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开发大旅游打造美丽中三角

时间:2019-05-13 11:2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合开发大旅游打造美丽中三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合开发大旅游打造美丽中三角》。

第一篇:整合开发大旅游打造美丽中三角

整合开发大旅游 打造“美丽中三角”

张达华

2013年第4期 ——支点建设

“构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充分发挥引擎、先导、聚合功能,在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既是旅游业本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更是推进中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课题。

2012年2月,湘鄂赣旅游部门签署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后,中三角旅游一体化正式启航。一年来,从“万人畅游鄂湘赣”到“万人自驾游咸宁”,从“一江两湖三名楼”到“乘坐高铁游两湖”,从第六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精彩“拼盘”到国内旅游交易会上的集体亮相等,这些务实合作使旅游业成为中三角一体化合作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最富成效的领域之一。实践证明,加快资源整合开发,共同打造“美丽中三角”,是实现中部旅游崛起的有效途径,是“构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的有力支撑。

一、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业一体化发展是构建“中三角”重要的历史担当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在给旅游业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给鄂湘赣皖四地旅游业重新定位、重新组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推进旅游业串珠为盘、互利共赢,实现一体化发展,打造“美丽中三角”旅游目的地,是夯实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内涵。——旅游业的综合性经济特征,可以充分释放在中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引擎功能。旅游业是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面广、融合度高,其特殊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不仅在中三角服务业重组升级中发挥关键的引擎和龙头作用,而且在推进中三角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从2012年鄂湘赣皖四省的旅游发展情况来看,旅游总收入分别实现2629亿元、2234亿元、1403亿元和2620亿元,在四省GDP的占比分别达到11.95%、10.16%、10.83%和15.22%。这充分说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通过旅游业发展,对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旅游一体化发展,使旅游引擎功能得到充分释放,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中三角城市集群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中的巨大优势。

——旅游业的开放性经济特征,可以充分释放在中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先导功能。旅游业是开放性产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旅游业互补互促作用更为明显,协同发展相对容易操作,融合发展能力较强。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率先突破,必将为中三角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更好地营造氛围,积蓄力量,扩大基础,创造经验,以此渗透和带动其他领域合作,使中三角全方位合作在思想上更容易达成共识,在行动上更容易协调一致。

——旅游业的扩张性经济特征,可以充分释放在中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聚合功能。旅游产品的组合,是以一个或几个中心目的地(城市)为核心,呈圈状或带状分布的市场形态,具有典型的扩张性经济特征。经验表明,一个地区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通过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寻求优势互补,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旅游产品组合和市场扩张,必将带动旅游要素市场和关联产业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的聚合,为中三角一体化发展创造“磁铁”效应和“粉丝”效应。中三角四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从总体上看,都还存在着核心品牌不响、旅游企业不强、综合竞争实力偏弱的问题。如何发挥优势,注重特色,实行联合重组、差异化发展,发挥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需要四省共同思考和研究。因此,实行

资源整合,打造“美丽中三角”,是培育旅游核心品牌、增强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整合和开发旅游资源,必须坚定走内涵发展之路

从近年来旅游发展的实践来看,随着高铁网的逐步形成完善,我国中部旅游经济进入高速平稳增长期。去年,四省旅游接待人次增速均在18%以上,旅游收入的增速在20%以上,旅游业正在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就湖北而言,去年接待旅游人次达3.45亿,旅游总收入2629亿元,旅游业已成功实现在产业地位上由国民经济的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发展态势上由单打独奏向整体推进、在发展格局上由传统的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但是包括湖北在内的中三角旅游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整体实力上,还没有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在形象品牌上,与“好客山东”、“诗画江南”、“彩云之南”、“多彩贵州”等相比,旅游形象品牌支撑力还不强,影响力还不大,特色还不够鲜明。整合和开发资源,推进旅游一体化发展,理应在开发模式、产业谋划、发展方式上加快转型升级,走内涵发展之路。

——开发模式上须走整合集成之路。中三角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四省目前有国家5A级景区23家,4A级景区近300家,分别占全国的17%和16%;星级饭店2000多家,旅行社3500多家,均占全国的15%左右。但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仍然点多面广、手段雷同,同质化、单一化趋向严重,品牌优势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须对现有资源进行条分缕析、统一谋划,走集成发展之路,加快资源的整合开发,不断提升综合品牌优势。

——产业谋划上须走壮大做强之路。四省旅游业的规模,与支撑各省经济发展的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千亿元产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中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唯有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强度,壮大做强旅游业,使之真正成为增加值超千亿元的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发展方式上须走蝶变跨越之路。随着国民旅游消费的日益增长和快捷交通的形成,中三角旅游正处在一个爆发式增长期,许多地方相继出现游客“井喷”现象,但与之相伴的游客食宿难、交通难、停车难、入厕难、找导游难等成为投诉焦点,损害了旅游形象。走出这个困境,必须实现旅游发展由卖风景到卖服务的迈进,用优质的服务吸引人、留住人;由知名度向美誉度迈进,以标准化推动要素建设,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由规模扩张向集约增长迈进,用生态、绿色、低碳和智慧的理念推动旅游产业实现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变。

三、打造“美丽中三角”的路径思考

——资源整合:整体规划,科学开发。按照建设我国中部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目标,本着“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功能分区和差异化发展为基础,以旅游产品系统集成和旅游客源全面互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中三角四省旅游资源的普查、分析和论证,统一编制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旅游业要素的充分整合和开发建设的整体化、差异化、特色化。——产品整合:集成线路,提升概念。按照不同资源类型,策划、包装、打造区域性旅游产品。将中三角在海内外最具知名度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编排最经典、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等景观湖泊为重点,辅之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谢眺楼等临水人文景观,编排推广“名湖名楼”之旅和多种水体旅游线路;依托大别山、韶山、井冈山,编排推广连接四省的经典红色旅游线路;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我省仙洪试验区、“中国农谷”和江西婺源等为重点,编排推广多样化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同时广泛组合四省其他重点旅游景区,编排推广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对初步形成的名山名楼名湖游、长江豪华游船游、红色故里经典游、世界遗产探秘游、华夏文明寻根游、长江湿地生态游、高铁都市体验游、禅宗文化游、民族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精品线路进行形象提升。根据市场需要和交通条件差异,设计编排面向区域内市场、国

内市场、国际市场的不同旅游线路。

——要素整合:产业融合,优化配置。加快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新业态,并使之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旅游与相关行业资源性融合上,着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康体旅游。在旅游与相关行业生产性融合上,大力发展旅游装备业、旅游商品生产和加工业,积极研制、开发、生产旅游活动用品。在旅游与相关行业服务性融合上,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关联性,带动旅游过程中相关行业的产品销售和金融、保险、邮政、通信、医疗、保健、汽车运输、娱乐休闲、商务会展等服务活动,拉动综合消费增长。

——营销整合:高端策划,品牌营销。坚持统一形象、统一品牌、统一策划、统一营销的原则,加强中三角旅游市场营销整合。以“长江旅游带,美丽中三角”为统领,整合、塑造、推广四省对外旅游形象,将江、湖、山、楼串联起来,相互支持举办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和重大旅游节事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促销,不断提高中三角旅游品牌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中三角旅游市场综合竞争能力。

——市场主体整合:重组联合,做大做强。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体,鼓励以资金、品牌为纽带,推动中三角旅游市场主体整合,走连锁经营、联合发展、分工协作的新路子。以现有实力较强的旅游企业集团为基础,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促进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优化旅游投资环境,打造国际化投融资平台,积极支持大型投资企业在中三角布局旅游基地,推动中三角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市场管理整合:标准管理,统一有序。按照“打造长江中游无障碍旅游区”的要求,加强旅游标准化管理,构建统一有序的旅游大市场。深入贯彻实施旅游行业国家标准,加强地方旅游标准的衔接,推进旅游管理标准化。遵循旅游发展规律,根据旅游消费需求,共同制订旅游服务规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联合开展旅游市场监管,维护统一的旅游市场秩序。探索并推行旅游投诉首接负责制,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共同建立中三角旅游网站,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不断提高中三角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作者系湖北省旅游局局长)

第二篇:咸宁构想打造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

咸宁构想:打造“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

任振鹤

2012年第11期 ——支点建设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和推动咸宁实现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咸宁干部群众理当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奋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切实担负起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的时代重任。

因缘际会看“枢纽”

“枢纽”,意指事物的关键部位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或冲要之地。咸宁位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地理中心、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结合地带。在“黄金十年”战略机遇期,咸宁致力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基于天时、地利、人和之因缘际会,源于自然禀赋、历史渊源、政策机遇和发展大势的耦合效应。

(一)构建“枢纽”占天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沿长江经济带,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省委、省政府率先倡导的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构想,得到了湘赣两省高层的积极响应,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随着“中三角”战略的呼之欲出,“促进中部崛起”、“两圈一带”战略深入实施和幕阜山扶贫综合开发的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央领导同志联系点和省委试点效应的持续释放,咸宁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可谓“东风浩荡”。

(二)构建“枢纽”据地利。从地理区位看,咸宁位于我国中部之中,完全可以借力“中三角”构建而崛起;咸宁“一脚踏三省”,完全可以借力鄂湘赣省会城市经济区效应和关注力效应而兴盛。从交通条件看,我国内陆最大航运中心武汉新港的开发建设,将大幅提升咸宁通江达海的能力,迄今为止全球运营速度最快高速铁路京广高铁的运营,大幅缩短咸宁北上南下的时空距离;境内密布的京港澳等多条高速以及武咸城际铁路、咸吉铁路、岳九铁路,大幅提升咸宁对接全国重要经济区的战略优势。从历史渊源看,咸宁与岳阳、九江等“中三角”城市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社会活动交流合作源远流长。从资源环境看,咸宁享有“中国桂花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楠竹之乡”等美誉盛名,森林覆盖率达54.2%,空气质量优良,跻身中国魅力城市、最适宜人居城市之列,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与青岛、苏州、丽江一道获评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和广为看好的环境承载能力, 为咸宁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

(三)构建“枢纽”享人和。近几年来,咸宁的改革发展引起各方关注。海内外战略投资者看好咸宁,9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0家中国500强企业来咸宁投资。随着城乡面貌的日益改善和重大节会活动的成功举办,咸宁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自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构想后,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倡导构建“小三角”,携手岳阳、九江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交通运输发展框架协议和市场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区域规划、交通网络、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物流市场、教育培训、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对接融合,力求以“小三角”撬动“中三角”。科学发展谋“枢纽”

统筹推进“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建设,力争早日成为“中三角”地区交通互联、产业

互接、科教互促、旅游互拓、市场互动和生态互惠的重要枢纽。

(一)着力构建交通互联枢纽。优良的综合交通条件是城市集群建设发展的先决条件。无论是湖北“五纵三横”的综合运输通道,还是中部地区“四纵四横”的综合运输通道,咸宁均处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打造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武深高速咸宁段、咸通高速、咸黄高速、通界高速等路网建设,推进潘家湾深水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抓紧完成跨区域断头路连接工程,继续推动岳咸

九、咸宜吉铁路和咸宁长江大桥、武汉第二机场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列入国家规划、早日开工建设,推进城际间的物理融合。

(二)着力构建产业互接枢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都是国家重点发展区域,也是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区域。咸宁必须抢抓机遇,发挥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争创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基地为目标,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融合,建立产业分工协作对接机制,促进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和引导优势产业进行区域性扩张;推进幕阜山区合作开发,推动内陆核电建设,构建项目联招、产业联办、园区联建机制,促进产业链对接和产业集群发展。

(三)着力构建科教互促枢纽。湖北是科教大省,武汉是全国重要科教基地。咸宁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随着区位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利用武汉科教优势方面的“同城效应”日益凸显,务必乘势而进,着力打造人才、科技、产业三者之间的生态链,开创人才引领、科技驱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格局。稳步提升普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与长江中游城市之间的人才培训、交流合作。以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契机,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示范。

(四)着力构建旅游互拓枢纽。抢抓咸宁成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谋划旅游业的发展,构建立足湖北、联动中部、辐射全国的旅游网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合理、有序地开发旅游景区和线路,力争早日成为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携手岳阳、九江共建“小三角”旅游圈,以“名山(庐山)、名楼(岳阳楼)、名地(赤壁)”为重点,共同打造区域旅游文化品牌;以区域旅游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联动机制,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五)着力构建市场互动枢纽。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咸宁必须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搭建“中三角”地区商贸合作平台,消除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区域性大市场。抓紧推进湘鄂赣边贸中心建设,促进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信息有序流动;加强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对接,支持跨市超市对接;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咸宁港区和九江港、城陵矶港口岸合作,加快区域“大通关”建设。

(六)着力构建生态互惠枢纽。生态是咸宁最好的资源,绿色是咸宁最大的特色。咸宁务必以“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为契机,着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新型能源基地”和中部地区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以水环境保护为重点,提高流域生态安全水平。积极开展与岳阳、九江的生态合作,提高跨流域环境污染处置能力,统筹规划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建设的互联互惠,实现生态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同建好幕阜山生态“绿心”,打造“中三角”生态屏障。

先行先试建“枢纽”

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咸宁的新的历史使命。咸宁理当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努力成为构建“中三角”的先行者、示范者。

(一)争做开放合作的先行区。咸宁过去所取得的一切发展成就,都源自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咸宁拥有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优越条件,理当以率先融入、率先对接的姿态主动参与“中三角”的构建,深入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合理流动,引导人口与产业合理布局,全面提高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持续解放思想,超前思维、开放视野、准确把握、主动出击,创造更加卓越的业绩,抢抓发展先机、开拓发展空间、争创发展优势,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争做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高昂市区发展龙头,统筹推进工业新城、旅游新城、梓山湖科技新城、职教新城、咸安新城、咸嘉新城、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加快推进“北三县”、沿江经济带和临港新城建设,建设咸嘉赤城镇连绵区。抢抓幕阜山区扶贫开发机遇,推进“南三县”生态特色经济带和山水园林城镇、边贸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持、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咸宁路径”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咸宁模式”,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区。

(三)争做绿色崛起的先行区。坚持绿色崛起,是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的点睛之笔。必须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担当“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责任,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发展优势,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使咸宁成为“中三角”地区的绿色经济强市,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本。

(四)争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创新催生活力,创新激发动力。2011年,咸宁入选“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在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中,必须深度推进改革创新,激活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创新,打造一批战略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产业化基地、科技投融资体系、现代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打造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加快推进“两型”发展创新,打造中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创新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探索促进“中三角”企业合作的投融资机制,支持有实力的投融资公司发行债券,培育发展面向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加快推进创业型社会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创业,打造中部地区城市创新发展先行区。■

(作者系中共咸宁市委书记)

第三篇:建设美丽中国打造旅游生态文明村

建设美丽中国打造旅游生态文明村

——以张家界市袁家界村为例

□巅峰智业申杰玲王哲

十八大首次提出围绕美丽中国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并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努力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创造新成绩。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动力,如何建设生态型旅游目的地特别是生态景区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命题。

生态文明,景区建设新要求

近些年来,随着景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景区内常住居民的数量迅速增长,人口密度越来越高。据统计,66%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达到50-100人/平方公里,17%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超过100人/平方公里。一方面,人口增长的同时,原住民居住点规模越来越大,新的集镇街区不断形成,生产经营活动日趋活跃,环境污染日渐突出。一些原住民居住点“乱”、“脏”、“杂”的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景区的价值。另一方面,原住民的合理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景区的管理者与原住民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以及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着较多矛盾。

学术界对于景区原住民问题的研究尚未有明确定论,国外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的管理方式,因国情不同,包括人口和体制的差异亦不能完全运用于我们国家的景区管理。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涉及原住民问题的比较少。传统规划往往忽视了居民因素,规划与管理常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而在景区生态保护、居民社会问题方面的关注有所欠缺。张家界景区内的袁家界村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袁家界

村位于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是武陵源核心景区的核心。全村总面积8.16平方公里,有三个村民小组,现有163户、483人,其中劳动力260人,村民房屋建筑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全村125户开设了家庭旅游、参观和商店,床位2510张。2011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9万元,其中旅游纯收入3.5万元,占人均年收入的90%。但是,由于利益驱动和无序竞争,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影响景区形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010年,张家界被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1年,张家界成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袁家界村迎来了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根据张家界市委的决定,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要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一个突破口。2012年5月,巅峰智业旗下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应张家界市的委托,与张家界相关部门、袁家界村民共同探索通过“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通过生态移民“软搬迁”,促进袁家界村与风景名胜区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形成“现居住村民迁出景区,压缩提质村民现有房屋及设施,实现村民山下居住、生活,山上山下就业,景村和谐发展的思路”。

旅游主导,提质发展建精品

以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为发展战略,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形成旅游主导,多元融合的景区原住民村落创新发展新路径。同时,推进部门统筹、村民参与,以景区化的标准,提升改善袁家界村容村貌,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服务的发展模式,实现一体规划、景村协同,形成具有活力的产业生产力布局、生态环境和谐全域景区化的全新格局。

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总体定位为依托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风光,结合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加快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通过环境提质、文化铸魂、创意激活,使袁家界村整体提质,成为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的主题鲜明、品质高端、服务优质的与遗产地品牌相匹配的旅游生态文明村。传承创新“仙境张家界、时尚潘多拉、土家民族风”三个特色文化,将目前上、中、下坪三个小组村重生再造,更名为狮子寨、天桥寨、天界寨。恢复一个空中田园景观,升级袁家寨子旅游产品,完善袁家界景区管理服务配套,创意策划梦幻蓝岛、仙隐山居、云海茶园、三寨书屋,形成生态修复、就业安置、村民文化生活、管理服务四类项目。其中梦幻蓝岛将打造成为以阿凡达为主题的精品民宿,仙隐山居将打造成为以仙境张家界为文化内涵的避世修身绝佳处。

多方参与,全民共铸新辉煌

自2011年3月28日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就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提出“先行先试、形成合力、科学规划、建设精品”的总体要求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袁家界村支两委先后召开了12次党员大会、14次村委扩大会议及组长会议、多次村民代表大会,就建设旅游生态文明村的重大意义和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等方方面面进行宣传和发动,经过民意测验和入户调查,95%的老百姓同意村里提出的《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99%的户主同意村支两委形成的《关于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决议》,并进行签字盖章,就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坚持原则、建设方案以及公司运作模式、利益分配方案、安置就业方案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了使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村委组织部分群众代表对武隆仙女山景区、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农庄等地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其他景区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永续利用的思维和高效的经营模式。

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张家界市及武陵源区两级四大班子领导

均多次到村里调研,指导工作;市里各相关职能部门就安置选址、政策对接与咨询等许多具体工作对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给予极大帮助;张家界森林公园管委会组织专门工作组,全面负责各项事宜的推进;同时,项目也得到了巅峰智业等多个专家团队的指导。

探索实践,美丽中国添亮点

旅游生态文明村的构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尝试。虽然这类尝试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但通过袁家界村的探索实践可以看出,这种创新的模式,减少了核心景区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使经济转型发展,保证了持续盈利,保障了村民的基本生计,能够切实协调好自然型景区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景村协调发展,原住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同时,构建了新的产业模式,将带动张家界景区的旅游发展从粗放型转向国际化精品型,助推张家界全市的旅游产业升级发展。

第四篇:打造旅游名镇 建设美丽校园

《打造旅游名镇 建设美丽校园》活动方案

景阳镇民族小学

为落实景阳镇委镇政府创建省级旅游名镇和着力打造“生态景阳、特色景阳、文化景阳、平安景阳、幸福景阳”的长远工作目标,营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和谐文明、充满生机的校园形象,我校提出了“建设美丽创新校园、安全文明校园、和谐发展校园”的总体工作目标,决定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最美景阳镇,做最美景阳人”战略目标,以提升学校发展品位、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构建师生幸福家园为主旨,全力推进我校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打造一个生态校园、文明校园和美丽校园,以促进我校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围绕“建最美景阳镇,做最美景阳人”的建设要求,从校园的绿化、净化、文化三方面强化美丽校园建设。通过创建活动,把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校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创立一个责任引领,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平台,使全镇小学建筑布局合理协调,环境整洁雅致,校园安定有序,人际关系和谐,洋溢着民主公平、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人和谐发展、校内外和谐配合的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创建活动,力争全镇小学达到“美丽校园”创建要求,努力成为校园绿化、净化、文化示范校。

三、实施措施

1.成立“美丽校园”创建领导小组。组 长:黄慧(全面负责美丽校园创建工作)副组长:杨天军

庞世成(负责校园绿化工作)冉兴寿(负责校园净化、文化工作)田东平(协助校长创建美丽校园工作)杨天军(协助校长创建美丽校园工作)

成 员:江丽艳 向东 苏喜梅 柯艳丽 向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柯艳丽同志兼任,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倡议书、专题学习会等形式,提高全校师生对建设“美丽校园”目的、意义的认识,树立校园“三化”建设教育意识。

3.征求意见,查找问题。

通过发放征求意表、召开座谈会、组织家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发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存在的不美丽、不和谐因素和问题,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提高建设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明确责任,加强督查。

通过明确各部门在建设活动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建立活动督查机制,确保各项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5.完善制度,加强保障。

学校将继续完善在建工程维护、绿化管理、物资采购、师生评价、家校联系、安全建设、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为建设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6.及时总结,巩固深化。

学校将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创建活动小组工作会议,对创建活动进行阶段小结或总结,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建设工作安排,并积极开展“美丽之星”系列评比活动。评选表彰一批“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办公室”“最美教室”、“最美寝室”、“最美餐桌”等,宣传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和事迹,探索建立活动长效机制。

四、实施步骤

美丽校园的创建活动开展分三年完成,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4月初)。

制定方案,成立组织,进行动员,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营造建设活动气氛。各职能处室制定出详细的校园绿化、净化、文化实施方案。

(二)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5年12月)。根据实施方案开展各项专题活动,对各完小、各处室、各班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重点抓好几个时间节点,努力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推进绿化、净化、文化专项工作,形成校园环境优化、文化品位

提升、学校管理有序、师生素质提高的良好局面。具体开展好以下五项行动:

1.校园环境卫生大清扫行动:全面开展学校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重点要清除校园卫生死角,使校园真正清洁卫生,清爽怡人。重点整顿学校校门口两边的街道的清扫,为美丽校园、美丽集镇贡献力量。2.校园净化、文化专项行动。开展净化、文化校园活动,重点要布置好学校的文化长廊、宣传窗、黑板报及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容貌,开展“最美教室”、“最美办公室”评比活动,营造温馨、清新、怡心氛围。

3.校园绿化大行动。抓住3月12日植树节这个时间节点,根据学校实际,发动全体师生开展相应的植树活动;力争使校园绿化率达到30%。

4.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行动。通过主题班(队)会、周一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及“小手拉大手”活动,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养成专题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使学生牢固树立“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意识,切实做好日常卫生保洁工作。

5、学习乡土教材《认识景阳》,了解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开展“我是小小导游员”主题队会,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家乡。

(三)第三阶段:巩固提升阶段。

1.根据工作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并修改方案。根据查找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予以实施,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督查。

2.表彰奖励。学校对创建活动的相关总结材料、宣传资料、图片资料、活动照片等送交创建活动办公室,开展表彰奖励活动。逐步建立创建“美丽校园”活动长效机制。

五、工作重点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美丽的人际环境。

教师队伍建设是创建美丽校园的主要因素,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精神、乐业态度,关爱学生,关心同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倡宽容、诚信、友善精神,弘扬正气,推崇高尚,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个人品质素养。提倡友善、沟通和换位思考,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为教师创造发展的有利环境,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2.加强教学创新建设,营造美丽的课堂环境。

教学质量是建设美丽校园的核心,美丽和谐的教育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结合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美丽、不和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美丽和谐的情境与氛围,设计美丽和谐高效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建美丽和谐的教育关系,形成默契、美丽和谐的教风、学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美丽的育人环境。

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为理念,打造“文化校园”。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负责,对教师的事业发展负责,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负责,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成就学校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美丽发展,达到处处是文化,人人讲文明的目标。4.加强各项制度建设,营造美丽的制度环境。

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要得到切实严格的执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的,要不断充实完善。制定制度要集思广益,不合理的落后的制度要及时改革、修正;缺乏制度保证的,要认真研究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学法、懂法、知法、用法,正确运用法律维护学校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5.加强安全健康教育,营造美丽的校园环境。

校园平安稳定是建设美丽校园的基础,要严格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对校园各个部位进行排查和解决各种隐患。加强对师生安全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确保师生安全,无违法犯罪事件。树立“以学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室开展常态化心理咨询,关注重点年级、重点人群,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

科学合理地进行校园环境绿化、净化、文化。最大限度美丽校园,认真做好花草树木的病虫防治;完善花木的植物介绍标牌,学校道路旁增设宣传标语、提示语,不断地完善校园环保文化建设。6.加强学校特色教育——读书活动教育,营造美丽的人文环境。

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安全、卫生、文明意识,教育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年四月

景阳民小美丽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二〇一三

第五篇: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经验分享

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经验分享

一、介绍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大环境:2013年开展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大活动是在针对广西部分农村令人堪忧的卫生环境和响应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分为“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持续推进,每个阶段为期两年并层层递进、相互衔接、互为促进。“生态乡村”活动是乡村建设重大活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清洁乡村”活动的“升级版”,依次类推......每个阶段既要深化拓展、巩固提升,又要丰富内涵、提档升级,为下一个阶段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启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重点实施“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以点带面提升农村绿化整体水平,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营造“一个村屯一座绿岛”的生态美景;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水,初步形成等级较高、路况较好、服务面较广的农村公路网络,有效解决广西农村出行难、乘车难、行路难的问题。8年内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宽裕、乡村和谐幸福的总体目标。

-1-小环境:宜居乡村工作推进情况(可压缩)

2017年以来,“美丽鹿寨”乡村建设活动进入“宜居乡村”建设阶段,全县乡村环境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清洁乡村工作:我县通过严格落实保洁长效机制,严格支持清洁乡村月督查制度,确保我县区域的环境卫生状况处于良好状态。目前,我县共1361名保洁员,开展集中清理整治行动38062次、累计参加集中清理整治行动人数470426人次。完成寨沙镇永盛屯、鹿寨镇石路村石路屯、江口乡新安村下湾屯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项目和中渡镇马安村马安屯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组织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集中行动,发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清捡农药、化肥包装物及废弃农用塑料薄膜、秧盘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累计组织人员78940 人次,累计清捡田园面积 1.12 万亩,清捡塑料包装袋、废弃秧盘、废弃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39 吨。同时以开展清洁田园活动为契机,结合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等平台,深入开展农业清洁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大培训共23期。生态乡村工作:完成13个村屯绿化提升打造。我县于2016 年12 月29 日出台《鹿寨县“十三五”脱贫攻坚通自然村(屯)道路建设实施方案》,通屯道路工作已开始实施。现我县通屯公路已完成第一批70 个项目共计183.32 公里施工图设计工作,其中贫困村项目12 个计

-2-22.435 公里,面上村项目58 个计158.89 公里。宜居乡村工作:一是实施产业富民和村级集体经济谋划进村行动。结合“十三五”规划发展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帮助每个行政村选定1项以上特色明显的富民产业。

二是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行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种植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提升品种品质品牌。如在中渡镇以“寨美一方”为代表的现代粮食生产特色示范区,中渡镇大乐岭茶产业示范区、寨沙镇板里食用菌产业示范区及各乡镇的蜜橙蜜桔产业示范区及桑蚕产业示范区等,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或示范园区,加快培育鹿寨“粮”、“糖”、“果”、“菜”、“茶”、“丝”品牌。三是实施生态养殖进村行动。以生态循环理念引领优势特色养殖业发展,以合作社、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动农户,全面推广应用“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和禽畜产品,提升养殖业竞争力。推进乡村生态养殖场认证,以示范点建设或整村推进方式推进生态养殖。到目前,全县畜禽养殖场生态养殖比率达50%,创建1个生态养殖助农增收合作社示范点;打造1个生态养殖助农增收示范村。四是实施林下经济提升进村行动。总结推广和拓展提升我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林下经济精品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制定建设标准,实施自治区林下经济示范项目,重点建设和提升一批仿原生

-3-态中药材(灵芝、草珊瑚、金银花等)种植基地、目前我县已在拉沟乡建立1个草珊瑚种植基地,基地种植面积1500亩。五是实施农旅结合休闲农业进村行动。我县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完善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上半年我县重点打造“呦呦鹿鸣”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和中渡镇“寨美一方”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中渡镇“稻花香里”现代粮食产业特色示范区建设,利用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体验旅游、度假旅游和健康养老、休闲养生等产业,不断提升和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产品和精品线路。六是实施科技推广和改革创新进村行动。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引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农村改革先行区。扩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县乡两级示范区创建,努力覆盖更多的村屯和农户。2017年我县计划建成自治区级示范区1个,柳州市级示范区1个,启动创建广西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4个,广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6个,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以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使示范区成为发展优势产业、推广先进技术、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示范区,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示范区。七是实施电子商务进村行动。依托县内外电商平台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培育和聚集

-4-更多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和支撑体系,推动以农产品、农土特色产品为主的网络销售,建立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打造农村电商产业,加速农产品流通。目前我县已经建立农村淘宝网点33个,二、建设美丽乡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

(一)提供旅游资源;

(二)提供优惠政策;

(三)提供空间场所;

(四)提供人力资源;

(五)提供基础设施;

(六)提供资金支持;

(七)提供科学技术。

三、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推动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如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中渡镇,依托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和中渡古镇而兴起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十分火爆,由此带动了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和生态农业。传统米粉、磨豆腐、做年糕、酿米酒等传统产业重新兴起,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目前该

-5-镇已建成祥和乡韵、稻花香里、大乐岭茶场、大兆西红柿等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并成为游客向往的特色农业观光园。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一批农民老板、农民总经理应运而生,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例如,古报屯就划为自治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后,当地村民就想到要换一种方式来发展经济,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原本落后的小山庄也可以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旅游景点。通过政府引导,古报屯做足山林、山水文章,组织了14户村民通过投工投劳、土地入股的方式,修建农庄,办起农家乐,渐渐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旅游的致富路。现在,游玩的游客很多,农家乐每个周末接待游客少的有八九桌,多的有十几桌,从今年5月1日试业到现在,毛收入大约有20万元左右,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三)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技术,更好地促进乡村旅

-6-游发展。鹿寨镇、中渡镇、四排镇等一大批农民自办了旅游服务网店,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实现了网上预订。

(四)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渡大兆村,发展乡村旅游后,村里先后办起了多家农家乐,专门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目前在石祥屯里建起了民宿、大型停车场、游览步道、旅游厕所等,村民的房前屋后都进行了绿化,以往垃圾乱扔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中渡镇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相继荣获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等荣誉。

(五)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村屯纷纷成立理事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如鹿寨镇查比屯在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成立了理事会,定期为农户做好经验交流、培训、学习考察等活动,实现了农家乐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谐发展。

四、鹿寨乡村旅游案例分享

(一)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是依托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以独特的农业生产形态、社会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传统的乡村文化,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聚落景观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进行观光、游览、学习、体验、娱乐、餐饮、购物、休闲度假等形式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应包含的元素:

(1)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

(2)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

(3)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三)鹿寨县乡村旅游经验分享

鹿寨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这几年的培育发展,“呦呦鹿鸣”、“祥荷乡韵”、“稻花乡里”、“竹韵葵海”、“拉沟古报”、“山楂之恋”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十分火热。有力地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1.呦呦鹿鸣:伴随《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优美意境,鹿寨山脚下的呦呦鹿鸣精品葡萄示范园区应运而生。该示范园区位于鹿寨镇角塘村查比屯、鹿鸣屯及新胜村黄斑屯,规划建设3000亩。示范园区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特色兴区”

-8-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和经营运作,集成各类项目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科技和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融合农、旅、文要素,成为集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培训、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现代农业风景线。示范区內主要分裕康葡萄庄园、心心相印荷园、连片葡萄观景台、壹贰壹快乐大本营、垂钓鱼塘、大戏台、连片葡萄园骑行区、运动区、烧烤区等十大功能区。

2.查比花海:查比村距离鹿寨县城区仅2公里,占有交通便捷的优势,农户以种植葡萄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我县结合农民产业整合查比村农耕地面积约200多亩,带动村民培育油葵、醉蝶花、格桑花等,打造花海美景,促进农副产业销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实现旅游脱贫致富。

花海在查比屯南面的田园,主要通过对花卉的品种调整,打破目前花海景观季节性限制,同时秉承在提高村民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进行花海开发。如月季、天竺葵、四季海棠等营造四季有关的景观效果,也有太空莲、马鞭草、醉蝶、雏菊等季节性的花种融合,打造成为四季可游、可观花海景观观赏、休闲、娱乐展示区。

花海设置有一段木栈道赏花观景道,为游客实现与花海景观融为一体,并能更好的近距离欣赏花卉。在花海中建设有一处花海婚纱基地,分为仪式区、观众区及餐饮区,设置

-9-有婚纱花架、浪漫长廊等设施,打造成为一处浪漫的婚纱举办基地。今年举办的葡萄节,查比花海各类鲜花竞相开放,前来赏花的游客就有两三千人,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如今的查比花海名声在外,2017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广西卫视、柳州电视台、南国今报等媒体都进行相关报道。

3.祥荷乡韵:中渡石祥屯“祥荷乡韵”荷花园,位于鹿寨县中渡镇,距中渡古镇2公里,距AAAA级景区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4公里,“祥荷乡韵”示范区內基础设施完善,设有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游览步道、码头、农耕馆、民宿以及导览标识标牌。荷花园青山环绕,空气清新,是不可多得的一处以荷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荷花园以荷花观赏为特色,集观光旅游、娱乐、餐饮为一题,在荷花园里,可以走进观荷栈道,眺望荷田,轻嗅荷香,置身花海之中;也可以跟着莲农走进荷田,赏荷花、采莲蓬、剥莲子、摸荷花鱼、钓小龙虾,体味乡野农趣。村民自发成立“祥荷太空莲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产品加工、联系销售等系列服务,目前社员已有78户。同时还借助中渡镇5·28民俗节的东风,利用特色资源“太空莲”创立了本村文化美食品牌“荷花宴”,活动开展期间,一天吃“荷花宴”的游客达50桌。上半年,吸引各地游客3万人,带动乡村旅游收入30万元。除了这些,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还流转土地种植可食用菊花、可食用玫瑰花300亩,试验种植“九品香莲”16亩,颜色有红、黄、紫三种,其中黄

-10-色的香水莲市场需求较大,每朵莲花的售价可达2-3元。投入20万尾鱼苗入荷田进行生态套养,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

4.拉沟古报乡村旅游:古报屯有瑶族群众30户118口人。该屯地处海拔达1241米古报山山麓,地处10万亩公益林腹地,空气清新宜人,称为“大氧吧”一点不为过。长期以来,在这里的一代代瑶族同胞,凭借一条七弯八绕的山路,靠步行通向外界。闭塞的大山里有很多山货难以运到市场变现。即使最近的乡集市,也要挑着山货步行三四十华里山路才能到达,而且每一次赶集都要天不亮起床赶路,卖完山货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要致富先修路。”2015年,县乡党委政府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把水泥路修到了村口,路通,电通,随之而来的才是瑶家财路畅通。

结合瑶村农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认真分析瑶村现状,大家一致认为屯里虽有5000亩耕地,有覆盖率超过90%的森林,有远近出名的瑶山灵芝、香菇、八角、竹笋、罗汉果等经济作物,老话说靠山吃山,但这样也会坐吃山空,只有确保在青山上实现长期经济红利才是发展的出路。该屯规定罗汉果种植户,一定要在种植罗汉果的地上,同步种植松杉,罗汉果完成土地轮作后,松杉能够较快成林。结合瑶村天然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古报屯有一条2500米长大峡谷。峡谷流水潺潺,鱼游浅底。峡谷溪流形成多级瀑布,如

-11-九叠瀑、鸳鸯瀑、彩虹瀑等。有瀑布叫“仙翁洗浴”,几米高的老仙翁仰躺着,水从他的身上哗哗流过,像瀑布又像仙翁身上遮羞长衫。

乡村旅游推进后,古报的农家乐开业了,有很多民俗和传统工艺,游客可以参与打糍粑、做豆腐、包粽子等。游客这一趟来,既饱眼球也大快朵颐。古报屯还成立了“瑶山恋公司”,将山里的灵芝、罗汉果、野蜂蜜等30多个品种注册了“古报山”商标,形成“公司+农户+互联网”经营模式。

5.稻田艺术:在中渡大兆村山脚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山上设立观景台,山下稻田里种植“寨美一方”四个大字,再配有五环、五角星等图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今年我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把稻田艺术做的更有内涵。今年来稻田艺术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2万多人次,游客来按每人10元收费,车辆是10元每辆,通过农旅文结合的模式,形成了特色的产业链,促进了农民群众的增收。

6.山楂之恋:鹿寨“山楂之恋”乡村旅游点位于鹿寨县旅游扶贫村长垌村龙母屯,并接连鹿寨旅游扶贫村黄坭村,是我县旅游扶贫示范点。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以此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山楂之恋”特色旅游产业,2016年,“山楂之恋”带动周边近千名农户直接和间接受益,长垌村年人均收入超万元,尤其“山楂之恋”所在龙母屯33家农户134人实现年人均收入14000多元,较2015

-12-年增收2000多元,取得了明显成效。

鹿寨县依托长垌村千亩大果山楂核心示范基地特色资源,以“政府+农户+合作社”的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形成了赏山楂花、摘山楂果、吃山楂宴、买山楂成品的特色“休闲乡村游”发展新路。随着“山楂之恋”品牌打响,龙母屯的韦浪云捕捉到这一商机,辞工返乡,发动和带领群众扩大大果山楂种植,办起合作社,发展旅游事业,在家门口靠种山楂,吃“旅游饭”,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了当地脱贫致富“领头羊”。2017年初举办的“山楂之恋”赏花节,针对村里没有餐馆,接待能力有限,韦浪云又在县旅发局、乡政府的指导下,在自己门口办起了山楂宴接待,并带动群众一起加入旅游服务行业,提升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春节黄金周期间每天接待吃山楂宴的游客达到500多人,每天收入3万多元。

五、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当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战,各涉及农村建设项目没有统筹考虑,有些政策还互相“撞车”,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得不到统筹推进。

一是村庄整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护古村古建筑。村庄

-13-整治以当地政府和住建部门为主,按照建设部门的政策要求,农村建房必须“拆老屋、建新屋”,一户只允许有一处住宅。因此,很大一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水泥楼房,即使目前尚存的为数不多的老房子,也掩盖在了钢筋水泥的包围圈中。有些村庄因人口稀少或地处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镇进行整体搬迁,古村建筑失去很好保护。

二是新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旅游元素。村庄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设规划等项目建设没有考虑到旅游元素,尤其是一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村镇,等想到旅游再去建设补充,已经造成投资浪费。个别村屯在治理过程中,只是就整治而整治,没有结合旅游元素,特别是道路,只是统一硬化完事。

三是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留农村原有味道。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庄改造没有很好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扭转。此外,在统筹发展中,城市的资金、信息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乡村旅游带来的商业气息使农村原有的“农韵”逐渐消失。

六、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4-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有条件的村镇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在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得以同步推进。

1、强化规划引领,做到各规划间的无缝对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这一重要元素。要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县域内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优化和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发展、村庄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决策层在规划设计前要认真调研分析本地有没有旅游资源可挖掘和开发,要避免无潜力可挖的地方人为造景点和有潜力可挖却视而不见这两种极端倾向。而且各规划间要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一些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古村落,由于人为拆除、老旧等原因,完整保存下来的已越来越少,各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村一策,区别对待,抓紧开展抢救性保护和修复。

2、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15-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和生态,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对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方,可把一个镇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功能区块来建设,把一个屯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样品来改造……。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3、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项目建设的整合。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发展乡村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样需要资金投入。两者在资金投入时,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镇在建设项目包装上报时,要善于打“擦边球”,把一些没有上级补助的项目变通纳入有资金补助的项目,整合支农政策和项目,主动做好项目衔接,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各级职能部门也要多为村镇出谋划策,帮助争取资金支持。村镇一级也要发挥主动性,多方筹措资金,不能“等、靠、要”。

4、突出农民主体,注重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宣传、培训来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农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实行民主决策,-16-民主管理,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美丽广西·宜居乡村”行动中来。要做好引导,通过让农民得实惠,从内心来激发农民共建美丽乡村的主动性。同时,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自然、人文和产业等资源,串点联线,推出乡村旅游线路,各农家乐经营户、土特产购买点、种养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贩,均能从中得益,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常态化发展。

下载整合开发大旅游打造美丽中三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合开发大旅游打造美丽中三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河文化产业开发集团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 (精选)

    黄河文化产业开发集团倾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近日,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题会议召开,黄河文化产业开发集团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抢抓机遇,秉承“突出生态农业特色,做好乡村旅游......

    打造金秀旅游

    依托金山秀水,打造旅游强县如何充分利用好金秀的旅游资源优势,一直是金秀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自1988年以来,金秀大瑶山先后被评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目前,全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而保护区......

    “旅游开发”策划书

    策划书韩克堃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一、 市场环境旅游,正以突飞猛进的态势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景区游人接待量,各旅游景区以特色、档次、风格、文化、服务等极大限度地招......

    旅游开发合同

    找律师就上律师365旅游开发合同甲方:**县人民政府乙方:李小东法人代表身份证号:( *********)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

    旅游开发合同书

    文章标题:旅游开发合同书甲方:**县人民政府乙方:李小东法人代表身份证号:(*********)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协商一致,......

    旅游开发合同书

    甲方:xx县人民政府乙方:李小东 法人代表身份证号:( xxxxxxxxx)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xx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协商一致,特订立本合同。第一条......

    彭山县旅游开发探讨

    彭山县旅游开发探讨[摘 要] 目前,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现代旅游是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活动,旅游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