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时间:2019-05-13 11:3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第一篇: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一、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内涵及外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在加快推进贵州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的关键之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鲜明地提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这对于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促进旅游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并且通过深入解读、学习国务院首次出台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发2号”,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谈及“国发2号”很振奋:“2012年注定是全省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年!”

贵州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和多民族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及文化活动成果,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贵州旅游业要转型升级,就要靠文化的力量,靠不断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文化激活旅游业加速腾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要求我们立足全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维、突破成规,打破就旅游抓旅游的思维局限,按照“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要求和“四意旅游”(政府的意志、资本的意图、民众的意愿、专家的意识)理念,创新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思路、实际举措和市场空间,纵深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谋求创新跨越。

按照“着眼十年、规划五年、突破三年”的要求,在《贵州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基础上,我们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点要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着力改善旅游外部进入条件,构建旅游立体交通网络。二是加强游客集散体系建设,形成连接省外客源市场和省内各旅游区的立体化网络。三是在旅游节点城市、重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抓好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搭建政府、企业互通的旅游电子政务网络和集问讯、投诉、救援和旅游提示为一体的公益服务平台。

二、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目标任务

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贵州的战略定位之一是“文化旅游创新区”,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的战略定位。对贵州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线路、旅游品牌、旅游客运、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旅游发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这样的机遇,傅迎春表示,全省各级旅游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的部署和任务分解,创新落实涉及旅游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目前,省旅游局正在围绕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抓好乡村旅游规划修编、标准化制定、产品创意研发、市场营销策划,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覆盖面,重点支持一批民族贫困村寨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民族旅游村寨。推动工业旅游加快发展,围绕打造中国酒旅游第一品牌,倾力打造以国酒茅台为重点的工业旅游品牌,聚集国内外一流团队领衔策划规划,开发出以参观茅台酿造工艺为重点的观光旅游,以品尝茅台酒为特色的体验旅游,以销售茅台酒及系列旅游商品为重点的购物旅游,以欣赏茅台主题演艺为重点的文化旅游,把茅台酒厂规划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贵州旅游最具市场吸引力的品牌。

黔中经济区将进行旅游精品开发建设。发挥贵阳中心城市功能和黄果树景区的龙头

作用,加快整合打造黔中旅游区。傅迎春说,不仅是“黔中经济区”的内部联合,还要构建区域旅游市场推广新高地。各级旅游部门特别是与省外毗邻的市(州)、县(市、区、特区)要主动走出去,进一步整合与滇、川、渝、粤、桂等周边省区及泛珠三角区域资源,联合打造旅游新市场,围绕泛珠“9+2”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主题,进一步加强在线路设计、旅游会展、媒体推广等方面深度合作,包装和推出一批新的面向国际和省外市场的旅游线路产品,推出有市场前景的省际旅游产品,形成区域性品牌优势,共同拓展和做大客源市场。尤其是要多渠道加大旅游开发投入,力争在搭建贵州旅游投融资平台上取得突破。抓住民营经济助推贵州发展的契机,积极推动中天城投等一批民营企业深度参与旅游开发,打造本土龙头旅游企业集团。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旅行社企业和国际酒店品牌进驻贵州,重点抓好港中旅集团贵州投资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在建星级酒店建设力度,加快贵州旅游国际化、市场化进程。

旅游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观念文化层面上的竞争。我们应当把眼界放宽一点,将致力于观念层面的旅游文化建设,形成和积累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旅游观念文化,同时把先进的观念文化内化为本地旅游业的思维定势、意志定势、情感定势和行为定势,贵州旅游才能抢占竞争制高点,实现加快建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目标。

三、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路径措施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拥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山灵水秀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成为贵州省发展文化旅游业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栗战书说,国发2号文件要求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这正是国家基于贵州省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为贵州发展指明了方向。

贵州以旅游市场为渠道、以多民族文化为内容,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对旅游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据初步测算,2011年贵州省游客和旅游收入增幅明显,游客量达到1.7亿人次,总收入1430亿元。

近几年来,我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重点打造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宝贵经验。“多彩贵州”作为中国首个省级文化品牌商标全面注册成功后,直接或间接拉动投资达40亿元以上。《多彩贵州风》大型民族歌舞诗自2005年公演以来,先后赴28个国内大中城市巡演并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2000余场,观众逾180万人次,创造了贵州演出市场前所未有的业绩;多彩贵州酒在全国300个城市开展营销,预计实现产值1.5亿元;一期投资逾30亿元的多彩贵州城已破土动工;多彩贵州深圳博览会、多彩贵州连锁酒店等项目也即将开工。贵州省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开展公益性活动培育品牌与市场运作品牌相结合的品牌建设路径。

未来,为培育出“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贵州将抓紧制定“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专项规划,以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重点,通过进一步在旅游开发中充分挖掘贵州“原生态、多元、和谐”的民族文化内涵,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形成一批民族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大型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乡镇村寨,把我省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真正成为国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近年来,随着全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贵州省同周边省份在旅游业发展合作方面也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本着资源共享、市场共拓的原则,一是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合作。二是共同打造跨省区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加大旅游项目投资领域合作。四是促进跨省区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协调和管理跨省区的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针对经济提速与文化发展,我认为经济提速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物质条件,文化的繁荣发展也能助推经济发展,并且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

效途径。

第二篇:商贸旅游新区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商贸旅游新区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本人认为片区作为新的投资热点,功能定位是基础,要在突出商贸和旅游两大特色上做文章。一要把握功能定位,科学规划。

区在积极主动向中心城区靠拢并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功能定位。“长江市场”是一块金字招牌,要在巩固原来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做大做强长江市场来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以工业支撑市场。丁家坝片区要作为长江市场的“新区”来进行建设。新区的规划要把市场与旅游业、茶产业、水果产业、酒产业等产业有机结合,实现整个长江市场与本区域内的产业良性发展。二要打造现代物流,降低成本。

商品成本和性价比是决定商家和顾客选择市场的关键,长江市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要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物流企业,可在丁家坝片区建立现代物流园,吸引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带动本地物流企业超速发展。引导长江市场交易方式与功能创新,支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模式的发展,拓展物流服务新的需求。三要抢抓发展机遇,整体推进。

区从上至下要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加快丁家坝片区的发展对于全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把该片区发展纳入重大项目和主要议事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其次要广泛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招大商、引巨资,建设起点和标准要高。在具体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善于把成功发展长江市场的经验应用到新区开发上。

第三篇:武汉文化旅游发展——旅游品牌建设及形象建设

武汉文化旅游品牌及形象建设

品牌,是一个城市象征,一个地区竞争力。众所周知,旅游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因此,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分层次、多样化的旅游品牌,供不同消费者体验,无疑直接成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成为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武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与汉江交汇处,具有天下之中,南北之中,长江之中的区域地理优势。辛亥革命在这里打响第一枪,具有悠远的历史和渊源的文化。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是中部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交通的便捷性,是促进武汉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武汉旅游业仍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据分析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武汉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总收入分别占湖北省同期收入的55.21%和29.05%,但是从更大的区位范围来看,这个集中度还相当低;其次从旅游总收入占武汉市GDP的比例来看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例来看,达到10%和20%,但单就武汉文化旅游这一方面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业宣传促销投入不足,城市旅游形象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市围绕滨江滨湖的城市特色,不断推广和强化“白云黄鹤、知音江城”的城市形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有的宣传促销投入低于国际上按接待人数标准计算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同类城市宣传促销的投入,城市形象的深入推广受到了影响。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经费的支持力度,在努力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同时,招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到汉旅游,提高产业实力和经济效益。

二、旅游品牌建设的措施

(一)唱响形象口号

武汉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迫切需要有一个总体上能体现城市特点的宣传口号,这是一个“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过程。在现有城市旅游宣传口号基础上,进一步邀请学术界、文艺界、新闻界及有关部门人士研讨,面向社会全面征集,给镇江旅游城市形象做一个总的定位,有别于周边城市,凸显江城武汉的特色和魅力。然后再根据“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不同的特性,确定系列旅游宣传语,让游客对武汉有一个立体的感受。

(二)打造特色产品。

武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要发展,首先,应重点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例如可以将武汉的首义文化、科教文化、宗教文化和东湖文化整合在一起来打造武汉文化旅游特色产品。

1.首义文化。

作为首义之城的武汉,开发和维护武昌首义革命历史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有利于湖北进一步发掘、整合辛亥首义历史资源,打好“首义牌”,提升武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品位,对弘扬辛亥志士的爱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有着重要意义。但现阶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历史资源较为分散,各自为政,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同时还有大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资源尚未开发,而开发了的在维护上,在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上存在缺陷。

要打造出属于武汉自己特色的首义文化品牌。就要从总体布局、文化发掘、景观塑造、资源利用、交通组织及规划可实施性方面作出策划与组合开发.1.首义文化旅游区的总体布局要有整体、全局的思想。可以以南北向为纪念轴和东西向的为文化景观轴,并精心设计和着力打造首义园品牌小吃、首义区商业网点、首义广场和首义公园娱乐等景点设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配套设施,并彰显自己独到的特色。

2.要善于发掘辛亥革命首义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譬如可以打造具有浓烈文化气息的“首义之旅”,整合辛亥首义人文景观和滨江滨湖自然景观,以辛亥首义重点遗址为主线,以红楼、首义广场景区为轴线,连接起义门、楚望台、工程营、三烈士亭、中山舰形成一条特色旅游线路,并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主打产品。在旅游中宣扬武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种旅游产品尤可重点向学生、学者、老一代的革命家推出,利用首义资源开展“寻首义踪迹,扬首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缩短了90年历史的距离感,掘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3.要把现有的首义旅游景观进行整合塑造。把蛇山、红楼、首义广场、紫阳湖公园、起义门连成一条景观线,通过整合蛇山、红楼、首义广场及周边地区文化、自然资源,建设首义文化园和黄鹤楼主题公园,突出“辛亥文化”这一主题,把首义文化打造成为武汉的“新名片”。并要对这些具有首义文化的旅游景观统一开发和管理,所有景观都应与周围的其其它景观资源相协调,形成一个首义文化景观群。

4.大力改造首义文化景观周边环境和交通状况。一个好的环境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首先要做到的是对周边环境的整顿,特别要大力做好蛇山的绿化工程及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还要进一步布局出合理的交通线路,改善交通拥堵的状况。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是弘扬首义文化的一大契机。我们更要打造好首义文化的品牌,争取在武汉旅游业发展上产生飞跃。

2.科教文化。武汉有着众多发科教文化的优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一步打造这一类特色旅游产品

(1)提升文化软实力。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决破除片面的发展实力观念,牢固树立软硬并重的综合实力理念,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扶持龙头,打造园区。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长报、广电、出版三大集团不断谋求新的发展,江通动画等民营文化企业日益壮大,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动漫、数字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建立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决策执行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文艺院团改革、三大文化集团改革、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上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2)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我市按照文化发展,将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3)培育塑造人文精神

武昌科教文化城,着力表现武昌的历史和现代文化。

第一,利用高等教育,打造更高的品味,达到雅俗共赏。

第二,第二,来自各地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让他们来加强武汉的文化包容性,同时也帮助武汉在差异对比中发掘出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

第三,用大学生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给城市注入活力,让他们在武汉创建文明城市中去起带头作用。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武汉也应该给自己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做一个较为精准的定位。充分发挥其大学特色,努力打造成为“教育之都”,打造其教育特色。武汉的大学很发达,高考水平很高,中学教育也非常好,现在我们要着力研究其教育本身,提升武汉的文化品味,进行涵盖面很广的各种教育。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城市能称的上‘教育之都’,武汉甚至在可以在成为教育之都之后举行“教育旅游”,这也是文化实力转为经济实力的一个很强的体现。

3.宗教文化。

在黄金周期间,武汉体现出旅游大市的优势,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武汉市政协委员施平表示,武汉五大宗教建筑俱全,旅游资源丰富,应整合资源,推介宗教文化旅游线。

施平介绍,武汉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武汉的风景名胜、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和科教文化旅游线已经初具规模,但构成武汉历史文化重要一环的宗教文化,却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事实上,武汉的五大宗教建筑俱全,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武昌有宝通寺、莲溪寺、龙华寺、长春观、卓刀泉寺、清真寺、花园山天主堂、民主路基督堂,汉阳有归元寺,汉口有古德寺、上海路天主堂、黄石路荣光堂、汉正街救世堂等。施平认为,这些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如能加以充分开发、利用,将会进一步增强武汉市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施平建议,由武汉市政府及旅游、宗教、政协民宗委等部门组成专班,具体负责策划、整合、包装、宣传、推介武汉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由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在宗教场所周边开办特色宗教餐馆、纪念品市场等配套服务产业,更好地为来华留学生和国内外游客服务。

4.东湖文化。

总的来说,东湖现在的旅游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可以说做到了旅游业从无到有,呈现后来居上之势;旅游投资成为热点,旅游资源开发方兴未艾;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城区旅游形象迅速提升;旅游产品正在形成,旅游特色逐步显现。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旅游业发展起步晚,旅游经济地位不明显;景区、景点的开发受到宏观政策的制约,旅游项目开发进展缓慢;旅游资源整合不力,旅游宣传促销还未起步。所以想要彻底打响东湖文化这个旅游品牌还得作出如下措施:

(1)精心包装现有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品位。紧紧抓住东湖山水、植物、科教、历史、名人、楚风楚韵等文化的精髓,挖掘整理东湖文化旅游的文章;应对目前已形成的东湖十大精品景点进行包装,在每个景区景点入口处,建立门楼,请著名书法家书写景区名称:改善解说系统,增加游客对景点文化内涵的了解。东湖应该设立更多的文字解说牌,适当增加解说内容,用中英文完善景点介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做好东湖的文化旅游景点的解说,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东湖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2)大手笔、大制作,推出东湖各种文化旅游项目。东湖景区应努力打造“中国(武汉)东湖论坛”、“中国(武汉)国际梅花节”、“中国(武汉)樱花节”、“东湖牡丹花会”、“东湖屈子文化节”、“东湖七夕鹊桥会”等节庆活动,力争成为旅游品牌。可借鉴桂林、杭州、云南等地的成功经验,结合东湖实际,围绕旅游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艺术方式,打造丰富多彩的节目。

(3)办好节庆会展,创建品牌产品。在办好焰火节、桃花节、蔬菜节、赛马节节庆活动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节庆活动,多出精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争取带动其他多方效益。在新推牡丹节、庙会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食品系列节庆的新路子,如啤酒节、美食节、牛奶节、瓜果节等。打造品牌、服务企业、拉动经济,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4)彰显文化,开展特色主题活动。

风景区不仅是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共享社会主义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为此,东湖按照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体验的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

(5)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完善东湖文化旅游产品。

(6)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

打造制度文化,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景区的旅游形象,是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进一步推动特色文化开发,为海内外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产品。吸引力来源于个性魅力,也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基础。目前,我市特色文化建设力度还需加强。

(1)建议策划创作一台以滨江滨湖为自然文化背景的具有楚风汉韵的大型歌舞剧节目,让海内外的来汉旅游者能够感受到武汉所特有文化气息。

(2)大力建设特色街区,着力打造江汉路旅游时尚购物一条街、汉口江滩娱乐一条街、首义园休闲文化特色园区、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建筑一条街等具有我市文化内涵的特色休闲街区。不断繁荣城市文化,活跃旅游市场,增强我市的亲和力和个性魅力。再者省社科院、湖北经济学院调研组就曾提出“武汉市政府应及早命名四大‘汉派文化特色街’,使其成为汉派文化形象的标牌。”调研组认为,汉正街货通八方名满天下,是汉派商贸文化的标牌;江汉路步行街作为社区文化长廊,集购物游乐于一体、民俗活动和街头演艺于一身,是汉派民俗文化和休闲文化的标牌;吉庆街是餐饮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展示市民夜生活的江城文化特区,是武汉市民新兴生活方式的标牌;户部巷集中展示武汉特色小吃,体现出江城市井情趣和武汉方言韵味。以上四街如果能够加强对其环境的管理,加大对外宣传营销力度,必能打造出属于武汉特有的民俗文化品牌。

目前,以黄鹤楼为重点,正在不断完善“大滨江旅游区”;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中心,包括省博物馆、武汉植物园等周边景区,构建了“大东湖旅游区”;继续推进以汉口为主体的商业区建设,打造包括会议、展览、商务、购物在内的商务会展旅游中心。武汉周边地区的文化旅游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有黄鹤楼公园改扩建、古琴台改扩建、省博物馆综合馆布展、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游客中心及科普旅游区、木兰湖湖北明清古民居风俗园、蔡甸知音故里、新洲孔子问津书院建设等。相信在武汉市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武汉会把自己特有的品牌和形象打造出去。

第四篇:建设文化旅游新县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建设文化旅游新县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泸县文化工作情况介绍

泸县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辖19个镇251个行政村,幅员1532平方公里,人口109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浓郁,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被文化部命名为“龙文化之乡”是省文化厅、人事厅公布的全省首批文化工作先进地区,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评选的“四川省先进文化县”,2009年被文化部、劳动人事部公布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文化部”、国家文物总局公布为“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2010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评选为“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2011年,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被评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泸县农民演艺网”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近年来,随着泸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整合我县的文化资源,打造泸县文化特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提出了建设“川南经济强县,文化旅游新县”的战略目标,以战略定位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树立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近年来,我县的文化工作围绕三个方面强力推进:一是倾力打造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品牌。依托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雨坛彩龙打造龙舞之乡;依托龙桥和宋代石刻打造石刻艺术品牌; 依托农村文化演艺资源打造农民

1演艺艺术品牌。二是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网络。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按照省文化厅要求,大力实施“文化住处资源共享工程”、“112农村文艺演出服务工程(即保证每年每村2场文艺演出)。”三是全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工程,特别是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动品牌,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共享文化成果。经过近年的积极努力,泸县相继发掘了龙脉桥、宋代石刻、泸县龙桥群、千年古县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雨坛彩龙、龙文化之乡、石刻艺术、泸县农民演艺网、激情广场大家乐等,受到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的热情关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实现了县有品牌文化活动,镇有节庆文化活动,村有文艺演出,特别是由文化馆组织的“激情广场大家乐”,送文化活动极具广泛的群众性和地域性,融参与、表演和观赏为一体,既有原生态古朴的风格,又充满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已经成为了泸县的金牌文化活动项目。

二、以创建“泸县农民演艺网”为抓手,提升文化产业新水平

泸县由于历史上是农业大县和新建县城的特殊原因,城区文化相对较薄弱,文化工作的重心长期在基层和农村;同时瞒天过海卢县文化氛围深厚,有一批长期活跃在云、贵、川、渝及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演艺队伍,农村演出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泸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明显提高,农村演艺队伍更加少吃,涌现出了上过春晚的巴蜀笑星张德高,还有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各种比赛

中获奖的演员歌手等,深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泸县文化部门及时抓住这一热点,把握机遇,根据泸县农村已有的86支非常活跃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整合演艺资源,由政府主导,打造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新模式。一是成立演艺龙头团队,通过抱团整合方式,于2009年10月成立了泸县农民演艺网“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把散落在云、贵、川、渝的86支泸县农民演艺团队进行整合,走出科学发展第一步。二是整合演艺资源,充分利用“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把86支农民演艺团队的演员、设备、品牌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了演艺队伍最优化,为做大做强夯实基础。三是提升演艺质量,通过与四川师范大学等专业学校合作,以及聘请国家级编剧参加小品研讨会,免费对演员进行专业培训,指导节目编排、创作工作,强制提升演出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四是健全演艺保障,县委县政府把演出列入全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文化工程,在全县大力实施一村一年开展两场文艺演出的“112”农村文化工程,实现了公益演出政府买单、商业演出市场运作,演出团体蓬勃发展、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多元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演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演艺网成立以来,演艺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演出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文化部门组织免费培训,演员素质显著提高,演出节目更加健康且具备竞争力。张德高的小品《星级服务》、《棒棒》经聘请有关专家修改排练,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笑星大联盟》播出;另一个被群众戏称为“猪油罐儿”演出团的小品《带着公公出嫁》在去年泸州市建党90周年文艺调演中获得第一名。雨坛彩龙在去年6月到浙

江参加“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舞龙展演”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评奖活动获得金奖。文化馆还将优秀的作品编辑成《农村文艺演出作品集》,免费发送给演出团队。二是演出市场更加有序,演出团队竞争力更强。通过成立演艺网,结束了泸县演艺队伍散、乱的市场局面。三是演出更加注重社会效益。针对农民演出团队的现状,文化部门强化管理,演艺中心加强监督,加强学习和交流,一方面通过免费培训提高节目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农村文艺调演,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的“112”农村文艺演出工程,积极引导,遏制了部分演出节目存在低级、庸俗的问题,社会反映良好。目前,各镇的演出队伍已经成为宣传党的中心工作的强有力的工具。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去年12月,文化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会上,县委副书记孙海燕代表县委、县政府作了题为《发展壮大农民演艺网,促进农村文化大繁荣》的经验交流发言。今年3月,省文化厅在宜宾召开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会上,泸县再次做了经验交流发言。

根据农民演艺网的规划,今后几年,农民演艺中心将评级评优,继续组织戏剧小品研讨会、培训班,力争把泸县的草根艺术团推向全国,成为南方的“本山集团”,真正实现“小舞台、大文化”。

三、以全面挖掘地方文化为依托,彰显特色文化优势

泸县是全国文物大县,除“龙脑桥”、“宋代石刻”、“雨坛彩龙”三大国宝之外,泸县尚有馆藏文物总数达14135件,其中一级文物106件,二级文物133件,三级文物243件。泸县境内有170多座龙

桥组成的龙桥群体。同时,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自2005年开展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收集、整理申报和传承保护工作以来,普查出非遗46项,现已列入县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共27个,市级保护项目7个,省级保护项目9个,国家级保护项目1个。这些项目中,除“雨坛彩龙”在全国已誉盛名,成为传统舞蹈的精品外,很多省、市、县级非遗项目也具备文化遗产品牌的特点。根据文化遗产工作规律,我们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档案和数据库,建立了17个非遗传习所。为在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上做文章,打造文化精品,我们06年、08年、2010年举行了三次大型的文化遗产展演,举办了四届端午节龙舟赛和农歌会,参加中国成都第一、二、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以龙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资源,我们要继续经弘扬泸县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守护好宝贵的精神家园。

第五篇:学习新区建设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新区建设发展心得体会

可乐小学

魏艳玲

建设呈贡新区,是市委、市政府为做大中心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品位、提升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作为中心城重要的主体组成部分,呈贡新区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构筑中心城新的区域功能、突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化水平、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呈贡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着眼于打造最好的城市核心区这一目标,严格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呈贡新区辖区的城乡空间发展基本呈现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散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空间无序分散的形态,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在中心城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为呈贡新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构架和现实的发展空间,集中发展建设是呈贡新区建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因此,呈贡新区建设在空间上应强调集中,以突出紧凑的空间形象。要打破村、街道两级行政界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空间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规划把关上,要十分重视超前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好的规划是城市取之不尽的财富之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就能营造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客观地说,中心城以前总体规划意识比较薄弱,存在着“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的现象,被动应付的情况比较突出。城市虽有规划,但立意和起点不高,执行力度也不够,导致城市功能不全,系统性和配套性较差。尽管城市规划本身不能为城市功能进行终生定位,但规划可以调控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呈贡新区建设一定要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化规划意识,严格规划控制,注重建筑、环境容量、配套设施、形体景观等规划元素的互相配比,不要顾此失彼。在不影响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建筑采光通风的情况下,应鼓励适度建设高层建筑。要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对人口密度、绿化率、空地率进行适度限制,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等方面进行适当控制。尤其要高度重视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园林绿地、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和各类停车场等三种具有静态功能的公共场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和增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非比寻常。

其次,在规划实践中,应当实行开放式设计,通过设计招投标,引进国内外高资质的设计单位参与工程项目设计,使设计深度加深,方案更加优化。要在确保项目使用功能、视觉观赏功能的前提下,对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经济比较,以选定最佳的规划设计方案。对市民热心关注的一些重点工程,应当采取公开展示、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评选的方法,激发市民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以更好地达到领导决策、专家评审、群众意见的高度统一。

二、新区与老城的关系

妥当处理好新区和老城区的关系,是呈贡新区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呈贡中心城处在商业化初期阶段,即将进入商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加快,对城市功能的升级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全国农运会前后大规模改造,呈贡中心城老城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功能大为改观,但由于历史原因,有四个弊端仍然非常突出:第一,建成区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中心区不突出,功能区块不明显,居住、农业、公共设施等用地混杂,工厂大院及办公大院形式普遍存在,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城市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第二,建成区内建筑密度较大,集中绿地较少,与“绿色生态休闲城市”、“最佳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有不小差距。第三,道路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欠帐过多,路网结构不合理,交通节点不顺畅,市政基础建设薄弱。老城区目前给人的感觉是“路难行、桥难走、车难停”。道路的方向性差,连贯性不强,初来呈贡的人很难弄清方向,搞清方位。根本原因在于交通道路规划建设,没有同步跟上呈贡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一些主干道路等级不高、宽度不够,许多道路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功能不全。第四,建筑形态档次不高,除了一部分高层外,基本属于5—7层的立地排式结构建筑,高度不高,体量不大,景观零乱,立面单一。尤其在沿街、沿路建有较多档次不高、地标性不突出的建筑。这些弊端,已成为制约中心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所以,呈贡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要比照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吸取老城区的教训,力求各项建设起点高,综合配套更完善。按照中心城“北拓南控、南改北建”的发展战略,新区要在人口疏解、功能优化等方面,为城市品位的提升提供平台和支撑;老城区要继续整合优化,作为传统零售商业服务区,承担城市的基础服务功能。在发展方向上,新区要以行政中心落户为契机,通过公共服务的建设,集聚行政办公、金融服务、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贸物流、大型公园等城市服务功能,尽快使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和现代商贸服务区。同时,充分发挥新区自然环境优势,强化生态型居住功能,打造山水宜居新城。在具体操作中,务必要根据中心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人口增长趋势,把握好先与后、主与次、重与轻的关系,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合理控制好老城区的改造时序和节奏,避免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两张皮”现象,实现两者的有效呼应和良性互动。

三、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考察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打破平衡、恢复平衡、再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新区开发中,至关重要的是科学制定土地开发的时序和强度规划,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以满足各个时段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然,过分追求质量而不讲究速度也同样不可取。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要保证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力求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低的投入,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开发。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我们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就是行政决策者的时间概念与规划设计者的时间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前者有“快”的冲动,而后者有“精”的要求;前者注重的是动态效益,而后者追求的可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静态效果。因此,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衔接好两者的差距,注重处理好建设速度和质量两个概念的辩证关系。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尽量做到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发展,实现建设速度和质量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要牢牢把握土地开发这一核心环节,实施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一段时间以来,中心城在城市土地出让上走的是成熟一块、出让一块、建设一块的单项出让开发的路子,这不仅降低了单位土地的收益,而且导致城市建筑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因此,在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上,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内容上,要做到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要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着力提高开发强度,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通过综合开发,合理安排互补功能用地的充足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

四、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呈贡新区辖区多为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身份、职业、文化的差异,新区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显得更为深刻,难度也更大。随着城市的扩张,近些年,因征地拆迁产生了一大批农转非人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这部分农民向市民转变,是事关××新区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新区实际,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农民公寓建设,提高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积极推行“农民居住进小区”,按照现代化城市小区建设标准,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公寓式农居”,这不仅能有效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接纳度,而且可大大节约新区的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品位,从根本解决新区建设、耕地保护与农民建房之间日益严重的用地矛盾。

第二,切实做好农转非安置工作,完善新区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全区统一的安置政策,适当提高安置标准,保障农转非人员的利益。加强村级资金的管理,促进土地征用费的保值、增值。加强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改善社会福利,搞好社会优抚,建立社会安全网,解决农村贫困户和城镇低收入的生活问题。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引导农民走入市场。切实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有效疏导就业。在城建、土管规定的范围内和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三产,投资建设房产,切实保障农民长期稳定的经营收入。同时将绿化养护与道路保洁等市政工程推向社会,增加就业机会,多渠道、多途径改变农民的就业方式。

当然,强调融合,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地域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的全面深入对接。所以,通过呈贡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提高中心城区服务业的辐射力和扩散力,促使各区加快融入中心城经济发展布局至关重要。因此,抓好了这一方面,相当于撬动了城市经济突破发展的杠杆。呈贡新区所肩负着的职责,可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下载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 2015-03-27 10:51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徐永清 字号: 【摘要】文章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研究对象,对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的建设现......

    新区建设

    新区建设 洛阳新区规划面积71.3平方公里,由行政、商业、文化、大学城、科技园区等六个功能分区组成。目前新区开发建设33.59平方公里,已基本实现“成规模、聚人气、出形象”的......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

    打造文化精品推动旅游发展

    打造文化精品推进景区发展7月8日晚,2012“镜泊胜景”大型多媒体歌舞秀首场演出暨“镜泊胜景”中国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在镜泊湖举行。市长林宽海宣布活动开幕;市委副书记、纪委书......

    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全文

    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就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重庆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重庆 文化旅游 问题 建议......

    发展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摘 要:成吉思汗文化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推广将提升内蒙古旅游的品牌形象。本文分析了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以及......

    长兴县旅游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长兴县旅游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长兴县市民的问卷调查,查阅我县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和观察近几年旅游文化带动我县经济发展趋势等调查方式,发现长兴县的旅游产业带动,吸纳......

    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研究

    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目的地文化受到旅游多个方面的冲击,形成了具有不同于传统地区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语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