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话 杜江 中国旅游发展论坛
杜江在2013中国旅游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杜江(2013.12.12,海口)2013-12-12 16:28:41国家旅游局字号:[大 中 小]选择背景色:
同志们、朋友们:
值此2013中国旅游发展论坛召开之际,我代表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旅游协会向每年一度的业界盛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光临论坛的各位代表致以亲切的问候,对海航集团和海南有关方面为大会提供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以“商业研发和自主创新”为主题,深入研讨旅游集团和旅游企业的发展战略,对此我深表认同。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旅游业也相应进入了全新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调整期。在这一进程中,商业研发和自主创新将成为我国旅游经济,特别是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对包括科技应用、商业模式和人力资源在内的要素投入,将获得旅游市场的积极回应。当前,国民大众的消费已经成为支撑旅游经济运行基本面的决定性力量。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公务接待回归常态,商务旅行相对企稳回升,国民的旅游休闲消费则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旅游市场持续向国民大众消费回调的基本形势,正在倒逼传统旅游企业更加重视内涵式发展和业态创新。智慧旅游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旅游集团,特别是包括各位在内的大型旅游集团,依然是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基础,而更多新型业态的涌现,以及彼此之间有序的合作与竞争则表明我们的产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正是基于对产业发展态势和规律的科学研判,国家旅游局将“智慧旅游”作为明年的主题,意在推动创新发展,便利旅游消费,打造中国旅游经济的升级版。
同志们、朋友们,从会议日程上看,一批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将围绕着旅游集团的商业研发和自主创新发表真知灼见,并展开深入讨论。借此机会,我也想就旅游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谈几点希望,供同志们参考。
我希望企业家朋友们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商业研发和自主创新,重视科学技术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我们的企业家可以不是科学家,但不能不懂科技进步和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我希望旅游企业的商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科技是中性的,现代业态可
以有,传统业态也可以有,广大旅游企业特别是传统业态要积极推动商业研发和自主创新,加快向市场化经营和现代化生产过渡,让科技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创新的强大力量。
我希望大家将“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作为研发和创新的应用方向,这是因为只有回答好“旅游发展为了谁”的理念问题和服务好游客的核心诉求,我们的市场创新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最后我希望大家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人文知识、教育培训和专业人才等现代服务业要素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水平,使产业界见贤思齐,树立声誉优良的行业形象,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支撑。
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第二篇:在2020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在2020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今年以来,我国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旅游战线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复业,逐步恢复国内旅游市场,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做出了积极贡献。胡和平指出,当前,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即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旅游业发展既有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为此,旅游业要做好三方面准备:
把握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面临的形势、任务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旅游业发展拓展了空间,也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后,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期待,进入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过渡的新阶段,消费需求呈现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旅游业随之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步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体验转变,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旅游企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的整体素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旅游业有独特优势,也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推动生活型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业。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旅游业是典型的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开放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应该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培育繁荣国内旅游市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要大力发展入境游,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
三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新动能,也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旅游业的发展格局。旅游业要积极顺应趋势,用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优化传统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四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旅游业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这就要求更加注重发挥旅游在促进文化传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不断培育文明风尚,培育文化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五是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全球疫情扩散蔓延态势仍在持续,我国的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旅游业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旅游发展,避免疫情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扩散,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落实旅游经营场所、设施、产品、服务等安全标准,加强安全旅游提示警示,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文物安全底线,坚持正确的方向,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
明确新阶段旅游发展的思路举措
“十四五”时期,旅游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丰富产品供给。把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要搞好需求侧改革,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优化旅游发展布局结构,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跨区域资源要素,加快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精益求精,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提升中国旅游平台形象,要做强市场主体,尊重企业主体地位,营造宽松的经营投资环境。
大力发展大众旅游。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统一,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适应人们旅游方式的变化,优化旅游公共设施布局,增加旅游惠民措施,推进旅游景区服务中心等标志体系建设,加大面向散客的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发展智慧旅游。把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机遇,完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产品服务、企业治理等智慧化水平。要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应用,推动旅游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要加快建设智慧景区,支持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开发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推进预约、限流、错峰常态化,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扎实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力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教育、体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衍生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强化市场管理。把提升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构建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改善游客体验,提高满意度。要加快旅游行业信任体系建设,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针对突出问题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侵害游客利益的违法行为,让群众在高品质的旅游活动中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不合理低价游等专项整治,营造规范有序、安全文明的旅游市场环境,要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强重点时段、重要设施设备、重大节庆活动及高风险项目等的安全监管。
强化新发展阶段旅游企业的使命担当
旅游企业是现代旅游业的核心,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进入新阶段,要一如既往,积极作为,努力担当新使命,做出新贡献。
一是要坚持文化引领,做文化自信的培育者和践行者。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重大任务,提升旅游的思想内涵、文化品质,让旅游成为难忘的精神之旅、文化之旅,成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拓展交流渠道,创新交流方式,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也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
二是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做大众旅游的促进者。要适应大众旅游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旅游消费常态化、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丰富产品供给,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改变当前旅游产品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局面,既更好满足人民旅游需求,又从中获取发展动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三是推动科技赋能,做智慧旅游的示范者。要抓住科技发展的契机,加快新科技应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积聚各类创新要素,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的产品创新,实现科技强企、科技强旅,使“旅游+”“科技+”相互赋能和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推进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支持旅游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共同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篇:2016中国旅游发展报告
2016中国旅游发展报告
《报告》从旅游行业发展概况开篇,盘点世界及中国旅游竞争力、分别以“五大转变、四大战略、五大影响、五个着力、四个阶段、五大作用”六大篇章,关注在线旅游发展态势、聚焦旅游业新规颁布实施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辉煌发展,并以专题形式,对“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度调查、细致解读和理性剖析。
旅游行业发展概述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要素组成。按业务种类划分,旅游业可分为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和接待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世界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1、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2015年国际游客人数相比2014年增长了4.4%,达到11.84亿人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长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2、中国、美国和英国引领2015年出境游市场。
受欧元、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的影响,欧洲增速引领各大洲(+5%)。2015年,前往欧洲的国际游客为6.09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了2900万人次。前往中欧和东欧地区的旅游人次,自2014年下降之后,2015年回暖,增速达6%。北欧(+6%)、南地中海欧洲区域(+5%),以及西欧(+4%),均出现喜人的增速,这与该区域富含成熟旅游目的地息息相关。亚太地区,2015年国际游客到访量达2.77亿人次,同比2014年增加1300万人次,增加比为5%。其中大洋洲国际游客到访量实现7%的增长,东南亚实现5%的增长,东北亚和南亚国际游客到访量均实现4%的增长。
美洲的国际旅游人次,相比2014年表现更加稳固,旅游人次增加900万,达到2015年的1.91亿人次,增长速度为5%。美元刺激了美国的出境游,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均受益于此,并实现了7%的增长。南美和北美接近平均水平,均实现了4%的增长。
3、未来十年,旅游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预计,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消费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另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国际旅游业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将分别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世界财富年均3%的增长率;到2020年,旅游产业收入将增至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所提供工作岗位达3亿个,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2%,从而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五大转变
展示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5年的3次,增长了14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5年40亿人次,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0.2%;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国内游客数量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推动中国步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也从1985年的约8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200亿元,增长了426.5倍,年均增长22.4%。201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5.8%,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费市场。(二)国际旅游从单一入境游发展成为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国际旅游仅限于单一的入境游,出境游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已形成入境与出境两大旅游市场并重活跃的发展格局。
从入境市场看,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国。入境旅游人数(含入境过夜游客,下同)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3亿人次,增长72.5倍,年均增长12.3%;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6.5亿美元,增长431倍,年均增长17.8%。
从出境市场看,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之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4年,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达到了1.09亿人次,2015年上升为1.2亿人次,比1992年的298.87万人次增长了39倍。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扩大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客源国。
(三)旅游业从单纯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向事业、产业共同发展,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前,中国旅游业是中国外交事务的组成部分,对增进国家友谊和促进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尚不具备现代产业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活力,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对国家调结构、扩消费、稳增长、惠民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上实现了六大发展转变:一是从外交的边缘向外交的前沿转变;二是从经济建设的边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变;三是从经济增长点向第三产业的重点转变;四是从传统粗放型、数量型旅游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创新型推动方式转变;五是从扩大就业岗位重任向就业、旅游扶贫的重任转变;六是旅游发展的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类型、全方位的推进。
如今,旅游业对于社会公共服务、地区综合管理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乡村脱贫致富、生态保护、实现美丽中国等起着重大作用。
(四)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产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
2009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推动旅游产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更加显著提升。
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旅行社27364家,比1999年的7355家净增加了2万多家;全国已评有星级饭店数量13491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867家、四星级饭店2779家、三星级饭店6776家;中国已有各类经济型连锁酒店约1.5万家,客房总数超过140万间。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始实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管理。其中,5A级景区首次评定始于2007年,截至2015年底,中国5A级景区数量达到200多家。自1998年起,国家旅游局通过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升了中国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成功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并购、连锁化经营、互联网+等创新发展中,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涌现出一批有竞争潜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包括以华侨城、宋城等为代表的景区连锁经营商,以锦江、首旅、万达等为代表的综合性旅游商,以携程、去哪儿、同程、途牛等为代表的线上旅游服务运营商,业绩增长迅速,已成为中国旅游企业的领跑者。
(五)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少数旅游城市和黄山、峨眉山等著名旅游景区,如今,旅游业发展已遍及全国,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系列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品牌相继产生。
国家旅游局与各省区市建立了推进战略合作机制。201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政府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分管旅游工作的汪洋副总理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了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发改委等28个国家政府部门。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类金融机构、非旅游类大型企业集团也开始纷纷参与旅游业投资与经营,形成了多层面、多区域、多形式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
四大战略
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
中国旅游业近几年重要战略主要包括“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等。(一)“515战略”
中国旅游业发展“515战略”,即2015-201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十大行动,52项举措”。
2015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作了《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的新天地》报告,剖析中国旅游业发展新形势,全面部署2015-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重点,即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开展十大行动、52项具体举措,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十大行动包括
(1)坚持问题导向,依法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2)坚决惩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3)强化底线思维,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
(4)发动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大行动(厕所革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机制;(6)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7)打破地区藩篱,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8)开展旅游外交,构建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
(9)深化旅游体制改革,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0)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武装中国旅游业。
“515战略”是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按照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全面分析判断过去35年旅游发展和未来35年旅游业发展趋势背景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系统创新谋划。实施一年来,“515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很多新突破,形成前所未有的大格局。
(二)“旅游+”战略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研究部署实施“旅游+”战略,受到了中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影响和全力推动。通过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等领域,重点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动态性,“+”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越进步发展,“旅游+”就越丰富多彩,“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
(三)全域旅游战略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
2015年8月19日,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随后,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并于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全面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开创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将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
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方式,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整体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四)“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是沿途国家共同繁荣之有益路径,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
五大影响
凸显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的接待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对世界旅游业的影响和贡献日益突出,在国际旅游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备受世界瞩目。
(一)中国已成为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旅游业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发展很快,在旅游业起步最初几年,接待的外国过夜旅游者人数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
1978年,中国旅游开放的第一年,全国共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仅为7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不到3亿美元,两项指标在世界的排名均居40位以后,分别位居第41位和48位。但是到1994年,中国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在全球的排名双双进入世界前10位,分别位居第6位和第10位。
198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大关,以后每增加10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的时间逐渐缩短,2007年接待规模已超过5000万人次,实现从4000万人次到5000万人次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
旅游收入每增加50亿美元所花的时间更短,到2015年旅游收入已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二)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客源市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十分强劲,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其中自2012年起,中国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公民在境外的人均消费水平排名全球第一,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有消费吸引力的重要客源市场,对世界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世界旅游组织《2015全球旅游报告》:“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市场,受可支配收入提高、人民币汇率坚挺、旅行设施改善和出境旅游政策鼓励等利好因素的影响,持续超常规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45亿美元,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境游市场在过去20年增速喜人,让全球一批目的地,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目的地获益匪浅。”
(三)中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全球参评的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旅游业竞争力由2009年的第47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17位,进步了30位。中国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差距,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四)中国旅游业对世界旅游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测算数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达到7.3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总额的14.5%,占全球GDP总量的1.5%;旅游产业综合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了7911万人,是世界旅游创造就业岗位数的27.8%。
这组数据表明:世界旅游业带动的产业综合增加值中,有六分之一是由中国贡献的;世界旅游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旅游业。(五)中国旅游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合作
近年来,中国旅游企业加快了全球化发展步伐,海外投资、资产并购、上市融资、业务拓展等一系列举措,从新的发展空间分享中国旅游发展的红利,备受世界瞩目。中国企业的跨国旅游发展步伐强劲,模式多元,合作广泛,中国旅游业正在融入世界旅游经济体系。
五个着力
绘就中国旅游发展蓝图
随着“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将迎来提质增效发展阶段,世界将充分分享中国巨大的出境旅游、投资市场、人才引进和资本输出。中国将与世界开展更多深层次的合作,借鉴世界经验,也与世界旅游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贡献更多的发展红利。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开辟了广阔天地,旅游业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旅游政策红利正在加快释放,爆发式增长的旅游消费提供了巨大发展动力,全国各地发展旅游、企业投资旅游和人民群众参与旅游的热情前所未有,中国旅游发展未来几十年处于发展黄金期。
2016年旅游业发展预期目标为:国内旅游43.8亿人次,增长9.5%;旅游入出境2.63亿人次,增长5%,其中入境1.37亿人次,增长2.5%;出境1.26亿人次,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3.8万亿元,增长11%;国际旅游收入1210亿美元,增长6.5%;旅游总收入4.55万亿元,增长10%。旅游投资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直接就业2816万人次,直接和间接就业合计7943万人次,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3%。这一目标是就全国旅游业总体发展而言的,各地情况不同,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国将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
中国旅游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上都达到世界旅游大国水平。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规模将达到68亿人次,城乡平均出游次数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出游次数为5.6次,农村居民出游为4.7次,平均为人均5次,旅游将更加广泛地覆盖中国城乡人口。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中国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将达到1700元,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将达到10.5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6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600亿美元。
到2050年,中国成为初步富裕型国家,实现从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中国旅游将全面实现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那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更大的黄金期。
到2050年,中国最终将由世界旅游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全面实现“八高、八强、八支撑”。
“八高”是指旅游总量高、旅游品质高(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旅游效益高、旅游综合贡献高、旅游从业者素质高、游客文明素质高、旅游安全水平高、旅游科技利用水平高。“八强”是指旅游吸引力强、旅游创新力强、旅游个性特色强、旅游持续发展能力强、国际旅游竞争力强、世界旅游影响力强、全球旅游话语权强、旅游综合带动力强。“八支撑”是指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世界一流的旅游企业、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世界一流的旅游强省强县、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世界一流的旅游院校、世界一流的旅游人才队伍。
根据规划,中国将全面推进实现六大跨越。一是完善旅游供给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拓宽服务内涵、促进产品多元化,努力实现由旅游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跨越。二是优化旅游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合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实现入出境市场由不平衡向协调发展的跨越。三是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塑造优质旅游品牌,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由提供基本服务向精细化高品质服务的跨越。四是创新旅游发展动力,改变旅游业对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跨越。五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依靠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六是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突出发挥旅游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社会消费层次的重要作用,实现由小康型旅游向富裕型旅游的跨越。
“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将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做好“五个着力”,即通过实施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实施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实施绿色发展,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实施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实施共享发展,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
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通过25个方面、100项具体工作,推动中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
一是实施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旅游业空间规划布局,构建旅游业发展新空间;大力推进“旅游+”,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市场主导,培育市场新主体;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培育旅游发展新市场;谋划工作新抓手,构建旅游发展新引擎.二是实施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大力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实现供需协调;实施区域分类指导,实现区域协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大力实施要素配套工程,实现软硬协调;着力推进文明旅游,实现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与游客素质持续提升协调。
三是实施绿色发展,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树立绿色理念,引领低碳旅游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杜绝旅游铺张浪费;实施绿色开发,构建生态产业链;创新绿色产品,实现旅游节能减排坚持保护优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四是实施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积极开展旅游外交;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发挥港澳台桥头堡作用,推进与港澳台旅游合作;推动中国旅游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分工与合作。
五是实施共享发展,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共享全面小康;创新发展红色旅游,共享红色精神;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共享美好生活;实施旅游大众就业创业工程,共享发展机遇;完善旅游业利益共享机制,共享发展成果。
四个阶段
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综合发展4个主要阶段,探索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世界趋势、遵循旅游规律的旅游发展之路。
(一)起步阶段(1978-1991年):是中国旅游业迈向产业发展的历史性第一步,是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兴起,旅游产业发展又推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由此掀开了中国旅游产业兴起的篇章。随后,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等第一批中外合资旅游企业诞生。
1981年,中国政府第一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为此,中国先后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1978年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管理总局,1982年又将管理总局改为国家旅游局,直属国务院管理;二是推动各省区市相继成立旅游局,负责管理各地方的旅游事业;三是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耿飚担任组长,国务院17个部门负责人参与工作。
这一时期,国内旅游开始起步,出境旅游以出国探亲游、边境游为主要类型进入试点试行。到1991年,中国境内旅游者人数增加至3.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1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334.98万人次,旅游创汇28.45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8.4倍和10.8倍,初步具有了以创汇为主的经济产业特征。
(二)成长阶段(1992-1997年):是三大旅游市场培育推进、旅游产业加快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进入亚洲旅游大国之列的关键时期。
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的关键一年。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政府抓住机遇,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并召开出境旅游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开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推动了内地与香港出入境双向市场起步发展,呈现出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市场开始同时发展的新格局。
这一时期,中国旅游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特色发展模式,三大旅游市场相继开始活跃,中国步入了亚洲旅游大国行列。
(三)拓展阶段(1998-2008年):是中国旅游业由经济增长点向新兴产业、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转型阶段,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跨入世界旅游大国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为了扩大内需,激活旅游市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一是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开始实行春节、五一、十一3个连续7天假期的黄金周假日制度;三是启动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定,表明中国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将从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延展到多部门、全行业、多区域,形成统筹管理、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为一体的推进模式;四是下发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国务院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五是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规范出境旅游;六是全面展开全国红色旅游推进工作,推动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全方位拓展了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国内旅游市场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内需的消费热点;入境旅游市场呈现高位增长态势,把中国带进世界旅游接待大国的行列;出境旅游市场走向边境游与国外游、港澳游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是中国旅游业综合优势全面发挥的时期,旅游业开始走向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大舞台,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国际上,中国成为了世界第四大旅游接待国。在国内,旅游功能全面发挥,旅游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建立了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从业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奠定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四)综合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是中国旅游业由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发展阶段。
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在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社会和谐的“润滑油”、生态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对外合作交流的“压舱石”,综合性产业地位日益凸显,迈向了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大旅游产业发展崭新时代。这一阶段,中国开启了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强国迈进的伟大进程。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首次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启了中国旅游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
2011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标志着旅游业迈入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的新时代。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并颁布实施中国第一部旅游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新阶段。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515战略”,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推出旅游十大行动,开展52项举措,全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2016年,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政府将旅游业放在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改革开放、促进调整结构和促进改善民生的战略地位上。
这一阶段,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转型提升发展时期,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形成了三足鼎立、活跃发展的新格局。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旅游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一员。
五大作用
反映旅游产业综合贡献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性高,拉动性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发展活力,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是国家稳增长、促消费、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
(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断提升
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和《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和框架》,国家信息中心测算了旅游业对经济的相关贡献,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显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从2012年的9.41%上升为2015的10.51%。
旅游业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2年为15022.77亿元,2015年达到了21230.951亿元,增长了12.22%。间接带动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处于稳定状态,在0.17%左右;间接带动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处于上升状态,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远大于关联产业对旅游业的贡献效应。2012-2015年,旅游对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拉动贡献超过80%,比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增加值50%的贡献多30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对民航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超过90%,对铁路运输及辅助服务超过80%,对水上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超过30%,对公路运输及服务辅助贡献超过60%;对仓储和邮政业贡献为30%。旅游业对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的贡献也同样如此。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对旅游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均仅在10%左右,而旅游业对住宿业增加值的贡献在80%以上,对餐饮业的贡献超过60%,对批发和零售业的贡献为30%以上。此外,旅游业对房地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20%,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贡献率超过15%,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5%,是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
(二)旅游业是拉动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
旅游业既是生产型服务业,也是生活型服务业,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热点,也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
自2014年起,中国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速连续高于全国GDP增速,其中,2014年旅游消费的总额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
从投资角度看,旅游投资需求旺盛、领域广、潜力大,正在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进入旅游业。2015年,旅游业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一万亿元,达到了100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
从出口看,旅游服务出口是“不出境的出口”,长期处于增长趋势,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数据,2014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列居世界第三,占出口总额的2.4%,2015年上升为2.5%。从进口看,出境旅游者在国外强劲的旅游购物消费实质是进口贸易。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50亿美元,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
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需求为主的新阶段,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业从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且要求加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提升旅游需求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供需协调。
(三)旅游业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旅游是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就业容量大、门槛低、层次多、方式灵活,既有适合广大民众参与就业的大量岗位,又有适合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的众多机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妇女创新就业等具有特殊优势,适合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意热情。
2015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2%,比2012年的6189万人增加了1800万人。
旅游业还是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目标准、成本低、见效快、受益面广、返贫率低、受益期长等主要特点。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新一轮旅游扶贫,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正在成为发挥旅游综合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新方式、新路径、新载体。
(四)旅游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旅游是开放的窗口、友谊的桥梁,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国家层面与民间外交最活跃、最有效的渠道。中国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走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目前,中国每年入境和出境旅游总规模近2.5亿人次,已有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旅游对增进民间交往、促进民众感情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5年,国家旅游局全面加快推进中国旅游业“515战略”,将“旅游外交”正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发挥旅游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中俄旅游年、中韩旅游年、中印旅游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中美旅游年以及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合作活动的举办,旅游正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闪耀亮点。2016-2018年,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将相继在中国举办,预示着旅游外交正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加强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旅游外交走向了更加活跃的前沿舞台。
(五)旅游业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起到了引领作用
旅游业资源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发展,是世界公认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产业,是支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
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当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2006年又确定了“乡村旅游年”,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风貌、富裕了农民。
为了加快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2010年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颁布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先后批准了11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生态和文化旅游,以“景点带动景区、景区带动社区、社区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和旅游村镇项目,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3年,中国确定“美丽中国之旅”作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
201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绿色旅游发展行动。通过构建绿色旅游发展框架和管理制度,树立绿色旅游发展理念和绿色产业形象,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通过开展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构建绿色产品产业体系,打造绿色旅游目的地开发样板地,引导旅游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启动绿色旅游标准化建设,启动绿色旅游认证体系,推动绿色旅游技术研发和基地建设;通过绿色旅游公益宣传,引导绿色旅游消费,引领全社会的低碳生活方式。
第四篇: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论坛策划方案
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论坛
策划方案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相关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中小旅行社近两万余家,旅游对于促进经济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预计到2013年,中国旅游年增长率将达到4.4%,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综合旅游的速度达到4.9%,对于GDP的直接贡献达到8446亿人民币,并可直接吸纳就业人数1610万人,间接提供工作岗位6520个,按照中国制定的全国旅游发展规划,以2000年为基数,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翻三番,将达到36000亿人民币,占GDP的8%,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的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国家的三个“黄金周”,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使得国内旅游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为国内旅行社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与此同时,各省旅游局根据本地国内旅游发展的需要,对国内旅行社及相关产业实行了依法正常审批的政策,积极支持有实力、基础好、积极性高的投资者进入旅游行业。此外,绝大多数的国际旅行社在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同时也经营国内旅游业务。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规模和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旅行社对国内旅游业务的依赖性。
同时,中国广大的中小旅行社及相关产业与国际上著名的旅行社及相关产业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在部分细分市场上如商务旅行代理领域还存在着结构性供给不足;产业集中度不断下降;内部产权不明晰;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网络构建等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缺失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旅游及相关产业经营效益的低下。因此,中心举办“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论坛”,不仅符合时代社会发展趋势,而且响应了国家政策对旅游行业高度重视和扶持,不仅能有效帮助一些中小旅行社及相关产业经济实体解决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为其拓宽经营思路,引导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提供重要的契机,同时借助这样一个平台,中心将与各界媒体、政府、企业、组织、机构、团体等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积聚了相关之前空缺的资源,并借此机会提升名流知名度,打造名流品牌,实现各方面多赢。
二、市场分析
1、各大媒体高端化,辐射全国各地两万余中小旅行社,且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入世以来,中国中小旅行社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亟待变革与创新,急需政策指导、寻求体制突破点。中心举办此次会议,将有效调动旅行社行业的积极性,实现全国各地旅行社资源共享、对接交流、横向联盟,有助于提高旅行社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对全国中小旅行社有较强的吸引力。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和规模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城市经济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增强,对于城市经济的拉动性以及对于文化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的显现。而与之相关的产业,如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教育和旅游科技等,不仅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从而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此次会议,能有效地推动旅游相关产业的整合与营销,促进其纵深推广与宣传,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心举办此次会议,涵盖范围广,所涉类型新颖,招商既能凸显主题,又能兼顾点、线、面。
3、旅游是国内当前热门话题,尤其在入世之后,面对国外优秀成熟的运营机制,很多中小型旅行社都陷入茫然与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发展、找不到相应切入点。品牌意识薄弱、内部管理缺失、服务质量滞后、营销手段单
一、客户关系失衡、产品设计粗糙等等,越发背离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此次会议,将邀请国家有关部门权威人士和著名专家,集中就我国中小旅行社的现状以及解决对策问题,进行实质性指导和深入探讨,极大地调动各地旅行社参会的积极性。
4、此次会议采取展览展示、经贸洽谈、实时交易、专家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对中国旅游业进行有机整合,以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总体呈现的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多样化特征,这对于中心来讲,不仅开拓了一个新项目,而且有效提升了行业知名度。
5、本次活动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政府部门支持、全国各地旅行社和旅游相关产业负责人参与,在层次、声势、规模上都具备了较高水准,既为做成行业会议奠定了基础,又达到了应有的商业目的。
三、活动介绍
1、活动目的我国旅游业面临外资旅游业进入的威胁,更面临本行业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率的挑战。纵观国外旅游业的演进路径,结合我国旅游业自身的禀赋条件,未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趋势将是更加注重企业的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形成竞
争层次和培育创新力量。因此,维护我国旅游业的经济权益,尤其是在提高其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等方面,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经济学界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旅游事业进程,促进旅游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谋求旅行社生存发展的新思路,有效整合各地旅游资源、构筑旅游产业平台、促进旅游战略结盟、塑造旅行社社会形象,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中国旅游报社、中国旅游协会将联合相关单位于2007年11月24-26日举办“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论坛”。
论坛以“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力求以科教文卫等多视角来关注中国旅游业的成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国际市场旅游经济资源和产业资源的融合,分析和探讨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与远景。
2、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中国旅游报社
中国旅游协会
承办单位:《赤子》杂志
3、大会时间
2007年11月24—26日
4、大会地点
钓鱼台国宾馆/四星级宾馆(待定)
5、活动内容
主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
内容:论坛+展览+交易+洽谈+交流
(一)中国旅行社合作发展论坛
时间:11月25日上午
地点:(待定)
在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晰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和旅行社高
级管理者,同其他企业和企业家一道,正在经历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洗礼。旅行社行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远景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在经受着重大的考验。
〃如何建立健全旅行社内部的科学管理;
〃中小旅行社如何增强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能力;
〃如何完善旅行社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
〃旅游者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与旅行社服务意识的关系。
(二)开幕式
时间:11月25日下午
地点:钓鱼台国宾馆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重视旅游业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优势的作用,积极出台了一批支持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旅行社的职能也在进一步深化,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行业人士,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综合环境。
主要评选奖项名称如下:
☆ 优秀旅游景点奖
☆ 生态旅游奖
☆ 优质旅游产品奖
☆ 模范旅游示范单位
(二)中国旅游经济洽谈会
时间:11月26日下午
地点:(待定)
为了促进中国各地旅游经济体之间的协作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信息互通,充分发挥各地在区位、旅游、交通、产业、资源等的优势,以各地区域内外的大合作、大交流、大融合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紧跟国家政策,抓住入世的战略机遇,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如何树立正确的旅游经营思想;
〃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
〃旅游经济投资与改善供给能力、解决结构性短缺的关系。
(三)中国旅游产品展览交易会
时间:11月26日下午
地点:(待定)
展览面积:平方米
标准展位:个
参展商资格:旅游管理机构/协会、旅行批发商/旅行社、景点、航空公司、铁路、游船公司、租车公司、酒店/酒店集团、度假区、会议/展览中心、计算机预定系统、市场开发咨询机构、新闻媒体、其它相关旅游机构和产业产品。
按旅游业间的相关产业进行市场细分,建立多边合作关系,进
行面对面的业务往来,会见众多买家代表,建立广泛业务联系,以期实现思维创新与旅游资源的大整合、市场经济中旅游业的角色再定位,以及追踪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和动向等。此次展览交易会参会单位更广、主题更为明确、参会人数更多。各地参展机构可举办各种促销活动,介绍旅游资源和相关产品,获得最大的商业机会。
●旅游产品展览交易会每年举办一次,来自全国各地的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机构及所属地区的旅行社、饭店、航空公司以及同旅游业有关的企业均将参加;
●组委会将通过各种渠道力邀中国(含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高质量的买家代表前来交易、洽谈,严格的条件和邀请程序将确保买家质量,让您受益匪浅;
●展览交易会期间,只有正式代表才能获准入场进行业务洽谈,保证您的参展环境和效果。
●组委会还将邀请众多国内外新闻媒体参加,对交易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广泛深入地报道。
四、价值阐述
* 产业对接
论坛以不同形式为与会旅游业代表寻求到新的合作伙伴,建立更有价值的上下游产业的对接与融合,减少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结交朋友
论坛作为结交新朋友的平台,增进了与会旅游业代表的相互了解,为建立企业家之间的友谊提供了条件。
* 信息流汇聚
大量的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商情信息、合作信息在此汇聚,论坛成为了各地旅行社、相关机构、相关产品厂商等获得有效信息的渠道。* 拓宽视野
中国旅游产业距离国际水平尚有一段距离,同行业之间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战略实施、品牌建设、宣传推广、内部管理等方面,需要不断学习他人,汲取经验,提升行业水平。
* 市场渠道
通过论坛和产业会议,为旅游业代表建立新的市场营销渠道、形成新的客户关系提供了可能。
* 树立形象
论坛同时是参会企业一展形象风采的舞台,由内而外整体的商务形象,会使不同行业的代表对出席者有更具体的认知。
第五篇: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优势
中国的电子商务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却发展迅猛,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也加入到电子商务营销大军中。相比传统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优势明显,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与旅游产业和产品有很强的契合性
首先,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很强,需要交通、邮电、商业、轻工、城建、文化和文物等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因而进行决策时,除要考虑向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及其他相关产品和服务外,还要满足各相关行业的需要。旅游电子商务可以把众多的旅游供应商、旅游中介、旅游者联系在一起,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及旅游相关行业可借助同一网站招徕更多的顾客。在优势互补基础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银行、旅游中介商、旅游产品生产者、旅游者四方得利的共赢局面。其次,多数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贮藏的特点,其生产和销售的过程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完成的,避开了现代电子商务中配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二、有利于旅游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创新经营模式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电子商务认知度的不断提升,极大降低了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
(一)首先,降低了旅游企业的信息传播成本,网络媒介具有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版面约束、内容详尽、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
(二)其次,网络营销无需付出店面租金成本。
(三)最后,减少了旅游市场的交易成本。电脑网络形成的“媒体空间”取代了“物质空间”,“虚拟市场”取代了“传统市场”,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可进行直接交易。
旅游企业可以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应用电子商务创新经营模式:
(一)首先,旅游企业能够利用网络吸引新顾客。作为新的营销渠道,由于网上定购比较方便快捷,不受时空的限制,扩大了市场“空间”,增加了吸引力,互联网可吸引那些在传统营销渠道中无法吸引的顾客到网上定购。
(二)其次,旅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可以与旅游者进行交互式沟通,针对旅游者需求,旅游企业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满足消费者的独特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的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反映在旅游业上,就是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个性化的旅游线路、个性化的旅游经历、个性化的旅游纪念品等,加上不断改善的高速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旅途时间,从而加剧了这种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在我国旅游业4000 多亿元的产值中,有90 %来自于商业散客和家庭自助游,说明这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显然,依靠传统的业务模式将提高极大的运营成本,而这恰恰为旅游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会以类似“定制”的方式去满足众多的远距离、小批量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入世后,随着境内外双边经贸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国外旅游服务公司长驱直入,凭借成熟的电子商务经验,它们引发的决不是简单平等的传统旅游竞争。一旦旅游市场全面开放,网络旅游迅速成熟,那么,整个旅游行业现在的竞争格局将被改变,全国现有的数十万大小旅行社90 %将可能不复存在。我国旅游企业只有积极参与运用电子商务,适应国际旅游需求的新特征和国际旅游交易的新方式,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服务水准,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旅游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1.从网络营销作用而言
旅游网络营销渠道的实现和实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作为旅游信息发布渠道,网络技术可将旅游组织机构、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等便捷、快速、实时、动态地进行全球性传播;第二、是旅游企业开展业务洽谈、商务活动、客户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的理想园地;第三、是实现最大范围选择、最理性购买、最公正交易和最便利支付的场所。2.从网络销售渠道结构分析
旅游产需双方直接见面;网络直销大大降低了旅游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促销活动,扩大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时了解旅游消费者的建议和意见,并提供技术服务和售后服务,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对旅游网络间接销售而言,不存在多个批发商和零售商,大大简化了市场交易过程;网络的自动撮合功能,方便了生产商组织商品的批量定货,有利于实现旅游经济的规模化;减少了人为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成功率,使交易常规化和规范化;网络庞大的数据库特性,缩短了买卖双方的信息收集过程。3.从网络销售费用分析
网络中介机构通过因特网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承担起各级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作用,避免了传统直销造成的大量业务人员的加入和仓储的租赁,克服了传统销售渠道的分销机构多、费用高的缺点,使商品流通费用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了利润新的增长点。4.对旅游宣传广告而言
由于网络传媒庞大的数据库、全球性覆盖范围、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合理的广告成本、强大的传播能力、独特的高科技形象等,不仅确保旅游产品的品质,同时避免复杂冗长的旅游营销宣传资料,克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加大促销能力和力度,从而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
5.就交易支付方式而言
旅游电子商务与全球旅游市场提供标准的合同制式文本,其统一集中的结算模式,避免了交易中跨地域支付、三角债、资金截留、挪用等问题,提高了资金的风险防范能力。
网上预订的优势: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了,但是我们还有好多人离信息时代还有距离。因为好多人对网上预订酒店还不了解,甚至好多人都没有用过网上预订 酒店这样的服务。
从当当网的崛起,好多地方图书馆有的已经关闭,有的还是勉强支撑,其中也不乏负债经营。从淘宝每天有1300万的成交额,还有连传
统家电大额苏宁,也搞了苏宁易购电子商务。不难看出现在网上交易愈来愈兴旺。而且由于网络有着传统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样的势头 也愈发的激烈。
网上预订酒店也是其中之一,在网上预订酒店,不仅可以享受折扣优惠,而且你在家里足不出户,只要轻轻的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预订
工作,其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有的人说,我用电话服务不是也可以预定吗?是的,电话是可以预订的,但是电话预订有如下不如 网上预订酒店那么有优势。
第一,电话预订有的不能说清楚,还会受到你对当地区了解的限制,不能订到你最近的酒店。第二,电话预订也没有在网上预定经济。
第三,电话预订酒店,你首先要知道你周围酒店大概是什么名字的酒店,可能光靠你提供道路是不能说
清楚。有时你面前的路很长很长的。假如你在上海,你只说路的话,可能到时你订了,加上打的的费用都可以住上更好的房间了。
还有在网上,你没必要那么为找不着酒店而发愁,一般时间你提前个3-5天都可以订到你期望的酒的。在黄金假期,可能你要提前预订了。
了,否则真的可能预订不到经济的酒店了。所以我们在外出旅行的时候,先把酒店预订好,然后在出去旅游。拿我们的来住宿网
【http://laizhusu.com】为例,假如你要去上海只要你在地区的选择框里面选择上海,然后点搜索,那边所有的上海那边的酒店都被查找出
来了。当你要更具体位置的时候,假如你要找离大学附近,那么所有的大学附近的地区都会列出来,下面你找具体哪个城市的哪个大学就
行,下面的列表会是按照离你的目的地远近来排列的。想你之所想。急你之所急。在你预定成功后,就会立即收到一个短信提醒,更加人
性化服务。假如你由于旅行临时改变,不能前去酒店的话,也没关系,酒店系统会在18:00前取消你的预订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网上预订酒店有着传统到店里预订及电话预订所没有的优势。将会给出门在外的人更加的实惠与便捷。
在线旅行社有哪些优势?
点此去同程大学参与更多讨论
来源: 环球旅讯 2011-1-12 字体: 小 中 大 共有评论 1 条 [点击查看]
有网友高呼“谁需要这些OTA啊?”“我从来都是在航空公司的网站上预订的。这很好!”在我们为这些OTA的落寞举手称快时,让我们深呼吸,再想想到底这些旅行代理商,不管是线上还是传统旅行社,有什么优势。
最近许多纷纷扰扰都是围绕着美国航空和OTA,如Orbitz 和Expedia之间的纷争(可能你没听说过,我先把大致情况告诉你:美国航空把自己的票价从Orbitz中移除,随后Expedia又把美国航空的票价从Expedia.com 和Hotwire.com中移除)。我在很多博客上看到一些评论,这些评论只是说,“谁需要这些OTA啊?他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从来都是在航空公司的网站上预订的。这很好!”
但是,在我们为这些OTA的落寞举手称快时,让我们深呼吸,再想想到底这些旅行代理商,不管是线上还是传统旅行社,有什么优势。
OTA有6大优势,而这些优势是航空公司的网站没有的(元搜索引擎,如Kayak,拥有其中的一些优势,但并不是全部)。以下就是这6大优势:
1.在短时间内以快捷简单的方式查询许多航空公司的票价及航班预订信息
不仅仅是可以查询航空公司的票价,还有航班预订信息。假设你打算下午2点到达目的地,美国航空的AA.com会显示所有那个时候到达的航班,而票价为300美元,那么你难道不愿意快速地查看另外一家航空公司同样是下午两点到达,但只要150美元的航班么?
2.灵活的日期搜索
假设你要去美国的Toledo探望你的女朋友,在票价不高于150美元的前提下,你愿意在任何时候出发。大多数航空公司仅仅能搜索前后三天或七天的航班信息(尽管AA.com可以搜索超过30天的信息),这就让灵活的日期搜索变得耗时又繁琐。Travelocity.com和Cheapair.com可以搜索330天后的航班信息,而Orbitz.com、Hotwire.com及Cheaptickets.com则可以快捷便利地搜索30天后的信息,而且可以同时搜索不同航空公司的信息。(元搜索引擎网站,如Kayak仅仅可以灵活搜索前后一到三天的信息)。
3.联运航班
如果你先搭乘A航空公司的航班,再转乘B航空公司的航班,最后转C航空公司的航班,那也许会便宜很多。OTA(以及传统旅行社)会为这样的行程算出最低价格,而航空公司的网站则会让你留在自己的系统。如果最佳方案是去程坐加拿大拓荒者航空的航班,回程坐全美航空的航班,那么即使是像Tripadvisor.com、Flights 和Kayak这样的元搜索引擎网站也只会推荐你到Expedia.com 或Orbitz进行预订。
4.打包旅游产品
你曾经留意过Travelocity上TotalTrip这个选项么?在一些旅游中,特别是最后一分钟,我们可以看到酒店与机票这样的打包产品,而他们的价格仅仅是机票的一半。
5.模糊预订
只要你不介意在购买机票之前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哪家航空公司的机票和具体时间,那么像Priceline.com 和Hotwire.com这样的网站可以为你提供比航空公司网站还低的票价。如此一来,你可以节省几百美金,尤其是一些最后一分钟的票价。
6.代码共享票价
在Orbitz.com,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两班同时起飞和降落时间完全相同、但来自不同航空公司的航班,比如说意大利航空和达美航空,达美航空的票价为1000美元,而意大利航空只需600美元,这就是代码共享协议。事实上,达美航空从意大利航空买了机位,并可以选择以任何一个价格售出,如果你到Delta.com,那么你仅仅可以找到1000美元的航班。当然,如果你是聪明的旅游者,那么你也许会想到去意大利航空的网站,但是如果你不是,那么你就买贵了。Orbitz的票价矩阵可以让你很轻易地找出代码共享航班(Orbitz的姐妹网站Cheaptickets.com也是这样运作的。顺便提一下,Cheaptickets.com依然显示美国航空的票价)。
所以最坏的结果是:如果美国航空像西南航空那样,仅仅以直销模式销售机票(美国穿越航空在完成并购后也会采取直销模式),也就是说,仅仅通过网站销售机票。那么达美航空、美国联合大陆航空、全美航空也跟着采取直销模式,那么你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寻找价格最优的机票,当然,最后很有可能还是会买了更贵的机票。
当然你可以一直通过OTA查找最低的价格,然后通过航空公司直接预订,但是那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会很震撼,就像杀掉“会下金蛋的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