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业构筑转型
旅游产业构筑转型:从小旅游到大旅游
——旅游业,你在为谁做嫁衣?张辉王燕
在旅游整体结构的转型进程中,旅游产业中各行业部门和目标市场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发生着相应的转变,笔者将此界定为旅游产业构筑的转型。究竟旅游产业的构筑发生着怎样的转型,转型的路径及动因何在以及未来趋势如何判断?
(1)产业构筑在消费需求升级驱动下以产业融合的方式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
在以知识资本为主导的信息经济和以消费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时代,人们消费在供给日益过剩和迂回生产纵深发展的趋势下呈现出个性多样化的特点,旅游消费趋向自驾游、体验游、探险游、康体游和运动游等自由互动式的多样化发展;而与此同时,工业社会分工的日趋复杂和时间质量的高成本支出使得城市居民消费出现对组合化的整体一站式生活需求,即单个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由针对某种问题或某种特定要求的一整套解决方案所取代。例如:由旅游者出于商务、休闲和健康的需要进行异地旅行而产生的一系列计划方案需求,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医疗保健旅游等,和呈现出停留时间长、以散客和家庭式组织方式为主、复游率高的度假休闲旅游等,由此多样化的“观光+度假”的旅游订制服务便成为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内容。而旅游整体方案解决提供商必然要求旅游企业突破现有的经营边界,进行旅游产业内部或旅游产业与其他部门或产业,如与旅行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主题公园和医院等部门或行业进行跨产业的紧密无缝的合作。由此,旅游产业便呈现出产业间或产业内部融合的特点。而旅游者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变化是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原因。正如唐•舒尔茨所说:“市场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变迁,市场权力开始从过去的厂商,过渡到后来的渠道和现在的消费者手中。”
适应着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结构,企业的战略行为不断促使产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变化,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通过对旅游上市公司2007~2010年经营战略的研究发现,龙头旅游企业的经营格局呈现模块化集聚态势。资源类、酒店/餐饮类和旅游服务类等旅游上市公司纷纷进行着跨界大旅游综合开发经营,旅
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呈现出很强的融合渗透之势。以星级宾馆为主要业务的酒店餐饮类旅游企业向出租车、洗衣、商贸、休闲娱乐等其他服务行业融合拓展。例如:东方宾馆、新都酒店、锦江投资、华天酒店、金陵饭店等。以品牌化、连锁化经营进行横向规模扩张的现代旅游餐饮企业,如全聚德、湘鄂情、新亚快餐等。以文化或自然景观及其辅助设施开发建设为主营业务的资源类上市公司向特种旅游交通工具生产、旅游土特产品加工和工艺加工等工业制造行业、生态恢复和古建艺术等建筑行业渗透融合,如黄山旅游、丽江旅游、三特索道及西藏旅游等。而国旅联合、大连圣亚和华侨城等进行的主题公园、景观地产、休闲度假地及辅助设施的多元经营格局,体现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和房地产业等相互交叉渗透的态势。
旅游企业的主营业务格局从单一主业逐步发展到多种主业并重的经营格局,旅游产业通过与不同产业或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其中,伴随着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如传统旅行社向与新兴信息技术融合的电子服务商转型;并孕育着市场渗透、服务提升、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构筑格局。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形成的配置产业。凡是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和企业,都是这个配置产业的组成部分。以78年入境观光接待事业型产业起始,旅游产业构筑逐渐形成了以旅行社为龙头的旅游餐饮、饭店、旅游交通、景区景点、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的行业结构;至98年在国家假日结构制度的调整下,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延长和收入的增加使得旅游者异地进行的观光旅游活动转型为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度假旅游活动,导致行业结构类型增多和行业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在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构成基础上扩展了康体和修学等要素,旅游行业结构逐渐转型为由八大类型、十三大行业构成的大产业构筑格局。其中由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文资源所主导的旅游景区行业扩展了主题公园、体育园区、影视基地等新型文化创意景区和保健美容疗养业,以及会展、商务产业等类型;旅游交通与旅游住宿行业由增长方式变革引致的垂直化结构转型,创造了在线旅游服务代理商、中央旅游预订系统提供商、旅游分销系统提供商、旅游商务情报提供商等新型业态,并衍生了专为旅游者服务的车船交通工具的生产;旅游购物行业要素大大丰富,由大型购物中心的综合性消费服务行业向
旅游土特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加工、旅游特色饭店用品加工等生产行业延伸;并伴随旅游产业结构转型的升级发展,旅游行业的精细化生产分工催生了为旅游规划、策划、管理、营销、投融资、景观设计和广告设计等咨询服务行业和为园林绿化、生态恢复、古建、艺术装饰等建筑行业。
由此,旅游转型时期,旅游产业构筑的各行业部门范围大大扩宽,传统意义上的部门边界不断跨越,形成以旅游主导产业为核心和引擎,横向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纵向与约束、保障、驱动旅游发展的上下游产业部门一体化整合的大旅游产业集群结构。在大旅游产业构筑中,旅游经济收入构成包括旅游及其相关产业部门,旅游产业集群内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需求相互支持保障,形成具有一个或多个主要发展方向的相对完整的综合经济体或企业群。在这里,我们仅以小旅游和大旅游的旅游经济收入构成差异为例,对小旅游产业构筑的局限性窥见一斑。以2008年国内旅游总收入1.16万亿为例,纳入统计范围的49444家旅游企事业单位年营业收入仅4335亿元,不足旅游总收入的一半。而根据我国历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其副本中旅游经济收入构成中纳入统计范围的旅游企业仅仅包括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并未及相关产业部门的旅游收入情况。
(2)大旅游产业构筑制度的缺失将引发未来“旅游业便成为国民经济”的认知困扰
近年来旅游业总体持续增长,但旅游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从2008年度盈利贡献的角度来看,幸亏有着净资产收益率达8.62%的依托垄断性旅游资源的景点类旅游企业作为支撑,来弥补毛利率为-4159万元的综合类旅游上市企业产生的高额亏损。从目前旅游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分析,主营业务不明确的综合类旅游业务的转型果真是对旅游产业的重大利好?如果冷静看待旅游业的此次转型进程,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大旅游产业构筑的制度安排缺失以及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从包括观光旅游在内的某一产业向旅游主导产业的配套服务转移。
大旅游产业构筑通过对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和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整体统筹和整体调控,如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一般,按照旅游产业运行的关联程度,实现不同产业的有效融合。然而目前旅游行政统筹与调控职能在小旅游
产业部门分散管理体制下失控乏力,需要进行产业行政部门高度融合的政策制度安排。如近年来在旅游城市相继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现象。而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仍然没有进行根本的调整,管理层仍然在用“小旅游”的政策与制度在调整产业运行,如网站型旅行中间商已经成长为市场上的一个庞大力量,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然不承认其旅行社地位,导致这一部分旅游企业游离于旅游管理体制之外。
在大旅游构筑下的旅游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时,旅游相关产业在旅游主导产业带动下培育、发展,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整合与基础,逐渐形成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模式,成为新的“旅游主导产业”。在此发展模式下,我们不竟担忧原来旅游主导产业由于对相关产业的整合,而使得为旅游产业配套的相关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传统旅游主导产业趋于成熟甚至出现衰退,如旅游开放景区的观光门票经济收入逐渐由旅游景区的游乐项目、地产项目和旅游交通项目等收入所取代,旅游农业收入趋向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试问,旅游业在为谁做嫁衣?工业?农业?其他产业?在小旅游向大旅游产业格局转型过程中,与旅游业融合的行业几乎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如此发展下去,旅游产业的核心经济增长点和商业模式何在?泛旅游、大旅游岂不成为国民经济!
根据世界旅游发展理事会2011年3月在伦敦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旅游产业以平均9%的速率递增,并在2021年旅游总收入达到8万亿人民币。面对乐观的数据,我国旅游业转型的理性思考要求明确大旅游产业格局下中国旅游产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我们相信新的商业模式价值在于以技术为先和专业管理的旅游客户资源控制能力或旅游产品供应商整合能力。
第二篇:传统旅游业如何转型电子商务旅游业
传统旅游转向电子商务旅游
通过比较中青旅与携程网得出,传统的旅游要想向现代电子商务旅游转变,我认为需做到以下几点改变:
(一)政府积极扶持,搭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主管部门应在宏观方面成为旅游业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组织者,从多方面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予以支持,完善旅游电子商务的软、硬件环境和法律环境。把降低上网费用作为突破口,并采用税收等价格杠杆来促进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加强Internet的基础建设,尽快在全国实行宽带上网。其次,要加快制定、完善和修正旅游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消除制约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瓶颈。
(二)传统旅游企业转变观念,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个性化服务
传统旅游企业与新兴的旅游网站之间的整合与战略联盟是大势所趋,是中国传统旅游企业与旅游网站的共同出路与新的增长点。在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中,最受制约的莫过于资源整合问题,旅游网必需依托传统旅游业丰富的资源、庞大的客源才有生机,因为旅游业涉及的范围太广,包括旅行社、风景区、餐饮业、交通部门以及其它服务业。不同业务领域或不同规模的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和相关网站之间、各种风格的旅游网站之间的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要加强旅游相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代的旅游网站只有以传统资源为依托才能稳固。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旅游企业,所以旅游企业应该在电子商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企业只有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积极上网,建立自己内部的业务处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并和互联网高度融合,建设面向代理商的电子分销系统和面向旅游者的在线销售系统,创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品牌,才能实现规模化、网络化经营。各旅游网站要相互链接并与各级政府网站链接,与国际、国内着名搜索引擎链接,与国内大型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开展连锁经营,设计旅游精品线路,突出特色。旅游网络和主页的设计应图文并茂、生动、有吸引力,而且信息内容应尽量准确、详细、注意时尚文化,适应市场需求。此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个性化服务的最大好处在于商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促销,为客户提供比较满意的备选方案。这就需要全面地收集、提炼和整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然后将这些信息加以细分,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使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旅游目的地、饭店、交通工具、旅游方式等。总之,旅游资源数据库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信息质量和数量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网络访问量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指针。
(三)旅游企业加强与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
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离不开社会各方,尤其是IT业、金融服务业、交通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参与和推动。旅游企业应加强与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合作,规范中国旅游业的相关标准。尤其是管理软件设计单位应当为各企业量身定做IT产品和服务,开发涵盖现有旅游业大部分业务的信息发布系统、酒店预订系统、机票预订系统、出入境游销售系统、国内游销售系统、外联销售系统、结算系统和团队日程管理系统等平台。
(四)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旅游网站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其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熟练的旅游专业知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要搞好电子商务知识的培训,特别要加强各级领导的培训,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如果没有较高的综合专业水平与计算机水平,难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同时,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离不开旅游核心业务的支持,离不开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再造。随着我国旅游企业走向国际化、标准化、市场化、开放化的发展道路,旅游企业员工必须学习电子商务,掌握电子商务运作方法,增强运用电子商务处理旅游业务和管理企业的能力。旅游公司应下大力气在年轻一代中培养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懂旅游业务知识的跨领域专门人才。
PS虽然旅游消费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产生的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但随着现代旅游的不断发展,人们提出和产生了许多新的旅游需求,对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在做现代电子商务旅游之前,我们一定要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它能给消费者带能什么?我想if能够把这两点分析很透彻的话,他一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本国或本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三篇: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2—2015)
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2—2015)
为加快推进句容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2—201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型升级、完善功能、提质增效为主线,依托句容自然生态资源、宗教养生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全面实施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产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品牌,优化大环境,举办大活动,推进大宣传,实行大管理,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把句容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和全国一流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在旅游产品精品化建设上实现突破,在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体验、宗教文化、运动娱乐、商务会展等旅游业态发展上实现突破,在全面构建旅游产业体系上实现突破,在旅游管理标准化建设上实现突破,树立句容旅游知名品牌,实现我市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把句容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和全国一流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
(二)经济目标 四年内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末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235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10%以上。
(三)行业发展目标
茅山风景区创成AAAAA级旅游区和全国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新增3-5家A级旅游景区;新增星级酒店6家,总数达1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5家,三星级酒店6家,创成“银叶级”以上旅游绿色饭店3家;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2-3家、省级四星级乡村旅游点4-5家,培育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创成省级工业旅游点2-3家;新增旅行社5家,其中国际社1家,旅行社总数达17家,创成三星级以上旅行社2家,导游、讲解员人数达800人。
三、总体布局
进一步优化市域内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包括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体验、宗教文化、运动娱乐、商务会展等多元旅游业态,着力打造“五大旅游集聚区”,兼顾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全力构建城乡联动、多元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
五大旅游集聚区:
茅山道教养生集聚区:以茅山风景区为龙头,涵盖九龙山景区、茅山地球小镇、天王浮山片区、江苏茶博园、怡景湾度假村、白沙等周边乡村旅游点。宝华山生态休闲集聚区:以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涵盖北山湖、固江口湖及周边乡村旅游点。
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以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为核心,涵盖丁庄葡萄采摘区、张庙茶场、新坊美食村等周边乡村旅游点。
龙山湖运动体验集聚区:以龙山湖体育运动公园为主体,涵盖仑山湖旅游度假区、江苏农博园、白兔草莓采摘区、江苏花博园及周边乡村旅游点。
赤山湖湿地观光集聚区:以赤山湖湿地公园为重点,涵盖郭庄文化产业园及周边乡村旅游点。
四、重点工作
(一)实施旅游规划完善工程
坚持策划先行,规划引领,推进新一轮全市旅游规划系统建设。重点做好《句容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编制完成《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句容绿道旅游系统总体规划》等,切实做好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赤山湖省级湿地公园、九龙山景区、龙山湖等核心区域规划制订工作。在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时要充分凸显旅游功能,体现旅游元素,彰显旅游特色,切实发挥好规划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规划局、茅山风景区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赤山湖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及各相关镇
(二)实施集聚区建设提速工程
1、茅山道教养生集聚区:以道教文化、健康养生、红色旅游为特色,着力将茅山风景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成为句容旅游龙头和第一品牌,增强其对全市旅游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完善总体规划和区域详规,提升建设品位和标准,全面完成茅山风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重要景点建设,实施重点旅游项目,完成莲塘九曲、道教论坛、崇禧万寿宫、德佑观、仁佑观、长龙山国际度假村、翡翠山庄、东进林场文化酒店等工程,推进环春城湖开发建设;加强集镇改造,完善风景区各项配套工程,加强产业链培育,切实把茅山风景区打造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生态优美、运行有序的综合性旅游区。启动九龙山景区开发,编制高标准总体规划和详规,组织专业招商,坚持精品高端生态开发方针,确保九龙山景区高位品质。推进地球小镇建设,实施滚动发展。做好浮山区块储备景区开发保护方案,切实形成我市旅游梯度开发格局。做好怡景湾度假村后续工程建设,增强旅游度假功能。启动白沙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四年内将白沙村建成全国一流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责任部门:茅山管委会、天王镇、茅山镇、民宗旅游局
2、宝华山生态休闲集聚区:以森林旅游产品、佛教文化体验、商务会展为特色,力争把宝华山建成全国一流的4A级景区,切实起到北部集聚区中的领衔作用。制订包括宝华山、北山湖、固江口湖在内的北部集聚区总体规划,完成亭华线旅游风光带以及两湖连接线系统建设,向东与仑山湖国际度假区相连接,逐步形成生态休闲北部旅游集聚区。完成宝华山北大门锦隆五星级酒店、牛首山运动公园、北大门宝华山庄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御园湖旅游风光带、滨河公园及周边景点建设;完成北大门入口景观及新游客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宝华山景区森林观光、森林养生、森林探险、森林文化、森林度假等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加快建设与隆昌寺相配套的景点,恢复铜山玉泉寺,提高宝华山佛教旅游项目品质,完成一叶庵、舍利塔、慈舟纪念堂、乾隆行宫等项目建设;结合宝华总部经济产业园建设,依托紧邻南京的区位优势,打造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制订北山湖、固江口湖区块保护开发规划,在实施保护的前提下坚持有序开发。
责任部门:宝华山管委会、下蜀镇、开发区、民宗旅游局
3、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以生态健康养生、休闲旅游度假、乡村文化体验为特色。做好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完善(实验)区基础配套设施。完成茅山湖、二圣湖道路连接线建设,加快推进茅山湖国际旅游度假综合项目,中国欧洲影视城、五星级酒店、东部假日酒店和特色养老医疗旅游等项目建设,建成省内规模较大、度假功能齐全、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度假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新坊美食村现有沿线环境及村落改造,完善功能,提升服务,将新坊打造成集句容风味特色的美食村;以九龙山庄、容南风景生态园为龙头,加快提升句茅路沿线农家乐档次和服务水平,尽早形成全市服务最优、功能最全、品质最高的农家乐集聚区;以丁庄葡萄园为重点,完成各葡萄园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增加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定期举办葡萄节促进春茅线葡萄长廊尽快成形。
责任部门:茅山管委会、后白镇、茅山镇、华阳镇、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民宗旅游局、农委
4、龙山湖运动体验集聚区:以运动康体休闲,特色旅游度假、精品农业观光为特色,实施龙山湖综合开发,重点做好容天下农业文化休闲园、现代农业物流产学研基地、体育公园、生态度假酒店等项目建设,借助龙山湖高尔夫项目的建设,全面打造周边休闲体育、运动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以运动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颜真卿文化主题公园;加快白兔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凸显旅游要素和功能,完善景点布局,加快旅游产品及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全市精品农业旅游观光体验区;加快仑山湖大酒店建设,推进蓄能电站工程,打造国际路亚基地建设,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增加旅游元素,彰显旅游特色;实施农博园景点改造提升工程,增加农业实验参与项目,形成新的旅游亮点;推进花博园建设步伐,做好园内功能分区,打造“四季有景,月月有花”集观赏、休闲、花食、花疗和养植课堂为一体的赏花胜地。
责任部门:农林学院、农科所、白兔镇、边城镇、民宗旅游局、农委
5、赤山湖湿地观光集聚区:以水上运动游乐、湿地旅游观光、高端休闲度假为特色,完成开发规划编制,按国家高等级景区标准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湖区景点等项目建设,利用温泉资源开发建设娱乐、休闲、度假、养生等高端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湖熟文化和三国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恢复般若寺,确保赤山湖省级湿地公园2015年前建成并对游客开放,力争创成国家级湿地公园。
责任部门:赤山湖管委会、民宗旅游局
(二)实施旅游产业配套工程
1、加快星级酒店及度假村建设。形成高、中、低档次星级酒店及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经济型宾馆。至2015年全市旅游星级酒店达到15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达13家。世茂大酒店、碧桂园凤凰城酒店、锦隆大酒店、美加东部假日酒店、东进文化酒店、福地宾馆建成营业;鼓励规划建设道教主题酒店、佛教主题酒店、温泉疗养主题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等各类旅游主题酒店,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经济连锁酒店入驻;积极推进休闲度假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重点完成翡翠山庄度假村、春城湖度假区、仑山湖国际度假区、黄金滩旅游度假村、上南山艺术家园等旅游度假区建设,逐步形成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责任部门:开发区、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天王镇、边城镇、民宗旅游局
2、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整合现有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句容乡村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产品链延伸,主要建设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乡村酒店,完善观赏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产品。重点做好新坊美食村、白沙乡村旅游示范村、江苏农博园、茶博园、花博园、句茅线精品农家乐大道、茅周线乡村休闲度假带、春茅线葡萄长廊、句丹线草莓之路等乡村旅游点的建设,通过整合各镇乡村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乡村休闲文化底蕴,使我市成为长三角领先、中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责任部门:农林学院、农科所、民族宗教旅游局、农委、茅山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华阳镇、茅山镇、天王镇、边城镇、白兔镇、后白镇、3、开辟工业旅游新领域。充分挖掘我市工业旅游资源,推进特色工业企业向旅游产品延伸,在工艺、农业产品加工、旅游装备等类型企业中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确保四年内创成省级以上工业旅游点2-3家。
4、提高旅游通达能力。完成句容至茅山湖旅游度假区(二圣线延伸段)、赤山湖至茅山景区连接线、东部干线以及句茅大道拓宽改造工程,确保全市景区间连接线的畅通;开通市域内3A级以上景区间旅游公交专线,确保各旅游景区间通达无阻;开辟南京、常州、扬州等周边城市至茅山、宝华山景区城际旅游专线,确保我市景区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
责任部门:交通局、民宗旅游局、各相关镇
5、加快旅游商品研发。设立旅游纪念品研发基金,建立旅游商品研发联动机制,举办旅游商品研发创意设计大赛,组织旅游商品展销会,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推进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在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有旅游购物场所、星级饭店有旅游商品专柜。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各相关镇、各相关部门
6、推出句容特色菜点。成立烹饪协会,定期举办美食节和烹饪大赛,推出名厨、名菜、名点,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特色菜肴系列;结合农家乐挂牌、农家菜评选,推出句容特色“美食之旅”。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工商局、民政局、各相关镇
7、培育规模化旅行社。成立旅行社行业协会,加大旅行社创新力度,推进旅行社规模化发展。至2015年力争培育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旅行社1家,创成三星级以上旅行社2家。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工商局、民政局
8、大力营造旅游氛围。市域内增设营造旅游城市氛围的公益广告及展示城市形象的大型宣传牌30块;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全面完成过境国省道、高速公路及辖区内主干道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置。加强市域内公共信息符号规范化建设,统一旅游公共信息符号,为游客准确、便捷地提供交通、住宿、停车、用餐、娱乐等信息,并将旅游标识体系建设项目列入交通道路建设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并优先组织实施。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交通局、城管局、规划局
9、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以镇江市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为依托,加快我市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形成我市智慧旅游产品,在景区、旅游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组织推广应用,培育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在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上与镇江市实现同步,力争创出句容特色。
责任部门: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民宗旅游局、各相关部门、各旅游企业
10、推进旅游标准化管理。制定《句容市景区导游词规范》、《句容市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管理办法》、《句容市农家乐评定标准》等旅游业服务标准,对农家乐、旅游商品生产等旅游企业实行等级评定和挂牌制度,全面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质监局
(三)实施旅游市场开发工程
1、强化旅游整体营销。成立句容市旅游营销中心,整合景区、景点、旅游企业等资源,建立旅游营销公共平台,推行全市景区联票制,推出句容1-2日游旅游产品,促进句容旅游业协调健康发展。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相关景区(点)、各镇、各相关部门
2、加强区域合作营销。每年在南京、上海等主要客源城市举行大型旅游推介促销活动,整合旅游资源,增强促销的组织化程度。参与长三角城市间的互动,建立发展互为目的地的旅游营销联盟,继续实行客源代理制,通过与当地旅游部门客源互换,增加来句游客量,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合力营销。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
3、加大网络市场营销。加快旅游网站建设,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点建立独立域名网站,开辟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整合市域内网络资源,形成旅游网络宣传营销集群;加强与主流网站及著名行业网站的合作,开展旅游业务对接,加大句容旅游板块建设,扩大旅游宣传网络覆盖面;组建句容旅游网络宣传队伍,策划宣传主题,制定奖励办法,鼓励更多人参与网络宣传。
责任部门:宣传部、民宗旅游局、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
4、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制定宣传方案,强化在主流媒体上投放专版、专栏、系列专题片,对句容旅游形象进行整体宣传。拓展航空、高铁、公交以及重要媒体等宣传渠道,树立句容旅游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宣传部、新闻中心、电视台
5、精心策划旅游节庆活动。继续做好茅山旅游文化节、宝华山泡山节、句容葡萄节、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打造节庆品牌,集中展示句容旅游新形象。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农委、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
(四)实施旅游环境优化工程
要在全市形成“人人是旅游环境”、“个个服务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形成全市一盘棋促进旅游发展的局面。发改经信、民宗旅游、规划、国土、住建、财政、教育、科技、水利、农委、城管、环保、商务、文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及工作措施,公安、交通、卫生、安监、物价、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措施,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形成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宣传方案和落实措施,由市委办、政府办分别牵头督办。
责任部门:市委办、政府办、宣传部、各相关部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进一步发挥市旅游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旅游业发展重大政策制定、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发展规划、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重要工作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各镇、管委会、各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抓好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二)机制保障
继续实施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各镇、管委会和相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制定目标考核细则,将指标任务分解到各镇、管委会和相关部门,加强考核与监督检查,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奖惩通报制度,每年底由市旅游委员会组织考核,对旅游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因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力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进行通报批评。
(三)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自2012年起,每年安排旅游发展资金16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其中宣传促销经费600万元,项目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句容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品牌打造、市场开发和举办各种形式旅游节庆活动,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及旅游发展奖励。
(四)人才保障
加强在职旅游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依托句容市内外高端旅游教育资源,走联合办学之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加强旅游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和技术考核,建立完善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制度。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我市旅游管理专业化水平。加强导游员队伍建设,提高中高级导游员的比例,创新导游员管理模式,提供规范优质的导游服务、科学的导游管理,实施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第四篇: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作者:杨勇 出自于:丽江日报旅游版 加入时间:2009-7-7 8:54:00 点击:591 字体大小:小
|中|大
国内旅游界提出“转型升级”概念初始于上世纪末,近几年一些旅游发达地区从各自实际出发,针对产品质量不高、结构单
一、线路陈旧、市场营销薄弱、产业联动不强、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为促进旅游业从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向集约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付诸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真正把“转型升级”作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则是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是我国旅游在经历30年持续较快发展之后,为迎接新一轮大开放、大调整、大转折、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指导性行动纲领,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顾眼前、谋长远、促转变、定大业”的深刻意义。
一、丽江旅游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
1.丽江经济从主打“旅游牌”向整体推进“三地”建设转变
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是我市最具潜力的三大优势资源。改革开放初期,丽江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十分缓慢,为破解困局,缩小差距,“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我市率先通过实施旅游先导战略,逐步形成了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一枝独秀的崭新局面。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丽江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2003年丽江撤地设市,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先后提出了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实施“六大战略”(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和全面开放)、推进“三地”(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的发展构想。在新丽江的建设进程中,文化旅游显著提升了丽江的品位和魅力,而与三大资源相对应的“三地”建设则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范围,且都具有比较优势突出、兼容性好、互补性强及绿色环保等特征,是最切合丽江实际的理想产业组合形态。建设好“三地”,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丽江,促进“知名丽江”向“实力丽江”转变,在承继中央将丽江列入“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的基础之上,再接再厉,进一步将我市打造成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关键。2.转型升级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和“支柱产业型”的历史性转变,内涵外延不断深化拓展,已广泛融入到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层面,产业的综合性、关联性、配套性已大为增强,传统的“就旅游而谈旅游”的模式已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其次,伴随着我国经济在长达30年时间里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力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国际游客人数持续增加。许多旅游地区虽然拥有数量众多、形态多样的高品质旅游资源,但现阶段相对简单、陈旧、有限的产品研发、生产、供给能力和旅游者不断提高的需求愿望间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再者,传统的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增长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许多旅游地区不同程度面临着旅游环境承载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需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主要依靠要素增加、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为特征的低层次增长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整体联动、业态创新、以人为本和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方式转变。最后,由于国际国内旅游环境不断变化,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手段对传统旅游业的影响日趋广泛深化,如互联网的应用直接导致了预订和交易方式的改变。据调查,我市悦榕庄等几家高档次酒店的网上销售率已超过总业务的30%,而古城、束河一些普通客栈的比例甚至更高„„基于上述原因,决定了全国和丽江旅游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走转型升级的新型发展道路。
3.转型升级是丽江旅游实现更大辉煌的必由之路
没有过去十多年来的天时、地利、人和,丽江旅游就不可能迅速崛起。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客观发展规律,丽江旅游将走向何处?现有的辉煌能够持续多久?能否实现更大的辉煌?这是丽江旅游面临的新课题。今天,在各地愈加重视旅游经济,景区景点遍地开花的情势面前,已实现了初步繁荣的丽江旅游业要想保持住发展的领先优势,并寻求质的突破,就要有破有立,放开视野,确立全新的发展空间。早在2003年,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就对把丽江打造成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中心城市作了明确的定位。今后,除了开发建设好自有旅游资源之外,丽江旅游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和增长动力无疑将来自于“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构建。丽江和大香格里拉旅游资源均具有品位高、垄断性强、海外吸引向性明显等的共同特点。从某种角度上讲,丽江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构建大香格里拉区域中心旅游城市是相辅相成的。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有利于区域性中心旅游城市地位的确立,而中心旅游城市地位的确立,又必须紧紧依托超强的国际竞争实力。将丽江打造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中心城市,是丽江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更大辉煌的必由之路。
二、丽江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统一认识的几个问题
推进丽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政府与政府联动,政府与企业合作,业内与业外协作,保护与开发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结合,建制与改良并举。有必要深化对下列几个重点问题的认识。1.正确认识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的关系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对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但很多旅游发达地区的实践都证明了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在国内,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我国旅游业从零起步,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国际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旅游出境国和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因此,包括旅游主管部门领导在内的很多人士都对政府主导模式抱有较高期望,认为用“大一统”的简单手段就能有效解决大部分问题,且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政府主导方式虽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较快发展,但又存在着固有的“官方意志明显,计划经济倾向突出,市场配置功能弱化,开发经营效能低下”等弊病。进入21世纪后,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甚至还扮演起了坚决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导性角色。全面加快旅游业的开放步伐,进一步强调和突出市场的基础性地位必然是大势所趋。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们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一方面,政府与市场各自承担的职能角色应有所区别。政府主要职能是发挥产业组织、领导、协调、服务和推动的作用;市场则应在投资、开发、促销、经营等与企业运营行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参与调控旅游业的力度和范围要因时而异。在起步探索阶段,由于存在旅游市场诸多要素缺失的原因,政府要扮演“发起人”和“催化剂”角色,发挥主导性作用。其最大特点是运用政府的行政力量,动员和整合各种发展要素,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产品供给能力,促进旅游业的较快发展。在发展提高阶段,当旅游业已达到一定规模,市场要素基本齐备的前提下,政府的主导作用应相应弱化,一些原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角色要适时移交给企业和旅游中介组织。在巩固成熟阶段,应进一步强调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应舍弃曾经普遍采用和行之有效的“大包大揽,过多干预市场”的旧有模式,转而集中有限资源和精力变抓“全局”为抓“重点”,抓“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环节”,不介入或少介入市场可以自行完善的领域,不干涉或少干涉企业可以自行调节的行为,形成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展其长的良好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有序、高效”的发展环境。
2.发展形态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别处开展的一种体验活动,其发展趋势是追求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如近几年在超级富翁阶层中兴起的太空旅游,就是一种极致的体验。又比如我市正在建设中的生态产业基地和清洁能源基地就可能成为体验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的重要目标对象。但在传统上,特别是在我国旅游的发展初期,人们所理解的旅游行为主要是指以观光为主的游览活动。由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中,观光型资源就占了相当的比例,也就是说,我国早期旅游的发展框架是在观光型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我国多数旅游地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被旅游者戏称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粗放型发展阶段。随着旅游需求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体验需求同以观光为主的单一产品供给间的矛盾也日趋突出。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强调个性需求,体验对象日趋广泛,是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从体验的角度看,观光只是体验的一种浅层表现形式,而休闲和度假,则是在观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旨在放松身心、增进健康和追求高品质服务享受的体验活动。相较于观光游和休闲游而言,体验游的范围更广,要求更高,内涵也更丰富。因此,有人把观光游、休闲游和体验游称为是旅游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三个范畴和三个层次。从发展阶段上看,观光游早于休闲游,休闲游又早于体验游;从发展范畴上看,体验游包括休闲游,休闲游又包含了观光游;从发展层次上看,体验游高于休闲游,休闲游又高于观光游。
从丽江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趋势上看,只有体验,才是全方位、深层次诠释丽江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自然景观多样性和遗产类型多样性的最佳载体和途径。用体验经济来取代传统的观光活动,不仅有利于遗产资源的保护,还能够有效提升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景区品位,十分有利于把观光以外的“东巴文化、摩梭风情、毕摩文化、他留文化”等一系列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元素和“休闲度假、野外徒步、科考探险、天文观测、乡村旅游”等丰富的时尚康体内容有机纳入到大旅游的发展视野中去,研发、打造出全新的产品线路。2003年,时尚前卫的《新周刊》最早把云南称为“体验之都”,并认为丽江是诠释体验经济的最佳范例。在体验经济初现端倪的今天,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切实转变发展思路,抓住新经济的发展机遇,引导促进以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经济向体验方向转变,是我市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3.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遗产或自然资源授予的最高奖项和荣誉,同时也是最高档次的潜在旅游资源,具有超越时空的“突出意义”和“普遍意义”。我市拥有文化、自然、记忆三项遗产桂冠,遗产与旅游紧密结合,寻求互动共赢的发展道路是丽江旅游有别于其他国内多数旅游地区的一大特点和突出优势。
评价一个地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间的关系,究竟是“遗产为旅游经济服务,还是旅游服从于遗产保护的大前提”是衡量一个地区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和严格的分水岭。如果开展旅游活动真正是为遗产保护服务,则所开展的规模、形式往往是适度的、合理的、有益的、高质量的,旅游和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和谐的、健康的、良性的。在这种前提下,遗产的第一性就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当不恰当的旅游活动影响并威胁到遗产自身时,遗产就有条件坚决地说“不!”。反之,如果遗产已自觉不自觉地沦为了“旅游第一”和“经济至上”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象,不管其理由和提法是多么的冠冕堂皇,这种错位关系下催生的低层次旅游活动就必然是畸形的、有害的、不可持续的,珍贵的遗产也必将一步步走向衰亡。一般而言,纵观全球的遗产保护管理现状,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基础雄厚,人口素质高,保护意识强,管理手段先进,能够较好地处理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间的关系。而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往往需要选择“依托遗产资源发展旅游经济,靠经济发展反哺遗产保护”这样一条既现实、又很富有挑战性的保护发展道路(旅游是双刃剑,而发达国家靠遗产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并不突出)。对丽江而言,已初步探索走出了“遗产与旅游互动共赢”(即“丽江模式”)的第一步,得到了联合国相关遗产组织的肯定和赞誉,但也面临着诸多的待解难题。牢固树立“保护第一、遗产至上”的思想,正确开展旅游活动,不断增进遗产与旅游的和谐,这既是遗产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是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好的重要问题。4.兼顾旅游目的地与集散地功能的发展定位问题
对多数旅游地区而言,由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自身区位、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使其往往只具有打造旅游目的地这一单纯的发展目标。而丽江不同,以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老君山、东巴文化、摩梭风情为代表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具有品位高、组合度好、垄断性强的突出特点,具有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优越条件,但精品旅游目的地并不是丽江旅游发展的惟一目的和最终方向。纵观周边蕴藏着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川藏地区,在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建设进程持续加快,正日益受到国家层面和全球众多旅行商关注的情形下,作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重要组成部分的丽江,在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可能不考虑这一重大的背景因素。
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建设对丽江而言,是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以大理、怒江、迪庆、丽江、攀枝花、凉山、甘孜、昌都、林芝9地州市组成的大香格里拉旅游板块中,丽江海拔适中,气候条件优越,旅游资源竞争力强,城市拓展空间大,基础设施条件好,地处大香格里拉区域的南大门,特别是位于未来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几条重点旅游环线切点和进川入藏的交通枢纽上,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发展优势。因此,丽江具有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圈中心城市(非地理中心,而是像上海之于“长三角”和广大内地间的关系)的最佳条件。虽然先前由于种种原因,丽江未能列入国家的重点规划和优先发展地区行列,但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上看,在多极化的前提下,丽江作为大香格里拉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格局是必然的。一方面,单中心尚不足以承担起“一木撑天下”的要求,还需要有众多次级中心城市和节点集镇的补充配合;另一方面,依托丽江这一最重要的增长极和优越的超级发展平台来撬动大板块经济的又好有快发展又是必然的选择,这也符合云南自身的整体利益需求。因此,兼具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大区域中心旅游集散地双重功能是丽江旅游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性的发展方向。
三、实现丽江旅游转型升级战略任务的重点
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未来丽江旅游乃至全市经济社会的整体走向和发展质量,将影响到“三地”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排头兵的进程。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遵循旅游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把转型升级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以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大香格里拉旅游圈中心城市为己任,促进旅游业的更大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1.强化整体品牌,塑造鲜明形象 旅游经济是圆梦产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正日益成为加快发展的捷径和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得益于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市场美誉度,即便是在接连遭受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重困难的2008年,在全球和国内旅游市场普遍疲软、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丽江旅游仍保持了“逆风飞扬、一枝独秀”的发展态势。但知名度高不等于品牌建设的完成,在品牌建设方面,丽江旅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旅游品牌,是旅游景区和城市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息浓缩,是独一无二的名称或象征,是对广大旅游者的一种承诺,是通过名称、标志、色系、口号进行有效展示宣传,从而形成的一整套识别系统。成功的旅游目的地是拥有若干持久价值塑造的品牌形象的目的地。我市在实施旅游业精品名牌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观念,找准定位,优化品牌形象设计,锁定国内外重点客源市场,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企业紧密结合、上下联动、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机制,塑造鲜明的丽江旅游品牌形象,逐步使丽江旅游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在宣传口号上,可考虑征集优化“体验之都、心灵家园”,“天雨流芳、梦幻丽江”,“体验之都、香格里拉之心、你我共有的心灵家园”等广告语。在宣传对象和方式上,可选择与日、韩、欧美海外重点客源地市场和国内已开通或即将开通到直航航线的以“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和西安、成都、重庆等为代表的重点城市的知名旅行商合作,借助对方的城市窗口平台优势,以“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宣传”的形式设立“丽江旅游品牌形象产品连锁店”,旨在宣传丽江旅游,同时又卖具体产品线路,探索与大旅行商“联手促销、共同获益、各得其所”的新型促销宣传路子。2.改善通达条件,构筑交通枢纽优势
现代旅游对交通的要求较高。一个旅游地区,如果没有较好的可进入性或是旅途成本太高,都将会严重削弱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构筑区域性旅游集散地功能优势,更需要有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作为支撑。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需努力创造条件,早日促成内外两大交通体系建设的新进展、新格局。一是要继续改善连接市内“一体两翼、四大景区”为重点的旅游公路建设。提升丽江古城至玉龙雪山、泸沽湖、老君山的旅游线路,改建和新建玉龙雪山—泸沽湖、玉龙雪山—大具、丽江古城—老君山旅游环线,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上述线路建成上档次的标准旅游公路。二是要全力配合,早日促成能够适应未来大旅游发展需要的对外通道建设格局。尽快建成大丽铁路、丽江口岸机场,推进大丽高速公路、泸沽湖机场、丽香铁路建设,早日促成丽攀高速公路、铁路的开工建设。三是要紧紧抓住我市将成为滇川藏大交汇区域交通枢纽的有利发展态势,提前与航空、铁路、公路领域的重点运营商接触,主动推销丽江,与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开通新航线,增加新业务,设立基地等方式,构筑起面向滇川藏地区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优势。力争用5年—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高等级公路铁路网络和以区域性枢纽口岸机场为支撑的从丽江进入大香格里拉腹地的综合性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形成“大交通、大开放、大旅游、大发展”的全新格局。3.拓展旅游空间,打造核心景区
“一体两翼、四大重点”是丽江旅游发展的基本布局,对内进一步明确和突出古城、玉龙山、老君山、泸沽湖四大重点景区品牌的凝聚带动作用,要以品牌共建、市场共推、信息共享、交通共联为目标,强化四大景区间的联动协作关系,对外主打丽江品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要进一步巩固提升以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为核心的中部景区。要增强遗产保护意识,强化保护管理手段,和谐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利用间的关系,突出遗产的主体性地位,转变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和可能会对遗产造成损害的低水平旅游运作方式,持续探索严格保护前提下以“体验”为特征的更适合遗产保护的旅游形式,逐步破解古城局部地段不协调商业气息过重,旅游活动整体品位格调不高,破坏房舍原貌进行无限制改造扩展(如新建客栈),传统文化活动濒临消失或置换异化等存在问题。玉龙雪山景区要进一步强化设施建设,优化生态环境,改变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将景区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徒步等多种旅游体验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型景区。同时,针对来丽游客持续增加,我市中心旅游景区容量相对有限,旅游产品线路有待丰富拓展的实情,要紧紧围绕省政府关于“做大丽江”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决战泸沽湖,启动老君山,开辟两翼新景区”的气魄和决心,突出体验特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东西部景区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泸沽湖—永宁片区打造成融“情、水、山”于一体的民族文化风情体验旅游区,使之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圈滇川结合部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之一;以“敬山爱人,建设天人合一国家公园”为理念,将以黎明丹霞地貌、九十九龙潭等高品位旅游资源为代表的老君山景区建成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域的重点展示区,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集“观光、休闲、度假、徒步、探险、科考等为主的体验旅游基地”,“三江并流区域生态旅游的大本营”。通过上述四大重点景区为核心的景区建设,有效拓展旅游空间,优化产品线路结构,支撑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助推大区域中心旅游集散地功能地位的实现。4.推进区域合作,发挥主导作用 当前,国内旅游正在从“点线型”向“板块型”转变,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是有效拓展我市旅游发展纵深空间,积极参与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建设并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必然选择。当前,丽江与大理、迪庆已形成了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受益的巩固的、密切的、长期的旅游合作关系;川西地区重点工业城市攀枝花依靠发展旅游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与丽江联手建设丽攀大通道来实施“西进”战略,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寻求发展已成定局;我市与凉山州共同开发泸沽湖景区已进入关键阶段,从四川方面进入泸沽湖的游客比例甚至已远超云南;甘孜州最著名的景区——稻城亚丁至泸沽湖景区的公路路基已基本打通,为打造丽江古城—泸沽湖—稻城亚丁黄金旅游线创造了条件„„为此,丽江应进一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跟进、主动出击、适度超前的举措,全方位加大与香格里拉经济圈,特别是与邻近的迪庆、大理、怒江、攀枝花、凉山、甘孜等州市的合作,重点是要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把相邻州市的旅游线路引伸过来,把我市的旅游线路延伸出去,共同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路线,促进以旅游为主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间的更多交流,获取共赢格局,构筑起丽江在大区域旅游经济圈中的主导性优势。5.树立大局意识,探索联动机制。
当前,我市已形成了以旅游局和四大景区管委会、部分下属公司和一家上市股份公司为主的景区开发建设管理格局。这种主体明确、各负其责的独立运作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各自景区整体性、高起点规划开发的质量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另一方面,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运行方式也存在着欠缺:第一,容易产生过于看重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弱化或牺牲全市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倾向;第二,导致各成员单位的投融资能力普遍不强,难以整合力量实施真正的大项目、大品牌、促动大发展;第三,导致开发条件较好的中部景区出现低水平开发、同质化竞争、低价竞争趋势,影响和制约两翼新景区的开发。现代旅游的竞争,早已超出了单一景区、行业间的竞争,而是整座城市和旅游板块实力间的较量。对丽江这样以大尺度、远距离客源市场为主的旅游城市而言,单个旅游产品如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和老君山都不是决定人们出行的惟一因素,只有以上述产品线路共同支撑起来的整体丽江旅游本身才是真正决定人们去留丽江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丽江拟定了打造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中心城市的定位,更应在分片区管理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凝心聚力,探索以四大景区为主的联合运营机制,打造丽江旅游的“航母”,搭建更佳的投融资优势,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大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树立“高人一筹”的丽江旅游整体形象。基于这样的认识,是否可以结合“一体两翼,四大重点”的旅游发展战略,把丽江旅游由现在的“点线型”规划整合为“板块型”呢?具体的设想是,依托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老君山把丽江境内的旅游要素整合为“四大板块”。即以丽江古城核心整合七河、金山、黄山、拉市、太安等乡镇及白沙乡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范畴的所有旅游要素;以玉龙雪山景区为核心把白沙乡北部区域及大东、大具、龙蟠、鸣音、宝山、奉科等旅游要素整合为一个板块,以泸沽湖景区为核心将永宁和小凉山乃至从华坪或丽江经永胜至宁蒗泸沽湖沿线的旅游要素整合为另一个板块;以老君山景区为核心将石鼓、石头、九河、黎明、巨甸、塔城、鲁甸等乡镇的旅游要素整合为第四个板块。提出这样的设想目的一方面是为便于发挥资源的聚集优势,便于产业要素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合理布局,培植乡村旅游、健康旅游、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新的旅游产品,完善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了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产业体系格局,以对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提高丽江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对区域内群众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就是便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好行业标准的前提下集中统一监管好旅游业的运营秩序。要实现“四大板块”的开发运营目标,我认为必须要保证“四个重点景区”的核心地位,明确每一个板块的开发、建设、管理主体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四大板块”的建设中必须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在整个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丽江旅游业完成了“四大板块”的构建,并在“四大板块”间搭建起良性的联动机制,丽江这艘旅游“航母”将会在“舰队”(四大板块)护卫下乘**浪,驶向更广阔的明天。6.优化产品结构,丰富旅游内涵
目前,旅游者对丽江已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以古城、玉龙雪山两个景区为主的传统观光游格局已很难再令游客,特别是重游者(丽江的重游比例较高,且增长潜力巨大。据2009年3月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表明重游率为22%,即100人中有22人为2次或2次以上来丽重游)满意。一些旅游者希望能前往老君山、泸沽湖等两翼新景区一探究竟;一些旅游者希望能充分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如以“做一天纳西人、吃一顿纳西饭、上一堂东巴课、跳一圈阿哩哩、住一天纳西院”为体验内容的民族文化活动和以“白沙—束河—黑龙潭—玉河走廊—大研古城”为载体的纳西文化走廊项目其实都是非常有创意、有潜力的旅游产品线路,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运作水平,引导走市场化的新路子;一些高端游客更看重“阳光、空气、气候和城市特色、个性、品位、氛围”等特殊环境元素及较好的休闲度假设施,逐步把丽江当成了他们心目中较理想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一些喜欢户外旅行的资深旅游者更是把丽江作为了走进大香格里拉腹地的“集结地”和“大本营”。前几年,深圳国旅曾组织过由专业植物学家陪同,沿途开展标本采集、漂流、露营、观光、探险等活动,以“沿着洛克的足迹——走进最后的香格里拉”为主题的深度户外旅游体验项目。前不久,美国一家著名的户外探险公司为王石等人量身定做了从下虎跳到阿海的漂流项目。丽江境内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电站建成后,在651公里河段上将会形成高峡平湖的新景象,为水上娱乐、航运、工业旅游等活动的开展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市要积极适应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本地旅行社和重点景区的产品创新能力,广借外地旅行商先进的研发实力,敏锐分析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有效引导、规范、培育有深度、有品位的新兴旅游方式,在巩固提升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徒步探险、科考探秘、民族文化风情、康体娱乐、商务旅游、会展经济、婚庆旅游(如东巴婚礼、蜜月旅游、婚纱摄影创作旅游等)、节庆旅游(如传统的“纳西二月八”、中国束河传统情人节、雪山音乐节等)等新兴旅游产品;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广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有效延长产业链,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间的深度结合,助推“生态产业基地”和“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获取共赢格局;采用现代市场手段,把有市场、有前景的优秀民族文化内容有机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去,不断提升丽江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我市旅游业从低层次“观光型”向有深度的“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型”转变。7.加大整合力度,提升行业质量
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是传统旅游业的三大要素。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市部分重点景区建设滞后,观光型产品比重过大、线路陈旧,适应游客多元化、专业化、精品化需求能力不足的状况有待改善;酒店规模档次已大有改观,但总体上依然存在着总量过剩、普通床位供大于求,特色化酒店、度假型酒店、高端酒店不足等的结构性矛盾,存在着规模化、集团化、标准化、网络化经营程度低、管理人才不足、营销手段单
一、抗风险能力低、内部竞争激烈、整体行业效益不高等问题;市内20多家旅行社长期停留在“小散弱差”的低水平运营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营规模小、业务范围窄、管理水平差、科技含量低等问题,特别是从产品创新、品牌建设、网络化建设等方面上看,与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尚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面对今后全面实施开放政策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为有效提升丽江旅游的整体质量,需要在重点行业领域进行有效整合(联合与重组)。在景区整合上,要紧紧围绕骨干景区和龙头企业,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通过联营、合并、合作、收购、控股、参股、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整合景区景点资源,避免低水平开发、重复化建设和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核心品牌,加快新产品、新线路的开发,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的更高要求。在酒店领域,酒店业要主动适应全市旅游从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发展转变的需要,通过多种市场整合方式,走集团化、连锁化、品牌化、精品化、网络化、特色化经营路子,大力引进国内外发达地区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经验、手段和品牌优势的管理公司参与经营,吸引更多档次高、市场定位好、能够适应和推动丽江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体验型转变的高端酒店项目落户丽江,提升酒店业的整体品质和竞争力。在旅行社行业,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内要合并组建几家有一定规模实力的旅行社集团,对外要适应开放需要,不断加大与境外旅行社的合作力度,引进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丽江旅行社的整体实力和运营水平。
8.完善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旅游行业管理是政府宏观引导调控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是有效弥补市场欠缺和薄弱环节,规范行业行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保障。在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下,旅游主管部门容易产生“大包大揽、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行为”,“动用行政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与民争利、政企不分”的行为现象。当前,在丽江旅游已初步走向成熟,各大市场要素已基本齐备的前提下,在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旅游主管部门应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不同角色定位,本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到位而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折腾”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好行业管理协调服务角色。要尽快研究制定符合丽江市情,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丽江旅游总体规划实施意见》,指导全市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快旅游法制建设进程,改革完善现行的旅游监理制度,杜绝重收费、轻管理服务倾向,建立权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监督有效、部门联动、保障有力的行政监督执法体系,走以法治旅的规范化道路;要全面推行旅游业标准化等级评定制度;要适应国际化、网络化发展需要,建设高质量的丽江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要提升和延展“一卡通”服务功能,使之成为非营利性的重要管理服务平台手段;要探索更科学合理的古城维护费征收方式,提升遗产保护管理水平,释放丽江旅游的创造性和生命力,不断增进中心旅游城市的开放性和吸引力;要强化安全管理,切实保障维护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要积极推进协会建设,规范和完善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旅游中介机构和协会的自律、监督、服务功能。
9.打造人才高地,确立竞争优势 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业,只有一流的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不可能提供一流的服务,打造一流的产品。特别是当旅游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量更大,要求更高。充分重视人才作用,尽快提高旅游队伍素质,打造人才高地,确立竞争优势,是我市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迈向精品化、国际化、确立区域性主导优势的重要保障。第一,要切实加强旅游系统干部队伍建设,采取内部培训、脱产深造、交流挂职等多种方式,努力锻造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旅游干部队伍。第二,针对全市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加大对各级各类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第三,大力扶持丽江的各大高等院校建设,将丽江师专建成立足滇西北,辐射滇川藏的文化旅游研究教育基地,将云南大学丽江旅游文化学院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旅游院校。第四,要充分借助本地旅游院校师资力量,组建和强化旅游研究机构,为我市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五,积极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特别是能够胜任国际化发展方向的外向型人才。第六,随着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建设进程的加快,盐井、巴美、三坝、巴塘、俄亚等广大周边区域的藏地纳西人由于居住位置特殊,具有兼通藏汉两种语言,熟知藏、纳、汉等多种文化的天然优势,可以成为丽江建设区域中心旅游城市和藏、汉、纳文化交流平台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坚持“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经营理念
从世界旅游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现代旅游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发展的。对重点旅游地区而言,城市既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旅游的中心。促进丽江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区域性中心旅游集散地,需要由某个具有突出的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增长中心即城市,来带动这一目标的实现。“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是全新的发展模式,特别适合像丽江这样拥有优越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和“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等资源的新兴旅游城市,是推动我市旅游业从“点线式”向“组团式”,从“景区”向“境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体验型”,从“旅游目的地”向“旅游集散地”转变的一种全新途径。其实质就是要把旅游全方位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来加以考虑和塑造,把整座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产品、最美的艺术品和旅游目的地来进行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品位特色和国际化水平,使城市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过境地和宿营地层面上,使城市本身也成为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和观赏体验的新对象,最终形成旅游无处不在,处处皆可旅游,“丽江即旅游,旅游即丽江”(一提出旅游就想到丽江,一想到丽江就联想起旅游)的新境界、新层次、新水平。
(作者系丽江市老君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
第五篇:以本土文化助推全域旅游业转型升级
以本土文化助推全域旅游业转型升级
海南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生态岛、旅游岛和健康岛,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不仅要有独特的自然景色,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深挖本土文化,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慢生活”节奏。这种慢节奏滋养了海南与世无争的“慢生活”。这种以休闲文化为底色的慢节奏地方文化特色,可以称之为“慢文化”。然而海南又是需要快节奏的。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起点是落后的,不加快就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但这种快节奏必须是稳步走的快节奏。2015年,海南被国家唯一授权为省域“多规合一”试点单位。坚持生态立省,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基础设施五网建设,确定六大类园区,集约发展十二大产业,其步伐无疑是快的。特别是2015年年底海南环岛高铁西段的开通运营,与海南环岛高铁东段实现连通。标志着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全线贯通。
此外,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三亚国际大型选美赛事,海口系列国际会务会展等活动,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海南省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一边是外来人员在海南对快节奏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当地“慢生活”的习惯。于是,在海南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临这样的“快慢”冲突。然而,海南发展中的快与慢的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二者应是对立统一的,这种“慢文化”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促进经济“快发展”的因素。这是需要深入破解的课题。
“慢文化”助推海南旅游业“快发展”
如何从“慢文化”中挖掘出自己独特的人文与经济价值?每所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深圳有深圳的“快速度”,厦门与杭州亦有自己的“慢节奏”,但这些城市都实现了经济的较好发展。海南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生态岛、旅游岛和健康岛,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不仅要有独特的自然景色,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若只是自然风景独特,而全无文化内涵,那么其吸引力与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海南有着极为丰富的农业、海洋、矿产、旅游和文化等资源,如何立足优势、统筹兼顾,化资源优势为竞争效益是海南未来发展的重头戏。海南要认准自身发展的优势。海南的地理位置,在“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中位于关键,它连接着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新加坡就是借助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与金融业的繁荣使之成为现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海南也可借鉴其发展模式,在自身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抓住战略性机遇,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
深度挖掘开发海南文化使其形成产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是一个地区最有价值的资源。宜居的自然环境,加上恬淡平和的心态,闲适悠然的生活方式是海南人长寿的重要因素,海南也不可替代地成为我国长寿指数最高的地区,这样的社会氛围是发展度假养生产业的重要基础。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曾经有一句话,说人类的最终极产品就是休闲产品。休闲养生产业是时代的必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交通条件现代化,国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假日制度改革等有利条件的变化,也迎来了休闲时代。休闲养生产业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海南因其环境资源优势,自然是国内休闲养生的首选目的地,这是海南发展的一个机会。
海南发展休闲养生产业的基础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综合性强、带动性大,涵盖着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涉及到农业、贸易、交通、服务等众多领域。近年来,海南积极打造以新产品、新效益为支撑的新形象,实现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结构升级;从以低档次、低消费的旅游市场目标为主向高档次、高消费的旅游市场目标为主转变;从以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向以效益扩张的高级阶段发展?
从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来看,2013年以来,海南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6年,海南接待游客总数达到6023.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旅游总收入达到669.62亿元,同比增长16.97%;入境游客数量增长19%,旅游外汇收入增长45%。
在旅游环境改善方面,2013年以来,海南加快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进一步放宽离岛免税政策、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以及“多规合一”等政策效应持续放大,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有效投资力度。海南省相继推出十大旅游套餐,海南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设施逐步齐全,带动了海南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在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方面,2013年以来,海南大力发掘本土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相关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航天主题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游、养生健康游等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旅游产品蓬勃发展。目前正在统筹发展海洋旅游,深入开发休闲渔业、滨海度假等旅游新业态,加快构建多元化海洋旅游产品体系。此外还不断开发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及环保理念的旅游纪念品,包括:黎族织锦制品、黎族骨艺制品、椰壳制品等,既实现了旅游创收,同时也扩大了海南旅游业的影响力。这些都推动了“十三五”期间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升级与创新。
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向
海南旅游业关系海南的知名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还是拉动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最直接的渠道。未来海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有两个方向。
一是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海南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全域旅游试验区,就要求各行业积极融入旅游优化升级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海南全省的旅游资源,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二是发展“全时旅游”。如果全域旅游是打破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割,实现区域一体化,那么,“全时旅游”就是要打破旅游目的地的时间分割,实现旅游目的地价值实现的时际均衡,打破淡旺季反差,实现均衡旅游。为此海南要加强旅游产品层面的平衡发展。多年来,海南省旅游淡旺季反差大,每年一到旺季,游客蜂拥而来,一房难求;而一到淡季,人迹稀少,客房闲置。从供给侧来看,长期以来海南的旅游产品开发偏重于服务外来游客而忽略了本地居民,偏重于观光旅游而忽略了休闲度假旅游。所以,海南必须实现全时旅游,加强文化创意,从供给侧改革设计旅游产品,布局合理化的高中低档酒店比例,大力发展家庭度假、乡村旅舍、汽车营地、青年旅馆等大众休闲旅游产品。
为了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而大力发展休闲养生产业,海南还必须做好多方面的准备。首先,要努力提高海南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以更新观念,把握机遇。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关键在教育。教育形式应是多元的,大众文化担当的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吸引大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宣传工具,努力提高本岛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变旧有的传统观念及落后的生产方法,生活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其次,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建设群体。人口稀少不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比如陆地面积是海南6%的深圳,人口几乎比海南多一倍,人口密度是海南的30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通过外来人口的文化多元融合是必不可少的。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使其从当年的渔村变成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香港也是个移民城市,香港能成为四小龙之一,就是因为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流入。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其中外来人口,功不可没。所以,海南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然而遗憾的是,海南引进人才长期以来没有取得明显成效,但前景依然乐观,通过突出环境优势,特别是通过城市“双创”“双修”以及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来提升海南软环境的魅力,不断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积极塑造多元文化的融合来支撑海南发展是十分必要的。