:jiaoyuchina@126.com
注:咨询、查询时间:正常工作日8:30—18:30。非工作时间、双休节假日,请通过网上留言(www.xiexiebang.com)或邮件方式咨询。
获奖公示:
1、获奖结果将于2011年9月10日起在中国中小学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上公布。届时获奖者可在网上联机查询、核实。同期,教育类相关报纸、期刊也将摘要公布。
2、等级奖获奖者的名单都将在网站的“荣誉查询”栏保存两年,以备获奖者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查实核对来源。
3、参赛获奖的论文将分类免费在主办方网上转载。获奖者在收到证书后,请在第一时间将获奖作品的电子稿件发到主办单位公布的邮箱里,以便编辑整理、网络宣传或推荐到相关教育类期刊报发表。
4、集体、组织奖的评定结果将于2011年10月初揭晓,相关奖牌也将同期颁发。
5、成果交流与表彰会议,主办单位将另行通知,会议的时间、地点以通知为准。
推介出版:
1、大赛组委会将对获奖作品按学科分类编辑,推荐集结出版。获奖作品优先收录,自愿参编,参编要求大赛组委会将另行通知。获奖作品集结出版后由主办单位向国家各级教育机关,全国学术类报刊单位及市级以上的图书馆馈赠。
2、主办单位对所有参赛稿件有出版、宣传、推荐发表等处置权,参赛者视为自愿接受,主办方不再另行通知。所有参赛作品都将存入主办方网站资料库。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
会员申请:
1、参赛获奖者可申请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会会员;可以享有所在会员单位的优先发表作品、优先编辑出版、优先推荐到报刊杂志发表等会员待遇;同时,所有会员都将在入会后为其开通“在线投稿”的通道。
2、参赛者申请会员时间在获奖结果公布后开始,所有等级奖获得者都可以自愿申请,届时网站也将提供会员申请表的下载格式。
3、本届参赛的获奖者,均可作为申请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会会员的条件。
第五篇:2013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2013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个人)
评 选 标 准
第一类:在党报党刊或在电视台发稿的,或相关部门简报,或《江苏教育网》,国家、省、市、县每篇分别得30、25、20、15分。
第二类:在教育部门主办的报刊杂志发稿的;或在广播电台发稿的;或网络类稿件(《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江苏网》,《连云港教育网》),国家、省、市、县每篇分别得20、15、10、5分(包括××教育网信息、简报、《××教育》报)。
第三类:《江苏教育新闻网》、《连网》,非党报党刊、非教育部门主办的报刊杂志,至县级每篇分别得15、10、5、3分。
除上述指定网络媒体外的其他网络媒体用稿,均不在评优的统计范围。
学校为局提供素材,被各级简报、省电视媒体、江苏教育门户网站等采用的,一并核算个人评优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