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析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简析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胡嘉峰
作者简介:胡嘉峰,男,28岁,2004年7月进入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至今,先后任二科科员、秘书科副科长。编辑出版图书有《惠州红色遗产档案》、《走过长征路》、《纪念叶挺将军诞辰110周年邮册》,是正在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惠阳地区史》、《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惠州》、《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概述》、《中国共产党惠州市党建史》几个编写小组成员,参与了惠州保护革命史迹、发展红色旅游工作的史迹调研、资料汇编、规划编制、画册编辑等一系列工作,在地级以上刊物发表党史论文共6篇。
内容提要:本文重点关注日本军国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进行此种表现的目的和产生此种表现的局势。日本军国主义的行径不仅仅是关于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它反映了日本国内一些政治动向以及相应的军事动向。此文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日本军国主义本身及反映动向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关键词:日本军国主义 演进历史 发展趋势
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各国人民隆重举行庆祝纪念活动。但日本一直以来对待侵略历史的态度与世界人民要求其反省战争罪行的愿望完全背离,令全世界特别是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各国人们极大愤慨。鉴于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仍在不断坐大且再次将矛头对准中国,我们应严重关切日本的举动。现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演进历史进行观察以审视其发展趋势:
军国主义在日本出现已有一些历史,最早能从日本封建时代的武士群身上看到其雏形。当封建时代后期已统一并趋向稳定的日本不再“局限”于所属岛内,开始“登陆上岸”对亚洲大陆的邻国进行骚扰、征占时,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苗头便产生了,开始进入历史。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期。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向外扩张,先后把朝鲜、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在海战中击败了俄国,一战后又作为战胜国进入世界强国之列,这些“太和民族的胜利”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势头,军国主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俄国革命的胜利和日本共产党的建立(1922年),为抗衡所谓的“赤化思想”,日本国内相继出现最早的右翼政治团体,到“九一八事变”后,右翼政治势力与右翼军方势力联手,使国内同时存在的民主主义发展方向被扼杀,军国主义较快的时间内就在日本社会占了统治地位并由此窃取了国家最高权力,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完全军国主义化。而当日本成为二战东半球的策源地时,西方列强正为瓜分世界权益勾心斗角,多数国家还未曾觉醒,日本军国主义内外畅通无阻。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期,直到达第一个高潮。
二战失败给了日本军国主义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但两大阵营在二战废墟上便开始较量的时局为它赢得了一丝喘气的机会:“铁幕”在全球降落后,美国将日本视为其全球战略棋盘上一颗重要的棋子(时至今日仍是如此,只是战略侧重点有所调整),对日政策从遏止改为扶持,将其作为对付共产主义势力特别是为防止苏联迅速扩张的一个堡垒。这种时局的实质就是二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基础尚未被摧毁(社会各界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原军国主义分子和大量残余势力,尤其是军队剩余的骨干力量得以保存下来),军国主义又很快得到了一个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顽固表现和重新发展的良机,如朝鲜战争结束不久,日本以自卫队为名义的军队重新建立,随后不久与美国签定了新条约,开始追随美国全面推行反华反共政策,军国主义在日本便又沉渣泛起。显然日本会在战后走上一条完全不同于德国的道路,以致军国主义今日卷土重来,美国的推手是关键。但日本在战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走的还是以面向和平为主的发展道路,军国主义只是逐步发展有些遮遮掩掩,未能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和在社会上形成主导力量,外部是由于以美苏为主的制约力量,国内“拥和反战”的政治气候、民主势力较大的制衡、经济优先而轻军备的务实发展政策,留给军国主义的空间很小,对抑制日本向军事大国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从第一个高潮跌入低谷后的潜伏期,潜伏指因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充分、不完全的发展。
到八十年代日本政治形势迅速右转,军国主义重新强势抬头。各种新的右翼组织纷纷冒出来,气焰嚣张、变本加厉地对左派政党、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等进行恐吓、镇压甚至诉诸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发动恐怖袭击。对内固然是为求取复辟(即争夺政权)和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即争夺群众),对外则是为推翻战后以“雅尔塔体制”和“波茨坦体制”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恢复战前那种以天皇为核心的国家体制,使日本在国际政治地位上由战败国成为不再受宪法制约的“普通国家”。军国主义这一期间能在日本再次占据优势,内部原因在于民主主义与军国主义的此消彼长:在日本国民心中二战的伤痛渐渐消去,认为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国家在新的时代该建立新的理想实现新的辉煌,这种普遍的社会思潮使民主主义因丧失群众基础而呈江河日下的趋势,社会氛围为前期潜伏的军国主义创造了乘势而起的机会。但主要还是外部政治气候给了日本军国主义强力反弹的空间:美国继续为日本大幅“松绑”改以扶植为主,使日本的身份从监管对象变为合作伙伴。当时美国里根政府、英国撒切尔夫人政府均推行强硬的保守主义路线,作为同一阵营的日本在政治理念上自然跟在后面学样;苏联八十年代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出缓和对美关系、基本放弃与美军备竞赛的“新思维”,骤然缓解了日本在北方的压力;亚洲各国这时都以发展经济为主,与日本改善外交关系,合作互利、一切向前看成了处理对日关系的主流思维,再加上距二战已有较长一段时间,时间的流逝淡化了人们心中的历史恩怨,日本便从本应对其二战受害国担负罪责的中心逐渐走到了边缘。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强力反弹期。
从九十年代至今,日本军国主义的力量发展迅猛,再次在其国内登上统治地位,具有压倒优势。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各界,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猖狂活动,如入无人之境,频频为侵略历史推卸责任、美化自己乃至倒打一耙。他们鼓吹用“自由主义历史观”取代所谓的“自虐史观”、“东京审判史观”,宣扬“反省有害”、“侵略有理”、“侵略有功”论,同时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和平宪法、扩张武装力量、图谋霸占邻国领土和资源等。日本政客在历史问题上接二连三大放厥词激怒邻国,对待邻国异常强硬竟成为日本政坛的时髦,这种态势是连许多日本人自己也毫不避讳的。完全可以说今天的日本又重新是军国主义的天下,这种状况是因为外部环境更松而内部势力更独:外部原因一是九十年代初冷战结束,对抗基本消除,世界政治形势趋缓。二是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需要,将日本由合作伙伴提升为铁杆盟友,有美国作靠山自是有恃无恐。这样外界的制约力量大为减少而支撑力量大为上升;内部原因一是七八十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使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实力的强大使日本军国主义底气很硬。二是日本幻想由经济大国过渡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由原来国际社会的“普通国家”上升到“重要国家”,这种“强国梦”释放出一种狂热的力
量,使得军国主义分子重新陶醉于二战前的妄想中,普通民众也仿佛再次被打了兴奋剂一样进入躁动不安的思维状态中。三是日本当权者误导民众,通过不断渲染中、朝威胁论及世界极不太平危机四伏的论调,在日本国内制造紧张氛围,使民众感到“危险就在眼前”,因而“扩张军力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使得军国主义在日本合法化、正常化了。四是日本这些年经济不景气,各种压力使日本当局为转移国内民众注意力,制造“本国有限的国土和资源不足以支撑多大继续发展的空间,必须走向海外拓展之路”的空气,有意“顺应”国民的忧患危机意识,并“激发”国民进一步当然的向外扩张的意图。五是日本政府推行极右政治路线获得很高支持率,国内不再具有比较强大的要求和平哪怕是理性的政治力量,不再有什么象样的军国主义制约力量了,使得军国主义自二战以来再一次在日本政府和社会获得不可动摇的优势,特别是在军界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快要到达第二个高潮的攀升期。
以上说明日本军国主义发作的时机条件是“外松内独”的局势。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轨迹我们还可以看出:一是日本军国主义发作的必然性。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依附于其民族本身的存在而不散,军国主义不是当日本对外侵略时才表现出来,而是其固有的;二是日本军国主义发作的连续性。日本军国主义的演进过程就象波浪推移一样,虽然有起有伏但连续不止,今日的日本军国主义是在实际上复活了20世纪30年代某些历史现象,是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作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表现强度与时机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以此来看,则目前的趋势是日本军国主义这座“休眠火山”接近再次爆发的临界点了。而鉴于日本今天再次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在全面、深刻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后,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当是应对的战略,这自是另一个论题了。
(发表刊物及时间:《抗战档案》2005年7月。)
第二篇: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课程小论文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作者:*** 指导教师:***(***业大学*学院 20**级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1班 合肥 23****6)
摘要:本文对中国日光温室产业的起源历史与现状、历史性贡献、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前景等做了简单的探讨,通过与国外先进的日光温室技术的对比显现出国内日光温室技术的现状,并进一步明确了日光温室产业的历史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日光温室 发展历史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origins of Chinese solar greenhouse industry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main problems, prospects, and so do a simple discussion with foreign advanced technology contrast Greenhouse Greenhouse technology showing the status of domestic and further defined the greenhouse industry, historical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Keywords:Greenhouse History Development Status Trends
1、绪论
日光温室是80 年代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蔬菜栽培设施, 它兼有塑料大棚和加温温室的优点, 可以在不加温或少量加温的条件下在北方越冬生产果菜类, 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在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持的由14 个省市组成的技术协作推广网的推动下, 发展很快, 到2012年初, 全国日光温室已发展到27万亩, 日光温室的大量发展使我国北方城镇冬春季鲜菜供应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同时节约了大量煤炭资源, 免除了大气污染, 减轻了“ 南菜北运”的运输压力。它的发展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使北方许多农村变“冬闲” 为“冬忙” , 农民收人有了很大提高, 在一些地区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日光温室产业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近年来已成为农业种植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蔬菜淡季供应、增加农民收入、节约能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安置就业、避免温室加温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等均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我国日光温室产业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
[键入文字]
课程小论文
2.1我国日光温室产业的发展的历史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可以分为初创时期、大规模发展初期、全面提升与发展期和现代化发展期4个阶段。
日光温室初创时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辽宁省海城市感王镇和瓦房店市复州城镇开始利用日光温室生产冬春鲜细蔬菜。直到20世纪30 年代后期传到鞍山郊区。这一时期日光温室主要是土木结构玻璃温室,山墙和后墙用土垒成或用草泥垛成,后屋面用柁和檩构成屋架,柁下用柱支撑,3m一柁,故3m一开间;屋架上用秫秸和草泥覆盖,前屋面玻璃覆盖,晚间用纸被、草苫保温。这一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日光温室大规模发展初期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末期。这一时期首先是从辽宁省海城市感王镇和瓦房店市复州城镇的农家庭院开始的,逐渐发展到农田。此时的日光温室结构主要采用竹木结构,拱圆形或一坡一立式,典型结构有海城感王式、瓦房店琴弦式和鞍1型日光温室,日光温室前屋面覆盖材料开始由玻璃改为塑料薄膜,其中海城感王式和鞍1型日光温室被称为第一代普通型日光温室,到20世纪80末期,已推广第一代普通型日光温室2万km2。
全面提升与发展期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直到本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大面积推广第一代和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其中前期大面积推广了以瓦房店琴弦式为代表的第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各地在这种类型的基础上研发出其他适于当地的类型;后期大面积推广了以辽沈1型为代表的第二代型节能型日光温室,同样各地在这种类型的基础上研发出其他适于当地的类型。这一时期使日光温室实现了两个飞跃,一是面积上的飞跃!全国推广面积达到50 万hm,其中日光温室发源地辽宁约10万hm2;二是日光温室结构性能和配套技术上的飞跃,实现在最低气温-25c地区少加温生产喜温果菜并获得高产突破。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鲜细菜供应问题,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
2.2我国日光温室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园艺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03年底,全国含小拱棚的园艺设施面积已达250余万公顷,其中大型连栋温室仅有700公顷左右,而日光温室面积达60余万公顷左右,占温室和大棚等大型设施总面积的50%左右,东北地区约占整个温室和大棚面积的80%左右。温室和大棚等大型设施占世界设施农业生产面积的85%以上。目前日光温室总面积的95%以上仍以生产蔬菜为主,但近年来日光温室果树、花卉等种植业及养殖业也在快速发展"。日光温室发源地辽宁省的设施园艺面积22.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4%,而设施蔬菜面积20.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8%。
目前我国生产上应用的日光温室类型多样,即普通日光温室、第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同时存在。其中仍以竹木结构普通型日光温室居多,第一代和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大约占35%--45%,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甚少,不加温温室类型占总量的95%以上。第二代和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的保温、加温、放风、灌溉、施肥等环境调控设施设备不断完[键入文字]
课程小论文
善,热风加温系统$电动卷帘保温系统、放风系统、滴灌系统等开始广泛应用,个别温室开始了简单的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
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种类已超过100种。西甜瓜、山野菜以及国外珍稀蔬菜和南方蔬菜的种植已经超过80种,形成了冬春茬、春夏茬、秋冬茬、春茬、秋茬、秋冬春夏周年生产茬等栽培制度。日光温室果树栽培种类主要有葡萄、草莓、大樱桃、桃、李、杏等。日光温室花卉栽培种类主要有百合、月季、非洲菊、菊花、杜鹃、大花惠兰以及其他盆花等。
目前每平方米日光温室的平均造价15--100 元,生产成本为7--30元,纯收益5--25元。据辽宁调查结果,造价最高日光温室的收益最高,造价最低日光温室的收益最低,也就是说,投资少,温室性能不,效益也低。
3、我国日光温室产业的发展趋势
3.1 发展方向
3.1.1 以经济效益为中,!因地制宜,发展日光温室生产多样性与专业化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及市场千差万别,因此,日光温室发展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这一原则包含市场、环境和效益等方面!即)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环境适宜和经济产投比高原则。当然日光温室生产布局需要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对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调查和科学评价后加以确定,日光温室发展需要根据各种作物对环境和技术的要求,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多样性生产的结合,专业化生产是要突出特色、打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多样性生产是要适应地区环境、技术、社会经济等特点,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就全国而言,要实行包括养殖在内的养殖种类、种植种类、经营方式、种植茬口等的多样化,而就一个生产区域和生产单位而言应实行专业化,当然,一个地区究竟如何发展,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来确定,就温室类型而言,从宏观角度看,根据目前一些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结果,在最低气温-20c以下的我国北方大面积地区,不应大面积发展大型连栋温室,而应以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
3.1.2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日光温室生产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近20年来我国日光温室生产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技术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最低气温-20c条件下基本不加温可以生产喜温果菜,开创了世界高寒地区不加温生产喜温果菜的先例。但是,我国的设施生产水平还很低,距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然而,日光温室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目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很难全面提升其生产整体水平,因此,有必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日光温室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这是未来5~15年内我国设施农业领域的核心问题。3.2 发展研究重点
以替代耕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农业能源短缺为核心,以节能、节水、清洁、安全、优质、高效、高产人工营养介质栽培技术为关键,以实现无区域限制优质和无害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生产为目标。重点开展如下10个方面研究。
①现代日光温室结构优化及环境控制技术重点研究现代日光温室的全季节自动化环境控制技术。
[键入文字]
课程小论文
②日光温室园艺作物专用品种引进与选育,以抗逆、优质、高产为核心、重点创制一批耐低温、高温、弱光、抗病、优质、高产园艺作物育种材料、并选育一批优良专用品种。
③日光温室园艺作物有害生物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以对日光温室园艺作物危害严重、安全性影响较大的病虫害为主要控制对象,兼顾其他病虫,重点研究设施蔬菜有害生物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组建设施蔬菜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④主要日光温室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及相关因子的信息采集与模拟模型
⑤基于作物生长发育模型的日光温室园艺作物专家管理系统研制
⑥日光温室园艺作物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⑦日光温室园艺作物土壤可持续利用及水肥精准管理核心技术
⑧基于植物诱导抗性机制的日光温室园艺作物抗逆调控技术
⑨日光温室主要园艺作物优质栽培基础与技术研究
⑩日光温室蔬菜低成本新型无土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潘景泉.我国日光温室的发展:【学位论文】,新疆: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6 2 李天来.我国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学位论文】,沈阳: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 3 肖林刚,王彦,邹平,史慧锋,曹新伟.温室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 4 张真和,李建伟.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态势及问题探讨【J】,中国蔬菜,1999 5 周绪元,王献杰,李晓晖.日光温室蔬菜发展及现代化初探【J】,山东蔬菜,2001 6 郜庆炉,梁云娟,段爱旺.日光温室内光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学位论文】,农业工程学报,2003 7 刘建,周长吉.日光温室结构优化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学位论文】,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 8 陈青云.日光温室的实践与理论【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 9 郭举国,李忠宁,郑芳芳.日光温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兰州:甘肃林业出版社,2009 10 全国日光温室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沈召开 温室园艺,2005 张福墁.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升我国设施园艺现代化水平【J】沈阳: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 12 李天来.论我国日光温室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战略性调整【学位论文】北京:农业工程学报,2003 13 王宏丽,李凯,代亚丽,李良晨.节能日光温室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学位论文】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 14 申茂向,何革华,张平.荷兰设施农业的考察与中国工厂化农业建设的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2000
[键入文字]
课程小论文 李保明,施正香.设施农业工程工艺与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15--344
[键入文字]
第三篇: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doc555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对邻近国家和民族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学术界往往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日本对外侵略的原因,对日本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分析论述不足。本文试从日本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在近代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原因。
一、文化与战争的关系
战争是人类共同体之间围绕生存为核心的各种具体利益,有目的、有组织、动用一切共同体社会内外资源,以暴力方式坚持自己意志,并将这种意志强加于冲突对方的行为。因此可以说:战争是人类暴力行为的最高表现形式,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我们的先人也早已悟到这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不仅是历史主题,也是国家的主题。所以,研究历史必须研究战争,而战争背后的历史文化现象更值得人们关注。
要彻底了解一种文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深入考察其在战争中行为,考察其中一切与战争有着直接、间接关系的事物。具体到战争中的是非观念、生死观念、道德观念、参加战争的目地、以及在战争中的表现等等,许多重要的文化特征和秘密都隐藏在战争行为中,并且也往往只有在战争状态下才显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战争目的、战争行为、对待战争的态度以及对战争本身的思考也是判别文化优劣、探析民族文化本质的试金石,是分析一个民族文化选择时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
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即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战争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策动战争的最终目的在于经济利益,这样他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作后盾。毋容置疑,政治、经济、军事因素是侵略战争的灵魂支柱和动力机制。但是战争中人们的阶级立场、对待战争的情绪态度、进行战争的动机目的、在战争中的表现行为却源于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还有文化的因素、文化的背景、文化的选择。
二、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文化因素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强国发展之路,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发动对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日本军国主义先是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侵略朝鲜半岛,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到加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从1904年在中国东北发起日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期间,强占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抛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从阻挠国民革命政府北伐;到 “九一八”事变揭开日本军国主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野心,随后它占领东三省,建“伪满洲国”,开启在中国“以战养战”的序幕。又紧接着发动“一·二八事变”,步步蚕食,筹划“华北自治”。到“卢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发动![1]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不止日本一个,为什么美国、英国没有发动日本这样的对华侵略战争?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一直很强大,也没有像日本这样侵略别国呢?可见,解释日本在近代对外扩张除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原因和因素外。文化上的因素也是日本对外侵略的一个动因。
如同任何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文化一样,日本文化也有它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而且在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文化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令许多西方国家也望尘莫及。但日本文化在显示其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足甚至是欠缺,特别是文化中的消极和不健康成分。因为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危机的导引走向僵化和极端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2]本文抽取日本文化特点中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其对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影响,探索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深层文化动因。
(一)岛国心态与侵略扩张意识
在日本历史上,曾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发起战争的原因,传统的分析是认为经济危机或政治
危机,这是不具有完全说服力的。世界上随周边环境变动或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而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国家不计其数,但象日本这样好战的民族却不多见。一个勿庸质疑的事实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其国民心态、历史文化乃至国家政策都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地理环境的影响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渗透在这个民族或国家的方方面面。日本国土狭小,四面环海,资源匮乏,地震频繁,这种岛国地理环境带来的是一种“岛国情结”。用日本史学家的话说,“素称岛国根性的闭锁、排他的精神,就是从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还由于岛国内部地形的孤立性而变得更为严重。”[3]
这种“岛国情结”具有强烈的排他主义。因为自身资源非常有限,气候不是很好,在自我生存空间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人们对任何自己已经占有的产权都会有强烈的排他意识。在文化上,日本文化从弥生文化开始,一直受到我国汉、唐、宋各代的影响,古代朝鲜、印度文化及近、现代西方文化都曾输入日本,外来文化的输入必然会和本土文化产生交流、碰撞、融合,但也会有冲突,抵触。在文化心理上,就表现为一方面积极吸收,一方面又极力排斥,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可能会产生一种自强的冲动,也可能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对一切异己力量,在自己强大后,必欲摧残而后快。因此,日本在近代国富民强后,对历史上优于自己的国家,特别是对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文化心理上有敌视、蔑视、征服而后快的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日本从强大的大和政权开始。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称为大和民族的单一民族结构,这是一个强悍、坚韧、生息不已的民族。日本国民对自己的民族充满自豪感,但是膨胀的民族优越感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极易演变为民族沙文主义;民族精神的情结过度浓重也会转化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日本国土狭小,人口压力大并且资源匮乏,现实问题和盲目尊大的观念结合,对外侵略扩张就成了人们容易接受的诱饵。
“岛国情结”的心态还伴有严重的危机感。危机感主要源于国土面积、自我资源的匮乏和外部世界与自身文明的差距。当身处封闭的地域时,如果经济能够以平稳的势态发展,那么在日本排他主义也是不容易表现出来的。一旦封闭的大门自愿或被迫洞开,并且外部文明以相当的优势炫耀于自身时,日本民族好大好强的根性很容易萌生一种群体的危机感的。这种危机感会渗透到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当中,在排他主义的作祟下,往往使本民族的人们格外团结,特别关注本民族的生存空间,个体价值往往被某种宗教理念和危机意识所泯灭,而关注群体的命运,关注集体的生存,所以在国内阶级矛盾和政治、经济危机出现时往往开展对外扩张,对外侵略,转嫁国内危机,以求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是日本历史上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一个深层文化动因。
(二)耻感文化与崇尚暴力的价值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研究。《菊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一书的出版,在西方社会和日本本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书从价值体系和文化模式上探讨了日本的民族性,“日本人是即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爱美;既桀骜自大却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与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4]这些几乎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完美地在日本人身上融为一体,而这些表现,如果从“耻感”出发,往往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日本文化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和“个人主义”,而是“耻感文化”和“集团主义”。
“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中表现为日本人道德观念薄弱。行为观念的是非与善恶不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从内心去评价,而是依据周围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映来判断,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律性,因此,“耻辱感”可以说是日本人决定思维与行动方式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5]很大程度上耻感文化注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自身缺乏发自内心的道德约束,因而行为很容易陷入盲目过激的地步。
这种文化心理培育了整个日本民族对暴力的崇尚,对战争的狂热。用一位著名的日本研究学者的话来说,日本民族是一个一旦发动起来,就永远不会主动停止下来的民族,除非有外力的强制
作用,这正是对日本民族心理缺乏自主约束力状态的真实写照。而他们的残暴、贪婪、亡命、服从、好斗、刚愎自用、嗜血的一面,正是他们有耻感而无罪感的表现。耻感文化在客观上导致“崇尚暴力”价值观的泛滥。对外民族的侵略、折磨和破坏是对他们那极易受伤的自尊心的补偿,平日在现实压力下产生的耻辱感在迫害和折磨他人的过程中得到转移和发泄。
因此在“耻感文化”的指引下,日本人的忏悔和“罪感”的心理比较淡漠,所怀有的内疚及悔过,往往是因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是对外部世界行为的被动反应。因此说,耻感文化是一种缺乏内心道德感制约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指导之下,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策略直接受利益的制约比较明显,较少对道德因素进行权衡和考虑,具有很重的实用主义色彩。在历史上中华文化圈势力强大时,日本主动地争取融入、接纳和吸收的政策;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对比之下,日本开始以作为东方一员为耻,提出“脱亚入欧”,同时加入西方列强的队伍,开始了向邻国的侵略扩张,给东方文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神道教与军国主义的产生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是日本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所在。可以说,日本的民族文化就是广义上的神道信仰。神道教是日本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传统的民间信仰为基础,吸收佛教、儒教等思想而逐渐系统化、理论化,不仅在传统的宗教实践中形成了以遵照天照大神为中心的宗教信念,而且还构成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诚心尊奉的道德、情操、礼仪,形成了日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事物的基本看法。
神道教宣称日本为神造之国——即为“神国”,其他国家则是神创造日本时溅出的泡沫凝聚而成。这种“神国”观念使日本人认为自己在世界上有着绝对优越地位,他们负有统治世界的神圣使命。正是日本人作为“神的子民“的优越感和岛国国民所特有的封闭性,使他们产生了排斥他者的“集体意识“。在这种“集体意识”支配下,日本人会对被征服者作一些他们彼此之间从来不做的事、他们会在被侵略国做一些在日本国内从来不做的事情。
由于神道是以日本神话以及对皇室的崇拜为基础,因此受到日本民族主义者的欢迎,成为统治者统一团结日本的工具。宣称“神皇一统”、“万世一系”的神国观念经过历代统治阶级的人为强化,发展成为日本人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皇国史观”。把天皇当作“现人神”吹捧,导致人们对天皇的迷信和崇拜,而系统化了的神道教又极力地鼓吹把为国献身的人当作神一样的敬仰和供奉,导致普通民众对战争的认识完全失去理性认识。二战中,日本统治者又在其教义中加进“圣战”、“八肱一宇”等内容, 鼓吹战争,鼓吹对外侵略,宣扬为天皇而战,死而尽忠。将国家神道的恶性发展到极点, 神道教由普通的民间宗教发展成为国家神道,成为推行军国主义政策的精神支柱,使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有了舆论宣传上的思想基础。
此外,日本军国主义传统的形成又和日本的武士道、天皇制密切相关。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凶悍尚武的特点和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倾向。与军国主义紧密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天皇制。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统一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别有用心的军国主义者利用天皇制、国粹主义等观念煽动起民族盲目好战的劣根性,把日本民族推向了向外征战、侵略、扩张的道路。
可以说,日本文化中的神道教是日本推行军国主义政策的理论渊源,而日本文化隐藏的浓厚的军国主义基因又是日本侵略成性、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根源所在。
(四)集团主义与日本对外侵略
在考察日本的文化现象时,有这样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因素,即集团主义精神不仅对其国民性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作为民族性格还影响到思想领域和国家政治上。[6]日本人历来有一种传统,即崇尚集团主义。在一个集团中,一套完整的等级制度协调着人际和权力关系,使人们能有效合作。
集团主义使人们注重内部团结,有时甚至需要压抑个性来迎合集体的“和谐”。集团主义是日本民族力量的核心。集团主义既能把个人的力量放大,也能把个人的责任缩小。但与此同时,对由集团所作的决定,只有集体可以承担责任,这就削弱了每个人承担后果的责任感。集团主义在强调内部和谐一致的同时,对集团外部却有很强的排外性和封闭性。
正是这样一种社会价值观的长期作用培养了日本人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因此以集团为本位的日本社会从根本上否定了具有独立人格之个体的存在,而是集团主义精神。集团主义发展的最终归宿是所谓“忠君爱国”,就是在“国家至上”的信念引导下,抑制和放弃自我、无条件地服从天皇和国家。在日本发动的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中,集团主义的变种——剥夺自我、抹杀人性的军国主义被作为军人思想教化的工具,造就了无数愚昧、狂热的军人。使日本军人在战争当中无视人道主义、无视宗教道德、无视生命价值。我们不能不承认近代日本为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在国民动员方面的成功——这种成功不是凭借一时的宣传与说教、而是源于长期的集团主义熏陶所养成的牺牲精神与惟命是从精神。只是这种成功越显赫,它给被侵略国家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其自身的失败也就越惨重。
强烈的集团主义情结使许多日本人至今不能对当年发动的对外略侵略战争进行深刻地反省。对于强调集体观念、认同等级制度、恩义大于是非善恶的日本人来说,战争中的杀人行为不过是执行上级命令而已,因此很难有很深的道义负疚感。许多日本人至今仍然认为:当年的对外侵略战争不是个别人发动的,而是全民族的集体行动,不应怪罪个人。日本人“独特的”集团主义不仅为战争罪犯开脱罪责提供了“道义”的依据,同时也为军国主义思潮的死灰复燃培植着思想的根基,应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思考。[7]
综上所述,日本文化中无论是岛国情结,还是耻感文化心态;无论是神道理论、军国主义思想,还是集团主义、武士道精神都是研究日本民族心态,探讨日本在近代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文化上不可忽视的原因。由此有助于更深刻的认识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原因。
第四篇:物联网(Internet_of_Things)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历史、现状及趋势
集团战略发展规划部 集团信息管理部 二○一一年一月
发展的
(目 录
一、物联网概念........................................................................................1 ㈠理念源自比尔盖茨..........................................................................1 ㈡物联网的内涵..................................................................................1 ⒈定义:物物相连的互联网.........................................................1 ⒉体系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2 ⒊物联网产业链.............................................................................3
二、物联网发展现状................................................................................4 ㈠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现状......................................................4 ⒈美国在物联网基础架构、关键技术领域已有领先优势.........5 ⒉欧盟出台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5 ⒊日本国家战略推动物联网发展.................................................6 ⒋韩国通过国家战略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抢占先机.....................6 ㈡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7 ⒈支持政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7 ⒉市场规模:2010年逾2000亿..................................................8
三、物联网发展趋势................................................................................9 ㈠发展阶段:分四个阶段发展..........................................................9 ㈡规模预测:2020年市场超万亿元...............................................10 ㈢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举例............................................................11 ⒈零售行业...................................................................................12
I ⒉物流行业...................................................................................12 ⒊医药行业...................................................................................12 ⒋食品行业...................................................................................13 ⒌智能建筑...................................................................................13 ⒍智能电网...................................................................................13 ⒎智能家居...................................................................................14 ⒏智能医疗...................................................................................14 ⒐智能交通...................................................................................14
II
一、物联网概念 ㈠理念源自比尔盖茨
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职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作为经济振兴战略。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㈡物联网的内涵
⒈定义: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将物品的信息(多种类型编码)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信息采集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
来,使物品的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⒉体系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感知层主要实现只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和物体识别。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应用层则主要包括各类应用,如监控服务、智能电网、工业监控、绿色农业、智能家居、环境监控、公共安全等。
图1 物联网体系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全面感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2 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送: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处理: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⒊物联网产业链
物联网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技术和围绕这些技术的庞大产业群。
⑴以RFID为代表的物品识别技术。物品识别技术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是当前最被看好的物品识别技术。一个完整的RFID标签由RFID芯片、天线以及封装媒介所组合。RFID标签技术将带动材料技术、芯片及封装技术、能源技术等产业的发展。
⑵传感与传动技术。物联网将实现人-物互动以及物-物互动,这就要求物体具备根据物理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为赋予物体“智能”属性,传感与传动技术的应用将不可避免。传感与传动技术将带动的产业:传感与传动技术涉及领域极广,其技术需求将能够带动半导体、精密机械、电子元器件、光学、声学等多科技领域的进步。
⑶网络和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时代,由于所有物体都处于随时接受数据并传输数据的状态中,由此所产生的海量数
据传输需求将不是现有网络技术所能应对,这将带动有线网络投资、无线网络升级、信息设备及软件、网络搜索等产业的发展。
⑷数据处理与存储。物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数据量将是难以想象的庞大,将对数据处理与储存技术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处理及存储需求将带动包括“云计算”在内的计算机软硬件、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等产业的发展。
⑸以3C融合为代表的智能物体技术。3C指的是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ics)。现有人与物体的对话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对话”,在物联网时代,人与“物体”的对话将无处不在,3C融合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3C融合可行的手段就是通过标准化的智能型无线技术(比如无线宽带),实现这些设备的无缝互连。智能物体的发展将是物联网对人类生活方式最直接的改进,其对电子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消费电子、家电、汽车等产业都将迎来巨大的需求。同时,对智能装臵的研究将可能促使智能机器人得到大范围应用。
二、物联网发展现状
㈠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现状
目前,物联网开发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出台政策进行战略布局,希望在新一轮信息
产业重新洗牌中占领先机。日韩基于物联网的“U社会”战略、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及美国“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物联网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⒈美国在物联网基础架构、关键技术领域已有领先优势 美国在物联网产业上的优势正在加强与扩大。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提升了美国的创新能力;由美国主导的EPCglobal标准在RFID领域中呼声最高;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在通信芯片及通信模块设计制造上全球领先;物联网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
⒉欧盟出台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 欧盟将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促进欧盟从工业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型的主要工具,致力于推动ICT在欧盟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提升欧盟在全球的数字竞争力。欧盟在RFID和物联网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应用,通过FP6、FP7框架下的RFID和物联网专项研究进行技术研发,通过竞争和创新框架项目下的ICT政策支持项目推动并开展应用试点。2009年9月15日,欧盟发布《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
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三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欧盟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进行应用。
⒊日本国家战略推动物联网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源于拉丁语的Ubiquitous,简称U网络,指无所不在的网络)战略的国家,2004年日本政府在两期E-Japan战略目标均提前完成的基础上,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ICT的社会。物联网包含在泛在网的概念之中,并服务于U-Japan及后续的信息化战略。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
⒋韩国通过国家战略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抢占先机 2004年,韩国提出为期十年的U-Korea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最优的泛在基础设施上,将韩国建设成全球第一个泛在社会”。2009年10月13日,韩国通信委员会(KCC)通过了《基于IP的泛在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传感器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KCC确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
的传感器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构建基础设施、应用、技术研发、营造可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12项课题。
㈡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⒈支持政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无线传感领域的研究,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2004年开始在军民两个领域展开标准化研究工作,2009年以来开始积极推进产业化。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3个月之后,在“让科技引领中国持续发展”讲话中,温家宝再次明确,物联网为五大重点扶持的新型科技领域之一。
图2 “感知中国”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目前,物联网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无锡则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物联网产业研究与示范中心。同时,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川、重庆、黑龙江等地区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三大运营商、广电、7 国家电网乃至产业链多家企业也已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
图3 部分城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
⒉市场规模:2010年逾2000亿
据新华社发布的《2009-2010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统计,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1700多亿元,物联网产业在公众业务领域、以及平安家居、电力安全、公共安全、健康监测、智能交通、重要区域防入侵、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超过百亿。预计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
图4 2010年中国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及份额(亿元)
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的《中国物
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显示:2010年国内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中,安防(安全防护、防入侵、智能家居)、电力、交通3大行业位居前列。安防行业的应用遥遥领先,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43%),规模接近9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占26%,规模超过500亿元;网络视频监控市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占到15%的市场份额。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是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其物联网应用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5%和9%左右,市场规模分别为大约300亿元和190亿元。重要的应用行业还包括物流、医疗、手机支付等,并正在逐渐渗透到其他各行业和经济领域。
三、物联网发展趋势
㈠发展阶段:分四个阶段发展
根据欧洲EPOSS研究机构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的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主要处于闭环的行业应用阶段;2015-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阶段,物联网与互联网走向融合;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阶段,无线传感网络得到规模应用,将进入泛在网的发展阶段。
图5 欧洲EPOSS对物联网发展阶段的划分
㈡规模预测:2020年市场超万亿元
物联网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将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联网业务将达到互联网业务的30倍,物联网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其中,仅是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元。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长城战略咨询联合发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3个阶段,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到2015年将超过1万亿、2020年将超过5万亿。
图6 10年3阶段3大细分市场5万亿规模
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显示,200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增长10%以上。报告预测,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更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
图7 2007-2015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变化趋势(亿美元)
㈢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举例
⒈零售行业
沃尔玛首先在零售领域运用物联网,通过使用RFID标签技术,零售商可实现对商品从生产、存储、货架、结帐到离开商场的全程监管,货物短缺或货架上产品脱销的概率得到了很大降低,商品失窃也得到遏制。RFID标签未来也将允许消费者自已进行结算,而不再需要等待流水结帐。
⒉物流行业
仓库将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包括商品的自动化进出,以及将订单自动传输给供应商;物联网将大大提高运输的管理效率,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将有望实现全程无人管理;对于生产商来说,将能够获取市场需求的直接反馈。
图8 FRID在物流各环节的使用
⒊医药行业
物联网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已体现在生产、零售与物流的应用上,除此之外,在打击假药制造上和提高药物的使用效果上,物联网将有很大的应用空间。RFID芯片在打击假药制造上已经得到应用,未来RFID芯片在医药领域的全面应用将能够减少因服用假药、过量服药或者服用相克药物而失
去生命的病例。
图9 FRID在医药供应链上的应用
⒋食品行业
欧洲非常重视RFID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RFID标签的应用,将使消费者能够跟踪食品的生产源头,并且也能帮助欧洲保护农村的多样性与乡村生活。
⒌智能建筑
新加坡规定智能大厦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与环境控制等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调节大厦内的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大厦内进行流通;三是能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能力。
⒍智能电网
按照美国能源部的定义,智能电网是指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过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其构成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信息集成、分析优化和信息展现五个方面。
⒎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可以定义为一个过程或者一个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图10 FRID智慧家居覆盖家用电器
⒏智能医疗
通过结合纳米技术以及芯片技术,未来将有望研究出新的高效诊疗手段,通过嵌入在药物中的微型治疗设备,将能够有效监测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并且将能够实现在人体内对患病部位的精确定位治疗。
⒐智能交通
在物联网时代,轿车中的电子元器件数量将继续增加,使得轿车能够自动收集环境信息,不断重新规划路线,提醒驾驶者与前车保持合适的距离,甚至可以拒绝酒后驾车等危险行为,在高速公路上完全自动驾驶,自动分析车况,甚至可以自动决定更新问题部件等等。
第五篇:浅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我完善为宗旨的经济改革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但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哪里等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的阐述,虽已愈来愈清晰,却并非已无疑问,有的甚至更为模糊,思想更为混乱。因此,当我们已比较全面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历史与现状及其经验教训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取其有益成份,为我所用,就很有必要在此作一番讨论,以求正本清源,更好地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必然要求。但如何实现这一按比例发展要求,即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则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克服过去单纯依靠计划调节的片面性,而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取二者之所长,补二者之所短,而不是要用市场去取代计划从而根本否定计划的积极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14 大报告中所说的:“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又说:“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是说,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一刻也没有忘记要强调运用计划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当我们把计划和市场看为配置资源手段的时候,对计划和市场二者的关系,则只能理解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能视为后者对前者的替代或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正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才使我国经济有了较为迅速、稳定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后都逐渐发展到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阶段上,这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是由片面市场调节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之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是由片面的计划调节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之路,二者殊途同归。这个事实再次说明计划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替代的关系。
必须指出,现在有一种倾向,企图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鼓吹市场经济万能,把市场机制吹嘘为人类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手段,并认为,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根本否定经济计划性,谁说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计划性,就要被扣上要走回头
路,再搞计划经济那一套的大帽子。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近些年来的事实表明,每当国家放松了宏观调控的时候,社会经济就出现不同程度混乱,每当加强宏观调控的时候,社会经济就趋向于稳定。如1993 年以来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正确决策下,逐步取得“软着陆”的胜利和“高增长、低通涨”的大好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也必须看到,在这大好局面下,迷信市场万能的倾向还远未清除。如有些地方、部门、企业抵制宏观计划调控,任由市场调节,以致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经济结构失调,企业开工不足,加重了工人失业下岗的问题,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就是其明显的表现。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都需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市场经济。但这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区别,事实上二者是有原则性的本质区别的,有的企图否认二者有本质区别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在商品经济已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用以配置资源和维护人们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基本制度本来就有本质的区别。这两种社会的基本制度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从而也就不能不影响到两种市场经济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利益,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这种本质区别在现实的操作运行上,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的。
1.两种市场经济各自与之相结合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这里说的社会基本制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则根本不存在公有制的成份,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之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根本之点就在于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坚持公有制,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化生产的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成了企业的主人,能自觉地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放弃公有制就意味着劳动者或迟或早将要重新陷入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使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压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勿宁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马恩选集第4卷,第303页)。这里说明公有制乃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基本特征。一切修正主义者最根本的错误之一,就在于放弃了对实现公有制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我国目前由于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又还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只能实行
坚持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第二,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是既是一个量的概念,也是一个质的概念,即在量上要求公有资产必须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当然,这个优势不应该只计算纯公有企业部分,同时也应把融入非公有企业中的公有资产部分一并计算在内。这是十五大所明确提出来了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同时在量上,既然是„优势‟,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就不能只占少数或50%以下,也不能只是简单多数或50%以上,而必须是60-70%以上或2/3以上。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否则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是难以保证的。十五大报告中还指出这个公有资产的„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说,十五大不仅重申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制经济占有量的优势,而且进一步明确必须把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的控制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或导向作用也要纳入公有经济“主体”内涵之内,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份。
第三,非公有经济的性质问题。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或所有制结构,乃是由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既有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也有居于非主体地位的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可见把非公有经济成份纳入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之中,绝不等于说非公有经济就已变成社会主义性质的了。所以十五大在提出了上述“基本制度”概念之后,紧接着又解释性的强调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却从没有说,也不可能说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或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份。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如果把非公有经济也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那么,我国目前就已经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了。其实,客观的情况是很明显的:个体经济属于小生产经济,具有两重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但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可以被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者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但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此,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或者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2.两种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按资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因而必然带来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制度,因而会兼顾公平与效率,防止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消费品的分配自然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它充分体现了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下,产品的分配自然还须相应地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所谓其他分配方式,包括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的产品,全部归个体劳动者自己所有(除去交纳的税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除按劳动力价值支付雇佣劳动
者的工资和奖金外,其余都按出资的多少,分配给投资者所有,或者说实行按资分配原则。由于企业资本的来源不同,有的是企业主自有资本,有的是借入资本,因此这按资分配的剩余价值部份,往往划分为利润、股息、利息等各种不同形式分给各个资本持有者。此外土地所有者也需分得一份地租。这样在非公有经济中的分配就有了作为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和作为剩余价值各种具体形式的利润、利息、股息、地租以及个体小生产者的劳动产品等各种形式,而这各种形式的收入都是以各自提供不同的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为依据的,因此,这“其他分配方式”又可较具体地表述为“按要素”分配。
还需着重说明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习惯于把技术、信息、品牌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也列入生产要素之中,在产品分配中它们自然也应得到一定相应的收入。
3.两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重大差别。
在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需要把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但二者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却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应的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的作用就比较薄弱,即一般都限于间接的调控和参考性、意向性的计划。国家约束力比较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因而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更有可能加强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由于宏观计划反映的是国家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市场机制的调节只是以个别企业眼前的、局部利益为依据的,因此,要使整个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在宏观计划的主导之下把宏观计划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避免二者之所短。从而使企业的眼前、局部的利益与国家长远、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并使前者眼前、局部的利益服从于后者长远、整体的利益。
三、对抹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区别的各种观点辨析
1.认为市场经济只有一种,而并不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早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已经解决了,认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提出了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
2.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考虑姓„公‟姓„私‟的问题,并认为这是自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思想。前已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并以之为基础的,这也是保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条件。邓小平同志在回答论证深圳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据时说的深圳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他还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3.以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偷换“公有制形式”的概念,为混淆两种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一向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不言而喻,这里说的两种公有制形式,是就公有制的公有程度和范围,或者说公有性的强弱而言的。全民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公有程度较高,公有范围较广,包括了全民;集体所有制公有程度较低范围较小,只包括部份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制所有制。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十五大的新提法,意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与“公有制形式”的概念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
以上详细地剖析了上述种种混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目的无非是使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区别,从而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至于究竟怎样才算建立和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是需要从实践中去继续探索的问题,现只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市场经济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如下几个要点: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与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非公有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同时并存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反对主次不分和假公贩私的种种观点和措施。
其次,认真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或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的收入分配体系。坚决防止、缓解和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切实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再次,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资源,防止、消除失业与大起大落等等消极因素,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最后,要建立起完善的商品、要素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财政金融体制和价格体系,以保证充分发挥在宏观计划主导下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