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营销口号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2
旅游营销口号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2旅游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对其影响是深远的。例如,西方传统文化强调支配自然,强调着眼于未来,强调个人主义,塑造了西方民族较普遍和较明显的外倾型性格特点;而中华民族一贯的思想理念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内倾型的民族性格特征。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导致了对待旅游出行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在对西方旅游者进行旅游营销宣传时,营销口号只需要体现旅游地的吸引力在哪里;而在对中国旅游者进行旅游营销宣传时,营销口号首先要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其次是展现旅游地的吸引力。东西方人不同的民族文化还导致了他们在进行旅游项目选择时的差异性,西方人倾向于挑战性、冒险性的旅游项目,而东方人倾向于常规的、温和的旅游项目。
如果说文化无法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具体旅游决策的话,那么社会经济因素却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和活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对人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有出游的经济基础和现实可能;其次,随着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其所关注的旅游焦点也将发生变化,价格可能不再是最重要的,而更多的考虑旅游产品是否能够满足自
身的需求;再次,随着旅游者社会地位的提升,其所关注的不再是旅游价格和产品本身,而是旅游能够满足其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地位、声望等。因此,在旅游形象定位和营销口号设计中,旅游目的地首先要认清“我的客源在哪里”,哪些人是有出游能力的;其次,旅游目的地营销口号要突出其特色和卖点,使游客觉得物有所值或者物超所值;再次,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口号要体现旅游者的地位和声望,如“至尊之旅”,满足游客心理上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受众是旅游目的地进行营销传播的对象,旅游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对客源地受众进行形象推广、营销口号制定,是旅游地成功营销和发展的关键。
第二篇:旅游营销口号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1
旅游营销口号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11.地域因素。旅游地的类型、知名度、影响力等存在差异,不同的旅游地对客源的吸引力强度及吸引游客的空间半径有所不同,因此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在空间上存在或近或远的距离。如果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空间距离较近,在进行营销口号的设计时,要充分体现目的地与客源地在地域空间上的相近性。例如,美国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加拿大在美国进行旅游营销宣传时,所确定的主题和提出的口号是“邻家的另外一个世界”,这一营销口号中的“邻家”二字,首先表明了加拿大与美国在地域上的相近性,其次拉近了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激发现实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做出出游决策。
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并非都像加拿大和美国一样相毗邻,有的相距百里,有的相距千里,更有甚者跨洲、跨海。对于这样的客源地,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口号设计要考虑两种可能:一种是拉近游客与目的地的心理距离,另一种是突出目的地与客源地在地域上的差异。
2.时间因素。旅游营销口号在语言表述方面要反映时代特征,要有时代气息,反映旅游需求的热点和趋势。旅游者追逐的旅游主题,如康体休闲、农业观光、亲子游、全家乐等,都可以加以利用。此外,某时期的重大事件也可成为建立旅游形象、确立营销口号的素材,例如,东莞虎门林则徐禁烟运动这一历史事件,便成为东莞市面对港澳游客建立相应营销形象和营销口号的诉求点。
旅游目的地营销口号的设计并非一劳永逸的,不仅时代的变迁呼吁新形象、新口号的出现,就是一年中不同的季节目的地对客源地的营销口号都需要发生变化。首先,一些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具有季节性,例如,佛光、海市蜃楼、雾凇等,吉林的雾凇在寒冷的冬季才会出现,“雾凇冰雪,真情吉林”的营销口号也就具有了季节性,只有在冬季旅游宣传时方可使用;在炎热的夏天,吉林不存在雾凇冰雪这一旅游资源,在进行旅游营销口号设计时要突出其气候凉爽、避暑胜地的形象。
3.受众因素。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除了地域上的关联和差异之外,还存在着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联和差异,这些关联和差异大多是无法独立呈现的,更多的是通过客源地现实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表现出来。因此,旅游目的地在进行形象定位、营销口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目的地与客源地在文化、社会、经济上的关联和差异,以及集中体现关联性和差异性的旅游者。
第三篇:影响师幼互动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影响师幼互动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随着教研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开展,我园的园本课程也渐渐成熟起来.课题研究逐步深入,我们的目光也随行动的进程变化改善,而且初步积累了一些有益于发展、提高活动质量的经验.一日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可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领会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内涵,掌握影响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各种因素对于教师来说可谓极其必要。
一、影响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主要因素
(一)幼儿心理
当今我国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长辈宠爱,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照顾的氛围之中,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他们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恋亲情结,这使他们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只会消极被动地向老师发起求助式、求慰式等互动,并期盼老师多向其发起帮助式、抚慰式、赞赏式等互动,这必然影响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关系的形成。
(二)幼儿行为能力
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多数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而且还养成了一些诸如吞咽困难、偏食、挑食、要父母喂食、饭前便后不主动洗手、入睡要亲人哄伴等不良习惯(小班更甚),这使他们难以主动回应教师发出的互动要求,只会向教师发出消极的求助式、求慰式互动。
(三)教师传统观念
不少教师受“幼儿年龄小不懂事,需要教师管教”的传统观念影响,习惯于单向向幼儿发出“指令式”“约束式”“训斥式”等强制性互动要求,并习惯于让幼儿被动接受回应,影响了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建构。
(四)环境创设因素
幼儿园生活环境的创设,多是从教师、保育员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对生活活动规则的理解能力,没有用幼儿易于理解掌握的形象表征(如洗手规则图示、便后洗手图示等),使幼儿难以主动适应,只好依赖教师发出指令式互动来回应。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基本精神是教师要关注、关爱和支持、指导幼儿,在与幼儿积极有效互动中促进幼儿主动发展。这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有热爱幼儿的情感。因此,我们首先加强教师对《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再学习,引导教师深入领会《纲要》精神,增强爱生情感,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联系课题研究实际讨论“怎样让幼儿感受教师的爱”,交流在互动中让幼儿有效感受师爱的实践经验,从中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的互动意识,促进教师致力于改善互动行为,为在生活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支持幼儿主动互动
环境是活动的载体,良好的物质环境能诱发幼儿参与生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幼儿的依赖、求助心理,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师幼互动,主动与生活环境、同伴互动。因此,我们在幼儿园生活环境设施添置方面十分重视“儿童化”,创设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物质环境,力求方便幼儿取放,降低幼儿参与活动的难度,以支持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如盥洗室水龙头高度、毛巾和杯子取放高度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使用,便池宽度适合幼儿安全下蹲,餐桌台布方便幼儿动手固定挂在桌面上,餐桶高度适宜幼儿自己动手添饭等等。此外,各班老师还组织幼儿讨论生活活动程序或规则(如洗手、漱口等),并用幼儿能理解的图像加以表征,贴在生活活动相应场所,以提醒幼儿主动按程序或规则操作,进一步支持与指导幼儿主动与环境材料进行有效互动。有的班级还创设了竞赛性生活环境,运用幼儿看得懂、能自己填写的反馈表格,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竞赛,极大地满足了幼儿展示与表现自己成功参与活动的欲望。总之,良好的环境创设为在生活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采取灵活互动策略,建构积极有效的互动
1.根据《纲要》精神,交替使用相应的互动方式。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种定位要求教师在生活活动中应根据支持、合作与引导的需要,采取相应的互动策略。我们在实践探究中采取了以下互动方式:
支持性互动:指以支持幼儿主动活动、消除幼儿活动障碍为宗旨的互动方式,包括抚慰式、赞赏式、帮助式、评价式、激趣式、照顾式、调解式等互动方式;
合作性互动:指教师以平等身份介入幼儿活动,合作完成活动任务的互动方式,包括参与式、协商式、讨论式等互动方式;
引导性互动:指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行为趋向与方式加以指导以使之有效的互动方式,包括提醒式、建议式、启发式、提问式、示范式、指导式等互动方式。
2.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互动方式。
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因此,宜采用合作性、引导性等互动方式;中班幼儿虽有一定生活经验,但能力尚不完善,应以引导性互动方式为主,辅以合作性与支持性互动方式;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应以支持性、引导性互动方式为主,辅以合作性互动方式。
在关注个体差异时,对能力强、喜欢展示自己行为能力的“求注”幼儿,应多采取赞赏式或评价式等支持性互动方式向幼儿表示关注,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对能力差、喜欢向老师“求助、求慰”的幼儿,应多采取“帮助式”“照顾式”“抚慰式”等支持性互动方式,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对喜欢向老师“告状”的幼儿,宜多采取调解式或讨论式等引导性、合作性互动方式,以引导幼儿通过讨论化解纠纷;对情绪兴奋、活动中喜欢叫嚷的幼儿应多采取提醒式的引导性互动方式,以提醒其控制情绪、遵守规则;对情绪低落、不喜欢参与活动的幼儿应多采取激趣式、鼓励式或帮助式等支持性互动方式,使其振奋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活动。
3.根据不同生活活动内容,采取不同互动方式。
盥洗活动是幼儿比较喜欢参与且能独立参与的生活活动,但幼儿情绪容易激动,往往忘记活动程序与规则,还喜欢玩水,容易产生纠纷。因此应多采用提醒式、建议式等引导性互动方式,辅以讨论式等合作性互动方式,提醒幼儿规范自己
进餐活动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强的幼儿完全能自主愉快进餐,教师宜采取赞赏式、评价式互动方式;能力差的幼儿往往情绪低落,喜欢求助、求慰,教师应采取激励式、抚慰式、帮助式等支持性互动策略。
幼儿在午睡时,几位老师应适当分工,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互动方式。一般来说,对能力强能主动穿脱衣裤鞋袜的幼儿,在赞赏、评价的同时,还可鼓励他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对能力差的幼儿,应以激励其自主穿脱衣服为主,辅以适当的帮助式、照顾式互动策略。
4.群体互动与个体互动兼顾。
幼儿园生活活动多数是群体活动,如点心活动、进餐活动、午睡活动等。在群体活动中,教师既要面向群体,又要关注特殊个体(如能力特强幼儿或能力弱的幼儿),因此,互动方式要在面向群体互动的前提下兼顾面向个体的互动,采取灵活的互动方式,尽量使特殊个体的活动能积极主动地融入群体活动,符合群体活动的规则,以提高群体生活活动的效率。特别要防止为了照顾个体差异而忽略了群体活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做法。
5.预成性互动与生成性互动兼顾。
预成型互动指教师活动前根据活动目标需要和幼儿可能产生的行为需求而对活动各环节预想发起或回应的互动方式,生成性互动则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针对幼儿群体或个体的即时行为反应随机发起或回应的、支持或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互动。在群体生活活动中,教师应在实施预成性互动的前提下,灵活地根据活动中生成的需要发起或回应与幼儿的互动,以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6.引导幼儿学会多向互动。
多向互动是相对于师幼互动而言的互动指向。幼儿不仅要学会指向老师的互动,还要学会指向同伴、指向环境材料以及指向父母、亲人的亲子互动。教师在生活活动中,最主要的职责就是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引导幼儿学会积极有效的多向互动,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多向互动中学会学习、获得发展。
良好的师幼关系不仅能和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还能更进一步密切和家长的联系。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在自身的素质上不断要求提高,如果能再在保育工作即生活活动上有所突破、求异、创新,我们的教育质量将会更好,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稳步提高。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1.个体因素
首先,性别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尽管以往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多数文献表明,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水平更高。其中,女性对自身的不适更敏感、她们会面临更多的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冲突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其次,从工作年限来看,年轻教师往往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相对工作经验不足,而且面临更多的职业发展压力,因此他们也就更容易产生职业压力感和挫败感。不过,工作年限和职业倦怠之间似乎还存在诸多的中介变量。第三,性格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具有追求完美、固执、理想化、A型行为、神经质和自我抑制等人格特质的教师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2.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以使自己的情绪表现符合工作要求或让周围的人感到舒适。情绪劳动可以分为表层展现和深层展现,前者是指组织要求的表现,与内心状态并不一致;后者则是员工认同并想表达的真情实感。台湾学者江文慈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小学教师的职业活动不仅涉及大量的情绪劳动,其心理历程也相当复杂。在正向情绪的表达方面,小学教师表层展现的原因是“礼貌客套,印象整饬”、“状况不佳,强颜欢笑”等;深层展现的原因有“教学需要,努力营造”、“专业认同,有感而发”、“个性使然,自然流露”。抑制负性情绪的原因包括“避免后悔”、“考虑后果”、“遵守伦理”、“同理体谅”、“个性修养”和“专业成熟”。可见,无论是正向情绪的表达还是负向情绪的调节,都涉及多种方式和多种原因,反映了小学教师工作的“心劳”。相关研究还发现,情绪劳动主要包括情感付出的频率、情绪劳动的强度、情绪表现的表里一致性和情绪表现的抑制等方面,这些方面和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均有明显的关联。
3.职业压力
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是诱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容易导致倦怠的教师职业因素包括:职业行为的不确定性,指学生对教师相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职业角色的模糊性,指教师的职业范围和责任领域具有极大的弹性;职业效果的非透明性,是指对教师工作效果很难进行即时的数量化评估和反馈。美国教育学会则把教师职业特点概括为:专门的知识技能、长期的专门训练、强调服务精神、专业独立自主性、自律的专业团体和伦理规则以及不断的在职进修。其中,专门的知识技能尤为重要,当前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一旦未及时进修,汲取相关知识,就可能被淘汰,这会造成相当沉重的专业压力。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的应对能力是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改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培训教师学习放松的方法等,相关研究报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次,应该搭建校内合作平台,优化教师资源的整合并实施团队式应对。制定援助方案。研究者对教师的系统访谈发现,通过此该平台,教师同学生的交流模式、自我改进、自信心、思考学生问题的全面性、自身角色的明确、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可度、同事关系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构建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最为有效的应对方式。例如,可以采用校外专家指导的方式来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校外专家指导大体可遵循三种模式:精神健康模式,旨在疏导和缓解教师的压力,帮助教师解决具体疑难;生态行为模式,旨在发现和调整职场当中的危险性因素,预防教师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组织优化模式,旨在发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层面的问题,在体制和机制层面预防和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
第五篇: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下,我国建筑工程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建筑工程管理作为整个工程施工的核心,对建筑工程自身发展、施工水平和工程进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顺利竣工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建筑工程说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几点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管理始终都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采取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来不断加强对自身建筑工程的管理。然而,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之受诸多其他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管理处于一种无力状态,不仅阻碍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且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反映了一个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对企业经营建设的整体体现。它的发展与不断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施工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将建筑工程管理放在应有的高度,并将其视为工作的重点内容。此外,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施工企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主观因素。
根据对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建筑管理人员在主观意识里对先进科学管理方法与技术的排斥,是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观因素。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坚持传统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员有很多。他们在主观意识上认为,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可以满足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因此没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与财力来改进或更新现有管理方法与理念。由于这些管理人员主观上的不支持,使得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度迟缓,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高[2]。
2、客观因素。
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这是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建筑监管部门具有帮助施工企业加强管理的权力和义务,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使得建筑监管部门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落实;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和监理单位发展起步相对较晚。
三、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1、加强考核及施工进度管理。
考核机制与施工进度对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加强考核与施工进度管理,既可以减少材料囤积占用资金现象,又可以有效降低物料损耗和能源损耗,从而大大节约工程成本。加强施工进度管理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各个施工环节项目实际完成量、资金支出等情况进行更好的、及时的了解与掌握。
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聘用高素质管理人才来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确保施工各个环节都有人员监督,并对每一施工环节完成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做到施工进度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考核,需要建立规范有效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工程管理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可行的考核机制,以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将个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等作为考核标准,以此来督促与激励施工人员认真工作,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3]。
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施工队伍,无疑有利于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加强。施工企业应贯彻人以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知识进行不断更新与丰富,以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全体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意识,树立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将工程施工各项管理工作全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规定进行施工,从而确保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有关标准规定。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还要求管理者对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工程的顺利开展[4]。
3、建立与完善施工标准。
建议与完善施工标准是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对建筑工程管理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施工标准的建立与完善,包括对各项施工标准的验收、技术交底、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资料等的管理与规定。它要求技术人员在施工前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进度做好有关资料记录工作;在完工后整理所有资料并进行验收。在完善施工标准的实行下,为加强建筑工程管理,还需制定与推行有效的监理制度,以对施工各环节、施工人员、施工进度等进行有效的监理,确保工程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5]。
通过上文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分析,相信读者可以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并会意识到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有效性,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加强对施工进度、施工人员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监管体系、规范的施工标准、有效的考核机制等,并将其全面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去,从而推动建筑工程管理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赖美伶。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180—181。
[2]王魏。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江西建材,2014,20:234—235。
[3]朱继东,吴瑞勤。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华建设,2014,10: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